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地震工程学习总结

合集下载

岩土工程心得体会

岩土工程心得体会

岩土工程心得体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岩土工程项目的实施。

这个项目主要涉及对一个大型建筑地基的改良,通过增强其稳定性和耐久性来确保建筑的安全。

尽管我是一名土木工程师,但我对岩土工程的知识和理解还相对有限。

然而,这个项目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得以深入了解岩土工程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项目中,我学习了如何进行地质勘察,如何分析和解读地质报告,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改良方案。

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岩土工程工具和技术,如土壤分类、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和实验室试验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对我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也让我对自然环境和地球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个岩土工程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岩土工程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岩土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往往复杂且多变,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岩土工程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做到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在未来,我计划将我在这个项目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中去。

我也期待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岩土工程项目,以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我相信,随着我对岩土工程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我将能够更好地解决工程中的问题,为提高工程质量和保护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要感谢这个项目给我带来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岩土工程,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已经成为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土动力学是研究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和流动的学科,而岩土地震工程则专注于利用土动力学原理来预测、分析和减轻地震对岩土工程设施的影响。

土动力学是研究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和流动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土体的动力特性、本构关系、液化、屈服和破坏等方面的研究。

地下空间工程岩土问题总结

地下空间工程岩土问题总结

地下空间工程岩土问题总结1、前言地下空间工程位于地表之下或是部分位于地表之下,这一点决定了地下空间工程的岩土问题将贯穿于地下空间工程及其环境保护的全生命周期,包括选址、规划、勘察、设计、建造、使用、维护、改造、加固、拆除和恢复。

对于地下空间工程来说,岩土问题具有全过程性、广泛性和特殊性。

本文对此进行简要总结,方便系统看待。

2、地下空间工程基本概念地下空间工程系指全部位于或部分深入地下的洞室类建设工程,包括地下房屋与地下构筑物、地下交通、地下油气库、水下隧道、地下管廊、地下通道、地下井巷和地下军事工程等。

广义的地下空间工程则是指一切全部位于或部分深入地下的涉及岩土开挖的工程,除包括通常所指人或设备可进出的地下空间工程之外,尚包括地下资源开发工程等。

对位于地表以下的建筑工程,又通常为地下工程。

3、地下空间工程建造技术方案地下空间工程的建造方案目前归类有明挖法、浅埋暗挖法、盖挖法、钻爆法、掘进机法、盾构法、顶管法、沉埋管段法、沉井法、非开挖技术方案等。

各类建造技术概述如下:明挖法:从地表向下,进行放坡开挖、先支护后开挖、边开挖边支护等方式挖出基坑,然后在基坑底进行地下空间的工程施工,之后回填,形成地下空间工程。

浅埋暗挖法:对埋藏较浅的地下空间工程,不进行明挖基坑,在控制好地面沉降前提下,在地下进行暗挖,边暗挖边支护,最终建成地下空间工程。

在浅埋条件下建造地下工程,为控制好地表沉降,按照十八字原则(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在洞内采用管棚或超前锚杆、注浆等方式超前治理好围岩地质条件,用格栅(或其它形式钢结构)和喷锚作为初期支护,运用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防水层和二次衬砌等)进行地下空间开挖。

盖挖法:先在地面明挖一定深度,进行地下空间工程的围护桩、柱和顶盖施工,之后在顶盖下进行暗挖并施工下部工程,可以顺作,也可以逆作。

在交通不能中断,且需要一定交通流量的地段建造地下空间时,一般选用盖挖法。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对于岩土工程而言,地震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液化、坡体滑移等问题,对工程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进行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的方法和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震响应分析的意义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是根据土体的性质和地震波的特点,研究土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安全性评估: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可以评估工程在地震活动中的安全性,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响应分析可以了解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情况,从而为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

3. 土体液化预测:地震响应分析可以判断土体液化的程度和范围,帮助设计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液化风险。

4. 地震灾害评估: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可以评估地震对工程和土地利用的潜在灾害风险,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支持。

二、地震响应分析的方法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主要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方法。

1. 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方法主要考虑地震引起的静力效应,适用于刚性工程或地震波频率远高于工程固有频率的情况。

常见的静力分析方法包括等效静力法和静力弹性反应谱法。

2. 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方法主要考虑地震引起的动力效应,适用于非刚性工程或工程固有频率与地震波频率接近的情况。

常见的动力分析方法包括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和频域分析等。

三、地震响应分析的步骤进行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地震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数据,包括地震波记录和地震参数等。

2. 确定地震输入:根据收集到的地震数据,确定地震输入,即所选用的地震波。

3. 建立岩土工程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岩土工程的合理模型,包括土体的材料参数和结构的几何特征等。

