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嬗变研究
当代青年爱情观研究
当代青年爱情观研究在当代社会,青年群体在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日益成为社会热点。
其中,青年的爱情观更是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探讨当代青年的爱情观。
一、当代青年的爱情观1. 相对自由的择偶观念相对自由的择偶观念成为了当代青年的爱情观的代表,这种观念贯穿了他们整个的爱情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更重视彼此的互相理解,而不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条件。
因为有了网络,青年之间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交流和认识,这就为他们拓宽了交友的范围。
2. 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当代青年的爱情观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对于爱情的认识和理解不再像传统时代那样单一,而是更倾向于个性化和多元化。
这样的特点使得他们更加追求自由、自主、独立和创新,他们对于日常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和乐观。
3. 更注重个体与自己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势的变化,当代青年的爱情观已经与传统的爱情观产生了很大的差别,他们更加注重个体实现和自我发展。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追求爱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盲目地从众、遵循传统或是道德规范。
二、当代青年爱情观的问题与挑战1. 婚恋压力日益增加对于很多青年来说,婚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由于人口的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和社会对于青年的婚恋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
因此,当代青年在爱情和婚姻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 时代背景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物质追求导致了人们的消极情绪增大,青年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爱情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当代青年的爱情观与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3. 个人意识的缺失在现代社会中,很多青年由于缺少足够的认识和思考,容易发生一些爱情误区的出现。
比如说,对感情的追求过于强烈,超出了自身承受范围;重视物质,忽略感情;忽视对方成长等等。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中_爱情_主题的嬗变及女性意识的发展
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我是如此炫目,使你难以置 蝴蝶》)。“历经无数个烟花三月的是那些阁那些寺那些
信/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 亭/我说,我想把弹琴当功课,把栽花当种田/而你呢,
切。”但是,翟永明又是清醒的,她并不盲目地自高自 就去做一个文章太守。”(《忆扬州》)诗歌将路也和她深
(上接第 86 页)情诗一再呈现出对当下的眷恋又不断 向“彼岸”张望和想象的特征:“离开这边广阔得让人烦 恼的陆地/到彼岸去,日子将在一棵枇杷树下/重新开 始”(《渡船》)。诗人没有在爱情中一味沉溺,失去自身 对未来日子在枇杷树下重新开始的设计,体现出了对 男性既不是弱弱的依附,也不是盲目的蔑视,而是与之 和谐共处的平权意识。至此,舒婷所倡导的崭新的爱情 观在路也的诗歌中逐渐变成了一种现实。因此,女诗人 鲁西西评价说:“路也的诗歌很好地标志着‘女诗人’和 ‘爱情诗歌’的天然关系。看路也的诗歌我们一起享受 着幸福。”④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诗歌,经由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后期再到 90 年代直至跨入新世纪不同的发展 时段,在“爱情”主题的书写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呼吁平等的爱情到深刻的质疑与颠覆再到近乎古典的爱情 复归,这样的回旋上升折射出了女性主体对男权话语专制的逐渐认识与反抗的过程,而理性回归尤其预示了女性 诗歌逐步走向了开放大气,实现了唐晓渡先生“从黑夜走向白昼”的预期。①
里潺潺流动……”
如她的《独白》(1986)“:太阳为全世界升起!我只
最典型的是路也的《江心洲之歌》组诗。组诗写于
为了你/以最仇恨的柔情蜜意贯注你全身/从脚至顶, 2004—2005 年间,以具体的日常生活为展开的起点,
我有我的方式。”这是一种爱恨交织的近于疯狂的爱 既对凡俗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热爱、敬畏,也凸显了深蕴
当代青年审美倾向调查及分析
导言:审美是每个人对美感的主观感受和喜好,它一直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当代青年的审美倾向也在不断调整和推陈出新。
本文将对当代青年的审美倾向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当代青年的审美倾向,我们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
该调查采用了问卷形式,包括了一些关于审美喜好的问题,例如对颜色、音乐、时尚、电影等的偏好。
调查共有500名18-30岁的受访者参与。
二、调查结果1.颜色偏好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对明亮和鲜艳的颜色有较高的喜好,如红色、黄色和蓝色。
这与年轻人的精力充沛和活力的特点相符合。
2.音乐喜好在音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一部分倾向于流行音乐,如流行、摇滚和电子音乐。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对古典音乐、爵士乐和独立音乐等非主流音乐的喜好。
3.时尚观念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年对时尚有着高度的关注和追求。
他们更注重个性化和独特的着装风格,不再追求统一的时尚潮流。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品牌和设计师的关注度较高。
4.电影欣赏在电影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喜欢科幻、动作和爱情片。
他们更倾向于观看具有刺激和情感共鸣的作品,而对于传统的剧情片和文艺片的吸引力较弱。
三、分析1.年轻人个性化和独立思考的兴起与过去相比,当代青年的审美品味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主流和统一的审美标准,更加注重体验自己独特的美感和创造力。
这可能是信息化时代赋予年轻人更多选择的结果。
