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置:萧红对鲁迅的继承与创新——以《阿Q正传》《呼兰河传》为视角
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
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角处理方式,成为了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一部经典范本。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再解读。
首先,萧红运用了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
限知视角是指小说叙述者只了解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物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而对其他人物的视角和思想则保持一定的不了解或模糊状态。
《呼兰河传》中的叙述者只了解主人公呼兰的思想和感受,而对其他人物则了解甚少。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与呼兰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和共鸣,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限知视角的设定,呼兰的孤独、苦痛和迷茫得以展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关注,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呼兰身世的悲苦和命运的无奈。
其次,萧红采用了限制叙事的手法。
限制叙事是指小说只呈现特定情节和人物,剔除了其他看似无关的内容,从而使得小说更加紧凑且具有张力。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只选择了呼兰的少数几个重要情节和人物展开叙述,如呼兰的童年经历、父亲的死亡、与继母的冲突等。
通过这种限制叙事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集中和精炼,将读者的关注点集中在主要情节和人物上,增加了故事的紧凑感和张力,让读者更加投入。
此外,《呼兰河传》还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呼兰的命运和成长历程,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悲剧的关注。
作为一个女性,呼兰面临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她的命运几乎被束缚和限制在了一个小小的农村里。
小说通过呼兰的一生,表达了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
同时,小说中呼兰的坚持和反抗也给予了读者启示,呼唤着人们勇敢面对命运的善良和勇气。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以限知视角和限制叙事为特点的小说范本。
通过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使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增强了读者的共鸣与关注。
而限制叙事的手法,则使得小说更加紧凑和有力,加强了故事的张力。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生死 意象 ,在 作者 热烈 而绝望 的期冀 下,警示人 们去 思考 “ 活着 究竟为 了什 么 这 一深邃 的人 生要议 。 人
关 键词 :萧红 《 生死 场》 《 呼兰河传 》 生死 意象
萧红 用 淡远 而越 轨 的 笔致 ,诗 意 地 书 内在 悲 哀 的感 情 起 伏脉 络 为 主 线 .连 接 片 概 括 出 一个 时 代 的社 会 普通 下 层 人 的死 亡 写着 盘 踞 在北 方 大 地 上的 普 遍 的 穷、饿 、 的 自然 景象 ,却能 在 其 中生 与 死 悲 凉。平 段 式 的 ,由形 形 色色 的意 象 的排 列 组合 成 景 状 。在 普 遍 的 贫 穷、传 染 病 、 战争 的摧 寒 冷 、荒 蛮 、蒙 昧 、死 亡 。她 选 取 最 平 常 的 生死 情 境 。这 些意 象 可 以 是一 组 物 像、
一
( 一)乱坟岗意象
萧红 小 说 中 的乱 坟 岗是 穷人 掩 埋 死人
年年 的闷死 了人的蓬 勃进取 的精神 状态 。
萧红 在 这一 方 面 继承 了鲁 迅 式 的批 判 命状态和 生命 价值呈 现在我 们面前 。以 呼 的 地方 ,是 一 个 “ 永年 悲 惨 的 地 带 ,几 兰 河传 》为 代 表 的作 品在 凄迷 絮 叨 的 呓语 乎凝聚 了社会 群体所 有 “ 生”的痛楚 和 “ ” 国 民性 的 写作 手 法 ,从 呼 兰河 人 麻 木 、无 死 中挖 掘 出长 久 腐 蚀 普通 民众 灵 魂 的痼 疾 和 的 凄惨 。 “ 场 是 死 的城 廓 .没 有 花 香 . 坟 极 度漠视 。
生 死世 界
主题的 烘托作 用。
的最 终 方 向 是 内 向 的” , 《 生死 场 》 呼
“ 所 有 文学 性 的言 语 结构 中 .意 义 大泥坑 来表示 。 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
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
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
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
其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
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
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
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
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作者:高昕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0期萧红,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思想觉醒的中国版“娜拉”,因为其作品《生死场》受到鲁迅、胡风的赏识而名声大振,在时代的漩涡中因拒绝迎合当时的政治思潮,在几经感情伤害之后逃离香港,最后病逝于香港。