4. 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根据所选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地震响应分析,计算土体的应力、变形等响应结果。

岩土工程工作总结个人

岩土工程工作总结个人

岩土工程工作总结个人
作为一名岩土工程师,我深知岩土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工程地质、地基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下水工程等方面。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我想对我的岩土工程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作为一名岩土工程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岩土工程是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工作,因此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工作,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其次,我在岩土工程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

岩土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强、交叉性大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在工作中,我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解决工程中的难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另外,我在岩土工程工作中注重学习和积累经验。

岩土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技术、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因此我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最后,我在岩土工程工作中注重安全和环保。

岩土工程往往涉及到大型工程和复杂地质环境,因此我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始终把安全和环保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岩土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作为一名岩土工程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工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岩土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岩土工程中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

岩土工程中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

岩土工程中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岩土工程是土壤和岩石在人类建设活动中的应用领域,涉及到地基工程、地下工程和地质工程等方面。

在这些工程中,了解岩土的动力特性并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岩土的动力特性岩土的动力特性是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岩土体所表现出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它包括了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阻尼比等指标。

1. 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岩土在受到外力影响下的变形特性指标。

它反映了岩土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程度,也可以用来描述其刚度。

弹性模量的大小与岩土的刚性有关,刚性越大,弹性模量也越大。

2. 剪切模量剪切模量是岩土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变形特性的指标。

它反映了岩土在剪切过程中的变形能力,也可以用来描述其抗剪切性。

剪切模量的大小与岩土的抗剪强度有关,抗剪强度越大,剪切模量也越大。

3. 泊松比泊松比是描述岩土体材料变形特性的参数,用来表示岩土体在径向压缩应变时,轴向应变的比例关系。

泊松比的大小与岩土体的变形性质相关,变形能力越弱,泊松比也越小。

4. 阻尼比阻尼比是描述岩土在振动或地震荷载作用下能量损耗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岩土的耗能能力和耗能效果,在地震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阻尼比的大小与岩土体的波动特性有关,岩土体的耗能能力越高,阻尼比也越大。

二、岩土的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响应分析是指对岩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和分析。

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可以评估结构体在地震发生时的受力状况,以及结构的破坏程度。

1. 荷载输入地震荷载是地震响应分析的输入条件,它是指地震发生时作用在结构上的力。

地震荷载的大小与地震的震级和距离有关,需要详细的地震参数分析来确定。

2. 结构模型在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时,需要将岩土体建立为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通过有限元法等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建立,以描述岩土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状态。

3. 响应分析响应分析是指对结构体在地震荷载下产生的变形和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和分析。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工程建设中所需采取的地质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成及演化、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勘查、地质力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在学习工程地质时,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构成及演化。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地壳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的承重层。

地球的构成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会对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球演化的过程,包括地质运动、地壳演化和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等。

这些知识对于工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

其次,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对工程建设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采取相应的灾害预测、评价和治理措施。

例如,在选址阶段,要充分考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避免工程建设受到灾害的威胁。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和抗灾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工程地质还涉及到工程地质勘查、地质力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地质勘查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信息和数据的过程,包括地质勘查方法、地质勘查技术和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等。

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岩体变形破裂规律的科学,对工程建设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进行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岩土工程是研究岩土体工程性质和岩土体工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学科,用于解决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问题。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和预测非常重要。

环境地质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岩土认识实习报告

岩土认识实习报告

岩土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岩土认识实习是为了加深对地质工程岩土力学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了解岩土工程的岩土力学及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验室介绍最初的几天,我们先参观了实验室的各个实验室,包括粒度分析室、固体排土室、抗剪试验室等。

了解了各个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及其操作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岩石力学实验在岩土力学实验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岩石力学实验。

首先是岩石的物理性质测试,包括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等测试。

接着是岩石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测试,通过压力计和应变计来测量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并计算出其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3. 土壤力学实验在土壤力学实验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壤力学实验。

首先是土壤的物理性质测试,包括颗粒分析、液塑限、密度等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和颗粒大小分布以及土壤的液塑限和密度。

接着是土壤的力学性质测试,主要包括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和液化试验。

在压缩试验中,我们通过施加固定荷载来测定土壤的压缩性。

在剪切试验中,我们通过剪切试验装置来测定土壤的抗剪强度,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进行试验,以了解土壤的抗剪性。

在液化试验中,我们采用振动台来模拟地震作用,通过测定土壤的相对密度和颗粒大小分布来判断土壤的液化性。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岩土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了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力学性质,并学会了通过相应实验方法来测试和分析这些性质。

