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ppt课件1
《游太华山日记》 暮色下山 《游黄山日记》 《滇游日记》 冉冉僧一群 从天而下 罗汉寺南北 庵
作家
作品
描写对象Biblioteka 达到感性的 写法观点
姚鼐
钱邦芑
《登泰山记》 日出
《游南岳记》 日出
王思任
管同 管同
《小洋》
日落
《宝山游记》 风、涛 《宝山游记》 日出
二读(浏览):浏览读顺引文,圈 出作家达到“感性的方法” (填写 表格第4栏) • 通过跳读课文,同学们对所选材料 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次浏 览读顺引文,圈出作家达到“感性 的方法” (填写表格第4栏)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余光中
学习目标:
1. 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 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2. 让学生品味作者的写作特色。 3. 探讨本文的观点在《与朱元思 书》、《三峡》、《黄山记》的 体现。
活动一:叩问“冷雨”心声,发掘 “乡愁”情怀
• 余光中(1928~)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福 建永春人。余光中的作品风格不统一,意志和理 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描写乡愁和爱情 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被称为台湾现 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 歌》《蓝色的羽毛瓜》《天狼星》等。余光中的 散文在台湾也堪称一绝。代表作有《听听那冷 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很多 读者知道他,是因为他的那首《乡愁》,因此很 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
活动二:巡礼“游记”经典,叹赏 “感性”妙笔
• 余光中作为现代派诗人,不仅 诗写得好,他的文学评论也有 口皆碑,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所 选材料标注作家,作品和描写 的对象(填写表格第1—3栏)
作家 王质 麻革 徐霞客 徐霞客 徐霞客
八年级语文《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学习要点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学习要点【知识与技能】了解余光中及山水游记的有关知识,找出文中作者的观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典型材料进行充分论证的写法,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学海导航】一、题目解说:“中国山水游记”是指中国山水游记散文,“感性”是指敏锐的感官经验。
本文文题就是谈中国山水游记散文在“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方面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的作品风格多样,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方面成就卓著,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名家、著名评论家、优秀翻译家。
表达志向和理想的诗文,写得豪壮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又显得细腻而缠绵。
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
很多读者知道他,是因为他那首《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背景介绍:1982年,作者发表了《巴黎看书记》及一组评析游记的论文,包括《山水游记的艺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论民初的游记》,本文即为其中一篇。
四、整体感知:1、生字词。
骇hài冉冉rǎn rǎn倏然shū鬼魅mèi海市蜃楼shèn悚然sǒng俯瞰kàn炫耀xuàn逊色xùn瑰丽guī葳蕤wēi ruí罥juòn罂yīng绛缟驳色jiàng gǎo曶hū煜yù芑qǐ修岩:高岩。
迟速:快慢。
偃:倒下。
葳蕤:茂盛的样子。
罥:缠绕,牵挂。
掩苒不脱:经久不去。
掩苒,萦绕的样子。
剧:厉害,猛烈。
森森:阴森高耸的样子。
暝色:暮色。
倏然:忽然,疾速。
悚:恐惧。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word教案
读名家美文评山水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是余光中的一篇文艺性随笔,文章为阐明对中国山水游记的作品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原文,如果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时间压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选文的内容做了解就可,不要在选文的理解上做过多纠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点评赏析文章的方法,学习文章精辟奇妙的笔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赏析、展示、写作应用为主。
【文本解读】《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文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理论,而是创作理论。
这种理论,以比较贴近创作为特点,也是优点。
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文字要有感性,要调动多种感官,写动态的景,用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
一般的理论文章,着重宏观的理论,对于中学生的感性经验来说,有一些距离,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更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谈理论的文章,要引起缺乏理论修养的人的阅读兴趣,不能不从感性出发,这篇文章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理性道理用感性来阐发。
【相关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找出作者的观点。
2.运用研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探寻文章的主旨。
3.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2.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自主解决生字词。
