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数与向量的积教案1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数学 2.2.3向量数乘运算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2.2.3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数乘运算的三个运算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理解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技能目标
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并进行有关的计算
,
2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向量共线定理:
定理: 如果有一个实数 ,使 ( ),那么向量 与 是共线向量;反之,如果向量 与 ( )是共线向量,那么有且只有一个实数 ,使得 .
三、课堂练习:
课本例6,例7
教材P90面1、2、3题
教
学
小
结
1.掌握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
23 与 方向相反且|3 |=3| |
(二)新课讲解:
1.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
1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般地,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 ,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
(1) ;
(2)当 时, 的方向与 的方向相同;
当 时, 的方向与 的方向相反;
2.掌握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并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两向量共线(平行)的条件,并会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共线、点共线
课后
反思
3
当 时, .
(教案)向量的数乘运算Word版含解析
6.2.3向量的数乘运算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平面向量数乘运算及运算规则.2.理解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重点)3.理解两个平面向量共线的含义.(难点)1.运用向量数乘运算律进行向量运算,培养数学运算核心素养.2.通过对比实数的运算律理解向量数乘的运算律,培养类比推理的能力.3.通过共线定理的应用培养直观想象核心素养.一只兔子第1秒钟向东跑了2米,第2、3秒钟又向东各跑了2米.问题1:兔子3秒的位移一共是多少?答案设兔子第1秒的位移是向量a,则3秒的位移是向量3a.问题2:若兔子向西跑3秒,则向量是多少?答案-3a(用a表示向东跑1秒).1.向量的数乘定义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①向量记法λa长度|λa|=|λ||a|方向λ>0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②相同λ<0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③相反几何意义λa中的实数λ是向量a的系数λ>0λa可以看作是把向量a沿着a的方向扩大④|λ|倍得到λ<0λa可以看作是把向量a沿着a的反方向缩小|λ|倍得到特别提醒当λ=0时,λa=0.当λ≠0时,若a=0,也有λa=0.思考1:实数与向量能否进行加减运算?提示不能.2.向量的数乘运算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1)λ(μa)=(λμ)a;(2)(λ+μ)a=⑤λa +μa; (3)λ(a+b )=λa +λb.思考2:向量数乘运算律与实数乘法运算律有什么关系? 提示两种运算律类似,(2)(3)式是向量因式不同的分配律. 3.向量的线性运算(1)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线性运算的结果仍是⑥向量. (2)对于任意向量a,b 以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a ±μ2b )=λμ1a ±λμ2b. 思考3: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与实数的运算法则有什么关系? 提示在形式上类似. 4.共线向量定理向量a(a ≠0)与b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⑦b =λa. 思考4:λ与向量a,b 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提示若λ>0,则a 与b 同向;若λ<0,则a 与b 反向.探究一向量的线性运算例1(1)化简下列各式:①3(6a+b)-9(a +13b);②12[3a +2b -(a +12b)]-2(12a +38b); ③2(5a-4b+c)-3(a-3b+c)-7a.(2)已知向量a,b,m,n 满足a=3m+2n,b=m-3n,试用向量a,b 表示向量m,n. 解析(1)①原式=18a+3b-9a-3b=9a. ②原式=12(2a +32b)-a-34b=a+34b-a-34b=0. ③原式=10a-8b+2c-3a+9b-3c-7a=b-c. (2)a=3m+2n ①,b=m-3n ②, 则①×3+②×2得3a+2b=11m, 即m=311a+211b. ①-②×3得a-3b=11n,即n=111a-311b. 思维突破向量的线性运算的技巧向量的线性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1)实数运算中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方法在向量线性运算中也可以使用.(2)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向量,实数看作是向量的系数. 1-1化简下列各式:(1)2(3a-2b)+3(a+5b)-5(4b-a); (2)16[2(2a+8b)-4(4a-2b)]; (3)(m+n)(a-b)-(m-n)(a+b).解析(1)原式=6a-4b+3a+15b-20b+5a=14a-9b. (2)原式=16×(4a+16b-16a+8b)=16×(-12a+24b)=-2a+4b. (3)原式=m(a-b)+n(a-b)-m(a+b)+n(a+b) =(m+n-m+n)a+(-m-n-m+n)b =2na-2mb.探究二共线向量定理及其应用例2设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不共线.(1)若AB ⃗⃗⃗⃗⃗ =a+b,BC ⃗⃗⃗⃗⃗ =2a+8b,CD ⃗⃗⃗⃗⃗ =3(a-b),求证:A 、B 、D 三点共线; (2)试确定实数k,使ka+b 与a+kb 共线. 解析(1)证明:∵AB ⃗⃗⃗⃗⃗ =a+b,BC ⃗⃗⃗⃗⃗ =2a+8b, CD ⃗⃗⃗⃗⃗ =3(a-b),∴BD ⃗⃗⃗⃗⃗⃗ =BC ⃗⃗⃗⃗⃗ +CD ⃗⃗⃗⃗⃗ =2a+8b+3(a-b)=2a+8b+3a-3b=5(a+b)=5AB ⃗⃗⃗⃗⃗ . ∴AB ⃗⃗⃗⃗⃗ 、BD ⃗⃗⃗⃗⃗⃗ 共线, 又∵AB ⃗⃗⃗⃗⃗ 与BD⃗⃗⃗⃗⃗⃗ 有公共点B,∴A 、B 、D 三点共线. (2)∵ka+b 与a+kb 共线, ∴存在实数λ,使ka+b =λ(a+kb), 即ka+b =λa +λk b,∴(k-λ)a =(λk -1)b. ∵a 、b 是不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 ∴k-λ=λk -1=0,∴k 2-1=0,∴k=±1. 