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姓氏注释商榷
人教版中学古文注释商榷(六则)
人教版中学古文注释商榷(六则)作者:李露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11期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注释对于中学生学习古文、提高语文素养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古文注释总体来说是很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将其梳理成条,以供参考。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原注:“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按:“素”当是“白色”的意思,所以“素帐”应是“白色的帐子”。
理由如下:(1)古文中“素”表示“白色”的意思有很多用例,根据《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可知“素骥”是指白马,“素鱮”是指白鲢,“素鬓”是指白发,“素骖”是指驾车的白马,“素帘”是指白色的帘子,“素罗”是指白色的沙罗,“素规”是指白色的圆圈,“素雪”是指白雪。
由这些用例可知“素”在表示颜色时,基本上都是“白色”的意思,所以在文章中的注释直接解释为“白色的帐子”更准确。
(2)“素帐”,《汉语大字典》里解释为“白色的帐子”。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原注:“唳:鸟鸣。
”按:“唳”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故训汇纂》等书里都有这样两个义项,一是指鹤鸣,二是泛指鸟鸣。
笔者认为这里的注释应为“唳:鹤鸣,这里指鹤高亢地鸣叫。
”理由如下:(1)古书中“唳”指“鹤鸣”的用例很多:①唳清响於丹墀,舞容飞於金閣。
(宋朝鲍照的《舞鹤赋》)②松寒迷唳鹤,草暖集眠牛。
(明朝何祖明的《上祖茔》)③鹤唳天边秋水空,荻花卢叶起西风。
(唐朝陈羽的《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以上的例子均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里作为“鹤鸣”这个义项下面的用例,可见只要有“鹤唳”这个因素出现,“唳”的解释都是“鹤鸣”;另外,动物的叫声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动词,比如龙吟、虎啸、猿啼,所以《童趣》这篇课文里“唳”的解释为“鹤鸣”可能更好,也便于学生更准确理解“唳”的含义并使用这一字。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商榷
《 文 ・ 部 》 “ , 也 。从 手 , 声 。” 说 手 :挂 画 圭
段 注 :古 “
本 多 作 画 者 , 等 皆 有 分 别 画 出 之 意 。” 此 一。 许 说 , 挂 ” 依 “ 字 本 义 为 区 分 、 别 。 《 篇 ・ 部 》 “ , 也 。 ”6 《 区 玉 手 :挂 悬 [ ] 广
王 力 先 生 主 编 的 《 代 汉 语 》 材 初 版 于 上 世 纪 6 年 古 教 0 代 . 经修 订 , 今 奉 为 经 典 , 是 多 数 院校 首 选 的古 汉 几 至 仍 语课 程 教 材 。我 在教 学 过程 中发 现 , 然 现 今 通 用 的第 3 虽 版 教 材 改 正 了 不 少 前 版 的 错 误 ,但 仍 有 一 些 问 题 值 得 商 榷 。尤 其 是在 通 假字 、 今 字 、 体 字 等 汉 字 字 际关 系 方 古 异 面 . 材 具 有 自成 体 系 的 一 套 术 语 , 在 文 选 的 注 释 中 , 教 但 没 有 能够 一 以贯 之 , 有些 字 的注 解仍 可 商榷 。 的注 解 对 有 在 采用 旧注方 面 也缺 乏 辨 正 。这 里 不揣 鄙 陋 , 陈 己见 , 略
王 力 《 代 汉 语 》 文 选 注 释 商 榷 古
王 永 吉
( 苏 教 育学 院 中文 系 , 苏 南 京 江 江 摘 要 :王 力 主 编 的 《 代 汉 语 》 选 部 分 对 通 假 古 文 20 1) 10 3
%- : 据 教 材 的 术 语 体 系 , 通 ” 来 解 释 通 假 字 , - 按 依 “ 用 “ 来 写 作 ” 来 解 释 古 今字 。这 里 注 释认 为 “圭 与 “ ” 后 用 熹” 挂 是 通假 字 关 系 , 字 为 “ ”可 以 商榷 。而 又用 古 今 字来 本 挂 ,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不妥五则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不妥五则作者:孟慧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摘要: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在古代汉语教学领域的权威地位毋庸置疑。
但是,书中文选的注释仍然不免有注释不妥之处,所以试用训诂学的知识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文选注释进行考究。
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训诂[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是很多高校的必选教材,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发现其中有些注释有待商榷,所以追查字典、追本溯源,以求得更加合理的解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晨炊蓐食”之“蓐”这里用“厚食”解释“蓐食”似乎更合乎逻辑。
王力注:“在床上就把饭吃了。
(依张晏说)蓐,同褥。
这是极言吃饭时间之少。