2.影响因素的改变与以往相比,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当代青年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他们接触到了更多不同样式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从而对审美兴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跨文化交流的加强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当代青年更容易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从而受到不同审美文化的影响。
他们更加打破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更加敢于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结论:当代青年的审美倾向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新时期说情爱叙事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将“两性情爱”在小况中的叙述作为一种文学存在,看作是一种包含形式与意义的文化语码。
试图给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作一整体性的勾勒和描述,探讨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成败得失,用叙事学、价值现象学、接受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方法对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价值方式、作家心态、创作主体的性别差异、影视传媒的衍化、文体变化等进行研究。
分析情爱题材对新时期小说写作的影响,揭示情爱话题以各种方式进入文学背后的一些深层机制,对新时期的情爱小蜕进行莺新评价,对一些流行的批评观念重新认识。
第一章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对新时期情爱叙事进行总体上的勾勒。
在新时期初期,情爱叙枣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参与了历史的变革,成为时代合唱中的。
部分。
新时期初期对情爱叙事的争议摹本上是在非文学的意义上,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只是为了讨论生活中的爱情道德和爱情理想,而较少地从情爱自身的本质出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情爱叙事不再在宏大叙事中展开,爱情的理想表达缺乏80年代前期那样旗帜鲜明的表达,一种着眼于生存的隐逸的爱情梦想在琐碎的生活之中暗自流动。
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的自传性叙事对爱情的叙述大多集qJ在私人的隐秘经验和各个层次的复杂内心体验之上。
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既多层而地参与到新时期的历史变革之中,又表现出对历史的某些疏离。
占典情爱叙事表现的是人性美,而先锋小说倾向于表现人性恶。
情爱叙事的永恒性、差异性、私人性,形成了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人性深度。
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突出特点是在“情”和“欲”两个维度t来书写人性,特别是放犬了“欲”实现的过程中人性中的特殊性格心理等层面。
身体叙事洞开了被道德所禁馏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爱叙事多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一个紧贴若人的生命情感和感觉的世界,对于人性的多维探询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论述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性别差异。
新时期初期的情爱叙事基本上是占典情爱叙事。
性别意识在叙事中淹没,张抗抗和卢新华、刘心武的情爱叙事在本质上几无差别。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1. 内容概览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青年婚恋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婚恋观念的多元化: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婚姻为基础的恋爱关系,而是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婚恋选择的自主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选择上更加自主,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和发展需求来选择伴侣。
婚恋观念的务实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念上更加务实,不再盲目追求物质条件,而是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精神和情感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促使青年们在婚恋观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他们在婚恋观上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传媒的影响: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容易接触到各种婚恋观念和恋爱故事,这些影响也促使他们在婚恋观上发生变化。
婚恋观念的进一步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上将进一步多元化,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婚恋选择的进一步自主性: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选择上将进一步自主,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婚恋观念的进一步务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上将进一步务实,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影响家庭结构的稳定和发展,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家庭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对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社会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婚姻制度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影响婚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婚姻制度更加灵活和人性化。
当代青年爱情观调查报告(同名13354)