其次,我对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操作这些仪器进行实验。

最重要的是,我培养了观察、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这对我进行岩土工程的实际问题解决非常有帮助。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岩土认识实习,我对岩土力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我不仅了解了岩土力学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来测试和分析岩土的性质。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综述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综述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综述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和桥梁等结构造成的破坏不可忽视。

在岩土工程领域,地震会引发土体液化、土体侧移及地表隆起等灾害。

因此,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成为了一项极具重要性的研究领域。

一、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历史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当时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的是建筑在地震中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包括桥梁、堤坝等水利工程领域的地震响应分析。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二、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响应分析的基础是地震力学和地震工程学的相关知识。

这包括地震波的特性、结构物的振动特性、动力学方程以及灾害评估等。

2. 结构物的地震响应结构物会在地震中受到强烈的振动,因此地震响应分析的重点是对结构物进行模拟计算。

其中包括结构物的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方法。

3. 土体的地震响应土体的地震响应分析是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

这包括土体的液化、动态侧向位移、地震带排水等基本问题。

对于土体的地震响应分析,需要考虑土体的流变特性、导水性质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等。

三、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方法1. 地震动力学方法地震动力学方法主要是建立结构物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获取结构物在地震中的响应。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精确度高,能够模拟较为复杂的结构物。

但需要考虑的参数较多,且计算需要较长时间。

2. 等效线性方程法等效线性方程法采用线性化的方法来计算结构物的响应,其优点是计算简单,适用于许多结构物类型。

但其缺点是在复杂结构物模型中无法捕捉非线性效应。

3. 耦合分析法耦合分析法将结构物和土体一起建模,以形成一个全局模型。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结构体和土体之间的耦合效应,但其计算量较大。

四、地震响应分析的应用1. 地震工程建设地震响应分析为地震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运用该分析技术,可以对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建筑物的设计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岩土入门知识点总结大全

岩土入门知识点总结大全

岩土入门知识点总结大全1. 岩石与土壤的工程性质岩石和土壤是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它们的工程性质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都有重要影响。

岩石通常由矿物、岩屑和胶结物组成,其工程性质包括强度、变形特性、渗透性等。

土壤是由颗粒、有机质和水泥质等物质组成,其工程性质包括土粒分布、密实度、压缩性等。

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工程性质有助于进行地基处理、支护结构设计等工作。

2. 地层与地质条件地层是指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分布状态和组合结构,地质条件则包括地质构造、断裂、岩层倾角等因素。

地层和地质条件对工程设计、地质灾害等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地层和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3. 岩土勘察方法岩土勘察是为了获取地下岩土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试验分析等。

野外地质调查是通过地貌观察、钻孔勘探、取样等方式获取地质信息;室内试验分析则通过对样品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工程性质的试验分析来获取相关数据。

岩土工程师需要掌握勘察的方法和技术,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4. 地基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为了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主要包括改良地基、加固地基、添土等方法。

改良地基包括碾压加固、灌浆加固、预应力加固等技术,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减小地基沉降。

添土是指在原地基上增加一定厚度的土层,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5. 岩土工程中的地下开挖地下开挖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工程活动,主要包括隧道开挖、基坑开挖等。

在地下开挖过程中,需要考虑地下水、地下岩土的稳定性、支护结构设计等问题,以确保地下开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 地下水问题地下水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它会对工程稳定性、承载能力、排水等产生重要影响。

岩土工程师需要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状态、水文特征和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以便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工作。

7.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地震、地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工程建设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岩土工程师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需要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和预防措施,以保障工程的安全。

岩土工程勘察认识实习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认识实习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认识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一、实习目的在学习完《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以后,对工程地质勘察有一定的了解,能熟悉并掌握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通过两周的实习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20xx年5月9日---5月15日三、实习内容(1)5月9日-5月12日搜集整理资料,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相关资料,了解如何进行勘探点布及深度的确定。

(2)5月13日野外实习,在柳树塘附近的施工工地观看用BT5107TZJDPP1005F1型钻机车对勘探点进行钻孔取土试样和静里触探试验。

(3)5月14日5月15日整理前几天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并撰写实习报告和记录册。

其中,最充实的就是野外实习,在这1天的实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施工人员的示范,我们明确了,钻机的工作流程、一根钻杆的标准长度、工程地质钻孔现场记录表的编录方法,具备野外鉴定土的能力以及钻进深度的确定,也加深了老师、同学之间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钻孔布及深度确定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老师的现场指导以及现场施工人员的示范,我们了解了钻孔布的基本原则,知道了取土式样钻孔、标准贯入钻孔、静力触探孔等几种钻孔种类,并认识到:1.钻孔布: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适量探井。