”经查阅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其它文献中的“蓐食”,如《左传·文公七年》中:“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
”杜预注:“早食于寝蓐也。
”《汉书·韩信传》:“亭长妻晨炊蓐食。
”《读书杂志》王念孙注“厚食,犹言多食。
”从这些文献注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蓐食”存在分歧。
我们从“蓐”字的本义查起。
《说文·蓐部》:“蓐,陈草复生也。
”引申指草垫子,进而引申指坐卧时铺在桌椅上面的垫子、褥子。
这时通“褥”,如《后汉书·赵岐传》“有重疾,卧蓐七年”。
同时“蓐”在字典中还有另一个义项,“厚、繁密”之意。
如《方言》卷十二:“蓐,厚也。
”《玉篇》:“蓐,厚也。
”王念孙疏证:“《说文》:蓐,陈草复生也。
”王引之述闻:“食之丰厚于常,因谓之蓐食。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引王引之说:训卒、利兵、秣马,非寝之时矣;亭长妻晨炊,则固已起矣。
而云“早食于寝蓐”,“未起而床蓐中食”,义无取也。
根据常理我们可以推断:两军交战多日未止,战士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战斗力和体力,必当多吃些食物;亭长妻为了在饭点儿时不给韩信准备食物,所以多多吃了些食物来保证自己那时不会饥饿。
《古代汉语》注释问题刍议
《古代汉语》注释问题刍议作者:惠联芳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2期摘要:对于“齐桓公伐楚”中“寡人是征”之“征”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问,责问” 、“索取”、“问罪”,作者认为“索取”更符合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礼仪制度。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寡人是征”注释精确而完善在讲授《古代汉语》的汉语的过程中,对比不同版本,笔者发现对某些字词的解释大相径庭,而对这些字词的理解不同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本文拟从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齐桓公伐楚”一文中“寡人是征”之“征”的探讨入手,论及如何做好《古代汉语》的注释工作。
一、“寡人是征”注释探究在《左传·僖公四年》中有一段讲道: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溃败后,齐桓公又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臣与齐桓公派出的管仲交涉。
管仲想方设法寻找攻打楚国的借口。
管仲讲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笔者发现人们对“寡人是征”中“征”的解释持不同意见。
先将其列举如下:1.问,责问①2.索取②3.问罪③如果按1、3理解,那么相应地,“征”的宾语“是”应该解释为“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这件事。
即齐国因楚国未能将“包茅”、“王祭”按时缴纳,而“责问”楚国或向楚国问罪。
郭锡良先生这样解释“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的意思:你应该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有责任查问这件事。
对于这句话,杨伯峻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
如果按2理解,那么相应地,“征”的宾语“是”则应该理解为“包茅”、“王祭”。
王力先生没有连贯地解释该句话,笔者依照王力先生对个别字句的解释,将该句串起来加以解释:应该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的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为此来索取它。
郭锡良《古代汉语》部分注释的商榷
郭锡良《古代汉语》部分注释的商榷张延俊【摘要】Sentence from the words of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the pointof view,"毋吾以也" is a negative imperative sentence.From theshape,meaning implied by law,and rhetorical sentence was intended to see,"捲" is a verb.From the syntactic view,"形格势禁" has two parallel "adverbial phrase center" structure.Explain the Ancient Font should be used "is the …… ancient writing " or "The significance was writing ……"this format,At Interpretation interchange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time,Should be using the "通"(generic) term.At Interpretation variant form of a chinese character the time,Should be using the "同"(Same)term."霸"、"闵" is interchange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文章对郭锡良等所编《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注释进行了探讨,认为:从话语内容和句式性质上看,"毋吾以也"属否定命令句。
从字形、词义引申规律、句意和修辞看,"捲"属动词。
