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构成因素的探析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前言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
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充分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五条具体道路中以“自主创新”为首,也充分说明下一阶段我国的发展的核心将会集中在“创新”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同志十七大报告中这段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创新能力的竞争。
提高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需要,也是国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95年在全国科技学术大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专门培育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储备。
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关乎个人命运前途的话题,一个个体成长成才的在与长远需要,更是一个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点。
一、何谓创新型国家?何谓创新素质?(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对于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及路径探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及路径探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然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及路径。
一、知识水平知识水平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生所能发挥的创造力的源泉。
让学生具备扎实宽广的知识储备,打下牢固的学科基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建立与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建设。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育、实践锻炼和交流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从“知道”转向“会做”。
二、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应该注重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合作等规则。
在实验室、项目组、社会实践等实践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自我学习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
一些优秀的学生通常会利用睡觉前、起床早、晚课自习时间来阅读相关期刊和前沿科技,挖掘新知识。
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积累,来拓展知识面和提高自身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归纳与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四、创造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而创造思维则更多的依赖于人的天赋和性格独立性。
在个体之间,创造思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因此,如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兼顾对象本身的天赋,注重个人的品格培养,树立创造思维的自信,以及注重与专业知识的相融合,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
五、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积累中,学生应该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融合到自己的创新能力中。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从鼓励大胆尝试、允许错误和探索未知着手,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通过自我评估,加强对自身的优秀、短板、不足方面学习建设,通过梳理知识体系、实践经历、开放活动、创造思维和思维方式等路径,提高创新能力的全部因素,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使学生成为更加优秀和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以科研促进教学,探索如何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以科研促进教学,探索如何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文章在分析高等工科院校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论证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进行科研工作。
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造教与学的新型关系。
通过科研,不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综合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科研提高办学水平,加快学校转型。
科研创新素质教改在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两大因素的驱动下,与工业化步伐紧密相连的工程科学技术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目前我国的工程实践创新还很不够,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非常明显。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其中如何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意义。
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教育目标。
英国大学的核心办学思想也多为“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新精神”。
德国高等教育也非常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关研究起步稍迟。
我国总体的工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工程领域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
因此,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尤其是工程领域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借此提升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工科院校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高等工科院校教学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一直根深蒂固。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人类综合知识的反映。
例如,制造一件产品,就要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考虑它的几何造型、从美学角度考虑它的外观、从机械和材料角度考虑它的选材和制造工艺、从社会学角度考虑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学校分门别类所开设的课程,只是为了传授知识的方便,任何一个实际工程问题绝不会是单一知识所能解决的。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摘要:随着新工科背景下的普及,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培养措施,包括开设实践性课程、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先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以期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多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创新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一、引言新工科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传统学科的融合,是工科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适应新工科的发展趋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参考和思路。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是衡量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应该注重培养的方向。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指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协作能力等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一)开设实践性课程大学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
例如,通过开展工程实践、实验课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调试实验装置,深入理解科技知识,并锻炼出优秀的动手能力。
此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夯实创新创业基础。
(二)推进科技创新大学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推进科技创新。
例如,大学可以积极引入优秀的科研团队或研究机构,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浅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浅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
”事实上,创新不仅关乎民族、国家、政党的命运也关乎一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当前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创新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创新素质是人在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逐步产生的,对创新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的基本素质要素,是对一般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当代大学生需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才能在未来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创新素质呢?具体如下所述。
1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是各种知识的整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整合性,这是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人才被强调的是知识分类,重视某一领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即通常意义上说的专才,这是由工业经济的技术性基础决定的。
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人才不仅被强调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强调对各类知识的整合。
作为创新素质人才,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即所谓通才,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性基础决定的。
创新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
这里的“知识”,不仅指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动手能力和生产实践的经验,这就要求大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2 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它往往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通俗地讲,它是人们在进行创新时头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是实现创新的前提。
