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中读词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想象中读词语
在轮读词语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象,并且告诉大家当我读到这个词语时,我想象到了什么?感叹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裸露”
1、我仿佛看到荒山野岭上没有了小鸟翻飞的身影,到处飞砂走石,让人睁不开眼。

2、我仿佛孤立无援,放眼四周,一派荒凉的景象。

“寂寞:
1、我孤零零地站在荒野上,没有人来帮助我,没有人和我说上一句话,小草隐去了她的身影,松鼠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2、我多们希望春光能照耀着我,多么希望春光能带给我片刻的温暖。

“松鼠”
我惊喜地看着松鼠在林间跳跃,并且倾听着松鼠“唧唧”的叫声,我仿佛也变成一只松鼠,和他们一起在林间跳跃。

“荒山野岭”——没有树木,没有溪水、没有鸟鸣,没有花草……
“枝繁叶茂”——眼前一片绿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绿色的希望。

【师】你看,你头上不就是“枝繁叶茂”吗?试想,如果你头上是“荒山野岭”的话,那该是多么难看呀!(学生都笑了起来……)
“煎熬”——我仿佛感到自己被束缚住了手脚,心中感到窒息,心中充满了怨言,我仿佛被困住了,不能动弹。

“咆哮”——我仿佛来到了黄河边,感受巨浪滔天的气势,我又来到了瀑布旁,聆听着瀑布从天而降的英姿。

……
学生在边读边想象中,不自觉地走进了课文,不自觉地朗读起课文来了。

看到学生沉浸在琅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思索的航帆已经起航!
【被这则材料吸引,并且放在解读栏目中,是因为这位教师给我们一个词语教学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喜欢的方法——想象中走进词语。

特别是现在的五年级孩子,已经失去了想象的欲望,失去了在课堂上流利表达的胆量和愿望。

我们还是可以借用这样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引导孩子用“读这个词,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想到了……”的方式来扩张想象,表达想象。


教与学的相长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想
【非儿依依原创于2010年,仅限于凤凰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直言】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

从第一自然段,分明听到了少先队员们植树造林的决心;从最后一自然段感受到少先队员们的愉悦与自豪。

在第二自然段,作者借用“叮叮当当”“哗哗流淌”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欢娱的植树图;三四自然段,“千年裸露”“寂寞多年”“裸露”与“枝繁叶茂”“阵阵林涛”“绿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幅幅“荒山野岭图”与“青山碧岭图”在我们脑中交替闪现;五六七自然段则让我们尽情欣赏了一幅幅大自然和谐图,
似乎还能听到小动物们的欢叫,听到人们的丰收之歌……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植树造林的奇妙作用,体悟到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善自然环境的愉悦心情,觉察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呢?
扣题,找教的线索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个让人费思量的题目。

“春光”一词,让你想到哪些词语——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把这些词语勾勒成一幅春光图,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染”字,可以组成染色,感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把物体放在颜料中使其着色”。

那么是谁在染?是“春光”!显然是拟人的写法。

万紫千红的春天,为什么是“染绿”而不是染“红”呢?“绿”字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总是和生机、希望连在一起,就像月亮、钟声与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一样。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多么奇妙。

在这里,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繁花点点,春色无边,却似乎成了深浅不一的绿色染料,在自然的天地间流淌。

而春呢,俨然化身为举着画笔的调皮孩童,用这神奇染料将自然万物随性涂抹,于是有了“绿”的生机与希望。

“我们”当然是少先队员,有你,有他,有她,也应该有在座的“我”!春光将自己最美的颜色,悄悄染上了“种绿人”的双脚,“染绿”的还有心情…… 品着课题,我突然发现文章是围绕“染绿”一词而进行的。

文中的“染绿”第一层意思是绿化荒山,第二层意思是植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层意思在植树中输放的是孩子们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于是,我寻到了教学线索:
(一)抓诗歌的反复,形成对比
课题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用心读读诗歌的首尾,你发现了什么?“荒山野岭”在你想象中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课文中哪些词语勾勒了这幅画面。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来到了荒山野岭,你有什么感觉?“青山碧岭”的画面是怎样的?你能结合文中的部分词语展开想象,描述其画面,说说你的感觉吗?
(二)抓诗歌主体,感悟主题
“荒山野岭”怎么会变成“青山碧岭”的?老师把第二自然段改写成“我们扛着锨镐,高兴地植树;我们带着水桶,愉快地浇水”好吗?为什么?
“青山碧岭”的大自然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品读并批注5-7。

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利用召唤结构,引导孩子在想象中表达。

(三)诵读诗歌,理清条理。

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品一品诗歌写得好在哪里?
梳理诗歌条理,各个段落层次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画面,朗读中想象,为画面题名。

诵读,寻学的方法
我们班的晨诗诵读读了一年半,对这样的诗歌学习,孩子们应该是有一定基础的。

如果说读中想象感悟,悟中再读,品味语言的精妙是学习目的,那么“读”就是学习诗歌的最佳方法了。

首先倾听范读,让优美的范读把孩子们带入诗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

其次是根据问题,在读中感悟。

“叮叮当当、哗哗流淌”仿佛让你听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当你站在裸露的山岩上,有什么感觉?倾听到山岩的煎熬之声了吗?当你站在“青山碧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少先队员们植树时热火朝天的场景和愉快心情,以及植树给大自然带来的可喜变化,会很自然地进入学生心灵。

在此时再指导感情朗读,就会水到渠成,诗歌蕴含的意境美、情感美就会自然流露在孩子的朗读中。

最后组织比赛读,通过朗朗的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教与学不可分割,站在高度解读文本,还要蹲下来看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

教学相长不是必然,当老师站在孩子的起点,以孩子的视角打量文本,以“学”的途径去预设“教”法时,教学相长就不是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