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花街就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是花街”——徐则臣谈故乡与创作

“花街就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是花街”——徐则臣谈故乡与创作
当学生时挺穷1997年我做了家教每次去我都沿着一条小路走一条很老的街两边是南方河边的那种建筑瘦瘦高高有点像生病的样子旧房子都塌了下来整个屋顶都陷下来
【翔宇论坛】
2019. 1 第41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编者按:2018 年10 月,作家徐则臣返回母校参加淮阴师范学院建校60 周年庆典,学报编辑部刘海宁老师就 他新出版的两部自选集对他进行了专访。徐则臣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谈到了淮安的生活经历对于他创 作的影响,他说:淮安就是自己的文学故乡。
者。不过我现在觉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也没有 街在哪里?徐则臣的散文自选集《一意孤行》
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一条街,它已经成为 中有一篇文章写到了花街,大家看到了会觉得
整个淮安,我个人的一个地标。花街写得越来越 很亲切,很激动。因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淮安。
长,写到《耶路撒冷》的时候,朋友开玩笑说,写 书里写道:“我小说中的这条花街,地处中国南
刘海宁:徐则臣你好,虽然你不是淮安人, 情的,对于我来说这是整个文学之路的起点。
但你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同时你也是淮安的女 虽然之前我一直在写,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婿。我们都有一种感觉,淮安就像你的文学故 换一个地方打一枪,没有规划,到了这一篇小说
乡。你的写作是从淮安起步的,而你笔下好多 有了规划,就是这个小说写了以后,我觉得应该
基,我说只要是你认为可能出现在一条街上的, 对它很迷恋,花街这个名称让你产生很多遐想。
我都能把它搬到这条街上。所以这条街越来越 后来又提到了运河,它具有一种流动性,能将南
长,接下来我会再写,里面还会出现很多外国人。 来北往的人联系起来。运河被赋予一种特权,
这就是小说的一个好处。
可以很合理地承载一个封闭世界所不能承载的

评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

评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

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 , 秦福小选择离开家乡放逐 自己 , 初平 阳、 易长安和杨杰对天 赐的姐姐秦福小无 比宽容和保 护 , 以此来缓解 心 中的 自责悔恨。另 一个连接处是大和堂 ,初平 阳为筹 钱赴 耶路 撒冷求学而打算卖 掉祖 屋 , 许 多人包括杨杰 、易长安看 中 , 最后 致决定给福小 ,不因为钱 ,只因为想让天送代替天赐完成天天
教授而言 , 他 的信仰源于对那个疯狂年代的反思 ,也源于老姜的 愿望——到世界去 。他们 也在追寻心 中的耶路撒冷 ,寻找安 妥心 灵 的精神故乡 ,只有安放妥当 ,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无牵 无挂 地走 向世界 。但对 吕冬来说 ,他本身是个纯粹 的理想 主义者 ,却 又时刻遭受强势母亲和妻子的压迫 ,在理想与现实面前 , 在 自我 与他人 的分裂 中,他看不清 自已 ,找不到 自己的耶路撒冷究竟位 于何方 ,于是 ,巨大的失败感深深笼罩在他身上 ,只能成为一个

从7 O 后这代人的信仰追寻说起 ,徐则臣并没有就此打住 ,
而是又从不 同年代不同阶层人 中寻找资源来为我们指点迷津 。 对
犹太人塞缪尔教授而言 , 他的信仰就是代替父母到上海完成 一场
感恩之旅 ,完成 父母 的遗忘 ,让其九泉之下能够 瞑 目;对顾 念章
推开窗就能看到运河 的愿望 , 他们一直在尽 自己所能来赎 罪 , 缓
伤痛 , 慢慢 引领我们走 向问题的核心本 质 , 找 出隐藏其 中的 “ 根” 来 ,指 出一条 明路——信仰 ,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 耶路撒冷 。
小说 的偶数章分别 以人物命名从而展开相关叙述 , 将章数 与
人物连接起来 的一个 中心点就是景天赐的死 : 初平阳和秦福小 亲
避并不能缓解心中伤痛 , 她 已找不到这种 自我放逐 的意义 ,在反 复的琢磨 中,她 意识到 “ 心安处是吾乡 ,心不安处更是吾乡 ,心 安与不安 ,同系一处” ,4于是 ,她选择 回到故乡 ,回到早 已年

