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下六章)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章《力和运动》和第四章《热学》。

详细内容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机械能、内能、热量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滑轮、小车、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相互推开,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牛顿三定律的应用:分析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讲解如何运用牛顿三定律求解。

(2)动量守恒:讲解一个碰撞问题,说明动量守恒的条件和求解方法。

(3)能量守恒:以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为例,解释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换,强调能量守恒。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难点:针对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牛顿三定律2. 动量守恒3. 能量守恒4. 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已知斜面倾角和物体质量,求物体滑到斜面底部的速度。

(2)两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发生弹性碰撞,已知两物体质量、初速度,求碰撞后的速度。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在复杂力作用下的运动,如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等。

(2)探讨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如天体运动、化学反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牛顿三定律:理解每个定律的含义,能熟练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6讲力..

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6讲力..

二、弹力 弹簧测力计 4.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_弹__性___
。发生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发生__弹__性__形__变___而产生的 力叫弹力,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___相__反__,__弹__性__形__变___越大 ,弹力越大。 5.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的仪器是__测__力__计____,实验室常用的测力工 具 是 ___弹__簧__测__力__计_____ , 其 工 作 原 理 是 ____在__弹__性__限__度__内__,__弹__簧__伸__长__的__长__度__与__所__受__拉__力__成__正__比____________。 6 . 弹 簧 测 力 计 的 使 用 : 使 用 前 , 要 使 指 针 对 准 __零__刻__度__ , 认 清 它 的 __量__程__和_分__度__值___,并轻轻来回拉动挂钩,防止卡壳,所测量的力的 大 小 不 能 超 过 弹 簧 测 力 计 的 _量__程___ , 使 用 时 弹 簧 的 轴 线 方 向 跟 ___所__测__力__方__向_____一致,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
C.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D.绳子对小车的拉力
5.(2013,云南)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 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 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能够验证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 D )
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 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
摩擦力
【例4】(2014,柳州改编)如图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 在木板的右端固定着一个滑轮(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木板上面放 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为5 N时,木 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10 N时,下列分析正确的 是( )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比热容、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电功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滑轮组、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等)。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滑轮组提起重物),引导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

2. 讲解:回顾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等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上述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解答疑问。

4. 实验演示:展示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5. 讲解:讲解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等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3. 压强计算、阿基米德原理4. 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10N和20N,求物体的合力。

(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的作用,求物体的加速度。

(3)一个长方体水箱,长、宽、高分别为2m、1m、0.5m,水箱内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水箱内水的压强。

(4)一个简单的电路,已知电阻R1=10Ω,R2=20Ω,电压U=12V,求电流I。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

第二章复习教学设计一、知识网络概念2.光的反射 规律 镜面反射: 分类 漫反射: 概念:3.光的折射 规律: 常见现象:色散现象:4.光的色散 结论: 物体的颜色紫外线5.不可见光红外线二、识记巩固1.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 ,天上的恒星、闪电,白炽灯,发光二极管,夏夜草丛中闪烁的萤火虫,深海中游弋的烛光鱼、水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 能够自行发概念: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应用:c=3.00×108m/s光。

我们能够看见周围的物体,必须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的,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的,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的。

概括起来,可得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折射的规律和常见实例。

)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4.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5. 光的色散:6.物体的颜色:三、《光现象》问题梳理1.识别不同的“影”和“像”:识别不同的“影”:一般的“影子”是光直线传播现象,如“手影”、“皮影”,特别要注意以宇宙为空间看到的“日食”、“月食”现象都是与光直线传播的“影”有关;而“水中倒影”则是以水为镜看到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认识不同的“像”: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实际形成的,是实像;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的延长线(画成虚线)相交形成的,是虚像;岸上看到的水中的鱼(或鱼看人)是折射光的延长线(画成虚线)相交形成的,也是虚像。

2.为什么平面镜中的像“看上去远了就小”而“实验又证明是等距等大”?平面镜中的像“看上去远了就小了”这是客观事实,但千万注意一定是在“看上去”的时候发生的,这是由于眼睛的光学系统性能决定的,学习了下一章知识就会明白具体原因。