关于当代青年爱情观的调查报告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班级:10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导语:爱情是世界上最没道理的东西,它不是天道酬勤,不是你通过辛勤努力和付出就能得到百分百回报,它不是数学题,只要演算方式无误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口,求到正确的答案。
它需要两个人情投意合,共同努力才能持续下去—却又因为任何一方单方面的放弃,就脆弱地瘫痪到底。
没有人说得清它是什么,可是,你知道的,它在那里,她就在那里!正文:爱情,这个千古永恒的话题,历经时代变迁,经久不衰。
实际生活中,歌曲上,电视里爱情的话语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每一个细胞。
关于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它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而爱与被爱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都大相径庭。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的爱情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当代青年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一次有代表性,真实性,广泛性的抽样调查分析!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让人沉浸其中,陶醉不已。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心机越来越深,两个人相恋的理由也越来越复杂,所以现在的爱情再也不像五六十年代的那般纯洁美好了。
而且,随着西方自由恋爱观念的闯入,现在,早恋、姐弟恋、同性恋更是层出不穷。
这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给青年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青年们如何获得、经营一份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当代青年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份问卷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份的青年进行了调查。
希望通过这份调查问卷,了解当代青年的爱情观,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最根本的原因,帮助青年男女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要开始一份恋情,最首要的条件是结交异性。
当然,这里所说的恋情是指男女之间的,排除同性恋这种特殊的恋情。
每个人结交异性的动机各不相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的接触日渐趋多,西方的一些思想如“性自由”等思潮渐渐传入,使得中国社会关于性方面的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很大影响,造成性文化泛滥。
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
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点,既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兼具现代思潮的烙印。
这些作品在艺术风格、主题内容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
一、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作家在审美追求上更加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个体的内心世界的呈现。
他们常常运用诗意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展现出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感受。
他们倾向于用朴素的笔触、质朴的情感来触动读者,使作品更加真实、自然、情感共鸣。
二、多元化的题材创新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的题材呈现出多元化和前卫性的特点。
与传统文学相比,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和边缘人群的命运。
青年作家用有力的笔触刻画出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与奋斗,呼唤社会关注并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同时,他们还关注青年群体内部的情感世界和成长困惑,致力于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三、意境的营造和美感的追求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在审美上追求意境的营造和美感的追求。
他们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想象力丰富的语言,运用隐喻、象征、意象等手法对现实进行诗意的重构,打造一种富有内涵的意境。
同时,他们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以及形象的鲜明和场景的细腻描绘,力求在作品中呈现出美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四、关注个体生命的追求与存在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对于个体生命的追求与存在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对生命、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对人性的诠释和反思,以及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感知和关照,探索人的存在和意义。
青年作家用独特的视角和声音,挖掘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平凡事物的内在独特性,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人性本质和生存状态的感悟。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多元化的题材创新、意境的营造和美感的追求,以及关注个体生命的追求与存在。
《新世纪都市情感剧女性形象审美缺憾研究》范文
《新世纪都市情感剧女性形象审美缺憾研究》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都市情感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作为现代都市文化的一种反映,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无疑也成为了社会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投射。
然而,在众多的都市情感剧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一些审美缺憾。