“信仰再追寻”--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析论

“信仰再追寻”--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析论

人 物 曾经虔 诚 地相 信 过很 多 东西 ,但多 数 又被 不 断 快速 变化 的现 实 冲垮 。而这 部 小 说恰 恰想 要 告 诉 我们 ,没 有 信仰 的生 活注定 是 漂 泊无 根难 以 皈
方 向 ,以一 种 坚韧 和健 朗 的心态 面 向未 来 。本 文 从 历史 的烙 痕 、时代 的裹 挟 、宗 教 的外 衣 和追 寻
毋庸置疑。作家这一代则没有这么幸运 ,刚刚试
图建 立 的信 仰 意识 随着 文 革 结束 迅疾 崩 塌 ,而在
作者简介 :于萌 ( 1 9 8 9 一) , 男, 山东济南人 , 硕士研究生。
总第 1 6 8 期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随后 的改革 开 放 经济 大 潮 中汹 涌 的物 欲 洪 流裹 挟 之 下 ,人 们 再 也不 能 像父 辈那 样平 静 地 工作 和 生
舍 取 中稍作 停 驻 ,用 已经 中年 的 心境 回首往 事 , 搜 寻 记忆 的断 片 ,试 图 觅得 心 理 的安 稳 与慰 藉 。 主人公们本Βιβλιοθήκη 确立某种信仰 的时段恰恰是历史变
革 的 时段 ,如 此大 背 景再 加 上 “ 花 街 ”故 人 旧事 留下 的心 理创 伤 ,就导 致 这 一代 人 的精 神 世 界先 天 不 足 ,萦绕 心头 的郁 结 挥 之不 去 。而信 仰 只 有 经 历 过消 沉 、安 定 和漂 泊 之 后才 能 够 咀 嚼 出它 不
可或 缺 的重 要性 。
获 得 的 旧有 精神 支 撑 固然 可 贵 ,但 搏生 计 斗 现实 的后 果是 信 仰 被 消泯 ,无 法起 到作 用 ,而 早先 社 会 政 治所 能 营造 的那 种 精 神信 仰 更 是崩 溃 瓦解 。
这 群终 于 有 空 闲停 下脚 步 的 中年 人 到底 如何 才 能 解 开 心结 ,求 得 心 安 ,完 成一 种 广 义上 的赎 罪 ?

永远追寻心中的耶路撒冷--读徐则臣《耶路撒冷》

永远追寻心中的耶路撒冷--读徐则臣《耶路撒冷》

孩子更优秀 。在 1 9年前的一天 , 花街 也是 电闪雷 鸣的 , 这也
很正常 , 他 们 这 个 地 方 经 常 这 样 的 。易 长 安 还 有 另 外 两 个 孩 子, 和天 赐 一 起 在 运 河 边 游 泳 , 长 安 说 让 天 赐 和 另 外 两 个 孩
子 比赛 , 看看谁能够用最短 的时 间游 四个 来 回。雷 电越 来越
心那座神圣 的殿堂 的。作 者用 6年时 间创作这 部小 说 。他 告诉记者 : “ 我想通过这部小说清理 7 0后这一代人 的经历和
心灵 。这代人非常重要 , 他们 的人生 观和世界观形 成时恰逢
近 了, 比赛还没有完 , 天赐想结 束比赛 , 长 安的一句话让 他继 续游下去 。意外 发 生 了, 一 道 闪 电、 一 个 暴雷 劈 中 了天 赐。
2 0 1 4年 5月 第2 7卷第 3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in g e e r i n g
0 引 言
精神 家园 , 是一个漫 长而 又古 老的命题 , 人类 诞 生的那