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留给世人百万文字,出版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等作品,显示了其独特而有生命力的艺术才华。
然而正如萧红传奇的经历一般,萧红和她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也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冷遇和热门、批评和赞誉此起彼伏。
一、八十年代之前的萧红研究八十年代前的萧红研究,最大的限制因素莫过于社会意识形态,以《生死场》初登上海文坛(1935年1月)到她逝世(1942年1月)为止的这段时间,研究萧红作品影响力最大的是鲁迅和胡风,二人分别写了《生死场》的序和后记,都表现出了直率的感动。
由于二人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他们的评价几乎成为当时舆论的风向标。
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逝世,给好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朋友们纷纷撰写文章来表达他们对萧红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比如茅盾为《呼兰河传》作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茅盾和骆宾基,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序文(1946年8月),他用“寂寞说”来界定萧红及其《呼兰河传》,他认为萧红是不幸的、消极的、苦闷的。
继茅盾之后,骆宾基发表了《萧红小传》(1946年11月),他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因为作者和萧红之间的亲密关系,到了五十年代后半叶,议论仍未摆脱骆宾基《萧红小传》的圈子。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前,萧红在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中多以抗日作家的形象出现,她的作品也只有《生死场》被简要提及,而其他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由于它们较为模糊的创作倾向被人筛除了,萧红在文学史中的形象在那个政治指挥文艺的溺爱年代显然是尴尬的。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论文题目: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姓名:孙鹏专业年级: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104022158任课教师:郭玉玲摘要: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
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
萧红作品的深刻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简单的原因直接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很多复杂和丰富的原因需要去探求。
关键词:儿童视角坚强多难三十年代批判与反思正文:还在游离于手机上网聊天的我,耳畔忽然接收到了一个声音——“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女作家萧红”。
就是这句话让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选修课上一直陪伴我度过的通讯工具,也许你会好奇,是因为他是东北的作家?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女作家的缘故呢?不……“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①就单单是这几句话就足够吸引我这个半个文学爱好者了,能够让矛盾先生对文学作品发出这样感慨的我想文学世界中也没有几个了,因为这句话我第一次搜索了萧红,第一次了解了萧红,第一次读懂了萧红。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而觉得不甘。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她的语言文字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电波,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了解他不是因为同情,也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因为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提及萧红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及本人最喜欢的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其实《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对鲁迅的继承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对鲁迅的继承付子昂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旗手,他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中国的大多数现代文学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受鲁迅影响,萧红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作为鲁迅的学生并深受鲁迅所看重,因此萧红的作品应该是很吻合鲁迅的精神和想法的,从萧红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许多鲁迅的影子。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和愚昧无知的旧社会的人情世故,从中也可以看出萧红的手法和表达和鲁迅有许多相似,笔者以《呼兰河传》为例,从特定视角探寻萧红对鲁迅的一些继承。