北师大版_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_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7、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
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
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
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
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拓展阅读《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拓展阅读《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1教学目标1、回顾“感性”的含义。
阅读引文,回顾并明确作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运用作者所讲的方法,学会赏析古诗文,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第二个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
所说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是通过举一些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文为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作者所说的感性的问题,进而学会赏析新的诗文。
因此在重难点的安排上也以第二个目标为主。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创作理论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完全掌握和理解文章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教参上对此篇的教学说明说的是教材修订时将此篇移至该单元最后,作为了一篇自读课文,由教师自由处理。
但我通过阅读本文,发觉此篇文章对鉴赏和写作很有帮助,是一篇很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很有讲的意义和价值,况且现在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考查很重视,考试中常有此类题型,本文正是对鉴赏方法的具体指导,对学生很有意义。
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处理成了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之所以难,是因为文章讲的是文学理论,这对于中学生的感性经验来说,都距离太遥远,不切近,学生难以用生活经验直接感悟,也就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
但我想其实所有的文章都来源于生活,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善于引导,完全可以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余光中先生这篇文章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理性道理用感性来阐发。
有了感性的体验,文章就易于理解了。
本文就“感性”的话题已经谈得非常清楚,观点很明确,就文章本身而言已没有更多讲解的必要,所以在授课内容的处理上,把运用作者的观点去赏析文章作为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安排在本节课完成。
由于这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较好,理解能力较强,所以在完成学习目标这个方面,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去理解、品味诗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下《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案4篇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学习目标】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
2. 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作者简介】基本资料出生年份:1928年籍贯:福建永春毕业院校:台湾大学代表作余光中的作品风格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很多读者知道他,是因为他那首《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
主要经历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讲解】一、本文的观点有哪些?答:1.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2.调动多种感官。
3.写动态的景,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写得有动感。
4.写感性的效果,以间接描写衬托感性。
5.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
6.奇笔妙句、写出事物特点的白描,使叙事的感性更鲜明。
二、这些观点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答:中国山水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三、有人认为作者拘泥于自居,不足以证明其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细读分析令人信服,你认为呢?答:正是这样的细读分析,化抽象为具象,以感性材料阐发理性道理,形象生动,易于领悟,令人信服。
四、本文最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答:最为鲜明的就是细读分析,用感性材料阐发理性道理,形象易懂,令人信服。
五、此外还有哪些表达特色?答:此外,从一个论点自如地引出新论点的随笔写法,分析评点用语精辟,多有奇笔妙句等,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小结】本文通过列举宋、元、明、清各代山水游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段,证明了作者的中国山水游记必须有感性这一观点。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课堂实录)
