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外交思想史研究AMulti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新加坡公务员研究生(中文授课)培养方案(2014年修订)一、培养目标本项目面向新加坡政府选派的公务员,旨在培养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国政治和外交、以及中国对外战略方面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对象新加坡政府高级公务员,经过教育部和北京大学审查符合入学资格者。

三、学习年限、学习方式与学习要求1、学习期限:参加本项目学习的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2、学习方式:本项目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并按照培养方案完成应修的学分;第二年返回新加坡边工作边撰写学位论文。

在完成第一年学业,离校返回新加坡之前要办理相关手续并确定论文题目及指导教师。

3、毕业与学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学分修满,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四、培养方式1、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0。

2、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和讨论为主。

3、教学由专业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组成;教学注重启发式和研讨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方向1、比较政治理论2、政治哲学与社会传统3、比较政治与比较文化4、台港澳与世界事务5、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6、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研究7、联合国与国际组织8、世界民族问题研究9、东亚地区研究10、亚太研究11、中东研究12、中亚研究13、非洲研究14、当代国际关系15、美欧日发达国家关系研究16、大国关系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17、中国外交18、外交学六、学分要求、选课及课程设置1、学分要求及选课: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为核心课程,要求12学分;选修课为各方向的主干课程,选修课18学分。

2、课程设置:2014年硕士生课程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

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国际关系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国际关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

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

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

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

[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

“大战略”来源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的政治目标”⋯。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作者:谢万昌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3期摘要:近百年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的学术变迁与东态,其不仅诠释了近现代的历史的变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更折射出了个体历史人物在时代变迁与转型过程中受到深刻剧烈的时代性刻痕与烙印。

不同时期所主导下的历史研究范式对其个人历史的裁减形成的截然不同的价值与话语体系,对历史认识与评价的重大影响,体现了历史发展内部复杂矛盾的不可抗拒性在历史个人主体上的强烈影响。

梁启超作为近代上杰出历史人物之一,在其外交思想与个案研究中显得更为清晰与客观,但同时随着历史自身研究的深入与拨乱辨伪,追求唯物主义史观与实事求是的历史原则的回归与还原,不同时期,不管是革命范式的定性评价还是现代化范式的解冻性复原,都为客观辩证地研究梁启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创造了历史条件,其认识成果可以说是梁启超个案研究的一体两翼,存在固有取舍与益彰。

这正好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有的时代性张力与活力,为我们开拓与保留了丰富饱满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空间。

关键词: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梁启超;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外交近百年来有关从外交领域研究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外交的学术成果目前并不多,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来看,梁启超的研究学术成果目前主要集中梁启超思想领域,集中表现为对梁启超宪政思想、新民思想文学史学教育报刊传媒等领域,而对“一战”期间中国外交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通史性的著作中,而其评价由于长期受到意识形态与革命反帝外交话语的主宰,一直以来史学界对其往往以“卖国外交”或“屈辱外交” 做否面性评价,对其研究与评价并不符合求真求实的历史研究思维。

随着近年来史学领域现代化范式的深入,对这段时期外交研究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关于梁启超在不同领域的文献综述就超过十篇,分别涉及梁启超一生在政治、思想、学术、社会、文化、教育、传媒等诸方面在不同时期所取的研究成果的文献回顾与学术点评,其往往聚焦于“革命研究范式” 下,革命话语主宰时对梁启超研究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至文革时期研究的反思与检讨,学术成果表现多为对梁启超在诸方面的批判与否定。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一:《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1]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我国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中,倡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研究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研究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对于现代中国建立外交体系和实现中国崛起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探讨,从中挖掘出其中的历史价值与经验教训。

一、地缘条件对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地缘上,民国时期中国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即“环海相连”的地理位置,这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在地缘上,民国时期的中国既面临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影响,又需要应对日本、俄罗斯等大国东北亚区域的政治、经济等威胁。

同时,地理位置还影响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和外交战略定位,中国需要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采取合适的外交政策。