而实际上平面镜中“像与物等距等大”。

这是学生运用“替代法”,将物体放在镜前不同远近实验、多次体验到的,是不可动摇的客观规律;在判断像的距离、大小的问题中此种问题会多次重复考查到。

九年级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物理复习资料

九年级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物理复习资料

九年级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物理复习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物理教材,主要复习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核心知识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机械运动》: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位移、路程;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

章节:1.11.42. 第二章《热现象》:温度、热量、内能;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分子运动论。

章节:2.12.43. 第三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的色散。

章节:3.13.44. 第四章《电现象》: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电压;电路;电磁感应。

章节:4.14.4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折射、电路分析、电磁感应。

重点: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热传递、光的反射、简单电路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滑轮、光线仪、电路图等)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复习:对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加强课堂互动。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以章节为单位,列出主要知识点。

2. 例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突出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2)分析题: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电路分析。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答案:详细写出解题过程和最终答案。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教案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教案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三课时一、复习内容1、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I=U/R。

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

2、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经验表明)3、(1)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I=U/R可知,电流变大。

(2)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

4、注意防雷:(1)雷电的特性、数据。

(2)避雷针二、中考关注电路计算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它已成为历年来中考的必考内容。

主要考点有:①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并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②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问题;③知道电功、电功率的公式,并会求解简单的问题;④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⑤记住焦耳定律公式并能用焦耳定律进行求解通电导体发热问题。

1、简单串并联问题解决串、并联电路的问题,首先要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搞清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结合欧姆定律和其它电学规律加以解决。

例1、(上海)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 。

闭合电键S,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求(1)通过电阻R2的电流.(2)电源电压.(3)电阻R2的阻值。

2、生活用电问题家庭电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家用电器在家庭里越来越多,有关生活用电问题的计算自然成为中考的热点。

例2、(佛山)在家用电器中,有许多电器的电功率是不同的下表列出了小明家的部分家用电器懂得电功率。

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功率电200W小明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且电热水壶在烧开水,如果家里只有这几种电器(各一件)在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请计算:(1)电路的总功率和总电流各是多少?(2)如果平均每天使用3h,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多少千瓦时?3、变化电路问题由于开关的通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改变了电路的结构,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值会发生变化,称之为变化电路问题。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第六章复习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第六章复习教案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一、课程标准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题内容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内容。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力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初步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等二、教材分析本章章名叫“熟悉而陌生的力”。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科学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

教材希望从“熟悉”人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逐步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怎样描述力、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来自地球的力、科学探究:摩擦力五节内容。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

重点:1、会画力的示意图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善于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5、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1、力作用的相互性,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4.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主要围绕教材《物理》第九章《电学基础》和第十章《磁学》进行复习。

具体内容包括:电路的组成与分类、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组成、分类,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了解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组成与分类、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难点:电路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组成和分类。

2.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简单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

(2)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阻。

(3)计算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3. 随堂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4. 讲解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组成与分类2.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3. 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4.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应用题:根据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了解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其他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提高物理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巩固电学、磁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考物理复习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2.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3. 学生的随堂练习与反馈4. 板书设计的条理与清晰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在教学内容上,应重点关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这两个部分是电学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也是中考物理的重要考点。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电与磁》的13节,详细内容包括:磁场及其分布特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基本概念,了解磁场的特点及磁感线的分布;2. 使学生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掌握安培定则;3.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感线的理解、安培定则的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掌握。

教学重点:磁场的基本概念、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指南针、电动机模型等;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磁铁、导线、电流表、指南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动机模型,让学生思考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观察电动机模型,思考电与磁的联系;(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电与磁的知识。

2. 例题讲解(1)磁场及其分布特点;(2)电流的磁效应;(3)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1)判断磁感线的方向;(2)应用安培定则分析电流产生的磁场;(3)计算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应电动势。

4. 学生实验(1)观察磁铁周围磁感线的分布;(2)验证电流的磁效应;(3)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磁场及其分布特点2. 电流的磁效应3. 电磁感应现象4. 安培定则5.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解释安培定则,并举例说明;(3)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某电磁感应实验中的感应电动势。

