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认知实习报告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0130115
实习报告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起止日期:2011 年04 月25 日至2011 年04 月29 日
学生姓名于海
班级10级园林一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规划与建筑系
2011年04月29日
一.城市认知
天津是一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性租界城市,它的发展与建设必然和西方建筑思潮有密切关系。
1860年以后,天津租界地开始形成,最早出现的是英、法、美租界,在紫竹林一带。
1894年以后德、日、俄、奥、意、比也先后得到租界,英、法租界又进一步扩大,1902年美租界并入英租界。
日本租界位于城南的南市到鞍山道一带,沿袭日本式传统井字街区布局,体形规整,尺度较小,方格形街区。
建筑为“和风”与“洋风”的混合体,一般室内是“和风”式,室外是“洋风”式。
旭街——今日的和平路是日租界的商业区,百货大楼是日本租界的中心。
法租界位于沈阳道至营口道一带,街区规划反映了欧洲传统古典主义手法,轴线和街心公园控制着重要地点。
笔直的街道尽端都有高大的建筑作背景,注重街区的豪华、宏伟气氛。
劝业场是法国租界的中心,惠中饭店、交通旅馆、东莱银行成为当时天津的高层密集区,西开教堂则是这个地区的收尾。
布置景观焦点建筑是法租界的特色,中心公园是由原来的垃圾场改建的,圆形的花园像一个轮轴,自然地把许多街道转了一个角度,其规划布局效果非常出色。
英租界经历了三次发展,大体分为解放路银行街、小白楼商业区、五大道住宅区。
英租界街道比较自由,略带弯曲,建筑置于绿化之中,这可能与当时英国人的乡村城市思潮有关。
意租界位于河北区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带,设有意式的街心广场,中心是一个雕塑,附近有回力球场和小花园。
当时要求建筑设计不可互相抄袭,所以建筑面貌千姿百态,但其基本风格是意大利式的,共用同一种建筑细部而使区内有较强的统一感。
其他各国租界,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形成,如俄国租界只有一个“宏伟”的规划,依照俄国彼得堡的方格网加对角线斜路和街心花园的布局。
在里弄和居住区的建设方面,直接引进了当时西欧时髦的各式各样的布局方式,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由于八国租界的并存,天津租界建筑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时间发展与风格式样分析,天津的租界建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中古复兴式时期(1860~1919年)
早期阶段的建筑活动主要是教堂、领事馆、住宅等,如1869年在三岔河口建造的哥特式望海楼天主教堂,1916年在法租界的罗曼式老西开教堂,1907年建造的德国领事馆则具有日耳曼民居的建筑特征。
(2) 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时期(1919~1930年)
1919年前后,北洋军阀、帝国主义趁机加强在天津的实力。
大型银行、洋行、商场、旅馆及娱乐建筑、高级花园住宅相继出现。
大部分银行集中在英、法租界的中街上,采用西洋古典柱式形式,如英国麦加利银行(今邮电局),建于1924年,立面是两层高的爱奥尼克柱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
商业旅馆建筑集中在法租界劝业场一带,采用较多的折衷主义手法,如劝业场是古典复兴式的檐口及装饰,但门窗式样则不拘一格,活泼有致。
(3) 摩登建筑时期(1930~1945年)
1930年以后受欧美摩登运动的影响,建筑师逐渐抛弃了古典式折衷的设计手法,代之以简洁、自由、富有体积感与雕塑感的摩登设计手法。
这时重要的有
利华大楼、渤海大楼、中国大戏院。
利华大楼建于1936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10层,没有多余的装饰,
半圆形突出凹进的阳台形成动人的光影效果。
顶
部的退台处理,使整座建筑活泼生动,是一座优秀的现代多层建筑。
渤海大楼建于1934年,7层,转角处11层,是当时天津最高的建筑,强调建筑的体积感以及线与面的对比,秀丽挺拔,成为天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类型认知
建筑按照其属性可分为住宅,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公共建筑。
从百货大楼到津塔:民族工商业城市向北方经济中心发展
渤海大楼:和平路上的“指南针”
说起天津的老地标,渤海大楼和百货大楼在天津人心
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位于和平路上的渤海大楼,
高48.2米,曾是天津最高的建筑。
据介绍,渤海大楼
建成于1936年,由买办高星桥与
清庆亲王载振合股兴建、法商永
和营造公司设计,大楼建成后由
高星桥之子高渤海经营,并以其
名字命名为“渤海大楼”。
1949
年,渤海大楼成为市政府招待所,