二、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以倡导和平为主的“民族自强、国际和平”的外交政策,也有以争夺海外市场和追求国家安全为目的的“实用主义者”政策;既有开放与抗争并存的“新旧结合”的政策,也有战略灵活的“机会主义”的政策等等。

下面具体探讨一些主要的民国外交政策和实践。

1、“口号主义”——以和平主义为中心的外交政策在较早阶段,民国时期中国披挂上阵、欲要成为国际体系平等主权国家的外交主张主要是倡导和平和国际法。

从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多次倡导“裁军”,主张搁置军备竞赛等和平主义口号。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晋绥问题上的“提议裁军”,这一倡议表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无力和中国想要利用惟一手段的外交抗议的局面,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2、民族自强、国际和平“民族自强、国际和平”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外交口号。

此时期,中国国内革命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激励了民众,使他们感到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需要自强,并推行国内现代化,以提高国际地位和实现国际和平。

实际操作中,这种积极进取、厉行综合国力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的实力缺陷和顾虑,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平等与合作的信仰。

试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与思想创新

试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与思想创新
总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滥觞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崇尚和谐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优良革命传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的近现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史地形成了当前中国的政党政治现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当前中国最为显著的政党政治特征
序正 在深 度调 整和 加速 重构 中 日渐形 成 。 在 此 背景下 , 端起 历 史 的望远 镜探 寻未
来世界的发展大势时便会发现 , 中国面对以下三大紧要而迫切的时代课题 : 一是
如何 夯 实未来 发展 的周 边根 基 ; 二 是 如何运 筹新 兴大 国和守成 大 国之 间 的权 势转 移 ;三是 如何从 战 略 的高度考 量 中 国 自身 与世界 的关 系 。凡此种 种 ,归结 为一 点 就是 在 中国崛起 的恢宏 历 史进 程 中能否 坚持 走 和平发 展之 路 , 能否 跳 出 “ 修昔 底
展新 道 路 , 而这 无论 对 中 国还 是 对世界 , 都 具 有重 大的 现 实意义 和深 远的 历 史意
义。
关键 词 :大 国外交 中 国外 交 中国特 色外 交理 论 中图分 类号 : D8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5 - 4 8 1 2 ( 2 0 1 5 ) 0 6 — 0 0 7 5 — 8 6
今天的世界 , 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巨变。 在信息化革命迅猛发展和国际体
系深 度调 整 的 当下 , 世 界各 国既面 临前 所未 有 的发展 机遇 , 又遭 遇 全球性 危 机 和
风险社会的严峻挑战。历史潮流 , 浩荡 向前;世界发展 , 一日 千里。中华 民族走 向全面复兴或 日中国的崛起 已近在眼前 , 而且是当今世界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和 最为重大的全球性议题。 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时代呼唤 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犹如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研究
l.















20
世纪
90
年 代 中 国 全方 位外 交 战 略研究
成 林萍
李正阳

首都 经 济 贸 易 大学 马 克 思 主义 学 院

北京

00 0 7 0


政治



20
世纪

90
年代 中 国全 方 位 外 交 战 略 的 制 定

世 纪 70 年 代 末

邓小 平 对 当 时 世 界 形 势 的 发 展 变 化

做 了 深人 细 致 的 研 究 和 分 析
20
提出
了 和 平 与 发 展 是 时 代 主题 的 崭 新 科 学 结 论

世 纪下 半 时 期 的 时 代 主 题逐 渐 由 战 争 和 革 命转 变 为 和 平 与 发 展
江泽民在总揽国际国内全局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时明确指出要把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同看作中国在国际战略中的两大关键性问题要把认识清楚这两大问题看作是科学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的核心点


卷第 年

20 1 5
9 月
辑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刊 Vo 3 No J o u r n a of M a x s m S ud e S e p e mbe 2 0

深化党际交往
关键词

20
世纪
90
年代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动因、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国际关系的剧变,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挑战。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从屈辱条约到平等外交,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不仅是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反映,也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观念更新的结果。