本文旨在分析新世纪都市情感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缺憾,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新世纪都市情感剧女性形象的特点在新世纪的都市情感剧中,女性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女性形象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时尚等特质,成为现代都市女性的代表。
然而,在这些形象的塑造中,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审美缺憾。
三、女性形象审美缺憾的表现1. 形象单一化:在许多都市情感剧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单一化地塑造成“白富美”或“灰姑娘”的形象,缺乏多样化的形象塑造。
这种单一化的形象塑造不仅限制了观众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也削弱了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2. 角色刻板化:在剧情设置上,许多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角色被刻板化地塑造成“花瓶”或“女强人”的形象。
这些角色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无法展现出女性的真实面貌和内心世界。
3. 缺乏独立人格:在一些剧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塑造成依赖男性、缺乏独立人格的形象。
这种形象塑造不仅削弱了女性的自我价值感,也使观众对女性的认识产生偏见。
四、女性形象审美缺憾的原因分析1. 审美观念的影响: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许多都市情感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时过于追求外在美和时尚感,而忽视了内在美和个性魅力。
这种审美观念的局限性导致了女性形象的单一化和刻板化。
2. 市场需求的影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口味,一些都市情感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往往追求“爆款”效应,过度追求热门话题和流行元素,而忽视了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内涵。
3. 创作团队的问题:一些创作团队在塑造女性形象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往往只注重表面效果而忽视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这导致了女性形象的空洞和缺乏深度。
当代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文化现象的审美困境
当代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文化现象的审美困境作者:阎小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6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选择范围更多元,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的困境中。
关键词: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困境[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西南大学基本科研项目《新时期以来,都市青年男女爱情信物审美嬗变及成因分析研究》,项目编号SWU1309459]在国家经济形势越来越好转,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富裕的同时,爱情信物这一承载人们情感寄托之物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其神圣性、永恒性逐渐遭到了消解,变得不再被人们所仰望,失去了崇高的品格,失去了它所应有的精神内核。
我们能够看到在其审美活动中所存在的困境,而这一困境实际上便是人们的商业活动和个人的审美取向之间的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是由于商业活动的主动侵入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思维能力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是人类社会的商品化逻辑和人们原有的在爱情中追求自由天性的精神逻辑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个时代,爱情不再是单纯的两情相悦,不再是纯洁、圣神的柏拉图式的爱恋,爱情的信物也不再单纯是审美主体真挚情感的寄托,而是掺杂了许多非情感因素,够不够贵重、是不是时尚、能不能炫耀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物性因素。
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而与那种只能感受事物的自然物理属性的生理感觉和只能感受“商业价值”的异化了的人的感觉相区别。
在爱情信物的审美实践中,情感本质上是通过自然感物质的媒介作用而和对方的情感进行交流,并在物质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他才能在自己和别人那里体验到一种普遍的‘人的快乐’,才能确证自己的‘属人的本质力量’”这一本质力量即“爱的审美能力” 这种情感在爱情信物和审美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超认识、超功利的精神联系。
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情爱婚恋伦理观的嬗变
34百家评论|2019年第2期|总第39期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情爱婚恋伦理观的嫗变杨新刚内容提要:知识分子的爱情婚恋是中国文学所属意的题材,一直被作家所热衷书写。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民众的婚恋伦理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清高的知识分子也未能免俗,创作主体及时感知、捕捉并表现了知识分子婚恋观的嬉变。
首先,知识分子婚恋与被称为“世俗之神”的金钱发生着深度的关联、婚/恋的分离甚至对立成为新世纪情爱婚恋叙事的重要模式之一。
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婚恋过程中逐渐显露的残酷真实:感情让位于物质、繁复而浪漫的诗意被丰裕厚实的物质所驱逐,金钱婚姻的影子显现在小说文本之中。
其次,交通的便捷等客观现实条件的具备与作为人的情感的内在推动,共同促成了新世纪之初知识分子题材情爱婚恋小说中对越界的冲动与冒险的愉悦之叙事主题的书写。
关键词:知识分子婚恋伦理观媲变从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李娃传》到明代小说中的《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唐解元一笑姻缘》等篇章表现的多是读书人与都市女性之间的婚恋传奇,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对婚恋当事人的重大影响。
