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1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明确: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⑴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幻灯⑤ 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复仇五、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芦花荡》的背景信息和作者孙犁。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简介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和背景。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展示孙犁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简要介绍《芦花荡》的故事背景和大致情节。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和背景的意义。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理解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外貌、言行和心理等方面。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4 教学步骤选取典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的人物分析观点。
第三章:情节解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点。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节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点。
3.4 教学步骤分析故事中的转折点,理解其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情节解析的不同观点。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其深层含义。
4.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包括对人性、生命、爱情等方面的思考。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步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5.4 教学步骤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或进行深入思考。
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写,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投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投影: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优质课《芦花荡》教学设计最新7篇
优质课《芦花荡》教学设计最新7篇探究特色篇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10页~19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______分钟)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2课时)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_______分钟)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_______分钟)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_______分钟)板书设计2.疑难字词:退却编算挂花飒飒丢人现眼张皇失措练习设计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芦花荡教学设计两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芦花荡》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的文学价值,掌握其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芦花荡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
2. 提问:你们知道芦花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背景来写作?二、新课讲解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2. 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 小组合作,探讨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5. 教师总结,强调《芦花荡》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巩固练习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内互相讨论,解决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
芦花荡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朗读《芦花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历史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芦花荡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你们认为这样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二、新课讲解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及环境描写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央视曾经有一个调查:你幸福吗?今天我也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你幸福吗?请大家说说心里话。
有的人认为很幸福,有的人觉得不够幸福。
可是,在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同胞却经历着不幸。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生命被任意践踏。
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反抗。
在这一反抗日寇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来结识一位老英雄。
二、出示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3.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4.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作家作品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编号:__________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1.2 课文主题1.3 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讨论5.4 课堂练习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拓展阅读材料9.2 延伸思考题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通过学习《芦花荡》,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课文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1.3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元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4.2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5.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 Symbol 意义和深层含义。
5.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教案(多篇)
芦花荡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芦花荡》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背景。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芦花荡》的故事梗概。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学生分小组阅读故事,概括主要情节。
2. 小组分享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情况。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阅读故事,分析人物形象。
2. 小组分享人物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情况。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探讨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和寓意。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主题。
2. 小组分享主题探讨,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2.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情况。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识别故事中使用的文学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识别故事中的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
2. 分析这些文学手法对故事表达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阅读故事,找出并分析文学手法。
初中语文《芦花荡》教案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初中语文《芦花荡》教案
初中语文《芦花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芦花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芦花荡》语文教案
《芦花荡》语文教案
一、知识梳理
(一)教材分析
(二)语言分析
该诗的语言选用较为优美,用词准确,表达思想深刻,层次分明,且
押韵精美,充满了深情厚意,可以让读者在感情上有所共鸣。
(三)技法特点
该诗采用的是对偶句的技法,每一句都是一对,以语言押韵、表达对比,强调对比,形成一种和谐、美好的节拍。
二、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
(2)学会使用对偶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能看懂诗歌并能够分析篇章结构,抓住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二)教学难点
(1)如何识别唐诗的押韵和对偶句的形式。
(2)如何理解唐诗中隐含的深奥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唐诗中押韵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诗中对偶句的基本形式;
3.揣摩诗歌的归纳,弄清其中的深层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看懂诗中的情节变化;
2.加深该诗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来欣赏该诗;。
《芦花荡》教案 一等奖4篇
《芦花荡》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学习难点:孙犁小说的风格四、教学流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二、作者介绍:孙犁,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芦花荡》教案篇5一、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1、处理生字词2、概述小说内容三、走近“老头子”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芦花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芦花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学会珍惜和平,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芦花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芦花荡》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芦花荡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芦花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也要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芦花荡》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1.1.2 让学生了解孙犁的作品风格,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1.1.3 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芦花荡》是现代作家孙犁写于1945年的短篇小说。
2.1.2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斗争精神。
2.1.3 孙犁,现代作家,著有《荷花淀》、《白洋淀纪事》等作品。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解析3.1.1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1.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芦花飘飞”、“湖面波光粼粼”等。
3.1.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教师给予指导。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1.3 学生能够欣赏孙犁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5.1.2 学生对孙犁文学风格的特点的把握。
5.1.3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对课文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5.2.2 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5.2.3 学生对孙犁文学风格的欣赏和鉴赏。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设计,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文《芦花荡》文本。
6.1.2 投影仪和投影幕布。
6.1.3 孙犁的作品集或相关介绍资料。
6.2.1 笔记本和笔。
6.2.2 课前预习资料。
6.2.3 个人阅读感悟分享卡片。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孙犁及其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7.1.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初中课文芦花荡教案
初中课文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芦花荡的美丽景色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芦花荡的景色,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各种鸟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芦花荡美景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芦花荡的美丽景色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芦花荡美景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芦花荡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点评。
(2)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芦花荡美景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5. 欣赏与感悟(1)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鸟类,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鸟类。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芦花荡美景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芦花荡的美丽景色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芦花荡美景。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芦花荡的看法和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案设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七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学习目标:
1. 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 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 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了
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 1竹篙g a o苇塘w e i疟子y a o寒噤j i n吆
喝y a o he
一梭机枪su o蹿cu a n仄歪z e趴p a扒b a飒s a 转弯抹角m o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 提:提( ) 防提( ) 纲
(2) 疟:疟( ) 子疟( ) 疾
(3) 喝:吆喝( ) 喝( ) 水
3、词语积累:(1)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 自如:
活动或操
作不受阻碍。
(3)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
胆寒:害怕。
(5) 阴森:阴沉,害怕。
(6) 提防:小心防备。
(7) 尖利:尖锐; 锐利。
(8) 能耐:技能,本领。
(9) 悠闲:闲适自得。
(10) 央告:央求。
(11) 阴
阴沉暗淡。
(12)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惨:
下滴的样子
(13)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 歇凉:乘
凉。
(16) 吆喝:大声喊叫。
(17) 遮掩:遮蔽,遮盖。
(18)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 打牙跌嘴:方言,
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 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 年
4 月6日生。
12 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1936 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 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
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
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 的主要代表作。
2.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小说
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 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明确:故事发生的时
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 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 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
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