路 。初平 阳读北 大社会学 专业 , 准备 到耶路 撒冷 继续 求学 , 专栏作 家。杨杰 , 做水 晶生 意, 事业 成功 , 没 有孩 子 , 收养孤
儿。易长安 , 做假证 假牌 照 , 手 下兄弟若 干。秦福小 , 弟弟死 后, 初恋受挫 , 远走天涯 , 后来带着领 养的孩 子 回到 花街。小 说 以初平 阳回花 街卖掉 大和 堂为 主线 , 讲 述 了花街 的变化 , 花街人 的变化 , 各种现实和历史问题一一 浮现 : 文革 , 改革 开 放, 拆迁 , 建妓女 纪念 堂……舒袖 , 秦 奶奶 , 初平 阳 的爸 爸妈 妈, 易培卿 , 天赐 , 吕冬 , 都 很有 意思。故事 以初 平 阳回老 家 为线索 , 引 出童年 的一组人 物群 像 , 杨杰 、 易长安 、 吕冬 、 福小 每个人事业 各有 成就 , 可 内心却从 未获得 过平静 , 因为 少年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新势力· 25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周新民我原来一直以为徐则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徐则臣的创作坚持走叙事形式的探索的道路。

他的小说在空间叙事探索上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绩,相信读他的《耶路撒冷》的同仁都会有这种判断。

叙事形式探索曾经是“60后”作家的专利。

我错判徐则臣为“60后”作家就是出于这种“定见”。

自从先锋作家们纷纷转向,叙事形式探险再难以在中国文学中出现。

《耶路撒冷》的出现,的确给人惊艳的感觉。

作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作家,徐则臣的文学启蒙自然无法摆脱先锋文学的影响。

这一点从他的创作谈中也发现了。

他曾说:“对我这代作家来说,毋庸置疑,没有先锋文学就没有我们的写作。

因为它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处和源头之一,其巨大的权威性让我不能对它稍有质疑和反思”。

但是,徐则臣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臣服于先锋文学,而是找到了先锋文学与现实主义之间的通道,得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我以为,徐则臣的“悟道”,应该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徐则臣的好感还源于他虽然作为一名“70后”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出现的大的视野。

他不再局限于个体经验的书写,不再书写碎片化的个体心灵体验。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整体性”视野下的心灵体验。

“整体性”曾经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中国作家们自觉不自觉必须遵循的创作航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体性”似乎成为文学的“旧物”,然而当我们陷入到碎片化的狂欢中后,文学给人的心灵震撼随之丧失,而成为午夜喃喃自语的怨妇。

徐则臣可贵之处在于,在他的文字背后能找到心灵的认同感,关于信仰、关于灵魂、关于乡愁等等。

这种关于心灵的“整体性”在提示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路径。

除了外在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心灵的“整体性”也可以成为文学追求的方向。

本专辑几篇评论,或专注于徐则臣的名著《耶路撒冷》,或聚焦徐则臣的中短篇小说,或扫描徐则臣的随笔,或关注徐则臣新作《王城如海》,多角度地透视了徐则臣的小说创作,都是发自个人的切实发现,都有可取之处。

寻找信仰救赎之路——评徐则臣长篇《耶路撒冷》

寻找信仰救赎之路——评徐则臣长篇《耶路撒冷》

使 你 对这 些 字 词 的含义 一 无所 知 。 ” _ 1 _ ‘ ‘ 7 0 后 ”作
家 徐 则 臣耗 时六 年 ( 2 0 0 6 -2 0 1 2 ) 的长 篇 巨著 《 耶 路 撒 冷 》就 是在 这样 的一种 情况 下 产生 的, “《 耶
路 撒 冷 》最 早就 是 一个 题 目,题 目之 外空 空荡 荡 。
— —
评徐则 臣长篇 《 耶路撒冷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广 西 南 宁 5 3 0 0 0 1 )
[ 摘 要] 《 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2 0 世纪7 0 年代年代年轻人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 心,旨 在通过历史与自 我、时间与记忆、内在生命与外在现实的多重关系,并融合7 O 后的焦虑困惑 来探寻这一代人的经验与精神脉络,构筑出 “ 一代人的心灵史”,以此辐射到当下社会 ,深入挖 掘现代人复杂的现实与精神生活,寻找一条共同的信仰救赎之路。 [ 关键 词 ] 《 耶路撒冷》;信仰救赎;幽暗厄境;精神之乡 [ 中图分 类号] I 2 0 7 . 4 2[ 文 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 号]1 0 0 4 — 4 6 7 1( 2 0 1 5 ) f ) 1 — 0 0 7 8 — 0 4
7 8
李 雪
寻找信仰救赎之路一 评徐则臣 长篇 《 耶路撒冷》
每个 的故 乡 、你 的心 中 。 “ 作 家 一生 最 焦虑 的就 是精 神 时候 它 卷起 来 ,把 我 们 紧 紧地 幽 闭其 中。 ” 救赎 ,他们 一 出 生就 面对 的是信 仰 ,这 种 对信 仰 的 人都 在 寻找 救赎 自己的方 式 ,可 是对 于 面对 的这个
第3 6卷 第 1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 )
V o 1 . 3 6 No . 1