这一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小说中得以延续与发展,自“五四”时代以来,《伤逝》《虹》《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现代小说表现了有别于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主张个性解放灵肉一致的婚恋伦理。
自然,一定的婚恋伦理观,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婚恋伦理观也必然体现其中。
《财主底儿女们》《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现代婚恋小说,表现的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身都市豪门的知识分子与接受过欧洲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们的爱欲与婚姻分离的婚恋伦理;而《在悬崖上》《红豆》等小说,表现的则是革命理性对爱情的有效规约的婚恋现实,《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表现的是矢志不渝的精神恋爱;《致命的飞翔》《一个人的战争》,表现的是女性知识分子对现实婚姻的失望及对男权的反抗与不满;《糖》《上海宝贝》,表现的则是当代都市女性在婚恋生活中肉身的放纵与内心的绝望;到了21新世纪王跃文的《爱历元年》、张者的《桃夭》《桃花》、邱华栋的《花儿花》、汪溟的《隔壁情人》、张欣的《深喉》、史生荣的《教授之死》、阎真的《活着之上》、盛可以的《道德颂》与阿袁的《姬元与汤弥生》文学现影®療35等作品中的情爱婚恋叙事,也彰显了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
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
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反映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会在电影中得到赞扬或批评。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社会语境、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看电影成为都市人群重要的休闲、娱乐的方式,电影影片所传达的信息也对观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影响。
爱情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的构成内容,都市爱情电影的发展也就成为了新时期以来都市人群审美观念变化的重要反映。
面对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非审美化倾向,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都市爱情电影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本文从艺术美学的视角和电影类型学角度切入,在仔细梳理新时期以来国产都市爱情电影创作脉络的基础上,力图对其审美特征、成因及其嬗变做系统性分析研究。
针对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流变的脉络梳理,笔者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其进行总结,分别是:(1)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开启暗藏已久的“爱情”,背负时代主题的爱情影片兴起,此阶段的“都市”成为爱情电影故事的背景地;(2)20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驱动下,都市爱情电影数量激增,都市爱情电影作为满足城市平民娱乐需要的大众文艺形式应运而生,渐成一种类型电影,影片呈现出市场化特征,表现内容生活化,艺术风格通俗化和文化特色的本土化;(3)21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中“都市”成为重要表现对象,对爱情的表达方式百花齐放,物质杠杆仍居主位,并且出现后现代和网络特色相互交织的特征。
通过对其创作格局的梳理,可以将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总结为:(1)八十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朴素原始,主要呈现出“宏大叙事”,爱情成为政治理性审美的附庸;思想破封,现实主义审美传统仍是主流;伤痕与反思,人性开始回归等特征。
(2)九十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市场化特征显现,呈现出审美文化转型:从精英审美转向大众化审美;审美多元化;迷失与异化的现代性反思,宏大叙事审美被消解等特征。
论新时代女大学生爱的异化与审美救赎
一、新时代女大学生爱情的异化(一)高风险社会爱情信仰的沉沦当前的社会处于一种高风险之中,“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社会。
在其中,异常的情况有成为屡见不鲜的情况的危险”[1]。
高风险社会处于一种失序失重的无意义状态,在看似和平稳定的背后,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与看不见的暗流,随时能够使整个社会的运转失去秩序。
生活在高风险时代的女大学生精神正遭受剧烈动荡与重创,个体生存的信仰无所依凭,人生的意义无从谈起,她们只是徒劳地把西西弗斯的石头推来推去。
精神家园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女大学生自甘堕落为这个美丽新世界的弃民,选择嬉戏人生、娱乐至死。
高风险时代造成女大学生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世界弃绝感,面对无法预料的剧烈变动时产生浓烈的恐惧感,这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创伤。
这使得永恒的爱情失去了原本的信仰价值,也造成女大学生们爱情的脆弱化与嬉戏化。
在高风险时代,与爱情相伴随的责任几乎消失殆尽,女大学生选择闭上眼睛在爱情中放浪形骸、自我麻痹。
女大学生将对爱情的责任悉数抖落,藏起自己的诚恳与真心,带着华丽却虚伪的面具,踱步踏入情爱狂欢的假面舞会。
高风险时代的女大学生看不到一个确定的、值得期待的未来,对她们而言,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诸多的可能性与变数。
在高风险时代,对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女大学生来说,自己满怀热望的全盘付出,在很大程度上会付之东流。
女大学生对于生存的恐惧与焦虑腐蚀着对于爱情永恒的信仰,在这个充满怀疑、物质至上、实用主义深入人心的时代,女大学生大多会选择紧紧握住那些当前看得见的利益,爱情似乎已不再是必需品。
神圣的爱情在高风险时代沉沦,女大学生的内心充溢着恐惧与怀疑,由于寻找不到真爱,就索性放弃对于爱情信仰的追寻,无谓地消耗着自己的青春、身体与爱情,通常情况是上一段感情极速消亡与萎靡后,立马转战下一场爱情游戏。
这种脆弱与嬉戏的虚伪之爱,不但无法慰藉在高风险时代女大学生脆弱的玻璃心,反而加剧了她们对于生存意义的失重感。
“在我们的社会中,用以建立关系的是很奇怪的东西——有共同的品味、幻想、对未来的期望,还有对过去经历的恐惧——这一切使得人们更退缩和敏感脆弱而不是做爱,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戒备的不是身体关系的裸露,而是随着心理与精神世界的暴露而来的脆弱。
当代青年爱情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13
向, 将爱情视为一种交易以达到某种目的 ; 理想浪 漫取向, 是指注重爱情的过程和体验, 在乎彼此在 精神上达到和谐统一 , 为追求不切实际的浪漫 ; 传