以感性促感性,最终达成理性的分析与认识——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有效完成《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的课堂教学实录(第二课时)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五中语文组高炜一、教材分析:电化教学实际上一种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现代教学手段。
课堂中运用得好,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直接、更有效、更快捷。
今天我讲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创作理论的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相当大的难度。
本文题目中所说的“感性”,第一个是指电化教学这种加强感性认识的现代教学手段,第二个是指课文题目中所说的感性。
本节课的教学就是通过电化教学这种手段有效地学习本文,最终达成知性和理性的分析与认识。
而且《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又是一篇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文章,所谓指导性和实用性,也就是指通过学习本文完全可以用作者的观点来品味和赏析古诗文。
也就是教参上所说的教这篇课文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写文艺随笔,也不是单纯的理解文章本身,而是通过学习这篇随笔了解如何阅读、欣赏中国山水游记。
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中国山水游记的句段,这些句段多为文言文,需要字面上的疏通,不解其意,就难以理解作者余光中的评点,因而在第一课时与学生一起疏通了这些引文的含义。
本节课设计的授课重点是深入理解作者余光中先生的观点,并运用他的观点来赏析古诗文。
作者的观点虽是针对山水游记这类文体的分析而提出的,但在备课过程中,我发觉很多古诗文本身就都很富有感性,因此在授课中将赏析的范围扩大了,引入了很多其他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者的观点与分析,本节课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以感性促感性,最终达成理性的分析与认识。
二、学情分析:前面已经说了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创作理论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完全掌握和理解文章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教参上对此篇的教学说明是:教材修订时将此篇移至该单元最后,作为了一篇自读课文,由教师自由处理。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PPT课件 (二)
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 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
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 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
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 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
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 在那头。
余光中余光中的作品风格不
籍统 诗 而福,描一建19写一,,218乡般表9年4都愁达9生和显意年于爱得志随南壮情和父京的阔理母作铿想,去锵品的祖,, 了一香般港都,显19得5细0年腻迁而居柔绵台。湾
有人认为作者拘泥于字句, 不足以证明其观点;有人则认 为正是这样的细读分析令人信 服,你认为呢?请具体谈谈。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中国山水游记” 是指中国山水游记散 文,“感性”是指敏 锐的感官经验。
解决生字词
骇
冉冉
鬼魅 新颖
悚然 俯瞰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案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学目标】1、应理解作者阐述的观点,学习赏析文章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2、应能结合课文观点,联系实际阅读,品评作品,鉴赏文章。
【教学重点】1.文章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还有哪些具体的观点?2.文章的表达还有何特色?【教学难点】1.文章最为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2.透过本文,理解余先生的文学观点和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测试1.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重点字词:感性新颖葳蕤平庸警策冉冉奇笔俯瞰逊色空前感性淡薄气竭力衰感性恣纵应该富有感性敏锐的感官经验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描写感性的后果(效果)奇笔色调领域更宽夺目的色感与光感2.请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并谈谈自己对余先生的了解。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给你提个醒】这是一篇游记评论。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跟我们讲清了写游记散文的要领和技巧。
作者所选的例文都很美,评析也很到位,但有的例文不太好懂,学习时要用心品读哦。
只有读懂原文,再琢磨作者的评析,才能明白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为我所用。
请按照下面的方案开始学习吧,祝你收获多多。
字词学习乐园1.阅读下面句子,把文中拼音处的汉字写在后面横线上。
(1)务求读者如见其jǐng,如临其jìng,如历其事。
(2)正是电影导演乐用的悬dàn手法。
(3)换一个角度,从上面来俯kàn徐霞客《滇游日记》的一景。
(4)在中国的诗文里,像这么感性可jū地形容五光十色,也是极罕见的。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意义。
(1)用文字表达时,一般人,甚至一般作家,却只能用熟知习见的成语。
(2)此地的感性,真是视听并茂。
(3)“黑行”二字,浓缩得感性已达到饱和点。
(4)那样夺目的色感与光感,恐怕要向法国印象派的画里去寻匹俦。
(5)但是像明末的王思任这样大规模、大手笔、全神投入地去追摄霞光系景,在中国文学里恐怕是空前的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
阅读理解
1、请比较以下写景文字,说说生动在哪 里?