思维突破用向量法证明三点共线的关键与步骤(1)关键:能否找到一个实数λ,使得b =λa(a 、b 为这三点构成的任意两个向量). (2)步骤:先证明向量共线,然后指出两向量有公共点,从而证得三点共线.2-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M 是AB 的中点,点N 在线段BD 上,且有BN=13BD,求证:M,N,C 三点共线.证明设AB ⃗⃗⃗⃗⃗ =a,BC ⃗⃗⃗⃗⃗ =b,则MN ⃗⃗⃗⃗⃗⃗⃗ =MB ⃗⃗⃗⃗⃗⃗ +BN ⃗⃗⃗⃗⃗⃗ =12AB ⃗⃗⃗⃗⃗ +13BD ⃗⃗⃗⃗⃗⃗ =12AB ⃗⃗⃗⃗⃗ +13(AD ⃗⃗⃗⃗⃗ -AB ⃗⃗⃗⃗⃗ )=12a+13(b-a)=16a+13b,MC ⃗⃗⃗⃗⃗⃗ =MB ⃗⃗⃗⃗⃗⃗ +BC ⃗⃗⃗⃗⃗ =12AB ⃗⃗⃗⃗⃗ +BC ⃗⃗⃗⃗⃗ =12a+b=3×(16a +13b)=3MN ⃗⃗⃗⃗⃗⃗⃗ ,∴MC ⃗⃗⃗⃗⃗⃗ ,MN ⃗⃗⃗⃗⃗⃗⃗ 共线,又MC ⃗⃗⃗⃗⃗⃗ 与MN⃗⃗⃗⃗⃗⃗⃗ 有公共点M,∴M,N,C 三点共线.探究三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例3(易错题)已知点E,F 分别为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BD 的中点,设BC ⃗⃗⃗⃗⃗ =a,DA ⃗⃗⃗⃗⃗ =b,试用a,b 表示EF⃗⃗⃗⃗⃗ . 解析如图所示,取AB 的中点P,连接EP,FP. 在△ABC 中,EP 是中位线, 所以PE⃗⃗⃗⃗⃗ =12BC ⃗⃗⃗⃗⃗ =12a. 在△ABD 中,FP 是中位线,所以PF ⃗⃗⃗⃗⃗ =12AD ⃗⃗⃗⃗⃗ =-12DA ⃗⃗⃗⃗⃗ =-12b.在△EFP 中,EF ⃗⃗⃗⃗⃗ =EP ⃗⃗⃗⃗⃗ +PF ⃗⃗⃗⃗⃗ =-PE ⃗⃗⃗⃗⃗ +PF⃗⃗⃗⃗⃗ =-12·a-12b =-12(a+b).易错点拨在根据平面几何图形进行化简、证明时,要准确应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应根据题意判断所给图形是不是特殊图形,不能盲目运用特殊图形的性质进行求解.3-1已知四边形ABCD 是一个梯形,AB ∥CD,且AB=2CD,M,N 分别是DC,AB 的中点,已知AB ⃗⃗⃗⃗⃗ =a,AD ⃗⃗⃗⃗⃗ =b,试用a,b 表示BC ⃗⃗⃗⃗⃗ 和MN ⃗⃗⃗⃗⃗⃗⃗ . 解析解法一:如图,连接CN, 易知AN 与DC 垂直且相等, 所以四边形ANCD 是平行四边形. CN ⃗⃗⃗⃗⃗ =-AD ⃗⃗⃗⃗⃗ =-b,又因为CN ⃗⃗⃗⃗⃗ +NB ⃗⃗⃗⃗⃗⃗ +BC ⃗⃗⃗⃗⃗ =0, 所以BC⃗⃗⃗⃗⃗ =-CN ⃗⃗⃗⃗⃗ -NB ⃗⃗⃗⃗⃗⃗ =b-12a, MN ⃗⃗⃗⃗⃗⃗⃗ =CN ⃗⃗⃗⃗⃗ -CM ⃗⃗⃗⃗⃗⃗ =CN ⃗⃗⃗⃗⃗ +12AN⃗⃗⃗⃗⃗⃗ =-b+14a. 解法二:因为AB ⃗⃗⃗⃗⃗ +BC ⃗⃗⃗⃗⃗ +CD ⃗⃗⃗⃗⃗ +DA ⃗⃗⃗⃗⃗ =0, 所以a+BC⃗⃗⃗⃗⃗ +(-12a)+(-b)=0, 所以BC⃗⃗⃗⃗⃗ =b-12a, 又因为在四边形ADMN 中有AD ⃗⃗⃗⃗⃗ +DM ⃗⃗⃗⃗⃗⃗ +MN ⃗⃗⃗⃗⃗⃗⃗ +NA⃗⃗⃗⃗⃗⃗ =0, 所以b+14a+MN⃗⃗⃗⃗⃗⃗⃗ +(-12a)=0, 所以MN⃗⃗⃗⃗⃗⃗⃗ =14a-b. 3-2设O 为△ABC 内任意一点,且满足OA ⃗⃗⃗⃗⃗ +2OB ⃗⃗⃗⃗⃗ +3OC ⃗⃗⃗⃗⃗ =0,若D,E 分别是BC,CA 的中点. (1)求证:D,E,O 三点共线; (2)求S△ABC S △AOC的值.解析(1)证明:如图,OB ⃗⃗⃗⃗⃗ +OC ⃗⃗⃗⃗⃗ =2OD ⃗⃗⃗⃗⃗⃗ ,OA ⃗⃗⃗⃗⃗ +OC ⃗⃗⃗⃗⃗ =2OE ⃗⃗⃗⃗⃗ , ∴OA ⃗⃗⃗⃗⃗ +2OB ⃗⃗⃗⃗⃗ +3OC ⃗⃗⃗⃗⃗ =(OA ⃗⃗⃗⃗⃗ +OC ⃗⃗⃗⃗⃗ )+2(OB ⃗⃗⃗⃗⃗ +OC ⃗⃗⃗⃗⃗ )=2(2OD ⃗⃗⃗⃗⃗⃗ +OE ⃗⃗⃗⃗⃗ )=0, ∴2OD ⃗⃗⃗⃗⃗⃗ +OE ⃗⃗⃗⃗⃗ =0,∴OD ⃗⃗⃗⃗⃗⃗ 与OE ⃗⃗⃗⃗⃗ 共线,又OD ⃗⃗⃗⃗⃗⃗ 与OE ⃗⃗⃗⃗⃗ 有公共点O, ∴D,E,O 三点共线. (2)由(1)知2|OD ⃗⃗⃗⃗⃗⃗ |=|OE ⃗⃗⃗⃗⃗ |,∴S △AOC =2S △COE =2×23S △CDE =2×23×14×S △ABC =13S △ABC ,∴S△ABC S △AOC=3.1.已知非零向量a,b 满足a=4b,则() A.|a|=|b| B.4|a|=|b| C.a,b 的方向相同 D.a,b 的方向相反答案C ∵a=4b,4>0,∴|a|=4|b|. ∵4b 与b 的方向相同, ∴a 与b 的方向相同.2.(多选题)下列向量中,a,b 一定共线的是() A.a=2e,b=-2e B.a=e 1-e 2,b=-2e 1+2e 2 C.a=4e 1-25e 2,b=e 1-110e 2 D.a=e 1+e 2,b=2e 1-2e 2答案ABCA 中,b=-a,则a,b 共线;B 中,b=-2a,则a,b 共线;C 中,a=4b,则a,b 共线;D 中,a,b 不共线.3.已知向量a=e 1+λe 2,b=2e 1,λ∈R,且λ≠0,若a ∥b,则() A.e 1=0B.e 2=0C.e 1∥e 2D.e 1∥e 2或e 1=0或e 2=0 答案D4.已知x,y 是实数,向量a,b 不共线,若(x+y-1)a+(x-y)b=0,则x=,y=. 答案12;12解析由已知得{x +y -1=0,x -y =0,解得x=y=12.5.已知两个非零向量e 1、e 2不共线,若AB ⃗⃗⃗⃗⃗ =2e 1+3e 2,BC ⃗⃗⃗⃗⃗ =6e 1+23e 2,CD ⃗⃗⃗⃗⃗ =4e 1-8e 2.求证:A 、B 、D 三点共线.证明∵AD⃗⃗⃗⃗⃗ =AB ⃗⃗⃗⃗⃗ +BC ⃗⃗⃗⃗⃗ +CD ⃗⃗⃗⃗⃗ =2e 1+3e 2+6e 1+23e 2+4e 1-8e 2 =12e 1+18e 2=6(2e 1+3e 2)=6AB ⃗⃗⃗⃗⃗ , ∴AD ⃗⃗⃗⃗⃗ ,AB ⃗⃗⃗⃗⃗ 共线.又∵AD ⃗⃗⃗⃗⃗ 和AB ⃗⃗⃗⃗⃗ 有公共点A, ∴A 、B 、D 三点共线.数学运算——在几何图形中进行向量线性运算如图所示,已知▱ABCD 的边BC,CD 上的中点分别为K,L,且AK ⃗⃗⃗⃗⃗ =e 1,AL ⃗⃗⃗⃗⃗ =e 2,试用e 1,e 2表示BC ⃗⃗⃗⃗⃗ ,CD ⃗⃗⃗⃗⃗ .审:几何图形中用已知向量表示待求向量,可考虑用三角形法则或共线定理. 联:结合图形特征,把待求向量放在三角形中,进行加减运算. 解:解法一:设BC⃗⃗⃗⃗⃗ =a,则BK ⃗⃗⃗⃗⃗⃗ =①, AB ⃗⃗⃗⃗⃗ =AK ⃗⃗⃗⃗⃗ +KB ⃗⃗⃗⃗⃗⃗ =e 1-12a,DL⃗⃗⃗⃗⃗ =12e 1-14a. 又AD⃗⃗⃗⃗⃗ =BC ⃗⃗⃗⃗⃗ =a,由AD ⃗⃗⃗⃗⃗ +DL ⃗⃗⃗⃗⃗ =AL ⃗⃗⃗⃗⃗ ,得a+12e 1-14a=e 2, 解得a=②.由CD ⃗⃗⃗⃗⃗ =-AB ⃗⃗⃗⃗⃗ ,AB ⃗⃗⃗⃗⃗ =e 1-12a,得CD ⃗⃗⃗⃗⃗ =③.解法二:设BC ⃗⃗⃗⃗⃗ =m,CD ⃗⃗⃗⃗⃗ =n,则BK⃗⃗⃗⃗⃗⃗ =12m,DL ⃗⃗⃗⃗⃗ =-12n. 由AB ⃗⃗⃗⃗⃗ +BK ⃗⃗⃗⃗⃗⃗ =AK ⃗⃗⃗⃗⃗ ,AD ⃗⃗⃗⃗⃗ +DL ⃗⃗⃗⃗⃗ =AL ⃗⃗⃗⃗⃗ , 得④,得m=23(2e 2-e 1),n=⑤,即BC ⃗⃗⃗⃗⃗ =43e 2-23e 1,CD ⃗⃗⃗⃗⃗ =-43e 1+23e 2. 解法三:如图所示,BC 的延长线与AL 的延长线交于点E,则△DLA ≌△CLE.从而AE ⃗⃗⃗⃗⃗ =2AL ⃗⃗⃗⃗⃗ ,CE ⃗⃗⃗⃗⃗ =AD ⃗⃗⃗⃗⃗ =BC ⃗⃗⃗⃗⃗ ,KE ⃗⃗⃗⃗⃗ =32BC⃗⃗⃗⃗⃗ , 由KE ⃗⃗⃗⃗⃗ =AE ⃗⃗⃗⃗⃗ -AK ⃗⃗⃗⃗⃗ ,得32BC⃗⃗⃗⃗⃗ =2e 2-e 1, 即BC⃗⃗⃗⃗⃗ =⑥. 同理可得CD ⃗⃗⃗⃗⃗ =⑦.思: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将所表示向量置于某一个三角形内,用加减法进行运算,然后逐步用已知向量表示待求向量,过程中体现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答案①12a ②43e 2-23e 1,即BC ⃗⃗⃗⃗⃗ =43e 2-23e 1 ③-43e 1+23e 2④{-n +12m =e 1m -12n =e 2⑤23(-2e 1+e 2)⑥43e 2-23e 1⑦-43e 1+23e 2如图所示,四边形OADB 是以向量OA ⃗⃗⃗⃗⃗ =a,OB⃗⃗⃗⃗⃗ =b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又BM=13BC,CN=13CD,试用a,b 表示OM ⃗⃗⃗⃗⃗⃗ 、ON ⃗⃗⃗⃗⃗⃗ 、MN⃗⃗⃗⃗⃗⃗⃗ . 