各种创造力都以创新思维为前提,没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创新是不可能的。
它包括:敢于怀疑一切的求异思维,能使人发现“先哲”们的错误与缺漏;逆向思维,能使人超越常规、打破习惯,从对立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有多少”的角度对事物进行量的定量思维,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切合实际的方案;从时间、空间结构进行的立体思维,能使问题在“夹缝”中找到答案,变“两难”为“不难”,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较强的模仿力,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也是一种创新。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现状以及提升策略,以期为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明确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创新素质在工科大学生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本文将分析当前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工科大学生在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策略。
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提升措施和建议,以期帮助工科大学生提高创新素质,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与特征在探讨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创新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工科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特征。
创新素质,指的是个体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
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创新素质不仅涵盖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更强调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内涵丰富,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
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使他们及时捕捉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既有知识,而是敢于质疑和挑战创造性思维则能激发他们在工程设计和技术实现上的新想法和新方案团队协作能力则是现代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能够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集体智慧的发挥实践动手能力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关键,能够检验并优化创新思维。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高校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要想更好地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自身的因素,并找出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引导。
本文将对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学生个人素质的影响1. 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
而缺乏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则很难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2.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核心。
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
而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则容易陷入传统思维定势,难以在实践中产生创新。
3. 团队合作能力工科学生在进行创新实践时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而团队合作能力是决定创新实践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备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协作,共同完成创新项目。
而缺乏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往往难以顺利地进行创新实践。
二、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1. 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和热情,很难产生对创新实践的动力,从而影响了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对创新的认知和态度学生对创新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对创新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对创新有正确的认知,那么在实践中就会更容易迸发创新灵感,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和环境的影响1. 实践机会的提供学生能否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是影响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在现代社会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的事情。
在高校阶段,特别是工科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工科领域经常面临着各种技术变革和趋势性发展,要想在职场脱颖而出,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从学生因素的角度出发,探讨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兴趣和动机兴趣和动机是学习和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先从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机出发,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和改进。
兴趣和动机反映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认知和情感认知,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动力。
对于学生而言,对专业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追求是对工科领域进行更多探索和创新的内在力量,而且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关注学生动机的来源,呼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校可以设计一些兴趣类的项目或活动,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认知。
二、知识和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基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中去,加强实际操作和实验的训练。
同时,学校还应该举办一些工科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在学校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学校应该提供更加充分的资源和支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三、思维和方法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需要基于严谨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培养开放型思维;并且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础方法和原理,通过实验操作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或项目,让学生通过合作共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交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方法。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工科学生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目前普通高校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学生因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一、自身素质学生的自身素质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实践过程中,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自制力、耐心和毅力,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而有些学生则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自身素质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学业水平学生的学业水平也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学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运用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的学业水平较低,很可能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思维能力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条理清晰,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出新颖的创意,跨学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团队合作能力在现实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很少有单打独斗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团队合作。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及时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商,以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学生对于创新实践活动缺乏兴趣和热情,那么很难在实践中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
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六、实践机会及资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也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学校能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已经成为了工科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科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间,学生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究竟怎样的学生因素会影响到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工科学生而言,兴趣和爱好往往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和主动性。
如果一个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内容缺乏兴趣,那么他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投入也会大打折扣。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充满了热情,那么他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到各种创新实践项目当中。
