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课时训练3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考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
第二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测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基础积累】一、地理环境决定论1、历史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对自然环境的很大。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
2、核心思想:决定人类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而决定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人类的社会发展。
3、评价:束缚人类的,过分夸大了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类中心论1、历史背景: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能力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胜利之中,自认为可以对大自然为所欲为。
兴盛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2、核心思想:人可以超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作用可以决定一切。
3、评价: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从何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生存。
三、人地伙伴论1、历史背景: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反思并意识到以往的经济行为存在的问题。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自然、自然的能力,对人类有反作用。
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
3、评价:人地伙伴论是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的思维和观念。
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激活思维】1、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的演变:由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地关系理论观点举例⑴环境决定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英国“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知识结构】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3、危害①_________ 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②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 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4、地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 ,乡村地区表现为。
①聚落:城市地区表现为和 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严重污染的工业转移,问题更为严峻。
三、走向人地协调概 念《我们共冋的未来》报告指出,它既满足 的需求,而又不损害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 涵生态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 ,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 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 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 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 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是,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原则公平性 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的公平、 公平、 的公平、国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 环境,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共同性原则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要达到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 和伙伴关系【例1】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 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修建了许多灌溉渠 道和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来发展农业 生产,但这些工程也加剧了土地沙化 和盐碱化等环境问题。
03
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思想变迁
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凸显
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01
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2
典型案例:古代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
都江堰
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通过 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布局,实现了灌 溉、防洪、航运等多种功能,同时保 护了当地生态环境。
古代埃及尼罗河水利工程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进行灌 溉和航运,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 但同时也导致了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 题。
京杭大运河
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沟通 了南北水系,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 交流,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对沿线生态 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关注图表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重视地图阅读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也是高考地理试题中常见的信 息载体。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地图阅读,提高从地图中获 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掌握图表分析方法
除了地图外,还要掌握其他图表的分析方法,如折线图、柱 状图、饼状图等。通过分析图表,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 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定义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人类对自然环 境的适应、利用和改造,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和制约。
重要性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历史时期人地观念演变
高中地理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制约作用较强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C.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D.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始于20世纪80年代2.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革命以后,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3.风水学以天地为观察对象,以人为依归,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风水学与古代人地思想较为一致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适应论 D.天人相关论读某区域某历史时期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4.该历史时期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5.环境问题变得日趋尖锐是在以下哪个时期( )A.农业革命以后 B.产业革命以后 C.二战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读下面①②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①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7.图②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 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 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8.关于农业革命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B.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没有科学的认识C.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D.大规模地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 )A.狩猎—采集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信息社会时期10.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C.东北排干湿地、开垦荒地 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 羊等减少
•
(2010年湖南联考)关注人与环境和 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 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
• (1)图中的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 是 ( ) • A.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都在50~400人/km2之间 • B.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400人/km2 • C.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小于100人/km2 • D.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
工业 文明 时期
增长 加快
科学和 技术突 飞猛进, 征服 生产力 自然 极大提 高
新技 术革 命时 期
迅猛 增长 后速 度下 降
继续 以惊 人速 度向 前发 展
谋求人 地协调
①环境与发展问题 得到普遍关注,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逐 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②在寻找一条人口、 资源、环境和发展 相互协调的道路
• 材料二 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 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项目 人口数量(万) 人口密 度(人/km2) 城镇(个) 西汉 3 0.38 1 唐 5.9 0.75 6 金 7.8 0.99 6 明 5.9 0.75 7 清 24.4 3.09 7
耕地面积(万顷)
森林面积(万顷) 覆盖率(%) 畜牧业程度(%) 工矿业(个) 灾害频率 (次/百年)
[解析] 第(1)题,首先从图中确定出全国平均水平,就 不难找出闽、粵两省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 第(2)题,晋、内蒙古两省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耗量
大,加上人口较少,因此人均CO2排放量高。
