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部编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1节平均数(第1课时)导学案WORD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够就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讨论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因此,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更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对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统计分析、决策制定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比较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直观地了解哪个班级的成绩更好。
2.教学难点
(1)平均数性质的掌握:平均数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数据中每个数值与平均数的偏差之和为零,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例如:一组数据中,有的数值大于平均数,有的数值小于平均数,它们的总和为零。
(2)受极端值影响的理解: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这是学生分析数据时容易忽视的问题。
例如:在一组数据中,如果存在极高或极低的数值,平均数会偏离数据的实际集中趋势。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避免因极端值而导致的误判。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上册6.1平均数(一)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1)X= (X1+X2+…+Xn)——算术平均数(2)X= (f1+f2+…fk=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3、练习:P213 利用计算器(1)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2)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支球队队员的年龄更为年轻?4、加权平均数: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八年级数学上册6.1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实数、算术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同时,学生需要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实际问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如计算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的平均值。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学设计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接着,教师提问:“平均数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
3.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数。
4.实践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班级学生的阅读量、家庭成员的业余运动时间等,进行调查和统计,计算平均数,并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平均数背后的意义。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认真思考,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2.提高题和拓展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展示数据分析的能力。
3.实践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调查和统计工作,撰写报告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明白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不能完全代表个体情况,避免用平均数对个体进行片面评价。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学习平均数这一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具备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分析的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
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八年级数学上册6.1节的内容,新版北师大版教材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和数据处理的知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来得出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练习题。
2.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班级一次考试的成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求一些数据的平均数,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和方法。
教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1《平均数》(1)(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1《平均数》(1)(教案)6.1平均数(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通过播放一段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视频引入本节课题,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影响比赛成绩的有哪些因素?1.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2.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处理方式]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即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二、新知构建1、算术平均数投影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00~2001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八一双鹿队”和“上海东方大鲨鱼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八一双鹿队上海东方大鲨鱼队号码身高/米年龄/岁号码身高/米年龄/岁4 1.78 31 4 1.85 245 1.88 23 5 1.96 216 1.96 32 6 2.02 297 2.08 20 7 2.05 218 2.04 21 8 1.88 219 2.04 22 9 1.94 2910 2.00 31 10 1.85 2411 1.98 27 11 2.08 3412 1.93 24 12 1.98 1813 1.98 29 13 1.97 1814 2.14 22 14 1.96 2315 2.02 22 15 2.23 2116 1.98 2417 1.86 2618 2.02 16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处理方式](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再小组交流.(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3)最后,这三个问题由三名中等学生口答完成.出示教材想一想:师:除了上面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外,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多媒体展示)年龄/岁19 22 23 26 27 28 29 35相应的队员数1 42 2 1 2 2 1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师: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生: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师:你们还有关于计算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吗?生:我通过变大为小的方法解决.如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高数据都比较大,而且都在200左右,因此可以先将各个数减去200,再算出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最后加上200即可.=(5+6-12-4+1+11-10+6+12+3+16-20+7-17)÷14+200≈200(cm).师: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在以后做题中可以学习使用.2、加权平均数师: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感受一下.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创新72 85 67综合知识50 74 70语言88 45 67师: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老总,你打算聘用谁?