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集详解版】2010年广东省中考化学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集详解版】2010年广东省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3分,满分48分)
1.(2010•广东)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如图)的主体结构是用国产Q460钢制成的.下列有关Q460钢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强度高B.能导电C.耐腐蚀D.抗震性好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A、钢的强度高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物理性质.
B、钢能够导电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物理性质.
C、钢的耐腐蚀性强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化学性质.
D、钢的抗震性好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钢的物理性质.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2010•广东)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阅读理解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应用各知识点的概念,理解概念间相关的关系,结合图示所提供的关系意义,分析相关的选项从而判断正确与否,从物质分类的知识可知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化合物中又可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等.
解答:解:A、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B、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故此选项正确.
C、纯净物按元素的含有情况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故是并列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D、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包含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把握个概念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此题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3.(2010•广东)化学知识在帮助人类抵御自然灾害时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切,全国人民纷纷投入这场救援中,请回答涉及到这场救援中的有关行动的3﹣5题.
“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图为4月15日来自广东的消防官兵手提生命探测仪,在废墟中搜索生命的信号.为搜索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还用了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的不断运动C.不同分子性质不同D.分子间有间隙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因为人体发出的气味的分子运动到达搜救犬的鼻子中,刺激了嗅觉细胞.
解答:解: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故选B.
点评: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子具有四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4、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4.(2010•广东)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地震.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次氯酸钠(NaClO)进行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B.次氯酸钠是氧化物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B、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解分析解答;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x+(﹣2)=0,则x=+1;
故A错误;
B、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次氯酸钠由三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1×4+16×3=76;
故C正确;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知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
质量比为:12×2:1×4:16×3=6:1:1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相对分子的质量,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能力及对氧化物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5.(2010•广东)搜救人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等困难,全力展开搜救.吸氧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吸氧可以帮助搜救人员的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A.氧气可供呼吸B.氧气可以燃烧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D.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考点:氧气的用途。

专题:生活实际型。

分析:根据氧气的用途来考虑本题,知道严重的高原反应是指的什么.
解答:解:氧气的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严重的高原反应是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气量少,吸氧是为了供给人类呼吸.
故选A.
点评:要了解氧气的用途和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6.(2010•广东)下列有关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的是()
A.给试管加热必须先预热B.将固体溶解的时候要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C.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D.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A、给试管加热时,应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B、为了加快溶解的速度,将固体溶解的时候要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
C、可燃性气体的使用,特别是点燃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D、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反之,会使浓硫酸溅出,伤人.
解答:解:A、给试管加热必须先预热,否则可能会引起试管炸裂,故A正确;
B、将固体溶解的时候要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会加快固体的溶解,故B正确;
C、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气体不纯,引起爆炸事故,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及其稀释方法;掌握给试管加热的方法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2010•广东)下列在对海洋资源利用时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A.在休鱼期间禁止捕捞B.船舶垃圾直接倒入海中C.开发利用海底“可燃冰”D.将海水引入盐田进行晒盐
考点: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分析即可.
解答:解:A、海洋中虽然有大量的鱼类,但不能无节制的盲目开采,故A正确;
B、船舶垃圾不能直接倒入海中,如果直接倒入海水会引起海水的污染,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故B错误;
C、海洋中虽然含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但它们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所以不可以无限制的大量开采,另外海底含有天然气水合物,又叫可燃冰,故C正确;
D、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工业上采取晒海水使水分蒸发,最后制得食盐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时用加热蒸发的方法使其结晶出来;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时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其结晶出来.
8.(2010•广东)下列除杂试剂使用正确的是()
A.C(Fe)盐酸B.CaCl2溶液(HCl)Ba(OH)2溶液C.CO2(CO)碱石灰(CaO和NaOH 的混合物)D.NaOH溶液[Ca(OH)2]K2CO3溶液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碳不与盐酸反应,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亚铁和氢气判断.
B、根据氯化钙与氢氧化钡不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钡和水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被吸收,而一氧化碳与碱石灰不反应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钠与碳酸钾不反应,Ca(OH)2与碳酸钾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判断.
解答:解:A、碳不与盐酸反应,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盐酸后过滤可得纯净的碳,所以正确.
B、氯化钙与氢氧化钡不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钡和水,增加了氯化钡新杂质,所以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被吸收,而一氧化碳与碱石灰不反应,用碱石灰不但不能除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反被除去,所以错误.
D、氢氧化钠与碳酸钾不反应,Ca(OH)2与碳酸钾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新杂质氯化钾,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除杂是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之一,其关键要求是:①要把杂质除去,②需保留的物质不能被破坏,③不能添新的杂质.
9.(2010•广东)下列化学符号与含义相符的是()
A.2O:2个氧元素B.表示钠离子C.H2:2个氢原子D.H2O:1个水分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化学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粒子的个数.