通向自我征途的圆舞曲——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通向自我征途的圆舞曲——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17·
DAN 文 学 评 MU 论
通向自我征途的圆舞曲
——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李祝萍

《耶路撒冷》是一部由城市之旅上升为寻找信 仰之旅的精神之书,徐则臣以“70 后”主人公为写 作中心,在花街、北京的城市切换中审视离乡与归乡 主题,“耶路撒冷”作为“缺席”的在场者,是精神 隐喻的象征,小说采用了“复调”的艺术手法。内容 表达的多义性、写作空间的多样性让整部小说具有厚 重感与层次感,展现出了新的文学表达风格。 《耶路撒冷》是一部内容丰厚、艺术匠心、意 味绵长的小说,讲述了 70 后的一群人初平阳、舒袖、 为中心的童年往事、青春情爱以及父辈历史,表现了 作品像一座倒映在湖边的峰塔,每一个楼层都有它的 映照面:童年与现在的对照、离乡与归乡的对照、精 神忏悔与救赎的对照。在书写顺序上,作者采用人名 的命名方法,每一篇都从一个小说人物的视角展开叙 述,辐射出与主人公有关的其他人物和故事,像嵌套 式的格局,所有的章节构成了叙述的整体性,画满一 个圆,把所有的生活通过不同视角的写作立体地展现 了出来。 一、漂泊与归乡:“70 后”的城市选择 离乡与归乡是现代人思考与困惑的主题之一, 许多作家都围绕这一主题书写了一代人内心的挣扎、 矛盾与困顿,自鲁迅开启现代文学乡土小说的写作之 路开始,后续的每一代作家对故乡都有着独特的写作 感受。鲁迅以启蒙的眼光揭露未庄和鲁镇的麻木与愚 钝,孙犁关注于乡土世界的政治、经济、阶级斗争等 问题,沈从文则构造了湘西的希腊小庙,莫言用现代 主义的手法呈现了高密家乡的美丽丑陋、超脱世俗、 圣洁龌龊……“70 后”作家徐则臣以离乡与归乡的 现代人精神困境为切入点,从地方性和个人性生活经
易长安、秦福小、杨杰以在现在的时空里追忆“花街” 是成长于“花街”的童年玩伴。小说并不是单一表达 离乡归乡、精神困顿、自我忏悔、救赎、信仰的主题。 人生路上自我寻找、精神所归的心灵探寻。徐则臣采

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徐则臣无疑是雄心勃发的青年作家,一部《耶路撒冷》一扫“70后”作家留给中国文学界孱弱、不明晰的群体性背影,试图以“盖帽”的方式确立“70后”一代人的精神群像,进而确立“70后”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容忽视的地位。

正如初平阳在专栏《我所看到的脸》结尾所写的:“我在为他们回忆和想象时,也是在为自己回忆和想象:他们是我,我是他们。

”“耶路撒冷”,信仰、生之安妥的呼唤徐则臣的这部长篇小说何以命名“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那么遥远和神秘,与中国“70后”一代人,究竟有何等微妙的关联呢?我们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理解在历史转折处,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矛盾和焦灼,理解特殊时代中的特殊人性。

关于历史转折点中的人性悲剧,我首先想到了王国维先生。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

对于他的弃世,虽有诸多说法,但有一个综合性解读最为恰切: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

王国维处于两种针锋相对的文化对峙对抗乃至惨烈交战之中,新的文化残酷地涤荡着旧的文化遗存,处于尴尬、逼仄之中的王国维觉得自己无功于当世,“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所以他选择了弃世。