解析BM⃗⃗⃗⃗⃗⃗ =13BC ⃗⃗⃗⃗⃗ =16BA ⃗⃗⃗⃗⃗ =16(OA ⃗⃗⃗⃗⃗ -OB ⃗⃗⃗⃗⃗ )=16(a-b)=16a-16b, ∴OM ⃗⃗⃗⃗⃗⃗ =OB ⃗⃗⃗⃗⃗ +BM ⃗⃗⃗⃗⃗⃗ =b+16a-16b=16a+56b. ∵CN ⃗⃗⃗⃗⃗ =13CD ⃗⃗⃗⃗⃗ =16OD⃗⃗⃗⃗⃗⃗ , ∴ON ⃗⃗⃗⃗⃗⃗ =OC ⃗⃗⃗⃗⃗ +CN ⃗⃗⃗⃗⃗ =12OD ⃗⃗⃗⃗⃗⃗ +16OD ⃗⃗⃗⃗⃗⃗ =23OD ⃗⃗⃗⃗⃗⃗ =23(OA ⃗⃗⃗⃗⃗ +OB⃗⃗⃗⃗⃗ )=23a+23b, MN ⃗⃗⃗⃗⃗⃗⃗ =ON ⃗⃗⃗⃗⃗⃗ -OM ⃗⃗⃗⃗⃗⃗ =23a+23b-16a-56b=12a-16b.1.将112[2(2a+8b)-4(4a-2b)]化简成最简形式为() A.2a-bB.2b-a C.a-bD.b-a答案B2.在△ABC 中,如果AD,BE 分别为BC,AC 上的中线,且AD ⃗⃗⃗⃗⃗ =a,BE ⃗⃗⃗⃗⃗ =b,那么BC ⃗⃗⃗⃗⃗ =() A.23a+43bB.23a-23b C.23a-43bD.-23a+43b 答案A3.已知AB ⃗⃗⃗⃗⃗ =a+4b,BC ⃗⃗⃗⃗⃗ =2b-a,CD ⃗⃗⃗⃗⃗ =2(a+b),则() A.A 、B 、C 三点共线B.A 、B 、D 三点共线 C.A 、C 、D 三点共线D.B 、C 、D 三点共线 答案B4.在△ABC 中,已知D 是AB 边上一点,若AD ⃗⃗⃗⃗⃗ =2DB ⃗⃗⃗⃗⃗⃗ ,CD ⃗⃗⃗⃗⃗ =13CA ⃗⃗⃗⃗⃗ +λCB ⃗⃗⃗⃗⃗ ,则λ等于() A.23B.13C.-13D.-23答案A 解法一:由AD ⃗⃗⃗⃗⃗ =2DB⃗⃗⃗⃗⃗⃗ , 可得CD ⃗⃗⃗⃗⃗ -CA ⃗⃗⃗⃗⃗ =2(CB ⃗⃗⃗⃗⃗ -CD ⃗⃗⃗⃗⃗ )⇒CD ⃗⃗⃗⃗⃗ =13CA⃗⃗⃗⃗⃗ +23CB ⃗⃗⃗⃗⃗ ,所以λ=23. 解法二:CD ⃗⃗⃗⃗⃗ =CA ⃗⃗⃗⃗⃗ +AD ⃗⃗⃗⃗⃗ =CA ⃗⃗⃗⃗⃗ +23AB ⃗⃗⃗⃗⃗ =CA ⃗⃗⃗⃗⃗ +23(CB ⃗⃗⃗⃗⃗ -CA ⃗⃗⃗⃗⃗ )=13CA⃗⃗⃗⃗⃗ +23CB ⃗⃗⃗⃗⃗ ,所以λ=23. 5.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点P 在对角线AC 上(不包括端点A 、C),则AP ⃗⃗⃗⃗⃗ =() A.λ(AB ⃗⃗⃗⃗⃗ +BC ⃗⃗⃗⃗⃗ ),λ∈(0,1) B.λ(AB ⃗⃗⃗⃗⃗ +BC⃗⃗⃗⃗⃗ ),λ∈(0,√22) C.λ(AB⃗⃗⃗⃗⃗ -BC ⃗⃗⃗⃗⃗ ),λ∈(0,1) D.λ(AB ⃗⃗⃗⃗⃗ -BC⃗⃗⃗⃗⃗ ),λ∈(0,√22) 答案A 因为P 是对角线AC 上的一点(不包括端点A 、C),所以存在λ∈(0,1),使得AP ⃗⃗⃗⃗⃗ =λAC ⃗⃗⃗⃗⃗ ,于是AP ⃗⃗⃗⃗⃗ =λ(AB ⃗⃗⃗⃗⃗ +BC⃗⃗⃗⃗⃗ ),λ∈(0,1). 6.已知向量a,b 不共线,实数x,y 满足向量等式5xa+(8-y)b=4xb+3(y+9)a,则x=,y=. 答案3;-4解析因为a 与b 不共线,所以{5x =3y +27,8-y =4x,解得{x =3,y =-4.7.若|a|=3,|b|=2,b 与a 反向,则a=b. 答案-32解析因为b 与a 反向,所以a =λb ,λ<0.又|a|=3,|b|=2,所以|a|∶|b |=|λ|, 所以λ=-32,所以a=-32b.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F,G,H 分别为BD,AB,AC,CD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证明∵F,G 分别是AB,AC 的中点, ∴FG ⃗⃗⃗⃗⃗ =12BC ⃗⃗⃗⃗⃗ .同理,EH⃗⃗⃗⃗⃗⃗ =12BC ⃗⃗⃗⃗⃗ . ∴FG ⃗⃗⃗⃗⃗ =EH ⃗⃗⃗⃗⃗⃗ . ∴FG=EH,FG ∥EH,∴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9.已知△ABC 和点M 满足MA ⃗⃗⃗⃗⃗⃗ +MB ⃗⃗⃗⃗⃗⃗ +MC ⃗⃗⃗⃗⃗⃗ =0.若存在实数m 使得AB ⃗⃗⃗⃗⃗ +AC ⃗⃗⃗⃗⃗ =m AM ⃗⃗⃗⃗⃗⃗ 成立,则m=() A.2B.3C.4D.5答案B 由MA ⃗⃗⃗⃗⃗⃗ +MB ⃗⃗⃗⃗⃗⃗ +MC ⃗⃗⃗⃗⃗⃗ =0可知,M 为△ABC 的重心,故AM ⃗⃗⃗⃗⃗⃗ =23×12(AB ⃗⃗⃗⃗⃗ +AC ⃗⃗⃗⃗⃗ )=13(AB ⃗⃗⃗⃗⃗ +AC⃗⃗⃗⃗⃗ ),所以AB ⃗⃗⃗⃗⃗ +AC ⃗⃗⃗⃗⃗ =3AM ⃗⃗⃗⃗⃗⃗ ,即m=3.10.(多选题)在△ABC 中,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且BC ⃗⃗⃗⃗⃗ =3CD ⃗⃗⃗⃗⃗ ,点O 在线段CD 上(与点C 、D 不重合),若AO ⃗⃗⃗⃗⃗ =x AB ⃗⃗⃗⃗⃗ +(1-x)AC ⃗⃗⃗⃗⃗ ,则x 可以是() A.-13B.-14C.0D.-√26答案BD 当点O 与点C 重合时,AC ⃗⃗⃗⃗⃗ =0AB ⃗⃗⃗⃗⃗ +(1-0)·AC ⃗⃗⃗⃗⃗ ,此时x=0;当点O 与点D 重合时,AD ⃗⃗⃗⃗⃗ =-13AB ⃗⃗⃗⃗⃗ +43AC ⃗⃗⃗⃗⃗ , 此时x=-13.因为点O 在线段CD 上(与点C 、D 不重合),所以-13<x<0.故x 可以是-14,-√26.故选BD. 11.若对于△ABC 内部的一点O,存在实数λ使得OA ⃗⃗⃗⃗⃗ +OB ⃗⃗⃗⃗⃗ =λ(OA ⃗⃗⃗⃗⃗ +OC ⃗⃗⃗⃗⃗ )成立,则△OBC 与△ABC 的面积比为. 答案1∶2解析如图所示,设D,E 分别是AB,AC 的中点,连接OA,OB,OC,以OA,O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GB,以OA,OC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FC,连接OG,OF.则OA ⃗⃗⃗⃗⃗ +OB ⃗⃗⃗⃗⃗ =OG ⃗⃗⃗⃗⃗ =2OD ⃗⃗⃗⃗⃗⃗ ,OA ⃗⃗⃗⃗⃗ +OC ⃗⃗⃗⃗⃗ =OF ⃗⃗⃗⃗⃗ =2OE ⃗⃗⃗⃗⃗ ,因为OA⃗⃗⃗⃗⃗ +OB ⃗⃗⃗⃗⃗ =λ(OA ⃗⃗⃗⃗⃗ +OC ⃗⃗⃗⃗⃗ ),所以OD ⃗⃗⃗⃗⃗⃗ =λOE ⃗⃗⃗⃗⃗ , 所以点O 在线段DE 上.又因为D,E 分别是AB,AC 的中点,所以△OBC 与△ABC 的面积比是1∶2.12.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个梯形,AB ⃗⃗⃗⃗⃗ ∥CD ⃗⃗⃗⃗⃗ 且|AB ⃗⃗⃗⃗⃗ |=2|CD ⃗⃗⃗⃗⃗ |,M,N 分别是DC,AB 的中点,已知AB ⃗⃗⃗⃗⃗ =e 1,AD ⃗⃗⃗⃗⃗ =e 2,试用e 1,e 2表示下列向量:AC ⃗⃗⃗⃗⃗ =;MN⃗⃗⃗⃗⃗⃗⃗ =. 答案e 2+12e 1;14e 1-e 2解析因为AB ⃗⃗⃗⃗⃗ ∥CD ⃗⃗⃗⃗⃗ ,|AB ⃗⃗⃗⃗⃗ |=2|CD ⃗⃗⃗⃗⃗ |,所以AB ⃗⃗⃗⃗⃗ =2DC ⃗⃗⃗⃗⃗ ,DC ⃗⃗⃗⃗⃗ =12AB ⃗⃗⃗⃗⃗ .所以AC ⃗⃗⃗⃗⃗ =AD ⃗⃗⃗⃗⃗ +DC ⃗⃗⃗⃗⃗ =e 2+12e 1.MN ⃗⃗⃗⃗⃗⃗⃗ =MD ⃗⃗⃗⃗⃗⃗ +DA ⃗⃗⃗⃗⃗ +AN ⃗⃗⃗⃗⃗⃗ =-12DC ⃗⃗⃗⃗⃗ -AD ⃗⃗⃗⃗⃗ +12AB ⃗⃗⃗⃗⃗ =-14e 1-e 2+12e 1=14e 1-e 2. 13.已知O,A,M,B 为平面上四点,且OM ⃗⃗⃗⃗⃗⃗ =λOB ⃗⃗⃗⃗⃗ +(1-λ)OA ⃗⃗⃗⃗⃗ (λ∈R ,λ≠1,λ≠0).(1)求证:A,B,M 三点共线;(2)若点B 在线段AM 上,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解析(1)证明:因为OM ⃗⃗⃗⃗⃗⃗ =λOB ⃗⃗⃗⃗⃗ +(1-λ)OA ⃗⃗⃗⃗⃗ ,所以OM ⃗⃗⃗⃗⃗⃗ =λOB ⃗⃗⃗⃗⃗ +OA ⃗⃗⃗⃗⃗ -λOA ⃗⃗⃗⃗⃗ ,OM ⃗⃗⃗⃗⃗⃗ -OA ⃗⃗⃗⃗⃗ =λOB ⃗⃗⃗⃗⃗ -λOA ⃗⃗⃗⃗⃗ ,即AM ⃗⃗⃗⃗⃗⃗ =λAB ⃗⃗⃗⃗⃗ ,又λ∈R ,λ≠1,λ≠0,且AM ⃗⃗⃗⃗⃗⃗ ,AB ⃗⃗⃗⃗⃗ 有公共点A,所以A,B,M 三点共线.