从句法看,"形格势禁"是两个并列的状中结构。
注释古体字"敖"、"厉"、"冯"、"大"、"县"等时应该用"是……的古体"或"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的格式,注释"强"等通假字时应该用"通"这个术语。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王力《古代汉语》是国内一部最为通用的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
代表了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最高水平,影响广泛,在古汉语知识的教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难免存在一些疏误,文选中一些注释处理得不甚恰当,教材虽经数次修订,但都未能改正。
本文将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与王力的《古代汉语》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它们公共部分的一些词语的注释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千里,有待进一步考证。
与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相比较,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三种情况:可补充者;可订正者;两说皆可通者。
可补充者,即王力的注释很模糊或者失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却很精确,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王念孙的观点取代王力的。
经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种情況有4处。
可订正者,即王力的注释经过我们考证之后证实是错误的(即误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很准确,我们就用王念孙的观点纠正王力的。
经过考证,需要订正的有7处。
两说皆可通者,即王力的注释与王念孙的注释都说得通,这种情況有5处。
下面就值得商榷及失注之处,分类加以讨论说明。
一、王念孙本可补充王力本注释例1、《战国策·冯諼客孟尝君》后期年。
王力《古代汉语》: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
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年下当有毁孟尝君于湣王之事,而今本脱去也。
湣王听谗,是以使孟尝君就国,下文湣王为书谢孟尝君曰:寡人沉于谗谀之臣,开罪于君。
正谓此也。
通过上下文语境,我觉得有必要加上“毁孟尝君于湣王之事”,它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文章的背景是齐王听信谗言,开罪于孟尝君。
下文齐王向孟尝君赔罪。
而王力本没有作仔细说明,给读者阅读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
2、《战国策·鲁连义不帝秦》久居若围城之中。
王力《古代汉语》: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何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案:鲍改若为此。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注释商兑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注释商兑摘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是众多院校古汉语课程的首选教材,几经修订再版之后更臻完善。
但或由于时代之特殊,或由于工具之落后等多重因素,其第一册文选注释尚有一些疏漏可商之处。
如“阙地及泉”之“阙”,“为之箪食与肉”之“食”,“奉厚而无劳”之“奉”,“皆欲赴愬于王”之“愬”,等四则注解,皆可进行商榷补正。
关键字: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一、阙《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2015.4重印)]]12此句中的“阙”,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注释为“阙,挖”。
注释不妥,“阙”应当是在与“掘”通假的条件下,才表示“挖、挖掘”之义,教材应注明两字通假关系。
字义上,“阙”甲骨文与金文未见,篆文为形声字,从门,欮声。
《说文》:“阙,门观也。
”[[[]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3北京第四次印刷]]《尔雅》:“观谓之阙。
”[[[] 郭璞.尔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2018.11.11重印)]]可见阙初名“门观”,意指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
引申为宫殿、宫廷。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是以海内欢慕,莫不风驰雨集,袭杂并至,填庭溢阙。
”又通“缺”,豁口、缝隙。
《孙子兵法·军争》:“归师勿遏,围师必阙。
”亦表缺少、空缺。
班固《<两都赋〉序》:“斯事虽小,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
”又通“掘”,音jué。
而“掘,搰也。
”即“挖,掘出”之义。
可以看出,“阙”通“掘”,意为“挖掘”。
读音上,据《说文解字注》,“阙”去月切,十五部,“掘”衢勿切,十五部,可见这两字读音属于同一韵部,读音相近且和语义无联系,具备通假条件。
综上,“阙”字应是被借用来代替“掘”字,表示“挖”这个意义。