[答案] (1)B (2)C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与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 时期 人口增 生产力水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长 平 思想 环境问题
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
地关系认识由不科学向科学发展,人地关系向人地协调方向 发展。工业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激化。环境文明时代,人类 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 发展道路,必须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道路。
【规范解答】(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 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 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 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2)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 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愈演愈烈。
(3)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何差异? 提示: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 境决定的,且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近代地理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C.天人相关论 2.该思想形成于( A.人类社会早期 C.农业革命以后 )
B.人定胜天
D.可持续发展论
B.“二战”以后 D.20世纪初
【解析】1选A,2选C。此思想形成于农业革命发生以后,人 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 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识,人口数量。
1.依据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 提示:
1.生态论 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的。他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 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 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2.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有意 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与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从 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5)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跟踪训练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5)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跟踪训练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读图,回答1~2题。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2.全球气候变暖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有A.A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增强 B.海水淹没沿海低地C.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减少 D.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3.(2010·广东高考)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A.改善局地气候 B.综合利用资源 C.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农田作物读图,回答4~5题。
4.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A.畜牧场、沼气池、耕作业 B.耕作业、畜牧场、沼气池C.沼气池、耕作业、畜牧场 D.畜牧场、耕作业、沼气池5.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最适宜发展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 B.内蒙古草原C.南方低山丘陵 D.黄土高原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6~7题。
6.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7.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2011·青岛质检)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8~9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9.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A.甲B.乙 C.丙D.丁下图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重庆模拟)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0~2008年,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2.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2016·襄阳模拟)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4.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
研究发现,方便面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严重威胁到热带雨林中珍稀动物红猩猩的生存。
下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依据资料推断( )A.油棕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B.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能避免热带雨林生态恶化C.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D.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互矛盾,不可协调6.油棕产业链中( )A.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产业B.棕榈油榨取工业应靠近原料产地C.方便面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D.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7.马莲河流域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据图可推断( )马莲河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变化趋势A.前期由于增加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小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D.三个时期生态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如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
[精品]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1课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关习题及答案
第31课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2011年高考浙江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读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1-2题。
1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A ①B ②③ D ④2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③钙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 ①④B ②③③④ D ①②2010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无车日”活动。
据此完成以下2题。
3.近年,拉动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技B.跨国公司.市场D.生产成本4.“无车日”的目的是为了( )A.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B.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节省能,彻底改变我国目前能短缺的状况D.旨在通过“无车日”引导人们选择更节约的方式生存和发展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以下2题。
5.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B劳动力资本 D技术6.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 B质量类型 D区位7.读“环境、资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图中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产品消费,H表示废物排放,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B.②④.①④D.②③8.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并未恶化B.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一些的萌芽.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D.大规模的耕地灌溉使生态系统更稳定读两种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以下2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3.1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社会发展阶段()A.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4.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包括PM10(直径≤10 μm)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 μm)等,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年冬、春、秋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分别位于()A.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C.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D.城市主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6.图中冬季PM10污染物浓度较其他季节高的原因是()①降水少②风力弱③工业粉尘排放多④燃煤取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7~8题。
7.“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8.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3年,中纬度地区50 km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训练讲解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 2011 年 8 月 27 日,巴西政府宣布:为热带雨林中的小农场发放补助,以帮助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保护热带雨林。
读以下巴西农场平面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热带雨林遭破坏后,可产生哪些环境问题?(2)巴西缺少常规能源 ________,所以巴西计划在 A、B、C 三地之中, 2/3 种粮食, 1/3种甘蔗,用甘蔗产酒精,以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该计划是否可行?为什么?其生态效益是什么?2.读以下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 ____________。