2.钻孔深度确定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地震是一种极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极大。

在地震灾害中,工程地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涉及到地质构造、岩土物性、地下水位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地震灾害中的问题,并对一些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地震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动力活动所引起的,震中的振动力会传导到地表和建筑物上,对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破坏一般由以下因素导致:首先,震动会使建筑物的结构和土壤产生变形,导致设施自身产生破坏;其次,地震还会引起地面液化,土地失稳,沉降和隆起等现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耐震性非常重要。

其与土壤的性质及地下水的变化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岩土土层地震灾害前,岩土土层的完整性非常重要。

因为完整的岩土土层能够抵抗外部的压力和震动,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但是,在地震灾害中,土壤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岩土土层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的破坏。

进一步导致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震性的下降。

b)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是灾害地区的常见问题之一。

地震会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

当地下水位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对建筑物的基础产生巨大的力量压迫,进而会导致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破坏。

c) 建筑物基础地震灾害中的建筑物基础是建筑物稳定的关键,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因此,在地震灾害中需要给予大量的关注。

工程地质人员应该通过对岩土土质、地震震级等因素进行检验和分析,为建筑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解决方法针对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有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a) 加固建筑物基础在建筑物基础上做加固处理,是解决地震灾害中的建筑物稳定、耐震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

建筑物基础应该稳定且合理,并且要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进行适当加固。

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分析与设计

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分析与设计

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分析与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分析与设计是确保工程在地震中安全和稳定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

在地震作用下,岩土工程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力分析法和动力分析法。

静力分析法通过考虑地震作用的静力效应,进行地基和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动力分析法则通过考虑地震作用的动力效应,进行地基和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常用的动力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有限元分析法。

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设计原则主要包括抗震设防标准、构造措施和材料选择。

抗震设防标准是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工程重要性,确定地基和结构的抗震设防等级。

例如,在高烈度地震区和重要工程中,应采用较高的抗震设防等级,确保工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构造措施是提高地基和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可以提高地基和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作用引起的破坏和损失。

例如,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地基加固、深层搅拌和桩基础等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抗震墙、减震器和隔震支座等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材料选择是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高强度、高韧性的建筑材料,可以提高地基和结构的抗震能力。

例如,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高强度水泥、钢筋混凝土和复合材料,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高强度钢材、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等材料,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设计中,还应考虑地震作用的非线性效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

例如,在地基处理中,应考虑土体的非线性变形和强度衰减,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

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采用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和优化。

总之,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工程分析与设计是确保工程在地震中安全和稳定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设计原则、构造措施和材料选择,可以提高地基和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作用引起的破坏和损失。

第17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综述

第17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综述

东河区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区域内的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依照本办法在本区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第五条旅游经营者应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的原则,遵从宾客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依法经营。

第六条旅游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市场管理工作。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协同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旅游市场。

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七条开发旅游资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整体开发与局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第八条旅游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旅游景点相对集中,旅游经济效益或潜在效益较高的区域进行评估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划定为旅游区。

第九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新建旅游景点,应征得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批.旅游区的发展规划以及新建、改建、扩建的旅游基本建设项目,在报批前须经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条旅游区、旅游景点的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应与全区旅游业总体规划相适应,建设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十一条应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第十二条在风景名胜区、游览景点,禁止擅自采石、采矿、挖沙、取土、葬坟、采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第十三条旅游资源普查和评估工作,由旅游管理部门会同计划、建设、环境保护、宗教事务、文物管理等部门进行.第三章旅行社第十四条旅行社的设立和经营按照《旅行社管理条例》执行。

《旅行社管理条例》未规定的,按本办法执行.第十五条旅行社异地设立办事、经营机构,须经设立地的旅游管理部门批准,并报旅游管理部门备案.外国旅行社在本省设立常驻机构,以及本区旅行社在境外设立办事、经营机构,须经省旅游管理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外国旅行社在本区设立的常驻机构只能从事旅游咨询、联络、宣传活动,不得经营旅游业务.第十六条旅行社不得出租、转让《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岩土工程是一门研究土壤和岩石工程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的学科。

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多种形式,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对人员和设施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就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进行探讨。

一、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岩土工程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地震会造成地表和地下的土壤和岩石发生变形和破坏,导致建筑物倒塌、地基沉降以及地基液化等问题。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岩土工程师需要进行地震勘察和地震设计,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建筑材料。

二、滑坡灾害滑坡是指土壤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快速移动现象。

滑坡灾害在岩土工程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陡坡、斜坡等地形复杂的区域。

滑坡不仅会破坏工程设施,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岩土工程师需要进行滑坡风险评估和抗滑稳定性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增加排水系统或设置挡土墙等。