文章首先将回顾中国近代外交的历史背景,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以及晚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关键节点,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探讨这些事件如何推动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本文还将探讨转型过程中的主要人物和思想,如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本文将评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塑。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这一转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背景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并非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内环境来看,晚清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政治上,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民生凋敝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思想上,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冲击着传统的封建观念。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外交事务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契机。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向海外扩张,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自然成为了他们争夺的对象。

频繁的战争与外交摩擦,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朝贡外交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寻求新的外交模式。

再次,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努力,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运动,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有所突破,也在思想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百年变局视角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2019

百年变局视角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2019

百年变局视角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2019作者:门洪华,肖晞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10期门洪华1,肖晞2(1.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 200092;2.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长春130012)摘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前期,国际体系变革接近临界点。

对中国而言,百年变局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同时也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外交因此变得分外重要。

中国积极应对百年变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应对百年变局的中国外交思想理论创新,体现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聚焦自身发展的战略基础、夯实地区重心的战略支撑、密切关注全球的战略广度、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战略深度等方面。

中国外交实践创新,则体现在走开放发展之路,夯实通过全面开放实现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双提升;推动形成动态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推动周边关系的稳定和深化发展,筑牢中国全面崛起的地区支撑;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化合作,推动新合作机制的形成;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实现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合作的统筹。

关键词:百年变局;中国外交;理论研究;实践分析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10-0044-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8JZD058);中宣部2017年度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世界主要大国海外利益拓展之路”作者简介:门洪华,1969年生,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晞,1976年生,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第一次伟大的实践。

本文是从“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的作用,弊端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写。

从得出“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一边倒”外交政策;作用;弊端;启示“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之后提出的外交战略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

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一边倒”政策的含意是:在国际上联合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反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策略。

其实质仅仅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下的政治方针。

“一边倒”政策的作用“一边倒”外交方针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明智的抉择在于选定利多弊少的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兴利除弊。

事实上,“一边倒”方针给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巨大作用:第一有效地抵制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中国的颠覆活动,稳固了新政权和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国内来说,新中国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极其落后,长年的战争更使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和抵抗时有发生,尤其是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也策划有朝一日反攻大陆颠覆新型的人民政权;中间势力由于对中国共产党能否稳定政权产生怀疑,也处于摇摆不定和观望之中。

当代中国外交思想概述共31页文档

当代中国外交思想概述共31页文档
外交
5/13/2020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2
外交思想
5/13/2020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3
二 中国外交思想史的时期划分
5/13/2020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4
三 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形成的 理论基础
5/13/2020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5
马列主义的国家观、世界观和 外交观
文献基础
最有代表性的马列经典著作有:《共产党宣言》(1868马恩 合著)、《资本论》(马恩合著)、《法兰西内战》(马克 思)、《18世纪外交史内幕》(马克思)、《俄国沙皇政府 的对外政策》(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等
两极格局
在1840-1949世界殖民体系格局中,中国的价值主 要地表现在经济层面:原料与市场 在美苏主导下两极格局中,中国的经济意义被相对压 缩,政治意义被相对放大; 意识形态因素成为影响 和制约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因素
5/13/2020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18
国际格局
冷战态势――外交思想(战略)受到“政治孤立、经济封 锁和军事对抗”的桎梏, 带有浓厚的为争取生存空间而“斗 争”的色彩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Mutual respect for sovereignty and each other’s territorial integrity; non-aggression;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peaceful co-existence
5/13/2020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wps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wps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中国的外交远不是从鸦片战争前才开始,几千年来华夏政权一直与周边的游牧政权、农耕政权乃至南洋西亚欧洲的政权发生过断断续续的官方接触,即使是在近代与欧洲人的官方往来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

严格的说起来,鸦片战争并不是中国开始与西方有外交关系的起点,而是清王朝被迫遵守西方外交规则的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东方专制国家与西方近代化文明国家发生激烈的碰撞,外交上的冲突也是导致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之一。

清政权是一个由边疆落后部族建立的政权,尽管在建立过程中任用了大量汉人知识分子,建立政权后也大部分采用汉族政治体制采用汉族的文化,但是清政权带有大量的落后的野蛮原始部落的痕迹,采取狭隘的民族政策,文化上也是以高压为主。

