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子误区开启美好心灵

合集下载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

大家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往往家长也最难为自己的缺陷孩子办好家庭这个学校,当好他们的启蒙教师。

在经过一番寻求治疗的努力下,有些家长会变得灰心丧气,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了任何的努力,让子女放任自流,听其自然,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

其实,作为家长应该正确面对现实,儿童的大脑活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伸缩性的。

只要创造了适当的条件,一切都能达到并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差距尚没有拉得太大的时候,应及早采取措施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差距就容易弥补,或者至少不再急剧扩大。

一、给孩子一份真正的爱,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真正的爱。

很多智残儿童家长总感到有这样的孩子会为自己丢脸。

再怎么关心他们也没什么出息,对孩子表现为冷漠、歧视、不闻不问。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是你家的烦恼与别人家有点不同,关键在于怎样调整心态,当然,这是不容易的,但很重要!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同龄孩子去比,而是欣喜于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那么一切也许并不可怕。

在家里时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讲故事,相互交流信息,把家庭生活搞得和谐融洽,愉快幸福。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赏识教育”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老师,把自己全聋全哑的女儿培养成了一名赴美读研的大学生,也许大家觉得这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这个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周弘老师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他的女儿周婷婷在1岁半时因药物中毒导致双耳全聋,当他从医生那里得到这个噩耗时,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已记不清自己是怎样抱着婷婷回到家的,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周老师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在婷婷身上,他说:“我专找孩子的优点。

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我们做家长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其成为燎原之势。

“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感想

“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感想

“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感想2011年10月29日上午,由教育局举办的“万人家长培训”专家报告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教育专家刘凤华的讲座,他以“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主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全市部分中小学家长上了一堂教育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

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所以对孩子就给予了过高的期望,主要诱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引起的,喜欢把孩子的优点夸大炫耀,对缺点却避而远之,以获得别人的赞许和羡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样,使自己只注重孩子的外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品质。

一旦孩子的表现未能达到我的预期所想,首先想到的不是帮孩子分析原因,加以改正,而是先“挽回面子”,回去再“好好教育”。

尤其是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以后,我就会询问儿子某某考多少分呀?其实这就是我的最大攀比心理。

针对严父慈母这个问题,我做了详细的剖析,孩子是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结果,我就应该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担起自已应该担当的责任。

在学习方面配合爱人一起做孩子得支持者和参与者,推进孩子的课后反思和复习。

更应该建立起教育权威。

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夫妻相互配合,不能溺爱、纵容。

最后被孩子牵着走。

平等但也要有敬畏。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还记得我带儿子去逛商店,孩子总是不愿进,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的手套掉了,当我蹲下的那一瞬间,我发现眼前的可怕“儿子矮小的个子,他的眼中,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手……。

这件事提醒了我,孩子和我的视平线是不一样的。

我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要时常和孩子沟通,要把孩子当朋友。

不要以命令口气去教育和强迫方式教孩子去做事。

多给予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孩子做错什么事情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和指责。

要培养孩子自信心。

二年八班孙晨曦家长薛晓明。

家长会上主题演讲稿:走出家教误区 提升孩子素质【6】

家长会上主题演讲稿:走出家教误区 提升孩子素质【6】

家长会上主题演讲稿:走出家教误区提升孩子素质【6】
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走出以下七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爱的误区。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几代人“爱”的重重包围中,孩子们可谓幸福至极。

“爱”能够创造奇迹,爱孩子是无可非议的。

但事实又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爱都能使孩子幸福,“爱”同样也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溺爱,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爱,相信很多家长对此也有了感觉。

这就是溺爱使他们变得自私、变得依赖、变得骄横、变得不知道感恩。

1992年中日两国近百名11-16岁的少年,联合在内蒙古开展了一次草原探险野营活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需负重步行,自己安排食宿。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整个活动表明,中国孩子们的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环境意识也差:他们不懂做饭也不肯做饭,垃圾乱扔,借故解除“包袱”,稍有不适就要吃小灶,而日本孩子们都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和帮助别人,争着做饭,在草丛中发现鸟蛋就用树枝围起来保护。

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两国少年的鲜明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责任在谁,在我们的教育!在于我们过度的爱!请家长们对我们的爱心进行一次分析,真正的爱,是使孩子未来成为幸福的人,要学会让孩子用今天的苦去换取一生的幸福。