三、崩塌灾害崩塌是指土壤或岩石在坡面上发生的剥落、坍塌等现象。

崩塌灾害可能导致工程设施的破坏和地质隐患的形成。

为了避免崩塌灾害,岩土工程师通常会选择适当的土体加固措施,如喷射混凝土、地锚等,以增加土体的稳定性。

四、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由陡坡地区的雨水或融雪引起的大量泥石流动所形成的流态灾害。

泥石流不仅会带来土石流量的大量侵蚀和破坏,还会危及周边的居民和工程设施。

岩土工程师需要对泥石流地区进行综合评估和隐患区划,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设置拦挡设施和排水系统等。

五、地面沉降灾害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施工或沉积物的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地面下陷现象。

地面沉降不仅会导致工程设施的破坏,还可能损害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

岩土工程师需要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沉降的影响。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处理的任务。

岩土工程师需要进行详尽的勘察和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应对不同的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地质作用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地质作用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地质作用地震是地球表面上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对于岩土工程而言,地震地质作用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地震会引起地震波的传播,在地层中形成动力荷载,从而对岩土体的性质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岩土工程中地震地质作用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地震地质作用的影响地震地质作用对岩土体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引起的地层变形。

首先,地震波的传播会对岩土体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特性产生影响。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岩土体施加动力荷载,引起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应力波动以及颗粒之间相对位移的发生。

这些变化导致岩土体内部的静力/动力区分失效,从而使得岩土体的性质和行为呈现非线性、易变的特点。

其次,地震引起的地层变形是地震地质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会在地下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地壳中的岩石会发生应力积累和释放,从而导致地层变形。

地层变形主要表现为地表地震断层的产生、地层的沉降和抬升、地块的平动等。

这些地层变形会对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如土地下沉、地基沉降、建筑物的破坏等。

二、地震地质作用的应对方法在岩土工程中,为了应对地震地质作用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方法:1. 地震地质调查: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地震地质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动特性、地层变形特征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为岩土工程的设计提供准确的地震地质参数,以便更好地考虑地震地质作用。

2. 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指在岩土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对结构和基础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其承受地震动力荷载的能力。

采用增加结构自重、加固基础、优化结构形式等方法,提高岩土工程的抗震性能。

3. 声学隔振:在特定的岩土工程中,如地铁隧道、高速公路桥梁等,为减小地震波的传播和对工程的影响,可以采用声学隔振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岩土体中引入隔振材料,减小地震波的能量传递,降低岩土体的振动响应。

4.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指通过安装地震监测仪器,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动力分析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动力分析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动力分析地震动力学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土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行为。

地震动力分析是岩土工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它用于评估土体的抗震性能,确定土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地震动力分析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一、地震动力分析的概述地震动力分析是基于地震力学原理,通过计算土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来评估土体结构的响应和稳定性。

地震动力分析可以分为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类。

静力分析是基于静力平衡条件,将地震力转化为静力荷载进行分析;而动力分析则考虑了土体的惯性力和阻尼力,更加真实地模拟了土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响应。

二、地震动力分析的方法地震动力分析主要有等效静力法、响应谱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等效静力法是一种简化的方法,将地震力等效为静力作用,通过增加等效重力加速度或等效水平力来模拟地震作用。

响应谱分析法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确定结构的频率响应谱,计算土体的加速度响应谱和速度响应谱等参数。

时程分析法则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方法,它通过直接模拟地震过程中的时间历程,计算土体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三、地震动力分析的影响因素地震动力分析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地震参数、土体性质和结构形式等。

地震参数包括地震震级、地震波形和地震频率等,它们直接决定了地震动力分析的输入条件。

土体性质则包括土壤类型、含水量和应力状态等,不同的土体性质对地震动力响应有着重要影响。

结构形式包括建筑物的形状、质量和刚度等,不同的结构形式会导致不同的地震响应。

四、地震动力分析的应用地震动力分析在岩土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地震动力分析可以用于评估土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计算土体的动力响应,可以评估土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地震动力分析可以用于优化土体结构的设计。

通过对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可以调整结构的形状、质量和刚度等参数,从而提高土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岩土工程领域,地震响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岩土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液化等情况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与相关措施。

1. 地震造成的岩土体变形与破坏地震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而地震波的传播又会对岩土体产生变形与破坏。