知识分子并不能像明末一样研究经世致用之学,精力放在严重脱离社会的考据上面,高层知识分子更是唯知空谈,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

在对外交往中,清政府重在防弊,担心内地反清组织与海外华人发生联系,也担心他们从已经进入东方的葡萄牙人得到军事技术。

到了后期西方的“无君无父”的共和政体更是让清政府感到恐惧,将会对清政府赖以统治的思想体系造成颠覆性的冲击。

因此,清政府厉行锁国政策,对外通商口岸几经变更,也只局限在广州一地。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外观念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采取被动应付态度,连近代外交最寻常的互派常驻使节都畏如蛇蝎。

后来虽然设立了总理衙门,但是没有懂国际法及近代外交规则的人才。

外国人苦于找不到能够顺畅沟通的交涉对象,清方也找不到懂“洋规矩”的人,双方难于正常沟通,于是出现了赫德代表中国与法国谈判、蒲安臣作为代表中国出使欧洲等令人惊讶的事。

即使有懂办洋务如李鸿章等一两人,但是作为总体的清政府外交机构及其人员水平很低下,清政府驻外使节也深居简出,不参与社交活动,只是作为形式存在,没有履行一个公使应尽的责任。

当然了这只是前期的情况,后期有所好转。

尽管到了民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外交人才,但是中国外交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时期,与东邻日本迅速进入角色有很大差别。

《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读书笔记模板

《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朱士行——汉地第 一位开创中西文化
交流①的僧人
喜迎卅周年更上一 层楼——中国中外 关系史学会2010年
泉州年会总结
法国东方学家格鲁 塞对玄奘西游的研

试论唐代西域
求法僧侣的求
法动机及其
1
“宗教生存困
境”——以义
净《大唐西域
求法高僧传》
的讨论为中心
2
高句丽宗教的 多元发展
3
赴日宋僧与忽 必烈征日战争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郑和下西洋:异文化、人群与文明交融
一、下西洋的前奏:外来民族的迁徙与异文化的融合 二、下西洋的意义:古代陆海丝绸反映的中、朝文化交流
一、交流的结晶《皇华集》及其参与者 二、交流的内容 三、结语
西学在华传播的三个堆积层与晚明、晚清的关联
一、汉文语境中的“西学”概念的出现 二、变动概念的“西学” 三、“汉文西学经典”及其三个堆积层 四、明清间的汉文西学经典在晚清
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史初探(1819—1949)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二、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历史脉络 三、影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发展的因素
康乾时期燕行使眼中中国北方民众的宗教信仰
一、正统宗教与民间宗教同样兴盛 二、民众信仰的对象是庞杂的 三、民众对神祇的信仰具有功利性
乡土社会的信仰与秩序——闽南H县J镇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相处情况 的调查与分析

张奚若对外交流思想研究

张奚若对外交流思想研究

张奚若对外交流思想研究张奚若(1897-1986),字若曦,号棠荪,浙江余姚人,中国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教育家。

他曾任国民政府驻法国大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驻英国大使等要职,是中国现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外交领域,张奚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思想,他的外交思想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张奚若的外交思想1.主权平等:张奚若主张国家主权平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

他认为,国家之间应当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对方的领土和主权,不得干涉他国内政,更不得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强迫他国屈从。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当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分歧和争端。

2.以德克己:张奚若倡导以德服人,以己服人。

他认为,外交工作需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诉求,通过善意和谅解来化解矛盾,达到相互谅解和合作共赢的目的。

对于自己国家的弱点和不足,也要有勇气正视和改正,以此赢得外国人民和政府的尊重和信任。

3.以理说服:张奚若主张以理说服,以诚相待。

他认为,外交谈判需要有理有据,有据有理,不仅仅要有实力和地位,更重要的是要有道理和正义。

只有站在正义和道义的一边,才能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最终取得胜利。

外交官还要讲究诚信和信守承诺,不可轻言放弃,否则将失去信誉和尊严。

4.爱国报国:张奚若深信爱国报国是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认为,一切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都应当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着想,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交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二、张奚若的对外交流思想在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1. 坚持抵制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张奚若作为中国驻外使节,致力于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抵制外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侵略行为。