在某种意义上,王国维先生其实是《白鹿原》中的中华文化精魂式人物朱先生,数千年不灭的人文精神在他身上映照。

时代交替点上的人文主义者,内心必然是难以深察的隐痛深痛。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或许更为贴近小说本身。

中国的“70后”一代人,从精神本质上考量,他们当属尴尬的一代,“中国式伤魂”的一代;从文学代际考量,他们属于“夹缝”中成长的一代;从时代演进之文化流变考量,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所确立的理想,被成长、成年的新时代、被新时代的多元文化甚至极端物化所颠覆。

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为经济繁荣下的“70后”一代人雕塑了集体的精神体貌,以残酷的诗意书写了他们精神的坍塌与苦闷求索。

从大和堂到耶路撒冷:虔诚与悲壮的心灵史叙事——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从大和堂到耶路撒冷:虔诚与悲壮的心灵史叙事——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在70后的小说家中,徐则臣无疑是富有个性和极具潜力的作家之一。

在他颇受关注的长篇新作《耶路撒冷》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尾:在五月夜晚荒凉的火车站台上,目送被警察押解上车的好友后,三男一女加上一个四岁的男孩举起瓶子喝酒,其中的一个年轻人重复了孩子的一句梦话———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随着这个画面的远去,《耶路撒冷》的叙述结束了。

这个画面或者就可称为“徐则臣式”的一种结尾:苍凉、激昂和悲壮,透露出英雄般的慷慨之气,让人顿生出沧桑和荡气的阅读感受。

其实,这也是整部小说的叙事质感和话语品质。

在这样的叙事格调中,徐则臣以一种立传式的叙述效果成功进行了对一代人心灵史的深度观照,有效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当然,徐则臣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这使得小说的叙事游刃有余地穿行于街头巷尾和城市高速之间,游走在往昔、现在和未来的现实经验及种种可能之中,从而使叙事空间容纳了极为丰富的社会面相。

因此可以说,《耶路撒冷》不仅是一代人的灵魂书写,也是一段历史的精神书写。

尽管如此,在我看来徐则臣的叙述没有野心,没有构建史诗般叙事的话语张力,他所做的只是努力和痛苦地让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发酵、释放,并用一种虔诚的纯净心态和沉郁的悲壮姿势娓娓讲述,因此小说的叙事话语具有了当下小说创作中难得的宽阔与复杂、鲜活与亲切,并生成了极为强烈的内在冲击力量。

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徐则臣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悟性,来源于对他来说历久弥新的运河场景和花街故人。

我们就从这里走进《耶路撒冷》的艺术世界。

一、精神记忆:运河、花街和大和堂如果把一种经验和情感转化为小说的元素并艺术地呈现出来,一般来说小说家必须让它们与故事同行,而有时这种转化和呈现的效果不仅与故事有关,也与故事存在的空间密切相连。

这种空间除却时间的因素之外往往还有一个核心的具体场景,比如一个村庄,一座小城,一所公寓,一片森林等等,此类创作实践的著名范例显然不少。

毋庸置疑,徐则臣的小说创作正在加入这个行列。

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r——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r——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r——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阿探
【期刊名称】《南腔北调》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徐则臣无疑是雄心勃发的青年作家,一部《耶路撒冷》一扫“70后”作家留给中国文学界孱弱、不明晰的群体性背影,试图以“盖帽”的方式确立“70后”一代人的精神群像,进而确立“70后”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容忽视的地位。

正如初平阳在专栏《我所看到的脸》结尾所写的:“我在为他们回忆和想象时,也是在为自己回忆和想象:他们是我,我是他们。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阿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J], 孙小竹
2.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3.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4.个人在场的信仰与充满荒原意识的救赎——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兼及一种代际意识写作 [J], 杨希帅
5.全球化进程与一代人的精神自救——评徐则臣的长篇新作《耶路撒冷》 [J], 徐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则臣文学版图的合并再生——从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谈起