更多例证如:(1)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和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都将“阙”注为:阙,通“掘”,挖。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再商榷
Vo1 .2 2 No .1 2
D e c. 2 01 3
2 0 1 3 年 l 2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3 )1 2 . 0 0 5 9 . 0 3
王力 《 古代 汉语 》注释再 商榷
张 薇 薇
( 阜 阳师范学 院 , 安徽 阜阳 2 3 6 0 3 7)
摘
要 :王 力先 生主编的 《 古代汉语 》选材精 当,体例合理 ,内容丰富 ,注释 大都详 而有征 , 自上
世纪 6 0年代使 用至今 而不衰。然大衍之数 ,五十缺一 ,笔者结合具体教 学实际,不避续貂 ,就 目力所及 , 在此教材 第一册文选注释 中提 出几则 ,以待 商榷。
参考文献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叨北京中华书局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叨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张氏泽存堂本影印宋古籍出版社张氏泽存堂本影印宋本广韵阿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第2 2 卷
第1 2 期
牡 丹 江大 学 学报
、
《 易经存疑 》 : “ 晋公子重耳出奔至齐, 齐桓公
妻之 。 ”
三 国魏 刘劭 《 人物志 ・ 释争 》 :“ 郄 至上人 而抑 下滋甚:王叔好争而终 于出奔。 ”刘瞩注 :“ 此二 大 夫矜 功陵物 ,或 宗夷族 灭 ,或逃祸 出奔。 ” 宋苏轼 《 论春秋 变周之文 》 :“ 忽之 出奔,其为
以 启 寇雠 ,若之 何 ? ”
《 玉篇・ 天部 》 : “ 以罪出走他 国日 , 今作奔。 ” 唐 白居 易 《 请罢兵 第三状 》 :“ 军久无功 ,时又 渐 热 ,人 不堪命 ,虑 有奔逃。 ” 以上 的这些用例 中“ 奔” 都不能仅仅解释为 “ 快
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作者:申百臣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摘要】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高校教材,然而在文选注释方面尚有地方值得商榷。
本文就其若干注释加以考释,进行补正。
【关键词】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高校教材,也是国内公认的优秀教材。
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注释还存在不少错误或是不妥之处,有待补正。
本文以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年1月第1版,2014年4月北京第31次印刷本为据,对书中疑义之处予以列举一二,以求商榷。
一、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韩信破赵之战》)注:镇赵:镇守赵国。
按:“镇”与“抚”相对,其义同,疑当训为“抚”。
《广雅·释诂》:“镇,安也。
”又《释言》:“镇,抚也。
”《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
”韦昭注:“镇,安也。
”《汉书·高帝纪上》:“镇抚关外父老。
”颜师古注:“镇,安也。
”是以“镇”有“安抚”义。
古书多有“镇抚”同义连文者,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以镇抚其社稷。
”《史记?淮阴侯列传》:“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
”《汉书?高帝纪上》:“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
”《史记·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
”镇、抚相对为文,其义同,与本文“镇国,抚其孤”相类。
下文“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镇抚其国”,与此相应,“镇”即“镇抚”义。
又《逸周书·大聚》:“维武王胜殷,抚国绥民,乃观于殷政。
”《国语·楚语下》:“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
”“抚国绥民”“抚国家、定百姓”“抚国家,亲附百姓”与“镇国家,抚百姓”相似,或言“抚”,或言“镇”,其义一也。
二、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积谷,以待其衅。
中央电大《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不妥
“
,
主 耍 问题 有 二
。
:
的愤 慈
即 是 抒 发 内 心 郁 结之 情
“
①原 句 中的“Biblioteka 之” 字 处理不 当“
“
之” 字
了 从 文 王 到韩 非 七 人 各 自不 幸 的 遭 遇 及 其 重 要
君” 和名 词性词 组
“
所 以患于 军
,
著作
结
,
,
所 以推 论 出
。
诗三 百 篇
“
,
“
不可 以作 巫医 主 疗病 的
。
”
孔疏
:
巫 主 接 神除 邪
。 、
。
甚
三,
。
( 5 87面 ) 注
:
确
所 以 国 君 危 害军 队 的 情况 有三 种
3
。
之
《
报任 安 书 》
。
“
诗三 百 篇
,
大抵 圣
所
以… …
者
:
把 主 谓 结 构 变 成名 词 性 词 组
贤 发愤 之 所 为 作 也 ”
… … 发愤
:
: ( 4 04 面 ) 注
作 全 句主语
以”
,
,
表示 色 于 军 的 情 况
,
①
之
”
。
史记 苏秦 传 》 四 处 说
.