关键词:萧红;鲁迅;《呼兰河传》作者简介:付子昂(1998-),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68-01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小说史里,鲁迅可谓是“开天辟地第一人”。
鲁迅所写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也奠定了中国白话文小说反映现实,启发民众的一种基调。
经过一系列历史事件,鲁迅逐渐被神化,他被誉为革命斗争的旗手,成为了无产阶级政治文学的代言人。
同时,萧红的童年是接受过维新教育的,她生于1911年,因此她也经历过中国动荡的政治时期,看到过旧社会时期封建传统思想下人们的无知和愚昧,而且萧红本人也一定拜读过鲁迅的文章,否则她不可能一直追随者鲁迅。
因此鲁迅的小说创作必然给萧红启发,比如鲁迅的乡土文学描写了其家乡浙江绍兴的风土,萧红的《呼兰河传》即是其东北的乡土文学,也包含了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
《呼兰河传》成书于1940年,此时距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九年,同时,日本法西斯同样对萧红现在所在的香港虎视眈眈,这位来自东北背井离乡的女人完成了以自己的童年为蓝本,描绘东北往事的可歌可泣的文学巨作。
论萧红作品的精神归乡模式——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论萧红作品的精神归乡模式——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摘要:回望中国文学的创作历程,有着“归乡”情结书写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鲁迅的《故乡》开启了“归乡模式”的先河,东北女作家萧红在文学史的长河中用31岁的短暂生命惊起了一池波澜,她长期漂泊异地,落脚无根,用沉重的生活痛感体悟世事艰难,她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东北故地的鲜活记忆,在文字走笔间实现了她身为异乡人的精神归乡之旅,本文结合《生死场》、《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深入解析,力图走进作者萧红的灵魂深处,追探生命微光。
关键词:萧红、东北、异乡人、回乡模式故乡,一直以来都是哺育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源头,中外很多作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将“故乡书写”融入个人的创作之中,东北著名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二十世纪初期最前卫而最有成就的东北农民生活代言人”[1],她少时离家,一生流亡,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她一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对家乡的守望成了文本深处不变的母题。
《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她的两部代表性作品,分别创作于1934年和1940年,同为书写故乡的力作,风格却迥然有别:《生死场》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不忍直视,让人几度哽咽无言的生的压抑感与痛感并存的阅读体验;《呼兰河传》中,萧红则一改沉郁笔调,以一种夹杂着淡淡伤感的心态在呼兰河县的小镇上徐徐回望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店,笔到之处,满是深情。
两部小说的情节刻画描写中既有对故乡落后的风情民俗的直言批判,也宣泄着作者内心强烈希求“归家”的精神渴望。
在对故乡风物的回味、勾勒、描摹中完成了萧红在文本创作意义上的精神情感归乡之旅。
一、探究文史上的“归乡模式”“有限的结构规律,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外部形态”。
[2]在文学史上,关于归乡的文学书写作品非常多,在长期以来不断对历史进行回望、反思的过程中,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叙述模式应运而成,即“归乡模式”。
如果从归乡方式上对这种叙述模式进行细分,则又可细分为“身体归乡”和“精神归乡”两种。
试论萧红人生中的地缘情结——以《呼兰河传》为切入点
于萧红 的研究成果。成果如 下 : 萧红作品的评论和研究 、 萧红
中 始终有一种精神的寄托 , 此时的故乡 仅仅作为载体而存在。 在
萧红的人生经历 中, 爷爷是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
第三 , 地缘情结 的归属和 乡土情结不 - 一 样。也就是 以我
寂 寞孤独 的女性形象 和经历 、 萧红 的后期创作 、 “ 萧红热 的出 现” 、 萧红作品的艺术 特色 以及其创作道路六个方面。当然这
是综述 者个人 的综述 和整理 , 在此仅作 为一个 参考 。另一方
为主与 以故乡为主的差异。地缘情结是从 自我 出发 , 最终获 得一种心理 上的代偿 ; 而 乡土情结是 以故 乡为视 角 , 更 多 的
是对故乡存在和发展的牵挂和责任 。表现在萧红身上 , 其地 缘情结是一种 寂寞 中温情和生命 的回归 。 二、 萧红的地缘情结
窒
试论萧红人生中的地缘情结
— —
以《 呼兰河 传》 为切入 点 。廖 先怀
(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 摘 要 】 萧红 的一生可谓短 暂而传 奇。在其辗转 漂泊的一生 中, 尤其是在生命 的最后十年 , 其 文学的光
芒 开 始 显 露 并 达 到 了属 于 自 己 的 高 度 。 但 是 在 其 诸 多 的 作 品 中 隐 隐 暗 含 着 自童 年 时 代 起 就 埋 下 根 基 的 地 缘 情 结 。 这 种 地 缘 情 结 随 着 其 乡土 思 念 、 孤寂之情 而不断强化, 展 现 了她 内 心 最 本 真 的 情 愫 与 人 生 哲 学 的 思 考 。
左翼作家的故乡叙事——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与鲁迅《朝花夕拾》为例
媳妇及婆婆 、王大姑娘等女性形象 ,萧红用饱含深情
二 、鲁迅 的 回忆 观
的语 调 回忆 了那 原本 活泼 可 爱 却 被 胡 家 不 断虐 待 最
(一 )鲁迅 的 男童视 角
后 被 封 建 迷信 残 杀 的 小 团 圆媳 妇 ,以及 勤 劳 、勇 敢 、
《朝花夕拾 》十一篇中共有 《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