2. 答案:(1)磁感线是描述磁场分布的线,从磁铁的N极出发,回到S 极,磁感线越密,磁场越强;(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让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即为磁场的方向;(3)感应电动势E=BLv,其中B为磁感应强度,L为导线长度,v为导线在磁场中的速度。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五章)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五章)

电流第五章复习教学设计一、知识网络二、识记巩固 (一)电荷1.带电体有 吸引轻小物体的 性质。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电流方向电流单位电流表及使用方法串并联电路电流关系认识电路路路 电源短路 路局部短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 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 元电荷 e7.中和: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二)电流电流的大小强弱简称电流,电流的符号是I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1e=1.6×10-19C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且电路为通路。

4.单位:(1)国际单位: A 常用单位:mA 、μA(2)换算关系:1安=1000毫安1毫安=1000微安(3)常见的电流值:冰箱 A ;台灯 A;收音机 A 。

5.测量:(1)仪器:实验室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强弱。

(2)使用方法:(一)读数“两看清”: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电流的分度值(二)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201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201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201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二、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十二章《电学基础知识》和第十三章《磁学基础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

3. 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了解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磁场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电路板,电源,导线,灯泡,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磁场演示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导线、灯泡、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例题讲解:(1)计算给定电阻、电流和电压下的电功率。

(2)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计算相关物理量。

练习题1: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计算各电阻的电流和电压。

练习题2:已知一个灯泡的额定电压和功率,求其电阻,并计算在实际使用时,当电源电压变化时,灯泡的实际功率。

4. 知识拓展: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和关系。

2.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4. 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2)分析一个实际电路中的串并联关系,计算各电阻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1)电流 = 电压 / 电阻。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电学》和第六章《光学》。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电阻的计算;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欧姆定律、电阻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光的折射、反射现象,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的计算、欧姆定律的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电流、电阻的概念,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平面镜、光线发生器、光屏等。

学具: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平面镜、光线发生器、光屏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电流的计算:通过实际电路图,讲解电流的计算方法。

(2)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让学生解释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流、电压、电阻,观察平面镜成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解释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影响电流、电压、电阻的因素。

(2)了解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电学、光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中考物理复习奠定基础。

中考初中物理复习全册教案

中考初中物理复习全册教案

中考初中物理复习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学基础复习1.1 知识梳理力、重力、弹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性质及分类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1.2 重点难点解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惯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3 经典题型讲解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计算题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1.4 巩固练习判断题: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计算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定的拉力,求物体在不同摩擦系数下的加速度第二章:浮力与压强复习2.1 知识梳理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应用2.2 重点难点解析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2.3 经典题型讲解浮力计算题: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判断液体压强计算题:深水中压强的变化规律分析2.4 巩固练习判断题: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只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计算题:一个物体在水中浸没时,求物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第三章:机械能复习3.1 知识梳理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2 重点难点解析势能的分类: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其判断方法3.3 经典题型讲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4 巩固练习判断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机械能一定不变计算题: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物体落地前的速度大小第四章:简单电路复习4.1 知识梳理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电流、电压的概念及其关系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2 重点难点解析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辨别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4.3 经典题型讲解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配问题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选择问题4.4 巩固练习判断题:在并联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电压一定相等计算题:一个电阻器在电路中串联连接一个灯泡,求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第五章:声现象复习5.1 知识梳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声波的图象:波形、干涉、衍射5.2 重点难点解析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5.3 经典题型讲解声波在空气中传播距离的计算利用声波干涉和衍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4 巩固练习判断题: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计算题:一个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求声波在给定时间内的传播距离第六章:光现象复习6.1 知识梳理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的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6.2 重点难点解析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6.3 经典题型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问题:透镜、平面镜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6.4 巩固练习判断题: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常数计算题:一个光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求光波的波长变化第七章:热现象复习7.1 知识梳理温度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7.2 重点难点解析热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热量的计算:Q=cmΔt7.3 经典题型讲解热传导问题:物体温度变化计算热对流问题:流体温度分布分析7.4 巩固练习判断题: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计算题:一定质量的水吸收热量后,求水温的变化值第八章:电与磁复习8.1 知识梳理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磁场、磁感线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8.2 重点难点解析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电磁场的分布:匀强磁场、非匀强磁场8.3 经典题型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发电机、变压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计算8.4 巩固练习判断题:电磁感应现象只在导体运动时发生计算题:一个通电螺线管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计算第九章:现代通信技术复习9.1 知识梳理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简介9.2 重点难点解析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与限制9.3 经典题型讲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问题移动通信基站的设计与覆盖范围计算9.4 巩固练习判断题:所有的通信都可以瞬间完成,不需要时间计算题:一个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与波长的关系计算第十章:实验与探究复习10.1 知识梳理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常见物理仪器的使用: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误差分析10.2 重点难点解析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的制定实验误差的来源与减小方法10.3 经典题型讲解实验操作问题:如何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实验数据分析问题:根据实验数据求解物理量10.4 巩固练习判断题:实验误差可以无限减小计算题:根据一组实验数据,求解物理量的值并分析实验误差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声现象复习中的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声波的图象:波形、干涉、衍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第一讲、机械运动【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考点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完整)初中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完整)初中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引入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是整个九年级复习的主体阶段,耗时最长,教师、学生付出的精力最多,其成败往往能决定整个九年级工作的成效。