(2)由(1)知AM ⃗⃗⃗⃗⃗⃗ =λAB ⃗⃗⃗⃗⃗ ,若点B 在线段AM 上,则AM ⃗⃗⃗⃗⃗⃗ ,AB ⃗⃗⃗⃗⃗ 同向且|AM ⃗⃗⃗⃗⃗⃗ |>|AB ⃗⃗⃗⃗⃗ |(如图所示),所以λ>1.14.平面内有一个△ABC 和一点O(如图),线段OA,OB,OC 的中点分别为E,F,G,线段BC,CA,AB 的中点分别为L,M,N,设OA ⃗⃗⃗⃗⃗ =a,OB⃗⃗⃗⃗⃗ =b,OC ⃗⃗⃗⃗⃗ =c. (1)试用a,b,c 表示向量EL⃗⃗⃗⃗⃗ ,FM ⃗⃗⃗⃗⃗⃗ ,GN ⃗⃗⃗⃗⃗⃗ ; (2)证明:线段EL,FM,GN 交于一点且互相平分.解析(1)因为OE ⃗⃗⃗⃗⃗ =12a,OL ⃗⃗⃗⃗⃗ =12(b+c),所以EL ⃗⃗⃗⃗⃗ =OL ⃗⃗⃗⃗⃗ -OE ⃗⃗⃗⃗⃗ =12(b+c-a). 同理可得FM ⃗⃗⃗⃗⃗⃗ =12(a+c-b), GN ⃗⃗⃗⃗⃗⃗ =12(a+b-c). (2)证明:设线段EL 的中点为P 1,则OP 1⃗⃗⃗⃗⃗⃗⃗ =12(OE ⃗⃗⃗⃗⃗ +OL ⃗⃗⃗⃗⃗ )=14(a+b+c). 设FM,GN 的中点分别为P 2,P 3,同理可求得OP 2⃗⃗⃗⃗⃗⃗⃗ =14(a+b+c),OP 3⃗⃗⃗⃗⃗⃗⃗ =14(a+b+c),所以OP 1⃗⃗⃗⃗⃗⃗⃗ =OP 2⃗⃗⃗⃗⃗⃗⃗ =OP 3⃗⃗⃗⃗⃗⃗⃗ , 即线段EL,FM,GN 交于一点且互相平分.。
人教版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全部教案
第五章 平面向量第一教时教材:向量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向量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有关概念,并能作一个向量与已知向量相等,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过程:一、开场白:课本P93(略)实例:老鼠由A 向西北逃窜,猫在B 处向东追去,问:猫能否追到老鼠?(画图)结论:猫的速度再快也没用,因为方向错了。
二、 提出课题:平面向量1.意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例:力、速度、加速度、冲量等注意:1︒数量与向量的区别: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向量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
2︒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向量就成为一套优良通性的数学体系,用以研究空间性质。
2. 向量的表示方法: 1︒几何表示法:点—射线 有向线段——具有一定方向的线段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记作(注意起讫)2︒字母表示法:AB 可表示为a (印刷时用黑体字)P95 例 用1cm 表示5n mail (海里)3. 模的概念:向量AB 记作:|AB | 模是可以比较大小的4. 两个特殊的向量:1︒零向量——长度(模)为0的向量,记作0。
0的方向是任意的。
注意0与0的区别2︒单位向量——长度(模)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例:温度有零上零下之分,“温度”是否向量?答:不是。
因为零上零下也只是大小之分。
例:AB 与BA 是否同一向量?A BA(起点)B (终点) a答:不是同一向量。
例:有几个单位向量?单位向量的大小是否相等?单位向量是否都相等? 答:有无数个单位向量,单位向量大小相等,单位向量不一定相等。
三、 向量间的关系:1.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记作:a ∥b ∥c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2.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记作:a =b规定:0=0任两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一有向线段表示,与起点无关。
3. 共线向量: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移到同一条直线上 ,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四教学案:第二章§3第1课时数乘向量含答案
第1课时数乘向量[核心必知]1.数乘向量(1)定义:一般地,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它的长度和方向分别为:①长度:|λa|=|λ||a|;②方向: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相反;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2)几何意义: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λ|>1)或压缩(|λ|〈1)为原来的|λ|倍.(3)运算律设a,b为向量,λ,μ为实数.①结合律:λ(μa)=(λμ)a;②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③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2.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实数与向量积的综合运算,通常叫作向量的线性运算(或线性组合).3.向量共线定理判定定理a是一个非零向量,若存在一个实数λ,使得b =λa,则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性质定理若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得b=λa[问题思考]1.数乘向量是数量还是向量?提示:数乘向量仍是一个向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与原向量共线.2.当λ=0时,λa=0,那么当λ≠0时,若a=0,也有λa=0,对吗?提示:正确.3.向量共线定量为什么规定a是非零向量?提示:是为了保证λ的存在性与唯一性.若a=b=0时,实数λ仍然存在,但λ是任意实数,不唯一;若a=0,b≠0时,则不存在实数λ,使b=λa.讲一讲1.已知a、b为两非零向量,试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2a与a的方向相同,且2a的模是a的模的两倍;(2)-2a与5a的方向相反,且-2a的模是5a的模的错误!倍;(3)-错误!a与错误!a是一对相反向量;(4)a-b与-(b-a)是一对相反向量.[尝试解答] (1)正确,∵2〉0,∴2a与a的方向相同,且|2a|=2|a|;(2)正确,∵-2〈0,5>0,∴-2a与5a的方向相反,又错误!=错误!=错误!,∴|-2a|=错误!×|5a|;(3)正确,因为|-12a|=错误!|a|=|错误!a|,且-错误!a与a反向,错误!a与a同向;(4)错误,∵-(b-a)=-b+a=a-b,∴a-b与-(b-a)是相等向量,而不是相反向量.理解数乘向量要抓住两点:一是大小,二是方向.设λ,μ∈R,a≠0若λμ<0,则λa与μa的方向相反,若λμ〉0,则λa与μa的方向相同;若λμ=0,则λa,μa至少有一个为0;当λμ≠0时,错误!=错误!。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全套教案
通过物理量路程与 位移引入向量概念,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 题、分析问题的能 力。
注意: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能比较大 小;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这双重要素,由于方向不能比较大小,故向 量不能比较大小.