地震波包含有纵波和横波,它们的传播速度、振幅和频率都会影响到岩土体的变形情况。

岩土体中的颗粒在地震波的作用下会发生重新排列,导致体积变化,从而引起岩土体的变形。

当地震波的振幅超过了岩土体的承载能力时,岩土体将发生破坏,出现土体液化、滑坡、崩塌等现象。

2.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岩土体在地震响应下的行为,岩土工程领域采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地震工程地质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地质构造、岩土层理、地下水位等因素进行调查,可以评估岩土体的地震响应特性。

此外,岩土体的室内和室外试验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加载振动试验或静力试验,可以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岩土体行为。

数值模拟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研究,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可以预测岩土体的响应。

3.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措施为了保证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地震响应措施。

首先,对于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

其次,对于岩土体容易发生液化的情况,可以采取加固土体、改良地基、排水等措施来防止液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在施工中,应加强对地震波的监测,及时调整施工策略,以确保岩土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4. 案例分析:岩土工程中的地震响应应对措施以某高层建筑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为了提高工程的抗震能力,设计师在结构设计中考虑了地震荷载,并采用了适当的抗震措施,如设置加强型柱、抗震支撑等。

此外,在选择地基时,工程队还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确保选址的地质条件良好。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效应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效应

岩土工程中的地震效应地震效应是岩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土壤和岩石的力学行为以及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震效应的背景、地震对土壤和岩石的影响以及地震对岩土工程结构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一、地震效应的背景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地震一般由震源、震源释放的地震波和传播介质组成。

地震波包括P波、S波和地表波等多种类型,而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与土壤和岩石产生相互作用,导致地震效应的产生。

二、地震对土壤和岩石的影响1. 土壤的液化现象: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当波动力的水平分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土壤中间隙水分离,土壤发生液化现象。

液化后的土壤失去了支撑力,导致土体整体沉陷和侧向推移,给地下管线和工程结构带来破坏风险。

2. 岩石的震裂现象:地震波对于岩石的作用力会产生岩石的破碎和震裂现象。

震裂的岩体容易发生塌方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陡坡、边坡等工程结构造成严重威胁。

3. 岩土结构的动力响应:地震波对岩土结构的动力响应是岩土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地震波传播到岩土结构上时,会激发结构的共振效应,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位移和应力。

这可能引起结构的破坏或者破坏倾向,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地震对岩土工程结构的影响1. 抗震设计要求:地震对岩土工程结构的影响要求我们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

在设计阶段,需要根据工程位于的地震带以及地震参数,合理选取设计地震动参数,并确定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

通过计算分析和结构抗震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结构在地震中产生的损失。

2. 地基处理措施:地震对于土壤的液化和塌陷等影响要求我们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措施。

常用的地基处理措施包括加固土壤、排水处理、增加地下排水等,用以提高土壤的抗震能力和稳定性,减少地震对于工程的影响。

3. 结构抗震措施:工程结构在受到地震作用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来增强其抗震能力。

常见的抗震技术包括刚性加固、减震措施、隔震措施等,用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中受到的作用力,并提升结构的韧性。

岩土野外总结报告

岩土野外总结报告

岩土野外总结报告1. 引言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其应用。

野外实践是岩土工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

本报告总结了我参与的岩土野外实践活动,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调查方法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2. 前期准备在进行岩土野外实践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明确研究的岩土工程问题。

其次,我们要熟悉实地调查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操作培训,以确保能够正确使用。

最后,我们需要制定实践计划,包括行程安排、数据采集方案等。

3. 实地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是岩土野外实践的核心环节。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采集:3.1. 钻孔调查钻孔调查是获取地下土壤和岩石信息的重要手段。

我们使用钻机进行钻孔,然后通过取样、记录孔壁土样、测量孔深等方式获取数据。

钻孔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岩土的分布、性质及变化规律,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2. 岩芯采集在钻孔调查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岩石层。

为了更好地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力学特性,我们进行岩芯采集。

岩芯采集是将岩石层中的样品完整地采集下来,并进行分析和实验。

岩芯采集是岩土野外实践中较为复杂和关键的操作之一,需要注意采集工艺和保证取样的完整性。

3.3. 地质测量除了钻孔调查和岩芯采集,我们还需要进行地质测量。

地质测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岩土地层的分布、厚度、倾角等信息。

常用的地质测量方法包括地层剖面测绘、地层厚度测量、地层倾角测量等。

4. 结果分析在完成实地调查后,我们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野外实践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如统计分析、地质图解、模型建立等。

在对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尽量避免误差。

•数据的可视化:使用图表等方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地震工程学课程学习总结一、学习心得岩土地震工程学是一门年轻的地震工程与岩土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工程地震、土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主要研究地震动作用下岩土截至中的弹性波、土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场地地震效应、地基抗震技术、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下工程抗震、土工构筑物抗震、土动力特性测试技术与应用等问题。