露 ,这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 出超越一般 女性作家 的胸 苍蝇喂蚂蚁与仇猫等经历时 ,可以明显感觉到男孩 区
襟。另外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萧 红在刻画女性形 别于女孩的好动 、调皮与胆大,符合 主流男性写作 ,
象 时 ,更 多 的采 用 包 容 温 情 的 态度 ,无 论 是 《呼 兰河 也 在某 种程 度 上化 解 了部 分篇 章 的 紧张 氛 围 、增 添 了
角分析 《呼兰河传 》和《朝花 夕拾 》,从而展现萧红和鲁迅各 自的回忆观与人 生观 。
关键词 :鲁迅 ;《朝花 夕拾 》;《萧红 》;《呼 兰河传 》;回忆观 ;人生观
中图分 类 号 :I207.4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8.9640(2018)03—0036.02
冰心女士曾言:“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 向往 。不 传 》中身世悲惨 的小团圆媳妇 ,还是《小城三月 》最后
与《朝花夕拾 》。本文从 回忆哲学视角切人 ,主要分 老太太让小团圆吃偏方黄连和猪烘焙 的粉末等 ,正是
析两篇文章关于 回忆的理解 ,从而展现萧红和鲁迅不 由于老胡家的跳大神和邻 居的好心残杀 了小 团圆媳
同 的回忆 观乃 至人 生观 。
妇 。萧 红 通 过 描 写 原 本 活泼 可 爱 的小 团 圆媳 妇 被 老
关于萧红文学创作的研究述评——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关于萧红文学创作的研究述评——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王丹丹 伊犁师范学院 摘要: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孕育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生长发展的历史条件,萧红因其女性作家的身份又在早期的创作中具有社会启蒙的革命倾向,从而将其作品奉为民族精神的艺术经典。
但长久以来,对萧红文学社会使命的探讨却掩盖了本该注重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本价值;文学创作上个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启蒙浪潮涌入中国,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
女性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大量出现,并且其作品数量和艺术质量达到的水准,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①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时代诉求下,对女作家萧红的特别推崇和极度赞美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时髦话题。
在经典作家被边缘化的同时,萧红因其生命历程的独特性以及作品中“女性主义”标签的社会接受度的扩大跻身于文坛巨匠的队伍中。
对其作品的认可和追捧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一、人权主义与文学价值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作家。
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韩立群编著的《现代女性的精神历程》中,把女性文学划分为女性主义的理性启蒙时代,女性主义的艰难实践时代,女性主义的痛苦反思时代,以冰心,丁玲和张爱玲为代表。
②谈到丁玲时代的作家萧红,评述最多的是“男性法权”、“女性主义”、“挣扎在爱情生死场”等内容。
在大多数现当代文学史专著中几乎没有为萧红单独立章的。
上个世纪40年代的《生死场》因抗战主题在战火中的上海文坛走红,新时代下,又因女性文学的浪潮,萧红的作品再度热议。
在历史使命的横鉴下,《生死场》成为了一部为女性鸣不平的小说,《呼兰河传》似为《生死场》的续篇,思想更成熟,有一种女性觉醒的大彻悟。
对萧红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强劲解读,成为了萧红洞察乡土生活和乡土历史本质的起点。
以女性主义理论阐释萧红的作品,自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在承担着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人权主义与文本价值就没有了等同性。
鲁迅、萧红创作中的“故土情结”比较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鲁迅、萧红创作中的“故土情结”比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4摘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在当时及其后,许多乡土题材的写作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
萧红是深受鲁迅关注与提携的作家,在她漂泊的岁月里,呼兰河,她的故乡,一直是她泪眼回眸的苦难记忆,也是她诗意栖居的温馨家园。
本文即从“故土情结”切入,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探讨鲁迅、萧红在“故土情结”书写上的异同。
总体而言:绪论部分首先对“乡:t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的概念加以厘定,明确“故土情结”在本文中的所指。
综述有关鲁迅、萧红故土情结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探讨中心及其研究方法。
jF文部分,第一章,从故土批判这一叙事主题展开,分三个方面对比分析鲁迅与萧红的国民性批判。
第二章,由故土怀恋情结展开叙述,主要从童年叙事和民俗描写两个方面探讨分析。
第三章,探讨故土情结的叙事策略,分析其叙事视角及叙事的诗意性特点。
全文通过鲁迅、萧红故土情结的对比,着眼于揭示萧红对于鲁迅精神的承继及其独特的自我书写方式,继而探讨故土情结叙事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
在城乡二元体制、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当代故土叙事应当有效的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坚持文学的自我品格与批判视角。