说出你的理由.[处理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解决方法.教师巡视学生并与学生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正确的答案.生1:聘用A,通过计算:A的平均成绩为(72+50+88)=70(分).B的平均成绩为(85+74+45)=68(分).C的平均成绩为(67+70+67)=68(分).因为A是平均成绩最高的,所以候选人A将被录用.生2:聘用C,因为C的各方面都比较平均,而A,B都有一项不及格.生3:聘用B,我认为广告策划关键看创新,且B的综合知识也比较扎实.师:同学们的表现很棒!下面请大家结合这个职业的特点谈一谈对广告策划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创新.师:其次呢?生:综合知识.师: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你能计算此时各人员的平均成绩吗?此时谁将被录用呢?生1:A的测试成绩为=65.75(分).B的测试成绩为=75.875(分).C的测试成绩为=68.125(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生2:A的测试成绩为72×+50×+88×=65.75(分).B的测试成绩为85×+74×+45×=75.875(分).C的测试成绩为67×+70×+67×=68.125(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师:这两种算法结果一样,每种算法都可以.师:上面两种情况中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生: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师: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要考虑重要性不同.这里的重要程度从哪里体现的?生:4∶3∶1.师:这说明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题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教师板书)师:虽然A的成绩最低,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也很优秀,可是他并不适合广告策划,你认为他适合哪一项工作?说说你的理由.生:推销员.因为语言对于推销员来说最重要,其次是综合知识,最后是创新.师:那么,请你也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吧!生:语言是5,综合知识是3,创新是2.师:到底此时是不是A的成绩最高呢?请同学们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处理方式]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学生,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板演.生:A的成绩为73.4分,B的成绩为61.7分,C的成绩为67.9分.师:你们很聪明,做得也很好.其实加权平均数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它就在我们身边.师:通过以上的探究,大家讨论一下,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处理方式]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生1:算术平均数就是把数字直接相加,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权重计算出来的.生2: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特例,算术平均数每一项的权重均为1.三、运用提高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126.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 第1课时 平均数(教案)
6.1平均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课前准备课件,教材.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1. 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1:算术平均数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作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内容2: 加权平均数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综合知识 语 言(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134188350472++⨯+⨯+⨯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第三环节:运用提高内容:1. 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9.5 ,9.3 ,9.1 ,9.5 ,9.4 ,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001 2007 2002 2006 20052006 2001 2009 2008 2010(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 课本习题6.1的第1,2,3,4,5题.2. 为了反映你们的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汇总,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学反思1.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掌握平均数概念与计算,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2.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学生都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和方法的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初中数学公式大全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1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3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4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5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6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7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8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9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0菱形面积=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 (a×b )÷231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2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3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34正方形性质定理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5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36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7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38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1 平均数(1)
巩固训练
归纳小结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9
22
23
26
27
28
29
35
相应队员数
1
4
2
2
1
2
2
1
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
课题
第1课时
时间11月18日
课型
新知探究课
教具
教材、课件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教学
反思
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掌握平均数概念与计算,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P138—随堂练习——1、2;P139————习题6.1—3、4、5
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案)
举例2:解释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特点,如平均数受异常值影(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情况?”(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过于依赖其他成员,自己思考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鼓励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在统计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平均数在计算班级同学平均成绩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6.1 平均数教案1