(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下图中。
1(3)用虚线在上面发展模式图中描出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下图中。
2参考答案1.(1) ①大气中 CO2增多,使全球变暖;②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③降水减少;④水土流失加重;⑤河流含沙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多;⑥生物多样性减少。
(2)石油可行。
巴西为热带气候,适合甘蔗生长。
酒精作燃料不会产生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是清洁能源,环境危害小。
解析:第 (1) 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调节着大气成分,维持着水量平衡及生物多样性。
遭破坏,必然对大气、土壤、生物造成危害。
第(2) 题,巴西石油紧缺,其气候适合种甘蔗,再用来生产酒精,且酒精是清洁能源,环境危害小。
2.(1) 传统发展模式(2)填图略。
( 上: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率低左:燃料匮乏,粮食减产,毁林开荒右: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淤积加重)(3)画图略。
( 上: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进行科学规划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提高单产右:恢复改善生态系统)解析:本题以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
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二十九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时作业(二十九)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2011·广东文综改编)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4.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5.高碳生活可能使下列国家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①英国——国土面积缩小②埃及——泥石流多发③巴西——风沙严重④瑞士——积雪减少⑤阿根廷——雨林被毁A.①②④ B.①④C.②④⑤ D.①③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①F表示资源获取②F表示产业消费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7.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2013·天津联考)中国的城市正在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
目前天津已建成三座垃圾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烟气净化工艺,把垃圾用来焚烧发电,废渣用来制砖,余热用来取暖,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高一地理同步训练:4.2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图必修2)[ 高考]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A.史前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B.乙C.丙D.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解析第1题,史前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1.A 2.B 3.B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4~5题。
4.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图甲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4.A 5.B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B.劳动力C.资本D.技术解析:工业文明阶段,引起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
答案:D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解析: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区位对工业来说最为重要。
答案:D3.下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解析: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对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因而图中的先儒之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B(2009·北京高考)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第4~5题。
4.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图示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臵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
答案:C5.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答案:B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A.①经济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C.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解析: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
答案:A7.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A.提供环境资源B.产生生活废弃物C.产生生产废弃物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解析: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来容纳、清除。
答案:C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解析: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
答案:B9.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多,增长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D.工业化快速发展解析: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长快。
答案:A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11.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A.工业排放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C.汽车排放废气D.建筑工地扬尘12.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A.过度放牧,草原退化B.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只能是沙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森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只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一带,应该是海域污染问题。
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是在沙漠周围由于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土地运动造成的。
答案:10.B11.D12.C(2009·浙江高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13~14题。
1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
故选B。
答案:B1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
而采用节水措施、多种水稻、自备购物篮等与减少温室气体无关,故选A。
答案:A15.(2009·宁夏高考)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解析:鄱阳湖地区近50年来,大量的围湖造田使大量湿地被开垦,湖泊面积不断减小。
答案:B二、非选择题16.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
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
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
根据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城市垃圾的成分与我国部分城市垃圾的成分对照表1.46 0.56(1)城市大量输出垃圾等废弃物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太落后B.城市缺少足够的能分解垃圾的分解者C.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科学D.城市消费资料的可回收性太低(2)上表所反映的城市垃圾的最主要特点是,此外城市垃圾还具有、的特点。
(3)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有很大区别,美国垃圾的物质多,可的成分高,而美国一般采取的处理方式为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4)有人说:“城市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下图是根据这种观点设计的“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
试举例说明采用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
①废弃物的资源化,如。
②废弃物的减量化,如。
③废弃物的无害化,如。
解析:第(1)题,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由人和城市环境两部分构成,缺乏足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只能依靠人为的措施来维持平衡。
第(2)题,该表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品种多的特点,表明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另外的两大特点是数量大、变化大。
第(3)题,主要依据表中美国与中国的对比分析回答。
第(4)题,借助“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分析归纳。
答案:(1)B(2)品种多数量大变化大(3)有机回收或燃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4)①把垃圾作为建筑材料和肥料②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③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污染17.下图是“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的内容,将其代号填入图中方框内。
A.土壤肥力衰退B.毁林开荒C.旱灾加剧D.毁草开荒E.土地破坏F.粮食产量下降(2)造成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原因是;自然原因是。
(3)为促使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解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这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直接相关。
因为人口过快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导致毁林、毁草开荒,从而使生态失调、土地破坏、旱灾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这些生态条件的变化又致使粮食产量下降,从而使人口的生存压力更大,出现图中的恶性循环。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除了上述人类的不合理垦殖之外,还有其自身的原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等。
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要采取合理措施,如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F、A、C、E、B、D。
(2)不合理开垦荒地,破坏地表植被气候干旱,降水少,夏季暴雨集中,土质疏松(3)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在山坡修筑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