表1 题 项
统奉献取向, 认为爱情 就是为所爱的 那个付出一 切 , 不求回报。爱情价值观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果见表 1。
共同度 . 662 . 516 . 532 . 523 . 650 . 675 . 681 . 577 . 454 . 504 . 510 . 495 . 671 . 498 . 536 . 397 . 553 . 554 . 279 . 283 . 519 . 405 . 551 . 527 . 496 . 497 . 380 . 400 . 289 . 512 . 319 . 597 . 505 . 448 . 415 . 441 . 507 . 192 因素负荷 . 677 . 646 . 638 . 630 . 627 . 585 . 522 . 506 . 473 . 660 . 649 . 646 . 644 . 629 . 602 . 576 . 537 . 534 . 507 . 499 . 479 . 613 . 610 . 602 . 586 . 583 . 572 . 562 . 535 . 526 . 519 . 555 . 534 . 485 . 474 . 472 . 469 . 413
达知情同意 , 测 试后致 谢并 提供 部分 反 馈, 采用 汉族 ) 、 学 历水 平 ( 7: 高 中、 大 一、 大 二、 大 三、 大 SPSS10. 0 f or Window s 和 Amo s 4 对数据进行分 四、 在 职无 大学 学历 、 在 职有 大 学学 历 ) 在 青 年 析和处理。 爱情价值观 问 卷 各个 维 度 上的 差 异性 , 将 问 卷 的四个维度的分别 作为因 变量 , 将 性别、 民族 和 学历水平作 为 自变 量 , 进 行 2 2 7 的多因素 方差分析 , 结果表明 , 学 历水平 在贪 图性 欲取 向
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
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涌现出许多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展现了青春的多元面貌和时代的变迁。
这些作品呈现出一系列审美特点,既与传统文学相承又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
一、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常常关注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和现实的挑战。
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冲突。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社会背景,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描绘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真实的表达和饱满的情感呈现,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
作家们对青春期的恋爱、友情、家庭关系等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现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困惑。
这些作品常常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通过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并促使读者思考自我身份认同和情感价值。
三、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尝试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展示出极大的创新意识和多样性。
作家们突破传统文学的框架,采用多元的文体和叙述方式,如书信体、网络日志、短篇小说等形式,为作品注入了更加生动鲜活的特点。
这种创新性的尝试使作品更加贴近青年读者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折射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折射。
作家们通过对就业压力、教育制度、城乡差异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描绘和探讨,呼应了青年群体面临的社会困境,引发了对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些作品承载了深刻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感,为青年读者提供了反思和启迪。
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当代青春文学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拓展。
作家们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传统和哲学智慧的引用和再创造,构建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意象,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价值内涵。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新世纪都市情感剧女性形象审美缺憾研究》范文
《新世纪都市情感剧女性形象审美缺憾研究》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都市情感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作为现代都市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都市情感剧在展现人物形象、描绘都市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众多都市情感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审美呈现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新世纪都市情感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缺憾,以期为电视剧的创作和审美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女性形象塑造的单一性在许多都市情感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
许多剧作中的女性角色被塑造为年轻、美丽、聪明、能干的形象,她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但这种形象的塑造过于刻板,缺乏深度和立体感。
此外,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情感寄托和期待,使得观众对她们的期望值过高,对角色的不完美或缺点难以接受。
三、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偏见在都市情感剧中,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偏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些剧作中存在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如过分强调女性的外貌和身材,忽视女性的内在品质和才华;或者将女性角色简单地划分为“好”或“坏”,缺乏对女性复杂性格和情感的深入挖掘。
