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练习7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练习第7课 藏戏_人教新课标
《藏戏》习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看汉字填拼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布施鼻祖柔顺压抑敦厚夸张描述演绎哄堂大笑别无所求二、形近字组词僵()敦()绎()缰()郭()择()钹()獠()拨()缭()三、填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试图------()敦厚------()稀奇------()随心所欲------()四、填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清新------()敦厚------()五、解释下面的词语雄浑:敦厚:开山鼻祖:六、根据课文填空(1)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般的()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练习7 推荐一本书|苏教版 (2)
苏教2001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教学设计执教人:裕安区城南镇中心小学王俊2016年10月教师简介:王俊,女,1988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现任裕安区城南镇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六年级年级组长。
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认为教授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触美-挖掘美-领会美-创造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去体会语文之美,深受学生喜爱。
从教以来,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学艺术,2015年获得裕安区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16年获得裕安区第二届教学能手称号。
苏教2001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推荐一本书教材分析:《推荐一本书》是苏教2001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口语训练课。
这篇口语交际主要是训练同学们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同时,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把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推荐给他人。
2、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资源共享的合作交流意识。
3、进一步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热爱书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把自己读过的书推荐给别人。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热爱书籍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单,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教师:情境视频,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同学们讨论课外书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说说视频中的同学在干什么。
3、你们喜欢读书吗?都读过什么书?最喜欢哪一本?4、既然大家看过这么多好书,好的东西应该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好书也是一样,应该推荐大家。
引出话题“推荐一本书”。
(板书:推荐一本书)二、尝试推荐1、现在谁第一个上台来向大家推荐自己的书?学生上台试推荐,教师鼓励。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七教案——诗歌赏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七教案——诗歌赏析。
一、教学目标1.对于各类诗歌形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能通过例析加深印象。
2.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找出对散文的影响,帮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理解更加深刻。
3.能够通过阅读和赏析领悟诗歌的优美之处,激发对美的敏感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诗歌鉴赏与欣赏。
2.难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修辞等方面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授课方法通过听、说、看、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
2.课程设计(1) 引入:课堂启动激发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的概念以及诗歌的表现形式,如韵律、节奏、意境等。
(2) 主体:课堂讲解1)介绍特定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说明诗歌的韵律、节奏、形式、意义和写作特点。
2)分享各种诗歌的感悟,探讨每一首诗歌所带来的情感和思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销魂韵味。
3)教导学生诗歌的欣赏和领悟方法,如首句分析法、情感分析法、意象分析法等。
4)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创作过程,并开展小组讨论、跟读、背诵、模仿等活动,培养学生朗诵和表达能力。
(3) 结束:课堂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归纳大家的掌握程度,以检查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估1.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表述、针对性提问等形式,实时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加强课堂交流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学习结构。
5. 课后作业1.背诵配合教材课程的部分诗歌。
2.通过网上搜索等方法,找出课程教材以外的条例的诗歌,并记录下来。
3.观看相关诗歌相关的视频。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练习备课7
六年级语文题姓名:评分:
缩句:前天气象台发布了北方强冷空气即将南下影响我省的消息。
判断题:“当日东南风起甚紧”,中的“甚”是“甚至”的意思。()
扩句:小朋友讨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四位来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A、杜甫B、李白C、白居易D、陆游
填关联词语并造句:()是好朋友,我们()要按原则办事。
用“虽然……但是……所以……”造一个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珊迪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
写出带“鼎”的成语四个:
把句子改写成肯定句: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
改写成不用引号轰示,而直接叙述的句子: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关联词填空:()我们坚持刻苦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好。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预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预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单元主题及单元的教学内容。
2、认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3、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自学导读部分,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1.自读第七单元导读部分,用笔画出学习主题和学习要求。
2.小组讨论,说说那些学习任务较难完成?3.全班汇报学习任务。
板块二:由自己喜欢的课文开始读起,读完4篇课文。
小组合作,完成预习学习单(一)认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难以理解的词语。
难读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板块三:全班交流预习单,对简单的问题当堂处理。
1.在这四篇课文中有一些词语,相信在预习的时候,同学们都已经接触到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
开火车检查词语。
学生读词,遇到困难,谁想帮助他就自己站出来告诉他。
2.再来看一些四字词语,自己先练习读一读。
出示四字词语,学生认读。
检查词语,不明白的质疑。
3.选词填空。
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总结:把词语放在句子里理解,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块四:交流主要内容看来这些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么我们把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交流一下吧。