1966年曾更名为人民大楼,1979
年恢复渤海大楼原名,现为国民
饭店旅店二部。
渤海大楼不但是外地人眼中的路
标,更是让天津人骄傲的地标建筑。
张大爷回忆,“渤海大
楼在建筑外观上非常精美,不仅是在天津,可以说在当时的
华北都首屈一指,当时很多书报、商品广告和包装上都能看
到渤海大楼的形象,比如有一款香烟就叫大楼香烟。
百货大楼、劝业场:天津近代商业发达的象征
老百货大楼位于当时和平路上日租界范围内的“旭街”,也就是现在的和平路与
多伦道交口处,1928年正式营业。
老百货大
楼当时叫“中原公司”,是天津最大的商场,
它经营的中高档日用百货闻名华北。
依靠雄
厚的实力,中原公司还在天津商业史上首创
了大规模减价销售的竞争手段,再加上联合
促销和发放礼券,开业伊始,便人流如织,
生意兴隆。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1932年,
中原公司又在法租界繁华的绿牌电车道(今
滨江道),成立分店(今中原公司)。
1934
年在北京王府井成立天津中原公司北京分店。
新中国成立后,中原公司总店改制为天津百货大楼,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家国营大型百货公司。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各种商品供应要数百货大楼最全,与原法租界的劝业场、中原公司(即分店)号称为天津“三大商场”。
此后几十年中,百货大楼都是天津数一的地标性建筑。
地标建筑还离不开其包含的内在文化,而对于百货大楼和劝业场来说,它们当年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百货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
王炳东指出,历经近百年的风霜,百货大楼和劝业场这些当年的百货业态至今仍能活跃在今天的市场上,跟其企业文化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他们的企业文化更是被新兴百货业态所传承发扬。
“当年的百货大楼的理念是卖真品、标实价。
而劝业场则是业态形式
丰富,五行八作都能在商场里找到,
劝业场也成为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
购物中心。
他们当年所创立的经营
模式都延续到今天,体现了一种百
货业的文化传承。
”
改革开放后,商务大楼地标记录屡
被刷新
随着时光推移,天津已经从当
年的漕运码头成长为现代化的国际
大都市。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
年间,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商务大楼地标高度不断被刷新。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高度为152米的远洋大厦建成,有学者指出,在当时像远洋这样既有办公、商贸、宾馆、餐饮、会展等商务功能,又配有健身房、网球场等休闲功能的综合性大厦还不算很多。
2004年,高度为188米高的金皇大厦正式营业,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已成为天津商务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不仅如此,在建筑风格上,金色的高层建筑,体现着城市的大气和辉煌,站在楼下向上望去,金色的镀膜玻璃幕墙更显得高贵而典雅。
随着天津的发展,商务大楼愈加重视造型的创新,无形中增添了城市的魅力。
近两年,随着天津建设的发展,高度为336.9米的综合性商务大厦津塔矗立在海河之畔。
在天津重振北方经济中心雄风时,津塔的出现,成为天津汇集国际经济巨人、会聚全球商务精英、吸引跨国企业入驻、全面引领城市复兴的重要载体。
津塔也成为象征城市未来的新地标建筑。
从古文化街到意大利风情街:“街文化”成新时期天津的新地标
三条老街的百年变迁
天津有三条老街最为有名:鼓楼、古文化街、估衣街。
有学者表示,在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以前,天津的城市中心就在以鼓楼、古文化街、估衣街为代表的北方,随着列强入侵,城市中心才开始向南市、和平路转移。
天津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杨克贵说:“古文化街、鼓楼、估衣街是老
天津文化的集中表现,虽然近百年来经历
过破坏,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重建
或者翻修工作。
1986年古文化街修建成包
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的文化旅游街,
两端有巨型仿古牌楼,街道两边近百家店
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
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
此后又经过翻修
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2001年天津三
宝之首的鼓楼得到重建,重建后的鼓楼体
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还引进了很多民俗及商业文化。
估衣街的变化也比较大。