6.1 平均数1.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2.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 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甲:80、79、81、82、90、85、94、98 乙:90、83、78、84、82、96、97、80丙:93、82、97、80、88、83、85、83 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x =1n (x 1+x 2+…+x n )计算即可.解:x =110×(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A .0.9吨 B .10吨 C .1.2吨 D .1.8吨 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类型二】 已知平均数求其中的未知数 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 个球的人同时,已知进球3个或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问投进了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解析:本题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即3和4的权.所以应把平均数与方程组综合起来,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来列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 人,投进4个球的有y 人,由题意,得错误!整理,得错误!解得错误!答:投进3个球的有9人,投进4个球的有3人.方法总结: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要弄清数据及相应的权,避免出错. 三、板书设计 平均数⎩⎪⎨⎪⎧算术平均数:x =1n(x 1+x 2+…+x n )加权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n f n)f 1+f 2+…fn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1教案
6.1 平均数1.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2.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 甲:80、79、81、82、90、85、94、98 乙:90、83、78、84、82、96、97、80 丙:93、82、97、80、88、83、85、83 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x =1n (x 1+x 2+…+x n )计算即可.解:x =110×(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 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节水量(单位:吨) 0.5 1 1.5 2人数(人) 2 3 4 1 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 A .0.9吨 B .10吨C .1.2吨D .1.8吨 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 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 【类型二】 已知平均数求其中的未知数 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 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 进球数n 0 1 2 3 45 投进n 球的人 1 2 7 2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问投进了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 解析:本题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即3和4的权.所以应把平均数与方程组综合起来,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来列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 人,投进4个球的有y 人,由题意,得错误!整理,得错误!解得错误!答:投进3个球的有9人,投进4个球的有3人.方法总结: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要弄清数据及相应的权,避免出错.三、板书设计 平均数⎩⎪⎨⎪⎧算术平均数:x =1n(x 1+x 2+…+x n)加权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n f n)f 1+f 2+…fn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版北师大八年级上第六章1.平均数(二)导学案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动作整齐
一班
9
8
9
8
二班
10
9
7
8
三班
8
9
8
9
(1)各班四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2)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确定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当实际问题中,各项的权(重要程度)不相等时,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的权相等时,采用算术平均数。
2.骑自行车、步行各1小时,两个速度的“重要程度”相同,因此,直接求平均数即可;骑自行车2小时,步行3小时,骑车速度和步行速度的“重要程度”就不同了。
达
标
检
测
1、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从学历、经验应聘者
项目
甲
乙
丙
学历
7
7
8
经验
8
7
7
工作态度
6
8
5
(1)如果将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得分按1: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录用者,那么谁将被录用?
(2)自己确定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的权,并根据自己的方案确定录用者。
评
议
学科数学课题1.平均数(二)主备者
参备者执教者班级八、二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求加权平均数。
2018-2019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 平均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1平均数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平均数(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依据新课标和学情制定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 (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1:算术平均数投影教材提供的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八一双鹿队”和“上海东方大鲨鱼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答案:八一双鹿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9m,平均年龄为25.3岁;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 m,平均年龄为23.3 岁.所以,八一双鹿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更为年轻.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 个数1x 、2x …,n x ,我们把++21(1x x n…+n x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目的: 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内容2: 加权平均数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平均年龄 =(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例1: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使用例1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中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1341 88350472++⨯+⨯+⨯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第三环节:运用提高内容: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 12,13.5,21,40.5,19.5,20.8,25,16,30.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001 2007 2002 2006 20052006 2001 2009 2008 2010(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目的:第1,2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1平均数(第2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获得了一些从事统计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二、依据新课标和学情制定教学任务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 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 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目的: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所举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只要合理,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但时间不能占用过多,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既可.