总体要求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目的是要对初中学习到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

具体要求是:紧扣课本,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注意:是“为主线”,不是说必须按课本编排去复习),分章、节进行单元复习训练。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轮复习就要依据教材,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掌握。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复习时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 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测量?◆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② 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该规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是什么?◆该规律的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单位是什么?◆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③ 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理解。

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考查科学方法的题目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达10%~ 15%。

初中物理常见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等。

复习时要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认识这些科学方法。

比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形成中,以及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物理规律的形成中都含有“控制变量法”;合力、串并联总电阻等概念的形成中含有“等效替代法”;电流、电阻等概念形成中含有“类比法”等等。

(2)要做到全面复习,凡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都要认真复习,不能有遗漏,这是复习基础知识最基本的要求和方法,教师要切忌挑选自己认为的“重点”、“热点”反复讲解和习练,造成其他知识点复习的淡化,给学生的知识结构留下隐患。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六章)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六章)

第六章复习教学设计一、知识网络二、识记巩固1.电压是形成 电流 的原因。

2.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 1.5 V ,我国照明电路电压是 220 V 。

实验室中用的蓄电池组的电压为 2 V 。

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有“0~3V ”和“0~15V ”的量程。

若用它来测量两节干电池的电压,应选用的量程是 0~3V 。

若用它来测量由4节干电池串联后的总电压,则应选用的量程是 0~15V 。

3.电压表在电路中一般采用的是 并联 。

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为总电压等于各电器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为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 。

4. 容易 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 绝缘体 。

在(1)铁、(2)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电阻及单位电压 电阻 材料长度 粗细 温度玻璃、(3)大地、(4)橡胶、(5)人体、(6)纯水、(7)盐水、(8)瓷棒、(9)铅笔芯中属于导体的是(1) 、(3) 、(5)、(7) 、(9) 。

属于绝缘体的是 (2) 、(4) 、(6) 、(8) (填序号) 。

5.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导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内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荷。

6.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粗细和温度有关,多数金属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只正常发光的灯泡,其灯丝的电阻比不发光时要大得多(选填“大得多”或“小得多”)。

7.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材。

它的铭牌上标有“50Ω 2.5A”表示的意义是指滑动变阻器能提供的最大电阻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流为2.5A 。

它在电路中的作用是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流或电压;它的连接方法一般是串联。

8.完成下列表格:三、《电压电阻》问题梳理1.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混淆不清。

电压是由电源提供的,电压的作用是形成电流,常常在选择题中出现这样的选项:A 有电压,电路中一定有电流;B 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压。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