出 锐师 以佐
。
的乱 石
,
流石
”
宜解 为枯 石涧
,
。
因涧 谷
中堆 积 着 被 山水 冲 下 来 的 乱 石
一处 说
“
雨 少 季节 涧
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
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
《古代汉语》是由郭应才早在拾遗补缺之用、把古代汉语各个文本中出现和缺乏的字
作一整理,加上注释,及根据历代语言学家研究之成果以及古诗词歌赋等综观比较后的新
典籍,它的编撰在现代汉语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字注释的编写是有声,此典多以此典记录,而郭应才编写这本古汉言注释时,有不少
失误,比如说其中有许多字,古文本中有记载却没有注明意思,有些字也不按《说文解字》解释;同时他也有时以部外字注释古文字,得以不太恰当。
比如,人名“孙权”在其注释中,郭应才始称“寿古”,其意思虽有“受老”之义,
但与孙权本身之意思总未能完全吻合。
又如,“坾然”一字,在《训诂》中乃一特虑义词,似其音意乃一“应虑”之意,但
郭应才曾予以非处所准确称说:“谏谟之石”。
再如,“藁”一字,郭应才在其注释中亦未注明属其实意,即是“草木堆积者”,但
以“木土之坚者”来注释,这显然与真意不详实一致。
还有,“发颦”一字,《说文解字》解作“颊颦肩髃、手面发颦”,但郭应才却将此
字解《训诂》称为“头发颦花”,这也是违背了真正的意义。
综上所述,郭应才编写古汉言注释时,虽然协助我们对古代文字的研究,但也存在一
些记载失误,许多字都没有仔细理解其真正的意义,从而影响了较准确的研究,这也是一
个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献疑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献疑
武晓玲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4)003
【摘要】《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下简称《商榷》)一书的出版,对古汉语、训诂学教学有着重大意义.然而该书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注释本来不误而误驳;王先生未注而《商榷》误注;王先生注释欠妥,《商榷》的注释也待商.另,《商榷》中排版或引书上有错误.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武晓玲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相关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某通某"献疑 [J], 李小平
2.郭编《古代汉语》若干注释献疑 [J], 丁士虎
3.王力《古代汉语》诗歌部分注释献疑 [J], 黄薇
4.《楚归晋知罃》中“惩”字注释商榷——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 [J], 郭香溢
5.和郭本《古代汉语》文选注释者商榷若干注释 [J], 林宗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汉语》注释原则及疑义讨论——与赵克勤、许嘉潞同志商榷
作者: 薛正兴
出版物刊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0-134页
主题词: 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哲学社会科学版;许文;旧注;编写原则;疑义;商榷;颜师古注;大学学报
摘要: <正>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赵克勤、许嘉璐二位同志的《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下同)文选的注释原则——兼答薛正兴同志》一文(以下简称为“赵许文”),这主要是针对笔者《〈古代汉语〉注释疑义讨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以及笔者文中未曾提及而“有一些读者或专家提出过”的问题,开展讨论,从而说明《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原则。
读了赵许文,深受启发,同时也感到这些问题确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关于赵许文中兼答笔者的若干问题。
笔者已撰专文《〈古代汉语〉注释疑义再讨论》(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与之商榷。