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1.做一做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 = 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 = 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 = 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目的: 通过学生计算小明的方案,自己再设计方案和交流,确实让他们体会到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内容:2.议一议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小明:19%30%6% 15%3=(++) 小亮:%3.97200120036007200%61200%303600%9=++⨯+⨯+⨯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目的: 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由于多数情况下,各项的重要性不一定相同(即权数不同),所以应将其视为加权平均.注意事项:本环节一个“做一做”,一个“议一议”,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想、动手做、大胆讲;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索;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特别是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是“加权平均”.第三环节:运用提高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目的:第1题是课本上的题,题中(1)(2)两问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第2题是补充题,题中四个数字85,90,95,95都相同,但因为权数不同,故最后的结果不同.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权”的重要性,并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注意事项: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做适当的评价,特别要关注中下等生,对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6.1.1平均数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比较拘谨。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我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自由的表达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结合教材内容,本节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分析数据集中趋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数学抽象:通过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抽象思维。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计算方法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但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收集同学们的身高数据,计算平均身高,并分析结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word教案 (3)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二、讲授新课: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甲小组:X= =91(分)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乙小组:X= ×××××××= 91(分)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5、9、-3、0、0、-4、……、2、2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1)X= (X1+X2+…+Xn)——算术平均数(2)X= (f1+f2+…fk=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教育资料】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1.1 平均数 教案学习专用
1.1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统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数据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中三个统计表的投影片.【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师:同学们,上次数学素质测试中,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比其他班级好,你知道学校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一判断的吗?生思考回答:应当根据各班的数学平均成绩.师:很好!生活中常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另外也常用中位数、众数、方差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刻画.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这个问题:某小河平均水深1米,一个身高1.5米的小男孩在这条河里游泳是否安全?生1:平均水深才1米,身高1.5米的小男孩在这条河里游泳应当安全!生2:平均水深为1米,则可能有的地方水深不到1米,也可能有的地方水深2米多,还是有危险的.师总结:大家一定要真正理解“平均水深1米”的含义!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教师板书课题:1平均数)[设计意图]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理解用数据的平均数做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导入二:通过播放一段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视频引入本节课题,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影响比赛成绩的有哪些因素?1.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2.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处理方式]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即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设计意图]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做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二、新知构建[过渡语]大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1)、算术平均数思路一:投影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9~2019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八一双鹿队”和“上海东方大鲨鱼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x1+x2+…+x 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处理方式](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再小组交流.(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3)最后,这三个问题由三名中等学生口答完成.[设计意图]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在学习求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路二师: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的比赛视频片段,请同学们欣赏.师:影响比赛成绩的有哪些因素?生1:球员心理因素.生2:球员技术因素.生3:球员之间的配合问题.生4:年龄因素.生5:还有身高因素.师:说得太好啦!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呢?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生:衡量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就是分别求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然后再做比较;“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是指甲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要比乙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师:要比较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生:需要知道每队各个队员的身高.