2013年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复习教学设计一、知识网络压力的概念压力压力的方向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P=F/S压强的单位:Pa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测量液体压强工具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压强规律的方法公式:P=ρgh连通器的概念连通器连通器的原理压强连通器的应用静止流体压强产生大气压强的原因大气压强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大小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特点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等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的压强飞机上天的原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基本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大小F 浮=排液Vg(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方法F浮=G—F(F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的“视”重)F 浮=F向上—F向下浮沉条件实心物体的浮沉物体漂浮在液面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浮沉条件轮船浮于水面的原理潜水艇浮沉的原理应用热气球和飞艇升降的原理密度计的原理深水打捞:“浮筒打捞法”等二、识记巩固1.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是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帕(或Pa)。

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

3.产生液体压强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阻碍它散开的容器底和容器壁都会产生压强。

4.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是压强计。

液体内部存在各个方向的压强;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5.液体的压强公式是P=ρgh ,h是指待测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高度;P与ρ和h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容器的形状等无关。

6.连通器是 上端开口 ,底部 连通 的容器。

只装 一种 液体,且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液面 总是 相平 的。

第一轮中考物理总复习教学案.doc

第一轮中考物理总复习教学案.doc

第一轮中考物理总复习教学案<电和磁>知识整理: 磁性: ;(吸铁性) 磁极: ;相互间的作用规律: ;N 极、S 极的规定 (指向性)磁化: ; 去磁: ; 磁场的基本性质: ;磁场方向的规定: ;磁感应线的方向: ;常见一些磁感应线的画法:地磁场:地磁南极在 ,地磁北极在 ;奥斯特实验: 结论: ; 通电螺旋管 磁场分布与 相似;右手螺旋定则:原理: ;构造: ;电磁铁 特点: ;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应用: 电磁继电器电话:由 、 、 连接而成。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 的作用;磁场对电 工作原理: ;流的作用 应用:电动机 持续转动的原因: ;能的转化: ;电动机的转速与 有关;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应用:发电机 工作原理: ;电磁感应现象 能的转化: ;交流电与直流电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 ,频率是 ,表示 。

三.例题及巩固练习:1、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拉一根与磁针平行的导线,.当导线中通入电流时,磁针会发生___________,这一现象是___________发现的,该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有联系.世界上第一个准确地论述地磁偏角的科学家是我国宋代的___________.2、如图29-1所示,甲、乙两个线圈套在光滑的玻璃棒上,可以自由滑动,当S闭合时,甲、乙两个线圈将会怎样? 图29-13、弹簧秤下端挂一条形磁铁,且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如图29―2所示.为了使弹簧的伸长量变小,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滑动方向如何?4、有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条,一根是磁铁,另一根不是磁铁,不用任何器具,只用这两根铁条,能否判断出哪个有磁性?5、在下列装置中,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电磁铁B.通电螺线管C.电动机D.发电机6、一段没有闭合导体在磁场中下落时:磁体 磁场 电流的磁场A、导体切割了磁感线,有感应电流;B、导体没有切割磁感线,无感应电流;C、这段导体不闭合,故无感应电流;D、不能确定有无感应电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网络
二、识记巩固
1
.两种不同的物质可以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 扩散 现象。

它表明:(1)分子在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2)分子之间有 间隙 。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物质是由大量的 分子 组成。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运动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剧烈 。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引 力和 斥 力。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到底哪个显著,要看分子之间的距离。

3.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 分子的动能 ;分子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 分子的势能 。

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 内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 大 。

4.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 热传递 。

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 温度差,就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持续到 温度相同 的时候为止。

热和能
分子动理论
内能
比热容
能量守恒定律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能够证明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改变方式
做功 热传递
内能的利用
做功:热机
加热物体
蒸汽机 汽轮机
喷气式发动机 内燃机
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效率 环境保护
汽油机
柴油机
引力 斥力
5.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了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了多少。

6.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7.物质的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常见的物质中,比热容较大的是水,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为 4.2×103J/(kg·℃),读作 4.2×103焦每千克摄氏度,表示的意思是 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关。