他积极参与《凡尔赛和约》的谈判,反对将青岛割让给德国,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协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为中国赢得国际支持和同情。

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牛军本文研究的新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到1954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

以往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描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总画面和影响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种种内外因素,其不足之处在于一直未能进一步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

如果没有这种探讨,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至少不会是完整的,而且肯定无法深入理解后来中国外交的发展。

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弥补这一不足,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示新中国外交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含义。

(一)“一边倒”与新中国外交的革命性。

对新中国外交制定阶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特别是近来年对中共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分别进行的深入探讨,丰富和加深了对新中国外交起源的解释。

1。

有关的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大致从1948年底开始考虑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后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便确定下来了。

按提出的顺序,这些原则包括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后一被简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等。

2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在1949年1月上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领导人讨论了与对外政策有关的问题。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看,这些讨论并不很充分,通过讨论初步确定了对帝国主义国家不急于承认和先与苏联等国建交通商的大原则。

会议后发布的《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主要体现了针对帝国主义的“不承认”原则,并对相关的具体问题作出了不少规定。

31月政治局会议结束后不久,中共领导人在西柏坡接待了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这次会晤促使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建国后与苏联结盟。

在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宣布1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杨奎松:《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论新中国对美政策的形成》,《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实践

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实践

intemational relations’practice indicated that“seeking sameness but keeping diabrence”was
Cllinese,My撇ar s锄e the
that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ml Coexistence which earlier
but ke印ing di航rence”
tlxat instructs ollr count巧diplomacy practice the process.Under the thou曲t of“see虹ng
s锄eness but ke印ing di脑rence’’instnlction,Deng Xiaoping utilized“one country佃’o
h踟lonious respect of the maintenance wo订d Inultiplicity'’and‘‰e
world,’are Cllinats new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llip to be ri曲t application.In dealing with intemational
accWacy plch the diplomatic principle of“seeking s姗eness but ke印ing di妇Ference,,b;:,the
?孥s1Ve re:olve diplomcy facts,finally it js promoted the印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ke印ing difference’’is the need to deal with for peace diplomacy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中国外交思想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_再学邓小平外交思想

中国外交思想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_再学邓小平外交思想

-!"-
第!期
傅耀祖 %中国外交思想的又一交次历史性飞跃 ’ 和平与发展 # 重要思想的时候并没有使 平提出 用时代 ( 时代特征等词汇 ! 而是说 ’ 和平与发展 # 是当今世界的 ’ 两大问题 #, 全党在学习 ( 实践 ( ’ 和平 再 学 习 (再 实 践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过 程 中 !对 与发展 # 思想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它的科学性有 进一步的理解 ! 在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上 ! 对这一 重 要 思 想 做 了 更 全 面 的 阐 述 !使 ’ 和平与发展# 思想更丰富 (更全面 ,
一 ’对当今时代特征的 ) 新的科学判断 *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时代 ’ 时代特征的 研究 # 认为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共产党人 制定正确的国内 ’ 国际战略和政策的理论基础 & )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 # 即首先 列宁曾明确指出 % 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 " 而不是个别 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况$ # 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 定自己的策略 ( 只有认清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 征 # 我们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的 更详细的特点 &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 # 革命 导师们在深刻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 经济情况的基础上 # 对不同时代及其特征有精 辟的理论阐述 & !) 世纪中叶 #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 !"" 周年 # 全国人民怀 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 怀念这位世纪伟人 & 邓小平 把自己的一生融入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之中#七 十多年的革命生涯 # 他始终与祖国人民同呼吸 ) 我是中国人民 共命运 & 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 % 的儿子 & * 邓小平在革命实践中逐渐成为中国民 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杰出领袖 # 他为中国 革命作出的不朽功勋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 他 的 思 想 ’理 论 #他 的 品 格 ’风 范 为 后 世 留 下 了 宝 贵的精神财富 # 永远鼓舞和指引着全国人民奋 勇前进 &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 境和国际斗争 #老一辈革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 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 提出了许多闪 光的外交战略思想和斗争原则 & !)&) 年新中国 成立 # 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新中 国以独立自强的崭新态势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 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建了完整的 中国外交思想科学体系 #实现中国外交思想史上 的首次飞跃 & 邓小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设计者 和参与者之一 & 进入 *" 年代 #邓小平作为第二代 领导集体的核心 ’ 中国外交的决策者 # 他以马克 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 立足于中国人民和

