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解读18
2014年高考历史必考点
2014高考历史考点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014年高考山东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4年高考山东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内容,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谟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4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答案为A。
根据所学知识,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春秋战国初期,宗法分封制就已经瓦解,排除B。
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对地方的管理。
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方面的内容,排除A。
伴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增加了机构和官员,也就说明中央实际上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
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的内容,排除D项。
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
教师寄语: 良好的开端是学业成功的一半!诸城一中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学案(001)第18课 马克思主语的诞生编写人:牛焕礼 做题人:彭逸雪 审核人:封磊 使用时间:2014、9、1【复习目标】【单元线索】一条线索: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实践和扩展。
四件大事:社会主义1、由空想变为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2、由理论到实践—— 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3、由理想到现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从一国向多国扩展——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宏观把握】【自主学习】一、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阅读课本第一 、二子目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理论来源: 组织基础:阅读课本第一个子目回答: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方案?你如何评价?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 的发展19世纪30、40年代 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需要巴黎公社实践丰富2、阅读课本第二个子目回答: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发表有何意义(理论贡献、实践贡献)?【典题回顾1】——《共产党宣言》的影响(2014·广东文综·21)“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四月提纲》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D.《人权宣言》【变式训练1】(2014·上海单科·1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政府论》B.《共产党宣言》 C.《乌托邦》D.《共同纲领》二.实践——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阅读课本第二个子目,完成以下内容:1、背景:结合第二子目一、二段理解巴黎公社爆发的偶然性?2、过程: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从政权建立途径、组成人员、革命任务、革命措施来解读)3、意义:理解巴黎公社影响的深远性?4、失败原因:概括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理解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⑴根本原因:⑵主观原因:⑶客观原因:5、经验教训结合以上问题,试归纳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教训:(从政党、理论、联盟、策略作答)经验:(从斗争方式、政权性质)【典题回顾2】——巴黎公社(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0)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
2014年浙江省历史高考条目解析(古代史部分)
高考考试说明条目解析第一部分古代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先人,共同生活在辽阔的疆域上,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辉煌壮丽的,在若干历史时期内,我们的文明发展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华文明是对世界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还曾经对更为遥远的地域发挥过独特的推动作用。
(一)政治文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的政治制度基本要求: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发展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王位世袭制产生(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西周分封制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
2、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3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3.(3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3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5.(3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6.(3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7.(3分)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8.(3分)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2014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讲解
C
【大跃进】dà yuè jì 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 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 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 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 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 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分) • 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 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 原因。(8分)
•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 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 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 治。
•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 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 一例说明即可。 •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 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 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 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 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 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 理由。(6分)
B
A B
C
D
• 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 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 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 则报道。 •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 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 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 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 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 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 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 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 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 【解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
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
•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 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 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 之声几欲断矣。
• ——《盛世危言》
•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 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 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 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8分)
•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 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 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
•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 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 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分)
• 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 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 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 一转变的是
• A蒸汽机B计算机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 化论
【答案】B
• 21、“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 仅判断该国大工业 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法” •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
重”
【答案】C
• 23、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 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 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 的是
广东卷历史第18题(对应课件)-2014年高考历史母题微课系列
二战后,中国走上了பைடு நூலகம் 会主义道路,在外交上
坚持“一边倒”
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亚非拉 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D .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附:具体解析,仅供参考。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准确理解与 认识。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知识的 迁移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南京 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 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并非针对“亚非拉地区”,故排除 A、D两项;二战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外交 上坚持“一边倒”,故排除C;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 兴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可以团结更多的新朋友, 从而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故本题应选B 。
讲师:庄义章
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历史卷 第18题
①审题干,获取有效信息
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 族国家中,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 于此判断,新中国
②分析备选项,判断正确答案
A .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 屈辱外交
2014年海南高考历史卷及参考问题详解(精校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2014年历史学考复习要点完全解读
2012级学考复习资料历史·20142014年2月1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完全解读】1.理解: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⑵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⑶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⑷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在封地进一步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⑸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理解:宗法制⑴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宗法制。
⑵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⑷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⑸作用:宗法制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运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⑴内容:①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任免等大权,由皇帝总揽。
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中央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③地方设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并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卷II卷考点整理(程国荣历史) (2)
必修难点
必修2第二单元第10至第11课 通过梳理知识点、引导 学生分析政治格局的演变 能做到知识的迁移
三 (一)
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十月革命的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必修2第三单元14课、17课 引导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加强练习、做横向对比
(三) (四)
了解、简述 了解、概述
必修3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必修2
1