这里就《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两例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两例
周学峰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在学习使用<古代汉语>教材过程中,发现课本对"旋"、"以"等词的"旋"有"改变"义."以"通"有",也有"使"义.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周学峰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3
【相关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若干注释商榷 [J], 曹祝兵;张翔
2.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 [J], 王景东
3.《楚归晋知罃》中“惩”字注释商榷——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 [J], 郭香溢
4.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两条注释的商榷 [J], 贾玉琦
5.和郭本《古代汉语》文选注释者商榷若干注释 [J], 林宗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汉语读本》中一些注释的商榷
作者: 陈梦韶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104页
主题词: 古代汉语研究;古汉语;宾语;助词;复指代词;造句法;句式;谓语句;副词;现代语
摘要: <正>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室主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一书,所讲语法分为十二讲。
我已撰写《〈古代汉语读本〉中一些“语法”问题的商榷》一文,举出三十例,指明其讲解的谬误。
该《读本》的课文分为十二课,每课有课文七篇至十三篇,总共是一百二十七篇。
每篇注释多详审,但也有粗疏的。
爱不揣谫陋,再略举下面二十八例,以与编者及读者共商榷之。
“就”和“于是”不同义第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 释 中的 姓
,
都 应 改作 氏
。
其
第一
现在
,
在 先秦
,
。
,
姓 和 氏 是 两 个既 有 联 系
,
、
又 有 区 别 的概念
。
,
不可 混为一 谈
,
人们 只 称 姓 譬如
“
不称氏
,
,
氏 的概念 已经 相当模 糊 了
有时偶 而 用到
。
也 只 是姓
的同义 词罢 了 而 在先 秦
,
乔侃
是 乔 氏 家族遗 在本镇 的 唯 一 一 条根
:
“
解张
,
,
都是 晋 臣
,
`
` 关} 丘
。
’
是 复姓
。
,,
: ④ 3 页 注 〔7 〕
“
茶毋 张
羊舌 职 然明
,
晋大夫
,
姓 茶毋
,
,
名 张
。
页注 页注
:
“
晋臣
,
胜 羊舌 姓硬
,
名职
,
”
:
“
郑大 夫
,
,
名蔑
字 然明
。
”
以上 六 条 注 释 都 不 够 妥 当 理 由如 下
。
均犯 了 以 氏为姓 的毛病
1
.
其 旁 支别 属 则 各 自立 氏
,
’
。
从 这 两 段传
。
,
我 们 至 少 可 以 得 出 两 点结 论 百 世不 变
:
在 当时
, ,
姓和 氏是 两 个概 念
。 。
,
不能 混为 一 谈
姓是 族 号
,
;
氏 是 姓 的分 支
可 以改 变
明 代 学者 顾炎 武 研 究 了 姓 氏之 学
”
,
他在
、
《 日知 录 》 中 说
。
苹姓 下 面 又 有 屈 氏
,
。
、
昭氏
、
景 氏等 分支 时
,
。
据顾 炎武 研 究
,
到 汉 代 司 马 迁著
”
,
《 史记》
才 把姓 氏 混 而 为一
, ,
。
他说 认 为
:
“
姓 氏之
称 自太史 公始 混 而 为 一
前 分
清 代学者钱 大 听在 姓 与 氏合
。
《十 驾斋养 新 录 》 中 也
“
盖 三代 以
是为 郑公
,
。
”
按
“
:
郑父 之 丘
姓 与 氏分
;
汉魏 以 后
。
”
由此 可 知
直到 汉 代 以 后
《左 传 》
,
姓与 氏 才 不 再 区
,
,
均 表姓 之 义
,
而上 列 六 例均 系先秦 时 代的 作 品
,
中的 人物
当 然 应该 按 照先
。
秦 时代 的姓 氏 制度 素
,
将 姓 与 氏 加 以 区别
,
,
该 称姓 者称 姓
, ,
该称 氏者 称 氏
,
”
( 《一 方 风 尘 》 ) 天 子 建 德 因 生 以赐
, ,
姓 和 氏 并不 等 义
。
是有 区 别 的
:
。
《左 传
隐 公 八年 》
以 此 为祖
,
:
“
姓
,
” 昨 之 土而 命 之 氏 孔颖 达 疏
“
姓者
:
,
生也
,
。
令之相 生
虽下及 百世
”
,
而 此 姓不 改 和 疏中
2
.