走出家教的误区

走出家教的误区

走出家教的误区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天职,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是父母的共识。

但不少父母由于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学问,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

生活上过度迁就随着社会的进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质要求也应得到相应提高,这也无可厚非,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日益迫切,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小皇帝”、“小公主”。

(1)消费不当中央电视台曾在新闻联播中对北京市部分父母进行现场采访,孩子的月支出一般在250元,星期日出来玩一次花费50元左右。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怕孩子无聊,故购置大量的玩具、书本或进行各类活动,想方设法关怀孩子开发智能,但这也养成孩子滥买玩具的坏习惯,阻碍了孩子在无聊时努力自我克服的主动性。

(2)装扮失度许多父母认为,别人会通过孩子外表给自己打分,故不惜重金,为孩子装扮,这样又有可能滋生孩子宠爱虚荣的心态。

孩子的衣着应以朴实为佳,不要求新、求异、求奇,不宜浓妆艳沫。

行为上过度庇护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关系是无法替代的,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欢快看成是自己的欢快,把孩子视为命根子和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导致过度戒备,随时警惕孩子四周可能发生的危险。

(1)过度爱惜为了孩子欢快,宁可自己倍受委屈,也会替孩子斩除荆棘,以防孩子受挫,这种过度的爱惜使孩子过分依靠,缺乏独立力气,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无法学会自己解决困难和问题、克服消极心情。

父母应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关怀和引导孩子,提高独立力气。

(2)过分干涉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大多数父母会出面干预,快速赐予制止,从而使孩子失去自我协调、处理纷争的机会,甚至会引发父母大战,这是极端不理智的。

一般说来,只要冲突不危及孩子身心健康,父母应让孩子自行解决,这样处理是比较乐观的、稳妥的。

要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 走出教育误区

要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 走出教育误区

要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呀?有没有?有(家长回答说)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怎么办?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胆小自卑怎么办?孩子暴躁任性怎么办?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孩子老看电视怎么办?太多太多的怎么办!我现在给大家讲个都熟悉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孩子在山坡上放羊,有人问他:你在干什么?我在放羊。

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盖房子!盖房子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儿子?生儿子干什么?放羊!笑了。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美好的希望都破灭了,转了一圈发现你的孩子依然在放羊!于是,甚至有的家长就说,我们的品种太差,先人没积德,会不会这么说呢?为什么呢?爸爸妈妈都告诉我,现在做父母真累!我问爸爸妈妈们,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孩子?爱!那么,你们知道不知道孩子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感觉吗?我在西北书城上班,很多孩子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都会把心里话告诉我,你们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你的痛苦还真的没有开始。

我问过一年级的小学生,爸爸妈妈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走进全国各地,从南到北都一个字,“烦”。

烦谁呀?妈妈!烦妈妈唠唠叨叨,天天不许上网,不许玩游戏,不许出去玩,赶快给我好好学习!那爸爸偷偷的笑了。

可不要高兴的太早了,我们又问孩子,那爸爸怎么样呀?烦!烦什么呀!每天都见不着他,好不容易见了他,还喝了酒。

一进家门就问考了多少分?考不好就得挨打。

等着孩子上了中学了,我们问,还是这个字“烦”。

不过他们烦的是升级版,他们说,爸爸妈妈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话,他们能不能来点新鲜的。

孩子上了高中了,压力大,动力小,每天疲惫不堪成绩上不去,这时候你问爸爸妈妈怎么样,他们还是这个字,烦!只不过是烦的干脆利索!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有代沟!他们根本不理解我们!爸爸妈妈是不是感到非常的委屈?我们自己亲生的孩子,我们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他拉扯大,容易吗?今天为什么成了我们最亲密的敌人了呢?我们中国的爸爸妈妈真是太爱自己的孩子了,爱的是感天动地,爱的是死去活来呀!在这很多灾难的现场,我们都能听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

[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方法篇一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

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

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

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

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

走出家教误区,做智慧型家长

走出家教误区,做智慧型家长

走出家教误区,做智慧型家长摘要:我们必须承认并直面正视家教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误区,因为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家长应该借鉴学习、提升自我,改善家族遗传、改变教子观念、改进家庭文化,走出家教误区,做智慧型家长,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反思家长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在家教方面,家长们的理念和行为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走出家教的误区,做智慧型的家长,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位教育专家坦言“教育孩子的过程要充满智慧”。