练习:下列量不是向量的是(
)
(1)质量 (2) 速度 (3) 位移 (4)力 (5)加速度
1.有向线段的定义
问题、概括能力。
在线段 AB 的两个端点中,规定一个顺序,假设 A 为起点,B 为终
点,就说线段 AB 具有方向,具有方向的
a
B
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如图,以 A 为起点、B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A(起点)
(终点)
记作 AB .
线段 AB 的长度也叫做有向线段 AB 的长度,记作 | AB | .
【解析】 只有④中物理学中的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向 量,①②③错误.④正确.
【答案】 B
2.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长度为 0 的向量都是零向量;
②零向量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③单位向量的长度都相等;
④单位向量都是同方向;
⑤任意向量与零向量都共线.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解析】 由定义知①正确,②由于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故 两个零向量的方向是否相同不确定,故不正确.显然③、⑤正确,④ 不正确,故选 D.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A.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 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B. 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 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
1.数学抽象:平面向量的概念; 2.逻辑推理: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3.直观想象:向量的几何表示;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导学案(20210902135541)
实数入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2a,其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学习目标:㈠知识目标:1•空间向量;2•相等的向量;3•空间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及运算律;㈡能力目标: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2•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及它们的运算律;3•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㈢情感目标: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进化的,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学习重点:空间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及运算律.学习难点:应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过程:I .复习[师]在必修四第二章《平面向量》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什么叫做向量?向量是怎样表示的呢?[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向量的表示方法有:[师]数学上所说的向量是自由向量,也就是说在保持向量的方向、大小的前提下可以将向量进行平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向量相等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师]学习了向量的有关概念以后,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加减以及数乘向量运算:(1) 1副=丨川a|(2) 当心0时,2与a同向;当;<0时,2与a反向;当后0时,2= 0.[师]关于向量的以上几种运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运算律呢?[生]向量加法和数乘向量满足以下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 b= b+ a加法结合律:(a+ b) + c= a+( b+ c)数乘分配律:2a+ b) = ?a+ b[师]今天我们将在必修四第二章平面向量的基础上,类比地引入空间向量的概念、表示方法、相同或向等关系、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以及这三种运算的运算率,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6〜P27内容。
n.学习新课[师]如同平面向量的概念,我们把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例如空间的一个平移就是一个向量•那么我们怎样表示空间向量呢?相等的向量又是怎样表示的呢?[生]与平面向量一样,空间向量也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师]由以上知识可知,向量在空间中是可以平移的•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有向线段表示.因此我们说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共面的[师]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各是怎样定义的呢?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实数与向量的积:3.1空间①用有向线段表示;②用字母a、b等表示;③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AB .•向量的加法:2•向量的减法:三肃形沬则乎行四边形;去刚[生]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定义与平面向量的运算一样:0[师]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有哪些运算律呢?请大家验证这些运算律. [生]空间向量加法与数乘向量有如下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⑵加法结合律:(a + b ) + c =a + (b + c ); ⑶数乘分配律:2(a + b )=入a+入b[师]空间向量加法的运算律要注意以下几点:表示的向量,这是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向空间的推广.川.巩固练习课本P 92练习IV .小结:⑴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量的起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平面图形在它所在的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一 一 一 —— —— 1——⑵ AB AD AA';⑶ AB AD 严1OB OA AB =a+b ,的几何体,叫做 平行六面体•记作ABCD —A B C'.D'OP)a ( R)AB OB OA (指向被减向量),平行六面体的六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个面的边叫做平行六面体的棱. 解:(见课本P 27)A 1A 2 A 2A 3 A 3A 4 A n 1 A n A A n因此,求空间若干向量之和时,可通过平移使它们转化为首尾相接的向量. ⑵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若构成一个封闭图形,则它们的和为零向量•即:A l A 2 A 2 A 3 A 3 A 4A n 1A nAnA⑶两个向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然成立. 因此,求始点相同的两个向量之和时,可以考虑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例1已知平行六面体 ABCD A' B'C'D'(如图),化简下列向 量表达式,并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 ⑴ AB BC ;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将图形上所有点沿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长度” 的平移包含平面的平移.关于向量算式的化简,要注意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V .课后作业预习课本P 92〜P 96,预习提纲: ⑴怎样的向量叫做共线向量? ⑵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⑶空间中点在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⑷什么叫做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表示式? ⑸怎样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⑹向量p 与不共线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⑺空间一点P 在平面MAB 内的充要条件是什么?,空间说明:由第2小题可知,始点相同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个向量之 和,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以公共始点为始点的对角线所 BAD AA').⑷丄(AB3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平移向量a到A B C'的'迹所形成空间向量及其运算(2)M P XM A 或对空间任一点 o ,有oP oM X M A①一、 学习目标:1 •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它们的推论; 2 •掌握空间直线、空间平面的向量参数方程和线段中点的向量公式.二、 学习重、难点:共线、共面定理及其应用. 三、 学习过程: (一) 复习回顾:空间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二) 新课学习: 1.共线(平行)向量: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 平行向量。
6.2.3 向量的数乘运算 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6.2.3 向量的数乘运算教案第一课时向量数乘运算及其性质(一)课时教学内容向量数乘运算及其性质.(二)课时教学目标借助实例分析,掌握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向量的数乘运算、运算规则.难点:对向量数乘运算的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引言:我们知道数是可以做乘法的,平面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平面向量可以做乘法吗?它和实数可以做乘法吗?1.创设问题,引入新知问题1 已知非零向量a,作出a+a+a和(-a)+ (-a)+ (-a),它们的长度和方向是怎样的?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画图尝试计算,并从形与数两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探究结论.如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手段作出4a等向量,与向量a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对的不同值,向量与a之间的关系,体会这种向量运算所蕴含的数与形的含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数的乘法,给出向量数乘运算的概念.设计意图:类比数的加法运算,用向量加法运算法则,计算3个向量a(或-a)的和,用简约的方式表示计算的结果,进而提出向量数乘运算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运算素养.2.巩固向量数乘运算的概念问题2如果把非零向量a的长度伸长到原来的3.5倍,方向不变得到向量b,向量b该如何表示?向量a,b之间的关系怎样?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画图,分析、表达结果:b=3.5a,b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b的长度是a的长度的3.5倍.设计意图:通过用向量a表示结果,探讨结果的长度与方向,巩固向量数乘运算的概念.3.探究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问题3 我们知道实数的乘法有很好的运算律,那么向量数乘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呢?请你写出来并加以验证.师生活动: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提出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再借助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自主验证向量数乘运算的三个运算律.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另外,在教师引导下,将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即定义线性运算.要给学生说明,有了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中的点、线段(直线)就可以得到向量表示,这就为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奠定了基础.关于向量的线性运算的运算性质,也要让学生加以了解.设计意图: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自行猜想出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并借助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加以验证.帮助学生积累从运算的定义出发,发现数学运算的一些性质的学习经验.4.巩固新知例1 计算:(1)(-3)×4a;(2)3(a+b)-2(a-b)-a;(3)(2a+3b-c)- (3a-2b+c).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步步有据地展开运算,给出运算过程和结果.教师必要时可以提醒学生,虽然向量的数乘运算及运算律与数的运算及运算律非常类似,但也要注意区别,运算的结果是向量而不是数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向量数乘的概念及运用向量数乘的运算律进行计算,理解其中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例2 如图1,,师生活动:(1)让学生自主尝试本问题的解决,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2)教师适时渗透“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b,能否用它们表示该平面内的其他向量”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埋下伏笔.设计意图:巩固向量加法、减法及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会用两个向量表示其他向量,渗透用向量研究几何问题的意识,为后继学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奠定基础.5.