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四年级下册课文22 古诗三首(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墨梅》《塞下曲》,分别属于送别诗、题画诗和边塞诗。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精神品格。
本课时教学的古诗为《芙蓉楼送辛渐》。
它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离别诗,描绘了清晨时分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作者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气势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种照应,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这两句是王昌龄对朋友辛渐的嘱托,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
诗人构思新颖,构设了“江中楚山孤”和“冰心在玉壶”两个场景,前者气势恢宏,后者精致典雅,一大一小两个场景交相呼应,形神合一,甚为巧妙。
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该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学生可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式,感受诗句中蕴含的精神气节。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芙”“蓉”“洛”,会写“芙”“蓉”等4个字,重点学习“壶”的书写。
(二)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句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三)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送别诗。
(二)教学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与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默写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2 教学要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感受诗歌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4.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代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学习诗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诗文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5.3 体会感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
5.4 拓展延伸:通过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板书设计6.1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6.2 板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请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写下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第【1】篇〗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明白哪些送别诗?2、这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必须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状况下,我们能够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之后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十分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唐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 抓住“寒雨”楚山孤”“玉壶”揣摩作者内心情感及高尚的节操。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感受诗人不随波逐流的气节。
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奠定基调。
导入: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牙牙学语起,诗词就伴随着我们的学习生活,相信同学们肯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考考大家!1. 大屏幕出示,师说—生抢答。
诗名作者诗句《赠汪伦》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别董大》白居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赋得古原草送别》高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 你发现这组诗有什么特点?二、解释课题,学习“芙蓉”过渡:自古离别多惆怅,离别中充满了不舍与嘱托、有祝福与期望……,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品品它的滋味。
1. 板书课题:强调生字“芙蓉”字形。
2. 指名读课题。
3. PPT出示送别地点:了解芙蓉楼。
4. 认识字形,写写“芙蓉”,了解诗词中的“芙蓉”5. 解诗题。
三、初读古诗、感知节奏。
过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辛渐要去哪呢?让我们在诗里去寻找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读,关注“平明”“玉壶”等易错音。
3.PPT出示地图,理清芙蓉楼、洛阳的关系。
4.读出节奏,七言绝句一般按照“223”节奏停顿。
四、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过渡:读好节奏,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意,理解诗意还有哪些方法呢?生答:1.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 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 指名回答五、品读古诗、领悟情感。
过渡:理解了诗意更有助于我们体会作者当时心情:1.PPT出示“寒雨连江夜如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小声读这两句,说说你的理解,你读了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2. 板书“寒雨”“楚山”,追问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孤单、凄冷?生答、PPT出示王昌龄送行路线,体现友人间的情意深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
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
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
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
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人物品质”这个主题来编排的,使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懂得怎样去品味古人的离别诗,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同时,适当地接触一些课外古诗词,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的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佳作,送别时的即景生情,离情别绪,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厚谊都蕴含在字里行间。
本首古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和气氛的渲染,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 借助课文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而细腻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作者资料、古诗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桂林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唐代就有“诗仙”李白,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豪迈诗句;有“诗圣”杜甫,留下了“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闲适诗句;还有“诗魔”白居易,也来到了桂林,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你们最崇拜哪一位诗人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题(芙蓉楼:黔阳古城的一座著名楼台。
位于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芙蓉路,在唐时为名满沅湘的名胜古迹,至今仍为旅游胜地。
)2、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七言绝句格外讲究音韵和节奏,风格雄浑,气骨凛然,语言洗炼自然而又色泽华美。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当时友人辛渐从江阴奉命去洛阳,作者在芙蓉楼为他送行时所作。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如“玉壶”“平明”“楚山”“洛阳”等;b.读通诗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第一课时一、以情导入: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诵读,默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作者及作品意境;•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歌的韵律、语言和表达方式;•了解古诗的用词和诗意,学会鉴赏古诗。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语言,描述和描绘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够通过朗读古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欣赏和鉴赏。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古诗,感受古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通过古诗的欣赏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景和作者的了解;•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的表达;•古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诗歌特有的语言和韵律的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蕴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芙蓉楼送辛渐》诗及诗歌欣赏图。
•学生准备好课前预习课文。
2、导入与热身•教师向学生介绍《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作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并体会其韵律语言和表达方式。
3、重点呈现•学习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词汇。
•诗歌的欣赏和鉴赏。
教师向学生介绍鉴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难点讲解•诗歌语言和韵律的表达。
教师对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辟释和分析,解读其内涵和诗意。
•古诗的情感和意蕴的领悟。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细读和领悟古诗,唤醒学生对古人情感和思考的理解和感受。
5、练习与拓展•学生朗读古诗,并进行语感推敲和情感表达。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其他古诗的欣赏和鉴赏,拓展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和学习兴趣。
6、作业•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进行欣赏和鉴赏,并写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和课堂成果评价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和学习。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古诗欣赏和鉴赏作业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了解宋代诗人辛弃疾及其诗作。
2.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主题及情感。
2.体会古诗的意境与美感。