徐则臣文学版图的合并再生——从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谈起

徐则臣文学版图的合并再生——从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谈

刘欣玥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
【摘要】“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是徐则臣小说世界中基本公认的两大版块,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用“回乡”模式将花街与北京两大空间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间“耶路撒冷”,勾勒出主人公与“成长花街——出走北京——重返花街——到耶路撒冷去——到世界去”的路线.文学空间的板块扩张实则与徐则臣对历史的思考相互映衬,在北京与花街通过“回乡”模式合并的表象之下,是《耶路撒冷》为70后一代人的独特历史著书立传的明确意识.通过“内历史”与“外历史”的双轨并行的方式,徐则臣探讨了一代人建构自身的精神信仰、寻求
历史主体性和合法性等命题,以“出走”的姿态让自己的创作通向了更广阔的疆域.【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刘欣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浅析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J], 孙小竹
2.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r——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3.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4.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5.个人在场的信仰与充满荒原意识的救赎——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兼及一种代际意识写作 [J], 杨希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评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评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评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李惠;陈树萍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
【摘要】《耶路撒冷》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意义空间阐释“我”与“我们”,借助出走与回归,原罪与救赎的原型模式,书写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心灵史诗.通过对初平阳等人精神褶皱的层层展示,《耶路撒冷》表现出当下“70后”写作的一种新突破:充满历史反省精神的个体私语写作.在将大历史、大社会处理成氤氲的精神背景之时,徐则臣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在痛苦发掘意味着新的写作维度.徐则臣的个体精神私语始终与外部世界血脉相通,以内在之“我”沉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之痛.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李惠;陈树萍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阴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阴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寻找信仰救赎之路--评徐则臣长篇《耶路撒冷》 [J], 李雪
2.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r——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3.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4.凝重而悬浮的精神归途——评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 [J], 阿探;
5.全球化进程与一代人的精神自救——评徐则臣的长篇新作《耶路撒冷》 [J], 徐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仰再追寻”——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析论

“信仰再追寻”——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析论

“信仰再追寻”——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析论
于萌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0)002
【摘要】徐则臣的小说《耶路撒冷》书写了一代人对信仰的“再次追寻”.在这艰苦跋涉的旅途背后,若隐若现着的“信仰”勾连起历史遗留下的心理阴影;而与此同时消费时代里的泥沙俱下又彻底颠覆了过往的种种寄托.作者书写着乡土故里的厚重历史内涵,借助西方宗教文化的思想形式为外衣,最终暗示这群中年人将再次寻得“信仰”,并以坚韧笃信的情怀引领下一代.精心设计的结构使得这一旅程处处浸润着生活的辛酸与苦闷.分析《耶路撒冷》中的“信仰再追寻”现象,可窥得近年来文学作品中记述信仰问题的潜在动向,也相信可以为方兴未艾的新世纪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研究路径.
【总页数】5页(P136-140)
【作者】于萌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成长路上的信仰追寻——浅谈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J], 陈雪婷;
2.“信仰再追寻”--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析论 [J], 于萌;
3.成长之痛以及信仰与救赎--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主题意蕴简论 [J], 苏鹏
4.成长之痛以及信仰与救赎——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主题意蕴简论 [J], 苏鹏;
5.个人在场的信仰与充满荒原意识的救赎——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兼及一种代际意识写作 [J], 杨希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作者: 项静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文化
页码: 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耶路撒冷》 徐则臣 回忆 小说家 昆德拉 作品 故事 强调
摘要:徐则臣一定特别熟悉米兰·昆德拉,他在访谈中说“小说在故事停止的地方开始”,这是对昆德拉观念有意的曲解,昆德拉原话是说单一故事的停止,而徐则臣强调的是另外一种小说的面目。

昆德拉还强调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称作作品,他把作品界定为在美学的目的中,一段长时间工作所获致的成就,作品是做总结的时刻来临时,小说家同意拿出来的东西。

从具有探索和总结意识来看,徐则臣的新作无疑是70后作家中可以称之为作品的小说,他说一直想在三十五岁之前写一部能够总结这么多年想法、对这些年的积累可以做个比较彻底清理的小说,这部小说就是《耶路撒冷》。

写小说的徐则臣和写经典的徐则臣

写小说的徐则臣和写经典的徐则臣

写小说的徐则臣和写经典的徐则臣
付艳霞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正>一、从《耶路撒冷》谈起知道徐则臣比较早,但那时候他在我眼中是如过江之鲫的年轻作家之一。

