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2019.12.12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眼下,各高校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发出,很多经历完高考的学子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校门,经过了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活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
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载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畅快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
这也使得每年此时,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既能够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在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
比如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技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淮北市实验高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语文试卷(20200429)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阅读文本(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
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
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
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
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
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
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
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
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
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淮北市实验高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语文试卷(20200429)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阅读文本(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
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
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
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
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
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
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
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
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
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四校联考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蚌埠田家炳中学12月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
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
我们的 5 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语文2020.1注意事项:1.回答选择题时,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
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
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
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
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
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
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
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
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
安徽省淮北市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淮北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
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
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
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
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
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
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
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
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
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0 (3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安徽省淮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他们往小公园走去。走着走着,老人感到手下变得沉了起来,妞妞往后赖着,接着,她干脆蹲下,不肯走了。老人俯身抱起孙女,继续往前走去。但是,没走几步,老人忽然觉出趴在肩上的妞妞好像正在哭。
他连忙停了下来,轻轻地问道:“妞妞,怎么啦?”
妞妞说:“刚才,我看到那个小哥哥哭了!”
老人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那是骗人的!”想继续往前走。
D.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则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B.文章用古人对雷电 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达的关系。
C.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用的例证。
老人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了秘书。后来又随首长到地方工作。一年春天,他们那个地区出现了大批的乞讨农民。首长要求各地立即查明情况。老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把汇总的简报交给首长时的情景。各地的汇报不约而同,几乎一致说,当前,本地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乞讨乃是邻省某地流入的农民。还说,春季外出乞讨是那个地区的传统。首长看了汇报,脸色铁青,“刷”的一声,将简报甩在地上,骂道:“胡说八道!乞讨为业?还传统!老子让这帮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兔崽子统统转业,也改行讨饭去!”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10%。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1/4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
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
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
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
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
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
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
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
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本题要求找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只能”太过绝对.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B项,曲解文意。
时间不够用了,是信息焦虑症加重的表现。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阅读软件没有增加文化的经典型和厚重感。
4. AC5. (1)善良,有爱心(或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不愿自己的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
(2)果敢,有主见,有方法。
果断的说“你必须跟我走”,并义务绕道拉送女孩。
6. (1)第一句是比拟(或拟人)第二句是比喻(2)第一句交代了夏季傍晚时间的特点,第二句推动了情节发展,烘托出热情,积极的环境(或两处都交代了时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两处都描写烘托了温馨氛围,暗示人物的热情与爱心【解析】4.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A“善解人意”的意思是很能体谅人,很能体贴人。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 卡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英语命题:孙秀丽审题:欧阳渝虹2020.10(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 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听下面5段对话,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is the time now?A. 11:30.B.10:30C. 11:002.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She’d like to drink some tea.B. She’d like to drink some coffee.C. She never drinks tea3. Who has two children?A. The womanB. JohnC. John’s sister4. What’s the man probably?A. A workerB. A studentC. A teacher5. When is Betty leaving for London?A. Next Thursday eveningB. Next Thursday afternoonC. Next Tuesday evening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at did the speakers often do together every evening after school?A. Had dinnerB. Stayed at school studyingC. Went out for a walk7.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 Brother and sisterB. Old friends.C. Cousins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第10题。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考试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2。
答选择题时,请在规定表格内正确规范书写。
3.答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
5毫米的黑色水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一卷(共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从乐器的角度看,一把好的琵琶,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
但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
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回答,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
然而,“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
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
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珠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说“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
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
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的意境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
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
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
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
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
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都要彰显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
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体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
从明末的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等仍趋于这种类型。
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
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很多,运用这些手法之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
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它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
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
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
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
留白成了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山水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1.下面对文中山水画的“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境就是意与象的关系问题,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
B.意境一词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论中首次出现。
C.意境在元代山水画中主要体现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
D.意境在明、清两代的画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形成理论。
2.下面对艺术作品中“意境”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有的艺术类作品无一例外都需要意境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B.意境是艺术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表现,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C.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家在对意境的追求方面并不完全一致。
D.《富春山居图》中彰显的主观意识就是画家在意境追求上的体现。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熙具体阐发了“意”,而笪有光则进一步论述了“境”,从而正式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说。
B.画是空间艺术,自古至今的画家们对意境的追求成为了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C.留白是山水画家增强自己画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给观赏者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D.本文阐述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清塘荷韵季羡林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
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
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清塘荷景是全文的主角。
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给人以启迪。
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C.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
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D.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也大同小异。
E.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5.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文中描写了荷怎样的神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