教育,其实不是想当然的那样简单,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要达到理想的境界,需要心力投入,更需要智慧的头脑。

教育,打造的是“特殊产品”——德才兼备、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

家庭教育的使命就是: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立德树人,为国教子。

关于教育,我们需要倾注太多的智慧。

家长们,请把教育孩子当作事业来经营吧,我们将收获的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幸福体验和生活享受。

站在历史与现实链接的制高点上,走出家教误区,做智慧型家长。

误区一、由于家长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作怪,老拿自家孩子的短板与别家孩子的长处作比较,无形中会挫伤和打击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1.表现及弊端:(1)拿自家孩子的短板与别家孩子的长处做比较,显得偏颇,有失公平,缺乏科学性。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每个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再完美的人也难免有缺陷,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呢?就这一点而言,家长就显得太过于苛求了。

其实,只要家长静下心来,用赏识的眼光慢慢观察自己的孩子,蓦然回首,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很优秀,某一方面也特有潜能,只不过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罢了。

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时,记者采访其母亲:“你有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很自豪。

”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

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再也没有比教育更让家长激动的词语了。

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提到它,无时无刻不听到它。

但是,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却是一个难乎其难的问题。

不少家长表现出对子女教育的茫然,以致放任自流、束手无策。

其实,我们的广大家长同志们多数已经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而不自知。

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从事教学与教育孩子的点滴经验,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过分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失。

现在的年轻父母,虽然出生在新社会,但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物质匮乏,生活水平有限,往往感到不满足。

这种心态折射到抚养孩子上来,就表现为尽量满足孩子任何的物质需求。

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而人们一旦为人父母之后,便会把多数的心思花到孩子身上,又有许多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更是享受到了所谓“隔辈人”的高级礼遇。

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性格、习惯、能力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此,广大家长同志们应该“狠”下心来,吝惜一下自己的爱。

1、不要轻易满足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因为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2、不要夸大孩子的成绩。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3、不包办代替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了,结果导致孩子三四岁了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

这样孩子就不会变得勤劳、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进心,逐渐丧失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4、不要过分保护孩子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胆小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地担忧而导致孩子胆子越来越小。

如果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些担忧,多一些鼓励,在摔跤后不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

走出教子误区开启美好心灵——《心理减压室:完美高中生活指南》读后感

走出教子误区开启美好心灵——《心理减压室:完美高中生活指南》读后感

上认识 误 区的纠正 , 对《 心理减压 室: 完美 高 中生活指 南》 一 书的主要论 点及文章特色做 出简要评述 , 旨在让 更 多的高
中生家长阅读 此书并有所 受益。 关键词 高 中生 心理教育 心理减压
Ge t t i n g Ri d o f t h e Di l e mm a o f Ed u c a t i o n Ch i l d r e n , Op e n -
终, 本应 色彩 缤纷的高 中阶段被压榨 为两个字 : “ 分数 ” 。诚
然, 面对市场 经济 下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 就业 、 收入 、 住房 种种现实 的重压 , 迫使大多家长为子女 如此规划 : 将来考上

De c o mp r e s s i o n R o o m: Gu i d e f o r P e r f e c t S e n i o r Hi g h
l o g i c a l De c o mp r e s s i o n Ro o m:Gu i d e f o r P e r f e c t S e n i o r Hi g h S c h o o l L i f e ” , a i mi n g t o h e l p mo r e p a r e n t s o f s e n i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 Ke y wo r d s s e n i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 p s y c h 0 l 0 g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e c o mp r e s s i o n

“阳光妈妈”如何走出家教误区

“阳光妈妈”如何走出家教误区

“阳光妈妈”如何走出家教误区中青在线:各位网友好!欢迎参加中青在线的嘉宾访谈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石宝东。

刘文英: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

中青在线:当我看过您的《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后,有一个深切的感悟:有了阳光妈妈才会有阳光孩子。

父母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孩子?刘文英:我们是平常人,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有了平常心才会快乐;我们自己当年的学业并不优秀,又何必强求孩子呢?我们从没想过搭上自己的全部人生来陪伴儿子成长。

孩子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孩子会有自己的未来。

家长的心理底线中青在线:保持阳光心态的第一要义是什么?刘文英: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家长要有心理底线。

中青在线:你的心理底线是什么?刘文英:我的心理底线是,让孩子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