农业的主要土地制度各耕作方式与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列举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概述
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二课
纵横向比较,通过相应练习 加强记忆。
2 认识中国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概况、城市功能的 3 演变与商业的发展的关系) 4 (五)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列举相关史实 必修2第一单元第四课 概述 了解、分析 必修2第一单元第五课 必修2第一单元第六课 必修3 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二课 列举、 了解、概述 必修3第一单元第三课 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课 必修3第一单元第五课 必修3第一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第 7、8课 必修3第一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第 7、8课 通过梳理知识点、引导 学生分析政治格局的演变 能做到知识的迁移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反复练习提升 学生分析材料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识记相关概念、加强 练习学会知识的迁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20世纪50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改革开放、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市场经济的建立)
必修2第四单元 通过梳理知识点、引导 学生分析政治格局的演变 能做到知识的迁移
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 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变化、改革开 了解、列举、 必修1第七单元 分析、概括、 放以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习俗、交通、物质生活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2第三单元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历史高频考点解析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历史高频考点解析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①、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
②、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③、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3)、郡县制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③、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主要政治制度⑴、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六部.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⑶、元朝的行省制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解析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图8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离骚》)【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地图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地图中的④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该地区产生了屈原的作品《离骚》,故本题选择D。
图中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
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数学);罗马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罗马帝国发展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A中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C中日心说是波兰科学家;D中《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均不符合题意。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图9A .文官任知州B .设三司使C .设枢密院D .施行将兵法【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宋的中央集权措施(枢密院)【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的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正确;B 、C 和D 均是中央措施。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 .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授时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西游记》);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城市的繁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的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4-2018年历史高考真题梳理及规律
2014-2017年历史高考真题梳理及规律撰写:李洁雄题号年份真题范畴·考点预测分析其他视角24 2014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中古史·先秦、秦汉·政治b阶段:先秦导入,落脚秦汉领域:政治—经济-思文-?重视先秦与秦汉关系。
预测:秦汉政治,可控视角。
(2015全国文综II〃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016•全国丙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017·全国II卷24)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017·III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015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中古史·战国·经济·唯物史观a2016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课标1) 文综历史 解析版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A卷)文综历史解析(解析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2014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5)
2014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5)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7.①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
②1928年为阻挠国民政府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③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④1941年在河北制造了潘家峪惨案。
⑤在东北成立“731部队”有中国活人作试验。
2014年高考广西卷历史试题解析及点评.
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 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 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考点】必修二.现代中国的经济——大跃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题中的时间,在1958年 ,基于传统生产力下的中国农村,亩产近两千公斤,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是浮夸,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五计划的提高超额完成,使得当时人们 的自信心增强,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情更加迫切,故本题选择D项;A项合作 化运动是在1953——1956年开展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说法强调生产关系改造 的意义,与材料后半部分不符;而C选项生产力的提高,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本 身。
模块分布 题号
分值
2019/4/29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14,20,22; 12,15,16,18,19,13,17;37(2) 37(3) 37(1) 21,23;39
22 48 30
3.试题全部为材料分析题,主客观题型的差别 淡化,新材料形式多样;史学范式多元,体现 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 4.题目命制上,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体现 了考查综合能力的意图,对中学教学和高考 备考有较强的导向性。 5.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兼顾 了现实热点问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古 鉴今”的资政功能。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 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B 【考点】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朝内阁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关键在于对内阁制概 念的准确理解。材料取材新教材,但学生可以通过“俨然汉唐宰辅”推理 出明代的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 能任免官员,也不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 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正确的只有B选项了。
精编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福建卷及解析
2014〃福建卷(课标历史)13.[2014〃福建卷]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以农为本的立国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13.[解析] 本题以明清皇帝举行祭祀农神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联系所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时的纪实绘画作品。
祭祀农神充分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立国念。
故选项。
14.[2014〃福建卷]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的是( )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14.D [解析] 本题以乾隆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关东”应该指的是现在的辽东一带。
从材料描述的现象判断,A项正确;从辽东到上海,路途遥远,B项正确;原先辽东的经济相对落后,到乾隆时期,大量农产品南运,表明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强化训练本政策,从未改变过,D项错误。
故选D项。
15.[2014〃福建卷]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城市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15.B [解析] 本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的流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解旗袍是在中国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上,结合西方服饰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服饰。
A项错在“完全西”;旗袍本身具有高开叉的特点,不符合传统纲常伦对妇女的着装要求,但由于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而逐渐被人们接受,B项正确;项错在“开始”;D项不是社会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解读18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考试说明】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产生
【时空坐标】
【知识结构】
△探究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转化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重视总结经验和实际应用,轻视理论概括;
②中国学者“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妨碍对自然的研究;
③明清时期文化专制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压抑了创新思维;
④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总之,封建自然(小农)经济和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探究二: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根本原因;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频繁;
③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不但巩固国家统一,而且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④明清之前,历代统治者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广泛,使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
⑤古代科学家的刻苦奉献精神
一、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考试说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1、汉字的演变:
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以及一些器物上的铭文(金
文);
②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楷、草、行。
2、书法艺术:
①含义: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②字体:小篆:创始于秦代,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如:“书同文”即为此体);
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魏,结构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盛行于晋,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奔放跃动;
③著名书法家:
3、中国画:
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按表现技法分:工笔、写意
(按作者分:文人画、民间工匠、宫廷画师)。
评价:中国画的精粹是山水画(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4、京剧:
艺术渊源: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优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发展历程:萌芽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以后;
艺术特色:二黄、西皮两大唱腔系统;生、旦、净、丑四大角色行当;
评价:京剧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
之一。
功能:休闲娱乐,社会教化
▲提示1:学习古代文化相关内容要注意两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文化是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决定的,同时又反映时代发展状况。
(文学体裁的演变就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书法、国画、京剧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不但镌刻着中华民族
的烙印,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注意继承和发扬。
▲提示2: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