2021年新中国外交史在国史研究中的定位

2021年新中国外交史在国史研究中的定位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史需要有自己的学科定位。

新中国外交史作为国史的组成部分,既需要适应整个国史体系,又要反映自身学科特点,以便与相近学科进行交流。

一、新中国外交史的外延新中国外交史的定位可以借鉴一些较成熟的学科,如外交学和国际关系学。

外交学与外交史的关系最近。

外交学本身也包括外交史和外交思想史。

我们所研究的新中国外交史属于历史学科的分支——中国当代史,它与外交学的外交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尽管两者都把外交作为研究对象,但外交学培养外交家,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的学科;而我们所研究的外交史则属于人文学科,培养的是史学家。

史学离不开方法和理论指导,但是它本身不是概念的体系,而是对事物客观发展过程和人物客观活动过程的陈述。

研究外交史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外交。

外交学学者研究认为“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

如简而言之,广而言之,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交往与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通过其他半官方和非官方机构、社会团体以至个人,通过通讯、访问、会谈、谈判、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以上定义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三点一是外交的主体是国家,外交活动主要指国家的官方活动,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外交活动只有在官方的指导和授权下才属于外交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
向征服神圣国土的满洲进行复 仇的使命的意思……细读孙中 山的这些段落就会发现,它实
际上浓缩了我的好几个主题:
但眼下我们还是先来注意两个
动机的结合:为祖先的英灵复
仇及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有民享
的共和国。”(美)杜赞奇: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 宪明译。
董婉妮 陈锦烽 肖雪 陈晨 佟欣妍 周嘉宝 雷诗琪 玛丽娅·马哈热提 吕宸 李佳欣
王菁菁
西方扮演着主动的(active)角
麻昊昱
色,中国则扮演着远为消极的
或者说回应的(reactive)角
陈若丛
色。”(美)柯文:《在中国
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
韩钟天
国的兴起》,林同齐译。
韩嘉怡
• 在中、印和欧之间存 任柳佳
在三角关系。但是, 马婕
中欧(西方)的关系 王松
已经被构筑得十分牢 付新宇
卢雨涵 温曼莎 王倩芸 王成龙 武旋 宋璐璐 迟琳 李洪胜 赵桐 陆淼
• “东方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依
农鑫
意志为转移的强加给东方
周彩婷
的一种政治学说,由于东 李秋平
方比西方软弱,因此东方
的差异便被西方用这种软
曾琪斐
弱抹去了。”(美)爱德
陈香瑶
华·赛义德(即萨义德)
戴帼君
(Edward W. Said):
卢敏
•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史家
胡康琪
解释鸦片战争(1839-1842)到
义和团起义(1899-1900)这段
陈桢楠
历史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
‘西方冲击’与‘中国回应’
杨博允
这两个概念。这一理论框架所
依据的前提假设是:就19世纪
杨凯茜
的大部分情况而言,左右中国
历史的最重要影响是与西方的
冉冰洁
对抗。这种提法又意味着另一 假设,即在这段中国历史中,
固,而另外两边却
“薄弱至极”,未得 师瑞雪
到学界的“普遍重
张快快
视”,这是一个畸形 杨晓妍
发展的学术三角。尹 王国本
锡南:《印度的中国 唐诚 形象》。
王唯楚
• 鉴于中国“对整个文明的
张婧
信心的崩溃”实际上发生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
李凌云
午战争,“我把16世纪以
宁艺晴
后到19世纪晚期——以
田园
罗放
• 雪浪“性佻达,不拘细行。 陈天祥 友人辈挈之游狎邪。初不
峻拒,或曲宴观剧,亦欣
杨海晓
然往就。……曾至吴越间, 刘乔
士女如狂,受戒礼拜者,
罗芳
摩肩接踵。城郭为之罢
市。”沈德符:《万历野
尉秋实
获编》,卷27,“雪浪被
董思睿
逐”条。请评价雪浪和尚
与利玛窦的辩论(二人的
冷慧宁
辩论见《利玛窦中国札记》 刘阳
郭彤
《赛义德自选集》,谢少
波等译。
胡钰铂
施润茜
姚李南
辛经纬
• “我们想修订历史,要 黄超颖 让意识形态跟着历史 黄天元 走,不要使历史被意 赵天羽 识形态垄断,保持最 傅翰文 低限度的客观性。” 刘欣杨 黄仁宇:《放宽历史 方若冰 的视界》。