老师带领交流第一篇的主要内容,指名汇报(1—2个即可)。
板块五:相关资料:板块六:梳理问题这节课大家应该明白“学贵有疑”的道理吧。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惑,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预习单上做出标记,大家一起交流。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练习7》教案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练习7》教案课题:《练习7》教材: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主题,明白诗意,感受诗意。
2、能正确读出每个字的音、声、调、义。
3、能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1、学习拼音、注音,把握读音。
2、了解诗人寄托于红楼的深用意,感受爱国之情。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为红楼赋予的深刻寓意。
2、情感理解和体验。
3、善于运用自己的语感,朗读标点符号,表现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1、独立思考法。
2、情感体验法。
3、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把《练习7》这首诗的诗题呈现在课堂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看到这首诗的诗题是什么?根据你们对诗题的理解,你们认为作者想表述什么意思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出各自的观点。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找一两个孩子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起点。
二、理解诗歌:教师请学生先默读第一至第三句诗歌,听完之后要求学生一起再读一遍,强调每个字的音、声、调、义,掌握词义后,提醒学生掌握好分段,根据分段进行语调上的起伏。
然后,介绍红楼的背景,教师直接让学生读出红楼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色彩并吸取其韵味,了解诗歌中对红楼的寓意。
最后,请学生再次阅读全文,并体会作者对红楼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爱。
三、感受诗意:1、情感体验:老师会出现五种情感(气愤,悲伤,喜悦,祈祷,赞叹),请学生根据所听到的诗句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默读训练:老师先朗读全篇,然后让学生将诗歌分段默读,注意语调和分段,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上完一堂课之后,老师可以考核学生对于此题的理解程度–借助平时的课程测验,看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解析每个字的音、声、调、义,并对红楼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爱有自己的理解。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并不是只有能背会古诗词才算学会,相反,教育从来不应该是只张口背诵和习惯性按部就班。
孩子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学习体验和进步,这是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所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练习七》(1)
3.读刘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中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5、结合课件体会“煮书”的含义
单元
七
主备人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练习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
要点
重点: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难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
3、课件介绍每句名言的含义。
4、指导背诵名言。
板
书
设
计
评价与反思
三、学习第三部分
课件展示:
1.鲁迅的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的收获。
(一、二两则讲的是要博览群书,“采得百花成蜜后”,不能局限过分单一的读书种类和内容;三四两则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练习7《走进论语》苏教版
1.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科知识和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
2.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对《论语》中的文言文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名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针对《论语》中的观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设想: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设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汇报,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论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选取《论语》中的两句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名言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少于3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论语》中的一个教育观念或道德观念,编写一个发生在学校或家庭的小故事,展示这一观念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要求故事内容积极向上,具有现实意义。
重难点: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应用,对《论语》中深层次思想内涵的把握。
(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下)口语交际《临别赠言》教案(练习7)
六年级(下)口语社交《临别赠言》教课设计(练习7 )六年级语文教课设计《临别赠言》教课设计单元、章、节练习教课内容练习七需课时:课时3第 3课时课型口语社交教课目标和要求1、练习口语社交,学会拥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福。
2、旨在培育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深情。
要点难点学习孔子的名言,理解其意思,知道其出处。
教课方法讲练联合教课协助手段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师教课内容与指导策略学生活动内容与行为方式预期成效及复备反省一、借助名言,引出话题。
1、出示留言册,讲话。
2、出示荀子名言: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3、议论临别赠言的对象。
二、复习古诗,翻开思路1、指引学生谈谈送别诗,教师评论,并提示学生奇妙运用这些诗句,能够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2、组织学生议论同学、老师、母校的临别赠言还能够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激发感情,指导说话。
1、对好朋友说。
让学生在沟通中感悟赠言言之有物的妙处。
2、对身旁同学说举例议论如何对身旁的同学说赠言。
指引学生抓住同学的特色和个性或才能等说。
沟通、评论、实时夸奖,一定学生指导说话。
3、对老师、班级、母校说学生谈谈六年的小学生生活,除了同学还有谁给你深深的感情记忆?让学生理解对老师、校长、班级、母校说话要注意表达得体。
指引学生对老师等说赠言,师生互动。
四、编写赠言,倾诉真情1、课件出示赠言典范,简要介绍格式2、指名学生读赠言,师生评论五、教师赠言,依依话别教师小结,教师给学生留赠言,话别。
学生议论同学、老师、母校的临别赠言还能够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1)展现一些学生临别时说的赠言(2)学生议论最想对哪位好朋友说,说什么?互相建议。
(3)展现一些学生生活的画面,唤起学生回想,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说赠言,感动同学的心。
学生联系生活实质,谈谈最想对好朋友或许其余同学说什么。
1、学生写赠言,教师巡视,实时指导2、学生、师生互赠卡片,说赠言,传达真情。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 7 课件(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 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 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 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 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孔子名言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并经常去温习,不是很快乐吗?
