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父孙中山
返回
2、“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
孙中山的道德观,与他的三民主 义政治纲领密切相联。在他看来,三 民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人 道主义是“人类的福音”,而“自由、 平等、博爱”则是人道主义的“真 髓”,它们本身就包含在三民主义之 中。也就是说,“自由、平等、博爱” 既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重要内容, 又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念的基本原则。 从“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 观念出发,孙中山对封建专制主义及 其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他对封建纲 常名教的批判主要指向封建族权、夫 权,但集中点还是君权。 返回
返回
2、善恶并进的“俱分进化论”
在章太炎看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科学文化都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但人们 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道德状况却不 然,而是苦与乐、善与恶兼行并进,都 在发展。他为了摆脱“俱分进化”给人 类社会带来的罪恶和痛苦,他诉诸佛教, 提出了“五无论”,即无政府、无聚落、 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 他同时认为人们的善恶观念都是同 他们的利益分不开的,虽然利益本身并 没有什么善恶,但是当人们根据自己的 利益来评价他人思想行为和社会事物时, 才产生善恶的观念的。这样他就肯定了 个人的欲望和利益的合理性,批判了把 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与道德对立的观点, 否定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的封建禁欲主义的道德说教。
二、章太炎的伦理思想
1、“无道德者不能革命” 的道德观 进入 2、善恶并进的“俱分进 化论” 进入
章太炎 (1869~1936) ~
1、“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道德 观
章太炎故居
在《革命之道德》等文章中, 章太炎鲜明地提出了“无道德者不 能革命”的命题,强调道德的意义, 阐述其道德观。他认为,道德是人 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 自我牺牲的精神,不讲道德,那么 革命就不能胜利。他认为革命者应 该具备这些优良品德:“知耻” (就是要顾廉耻,对是非善恶有正 确的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的能力)、 “耿介”(就是专一、坚定,不为 流俗所左右)、“重厚”(严肃庄 重,言行扎实深厚)。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 道德传统。在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从 以下方面来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1、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艰苦奋斗的 传统美德。 2、继承发扬维护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的爱国主 义道德情操。 3、继承发扬历史上有志之士的重大义、识大体,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 4、继承发扬待人接物上的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 5、继承发扬重视家庭伦理,强调家庭和睦的传 统美德。 6、继承发扬重节操,讲修养的美德。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 “为主义奋斗”呢?孙中山认 为,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是必须反对自私自 利,损人利己的思想。他一直 强调,革命者“要存心做大事, 不可存心做大官”。 (2)是要有远大的眼光, 能够经得起困难、失败的考验。 (3)是要有牺牲精神, 能够正确地对待生和死。
国父孙中山
3、提出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的 主张 他认为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是
上海孙中山故居 返回
4、“为主义奋斗”的人生观
人生观问题也是孙中山伦理思 想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只有“多 数人明白人生道理”,才能起而 “自救”、“救人”,三民主义才 能够实行,革命才能成功。 他特别强调信仰和立志在人生 中的意义。他虽然指出了信仰和立 志对人生的重要,但他更强调的是 确立什么样的信仰和志气。他认为, 一个革命者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至 关重要的是“审时度势”,能够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 要”,这样树立起来的信仰才是 “切实”的;确立的志愿才是“大 家公共的志”,做起来“便容易成 功”。
概括起来,中国封建伦理思想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1、重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提倡仁爱 精神,强调德治和仁政。 2、重视、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把“天 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境界, 把养“浩然之气”、“人人皆可成尧舜”作为塑造理想人 格的楷模。 3、重视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甚至抹杀个人和个 性。 4、“天理”与“人欲”、“义”和“利”之辩贯穿 整个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理欲”之辩和“义利”之辩 实质上是关于道德的内容和标准问题。 5、重视道德的实践和道德的实际生活,重视道德教 育和道德修养,始终把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放在重要地位。
