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支抗治疗骨性_类错_畸形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医学 2012 年第 26 卷第 6 期 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2,Vol.26.No.6
比较 A 组较 B 组更为明显;牙性指标 A、B 组 U1NA(mm)、U1-PP(mm)、U1-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1),但 U6-PP(mm)、U6-PP(°)无明显改变。 (见表 1,2);软组织改变:Ls-E line(mm)、Li-E line (mm)、G-Sn-Pg(°)有明显改变(P<0.01)。
2结 果
2.1 骨 性 及 牙 性 改 变 A 组(微种植体支抗)矫治 前后患者 X 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见表 1,B 组(传统 支抗)矫治前后患者 X 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见表 2。 通过 X 线头影测量结果比较发现,A、B 组患者矫治 前后比较骨性指标 SNA、ANB 均有明显改善,组间
·650·
均有明显减少,其中 A 组的 SNA、ANB、Ls-E、Li-E、U1-SN、U1-L1、U1-NA、U1-PP、U6-PP 值的变化较 B 组明显,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A 组疗程短于 B 组疗程。结论:微种植体支抗比传统强支抗能更有效地改善骨性Ⅱ类
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及侧貌面型。
[关键词] 微种植体支抗;传统支抗;骨性Ⅱ类错牙合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志码] B
微种植体支抗是一项突破性的支抗控制手段, 由于其手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已在临床日渐普 及。随着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解决了许多常规支抗 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前 突需要强支抗来达到最大限度的前牙内收。本研究 选择 2007 年 6 月—2010 年 1 月在盐城市口腔医院 正畸科就诊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 28 例,比较微种植体 支抗与传统支抗(口外弓+Nance 弓)在治疗骨性Ⅱ 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 28 例,男 11 例,女 17 例;年龄 18~37 岁,平均 24.6 岁。均为骨性 Ⅱ类面型,上颌前突,开唇露齿。18 例患者拔除上下 颌双侧第一前磨牙,10 例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 磨牙,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患者均知情同意,将患 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每组各 14 例。A 组采用 MBT 技术结合微型种植体支抗,B 组为 MBT 技术结合传 统支抗(口外弓+Nance 弓)。 1.2 方 法 (1)矫治过程:两组患者使用相同类型 的矫治器(0.022×0.028 MBT,3M)的同时放置支抗。 A 组患者支抗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micro- screw anchorage system,MAS)(西安中邦钛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MAS 微型钛钉直径为 1.4/1.6mm,长度为 8mm,植入位置为两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 牙根之间的颊侧牙槽骨。B 组患者常规制作口外弓+ Nance 弓。初步排齐整平后,两组患者均以每侧 2.45N 牵引力,在 0.019×0.025 不锈钢方丝上利用滑
[摘 要] 目的:探讨应用微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支抗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骨性Ⅱ
类错牙合畸形患者 28 例,MBT 技术结合微种植体支抗 (A 组)14 例;MBT 技术结合传统强支抗 (口外弓+Nance 弓)(B
组)14 例,进行矫治前后 X 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分析和疗程、疗效比较。结果:矫治前后,两组患者覆牙合、覆盖等指标
5.6±2.0 3.2±1.9 2.4±1.1 0.00*
MP-FH(°)
33.1±2.4 31.9±3.0 -1.2±2.0 0.07
U1-SN(°)
120.0±2.6 106.0±3.3 -13.8±1.8 0.00*
L1-MP(°)
98.5±4.0 93.6±5.3 -4.8±3.9 0.00*
交通医学 2012 年第 26 卷第 6 期 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2,Vol.26.No.6
·649·
[文 章 编 号 ]1006-2440 (2012)06-0649-03
两种支抗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评价
廖珊珊,刘正彤,陈金林
(盐城市口腔医院,江苏 224001)
表 1 A 组矫治前后患者X 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x軃±s,n=14)
测量项目
矫治前 (T0)
矫治后 矫治前后变化 P值
(T1) (T1-T0)
SNA(°)
84.8±3.0 83.4±2.5 0.2±2.6 0.9±1.2 0.06
ANB(°)
动法逐步向后关闭拔牙间隙。间隙关闭开始时即开 始记录疗程,以避免由于精细调整时间的差异对疗 程客观性的影响。(2)观测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拍摄 患者的 X 线头颅侧位片,并对患者模型测量分析。 头影测量的项目有: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 (SNB)、上下齿槽座角 (ANB)、下颌平面角 (MPFH)、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夹角(U1-SN)、下 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夹角(LI-MP)、上下中切牙 角(U1-L1)、上中切牙点至鼻根点,与上齿槽座点连 线的距离(U1-NA)、上中切牙点至腭平面的垂直距 离(U1-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沟点至腭平面垂 直距离(U6-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沟和腭平面夹 角 U6-PP(°)、上唇缘点至 E 线距(Ls-Eline)、下唇缘 点至 E 线距(Li-Eline)、眉间点与鼻下点与软组织颏 前点的下交角(G-Sn-Pg)。所有 X 线片的拍摄、取模 及头影测量、模型测量的分析均由同一医师操作完 成,测量 3 次,取平均值。 1.3 统 计 学 处 理 全部数据输入 Excel 建立数据 库。用 SPSS16.0 作统计分析处理。对两组间测量项 目在矫治前后进行配对 t 检验,对矫治后 A、B 组进 行配对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L1(°)
101.9±5.1 123.9±4.8 19.8±4.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