3.学习古诗的背诵与朗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诗意境,把握诗词蕴含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韵律,正确朗读古诗。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多媒体课件3.黑板、粉笔五、教学流程第一部分:导入1.引入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介绍宋代诗人辛弃疾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带领学生回顾前几课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部分:学习与讨论1.教师朗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2.分段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第三部分:诗歌赏析1.讨论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2.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1.总结学生对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和表达,鼓励他们对古诗文的深入思考和欣赏。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培养他们热爱诗歌的兴趣与能力。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在下节课进行朗读。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意境和感情,写成一篇读后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并通过不断积累阅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不舍之情。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唐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不舍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欣赏诗歌的语言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
2.图片: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芙蓉楼、离别场景等。
3.教学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教学视频,如诗歌的朗读、解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芙蓉楼上,欣赏美丽的景色。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这样的美景中,要送别一位好友,会有怎样的感受。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讲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篇目、作者、诗意及语言特点。
2.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3.学会通过朗读古诗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难点: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芙蓉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芙蓉楼。
2. 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教师通过读诗首句来引导探讨,让孩子们懂得作者是表述自己的感受,居高临下俯视楼下盛大场面。
经过阅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全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诗意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
3. 赏析古诗的语言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特点,包括句式、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师通过读古诗,让学生感受韵律和节奏。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句式丰富,有简单句、并列句、独立成句和并排句式等,让学生逐句理解,领会其感情。
(2)修辞手法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拟人等,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4. 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以芙蓉楼的图像为素材,让学生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展现古代建筑的旅游景色。
第二课时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让学生了解句式,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特点1.展示古代楼台建筑图片2.分小组介绍古代楼台建筑的历史由来、特点、分布、文化内涵、维护保护等。
3. 比较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的修建、装饰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探讨《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探索《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体会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背景《芙蓉楼送辛渐》是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诵读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表达;3.能够流畅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4.启发学生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含义,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及相关图片;2.课堂美化:准备芙蓉花图片或实物,营造浪漫文艺的氛围;3.学生准备:让学生提前准备朗读材料,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展示芙蓉花的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花儿如何送别人?我们平时在什么场合送花?第二步:诗歌欣赏(15分钟)1.学生跟读整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
第三步: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以老师布置的角色扮演形式,表达不同情感场景下的《芙葳楼送辛渐》。
2.学生自由发挥,模拟诗歌情境,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思考提问(10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你认为《芙葳楼送辛渐》和当代送别有什么不同?第五步:诗歌创作(25分钟)1.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创作,老师点评鼓励。
六、教学延伸1.带学生实地参观名胜文化遗址,了解古人生活环境,增加诗歌的思想感受;2.组织学生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好情感的表达和分享。
以上是针对《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的设计,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更好地教学和引导学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芙蓉楼送辛渐 部编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朗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芙蓉洛壶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3.理解词语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平明:天刚亮。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
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四、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如何理解题目“芙蓉楼送辛渐”?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并作下此诗。
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3、读古诗前两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诗意: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芙蓉楼送辛渐》的内容;2.理解古诗词的意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辛弃疾离开扬州前往婺州的离别情景。
诗中既有对离别的惜别,又有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思。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老师的引导,回忆一下离别的场景,什么情况下人们会离别,离别时人们会有什么感受等等。
2.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故事,倾听他们的感悟和体验。
讲解1.老师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背景,解释生僻词汇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的美妙之处。
2.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体验离别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惜别之情,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词背后的含义,如:•为什么诗人要用“南楼”、“北楼”这样的词汇描述等等?•通过“伤心秦汉经行处”这句诗体现出了辛弃疾的何种情感?活动1.创设“芙蓉楼诗会”活动,让学生模仿古人,用自己的语言编写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自带诗歌进行朗诵,并学会欣赏和评价同学的诗歌。
总结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和收获,思考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
2.对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管窥人生、启迪心灵的哲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芙蓉楼送辛渐》的内容和背景;2.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其美妙之处;3.借助诗歌,体验离别的情感并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意义并自主思考;2.通过简单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自己的诗歌,并进行表达。
教学评价1.进行学生个人表演和朗诵评价;2.通过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个人创意的想象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拓展1.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其他诗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典诗词的魅力;2.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如历史、地理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3.可以拓展阅读,《诗经》、《楚辞》等等古诗词,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文学阅读和思考范围,进一步提高其文艺素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
(1)导入: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
(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出示词卡和芙蓉,学生认读“芙蓉”。
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
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
(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
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
(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
(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
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山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
“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
“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
“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
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
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
时何地都未曾改变。
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古诗后两句。
)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送别诗)
寒孤
冰心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