论语中特指孔子
“按一定的时间”“及时” 或“时常”
志同道合的人 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了解 (自己的长处)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却 生气,发怒
也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 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 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走路, 必定 从 在其中 他 优点 学
代词 行走 们 长处 的
改正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意
பைடு நூலகம்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 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 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 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迷惑。意思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
2、成语类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3、名言警句类
①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焉 死而后已 ④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部编版六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
部编版六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部编版六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篇一」【教学设想】写字教学既有实用价值,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进行美育,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节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书写,使学生理解并记忆偏旁与例字的字理、字形和结构,并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
【教学过程】一、开课激趣,创设情境1. 欲要字正,先要身正。
检查学生坐姿,引导学生集中精神。
猜字谜:一横一横又一横,一竖一竖又一竖,一撇一撇又一撇,一捺一捺又一捺。
引导学生猜出字谜,谜底为:森。
(板书“森”字)2.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森”字,它由什么组成?这三个“木”字完全一样吗?(不一样。
)看来同为“木”字,再做构字部件时笔画会有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偏旁的变化。
二、新课指导,边讲边练1. 做好准备工作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写字前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吗?(注意坐姿以及握的姿势。
)同学说得太棒了,这就是我们写字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写字前,第一,注意写字姿势,可让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对方的握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是否正确;第二,看准,想好,再落笔,书写时要多动脑筋。
2. 认字读字(1)教师领读书本上的四个字。
(2)指名读字。
(3)学生组词,加深对这几个字的印象。
3. 观察对比(1)出示:又劝土堆车转牛特(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字,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含有第一个字;每组字的相同部分字形略有不同。
)(3)引导学生说出具体的不同之处,并相机归纳总结:①“又”是的第二笔是捺,而在“劝”字中,“又”的第二笔变成了长点儿;②“土”字的第三笔是横,在“堆”字中变成了提;③“车”字最后一笔是横,但在“转”字中,变成捺;④“牛”与“车”相似,在合体字中都是最后一笔变成捺;(4)这些字形变化我们都看出来了,谁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发现呢?指名回答。
(独体字在做偏旁时,有些笔画会发生变化,字形也变小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习作7》本次的习作训练与阅读紧密结合,是对阅读的补充,是对阅读的检测,同时也是一次自由表达的训练,内容是自由选择的,习作的形式也是自由的。
所以本课的教学,教师应着重做好两点:一是帮助学生进行多层面的反复阅读,做好阅读指导。
阅读是本次习作的基础,也是习作成功的保障。
第二,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自由表达。
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可按照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谈话导入,激情激趣,创设游戏,寻找故事,阅读链接,充实内容,学生练笔,故事沙龙,展示习作。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7教案教学设计《练习7》这个练习共安排了五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写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
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翻开语文书,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课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有的藏在课文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2、让我们打开语文书,从中你有没有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呢?二、交流感悟1、交流从课文中的发现的隐藏的故事。
老师将学生交流的话题随机写在黑板上。
2、怎样才能把这隐藏着的故事写好呢?(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筛选和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
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3、小组内进行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三、完成初稿,交流完善。
1、在练说的基础上,自拟文题写作。
2、指导学生修改写作。
(1)、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2)、认真修改习作,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7
新庄中心校
本素材 由hi-hoo提供
李宝升
? ? ? ? ?