孩子有能力自立于社会,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成功。

明确孩子的培养目标,家长就放下了许多虚荣、偏执、不切合实际的东西。

会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出发,科学把握和遵循孩子的生成长规律,关注孩子,与孩子同成长。

每一位母亲都想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都想让孩子优秀,都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

什么是最好的?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每一位母亲的选择题也是必答题。

但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浮躁,让许多母亲迷失,走进家教的误区。

中青在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哪些误区呢?刘文英:我认为,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重学习,轻心智”,也就是说,只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心智发展,好像孩子的人生惟有走上“上大学”这一条路才会保险,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再有就是盲目攀比,包办太多太死,不尊重能平等对待孩子,等等。

中专学历不是错中青在线:你认为,孩子的学历重要吗?刘文英:学历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我在三十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中,见证了我所教过的中专生的成长经历,许多人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力量。

中专学历只是他们进入职场的第一块敲门砖,在未来工作中,他们都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学习。

家长学校教案《走出育子的误区》

家长学校教案《走出育子的误区》

家长学校教案《走出育子的误区》家长学校教案《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目标:1、引导家长认识自己家庭教育的错误方法。

2、引导家长走出误区,使用正确的家教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棍棒式家教及溺爱型家教的失误。

2、学习正确的家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家长,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家长学校。

在开班以前,我们对广大家长进行了问卷和谈话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存在着家庭教育的误区,或者采用棍棒式,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溺爱有加。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是:(出示课件1)我们来看——第一、专心种地,放任孩子第二、溺爱有余,不懂呵护第三、管理粗暴,不懂方法第四、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第五、期望过高,不看发展其一,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望子成龙”有着普遍性,在农村更为突出。

其二,目前,许多学校实施的所谓的素质教育只能算是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

其三,农村小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没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误区中,数“管理粗暴”和“溺爱有余”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

我们称“管理粗暴”为“棍棒式教育方式”、“溺爱有余”为“溺爱式教育”。

2、棍棒型教育方式的危害(播放课件2)有一个家长说:“我的孩子犯错后,我就要打他。

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还反了他了。

俗话说:‘棍棒出孝我们来看,采用“棍棒型教育方式”的家长强调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

孩子稍有不听从就进行批评和惩罚。

他们以严代爱,可他们的这种“严”却是没有规格、没有限度的。

这些家长经常是高兴的时候拿孩子当玩具,不高兴时就拿孩子当出气筒。

这些家长对孩子严加监视,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

他们给孩子制定计划,发号施令,认为自己是家庭中唯一的积极力量。

而孩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被动的、屈从的,非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抑制。

孩子有敌对情绪,一旦摆脱控制,孩子的学习便立即松垮了。

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

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

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家庭教育是人一辈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小孩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家庭教育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召开"读明白小孩,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媒体见面会,指出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向社会广泛宣传读明白小孩、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

家庭是小孩漫漫人一辈子中汲取爱和力量的第一站。

在那个地点,家长为小孩储存下一生需要的内心资源并打造最初的人一辈子底版,深刻阻碍小孩以后的人一辈子之路。

作为家长,也需要明白点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小孩的进展制造良好的成长支持环境,为小孩的一生幸福生活奠基。

基于如此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历时五年,写作了《读明白小孩——心理学家有用教子宝典》,这套书是在总结百年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我国青青年进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丰富的教育实践写作而成。

书系按照0—6岁、6—12岁、12—18岁分为三本,每一本差不多上围绕本年龄时期的小孩进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展开,以通俗易明白的方式向家长阐述小孩的成长特点和发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教养小孩的切实、有效、科学的策略,关心家长读明白小孩、科学育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日前,该书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5月15日举办了"读明白小孩,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媒体见面会。

针对目前市面上大量家庭教育书籍差不多上基于实践总结的体会和做法,边教授在会上详细解读了现今家长容易忽视的五大伙儿教误区,揭示了小孩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为家长提供了走出教育误区意见和建议:误区一:重智商轻情商。

建议:摆脱分数的束缚,关注小孩延迟满足能力等情商的进展。

商场里、公园里,不乏为了达到目的撒泼打滚的小孩,更不难看到为了要面子怕苦恼而委屈妥协的家长。

走出“快乐教育”误区,引领孩子快乐学习

走出“快乐教育”误区,引领孩子快乐学习

走出“快乐教育”误区,引领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非常热门的话题,旨在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快乐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从而使得孩子并没有真正从中受益。