]1[我认为这是一门对于现在的工程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学科。

很荣幸,我能跟随陈国兴老师学习岩土地震工程学这一门课程,并能够阅读该领域我国第一本专著《岩土地震工程学》。

该书其中很多章节的内容都是陈老师幸苦耕耘的成果,主题内容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容做支撑,显得有说服力。

由于我本身并不是学习岩土工程专业的,不过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工程地质》和《土质土力学》这两门相关的课程,也算是对于岩土工程这门学科有些了解。

但是,刚开始学习岩土地震这门课程时,还是略显吃力的。

印象中比较深的还是陈老师第一节课对于线性问题全量解以及非线性问的增量解的阐述,这在我们进行模型的数值模拟中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在这之后的课程中主要学习了水平成层场地地震反应、横向非均匀场地地震反应、土动力特性与震动液化、土体地震永久变形和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等几章内容。

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便是从陈老师独特的授课方式中得到了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

主要以看书为主,课堂的学习为主,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随后进行课堂交流以及与陈老师进行答疑讨论,这样可以使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我的专业方向主要是桥梁的抗震,而土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各种变形,影响到基础以及上部结构,应该说,桥梁的抗震与岩土地震工程还是有相当大的关联。

因此,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以后的学习研究会有较大的帮助。

而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讨论,我对与岩土地震工程中有关问题也产生了一点兴趣。

下面几章节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文献来阐述我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二、桥梁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在岩土地震工程学课程中,我对于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这一章比较感兴趣,而在这一章中,深软场地上特大型桥梁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这一节与我的研究方向也有所关联,所以我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书籍,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桥梁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

1.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这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跨度越江跨海大桥工程建设得到迅猛发展。

以江苏省为例,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润扬长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正在建设中(现已建成通车),南京长江四桥、崇启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等正在筹建中。

这些越江大桥对促进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特大型群桩基础作为越江跨海桥梁结构的支承体系在工程实践中被普遍采用,并已被证明能够满足桥梁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功能和安全要求。

但是,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群桩基础的工作性能及地震稳定性并没有得到检验,并且在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基土对于桥梁基础的影响仅以若干定性条款从基础选址方面加以考虑。

因此对于桥梁的群桩基础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对于工程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地震反应的分析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江跨海桥梁的建设,桥梁的防护抗震也将成为桥梁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大型桥梁的基础抗震分析对于桥梁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包括桥梁抗震保护措施都有重要的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桥梁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近十几年来,已经提出了不少数值分析方法。

范立础和袁万诚(1992)]2[在分析上海南浦大桥竖向地震反应时对北塔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进行了研究,提出大跨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可等价位一维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考虑桩周土弹性约束作用的多点激励下桥梁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的方法;桩周土的约束作用以土弹簧代替。

胡世德和范立础(1994)]3[采用了上述模型对上海南浦大桥和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Mlonakis和Nikoloau等(1997)]4[采用子结构法对成层场地土上群桩-桥墩体系在竖向传播的S波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频域和时域分析。

采用等效线性动黏弹性模型考虑土的非线性影响,同时计及桩-桩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主要针对桥墩地震反应进行,并认为桩体振动产生的辐射阻尼以及桩顶的转动分量对桥墩地震反应有很大的影响。

Zechlin和Chai 等(1998)]5[对San Franciso-Oakland海湾大桥上新建的两个大直径群桩基础支承桥墩进行了动力非线性反应分析,根据自由场反应分析得到的土体各点位移时程建立了土-基础-桥梁结构相互作用的模型,考虑了深厚软土对输入地震动以及桥梁结构振动周期的影响。

Thavaraj(2000)]6[采用集总参数模型对某大型群桩基础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模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弹簧和阻尼器来模拟桩基础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桩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相对刚度对桥梁地震反应有很大的影响。

He Jiang(2000)]7[在对美国东部和中部公路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时,上部结构和桩采用梁柱单元模拟,桩周土采用非线性的p-y单元模拟。

p-y单元由塑性元件、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三个元件组成,研究发现:根据美国AASHTO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得到的桥墩顶部位移反应可能较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得到的桥墩顶部位移反应小,可能导致不安全的结果。

以往的研究认识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上对上部桥墩和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单桩或是较为简单的群桩基础进行,对于深软场地上采用大直径超长桩的特大型桩基础的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而越江跨海桥梁基础所处的复杂场地环境、大直径超长桩的特殊受力性能及空间效应等客观因素可能对这类桩基础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3阅读文献中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简介分析在文献[8]中,考虑动水压力影响的情况下对于桥梁基础进行抗震分析,采用简化的Morison方程,该方程忽略了桩体对水运动的影响,认为水对结构的作用分别是由未受扰动的加速度场和速度场引起的沿水运动方向作用于结构上的惯性力和阻尼力造成的。