关键词:故土情结;批判;怀恋:叙事视角;诗意性AbstractLuXunisthefounderofthemoderncountrynovels,andatthattime,manyIocal.thethemeofthewriters.areallmoreorlessunderhisinfluence.XiaoHongiSattentionandSUpportbyLuXun.intheyearsofthedrift,HuLanHe,herhometown,iSalwaysintheeyesofthesufferingofthememory.alsoherpoeticoccupationwarmhome.Thisarticleisfrom”thenative1andcomplex”tocut.throughtheanalysisofconcreteworks.thispaperdiscussesLuXun.XiaoHongin”hisnativecomplex”writingonthesimilaritiesanddifl、erences.0verall:firstintheintroductionof”local1iterature”and”ruralnovels”theideatosetclear”hisnativecomplex”referredtointhisarticlein.ReviewtheLuXun.andhiscurrentresearchstatusofXiaoHong’Scomplex,putforwardthispaperdiscussescenteranditsresearchmethods.Bodyparts,thefirstchapter,fromhisnatirecriticalthisnarrativetopics.inthreeaspectsLuXunandcomparativeanalysisofXiaoHong’Snationalcharactercriticism.Thesecondchapter,nostalgiacomplexnarrativeOUtbyhisnative.mainlyfromchildhoodnarrativeandfolkdescribingtwoaspectsdiscussesanalysis.Chapterthree.discusseshiSnativecomplexnarrativestrategy,analyzesitsnarrativeperspectiveandnarrati、7echaracteristicofpoeticflavour.FulltextthroughtheLuXurl.thecontrastofXiaoHong’Snativelandcomplex.focusingonLuXUll’Sspirittorevealhersuccessorsoftheselfandtheuniquewriting.andthendiscussesthecomplexnarrativeinthelandofthesignificanceandvalue.Intheurbanandruralsystem.thewaveofmarketeconomv’thecontemporarynativelandshallbeeffectivetouchnarrativesocialrealityproblem.1iteratureofselfcharacterandcriticalperspective.Keywords:Nativecomplex;Judgment;Nostalgia;Narrativeperspective;PoeticII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故土是永远言说不完的话题,对于故土的怀恋是大多创作者无法摆脱的情结。
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 ——以《呼兰河传》为例 翻译
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以《呼兰河传》为例翻译摘要:一、引言1.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简介2.文章研究目的:探讨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二、东北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三、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民俗文化描绘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的呈现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的描绘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的体现四、萧红对东北民俗文化的反思与批判1.封建迷信与民间信仰的矛盾2.传统习俗与时代变迁的冲突3.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体现五、结论1.萧红作品中东北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2.萧红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正文: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以《呼兰河传》为例一、引言萧红,原名张廼(nài)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被誉为“描绘东北民俗文化的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呼兰河传》,探讨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
二、东北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东北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表现在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生活习俗等方面。
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在萧红的笔下,东北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例如,小说中的“跳大神”、“唱秧歌”等场景,展示了当地百姓在信仰与宗教中的朴实情感。