(2)“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 巅,迟速若与客俱。” (宋代 王质《游东 林山水记》)
——冈岭蜿蜒重叠,山上树木苍翠。 一弯如眉的新月挂在山顶,好像与游人一 起行走,人走得慢它就慢随,人走得快它 就快追。
小
结
以上两段文字好在多用动词,将 所写之景动态化。正如作者所说: “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 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平庸 的写景好用形容词,但警策的写景多 用动词”。
阅读理解
2、《黄山记》第三部分视觉、听觉、触觉内 心感觉等多种感觉交织,写景充分,“很有 动感”。请分别找出来。
①视觉—— “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 彩霞掩映”,“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 放焰火”。 ②听觉—— 日出时,焰火飞舞,叱咤的 风云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 应”。
阅读理解
2、《黄山记》第三部分视觉、听觉、触觉内 心感觉等多种感觉交织,写景充分,“很有 动感”。
阅读理解
4、请欣赏刘白羽《日出》中的色彩描绘。
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 着一线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 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 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 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 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缝隙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 片……一眨眼功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 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 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这 时候,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 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 小孩子的笑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名家美文评山水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是余光中的一篇文艺性随笔,文章为阐明对中国山水游记的作品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原文,如果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时间压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选文的内容做了解就可,不要在选文的理解上做过多纠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点评赏析文章的方法,学习文章精辟奇妙的笔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赏析、展示、写作应用为主。
【文本解读】《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文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理论,而是创作理论。
这种理论,以比较贴近创作为特点,也是优点。
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文字要有感性,要调动多种感官,写动态的景,用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
一般的理论文章,着重宏观的理论,对于中学生的感性经验来说,有一些距离,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更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谈理论的文章,要引起缺乏理论修养的人的阅读兴趣,不能不从感性出发,这篇文章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理性道理用感性来阐发。
【相关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找出作者的观点。
2.运用研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探寻文章的主旨。
3.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2.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自主解决生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精彩回放第一步:众里寻他,认识作者导入语: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台湾诗人余光中是璀璨、耀眼的一颗明星。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认识这位文豪,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板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余光中)学生交流搜集有关余光中的生平资料。
资源共享,整合展示(投影:资料、画像)余光中(1928~)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福建永春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
1947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9年赴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毕业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的作品风格不统一,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天狼星》等。
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也堪称一绝。
代表作有《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
很多读者知道他,是因为他的那首《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
过渡语:余光中作为现代派诗人,不仅诗写得好,他的文学评论也有口皆碑,请同学们再课读题,说说你对本文的题目又是如何理解的呢?第二步:你来主持,读题明义学生展示:★生1:我认为“中国山水游记”是指中国山水游记散文。
★生2:我认为“感性”是指敏锐的感官经验。
师补充:本文题目就是针对中国山水游记散文在“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方面直觉的感官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资料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题意,为下面的把握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二、朗读入余文,熟读识选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读】朗读课文——积累字词过渡语: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雅致,文字隽永,诗意盎然,极富弹性,就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吧。
活动过程: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解决→展示成果(教师巡视朗读,了解学情,适当做好学困生的朗读指导)学生展示朗读收获:★生:我通过查字典解决了下列字词:骇(hài )倏(shū)然鬼魅(mèi )瑰(guī)丽悚(sǒng )然俯瞰(kàn )炫(xuàn )耀逊(xùn )色(集体正音后齐读两遍)【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读】通读选文——整体感知指导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本文阐述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还说了哪些观点?在相应的地方圈点标示,或写出你的读书见解。