则地震动引起的动水压力计算公式为:V为为桩体水下部分体积;Ap为桩体截面面积;。

u、。

u分别为水的绝对加速度和绝对速度;。

x、。

x分别为桩体的相对加速度和相对速度;。

xg为地面运动加速度;CM为动水惯性力系数;CD为动水粘性阻尼系数。

假设桥梁处于静水当中,即。

u=。

u=0时,则式(1)可写为:式(2)右端第二项为非线性项,将该项线性化处理,得到线性Morison方程:式中为桩体绝对速度的标准差。

令为动水附加质量和动水附加阻尼,则整个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平衡方程可以表示为:由于动水阻力引起的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很小,为简化计算,这里忽略了Cw的影响,则式(4)可以简化为:假定桩体两相邻单元中点之间水与桩体的相对速度不变,且作用在桩体第i 个节点的作用力为与i点相连的诸构件受力总和的一半,即每个节点只承受单元受力的一半,则附加于节点i处水的等效质量为:式中j为与节点i相邻的节点;lij为第ij单元有效长度的一半。

应用Morison方程计算动承压力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合理选取动水惯性力系数CM 。

一般认为CM同雷诺数、Keulegan—Carpenter数及结构表面相对粗糙度有关。

国内外内外有关规范给出了CM的取值范围。

本文参照我国《海水固定平台建造规范》的规定,取CM=2.0。

接下来就是建立群桩基础的模型,还有土的本构模型,桩体混凝土的动力本构模型。

然后加载地震波,通过分析桩身的加速度反应、相对位移反应、剪力反应、弯矩反应来反应群桩基础的抗震性能,主要是在动水压力的情况下。

从文献[8]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地震动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桩身的加速度、位移、剪力反应有一定影响。

考虑动水压力时,桩身的最大加速度、相对位移、剪力略有增大。

由此可见,对于桥梁大型群桩基础,抗震计算中有必要考虑动水压力的影响,忽略动水压力可能低估其动力反应。

同时,由于桥梁结构体系的差异和地震动随机性的影响,这种动水压力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使桥梁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更趋合理和准确。

剪切波速与标贯击数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

随着土层变硬标贯击数增加,剪切波速也随之增加,在不同的土层中这种差异十分明显。

在已知剪切波速的情况下,可以对土层标贯击数进行预估.,并对场地的液化势进行判断。

而在研究中,由于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强度指标等变化很大,且该地区剪切波速与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还不很明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而通过阅读文献[9],我们可以从pushover角度来分析群桩基础的抗震性能。

对桥梁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时, 国内外广泛采用了Pushover分析方法。

Pushover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结构施加某一模式的荷载, 并逐渐增加, 直至结构达到预定的变形状态或倒塌状态, 得到结构顶点位移和基底剪力的关系曲线, 称为能力曲线, 依据这一能力曲线评价桥梁的抗震性能。

利用这一方法, 能够得到结构从线弹性到屈服、倒塌状态的内力、位移变化、以及塑性铰出现的位置。

图1 基于Pushover分析的群桩基础抗震性能评估图1为基于Pushover分析的群桩基础抗震性能分析流程。

由图中可见, 群桩基础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环节是建立正确合理的荷载模型、弹塑性桩基结构模型以及明确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 其中, 桩基结构模型又包括弹塑性桩身模型和非线性边界条件的模拟。

同样,在进行抗震性能分析过程中,模型建立十分重要。

基于Pushover分析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时,荷载模型必须要能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受力和位移状态, 即与结构在地震中承受的惯性荷载密切相关。

事实上, 任何一种荷载模型都不可能准确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受力与位移, 因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往往有多阶振型的贡献, 而弹性阶段的地震惯性力分布同塑性阶段的地震惯性力分布又有不同。

但为了计算方便, 在进行Pushover分析时, 荷载模型往往采用一个简化的近似模型, 一般根据结构的真实质量分布及一阶振型形状来建立。

图2 Pushover 分析加载模型加载模型以及群桩模型建立以后,就需要对于模型进行地震波载入,进行抗震性能分析。

文献[9]中认为为群桩基础是桥梁结构中的一个特殊构件, 它本身又由多个构件(桩)组成。

因此在研究其抗震性能时, 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构件, 借鉴桥梁墩柱的抗震性能指标, 建议采用双指标来衡量群桩基础的整体抗震性能, 即位移延性系数L∆和抗力增大系数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