我们需要走出“快乐教育”误区,引领孩子真正快乐学习。

快乐教育不能只追求孩子的表面快乐。

有些家长和教师误以为只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开心快乐,就可以说是进行了快乐教育。

于是他们不拘一格,采用各种娱乐化的方式教学,给孩子提供各种游戏和奖励,希望通过增加孩子的兴趣和乐趣来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只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消遣和享受,而忽视了学习的实质和目标。

我们应该明确快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追求孩子的表面快乐,而是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快乐教育不能只追求短期效果。

有些家长和教师经常使用一些快速见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以迅速达到学习目标。

他们可能会用游戏的形式来教授知识,使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技能。

这种方法往往只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表面上的进步,而无法在长期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我们应该明确快乐教育需要注重长期效果,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思维,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持续成长。

快乐教育不能只追求个体化。

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快乐教育误以为只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来进行个性化教学,就可以让孩子快乐学习。

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孩子需要通过团体学习来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忽视了孩子需要面对挑战和困难来培养毅力和坚持能力。

我们应该明确快乐教育需要兼顾个体化和团体化,要平衡孩子的个性需求和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协作和适应能力。

快乐教育不能只追求结果。

有些家长和教师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竞争力,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兴趣。

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和焦虑,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快乐。

我们应该明确快乐教育需要以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为中心,重视孩子的思考和创造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误区教育心得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误区教育心得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误区教育心得走出幼儿家庭教育误区教育心得孩子从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

但是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

作为一名家长和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认为家长应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思路,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宠爱过渡的家庭教育误区如今幼儿的家庭大多是4+2+1模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让受一点“委屈”。

尤其老人往往将幼儿当作整个家庭的主宰和中心,使得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

年轻的父母虽然懂得一定的教育知识,但面对“隔辈亲”也无计可施,面对阵容庞大的亲情攻略,往往只能沉默。

孩子在幼儿园游戏中不小心擦伤了,经过老师的解释后妈妈领孩子回家了,可是到了第二天,爷爷、奶奶都来质问:“脸怎么会破呢?是不是幼儿园小朋友弄伤的呀?以后留疤怎么办?”还当着孩子的面说:“小朋友以后打你,你就打他们!”一副不信任老师的表情。

家长的爱固然可钦可佩,但这么“关爱”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家长给孩子一种理智的爱,小问题不要无限地扩大,对幼儿要爱得适当,爱得合理,这样才能使幼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走出“重智力才艺,轻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误区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不少父母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如社交能力、应对能力等则很少过问。

有的家长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认汉字、算加减等,严重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其实所谓“神童”并不都是智力超常,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这正是他们取得超常成绩的关键所在。

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

走近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走近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走近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各位家长朋友,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应年段要求,和大家谈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式。

今天我和大家探讨的是“走近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说到教育,在坐的每位家长都有很多经验可谈。

或是科学的,或是实用的。

同时很多家长也存在很多困扰。

特别孩子到青春期。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八年级孩子心理变化的速度之快。

八年级是青春初期,叛逆的高峰期,同时八年级,经过七年级一年,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

这个阶段的家长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扰,比如:“我想让他告诉我,她心里在想什么,可是她就是不跟我交流。

和同学聊一两个小时还不够!”“孩子总是粗心、没有毅力。

我们教育他,他还漫不经心地。

”“孩子怎么打不得,管不得,轻则发脾气,重则离家出走。

他的反抗,让我拿他真没办法。

”碰到这些问题,很多家长和老师,只能叹声说,我们和他有代沟呀!确实有代沟,他们初中甚至小学开始说谁谁谁喜欢谁,我们初中还在分三八线;他们家里的玩具满天飞,我们当时有玩具的并不多;他们谈的是耐克,阿迪,我们难得过年的一套新衣服没到春节还舍不得穿。

当我们和孩子们谈起我们那个年代怎样怎样,他们会说老土,听着就不耐烦的样子。

不同的背景成长的家长和孩子,肯定是有代沟的。

我们要承认代沟的存在,但不能以代沟为借口,在教育中忽视孩子做为独立的个人的存在。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比如,有的孩子放学后在学校打球,家长说,谁知道你是打球还是跑去玩,放学后十五分钟必须到家。

孩子的精力比家长要旺盛很多,家长就不需要用自己的习惯来要求孩子了。

代沟存在,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想办法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孩子。