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是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详细描绘了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婚嫁、丧葬等礼仪习俗。
这些描述反映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萧红在作品中对东北百姓的生活习俗进行了深入挖掘。
如作品中提到的“三大炮”、“狗肉火锅”等美食,展现了东北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同时,小说中对民间口语、方言的运用,也彰显了东北地区的语言风貌。
三、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民俗文化描绘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东北地区的民间生活。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哈尔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为了冲出狭小的空间,她开始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
有关萧红的名言名句:世界那么广阔,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么狭小。
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主流常用素材:民国李清照:改造人类的愚昧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一个未受束缚的天才作家,她将生活内化为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笔端。
考场运用:张爱玲是在滚滚红尘中生活相对安逸的,她的笔致妖娆阴冷,气局相对狭小尖锐;而萧红生活惨烈,笔致素朴天成,气局宏大崎岖,文学世界温暖深沉,纯粹执著,是一种紧贴大地、关于百姓生与死的大悲凉。
今天,这样纯粹的作家已经太少太少。
我们应摸着良心,问问自己:该坚持的时候,是否坚持了?有关萧红的创新抢分素材:倔强,直白尖锐的女权呼吁:萧红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生存环境和地位不满,总会借一些事物来表示她的批判,她曾写过,庙里的男雕像总是凶神恶煞,而女雕像却总是低眉顺目。
浅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鲁迅和萧红都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巨匠,他们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农民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们通过笔下的农民形象表现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本文将从鲁迅和萧红的作品中分析他们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比较其异同之处。
首先,鲁迅和萧红所描述的农民形象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
例如,他们都强调了农民所处的贫困和艰苦,描绘了农民们无尽的劳作和生活所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描写了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们靠着艰苦的劳动才能勉强过活;而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农民形象更加坚毅和奋斗,尽管他们也生活在困境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努力地为生活而战斗。
其次,鲁迅和萧红所描绘的农民形象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鲁迅的农民形象更加无助和迷茫,他们多数是在挣扎和奋斗中寻求生存的。
而萧红的农民形象则更加饱满和充实,他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的希望和追求。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农民形象就虽然不愿屈服于命运,但却无法真正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萧红的《红高粱》中的农民形象则更加活跃和奋斗,在他们的努力下,实现了从苦难到繁荣的历史转型。
此外,鲁迅和萧红表现农民形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鲁迅更加注重对农民思想和心理的描写,他提倡农民要兴起革命斗争,反抗传统的封建制度。
而萧红则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人物的展开和情节的情感之上,她用穿透心灵的笔道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比如,鲁迅的《药》中的农民形象呈现了鲜明的反叛精神和激进思想,强调了农民需要反抗统治者的需要;而萧红的《楼台烟雨》中的农民形象则更为细腻和感性,通过这些形象,萧红展现了她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深情告别。
总的来说,鲁迅和萧红都是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表现不仅仅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人性深层次探索的一种表现。
鉴于他们各自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不同,对于农民形象的刻画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内在的差异,虽然两位大师之间相互独立,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贡献了宝贵的文学珍品。
用萧红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鲁迅的作文
用萧红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鲁迅的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用萧红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鲁迅的作文篇1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伟大的、高尚的、平凡的、为人民服务的。