以前估衣街其实是旧衣服交易市场,而现在经过翻新,成为专门销售老字号服装、布匹的商业街。
可以说经过重建、翻修,老街道的原貌得到了部分恢复,原有的商业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
老街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市民心中
以古文化街为代表的多条老街道为何能在经历摧毁之后还能重建呢?有学者认为经过百年的积淀,老街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市民心中。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
会学所所长张宝义指出。
“地标是具有独
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建筑物,本身也是
一种文化的载体。
像古文化街、鼓楼、估
衣街在以前代表了一种老的商业文化。
”
张宝义指出,一个建筑之所以成为地标,
它本身的功能和价值一定是经过时间的
考验后,深深的烙印在人们心中,地标一
旦形成,就会根植于人们心中,很难被抹
去,即使由于客观原因被摧毁,人们也会
表达出重建地标的愿望。
正是因为地标具
有这种属性,才使得人们对于城市有着强
烈的归属感,地标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
建筑所不具备的。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对于老城市标记,政府都在进行积极的保护、重建、修缮工作,保护好一处处的城市地标,其实也就是在保护天津的历史文化,更深一步的挖掘天津历史文化价值。
从商业属性转向商旅并举
老牌商业街作为城市地标,在如今除了保有原来的商业文化属性外,更多的融入了民俗旅游文化。
仅是商品交易场所,更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观光地。
不仅是老街道,即使是像意大利风情街这样的近年建设的风情街,其地标属性也越老越明显。
意大利风情街如此吸引人,就是因为其意大利建筑风格,虽然里面有很多商铺,但吸引游人的还是建筑和历史文化本身。
从五大道小洋楼到天塔、天津之眼:
从地标更迭看天津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发展
小洋楼生活方式得以承袭
在天津还有不少地标建筑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
天津的小洋楼建筑汇集了世界各国主要建筑流派于一身,素来就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据天津风貌建筑史专家金彭育先生介绍,五大道地区沿街有代表性的230幢典型风貌建筑中,英式89所、意式41所、法式6所、西班牙式2所、庭院式46所、公寓式40所、西式平房5所、中西合璧式1所。
五大道上的小洋楼风格迥异,古希腊式、罗马式,古典式、文艺复兴式、歌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各式小洋楼应有尽有。
据专家指出,这些西洋建筑都反映了当年富商、贵族、外国人在天津的一种生活状态。
时至今日,五大道小洋楼不仅因其旅游资源成为
天津最为重要的地标建筑,小洋楼的建筑风格和其承
载的生活方式更是被当代人所仿制。
专家指出,从上
世纪80年代以后,天津建设的许多别墅居住区就是
以“仿造型”小洋楼为主,说明了人们对于洋楼生活
方式的向往。
天津之眼等一批城市新地标
2008年,天津之眼落成,又称永乐桥摩天轮的天津
之眼,直径为110米,到达最高点时,距离地面的高
度可达到120米左右,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能看
到方圆40公里内的景致,是名副其实的“天津之眼”。
2009年年末,在天津火车站对面,隔着海河,一派
欧式风情的“津湾广场”对外开张。
这是一处汇集剧
院、餐馆、购物等业态的商业区域。
如今,津湾广场
已经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建筑,更为天津市民增添了新娱乐休闲好去处。
三.建筑局部认知
天津大学第25教学楼位于天津大学校园的核心区北洋广场南部,与广场仅一路之隔,建筑基地北临北洋道,西临太雷路,东侧及南侧均为校内支路。
建筑东西长约150米,南北进深35米,地下1层,地上12层,局部8层,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该教学楼使用功能为综合教学科研建筑。
沿建筑长向分为三个部分,东部为材料学院,中部为软件学院及
国际关系学院,西部为管理学院。
三个部
分各自有独立的出入口和各自独立的交通
组织体系,便于管理和使用。
建筑的总平
面体量组合、外观细部造型,与建筑内部
使用功能紧密联系,体现出现代教育建筑
的实用性、经济性、整体性和灵活性。
设
计中对电梯及钢制疏散楼梯等垂直交通元
素均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将其突出设置在
建筑主体外部,以垂直向上的挺拔体量与
水平展开的建筑主体构成呼应,同时又以
通透的围合展示其本身的功能内涵。
主入
口大厅运用点式玻璃幕墙的通透性将庭院与广场联系起来,使建筑的内部与外部形成良好的视线交流,并构成建筑外部造型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