一、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矛盾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属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春期,同时也被称为第二个心理“断乳期”。

当我们在教育中充满困惑的时候,孩子的心理也处在充满矛盾困惑的状态。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出现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新)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新)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安阳市第五中学马伟丽教学目的:促使家长深刻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理念和行为,纠正错误的家教观念,树立新的家教观,并学会用教育的智慧和技巧,成功地教育孩子。

教学重点:1、明确家教的误区,深刻反思自己的家教行为,是否违背教育规律。

2、了解新的家教观,并尝试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并改正自己在家教方面的错误理念和行为,并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

各位家长:你们好,谢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学校的培训,我代表我校领导和老师,谢谢你们对我校工作的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尤其是孩子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教育因素,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一些调查资料和无数事实说明,现在家庭中,许多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方式不当,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家庭教育出现了误区。

今天,我结合自己在当班主任期间所经历的一些典型案例,和各位家长探讨一下,我们该如何走出家教误区。

一、教育孩子方式不当,缺乏正确的家教理念。

案例1:小斌,男孩,教过他的老师普遍反映,他“一看就是一个透着能的聪明的孩子”。

事实也正如此,在学习上老师盯紧点儿,成绩就好点,老师稍一放松,他比老师还能放松。

小斌还有一个弟弟,在他的心目中,爸爸妈妈都偏心弟弟,所以他与父母的抵触情绪很大,而他自己更是破罐子破摔。

作为他的班主任,尽管他成绩总是最后,宿舍里总是违纪、捣乱,我和任课老师还是不愿放弃他。

我管他,他反驳:“我爸妈都放弃我了,你管我干啥。

”他妈妈常说:“在家,我一跟他说话,他就顶撞我,气得我看见他就烦。

”小斌在日记中写到:“我爸动不动就打我,是弟弟的不对,也打我;我妈更狠,不打则已,一打就往死里打,有一次都把我的胳膊打折了。

”于是,小斌周末经常躲在姥姥家。

初一下学期,小斌一开学就连续不能按时交作业,尤其是周一返校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教子误区开启美好心灵
案头放着的这本装帧精美的书,有个很醒目的名儿:《心理减压室:完美高中生活指南》。

作者蔡志红,一位高级中学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

看着书名便知,这是本心理教育读物,写给高中生的。

确实,书是正在上高一的女儿前不久在图书城所购。

面临期中考试,孩子无暇仔细阅读,作为母亲的我,倒是先睹为快了。

起初,只是不经意地浏览,几页过后,便被那促膝谈心的说理所吸引,娓娓道来的故事所感染,充满爱心的书信所打动……几天来,沉浸在书中,通读之后,又将重点章节反复咀嚼。

可谓开卷有益,感触良多。

阖卷反思,通过书中汲取的知识、道理,对照原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种种想法、做法,深感自己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尤其孩子进入高中以来,对她苦口婆心的说教,仿佛隔靴搔痒,总是不得要领。

看过蔡老师写的这本书就明白了,自己徘徊误区,没能真正读懂孩子,没能读懂孩子的心灵,“以其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呢?一本开启孩子心灵的书,却为孩子家长指点迷津。

也许,这是作者未曾料到的吧。

高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当你的家庭成员中有位读高中的孩子,作为孩子的母亲,自然倾尽心血。

然而,我相信多数母亲(或父亲)和阅读此书之前的我差不多,对高中阶段重要性的认识大体如下:这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初步选择人生专业方向的重要阶段;是向理想的高等学府进行冲刺的关键阶段等等。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倍加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考试、成绩。

最终,本应色彩缤纷的高中阶段被压榨为两个字:“分数”。

诚然,面对市场经济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收入、住房种种现实的重压,迫使大多家长为子女如此规划:将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选择一个热门专业,毕业后找到一份高收入职业,平稳步入幸福人生……而这些,“需要眼下咬紧牙关刻苦再刻苦,努力再努力,力求考出高分来”。

“这样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吗?”过去,我常常这样想。

特别是每当与孩子为“分数”争执后,心底不由然浮起些许委屈
感。

读过蔡老师的书,你就会明白,错了,至少你的认识太不全面。

“高中阶段是人生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

高中是初中的延续,这种延续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的成长和知识的丰富……是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的阶段,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的确立,人格的定性和完善,更是人生各个领域的拓展”。