课堂练习教科书第15页的练习.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情况.6.布置作业习题6.2的第8题.(五)目标检测1.设a,b为向量,计算下列各式:(1).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向量数乘运算及其性质的掌握情况.2.把下列各小题中的向量b表示为实数与向量a的积:(1)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向量数乘运算及其性质的掌握情况.第二课时共线向量与向量数乘运算的关系教案(一)课时教学内容共线向量与向量数乘运算的关系.(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共线向量与向量数乘运算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共线向量与向量数乘运算的关系.难点:对共线向量与向量数乘运算的关系的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探讨共线向量定理问题1向量数乘运算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根据向量数乘运算,你能发现向量与a (a ≠0,是实数)之间的位置关系吗?对于向量a,b及实数,(1)如果b=a(a≠0),向量a与b是否共线?(2)如果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b=a成立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共线向量的数乘运算表达.引导学生概括共线向量定理,并关注学生对定理中有关充要条件以及对的唯一性的理解.这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以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共线向量定理.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共线向量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b=λa.追问1:如图1,若P为AB的中点,则的关系如何?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到: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讨共线向量与向量数乘运算的关系得出共线向量定理.2.例题引领,综合运用知识例1如图2,已知任意两个非零向量a,b,试作.猜想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尝试,作图、观察,得到猜想:A,B,C三点共线.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让学生充分直观感知猜想的合理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转换命题,体会判断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主要是看这三点是否共线.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如果能够判断第三点在这条直线上,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三点共线.本题中,应用向量知识判断A,B,C三点是否共线,可以通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即考虑是否存在λ,使成立.最后,师生共同给出证明.追问2:已知不共线向量a,b,作向量终点轨迹有什么规律吗?(呢?)追问3:已知不共线向量a,b你能解释的几何意义吗?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线性运算的结果仍是向量.对于任意向量a,b,以及任意实数.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观察,让学生掌握利用向量共线判断三点共线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数学素养.例2已知a,b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向量共线,求实数t 的值.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意,明晰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交流解题思路,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介入,并概要地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判断两个向量共线,首先要考虑其中一个向量不为零向量,可以采取反证法说明向量a-b不为零向量(否则a,b共线),就可以运用共线向量定理建立两个向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把这个关系转化成方程或方程组,使问题获得解决.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1)数学解题的过程本来就是依据数学的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进行命题转化的过程;(2)方程(组)思想是求解未知量的极好武器.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运用共线向量定理,体会知识间的联系.3.课堂小结提升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那么实数与向量还能有其他运算吗?比如相加、相减、相除.你认为共线向量定理与证明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实数与向量可以相乘,其积仍是向量,但实数与向量不能相加、相减,实数除以向量没有意义,向量除以非零实数就是数乘向量.向量共线定理是用向量方法证明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的理论依据.设计意图:通过问题2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向量数乘运算的理解.4.课堂练习教科书第16页的练习.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共线向量定理的理解情况.5.布置作业习题6.2的第9,14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已知共线,求实数t的值.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将向量共线问题转化为方程组问题求解的能力.2.已知,求证:A,B,C三点共线.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数乘向量运算和共线向量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3.如图,成立,则=().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结合图形性质运用向量线性运算求解的能力.(六)单元小结问题(1)概述本单元平面向量加法、减法、向量数乘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是如何定义的.(2)结合实例分别说明向量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共线向量与向量数乘运算的关系.(3)说明为什么要研究平面向量加法、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是什么.(4)概述平面向量线性运算有哪些简单应用.师生活动: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思考并作适当交流,师生辨析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表达,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善于借助举例表达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否能察觉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善于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设计意图:(1)让学生回顾借助物理背景,类比数的运算定义向量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运算的过程.(2)让学生体会向量集几何、代数于一身的两重性,给我们研究数学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如向量数乘运算直接刻画了一类平行向量的关系.(3)让学生体会运算律为我们进行向量的综合运算,进而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带来很大方便.(4)明确向量线性运算的背景、法则、几何意义、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梳理向量线性运算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方面的运用,初步体会向量运算的作用.。
《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设计(优质课比赛教案)
《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向量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几何背景,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本节学习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向量数乘运算以及加法、减法统称为向量的三大线性运算,向量的数乘运算其实是加法运算的推广及简化.教学时从加法入手,引入数乘运算,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数与向量的乘积仍然是一个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特别是方向与已知向量是共线向量,进而引出共线向量定理.这样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l 就可以用点A和某个向量a 表示了.共线向量定理是本章节的重要的内容,应用相当广泛,且容易出错,尤其是定理的前提条件:向量a 是非零向量.共线向量的应用主要用于证明点共线或线平行等,且与后学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经历探究数乘运算法则及其几何意义的过程,掌握实数与向量积的定义;理解实数与向量积的几何意义;掌握实数与向量积的运算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能够运用两向量共线条件判定两向量是否平行,进而判定点共线或直线平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体会类比迁移的思想方法,渗透研究新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转化化归、观察、猜想、归纳、类比、总结等);培养创新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数与向量积的意义及其几何意义; 2.实数与向量积的运算律;3.两个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及其运算. 教学难点:对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的理解以及运用. 五、教具选取三角板、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一条细绳东西方向摆放,一只蚂蚁在细绳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蚂蚁向东方向一秒钟的位移对应的向量为a,那么它在同一方向上3秒钟的位移对应的向量怎样表示?是a 3吗?若蚂蚁向西3秒钟的位移对应的向量又怎样表示?是a3-吗?你能用图形表示吗?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作答.设计意图:向量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几何背景,并且兼具“数”与“形”的特点,它在物理和几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故本节通过位移的实际背景引入新课. 2、推进新课:探究:已知非零向量a ,试作出a a a ++和)()()(a a a-+-+-,你能说明它的几何意义吗?学生活动:独立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设计意图:认识和理解向量数乘的几何意义必须从几何直观入手,即通过学生自己作出向量a a a++和)()()(a a a-+-+-,以及独立观察、思考,让学生对向量的伸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进而为下一步对向量的数乘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的理性aa a认识做好铺垫.问题1:你能通过上述的具体实例总结出更具一般性的向量数乘的定义吗? 从而推广到一般的向量数乘的定义.我们规定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aλ,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1)a aλλ=;(2)当0>λ时,a λ的方向与a 一致;当0<λ时,a λ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由(1)可知当0=λ时,0=a λ.设计意图:通过引出向量的数乘的定义,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问题2:你能说明它的几何意义吗?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单独作答.设计意图:从数学学科这个整体来看,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造就了数学的难懂、难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顺应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从直观入手,从具体开始,逐步抽象.通过师生互动,得到向量数乘的几何意义是把向量a 沿a 的方向或a的反方向放大λ倍或缩小λ倍.问题3:C 在线段AB 上,且25=CB AC ,则=AC AB ;=BC AB .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踊跃回答. 教师活动:评价.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口答题来巩固学生对向量数乘定义的理解及运用.通过活动过程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4:数的运算和运算律是紧密相连的,运算律可以有效地简化运算.类比数的乘法的运算律,你能说出数乘向量的运算律吗?归纳总结: (1)a a)()(λμμλ=(2)a a aμλμλ+=+)((3)b a b aλλλ+=+)(问题5:你能解释上述运算律的几何意义吗?归纳总结:)()(a a a-=-=-λλλ, b a b a λλλ-=-)(.问题6:你能从形式上描述向量数乘运算律与思考向量线性运算与以前学习过的哪些运算相类似?师生活动:通过类比得到向量数乘运算律;并且通过师生活动得到向量数乘运算、向量的加法、减法可以进行综合运算;实数运算中去括号、移项、提取公因式等可类比进行向量的线性运算.设计意图:数学中引进一个新的量,自然要看看它的运算及其运算律的问题.向量运算可以与学生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从中得到启发.而数的运算和运算律是紧密相连的,运算律可以有效地简化运算.类比数的乘法的运算律引出数乘向量的运算律.向量具有明显的几何背景,所以向量的运算及运算律也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尤其是涉及到长度、夹角的几何问题可以通过向量及其运算得到解决.