• “钩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 。 疑问、问题 • 老师这么说是希望我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读书时,要勤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 。 多提问,从而获得真知。
• • • • • •
⑴理解词语意思: 教益-- 受教益后得到的好处。 故知-- 老朋友,学过的知识。 学以致用 ⑵第2句话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 。 ⑶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表达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 ⑷启发我们多问的一句是:第3句
写字提示:
好曲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
好歌百听不厌,好书百读不厌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读书贵在能提出疑问,这样能获得知识
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
• 默读有益于思考,朗读有利于记忆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 如逢故知。
一本好书开始读时,就象获得一 位良友,再读时,就象与故友相逢.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抓住书中令你感动的名言警句及感受说出为 什么喜欢这本书?
开头揭题,推荐什 么书?
1964年4月的一天,部队首长安排雷锋到旅顺执 行任务。雷锋是乘坐火车去的。车上旅客很多,列车 服务员忙上忙下,一直没有闲下来。雷锋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这时有位老大娘找不到座位,雷锋连忙把 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家,然后转身当“义务服务员” 去了。他先找来一把扫帚,把整个车厢打扫了一遍, 接着挨个儿去给旅客送水。像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 数不胜数。就算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大家就拿起 这本书慢慢阅读,慢慢感受吧!相信大家也会被深深 列举主人公践行名言的事例 感动的!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很想看这本书吧,一定很想 了解更多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吧! 那么就请你阅读 《雷锋的故事》这本书吧! 最后点题,力荐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课:开国大典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瞻仰”等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根据题意,找出中心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3、抓住大典场面描写,感受大典气氛,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感受点面结合的作用,并尝试练写。
教学重难点:抓住大典场面描写,感受大典气氛,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感受点面结合的作用,并尝试练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感知内容。
1、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我们将迎来建国70周年纪念日。
那么,在70年前,庆祝开国大典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题意、找出文中概括内容的句子。
3、小结方法:根据题意,找出句子进行概括。
二、检查预习,梳理结构。
1、观看视频,交流感受。
(播放开国大典时的视频《新中国日记》)2、默读课文,梳理结构。
要求: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有关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景?3、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
擎起胸膛容纳电钮旗帜瞻仰直奔聂荣臻4、交流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二、品读场面,感悟写法。
1、默读5-10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毛主席及群众反应的语句,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在书中标记出来。
2、小组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感受情感。
(主要引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感悟理解)(1)出现时: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群众: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到:群众对主席的热爱,激动自豪兴奋的心情。
(2)宣布成立:毛泽东: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群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万一齐欢呼起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 7 课件(2)
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过错就感到高兴。 指接受意见非常虚心。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贤人,就想与他们看齐。
有教无类:教育人不分种类。有教,对人实施教育。类, 贵贱等种类。 不偏不倚:原指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保 持公正。
诲人不倦:形容育人非常耐心。 乐此不疲: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 托物言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多用于诗歌、散文等创作)。 喻之以理:说明,开导。用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深刻的道 理。将自然界的事物作为描摹对象,在对事物细致入微 的描写中阐述客观存在的事理。Fra bibliotek
幽默风趣的老师,生动活泼的课堂。老师,是您用智慧的钥 匙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您用辛勤的劳动,让我们 遨游在文学世界。临别时,让我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 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对我们的关怀。您是火柴,点亮了我们, 燃烧着自己;您是钥匙,为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您是小舟, 渡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 敬爱的老师。 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 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你的谆谆教导,是爱的清泉,将在我心灵的河床里,永远流淌。 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 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 怎能不感谢您! 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 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我们拥有x个在一起的春秋,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探讨, 每一次争吵,都将成为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页。还记得吗? 操场上的一顶顶红帽,运动场上嘹亮的口号,是的,从 那时起,我们共同踏进了这片令人神往的天地…… 我的朋友,你的声音飘荡在我的心里,像那海水的低吟 之声,缭绕在静听着的松林之间。像露珠依恋着美丽的 花朵,我忘掉了人间的忧愁。若这就是梦,我愿它永远 不醒,因为梦中有你,梦中有情!
