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观潮.《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3篇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
“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
(生自学)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第二课时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讲述。
4.能够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
2.能够准确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计划、课件、课文PPT、教学实例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本子等。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主题。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活动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发音错误。
2.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3. 教学反馈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鼓励学生的主动表达。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重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发挥想象力,写一段有关潮水的小故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感悟和体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观潮》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短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和兴趣。
2. 教学过程
1.课文朗读: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逐段让学生跟读。
2.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物行
为的影响。
3.课文理解:指导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句子,解释生词。
4.课文操练:让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沟通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海边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反馈
通过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写下课文
阅读心得,进行课后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课外相关资料,了解海潮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观潮》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字和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观潮》第2课时教案内容,祝教学顺利!。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观潮》其次课时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阅读是同学的独特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应让同学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同学的语言运用力量,而且有利于同学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美丽。
【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如同、犹如、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力量目标:动用电教手段,把同学带入情境,关心同学理解课文内容,绽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美、奇怪的自然景观,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使同学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美丽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使同学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课前预备】同学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老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发爱好,引入课题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同学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
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日老师就带着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改变。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3、连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指名说。
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
第1课《观潮》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1课《观潮》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观潮》这篇散文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主题思想,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同时通过对文中细节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较为深奥的词汇和句式,如“澎湃”、“浩渺”等。
2. 抓住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挥想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观潮》。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简要回顾《观潮》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大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如“澎湃”、“浩渺”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4.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5. 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场景,提高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文章的主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2.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书籍,如《大自然的诗篇》、《森林报》等。
《观潮》教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观潮》教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观潮》教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潮》这篇文章。
前一节课我们讲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蕴意,重点呈现了作者为何会写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因为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文章的其他部分,并通过思维导图整理主要观点和段落,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一、文章的标题和开头文章的标题是“观潮”,这个标题很简短,但很有意义,因为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夏天的海浪和涨潮潮水的景象,表现出作者的亲近自然的感觉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这个标题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想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文章的开头是“我爱看大海”这句话,本句话简单明了,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热爱之情,也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
这也让读者第一时间就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海洋,从而更加专注地去读。
二、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段落整篇文章通过描述夏天的海浪和涨潮潮水的景象来表现对海洋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越到后面,文章的写作方式也越来越含蓄、细腻。
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段落。
思维导图如下:1. 开篇:作者热爱大海,特别喜欢看海2. 第一段:描写海浪的声音和景象3. 第二段:描写涨潮潮水、海堤和海滩4. 第三段:描写海涛的声音和气氛5. 第四段:对夜色中的海浪进行描述6. 结尾: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呼吁人们要尊重大自然。
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夏天的海浪和涨潮潮水的景象来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海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也是作者写作本篇文章的主要动力所在。
三、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观潮》这篇文章,虽然单纯叙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但表现手法却很巧妙,如下:1. 使用动词和形容词的结合,营造出了夏天大海的美景;2. 通过想象,表现出涨潮潮水,特别是细腻地描写出海水与身体的互动;3. 通过渐进的形容词,突出表现海浪的气势与美感;4. 使用反问句,增强文章的力度和感染力;5. 结尾部分通过跳出夜景,感叹“人能敬畏天地,也敬畏一切生命”,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之情。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观潮》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汇的解释和运用。
3.理解《观潮》中含义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积极向上的态度。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观潮》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观潮》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
教学难点1.理解《观潮》中的比喻和隐喻。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课文中的海浪场景,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和想象。
二、展开1.阅读课文《观潮》,教师讲解生字词汇和句子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利用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巩固1.配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1.总结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寓意,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作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生活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各有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的内涵。
同时,在巩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观潮2.生词:潮起潮落、生生不息3.哲理:大海宽广包容,人生充满变化4.寓意:孜孜不倦、奋发向上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观潮》并理解生词词义。
2.完成《观潮》相关习题。
3.写一篇文章,探讨大海对人的启示。
以上是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的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的课程教学设计(精选4篇)
《观潮》第二课时的课程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的课程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第二课时的课程教学设计1课时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3、讲解第二层。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把握作品的情感。
2.能够感受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3.发掘文章的语言特色,加深学生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长句与主谓结构的区别及运用。
2.感受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留白之美。
教学准备1.课文《观潮》。
2.教学用具:PPT,黑板,书籍(包括辞典、古代词典等)。
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1.教师呈现一幅海岸线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大海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题。
2.教师积极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们前往海边观海、观浪的经历和感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境。
第二步:分析课文1.教师给学生展示课文图及列表,读一段全文供学生自主阅读,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及感情内涵。
2.教师以多媒体演示课文,通过多角度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文学结构和语言特色。
第三步:针对难点进行讲解1.针对长句和主谓结构的运用,教师通过课文的语言模式进行讲解。
2.在讲解长句的同时,计算机中正在播放的字幕也应对计算机的语音进行转化。
第四步:语言运用技巧指导1.通过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词语进行技巧指导。
2.教师使用作业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技巧的理解。
第五步:课后延伸1.教师推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与海洋、海浪主题相关的文章,读后感思,题第对比,拓宽对汉语语言与文化的认识。
2.教师鼓励学生写一篇根据课文进行创作,或者运用所学技能重构课文一段。