学校和老师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选择,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也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工科领域,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或者专业技能不够的情况,那么他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往往也会受到限制。
学校和教师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科技创新活动中,很少有个人能够完成所有的工作,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和重要的方式。
如果一个学生在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存在不足,那么他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学校和老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多参与集体项目,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学生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构成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人格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军转民84对构成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人格因素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南昌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系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卡特尔16种基本人格因素理论,通过对比实验组(参加过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并获奖学生)和对照组(没有参加过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的学生)相应数据,分析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所包含的基本人格因素。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卡特尔16种基本人格因素;创新思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重大发展战略思想之一,其核心是人才,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种受主观思维控制的实践行为,其执行者即为创新型人才。
当前,高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此,研究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构成,无疑可以为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提供有益指导。
论文以南昌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系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卡特尔16种基本人格因素理论,分析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人格构成要素。
一、核心概念和理论(一)创新和创新思维对于概念“创新(innovate, innovation)”,其中文释义是“(动)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名)指创造性;新意”。
其英文释义是“to start to use new ideas, methods or inventions”“a new idea, method or invention”“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deas or methods”。
因此,中外对于“创新”概念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即都把此概念理解为推陈出新,创造出不同于已有观点或事物的新的观点或事物。
尽管众多研究者对“创新”概念内涵形成了共识,但至今还未形成研究者普遍认同的“创新”定义。
这正是对“创新”的本质属性之一动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综合各领域研究者对“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知,可以归纳其定义为:创新是由创新主体在各个领域、不同层面进行的,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过程[1,2]。
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高级阶段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思维方式,是有创见的,能开拓认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
“新工科”环境下的工科生应具备的素质
“新工科”环境下的工科生应具备的素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工科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这个被称为“新工科”的环境中,工科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
本文将从创新思维、跨学科合作、实践能力以及责任感几个方面来探讨“新工科”环境下工科生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创新思维是在“新工科”环境下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科领域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
作为工科生,要能够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指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模式和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到全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思维还要求工科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与其他领域的学生或专家进行合作,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融合,以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跨学科合作是在“新工科”环境下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在现实世界中,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复杂问题的解决。
工科生需要具备跨学科合作的能力,与其他领域的学生或专家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跨学科合作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的交流和合作,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互相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只有通过跨学科合作,才能够有效地整合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实践能力是在“新工科”环境下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在传统的工科教育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匮乏。
在“新工科”环境下,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工科生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
工科生需要通过实践项目、实验和实习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够熟练操作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工科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责任感是在“新工科”环境下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工科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
最新-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 精品
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分析认为,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来自学生自身的智力、内部动机,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动机奖赏从众传统学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素质的关键方面。
经过对有关创造活动的一系列心理学概念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思考、比较与分析,笔者提出创新素质的概念[1],认为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作为顺利完成创新活动任务必备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
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又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
要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新素质,首先应深刻理解创新素质形成的障碍所在,本文试对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因素作以分析。
笔者认为个人自身已有的其它心理素质,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构成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
详述如下:一、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吉尔福特的研究,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关系,智商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散点图呈三角形:(1)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关;(2)低智力的人很少有高创造力;(3)高智力的人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也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智力就等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又应以培养智力作为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二、动机对创新素质的影响动机从产生的起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主要来源于兴趣、需要、理想、世界观,外部动机主要来源于批评、表扬、奖励、惩罚、他人的评价。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前言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
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充分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五条具体道路中以“自主创新”为首,也充分说明下一阶段我国的发展的核心将会集中在“创新”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中这段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创新能力的竞争。
提高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需要,也是国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学术大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专门培育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储备。
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关乎个人命运前途的话题,一个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与长远需要,更是一个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点。