兰天莹
刀洛西
高斯钰
• “满人入关以后,中原的古 代文明却全部退化衰败了。 今日满洲征服者一意榨取 中原,他们统治了中国已 有两百年之久,丝毫不想 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而 只知掠夺剥削。……他们 是无与伦比的破坏者,毫 无任何建树可言。”(英) 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 历记》,王维周,王元化 译。
陈如仪 徐剑辉 张里程 唐成超 姜悦 周苑青 薄秋磊 赵子含
• “独笑儒者未出门庭,而一谈绝国,动辄言夷夏夷夏。若谓中土而外,尽为侏离左衽之域,而王化 之所弗宾。呜呼,是何言也!……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 则自赤县神州而外,如赤县神州者且十其九,而戋戋持此一方,胥天下而尽斥为蛮貉,得无纷井蛙 之诮乎!……且夷夏何常之有?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元元本本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 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其以地律人以华夷律地而轻为訾诋哉!故愚 谓兹刻之大有功于世道也,不但使规毫末者破蜗国之褊衷也,抑且令恣荒唐者实恒沙之虚见。” (意)艾儒略:《职方外纪》。
1895年作为一个象征性的
年代——看成是思想史的
肖震苏
一个新的时段,因为,当
王靖雯
16世纪中国进入世界以后,
思想史就再也不能不考虑
李异予
全球的因素。”葛兆光徐逸杰
周旭明
张辰恺
• “东方是非理性的,堕
落的,幼稚的,不正
陶月
常的;而欧洲则是理
陆奇寒
性的,贞洁的,成熟
梁成
聂小依
布罗代尔(F. Braudel):《资
李柏良
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
译。
李婧
郑唯实
•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自正始 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 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 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 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 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 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 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 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正始》,《日知录》,上,卷13,黄汝成 集释。
的,正常的。”“东
魏刚
方一下子可悲地成了
兰云柯
非人道、反民主、落 莫超
后、野蛮等的代名
词。”(美)萨义德:
刘浏
《东方学》,王宇根译。
吴婷
许颖
• “1912年2月,在辞去新建立的 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之后的某 天,孙中山来到明朝(13681644)创建者的陵前,向这位 汉族的祖先祭告。他在祭词中
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已经完成了
缪盈 苑文杰 王敬 林立 王雷特 滕坤漪 陈菊婉聪 刘念鸿 张小庆 孙垚垚
汤萍
•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 刘悦 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
李鸿雁
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 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 姚苏薇 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 黄晖晖 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 黄明浩 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
刘翌秋
知识。”(意)利玛窦、 (法)金尼阁:《利玛窦 胡伟晨 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 郝婧青
第四卷第七章)。
龚玉婷
唐筱睿
• “在历史时间的种种不同形式中,
钟宁
长时段是一个棘手、复杂和陌
生的任务。把长时段接纳到史
杨妍捷
学研究中来不是件好玩的事。
这不是简单地扩大研究和兴趣
宋佳骏
的范围,也不是仅仅对史学研
罗勉
究有利的一种选择。对历史学
家来说,接受长时段意味着改
杨珺
变作风、立场和思想方法,用
新的观点去认识社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