第四讲 中国伦 理思想的演变( 理思想的演变(三)
——清末到“五四”前期的伦理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清末到“五四”前期的伦理思想
我们这一讲主要分析第三个阶段即清 末到“五四”前期的伦理思想。这一阶段 的时间跨度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 “五四”运动,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资产 阶级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产生了中国资 产阶级的伦理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 为、章太炎和孙中山,他们对传统的儒家 伦理思想进行了批判,集中批判了封建道 德的核心“三纲五常”。 一、康有为的伦理思想 进入 二、章太炎的伦理思想 进入 三、孙中山的伦理思想 进入
章太炎故居
返回
三、孙中山的伦理思想
1、基于“民生史观”的 道德起源和本质论 进入 2、“自由、平等、博爱” 的道德观 进入 3、提出恢复“中国固 有的道德”的主张 进入 4、“为主义奋斗”的 人生观 进入
孙中山 (1866-1925)
1、基于“民生史观”的道德起源和本 质论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 社会历史观的核心,也是他 考察道德问题的出发点。他 关于道德起源和本质的思想, 就是他的民生史观的一个重 要内容。 孙中山认为,“民生” 是“社会历史的中心”, “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 力”,“民生”问题的解决 与否,决定着一切社会现象 和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他所 说的“民生”的主要含义是 指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和 欲望。
一、康有为的伦理思想
1、“以救世为心”的爱国主义 进入 2、关于人性论 进入 3、“至平、至公”的大同理想 进入
康有为 (1858~1927)
1、“以救世为心”的爱国主义
康有为的爱国主义思 想是以进化变易理论为其 哲学基础的。他依据进化 论积极宣传惟有维新变法 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使 国家社会进步。他说: “无百年不变之法”, “法既积久,弊必丛生”, “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 强,守旧而亡……观万之 势,能变则全,不变则 亡”。 返回
孙中山像
孙中山认为,人类为了 “求生存”,就必须“互助”, “互助”是人的本性,道德便 是人的这种“互助”本性的作 用和表现。人类“求生存”的 本能是道德进步的动力。那么 道德是怎么进步的呢?他认为 这是一个不断地“减少兽性, 增多人性”的过程。他这里所 说的“人性”即是“互助”, 他认为这是善的;“兽性”即 “竞争”,他又叫“斗争之 性”,他认为这是恶的。道德 的进步就是人的“善性”与 “恶性”的斗争过程。他认为 要使人们由“恶”到“善”, 就要不断地消除“兽性”,克 服“竞争”,发挥人性,扩大 “互助”。
国父孙中山
“恢复民族的地位”,批判帝国主义文化 侵略的必要手段。关于“中国固有的道德” 是什么?他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 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 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孙 中山对这些中国固有的道德规范作出了自 己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内容。他的恢复 “中国固有的道德”的主张,只是站在资 产阶级的立场上企图改造和继承传统道德 的一种不确切的表述。 所谓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经 过孙中山的解释,基本上已经不是原有的 旧的封建道德,而是属于新的资产阶级的 道德范畴。但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具有阶级和时代 的局限性,所以对批判和改造封建旧道德 具有不彻底性。
结束放映
康有为故居
2、关于人性论
在人性论问题上,他肯定了告子的思想。 他说:“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他继 承了 清代进步思想家的人性一元论而反对程朱的性 二元论,同时又吸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人性 论,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其意 义在于反对程朱的理欲之辩,反对封建的“三纲五常”。 康有为从人性论上寻求人人平等的根据。封建社会传 统的性三品说、性二元论,具有从人性上论证人与人天生 不平等的性质,为封建等级关系从理论上提供根据。这些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讲过了。康有为则讲人人平等, 认为皇帝与臣民,“君子”与“小人”,并没有先天的差 异和不平等,差异是后天学习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康有 返回 为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
3、“至平、至公”的大同理想
康有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人类“爱”心的发展 是一致的。他同意孟子关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皆有“爱同类”之性,逐步扩 充人类的本性和爱心,社会就会进化。 他认为,在据乱世,只能实行“亲亲”;到了升平世, 就能“仁民”,即爱同类;到了太平世,即进入大同世界, “众生如一,故兼爱物。”(《孟子微》)即到了大同社 会,人类不仅爱其同类,而且爱一切众生,更爱及一切自 然之物,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由于人类爱心的无限 扩充,进入大同社会就消灭了一切界限和对立,最后消除 了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 “天赋人权”。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崇尚“天下为公”,他 说:“必天下为公而后可至于太平大同。”(《大同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