一、何谓创新型国家?何谓创新素质?(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对于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因素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校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普通高校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的学生因素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明确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工科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
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通常会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普通高校工科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还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学习动力,愿意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和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实践机会不足,资源支持有限。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如何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成为关键。
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实验室、创客空间和科技创新团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在当今社会,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通常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善于总结和思考,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对普通高校工科学生来说,要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就需要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学生具备了上述要求,才能更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探讨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探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
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力军,他们必须具备优秀的科技创新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1. 缺乏创新意识在大学的学习中,学生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中,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中。
因此,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很难真正理解创新是什么,怎样创新。
2. 知识面狭窄现在大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狭窄,主要受到课本知识的限制。
不少大学生的探索范围仅限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预习范围内的知识,相对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受到限制。
3. 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是积累经验和激发创新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把知识和创新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实践成果。
在实践中,许多大学生可能会遇到技术和经济困难等问题,最终无法完成实践目标。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1. 建立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大学要建立全面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重视开设相关的科技创新课程,普及新兴技术,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掌握实践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大学应通过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所感兴趣的科技项目,支持和协助他们完成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探究精神。
3. 跨学科知识的提升大学应积极开展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促进全面思考问题,培养跨领域的创新能力。
4. 认真落实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创未来成就的捷径之一。
因此,大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落实和加强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确保学生在比赛中获得理论和技能的全面提升。
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技、锻炼专业技能、积累创新经验的热情。
综上所述,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之举。
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
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分析认为,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来自学生自身的智力、内部动机,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动机奖赏从众传统学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素质的关键方面。
经过对有关创造活动的一系列心理学概念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思考、比较与分析,笔者提出创新素质的概念[1],认为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作为顺利完成创新活动任务必备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
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又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
要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新素质,首先应深刻理解创新素质形成的障碍所在,本文试对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因素作以分析。
笔者认为个人自身已有的其它心理素质,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构成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
详述如下:一、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吉尔福特的研究,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关系,智商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散点图呈三角形:(1)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关;(2)低智力的人很少有高创造力;(3)高智力的人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也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智力就等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又应以培养智力作为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二、动机对创新素质的影响动机从产生的起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主要来源于兴趣、需要、理想、世界观,外部动机主要来源于批评、表扬、奖励、惩罚、他人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h e c o r e c o n c e p t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u d e n t s .T h e e l e me n t s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u - d e n t s a r e a l s o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e e n g i n e e in r g s t u d e n t s i n n o v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s y s t e m, wh i c h i s c o mp o s e d o f t h r e e f a c t o r s :
生所拥 有 的稳 定 的工程 知识 、 实践 能 力 和创新 品格 。 同时 , 创 新素 质包 括先 天 的潜质 以及 后 天 的素养 ,并 且 可 以通 过教 育 进入 二 十一 世纪 以来 ,工程 科 学技 术 日益 成 为推 动 国 民
引 言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 发展 的重要 力量 。然 而 , 工程 科学 技 术 的发 展 , 工 程创 新 和个体的自我学习与实践来 提升。为此, 在教育实践 中, 对工 能力 提升 是核 心 。 相 比发 达 国家 而言 , 我 国 的工 程 实践 创新 能 科 大 学生 创新 素质 的培 养 , 既 要强 调对 个 体潜 能 的开 发 , 又 要 力 还 有相 当的差 距 。 在 大 力倡 导创 新 型 国家建设 , 提高 我 国工 强调 对创 新素 质后 天 的科学 培养 。 业 核 心竞 争 力 的今 天 ,如 何 提升 工科 大 学 生创 新素 质 己经 成 为高 等教 育 的重 要课 题 。 另一方 面 :由于工 程类 学 科专 业所 涉 及工 程类 学 科知 识 全面 、 系统 , 因此 给工科 大学 生 提 出 了更 高 的创 新 能力 和创 新
* 麓。
搿
高 教 学 刊 2 0 1 5年 2 4期
J o u r n M o f Hi g h e r E d u c a i t o n
课 题 研 究
工科 大学 生创新素质构成 因素 的探析
姚 层 林
( 武汉 商学院 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5 6 )
k n o wl e d g e ,a b i l i t y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t h r e e f a c t o r s a n d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f a c t o r s .B y
摘 要: 本 文基 于工科 大学 生创新 素质 群 体特征 , 论述 了工科 大 学生创 新 素质 的 内涵。 解析 了工科 大 学生创 新素 质 的组 成 因素 。 在 由“ 知识 、 能 力、 品格 ” 三 大 因素 组成 的 工科 大学 生创新 素质 体 系中 , 三 大 因素之 间相 互作 用、 相 辅相
成。通过协调和提升三大因素 , 促进驱动交互的机理作用的形成 , 将成为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 关键 词 : 工科 大 学生 ; 创新 素质 ; 构成 因素
中图分 类 号 : C 9 6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6 — 0 0 0 X( 2 0 1 5 ) 2 4 — 0 0 2 9 — 0 2
在我 国大力 倡导 创新教 育 、 素质教 育 的新 时期 , 高 等教 育 , 素质 的要求 , 要求 他 们应具 备 科学 的思维 方式 ; 具备 多 学科 多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 n o v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c o o r d i n a t i n g a n d p r o mo t i n g t h e t h r e e f a c t o r s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d iv r e r s a n d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wi l l b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wa y t o i mp r o v e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u — d e n t s . Ke y wo r d s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 n o v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f a c t o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