这些偏见不仅限制了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也影响了观众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
四、缺乏对女性成长过程的关注在许多都市情感剧中,女性角色的成长过程往往被忽视或简化。
许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已经成熟、独立的个体,缺乏对她们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关注。
这使得观众无法深入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也使得女性形象显得不够真实和立体。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首先,电视剧创作者应注重塑造多元化的女性形象,避免过于单一和刻板的形象塑造。
应该更加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深入挖掘女性的复杂性格和情感。
其次,应摒弃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偏见,重视女性的内在品质和才华,而非仅仅关注外貌和身材。
同时,应该避免将女性角色简单地划分为“好”或“坏”,而是应该更加真实地展现女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的变迁——对建国以来流行爱情歌曲的抽样分析
2007年第4期第28卷Northwestpopulation西北人口爱情,是人生的一种美好追求,而爱情观制约着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爱情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爱情追求。
广大青年的爱情观不仅影响其自身爱情的幸福和婚姻的稳定,而且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青年爱情观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文从流行歌曲内容变化的角度来研究青年爱情观的变迁,或许有人会问:“流行爱情歌曲能够反映青年爱情观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一定时期的流行歌曲总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青年的思想(见表1)。
一、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方法(一)时间的界定本文界定的“当代”时间范围是建国后到现在。
这五十多年中,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变化的分界点通常是“改革开放”。
因此,本文也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来区分青年爱情观的变迁。
(二)资料的搜集1.改革开放前爱情歌曲的抽取。
这一阶段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因素,颂歌和进行曲较多,抒情歌曲较少,而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更是屈指可数。
笔者阅读了这阶段的三百多首歌曲(不包括民间歌曲),最后仅找到20首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
但这并不影响研究,因为20首爱情歌曲反映的主题集中,能够整体反映出当时的青年爱情观。
这些歌曲大部分来自《晨歌———创作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渔港恋歌》(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2.改革开放后爱情歌曲的抽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流行歌曲的题材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变化特点之一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由少到多。
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歌曲。
为了能搜集到较有代表性的爱情歌曲,首先,笔者选取几本歌曲精华本:《同一首歌:80年代经典歌曲》(孟欣.北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的变迁———对建国以来流行爱情歌曲的抽样分析戚杰强,谭燕瑜(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爱情歌曲进行抽样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青年爱情观在两个不同阶段的特点。
当代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文化现象的审美困境
当代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文化现象的审美困境
阎小龙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6(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选择范围更多元,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的困境中.【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阎小龙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多面戒指从权力象征到爱情信物 [J], 李崇寒
2.青年困境、代际更迭与集体记忆:《爱情公寓5》的多维价值解析 [J], 郭东奇
3.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婚房获取困境 [J], 许中波
4.论池莉对当代都市青年生活方式的审美把握 [J], 赵玲
5.大“城”小“爱”:论中国当代都市爱情电影中的城市构形 [J], 许迪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青年婚恋观调研报告
当代青年婚恋观状况调研报告实践主题: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的调查研究实践时间:2015年7月7日—8月15日实践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翔街河北科技大学校园及其周边地区,以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上古村调研人员:XXX一、实践背景及意义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
当代青年,或追求爱情,全力以赴;或卿卿我我,两情相悦;或身陷囹圄,奋不顾身。
当代青年,或勤恳耕耘,养家糊口;或家庭和睦,儿女绕膝;或四分五裂,身心俱疲……婚恋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以至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观念。
爱情作为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份真挚、美好的爱情能够激励人的进步、促进人各方面的发展。