而认认真真地想认识徐则臣,是2004年他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发表。

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了徐则臣的中篇代表作。

2005年,他获得第四届'春天文学奖',然后,他一路扎扎实实在写作的路上精耕细作,也一路边耕耘边收获。

如今他已经是有大气象的作家,也是中国纯文学接力棒中的佼佼者。

打开徐则臣的小说,扎实和精细是最直观的感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付艳霞
【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生代”作家需要经典意识——以“70后80后”作家徐则臣、甫跃辉小说为例 [J], 徐妍
2."新生代"作家需要经典意识——以"70后80后"作家徐则臣、甫跃辉小说为例[J], 徐妍
3.理论自觉、世界视野与中国故事同构
——论徐则臣小说及小说理论 [J], 顾金春;王禹新
4.性别意识与审美设定
——论徐则臣小说的谜团女性 [J], 李徽昭;宋笑天
5.审视、反思与唤醒
——评徐则臣的小说《北上》 [J], 苗家乐;黄德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长之痛以及信仰与救赎--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主题意蕴简论

成长之痛以及信仰与救赎--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主题意蕴简论

成长之痛以及信仰与救赎--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主题意蕴简论苏鹏【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3【摘要】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书写了70后一代人的成长之路、成长之痛,探讨了一代人的成长、信仰、救赎等深刻命题,包含着丰厚复杂的主题意蕴,充满了思考和探索的勇气,是一部具有理想主义气质和正能量的小说。

%XU Zechen's novel Jerusalem describes the path and pains in the growth of the generation af-ter 1970s,discusses the serious issues of thegrowth,belief and redemption for the generation,contains a complicated thematic implication,as well as the courage of thinking and exploring.In a word,Jerusalem is an idealistic novel with positive energy.【总页数】5页(P7-11)【作者】苏鹏【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 2501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寻找信仰救赎之路--评徐则臣长篇《耶路撒冷》 [J], 李雪2.成长路上的信仰追寻——浅谈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J], 陈雪婷;3.成长之痛以及信仰与救赎——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主题意蕴简论 [J], 苏鹏;4.一代人的灵魂救赎与自我成长——论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J], 王振军5.个人在场的信仰与充满荒原意识的救赎——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兼及一种代际意识写作 [J], 杨希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 初 心 我们 可 以 看 到 徐 则 臣 在

耶路 撒 冷 》 的 创

从没 有 忘 记 过 自 己 的 家 乡 静

在每

次 的 返 乡 中 心 灵都 变 的 无 比 宁

作 中 传 统小说模 式 的 深化
传 统 小 说主 题 的 时代 新 意 义



耶路
故 乡 在 这 些 人 中 从来都 不是 封 闭

同样

压 在 心里 的 都 会释

完 整故事 放 出 来
在 这种 引 用 中

易 长安 的 宣 泄 是他 的 复 仇也 是他 寻 求 自 身 困 境 解脱 的

我们 看 到 了 更 大 的 发展

现实生 活 中 的 巨 大

方式

困 境往 往会提供 给 人们 重 新 向 深处 寻 找 的 机会

总第

67
佳 木斯 职 业 学 院 学 推 , 期
_






2 01 6
Su m 1 67
浅 析徐 则 臣 长 篇 小 说


耶路撒冷 》 创 作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孙小竹
1 1
沈 阳师 范 大 学 辽 宁沈 阳
0 〇 3 4)
摘要
思考







返 乡 模 式下 的 乡 土 叙 述 内 化为 了 精 神 世 界 的 杨杰


种 回归

初平

我 们 还 能 否 从 这 个摸爬 滚 打 的 红 尘 中 站 稳 了



转 过身 往 回

秦 福小

易长 安 这 些 主要 人 物 他 们 即 使 身 在 北 京


但是


正是 这样

耶 路撒 冷 》 作 为 70 后 作 家 徐 则 臣 的 重 要 小 说 作 品


本 文 通过 挖 掘 其 在 新 的 发 展 进程 中 呈 现

出 了
对 于 历 史和 时代 性 问 题 的 独 特
将 其 放 置 于 整个 新 文 学 发展 进 程 中 加 以 考 察

给 予 小 说 发 展过 程 中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不 仅将这 种 精
整个 7 0后