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观潮》第二课时的授课,学生们对汉语中的长句和主谓结构、留白等汉语语言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开拓了与海洋、海浪等主题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写作,这些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汉语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
本文通过描绘潮水的变化,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课文第二课时,将进一步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文学鉴赏方面,还需加强指导和培养。
本节课将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潮水变化的动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大自然景观图片、音乐等,用于营造教学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教学氛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一篇讲读课。
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做了如下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
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
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
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划──议──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流,教师从中点拔。
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观潮第二课时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是一种怎样的奇妙现象吗?哪位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呢?(潮是大江大海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板书:潮师:一位曾经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2、听课文朗读,并思考问题:师: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请你们在听的时候注意:他描绘的观潮是一种怎样的景象(雄伟壮观)?你觉得文章写得美吗?美在哪儿?听课文朗读,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二、理清文路,划分段落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观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学生可回答前两个问题,质疑第三个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阅读全文,找出顺序,并能按照课文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三个情景是一样的吗?下面,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时间、地点。
)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潮来之前景象和观潮人的场面、心情。
) 相机板书:笼罩烟雾风平浪静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指名读第3自然段,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范文(4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范文(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案内容(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1观潮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16个生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屹、鼎、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1.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2.搜集、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潮起潮落吗?在哪儿见过?2.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着名的潮水。
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共同感受江潮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不会读的字词标出来。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师指导字音、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1.)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雄伟、壮观、气势磅礴)(2.)看看有没有自己不懂的或认为重要的、需要提请大家深入理解的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三、学习第1、2自然段。
请学生起来读1、2自然段,思考:潮来前钱塘江是什么样子的?前来观潮的人们是什么表现?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二.深入理解,学习第3、4、5自然段。
1.齐读第3、4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仔细体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1。
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
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
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
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观潮》这篇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写作顺序来写,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
二、学习潮来时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抓住哪几方面来写潮来时的?通过朗读发现关键词“远处”“再近些”知道了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
那作者写了潮的哪几方面呢?通过抓关键词“那条白线”“那声音”知道是从潮的形状和声音来写。
(一)知潮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于姓张描写的句子划上横线。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句子。
请同学们读一读,关键词“水墙”“犹如”等词语让我们明白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非常富有想象力,把潮比喻成不同的东西,让我们虽然没见过钱塘江大潮,读了课文就好像如临其境一般。
让我们一起看着图片读一读。
这些文字真是太神奇了,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二)知潮声除了潮的形状还有潮的声音,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出描写大潮声音的句子吗?请同学们读一读。
请同学们听一听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变化。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让我们再读一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小练笔想象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插上想象的翅膀也许大鱼能带着我们飞,带着我们去旅行;一个被丢落在路边的鞋子也能变成一个美丽又独特的花瓶;路的尽头也许能带我们走到天上去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你们充满想象力的大脑,仿照课文写一写图片中下雨的情景。
四、汇报交流与小结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老师写的句子。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还知道了作者运用想象把大潮的形状和声音描写的有声有色;课后请同学们把你写的片段读给父母听,阅读时也要善于想象画面,把一行行文字变成你脑海中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材特点分析《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
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
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
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
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
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2024年《观潮》第二课时教案(十篇)
2024年《观潮》第二课时教案(十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4、背诵课文的4、5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抓住重点词句品悟课文你还读出了什么?〔生说不出〕师:我还能读出这个叠词背后的情感,不信我读,你来听!一句话,一颗心,假设你是雪儿,听了“我”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同学们,想象一下,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有什么眼神,什么表情或许什么动作呢?〔出示: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4、一件事,一份情,我们再来体会她们一起看云的心情吧!是心情摇曳了白云,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雪儿的到来〕这是一只怎样的信鸽?〔不怕困难,英勇,坚强……〕想象一下,雪儿会遇到哪些困难险阻呢?〔风雨雷电,受伤……〕让我们带着对雪儿的喜欢和敬仰再来读读这段话。
再读一读这一节,你仿佛听到雪儿在说什么?〔完成题空〕你能把这不舍之情读出来吗?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任选一题〕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比方,如何将所提的问题进展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联想才能探究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让学生敢说、乐说。
这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针对学生的缺乏,加强朗读训练,进步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理解才能和独立学习才能。
在品读课文时我力求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气氛。
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考虑,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研究主题:交互式电子白板进步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椒县江海小学王昌兆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粗浅的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从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海底植物、海底矿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个“风光奇异、物产丰富”的神秘世界,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设计理念】1、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创设情景,感悟语言,领会课文情感内涵,并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为家乡有着如此壮观的景色而自豪,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生字词语,能在品读中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并参考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习积累语言材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背诵3、4自然段。
6、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潮水的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
7、发挥小组合作的功效,通过合作品读,使一些感悟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得到帮助。
【教学重难点】创设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比较活跃。
但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相差也很大。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出了钱江潮壮观的景象。
文章语言生动,词汇丰富,适合学生积累。
【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1、大家知道农历八月十八是我们这儿的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这儿较隆重的观潮节,黑板出示──观潮。
你看过潮吗?请你说说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关于钱江潮的诗句,选取典型诗句诵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交流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验证:课文中描写的潮水是否和诗中的一样。
2、检查读通,理清内容: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潮水?三、播放课件,激发情趣1、家乡的钱江潮壮观、雄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观潮.《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感悟于《上海教育》)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
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
,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
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
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
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
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
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
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
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
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
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