培智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生活语文第7课《传统节日》教案
培智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生活语文第7课《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掌握描述节日的词汇和句型;3.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向往。
教学重点:1. 掌握描述节日的词汇和句型;2. 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培智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生活语文》第7课《传统节日》;2. 教学课件;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请学生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2. 引入课文:通过引入话题,引出本课的主题——传统节日。
Step 2:预习导学1. 预习课文: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 预习问题:提问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描述传统节日的词语和句子。
Step 3:课文讲解1. 教师解读课文:通过课文的解读,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 学生跟读课文:让学生们跟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Step 4:词汇和句型练习1. 词汇练习: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选择正确的词汇。
2. 句型练习: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们根据提示补全句子。
Step 5: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包括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6:个人陈述1. 个人陈述: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
2. 互动交流: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并进行互动提问。
Step 7:课堂练习1.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答案讲解:教师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帮助学生们纠正错误。
Step 8:课堂总结1.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教案
7.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会写“政、宾”等14个生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观看电影《开国大典》;开展一次年级小型运动会,将重要的场面拍摄成视频,进行适当的剪辑。
学习活动一:字词教学,丰富词汇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 )着红旗 ( )着红灯 ( )着火把(2)( )的掌声 ( )的掌声2.第一组括号内所填词语,能不能都换成“拿”?为什么?要点:如果都换成“拿”是可以的,但是没有原来的词语贴切。
“擎”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热爱;“提”定格了拿的方式,十分形象;“舞”突出了人们挥动火把的节奏,传递出了激动的心情。
3.第二组,同样是描写掌声,两个词组有什么不同?想象一下,课文中的掌声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要点:“排山倒海”突出了鼓掌的人多,掌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波又一波,充满了力量;“雷鸣般”突出了掌声响亮到了极点,饱含人民群众激动的心情。
还可以用经久不息、惊天动地等词语来形容。
4.朗读这些词语学习活动二:概括场面,概述经过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典礼的内容,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
要点:文章写了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部分,其中重点写了“典礼”和“阅兵”。
2.初步聚焦“典礼”,梳理具体议程。
要点:国家领导人来到主席台—→奏国歌—→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毛主席宣读政府公告。
3.联系起来简要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要点:理出具体的时间短语,理清主要人物及活动,最低标准是叙述清楚,不求细节;学生练习,教师点拨;交流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和出处。4)同学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这些成语都是孔子说的,大都出自《论语》)
重点
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中心发言人提出个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经常使用的一些语言出处在哪,同学们一定会很关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些常使用的语言的出处是哪里。
耿圩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活动录
学科
语文
单元
七
时间
地点
书吧
年级
六
主持人
郭维干
中心发言人
方波
课题
课时
练习7(第一二三课时)
课型
新授
参加
教师
六语全
体教师
教学
目标
1、学习孔子的名言,理解其意思,知道其出处。在生活中注意收集名人名言。
2、诵读积累成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5、写好毛笔字。
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1)指名读题,进一不明确练习要求。(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孔子游春》。(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事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2)把课桌排成"u"字形,便于学生互相观察,确定赠言对象。(3)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2、教师"下水"示范。3、学生准备。4、练习。
四、教师讲解两个汉字的书写特点赶题
“赶”、“题”为左下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部分“干”、“页”,要稍稍往右一些,以求重心的平衡。“干”、“页”本身要写得紧凑一些。
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2、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个案讨论
共案
年级
六
学科
语文
单元
七
课题
课时
练习7
(第一课时)
使用
教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2)学生读第一部分。(重点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教师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读题,并明确这几句话都是孔子的名言。
(2)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理解它们的意思。(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回忆:老师说过哪句话对自己最有启发?
(2)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理解它们的意思。(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4)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大致意思即可)(5)师生共同评议。(6)教师小结。句话对自己最有启发。(2)指名学生回答。
(3)拓展。(要求学生在积累名言时注意对意思的理解,并争取知道其出处;多积累,多运用)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经常使用的一些语言出处在哪,同学们一定会很关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些常使用的语言的出处是哪里。
(2)学生读第一部分。(重点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教师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2、教学第二部分。(1)要求学生读题,并明确这几句话都是孔子的名言。
2、积累反馈。(1)指名读。(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4)指名背。
二次备课
共案
教后记
教导处审核意见: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和出处。(4)同学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这些成语都是孔子说的,大都出自《论语》)(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6)学生练习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