师:下面是老师收集的两支球队队员的相关信息,如下表所示:师: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生1:衡量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就是分别求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然后比较.生2:衡量哪支球队队员更年轻,就是分别求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然后再比较.师:下面各小组计算一下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组计算既准又快,方法又多.[处理方式]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学生完成后回答,分享学生的计算成果.生: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约为2.00米,平均年龄约为24.1岁;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约为1.98米,平均年龄为25.4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高更高,更为年轻.师:能告诉老师求平均数的方法吗?生:把一支队中的所有队员的年龄求和,再除以人数就是本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如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35+28+26+22+22+29+22+23+26+28+22+19+29+23+27)÷15=25.4(岁).求平均身高类似.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用到它,这种平均数叫算术平均数.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x1+x2+…+x 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读作“x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求算术平均数的常用方法出示教材想一想:师:除了上面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外,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多媒体展示)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师: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生: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师:你们还有关于计算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吗?生:我通过变大为小的方法解决.如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高数据都比较大,而且都在200左右,因此可以先将各个数减去200,再算出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最后加上200即可.=(5+6-12-4+1+11-10+6+12+3+16-20+7-17)÷14+200≈200(cm).师: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在以后做题中可以学习使用.[设计意图]“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同时让学生经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试身手】师: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单位:分),你有几种方法求出他们的平均分?(多媒体展示)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 88,86,90,90,99,80,87,86,99,95,92,92[处理方式]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板演,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鼓励.生:平均分:=91(分).师:很好,计算准确,还有不同求法吗?生:=(95×4+99×4+90×5+86×5+87×4+88×2+92×3+100+94+80)÷30=91(分).师:不错,计算简便,还有不同求法吗?生:先取一个数90作为基准,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5,9,-3,0,0,-4,…,2,2,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所以原数据的平均数为=90+1=91(分).[设计意图]总结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将琐碎的知识纳入知识系统,同时强调一些细节,即计算要准确、方法要灵活选择、单位要注意.(3)、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师: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感受一下.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师: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老总,你打算聘用谁?说出你的理由.[处理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解决方法.教师巡视学生并与学生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正确的答案.生1:聘用A,通过计算:A的平均成绩为(72+50+88)=70(分).B的平均成绩为(85+74+45)=68(分).C的平均成绩为(67+70+67)=68(分).因为A是平均成绩最高的,所以候选人A将被录用.生2:聘用C,因为C的各方面都比较平均,而A,B都有一项不及格.生3:聘用B,我认为广告策划关键看创新,且B的综合知识也比较扎实.师:同学们的表现很棒!下面请大家结合这个职业的特点谈一谈对广告策划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创新.师:其次呢?生:综合知识.师: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你能计算此时各人员的平均成绩吗?此时谁将被录用呢?生1:A的测试成绩为=65.75(分).B的测试成绩为=75.875(分).C的测试成绩为=68.125(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生2:A的测试成绩为72×+50×+88×=65.75(分).B的测试成绩为85×+74×+45×=75.875(分).C的测试成绩为67×+70×+67×=68.125(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师:这两种算法结果一样,每种算法都可以.师:上面两种情况中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生: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师: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要考虑重要性不同.这里的重要程度从哪里体现的?生:4∶3∶1.师:这说明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题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教师板书)师:虽然A的成绩最低,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也很优秀,可是他并不适合广告策划,你认为他适合哪一项工作?说说你的理由.生:推销员.因为语言对于推销员来说最重要,其次是综合知识,最后是创新.师:那么,请你也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吧!生:语言是5,综合知识是3,创新是2.师:到底此时是不是A的成绩最高呢?请同学们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处理方式]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学生,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板演.生:A的成绩为73.4分,B的成绩为61.7分,C的成绩为67.9分.师:你们很聪明,做得也很好.其实加权平均数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它就在我们身边.师:通过以上的探究,大家讨论一下,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处理方式]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生1:算术平均数就是把数字直接相加,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权重计算出来的.生2: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特例,算术平均数每一项的权重均为1.[设计意图]例题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尤其认识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后让学生自己对例题中的权重加以更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实际应用,升华新知[过渡语]请根据你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处理方式]学生分析后独立作答,完成后,让学生校正答案、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板演,并规范解题步骤.1.