族者
,
,
属也
。
与 其 子 孙 共相 连 属
己 的粗 浅 看法
以 求教 于 同 志 们
:
先 看教 材 中 的 有关 注 释
4 ①1
页 注 〔8 〕 : 页 注 〔1 0〕
: “
管伸 孟明
,
齐大 夫 性百里 郑丘缓
, ,
,
姓管 名视
,
,
名 夷香
,
字仲
。
”
②,
“
,
是 秦另 一 元 老 百 里 类 之 子
。Hale Waihona Puke 。③ 3 1 页 注 〔6 〕
9 ⑤3 1 ⑥4 〔8 〕 〔3 〕
“
氏 一 再 传而 可 变
。
姓 千 万 年而 不 变
:
、 、
根 据他 的 研 究
、 、 、 、 、
,
“
言姓
、
者本 于 五 帝 赢姓 姓
、
见 于 春秋 者 得 二 十 有 二
”
这 二 十 二 个姓 是
、
纳姓 姐 姓 子姓 姬 姓 风姓
、
、
己姓
、
、
任姓
,
、
姑姓
、
、
祁姓
。
、
苹姓
,
曹姓
董姓
。
姜姓
,
堰 姓
归姓
。
曼 姓
、
熊
魄姓
漆姓
,
坛姓
允姓
而 氏 则 可 以 自立
有 以 受封 的 国 名 为 氏的
。
有以 受封 的
,
邑 名 为 氏的
有 以 所 居 的 池名 为 氏 的
,
有 以 官名 为 氏 的
。 、 、
有 以 祖先 的字 为氏 的
。
有 以祖
先 的 溢 号为 氏 的
氏 氏
, , 11 罄女
、
还有 以技 为氏的
、
。
等等
、 、
氏 的 来源 相当 广泛
、
一 姓之 下 又 为 若 于 个 劝 姓 下 而 又有 陈
、
姬姓 } 协 汀又 有 孟 氏
。
一
季氏
孙氏 宁氏 游氏
、 、
丰 氏 等分 支
。
田 氏 等分 文
子 姓 下 面 又 有华 氏 向 氏 乐 氏
鱼 氏等 分 支
姜 姓下 面 又 有 崔 氏
20
马 氏等 分 支
夷吾
,
姬姓 之 后
,
管严 之 子 敬仲 管氏
。
’
”
可 见 管仲 不 姓 管 姓管
, “
而姓姬
“
。
管
,
是姬 姓 下 的 一 个分 支
:
应称 之谓
因 此 注 释 应把
,
改作
,
管是氏
”
。
例 ② 注 的 是孟 明 其先 虞 人 不是
之
, “
姓 百里
。
《风 俗 通 》
。
“
百里 氏
,
秦 百 里 奚之 后
“
,
,
出 自姬姓
,
入 秦受 邑 于 百 里
”
,
因 氏焉
可见
“
百 里 ” 是孟 明视 以 祖先 受封 的 邑 名为 氏
,
姓 百里
而 是姓 姬
“ `
因此 注 释应 把
。
“
姓 百里
”
”
改作
:
百里
是氏
”
。
例 ③ 注 的是
郑丘
,
是 复姓
。
”
。
《 竹书 纪 年 》
“
“
晋文 侯 同 子 多 父 伐 邵
,
,
克
。
乃 居 郑父 之丘
,
天 水 师 专 学报 ( 混 合 版 )
. . . . . . . . . . . . 口. . . , 阳 , .
, 刀, , 吸
」9
~
. . . 口, . , . 门 ,
年第2 期
~
甲. 口.
. 目. 州.
.
一
~
口.
,
.
.
.
《古 代 汉 语 》 姓 氏 注 释 商 榷
李宇林
我们 在使 用 山王 力先 生 主 编 的过程 中
。
《 通志
,
以 国 为 氏》
管氏
,
,
周 文王 第 三 子 管
,
,
其 地 今 郑 州 管城是 也
”
子孙 以国为 氏
,
又 齐 有管 夷 吾
。
出 自周 穆 王
至夷 吾
:
。
《 风 俗通 》
。
“
管氏
:
,
管夷 吾
“ “ ”
,
齐桓佐 也
`
”
《史 记
,
管 晏 列传 》
“
“
管
”
,
颖 上 人也
“
”
《正 义 》
,
: 韦 昭云
。 。
不 考虑 时代 因
超 越 时代
,
将 姓 氏姓 合 一
“ ”
以 姓代 氏
“
显然是 不 妥 的
下面 我们 根 据 历 代有关 姓 氏
:
的著述
把上 列 六 条 注 释 中 的 所 谓 姓管
:
。
姓
”
一 一辨 析 氏族 略
。
看到 底是 不 是 姓
“
例 ①注 的是管 仲 叔 鲜之 国 始显于 齐 仲 夷吾 者 也
, 、
由许嘉 璐等 五 同 志 执 笔修 汀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