书中开始的篇章,即对高中阶段做出如此的整体描述。

继而,分章对高中意识、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情绪、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心理、人格、青春期心理、考试心理进行了逐一分析论述。

作者根据多年从事高中生心理教育的经验,和对于高中生的了解与理解,将高中阶段学生们鲜活的心理画卷展现给读者。

面对这幅充满青春气息的画卷,我不能不感到羞愧,感到自责。

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我们忽略了孩子们在人生成长历程中关键阶段更为珍贵的东西———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品质、高雅的审美情趣。

我们也许在有意无意之间,将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压力无形中转嫁给了孩子们。


对于逐步迈向成人行列,憧憬着美好未来的高中生们,对于他们日渐成熟的心灵,是不是一种不期然的“摧残”呢?说到高中生,很容易联想起“压力”。

的确,这是当下社会承受很大压力的群体。

也许有鉴于此,蔡老师将这本书取名“心理减压室”。

不过,与我们这些自以为了解孩子,实则并未真正懂得孩子的家长有所不同,作者凭借高中教学生涯的积淀,全面地分析了整个高中阶段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各种压力源;而我们又是怎样审视孩子们压力的?此前,我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压力。

每逢开家长会,许多家长像我一样,都会建议学校尽量减轻课业负担,减少考试测验。

似乎做到这一点,学生们的压力也就解除了。

当然,这又是一大认识误区。

蔡老师对心理压力的分析,是从学生跨进高中校门作为起点:“……你在成长的道路上又将结识新的老师和同学。

从不适应到适应需要有个心理调适过程……在新的环境里,我们要有暂时失去优势的心理准备。

在强手如云的班集体中,你的竞争对手越强大,你的进步就会越大……”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中入学通过中考录取。

一所高中,汇集着初中阶段学习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

因此,在一个班集体中,入学的新生们往往会感到强手林立,特别对于原本初中阶段的“尖子生”,难免产生心理的不适感,甚至有几分失落、焦虑。

心理压力从高中的起步阶段就产生了。

阅读到这一节,不禁让人为如此悉心的分析感叹不已。

作者的分析随着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延伸逐层展开。

进入学习领域,高中课程与此前初中课程的差异明显,需要在教师授课基础上自我补充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又有个心理适应过程,难免也会产生压力。

高中阶段,相对社会活动增多,人际交往也随之增多。

成人转型期的人际交往有一种力求成熟化的倾向,但交际心理未必完全摆脱未成年人的痕迹,甚至常常为如何交友困惑。

由此,也会导致心理压力。

高中生进入青春旺盛期,异性之间如何把握交往尺度是难以回避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恰恰孩子们最难向家长启齿诉说,焦燥、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随着生理和心理年龄的生长,原来初中阶段“乖孩子”变为高中阶段的“怪孩子”,不那么听话了,甚至动辄顶嘴。

其实,说怪不怪,这是孩子尝试“成人化”的心理反应。

家长不理解,斥责“逆反”。

如此家庭矛盾,必然也成为高中生们的压力源。

至于各种考试造成的心理压力就更毋庸多言。

只有理清各种心理压力的源头,才能真正对孩子们充分理解,精心呵护。

作者正是在作出全面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本着一颗对学生呵护的心,每一章节,都开列出“减压”的心理调适方法。

例如,如何对自己不自信产生的焦虑进行心理调适呢?作者写道:“回味经历,强化自信。

……自己的成功经历,哪怕小有所成,也是自信的阶梯,力量的风帆,勇气的源泉。

只要有心回味,必有所喜所悟。

你会从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师者,传道解惑为己任。

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切实尽到了教师应尽的职责。

看到这些,
不禁反躬自问,为孩子的心理减压,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我们还有理由给他们施加更多的压力吗?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一本心理教育的通俗读本。

与心理学教科书不同,没有也不需要全面系统的学科理论阐述。

作者太了解她的学生们了,所以绝不忍心在他们课外平添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以轻松的笔调,“柔性”干预的方式,结合实际,结合高中生成长的经历,把他们的心态,把他们的欢乐,把他们的烦恼,回忆给他们听;并以他们感兴趣的模式,谈心、讨论、讲故事、写书信、分析案例、心理自测等等,排解他们的忧虑,绿化他们的心灵。

书中的叙事语言,也散发出青春律动的节奏,生动有趣、流畅易懂。

就是这样一本书,却打动了我这样一位高中生的母亲,从中我学会了许许多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