伟大的领袖主席曾经评价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鲁迅还非常关心爱护青年,他一生接待过来访的青年五百多名,给进步青年写信三千五百多封。
鲁迅不但关心进步青年,而且关心爱护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劳动人民。
他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强盛,把自己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了。
因此,鲁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一定要像他那样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实实在在的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我清清楚楚的记着,他那黄里带白的脸,瘦的真让人担心,头上的头发像一把刷子一样直竖着,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形成他那独特的形象和外貌,他逝世时,许许多多的人都来追掉他,向他致敬,有的都失身痛哭,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花圈和挽联堆满房间,各种各样的人都来了,有工人、学生、青年、老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呢?因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我还清清楚楚的记着他小时候很聪明。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几件逸闻趣事吧!他小时候的名字叫周樟寿,他的老师是一个戴阔边眼镜、待人和气的人,他叫寿镜吾。
一次,上课之前,有一个学生偷看了寿先生的考题“独角兽”,后来他就去问周樟寿,周樟寿回答说:“四眼狗。
”后来那个人真把四眼狗,来回答老师,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可是每一个学生的答案,寿先生都不满意,唯独,周樟寿的答案满意,因为他以古书《尔雅》中的比目鱼来作答。
鲁迅先生从小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怕苦,不怕累。
因此,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长大了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名的文章。
是啊,鲁迅更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家人去吃饭,在路上他毫不犹豫的去救助了一位黄包车夫。
他们给他取玻璃片,扎绷带等等。
鲁迅做过的好事有成千上万。
所以我们一定要像鲁迅一样助人为乐,为大家着想。
是啊,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
《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民俗意象——兼论萧红对看/被看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The Folk Image of Sorcery in Tales of Hulan River ——Commenting on Xiaohong' s Contributions to
Seeing and Seen Pattern
作者: 宋喜坤;张丽娟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50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87页
主题词: 萧红;看/被看模式;跳大神;民俗意象
摘要:看/被看的结构模式最早出现在鲁迅的《复仇》中,长期以来,一直为现当代的作家所模仿运用。
萧红在她的小说《呼兰河传》中运用东北地方民俗“跳大神”这一意象,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模式,使看/被看的结构模式更加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民俗意味。
别样的表达别样的情——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和结构品析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和结构品析摘要:萧军在和友人谈话时,说到萧红的散文,评价是:“她的散文有什么好呢?”一旁的朋友也附和道:“结构却也不坚实。
”端木蕻良则是看了萧红的回忆鲁迅的文章,“鄙夷地笑起来”:“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可恰恰是萧红回忆鲁迅的这篇文章,却独领风骚成了回忆鲁迅的文章里最好的一篇。
其细腻、琐碎、散漫式的文笔勾勒出一位平凡、严谨、亲和的父亲形象。
本文试着从父女情感的角度解读这篇文章,探究在萧红的内心世界里,她对鲁迅先生的感情。
关键词:父女情感解读萧红鲁迅萧红曾说,在这个世上有两个男人给过她温暖:一个是她的祖父,另一个就是鲁迅先生。
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流露的不仅是一位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还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追忆。
若将文章中的鲁迅先生换为“父亲”二字,读来似乎更能把握鲁迅的神韵。
父亲旁边,女儿的口吻总是随意的:“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撒娇的:“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顽皮的:“大家看着这鸭子烤得又油又亮的,鲁迅先生也笑了。
”而作为父亲,他也是耐心的:“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
”严肃的:“不要那样装她……”幽默的:“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关切的:“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