代 的 精 神 心 灵 发 展之旅

将 这 部作 品 置 身 于 整 个小 说 的
又 是如 何在 主题 和 内 容 上 进 行

更 是 以 中 外 赎罪 思 想 为 人 们 提供 了

发 展进 程 中 去 进行关照
我们 可 以 更 为 清 晰 地看 出 这 部 有 关 于 心 灵
关键词 继 承 中 图 分类 号


发展


耶 路撒 冷 》

20 6文 献
标识码

A文 章 编 号

20 95

9 052 2 0 1 6) 00 1 0


00 01 0 0

01

耶 路撒 冷 》 讲 述 的 是7 0 后

代 人 的精 神

心 灵的 历 史


作者
神 困 境 的揭 露

在 将 这 些 困 境展 示 给读 者 的 时 候

更 是结合 了 中 国

选择 小 说 作 为 其故 事 的 讲 述 文 体

从人 物 的 心 理历 程 人 手

串 联起
传统 的 平 衡 思 想 对 于 自 己 的 心 灵 进 行 了 忏悔 与 赎 罪 神 的 病 态 毫 无保 留 的 加 以 剖 析 解 除 心 灵枷 锁 的 途 径 题拉 回 了 人 们 的 视 野



个 逐 渐被 快速 化社 会淹 没 的
赎罪


史 的小 说 如 何 继承 以 往 的 小说模 式


了 全 面 的更 新 三

性 欲 的 宣泄


返 乡 模 式 易 长安 是 小说 中 主人 公之
返 乡 模 式 是 从 鲁 迅 的 小 说 创 作 开 始 建 立起 来 的

落后 文 化 的 象 征

而 是被 冠
撤 冷 》 放 置 于 小说 发 展 的 时 代 进 程 中

可 以 让 我们 怀 抱文 学 的 初
以 精 神 与 心 灵 的 契 合 之名 心
看 看我 们 走 了 多 远



精神 救赎
徐 则 臣 曾 说过


信仰 是一Leabharlann 个泛化 的回到内心

身 为作 家 都会 选 择 徐 则 臣 曾 说


我 的初 衷 很简 单


因 为 被 篡 改 的 惶恐


因 为纠
回 到 初 心 的 地方 去 重 新 寻 找 自 己 的 梦 想
到 了 徐则 臣 这



焦虑

因 为心 有 不 甘 和 不 舍
我想知 道

旦 有 了 觉醒 的 契



个侧 面

他将 这 样

个 具 有 强 烈 性 欲 的 宣 泄意 识 的 形 象 塑 造 出

大 运河



花街


整个 故 事 的 讲 述也 是 由 初 平 阳 的 返 乡 开始


已 经 完全 不 同 于 性爱 意 识最 初 的精 神 反 叛

而 是 让 它成 为 精 神

于 自 己 童年 记 忆 的 巨 大 创 伤

耶 路撒冷 》 中 同 样 也建 构 了 这种 传 统返 乡 的 结 构 模 徐则 臣 在 小 说 中 对 于 性 爱 意 识 的 描 写 已 经 成为 表 现 生 命 真 实




文 中 主 要 的 5 位 主 人公 都 因 为 各 自 不 同 的 理 由 回 到 了 故 乡
说起
同时
同样 作为 整 个故 事 的 叙述 者 的 初平 阳 在 讲述 其他人 的 故 事 的
困 境链 条 中 的


用 这种 性 爱 意 识

性 欲 的 宣 泄 去展 现

代人的

也将

自 己
的 故事 与 其 交融

彼 此之 间 都 成 为

个相 互渗 透 的
精 神 苦痛



掉 在 地 上 的 都 要 捡 起来


常的

个人 化 的 东
参考文献


西

小 说 中 的几 个 主 人 公都 没有 去过 耶路撒冷


但 不 妨碍 他们 每个

1 ]
邵 燕君 出走 与 回望




这个 从 花街 走 向 北 京 的 青 年对 于

鲁 迅 等 乡 土 性 爱 有 着 近乎 疯狂 的 追逐


对 于 性爱 近 乎 疯狂 的 迷恋

其实 是 源 自
小 说 作家 的 返 乡 模 式 下 贯 之 的 是 落 后 文 明 的 文 化象 征 讽刺 的 对象

是被 批 判 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