离子中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不相等.
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某种原子的个数.
依据上述内容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
解答:解:选项A中的符号表示2个氧原子,不是2个氧元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因此排除选项A.
选项B中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粒子中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核外的电子数,因此排除选项B.
选项C中的符号能表示1个氢分子只含2个氢原子,而不是2个单个的氢原子,因此排除选项C.
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粒子的判断和化学式的意义,难度稍大.
10.(2010•广东)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A.动植物尸体的腐烂B.动植物的呼吸C.光合作用D.燃料的燃烧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分析: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就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自然界中由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变化较多,如含碳物质的燃烧、呼吸、动植物的腐烂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对较为稳定,自然界中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唯一的方法是光合作用.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空气中二氧化碳才越来越多,温室效应逐渐加重.
解答:解:A、动植物尸体在微生物作用下,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缓慢氧化,产生二氧化碳等物质而腐烂.这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动植物把吸入体内空气中的氧气运送至肢体各个部位,氧气在体内发生缓慢氧化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内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这是自然界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唯一方法,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D、通常所使用的燃料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煤甚至柴禾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时碳生成二氧化碳放出.这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绿色植物白天在太阳光照下,发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夜晚没有光,则会发生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11.(2010•广东)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将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用石灰水吸收B.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关掉不用的程序,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C.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D.多步行,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汽交通,少开车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生活实际型。

分析:低碳生活体现的主要方面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节约能源,少开汽车、使用天然物质都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手段.
解答:解:A、“低碳生活”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不是排放之后再吸收,故错误;
B、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关掉不用的程序,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是节约电能,也就是节约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故正确;
C、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是保护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故正确;
D、多步行,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汽交通,少开车,是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更需要从人人做起,让“低碳生活”成为流行时尚,提倡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2.(2010•广东)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将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产生红褐色沉淀C.分别点燃一小块纯棉纤维和羊毛纤维,都能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D.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能生成蓝色沉淀;纯棉纤维中不含有蛋白质,燃烧时不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解答:解:A、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B、将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错误;
C、纯棉纤维中不含有蛋白质,燃烧时不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故选项错误;
D、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2010•广东)小红发现庭院所种植的植物许多倒伏了,并伴有叶色发黄、植株矮小的现象.他应该选下列的哪种复合肥料来进行施用()
A.NH4Cl B.CO(NH2)2C.NaCl D.KNO3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还能提高产量.钾肥能使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解答:解:种植的植物许多倒伏了,说明土壤中缺乏营养元素钾元素;叶色发黄说明土壤中缺乏氧元素氮元素,这时需要向土壤中补充含有氮元素、钾元素的化肥,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钾元素.(本题也可以不分析对应的庄稼的症状,因为题目很明显是选择一种复合肥的“他应该选下列的哪种复合肥料来进行施用”)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化肥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4.(2010•广东)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OH﹣B.H+、SO42﹣、CO32﹣C.Ba2+、H+、SO42﹣D.Cu2+、Na+、NO3﹣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溶液中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条件是: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沉淀;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弱电解质;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气体.
解答:解:A、氢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水.
B、氢离子能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碳酸,进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C、钡离子能和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
D、三种离子之间相互不发生反应.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中各种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条件方面的问题.
15.(2010•广东)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A.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 B.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 C.溶液中只有Cu2+、不溶物为Fe D.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为Fe、Cu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铁比铜活泼,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生成硝酸亚铁,根据加入的铁粉的多少,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加入的铁粉的量少,没有全部把铜置换出来,这时溶液中就有Fe2+、Cu2+、不溶物为Cu,②加入的铁粉恰好与硝酸铜完全反应,这时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为Cu,③加入的铁粉过量,这时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为Fe、Cu
解答:解:A、当加入的铁粉不足量时,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故此项正确.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铁粉和Cu2+,因为它们能反应,故此项错误.
C、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铁粉和Cu2+,因为它们能反应,故此项错误.
D、当加入的铁粉过量时,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为Fe、Cu,故此项正确.
答案:AD
点评:当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同时,所得生成物中的成分可能有多种组成情况.
16.(2010•广东)下列曲线不正确的是()
A.向NaOH溶液中加水B.氯酸钾受热分解
C.向等体积、等浓度稀盐酸中加入金属D.往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向碱性溶液中加水时,溶液的pH降低,越来越接近7.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某些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加水时pH越来越小,但是不会小于7的.正确.
B、氯酸钾分解时,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速率加快,但是不会影响氧气的生成质量(本题对比的是催化剂的作用问题,所以在横坐标时间为零时气体不宜出现考虑就不是那么全面,其实C图也是如此,不是加入金属就会产生的气体的).正确.
C、足量的镁、铝、铁和稀盐酸反应时,生成氢气的多少取决于稀盐酸的量.当金属过量时,生成的氢气质量应该相等.不正确.
