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_以海河故道风景区改造工程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海河故道风景区改造工程为例
刘锐张博
摘要: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精华。
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当然这里所说的继承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沿革,哲学体系发展,追求和把握意境的阐述,分析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故道风景区中的运用,进一步阐释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用手段
1前言
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精华。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当然这里所说的继承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
如果只是形式上生搬硬套,只会让人产生牵强附会的感觉,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由于时代变迁,技术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和施工技术,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海河故道风景区改造工程为例,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在当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 海河故道风景区概况
“天津” 的名字是明成祖朱棣所赐,意为“天子的渡口”。
天津是典型的码头文化的城市之一,码头文化特征在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其中海河对天津影响最为深远,故天津人也称为海河儿女。
海河故道西起咸水沽镇月牙河,穿越双桥河,东至海河;途经咸水沽镇泰庄子、勾庄子、上刘庄、东张庄、四里沽、小刘庄、李庄子、潘庄子;双桥镇西周庄、东周庄、西官房、王家台、孙庄子、西泥沽、柴庄子;共16个村,本次规划设计用地由月牙河至津南环线,长度3.5公里,该园建设充分利用海河的知名度,挖掘自然、历史和人文等方面的素材,以滨水生态文化为纽带,海河故道总体布局六大功能片区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滨水游憩区、船舫美食区、综合娱乐区、水上商娱区、水鸟湿地区、名人文化区,突出码头商埠文化、运河风情文化和名人文化,共包含龙马圣境、雅石趣园、沽水簟花、独钓园、汝昌瀛洲等18个主要景观节点,从时间和空间上再现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沉淀,用现代生态的理念和多变的设计手法诠释津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3 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沿袭数千年,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潜意识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唯物辩证法说过,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应该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把握精神更是设计者应该认真思考的方向。
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
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
海河故道孕育沿河千年文明,如今却因种种原因失去往昔繁华,为了重塑其津沽母亲河的形象,并很好的诠释漕运文明的历史,故中国古典的园林风格应是其最佳的设计风格选择。
4 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很
好的继承和发扬,当然这里所说的继承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
如果只是形式上生搬硬套,只会让人产生牵强附会的感觉,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应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和施工技术,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寻求在新的科技环境下如何更好的保存古典园林的生命力,并促进其蓬勃发展的多种途径方法。
4.1 塑其形
堆叠的山石、茂盛的花木、自然形态的水体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素材。
现代景观设计中往往通过对典型古典园林要素的直接应用使游者产生联想,仿佛置身于过往千年的皇家园林、文人私苑之中。
这种直接借鉴应用的方法在现代设计中最为传统,也是最为普遍直接的方法。
在海河故道风景区中有大量
的优秀的个例,如河畔的“北洋码
头”和“南洋码头”景点。
中国园林
里面,有水就有舟,所以海河故道
为了体现舟的含义,就引入了舫这
一特殊的建筑,往往还叫做“不系
舟”。
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
横”,这真是中国文化下最妙的绝
句之一。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在古典园林中特别讲究意境的体现,在水体中建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这个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体现了海河与故道的核心含义。
在海河故道景区中心位置的
龙马圣地景观节点,采用了极具中
国传统特色的两种图腾符号,相传
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
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
水,伏羲氏依“河图洛书”演绎出阴
阳八卦。
据研究,河图即指中原的
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是龟甲卜文。
建有八匹骏马踏过历史的烟云,奔驰在喷火的龙图腾柱广场,预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津南的这块宝地即将腾飞的美好前景。
4.2 传其意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
所
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让
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入心入情,提高到深层
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
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
虽都是山石花
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由于序列组织,空间
布局,细节设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的
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
各有各的个性美。
园林的意境美不仅在于其个
体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
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加上气候的变化、人及植物气息的融入,组合
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以及看似不经意的一
堵墙、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对空间无限的遐思,让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
如上图中建筑红色部分借鉴了古典园林中年年有鱼的剪纸图案。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变化,排斥规则,中国人在色彩上偏爱红色,喜欢非现实的寓意图案,正是利用这两个特点,使在游客游园时能感受更多的变化,引起游客的视觉交汇,同时便不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在游园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又如组合屏风就很好的借鉴了中
国诗画中松、竹、梅这一主题意象。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
称岁寒三友,展现了中国古人傲气凛
然的文人骨气,更是暗颂了中华民族
坚韧不屈,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质,同
时每个屏风下都摆放五块印石造型的
石雕,石雕和屏风在外在形式和精神实质上做到了高度统一,起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
4.3 通其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它是以人的感受为中心而创作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生长于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
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
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情色彩。
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对中国园林影响深远。
这种原则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获得的,它出自心灵,不是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表现了中国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中国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国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框景设计,
既有藏露之美,又有游者深处其中
的自在之感。
如景区中中门的设
置,即是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框景
造型加以现代诠释,并配合中国古
典装饰花纹兰花造型,起到了空间
引导,空间划分,吸引视觉焦点的
作用,让人产生对走廊深处景致的
好奇心理,符合景观设计心理学规律。
同时山石的摆放运用了传统园林中报角的手法,是整体效果更加协调。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被世界公认为园林之母,艺术之奇观。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体会到一份沉重。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块美丽的土地、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景园艺术,更留下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将悠久的历史文脉流传下去,是我们华夏子孙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学习有限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拓展自己的文化底蕴,学习和掌握多种相关门类学科,让自己首先成为杂家,进而成为专家,运用各种知识创造出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美。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7.
[3]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
[4] 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5] 刘文玉.谈中国古典园林及对当代园林发展的启示.山西建筑, 2010, (04).
[6] 王绍增.风景园林评论.中国园林, 2008, (10).
[7] 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中国园林,2005, (03).
作者简介
刘锐(1980—),男,本科,天津市津南区规划设计所,副所长、规划师。
张博(1987—),男,本科,天津市津南区规划设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