学习方式: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并提示:最主要的观点在第一自然段。
学生展示收获:★生1:我认为本文最主要的观点是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师相机提问:“感性”指的是什么?★生2: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
感性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生3:我认为文章还说了这些观点:调动多种感官;写动态的景;写感性的效果。
★生4:我认为还有: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课文整体感知还不错,能认真细致地朗读课文,并且能积极调动脑筋思考,所以回答得很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整合信息能力。
【三读】跳读全文——理清思路过渡语:既然作者认为写山水游记应该有感性,那么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又列举了哪些材料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后,完成表格第2项和第3项:作品名,以及描写的对象,既能向学生清晰地展示选文描写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三、山水无境界,感性有高下(提升认识,概括观点)【四读】精读“感性”——观点阐发过渡语: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山水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段,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文段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这些文段,概括出作者的评价。
(找一名学生完成表格最后一项)观点鲜明,作者对宋代的王质写月的评价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板书:观点有感性)【一辩】——辩谁最感性指导语:作者在文中说“王质的说法更有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因为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十分传神。
”但有人认为李白写月写得最有感性,你怎么认为呢?请同学们就此话题,各抒己见进行辩论。
活动准备:分正方反方两组正方:王质写月更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反方:李白写月更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辩论摘录:正方1辩:王质的“迟速若与客俱”更有动感,更像电影。
因为人走得慢月儿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儿就快追,十分传神。
反方1辩:李白的诗,从整体上说,在艺术上比这几句成就要高得多。
原诗“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本诗从构思的有机、情景的和谐、精神的高度来说,王质的文章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正方2辩:作者只比较的是李白的“山月随人归”一句与王质的“迟速若与客俱”一句,王质的这句一定比李白的要有动感,“迟”、“速”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视觉上的动感,比“随”的视觉效果强了许多。
反方2辩:余光中先生把李白的完整诗歌中的两句诗孤立起来比较,是轻率的,在学术上破坏了诗的意境,应该把诗的前四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起拿出来,王质的文章等等感性与动感美就远不如李白的了。
师小结:正反双方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争论很激烈,而且有理有据,表现都很好。
但是这两段选文都不愧是描写月亮的精妙文字,都是富有感性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辩论活动,是为了充实学习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更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更认真地去品词析句,更有力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随笔论感性,伸缩有尺度(鉴赏写法,品析语言)指导语:余光中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山水游记富有感性,选取的例子很独特,从正面、反面选取例子,杰出者和平庸者,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文章语言严谨,用词典范,不愧一代名家。
下面请同学们细细品评赏析。
【二比】——比正反事例学习方式:同位交流→组内尝试发言→小组代表展示:★生1:本文选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正面选取的有“感性”的代表,既有文学名家,也有无名之辈,即杰出的有之,平庸者也有之。
名家有:王质、徐霞客等;无名之辈有:麻革、钱邦芑等。
★生2:(反面)清代桐城派的游记散文,感性很淡薄;管同的《宝山游记》,不但缺乏感性,而且文字平凡,多袭前人之作。
师小结:余光中先生为了证明山水游记富有感性,要有动感,所选举的文章,有名家名篇,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元朝人麻革,虽然此人在文学史上名不见经传,但是,却很新颖,有独家之密,此前没有人举过。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真可谓是组织严密,说服力极强,写法很独特,事例颇典型。
(板书:事例颇典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鉴赏写法,品析文章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从独特的选例中有所发现。
过渡语:余光中的文章文字隽永,语言严谨,哲理性、文学性俱佳,读来唯美诗意,荡气回肠。
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论吧。
【三说】——说妙词佳句要求:以“我认为‘’一词用得很严谨,理由是:。
”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对文本用词的独到感悟。
学生展示:★生1:我认为“散文形形色色,如以心理活动来勉强区分,则有的侧重感性,有点侧重知性”一句中的“勉强”一词用得很严谨,理由是:散文分为侧重感性、侧重知性两种,的确是很难区分的。
★生2:我认为“像明末的王思任这样大规模、大手笔、全神投入地去追摄霞光夕景,在中国文学里恐怕是空前的了。
”一句中的“恐怕”一词用得很严谨,理由是:“恐怕”是表示推测、估计之意,有可能之意,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绝对的了,所以恐怕一词用得严谨。
……五、妙笔生奇葩,品评得与失(他山之石,学以致用)【四写】——写点评练笔指导语: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观点,并赏析了作者点评文章的精妙,我们能不能用学到的方法来模仿着写一小段点评的文字,以下两首是我们刚刚学过的,请你任选一首做点评。
教师出示选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展示:★生1:我点评的是《江雪》,诗歌的前两句描写的是雪景,但却无一“雪”字,用“鸟飞绝”“人踪灭”渲染出雪后荒寒的境界,整个意境画面感强,是一幅大雪铺天盖地的画面。
★生2:我点评的是《滁州西涧》,前两句“幽草”“深树”,写出作者所处的环境是僻静的地方,“幽”“深”两个字,写出了草的繁茂、厚密,树的苍翠、浓密。
给人以静的感受。
而一个“鸣”字,带来了动的乐趣,使画面生机盎然。
★生3:我赏析的是《江雪》,后两句是叙事,但叙事却也是感性十足,其中的“孤”“独”二字,写出一条孤单的小船,以为孤独的渔翁,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虽为叙事,却有强烈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