D、当氯化钠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熟记等质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的氢气质量与金属的关系,那样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28分)
17.(2010•广东)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纯碱的化学式Na2CO3;
(2)表中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②;属于盐的是:④;
(3)上述四种物质放入相等的水中,所得的溶液中pH最小的是①;
(4)你认为CH3COOH(其性质类似于盐酸)可以与表中②③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利用表中作反应物(可以加水或与在水中进行),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Ⅰ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CaO+H2O=Ca(OH)2;
Ⅱ制取氢氧化钠:Na2CO3+Ca(OH)2=CaCO3↓+2NaOH.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盐是电离时能产生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酸具有酸的通用性,根据酸的通性来完成醋酸的反应.
解答:解:(1)纯碱是碳酸钠,所以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2)表中所给的四种物质中是氧化物的是氧化钙.是盐的是碳酸钠.
(3)醋酸溶于水pH小于7,而剩余三种物质的溶液的pH都大于7.
(4)因醋酸也是一种酸,所以具有酸的通性,能与金属氧化物、碱、盐反应.所以醋酸都能与②③④发生反应.(5)生石灰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1)Na2CO3;
(2)②;④.
(3)①.
(4)②③④
(5)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评:在工业上,我们利用氢氧化钙这种便宜的,来制取氢氧化钠这种昂贵的药品.所以我们可利用碳酸钠与氢氧化钠反应来制取.
18.(2010•广东)右图是家用豆浆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或合金的是c(选填一种
物质编号),
(2)属于单质的是e(选填一种物质编号)
(3)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b(选填一种物质编号);
(4)豆浆中含有的最丰富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
(5)传统的生豆浆是用石磨来打磨的,打磨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6)用操作将黄豆渣分离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实验中的过滤操作.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此题涉及到材料分类、物质分类、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物质变化的判断及过滤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等基础知识.解答:解:(1)合金是指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一起得到的具有金属性能的一类材料,故选c;
(2)单质是指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故选e;
(3)合成材料却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合成而得到的一些材料,故选b或d.这几个分类标准是进行分类的根本依据.(4)豆类食品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
(5)物质外观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即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填:物理变化.
(6)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开来的方法叫作过滤.
点评:此题通过某一生活用品来考查一些基础化学知识,这是中考中常见的考查形式.由于涉及知识点较多且相互间又没有多少关联,所以在解答每个小问题时不要相互生硬牵连.
19.(2010•广东)今年我国西南地区地区特大干旱历史罕见.为缓解旱情,政府组织实施了多次人工降雨.利用碘化银进行人工降雨就是利用高炮或飞机,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度层以上,利用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这些冰核经过水汽凝聚,形成冰晶.冰晶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零度层下降之后形成降雨.另查资料知:碘的元素符号为I,其常见化合价为﹣1,化学式为I2
(1)写出碘化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AgI=2Ag+I2;
(2)写出另外一种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名称固体二氧化碳;
(3)请你提出一个解决水危机的预防性方案:抽取地下水.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二氧化碳的用途;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熟悉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必须依据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
(2)干冰也可用于人工降雨,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名,不是物质的名称.
(3)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会有不同的预防性方案.
解答:解:(1)碘化银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I=2Ag+I2.
(2)干冰也可用于人工降雨,干冰的物质名称是固体二氧化碳.
(3)预防性方案有:调用长江水、黄河水;节约用水;植树营造森林保水;抽取地下水等.
故答案为:
(1)2AgI=2Ag+I2;
(2)固体二氧化碳;
(3)抽取地下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人工降雨的措施、解决水危机的措施,难度较大.
20.(2010•广东)氯气(Cl2)通常情况下为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跟水反应,反应后溶液呈酸性.实验室通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的方法来制取氯气.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套完整装置应包括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干燥)、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下左图中的乙,写出标号的名称酒精灯;
(2)用上右图中的仪器(不一定全部用到)完成氯气的净化(包括干燥)、收集、尾气处理,其正确的连接方法是:A接C接D接F接G接B;
(3)在放入药品之前必须检查装置气密性.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仪器的装配或连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净化(除杂);气体的干燥(除水);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实验操作型;实验装置连接题;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分析:(1)分析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辨识常见仪器;
(2)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操作装置并进行正确连接;
(3)根据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
解答:解:(1)用液体浓盐酸与固体二氧化锰共热的方法来制取氯气,装置甲用于对固体加热制取气体,装置丙缺少加热仪器;图中标号仪器是用于加热的酒精灯;
故选:乙,酒精灯;
(2)通过饱和NaCl溶液吸收HCl后的气体混有水份,需要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气体从C管进入由D管放出;干燥后进行收集,因为氯气可与水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气体从F管进入由G管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