这样了解向量数乘运算律的几何意义就有必要了. 3、例题讲解:例1.计算: 1.a 4)3(⨯-;2.)23()32(c b a c b a +---+. 变式练习:(1)计算:---+)(2)(3;(2)已知:0)(4)2(2)(3 =+---++b a x a x a x 求x.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生单独回答. 教师活动:提问、及时评价.设计意图:心理学认为:概念一旦形成,必须及时加以巩固,通过例1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数乘向量运算律的理解.解以向量作为未知数的方程可与求解实数方程类比.归纳总结: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的向量b a ,,以及任意实数21,,μμλ,恒有b a b a2121)(λμλμμμλ±=±.设计意图: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本节作为向量线性运算的最后一节,有必要综合认识向量线性运算.问题7:引入向量数乘运算后,你能发现数乘向量与原向量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师生活动:(分析总结)对于向量)0(≠a a 、b ,如果有一个实数λ,使a b λ=,那么由向量数乘的定义知a与b 共线,且向量b 是向量)0( ≠a a 模的λ倍,而λ的正负由向量)0( ≠a a 、b 的方向所决定.反过来,已知向量a 与b 共线,0 ≠a ,且向量b 的长度是向量a的长度的μ倍,即a b μ=,那么当a 与b 同方向时,有a b μ=;当a与b 反方向时,有a b μ-=.从上述两方面可知归纳总结:共线向量定理:向量)0(≠a a 、b 共线,当且仅当有一个实数λ,使得a b λ=.问题8:1) a为什么要是非零向量?2) b可以是零向量吗?3) 怎样理解向量平行?与两直线平行有什么异同?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独立作答. 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及时评价.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活动引出向量共线的定理;引导学生理解向量共线只需看这两个向量的方向相同或是相反,在向量)0( ≠a a 的前提下,向量)0(≠a a 、b 共线,当且仅当有一个实数λ,使得a b λ=;且实数λ的唯一性是由向量a和b 的模和方向同时决定.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合作的集体意识;通过学生独立作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如图,ABCD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M ,且b a==,,你能用b a ,表示,,,吗?师生互动:利用向量共线的定理及平行四 边形的性质定理,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b a AC AB AC+=+=, .b a-=-=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b a b a AC MA2121)(2121--=+-=-=,,212121b a +==.212121b a+-=-=-=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向量的加、减、数乘等向量的线性运算.尤其是应当注意到-=,-=从而可简化解题过程,并且在实际的解题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例3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有了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中的点、线段(直线)就可以得到向量表示,这是利用向量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步骤. 4、课堂作业(1).在△ABC 中,已知D 是AB 边上的一点,若DB AD 2=,CB CA CD λ+=31,则λ的值为( )32.A31.B31.-C32.-D ,2121)(2121b a b a -=-==Aa(2.)计算:=⎥⎦⎤⎢⎣⎡--+)24()82(2131b a b a.(3).若向量方程0)2(32 =--a x x ,则向量=x.(4).根据下列各小题中的条件,分别判断四边形ABCD 的形状,并给出证明.(1)=; (2)BC AD 31=; (3)==,5、课堂小结一、①aλ的定义及运算律;②向量共线定理)0( ≠a ,⇔=a b λ 向量a与b 共线.二、定理的应用:(1)证明向量共线;(2)证明三点共线:⇒=λA 、B 、C 三点共线; (3)证明两直线平行. 三、你体会到了那些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类比,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理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3.由学生口头表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课后作业P92 A 组习题11、12题。
教案 高教版(数学)第二册——7.9 向量内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向量内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向量内积的概念与性质.2、掌握向量内积的运算律,能用向量的内积解简单平面几何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向量内积的定义及性质教学过程一、向量内积的概念与性质1、两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作OA b =,OB b =,则AOB ∠是向量a 与b 的夹角,记作,a b <>。
规定000,180a b ≤<>≤ B注:①a 与b 同向时,0,0a b <>= ; b②a 与b 反向时,0,180a b <>= ; A③a b ⊥时, 0,90a b <>=。
aO 2、内积的定义cos ,a b a b a b •=<>注:①a b •的结果是一个实数,可以等于正数、负数、零;②cos ,b a b <>叫做b 在a 方向上射影的数量。
3、内积的性质① 如果e 是单位向量,则cos ,a e e a a a e •=•=<>; ② 0a b a b ⊥=•=; ③ 2a a a •=或a a a =•④ cos ,a b a b a b•<>=⑤ a b a b •≤二、向量内积的坐标运算及运算律1、内积的坐标运算若1212(,),(,)a a a b b b ==,则1122a b a b a b •=+ 2、内积的运算律①a b b a •=•; ② ()()()a b a b a b λλλ•=•=• ③ ()a b c a c b c +•=•+•注:一般地,()()a b c a b c ••≠••。
也就是说,向量内积没有“乘法的结合律”。
三、坐标化的向量内积1、设1212(,),(,)a a a b b b ==,我们如何用1212,,,a a b b 表示a b •呢? 设12(,)OA a a =和12(,)OB b b =为任意两个向量,且两向量的夹角为θ 因为OB BA OA +=,1122(,)BA OA OB a b a b =-=-- 22222BA OA OB OA OB OA OB =-=+-• 根据前面的定义,2221cos ()2OA OB OA OB OA OB BA θ•==+-2222221212112211221[()()[()()]]2a ab b a b a b a b a b =+++--+-=+ 所以1122OA OB a b a b •=+,我們用1122a b a b + (各分量相乘相加)表示a b •。
必修四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必修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 A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向量的加减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2.会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和差向量,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加减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可以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由此引入本课题.2.运用向量的定义和向量相等的定义得出向量加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对向量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证明,同时运用他们进行相关计算,这可让同学们进一步加强对向量几何意义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和差向量.教学难点:理解向量加减法的定义.教学关键: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探究引导.教学突破方法:由物理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得到结论.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学习方法:数能进行运算,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数的加法启发我们,从运算的角度看,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可看作向量的加法.借助于物理中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来理解向量的加法,让学生顺理成章接受向量的加法定义.结合图形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联系数的运算律理解和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尺规.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2 学生准备:练习本、尺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向量的有关概念,明确了向量的表示方法,了解了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并接触了这些概念的辨析判断.数能进行运算,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这一节,我们将借助于物理中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来学习向量的加法和减法.二、主题探究,合作交流提出问题:1.类比数的加法,猜想向量的加法,应怎样定义向量的加法?2.向量加法的法则是什么?3.与数的运算法则有什么不同?师生互动: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理中位移的概念,位移可以合成,如图.某对象从A点经B点到C点,两次位移AB、BC的结果,与A 点直接到C点的位移AC结果相同.力也可以合成,老师引导,让学生共同探究如下的问题.图(1)表示橡皮条在两个力的作用下,沿着G C的方向伸长了EO;图(2)表示撤去F1和F2,用一个力F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沿着相同的方向伸长相同的长度.改变力F1与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以上的实验,你能发现F与F1、F2之间的关系吗?力F对橡皮条产生的效果与力F1与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物理学中把力F 叫做F1与F2的合力.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必修合力F与力F1、F2有怎样的关系呢?由图(3)发现,力F在以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并且大小等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数的加法启发我们,从运算的角度看,F可以认为是F1与F2的和,即位移、力的合成看作向量的加法.讨论结果:1.向量加法的定义:如下图,已知非零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作AB=a,BC=b,则向量AC叫做a与b的和,记作a +b,即a+b=AB+BC=AC.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2.向量加法的法则:(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在定义中所给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就是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运用这一法则时要特别注意“首尾相接”,即第二个向量要以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为起点,则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为和向量.位移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以同一点O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a、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以O为起点的对角线OC就是a与b的和.我们把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模型.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a,我们规定a+0=0+a=a.提出问题1.两共线向量求和时,用三角形法则较为合适.当在数轴上表示两个向量时,它们的加法与数的加法有什么关系?2.思考|a+b|,|a|,|b|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数的运算和运算律紧密联系,运算律可以有效地简化运算.类似地,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有运算律呢?师生互动:观察实际例子,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适时点拨,诱导,探究向量的加法在特殊情况下的运算,共线向量加法与数的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与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结合律,即对任意a,b∈R,有a+b=b+a,(a+b)+c=a+(b+c).任意向量a,b的加法是否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画图进行探索.讨论结果:1.两个数相加其结果是一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在数轴上的两个向量相加,它们的和仍是一个向量,对应于数轴上的一条有向线段.2.当a,b不共线时,|a+b|<|a|+|b|(即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a,b共线且方向相同时,|a+b|=|a|+|b|;当a,b共线且方向相反时,|a+b|=|a|-|b|(或|b|-|a|).其中当向量a的长度大于向量b的长度时,|a+b|=|a|-|b|;当向量a的长度小于向量b的长度时,|a+b|=|b|-|a|.一般地,我们有|a+b|≤|a|+|b|.3.如下左图,作AB=a,AD=b,以AB、A D为邻边作ABC D,则BC=b,DC=a.因为AC=AB+AD=a+b,AC=AD+DC=b+a,所以a+b=b+a.如上右图,因为AD=AC+CD=(AB+BC)+CD=(a+b)+c,AD=AB+BD=AB+(BC+CD)=a+(b+c),所以(a+b)+c=a+(b+c).综上所述,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提出问题①如何理解向量的减法?