8.热机是将燃料燃烧时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9.四冲程的汽油机、柴油机工作过程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一个工作循环,每一个循环,活塞往复运动两次,飞轮转动两周,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一次功,其他三个辅助冲程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0.燃料分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燃烧过程是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1.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量(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是燃料的一种性质,不同的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热值的单位是 J/kg 。

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常用 J/m3。

汽油的热值是为4.6×107J/kg,读作 4.6×107焦每千克,表示的意思是 1千克汽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4.6×107焦。

12.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炉子的效率,提高炉子效率的措施①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如把煤磨成煤粉,用空气吹进炉膛;②减少各种热损失,如加大受热面积,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13.燃料的利用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燃烧时排出废气和废渣会造成环境污染。

1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
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
总量保持不变。

三、《热和能》问题梳理
1.识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指:两种不同的物质,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是自发进行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进行,比如花香四溢、泡蛋变咸等等;而常见的汽车过后尘土飞扬,教室扫地灰漫天等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都不是扩散现象。

2.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一种能量,不能感知;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可以感知的物理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用来表示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限定词一般是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具有、减少。

联系:温度的改变可以反映物体内能的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3.判断能量的转化
在初中物理阶段,我们学习的常见能量形式有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因此能量的转化就是指这五种能之间的转化,每种能量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机械能一般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分析内能一般都有温度的变化,光能一般都伴随着发光等等,判断能量是如何转化,主要从整个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入手,比较难的比如“电池对外供电”过程的能量转化,首先思考出现了哪些能量形式,物体没有动——不考虑机械能,没有发光——不考虑光能,基本没有温度变化——不考虑内能,因此只有化学能和电能,再结合对外供电这个关键词,说明“电池对外供电”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四、例题解析
例1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水内能为零
B.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也为零
C.物体的温度升高,该物体的内能就增大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解析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它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0℃的水,组成它的分子仍在运动,至少分子动能存在,内能就不可能为零,所以A错;机械能是物体整体是否运动、是否在高处和是否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它的有无与内能的有无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错;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如一滴开水的温度高,一大缸冷水的温度低,但由于一大缸冷水的分子个数多,把每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相加会很大(与一滴开水比较),换句话说仍然是一大缸冷水的内能多,所以D错;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故选C。

点评机械能和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量,一者的大小不能决定另一者的大小,但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分子数或物体质量有关,温度不能单方面决定内能的大小。

例2 关于热量和温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相接触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D.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解析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用来量度能量改变的大小的物理量;温度时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本题考查的内容很多:A答案中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物体的比热、质量和温度的改变量,单一说温度高放热多是不恰当的,所以A错;B答案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在晶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时,虽然物体吸收了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另外,若物体吸收热量的同时还对外做功,物体温度还可能降低。

所以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故B错;C答案考查了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所以C正确;D答案考察了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他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物体温度升高意味着内能的改变,但无法确定是哪种方式改变的物体内能,所以D错。

例3目前,南京市大约还有30万户居民使用每次冲水13L的老式坐便器,如果这些坐便器换用某种节水阀后,每次冲水量可降为6L。

(1)若某户居民平均每天冲水10次,换用节水阀后,该户一个月(按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千克?(1L=1dm3)
(2)该户每月节省下来的水,如果温度降低l℃,能够放出多少热量?假设这些热量是由煤气完全燃烧所产生,则需要煤气多少千克?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气的热值为4.2×107J/kg]
(3)据统计,全市30万户居民每家花10元钱换个节水阀,每年就能省出两个玄武湖的水量。

假如南京市城区多两个玄武湖,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写出一条即可)
解析:(1)冲1次节约水的体积:V0=13L-6L=7dm3=7×10-3m3
V0=1×103kg/m3×7×10-3m3=7kg
冲1次节约水的质量:m0=

1个月节水质量:m=7kg×10×30=2100kg
(2)Q 放=c m △t 降=4、2×103J/(kg ·℃)×2100kg ×1℃=8、82×106
J
放放
Q Q ='
煤气放
qm Q ='
kg
kg
J J q
Q m 21.0/102.41082.87
6
=⨯⨯=
'=
放煤气
(3)调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