当代青年的爱情敏感、浪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比如恋爱消费、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等。
本次调研将当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相结合,积极探讨他们对正确婚恋观的感知,以期引导他们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培养积极、健康恋爱观念,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0份一共回收了42份,回收率达到了84﹪,经过此次调查问卷我发现:多数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半数左右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和家庭经济背景,但以恋人品行为主要依据。
1、当代青年对爱情的认识在大部分青年心中,爱情依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仍然期待纯洁爱情的到来,甚至值得用一生去等待。
2、当代青年如何选择男女朋友被调研的青年多数将人品、性格作为选择男女朋友的重要因素之一。
男方乐于去选择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女朋友,女方更青睐一个关心自己有责任感的男朋友。
由此可见,社会的价值趋向在青年的选择男女朋友上有一定影响。
当代青年的爱情价值观调查研究
论文题目:当代青年的爱情价值观调查研究作者姓名:学号:专业:指导老师:职称:时间:当代青年的爱情价值观调查研究内容摘要爱情观是人们对于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正确爱情观教育,是针对现有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遵循科学的原则,对人们进行系统的爱情生理、心理和道德教育,以帮助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情感的发展、完善人格和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
忽略爱情观,不仅会使人们失去了对爱情的正确向往,而且容易造成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爱情悲剧的发生。
因此,加强爱情观建立和引导不仅是引导人们健康成长,也是社会与时代进步的需要。
了解爱情观的现状,探讨爱情观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爱情观教育名正言顺地纳入公众知识普及的范畴,已成为当前公众知识普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将立足于爱情价值观及相关群体,针对爱情价值观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力求宏观和有效的对当代人的爱情价值观进行研究。
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问题的提出 (4)1.1关于爱情和爱情的含义 (4)1.2爱情的心理构成 (4)2、爱情价值观的构建模型 (5)3、预测问卷的构建 (6)4、正确爱情价值观的问卷确立 (7)4.1确立过程 (7)4.2统计处理和结果分析 (8)5、正确爱情价值观形成特点 (9)5.1传统奉献是社会人首要爱情价值观 (9)5.2不同性别的社会人爱情价值观的差异 (10)5.3农村和城市背景爱情观的差异 (11)6、正确爱情价值观建立对策和建议 (11)6.1培养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12)6.2培养爱情价值观中的能力与责任 (12)6.3提高对爱挫折的承受能力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嬗变研究
在都市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都市青年爱情信物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在静态爱情信物的样式变迁中,更主要的是反映在特定的时期的都市青年所持有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信物审美观的变化上。
本文以文化人类学和美学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新时期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样式变化和特征,力图进一步窥探这一变化背后都市青年人群爱情信物的审美嬗变。
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到现在分为三个时间段,并依据每一阶段所调查和掌握的实实在在的案例作为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嬗变的依据。
通过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笔者首先归纳出了每个阶段都市爱情信物的静态样式特征和动态的精神情感特征:(1)、八十年代,简单淳朴注重实用性。
处在物质相对匮乏的都市青年更倾向于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物品作为爱情的信物,简单质朴的爱情信物却饱含着当时青年男女们纯真的情感。
(2)、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使得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种类多样化,并开始浸染上了商业化的色彩。
解决了温饱的都市青年开始转向了追求世俗浪漫色彩和物质享乐的爱情信物。
而自主表达下情欲的享乐主义让当时的都市青年开始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爱情
信物精神内核进行了消解。
(3)、进入21世纪,大众化的消费文化使得爱情信物的种类多元化。
富裕之后的都市青年在变幻莫测的爱情年代,被大众媒介宣传的爱情信物所俘获并转向信物中短暂的感官刺激体验、经济价值等物性维度的追求,爱情信物也变得物质化、随意化、价格化、工具化,其原本的情感内涵被不断消解。
与此同时,都市青年
爱情信物在审美特征上也由注重信物的实用之美和情感意蕴“溢出”于物质形式的“纯审美”向越来越注重形式美和浅层次“泛审美”化转变,进入21世纪,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打造了所谓的爱情信物消费神话,都市青年开始以各种消费体验代替爱情信物的审美体验,在无
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选择中,使得爱情信物中的审美精神和情感意蕴“缺席”,都市青年随之陷入了爱情信物审美的困境之中。
具体体现在:爱情信物“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
矛盾。
面对这一审美困境,首先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为都市青年有更多的自由表达爱情和传送爱情信物的审美心灵空间营造
良好的客观环境。
其次,都市青年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个人的艺术敏感和审美个性,从而能够在商业消费“泛审美”化的包围中保持爱情信物精神及情感意蕴的独立。
最后,要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提高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文化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