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某选手的打分如下(单位:分):9.5,9.3,9.1,9.5,9.4,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规定: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设计意图]这两题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知识拓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般而言,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必须是该组数据中各数的“重要性”相当(“权”相等),且重复数据较少;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组数据中各数据重要程度不一,所占比重不一样.二是该组数据中有多个数据多次出现.三、课堂总结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的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的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两者不可混淆.如:计算彩票的平均收益时,不是求各个等次奖金额的算术平均数,而应考虑不同等次奖金的获奖比重.四、课堂练习1.在演唱比赛中,5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打分如下:8.2分,8.3分,7.8分,7.7分,8.0分,则这位歌手的平均得分是分.解析: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求出这5个数的和,再除以5即可.(8.2+8.3+7.8+7.7+8.0)÷5=8(分).故填8.2.有6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2,再添加一个数5,求这7个数的平均数.解:有6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2,那么这6个数的和为6×12=72.再添加一个数5,则这7个数的平均数是=11.3.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9~2019赛季亚军球队“上海东方大鳖鱼队”队员的年龄如下:求这支球队的队员的平均年龄.解析: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是将数据总和除以总个数.考虑到这个队年龄相同的队员较多,故可以将数据做如下处理:解: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五、板书设计第1课时(1)、算术平均数(2)、求算术平均数的常用方法(3)、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实际应用,升华新知六、布置作业(1)、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习题6.1第1,2题.【选做题】教材习题6.1第5题.(2)、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陕西省某市五月份第一周连续七天的空气质量指数分别为:111,96,47,68,70,77,105,则这七天空气质量指数的平均数是()A.71.8B.77C.82D.95.72.某住宅小区六月份中1日至6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这6天的日平均用水量是()A.30吨B.31吨C.32吨D.33吨3.为了解某中学八(2)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随机抽取了该班10名学生,在一段时间里,每人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统计如下(单位:小时):6,8,8,7,7,9,10,7,6,9,由此估计该班多数学生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为()A.7小时B.7.5小时C.7.7小时D.8小时4.某学习小组共有8人,第一次数学测验中,得100分的1人,得90分的2人,得74分的4人,得64分的1人,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A.82分B.80分C.74分D.90分5.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A.6.2小时B.6.4小时C.6.5小时D.7小时6.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12位评委给通俗组某歌手打分的情况如下(单位:分):96.5,97.5,97.6,97.8,97.8,98.1,98.3,98.5,98.5,98.5,98.6, 99.2.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位歌手的最后平均得分为.【能力提升】7.某次能力测试中,10人的成绩统计如下表,则这10人成绩的平均数为分.8.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重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拓展探究】9.已知两组数据x1,x2,x3,…,x n和y1,y2,y3,…,y n的平均数分别是4和18.(1)若x1,x2,x3的平均数为4,y1,y2,y3,y4的平均数为18,求x1,x2,x3,y1,y2,y3,y4的平均数;(2)求一组新数据6x1,6x2,…,6x n的平均数;(3)求一组新数据mx1+ky1, mx2+ky2,…,mx n+ky n的平均数.【答案与解析】1.C2.C(解析:(30+34+32+37+28+31)÷6=32(吨).)3.C(解析:(6×2+8×2+7×3+9×2+10)÷10=7.7(小时).)4.B5.B6.98.12分(解析:(97.5+97.6+97.8+97.8+98.1+98.3+98.5+98.5+98.5+98.6)÷10=98.12(分).)7.3.1(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可得解.×(5×3+4×1+3×2+2×2+1×2)=×(15+4+6+4+2)=×31=3.1(分).所以这10人成绩的平均数为3.1分.故填3.1.)8.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分);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分);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分).所以丙的平均成绩最高,候选人丙将被录用. (2)甲的测试成绩为(85×5+70×3+64×2)÷(5+3+2)=76.3(分),乙的测试成绩为(73×5+71×3+72×2)÷(5+3+2)=72.2(分),丙的测试成绩为(73×5+65×3+84×2)÷(5+3+2)=72.8(分),所以甲的综合成绩最高,候选人甲将被录用.9.解:(1)因为x1,x2,x3的平均数是4,y1,y2,y3,y4的平均数是18,所以x1+x2+x3=4×3=12,y1+y2+y3+y4=18×4=72,所以x1,x2,x3,y1,y2,y3,y4的平均数是(12+72)÷7=12. (2)因为x1,x2,…,x n的平均数是4,所以x1+x2+…+x n=4n,所以6x1,6x2,…,6x n的平均数是(6x1+6x2+…+6x n)=×6×(x1+x2+…+x n)=24. (3)mx1+ky1,mx2+ky2,…,mx n+ky n的平均数是(mx1+ky1+mx2+ky2+…+mx n+ky n)=[m(x1+x2+…+x n)+k(y1+y2+…+y n)]=m·(x1+x2+…+x n)+k··(y1+y2+…+y n)=4m+18k.。
【最新北师大版精选】北师大初中数学八上《6.1平均数》word教案 (5).doc
8.1.2 平均数(二)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获得了一些从事统计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目的: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所举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只要合理,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但时间不能占用过多,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1.做一做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八年级数学上册 6.1 平均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二、讲授新课: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甲小组:X= =91(分)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乙小组:X= ×××××××= 91(分)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5、9、-3、0、0、-4、……、2、2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1)X= (X1+X2+…+Xn)——算术平均数(2)X= (f1+f2+…fk=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需把每个球员的年龄加起来除以人数, 即,
平均年龄 =( 19+22+22+22+22+23+23+26+26+27+28+28+29+29+35)÷( 1+ 4+ 2+ 2+1+ 2+
20%,体育
理论测试占 30%,体育技能测试占 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 92 分、 80 分、 84 分,
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活动 3:反思小结
1. 举例说明实际生活中,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的运用。 2.某条小河平均水深 1.3 米,一个身高 1.6 米的小孩在这条河里游泳是否一定没有危险?
第 1页 共 4页
怎样判断的? 3. 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与同伴交流。
学习链接 1
交流 ?反思 4. 大家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各有什么特点?