”若把这种对话完全看作是父女之间的对话,是不足为过的。
做女儿的可以缠着父亲,不顾着父亲的身体不适任性地跟他谈话到深夜;做父亲的也会在饭桌上宠溺地看透女儿的心思,多吃几个女儿做的韭菜合子,或者等女儿开心时再指出女儿的穿衣不得体之处,抑或是看着儿子调皮地抓萧红的小辫子而不加以制止。
她完全将鲁迅看作是父亲,而萧红在鲁迅的眼里,也已经不是一位客人,而是一位近乎与儿子同辈只大一点点的玩伴。
顺着萧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那不顾一切的走路姿势、安静地抽着烟、和气地陪客人、专心地写文章、顽皮地和海婴互道“明朝会”,听到鲁迅先生的笑声、评论女人穿衣、不游公园的习惯以及神色兼备地讲着鬼故事,等等,这种片段式、近于零散的细节似乎是萧红脑海里的一个个飞逝的镜头,让人匆匆一掠,却可以做细细的回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 念 的独 特 理 解 、女 性 丰 富 细腻 的情 感 和 东 北地 域 文 化 特 质 ,创 造 了全 新 的 以 空 间为 主 角 、 以 空 间展 开 结
构 全篇 的小说形 式,完成 对鲁迅传 统的创新 与发展 ,形成 小说创作 中的新传 统。 [ 关键词 ]鲁迅 ;萧红 ;空间设 置;《 阿 Q正传》;《 呼 兰河传》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3 5 4 1( 2 0 1 5 )0 4— 0 0 5 2— 0 6
2 0 1 5年 第 4期
姓才 论
TH E N0RTHERN F ORUM
No . 4, 2 01 5 To t a l No .2 5 2
( 总第 2 5 2期 )
空 问设 置 :萧红对 鲁迅 的继 承 与创新
以 《 阿 Q正传》 《 呼兰 河传》 为视 角
徐 晓 杰
h e r u n i q u e u n d e r s t nd a i n g o f s p a t i l a c o n c e p t ,h e r s e ns a t i o n l a f e e l i n g a n d r e g i o n l a t r a i t o f No r t h e a s t .W i t h a b r n d a n e w f o m ,s r h e g a v e p io r it r y t o s p a c e,a n d u s e d i t t o u n f o l d t h e wh o l e s t uc r t u r e.Th a t i s a n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L U Xu n’ s t r a d i t i o n,a n d f o m e r d a n e w o n e or f n o v e l c o mp o s i t i o n.
t h o r ’S e n l i g h t e n i n g p u r p o s e . Al t h o u g h o n e s t o r y f o r a p e r s o n,t h e o t h e r or f a c i t y,t h e y b o t h b r o k e t h e r e s t r i c t i o n o f l i n e r t i me,a n d
XI AO Ho n l  ̄ ’ S i n he r i t a nc e a n d i nn o v a t i o n
Hale Waihona Puke 0 f LU Xu n ,f r o m t he S pa c e S e t t i ng v i e w
— —
An e x a m p l e w i t h T h e T r u e S t o r y o f A h Q a n d Hu l a n R i v e r
A b s t r a c t : B o t h L U X u n ’s T h e T r u e S t o W o f A h Q a n d XI A 0 H o n g ’s H u l a n R i v e r a r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w o r k s t o e x p r e s s t h e a n —
XU Xi a o— i e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H a r b i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r b i n 1 5 0 0 2 5 ,C h i n a )
近年来随着空间叙事学的兴起萧红和鲁迅因对空间叙事艺术的创作中强烈的空间意识而分别被纳入空间间主义者相对的式的营造放在小说创作的首位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代表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收稿日期20150516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2014wzd08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萧红小说空间形式研究20141022200952线性的事物的发展不怎么在意而对于集中的共时性呈现的人的普遍性生存境况却p201但学界也许还未来得及将二者的空间艺术进行并置研究而留下了继承与发展研究中的一小块学术空白
它们 “ 历 史存在的位置” 。在 《 阿 Q正传》 《 呼 兰河传》 的 空间设置 比较 中可 以看 出,萧红对鲁 迅传 统的
继承 ,是一种真正意 义上 的继承 ,她不仅 以鲁迅 的艺术表现方 式继承 了 “ 改造 民族灵魂 ” 的 “ 未 完成 的事
业”,还从精神上领悟 了鲁迅 “ 创造 小说新形 式” 的真谛 ,在 继承 的基 础上 融入 自己的 艺术个性 、对 空间
( 哈尔滨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黑龙 江
[ 摘
一
哈尔 滨
1 5 0 0 2 5 )
要 ]《 阿 Q正传》 《 呼 兰河传》 是鲁迅 、萧红 以 自己家乡承 载启 蒙主义创作 主 旨的代表性 作品 ,
个为人作传 ,一个为城作传 ,两者都打破 了传统的 线性 时 间桎梏 ,创 建 了格 式特 别的 时空形式 ,成就 了
u n f i n i s h e d j o b, b u t a l s o m a s t e r e d L U X u n ’S s p i i r t o f C r e a t i n g N e w F o m r o f N o v e 1 .S h e b r o u g h t i n t o w o r k h e r o w n 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