运用 ?巩固 5. 下面是某班 30 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
学习链接 2
95、 97、87、90、90、86、99、 100、 95、 87、 88、86、94、92、 90、 95、 87、 86、 88、86、 90、 90、 99、 80、 87、 86、 99、95、 96、92。 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该班学生的本次测试的平均分。
因此候选人 ________将被录用。
2. 用某种彩票各个等次奖金额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它的平均收益时,你认为合理吗?
归纳 ?概括 3. 上面两个例子中, 同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 例子吗?如何求这些数据的平均数?
“重要程度”不一定相同。生活中还有类似的 学习链接 3
运用 ?巩固
第 2页 共 4页
4.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
2.CBA(中国篮球协会) 2011- 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主要队员的身高、 年龄 (截至 2012
年)如下:
北京金隅(冠军)
广东东莞银行(亚军)
号码
身高 / 厘米
年龄 / 岁
号码
身高 / 厘米
年龄 / 岁
3
188353205 Nhomakorabea31
6
175
28
5
206
21
7
190
27
6
188
23
8
188
22
7
196
*3. 在求平均数时,若 n个数中 x1出现 f 1次, x2出现 f 2次,, xk出现 f k次,那么这 n个数的平
均数可以怎样表示?
活动 4:自主反馈
1. 某小组的体能测试成绩状况如下: 45分的有 3人, 44分的有 3人,43分的有 2人, 41分的有 2
人(45 分为满分 ) 。这个小组此次体能测试的平均成绩是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
4:3:1 的比例确定各人
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 1 ) A 的平均成绩为: _________; B 的平均成绩为 :____________ ; C 的平均成绩
分。
2. 某班一次语文测验的成绩如下:得 100 分的 3 人,得 95 分的 5 人,得 90 分的 6 人,得
80 分的 12 人, 70 分的 16 人, 60 分的 5 人, 50 分的 6 人,则该班这次语文测验成绩的平
均分数是(
)。
A.70 分
B.80 分
C.16 分
D.10 分
3. 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右表。 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
为:____________. 因此候选人 ________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72 4
A 的测试成绩为 :
50 3 88 1
65.75 (分);
431
B 的测试成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的测试成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第 1 课时 )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学习过程】
活动 1:认识平均数
生活中常常会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如章前图中甲乙两个队员哪个的射击成绩更好, 甲 乙两个球队中哪个队的球员更高。
1. 在篮球比赛中, 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能因为甲队某个球员高 于乙队的球员就说甲队的球员比乙队的高吗?
活动 2:认识加权平均数
学生是平等的, 因此,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地位相同。 数据,它们的重要性可能不同。我们看一个例子。
生活中, 关于一个事物的各个
例题 ?示范
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
A、 B、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
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成绩
测试项目
A
B
C
创新
求该市
气温 天数
35℃ 2
34℃ 3
33℃ 2
32℃ 2
28℃ 1
4. 抽样调查了 20 名同学的打字速度(字 / 分),结果如下: 15, 18, 10, 32, 8, 12, 13, 17, 9,9, 27,18, 4, 6, 11, 14,16, 21,25, 12。 求这 20 人打字的平均速度。
29
9
196
22
8
201
29
10
206
22
9
211
25
12
195
29
10
190
23
13
209
22
11
206
23
20
204
19
12
212
23
21
185
23
20
203
21
25
204
23
22
216
22
31
195
28
30
180
19
32
211
26
32
207
21
51
202
26
0
183
27
55
227
29
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
。一般地,对于 n 个数 x1,
1 x2,, , xn,我们把 n (x1 x2
xn ) 叫做这 n 个数的 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 记为 x 。
2. 方法多样,常见的方法有:
年龄 / 岁
19 22 23 26 27 28 29 35
方法 1:观察表格, 共有 15 个球员, 我们
相应的队员数 1 4 2 2 1 2 2 1
*5. 某车间甲、乙、丙三个小组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甲组有工人
18名,平均每人每天加工
零 件 15个;乙组有工人 20名,平均每人每天加工零件 16个;丙组有工人 7人,平均每人每天
加工零件 14个。问全车间平均每人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 结果保留整数 )
【学习链接】
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