②向量的加法运算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那么,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师生互动:数的减法运算是数的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数的减法定义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因此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可定义为向量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可类比数的减法运算,我们定义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应引进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又该如何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相反向量有哪些性质?由于方向反转两次仍回到原来的方向,因此a和-a互为相反向量.于是-(-a)=a.我们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任一向量与其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a+(-a)=(-a)+a=0.所以,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4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必修a=-b,b=-a,a +b=0.A.平行四边形法则如上图,设向量AB=b,AC=a,则AD=-b,由向量减法的定义,知AE=a+(-b)=a-b.又b+BC=a,所以BC=a-b.由此,我们得到a-b的作图方法.B.三角形法则如上图,已知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OB=b,则BA=a-b,即a-b 可以表示为从b的终点指向a的终点的向量,这是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讨论结果:①向量减法的定义.我们定义a-b=a+(-b),即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是零向量.②向量的减法运算也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这也正是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所在,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例1如下左图,已知向量a、b,求作向量a+b.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探究分别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在向量加法的作图中,学生体会作法中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的依据——它体现了向量起点的任意性.在向量作图时,一般都需要进行向量的平移,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时应强调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而用三角形法则作图则要求首尾相连.5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6 解:作法一: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上中图),作OA =a ,AB =b ,则OB =a +b .作法二: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上右图),作OA =a ,OB =b .以OA 、OB 为邻边作OACB ,连接OC ,则OC =a +b . 例2 长江两岸之间没有大桥的地方,常常通过轮渡进行运输.如下图所示,一艘船从长江南岸A 点出发,以5 k m/h 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同时江水的速度为向东2 k m/h .(1)试用向量表示江水速度、船速以及船实际航行的速度(保留两个有效数字);(2)求船实际航行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用与江水速度间的夹角表示,精确到度).活动:本例结合一个实际问题说明向量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问题在物理中已有涉及,这里是要学生能把它抽象为向量的加法运算,体会其中应解决的问题是向量模的大小及向量的方向(与某一方向所成角的大小).引导点拨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反映在向量作图上,从而与初中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建立联系.解:如上右图所示,AD 表示船速,AB 表示水速,以A D 、AB 为邻边作ABC D ,则AC 表示船实际航行的速度.(2)在Rt △ABC 中,|AB |=2,|BC |=5,所以|AC |=2952|||AB |2222=+=+BC ≈5.4. 因为tan ∠CAB =229,由计算器得∠CAB =68°. 答:船实际航行速度的大小约为5.4 km/h ,方向与水的流速间的夹角为68°. 点评:用向量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为:先用向量表示物理量,再进行向量运算,最后回扣物理问题,解决问题.例3 如图(1)已知向量a 、b 、c 、d ,求作向量a -b ,c -d .活动: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规范操作,为以后解题打下良好基础;点拨学生根据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需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 必修 7 要选点平移作出两个同起点的向量. 作法:如图(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OC =c ,OD =d .则BA =a -b ,DC =c -d .例4 如图,ABC D 中, AB =a ,AD =b ,你能用a 、b 表示向量AC 、DB 吗?活动:本例是用两个向量表示几何图形中的其他向量,这是用向量证明几何问题的基础.要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特别要掌握用向量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与两条对角线的关系.解: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知道AC =a +b ,同样,由向量的减法,知DB =AB -AD =a -b .四、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向量的加法定义,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几何作图,向量加法的实际应用.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特殊与一般,归纳与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别是通过知识迁移类比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课堂作业1.下列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a +b =b +a ②a -b =b ③0-a =-a ④-(-a )=a ⑤a +(-a )=0A .5B .4C .3D .22.如图,D 、E 、F 分别是△ABC 的边AB 、BC 、CA 的中点,则AF -DB 等于( )A .FDB .FC C .FED .BE3.下列式子中不能化简为AD 的是( )A .(AB +CD )+BC B .(AD +MB )+(BC +CM )C .BM AD MB -+ D .OC -OA +CD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8 4.已知A、B、C三点不共线,O是△ABC内一点,若OA+OB+OC=0,则O是△ABC的()A.重心B.垂心C.内心D.外心参考答案:1.C 2.D 3.C 4.A.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经历探究数乘运算法则及几何意义的过程,掌握实数与向量积的定义,理解实数与向量积的几何意义,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2.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能够运用两向量共线条件判定两向量是否平行.二、过程与方法充分抓住本节教学中的学生探究、猜想、推证等活动,引导学生画出草图帮助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先由学生探究向量数乘的结果还是向量(特别地0·a=0),它的几何意义是把向量a沿a的方向或a的反方向放大或缩小,当λ>0时,λa与a方向相同,当λ<0时,λa与a方向相反;向量共线定理用来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共线.然后对所探究的结果进行运用拓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体会类比迁移的思想方法,渗透研究新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实数与向量积的意义、两个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及其运用.教学难点:对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的理解运用.教学关键:两个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的探究过程的引导.教学突破方法:从向量共线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启发诱导.学习方法:合作探讨,在向量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推广.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尺规.学生准备:练习本、尺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向量加减法运算,这一节,我们将在加法运算基础上研究相同向量和的简便计算及推广.在代数运算中,a+a+a=3a,故实数乘法可以看成是相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 必修 9同实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方法,那么相同向量的求和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简便计算.二、主题探究,合作交流 提出问题: ① 探究:已知非零向量a ,试一试作出a +a +a 和(-a )+(-a )+(-a ).② 你能说明它们的几何意义吗?③ 引入向量数乘运算后,你能发现数乘向量与原向量之间的位置关系吗?怎样理解两向量平行?与两直线平行有什么异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并猜想结果,对于运算律的验证,点拨学生通过作图来进行.通过学生的动手作图,让学生明确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及其几何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0·a =0,而不是0·a =0.这个零向量是一个特殊的向量,它似乎很不起眼,但又处处存在,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零向量与非零向量之间的关系.实数与向量可以求积,但是不能进行加、减运算,比如λ+a ,λ-a 都无法进行.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与实数乘法的运算律很相似,只是数乘运算的分配律有两种不同的形式:(λ+μ)a =λa +μa 和λ(a +b )=λa +λb ,数乘运算的关键是等式两边向量的模相等,方向相同.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平行(共线),实际上就是看能否找出一个实数,使得这个实数乘以其中一个向量等于另一个向量.一定要切实理解两向量共线的条件,它是证明几何中的三点共线和两直线平行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对问题①,学生通过作图可发现,OC =OA +AB +BC =a +a +a .类似数的乘法,可把a +a +a 记作3a ,即OC =3a .显然3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3a 的长度是a 的长度的3倍,即|3a |=3|a |.同样,由下图可知,PN =MN QM PQ ++=(-a )+(-a )+(-a ),即(-a )+(-a )+(-a )=3(-a ).显然3(-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反,3(-a )的长度是a 的长度的3倍,这样,3(-a )=-3a .对问题②,上述过程推广后即为实数与向量的积.我们规定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 ,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1) |λa |=|λ||a |;(2) 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反.由(1)可知,λ=0时,λa =0.根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我们可以验证下面的运算律.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10 设λ、μ为实数,那么(1)λ(μa)=(λμ)a;(2)(λ+μ)a=λa+μa;(3)λ(a+b)=λa+λb.特别地,我们有(-λ)a=-(λa)=λ(-a),λ(a-b)=λa-λb.对问题③,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是:如果a(a≠0)与b共线,那么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b=λa.推证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推证过程如下:对于向量a(a≠0)、b,如果有一个实数λ,使b=λa,那么由向量数乘的定义,知a与b共线.反过来,已知向量a与b共线,a≠0,且向量b的长度是向量a的长度的μ倍,即|b|=μ|a|,那么当a 与b同方向时,有b=μa;当a与b反方向时,有b=-μa.关于向量共线的条件,教师要点拨学生做进一步深层探究,让学生思考,若去掉a≠0这一条件,上述条件成立吗?其目的是通过0与任意向量的平行来加深对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的认识.在判断两个非零向量是否共线时,只需看这两个向量的方向是否相同或相反即可,与这两个向量的长度无关.在没有指明非零向量的情况下,共线向量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一个为零向量;(2)两个都为零向量;(3)同向且模相等;(4)同向且模不等;(5)反向且模相等;(6)反向且模不等.讨论结果:①数与向量的积仍是一个向量,向量的方向由实数的正负及原向量的方向确定,大小由|λ|·|a|确定.②它的几何意义是把向量a沿a的方向或a的反方向放大或缩小.③向量的平行与直线的平行是不同的,直线的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而向量的平行既包含没有交点的情况,又包含两个向量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形.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例1计算:(1)(-3)×4a;(2)3(a+b)-2(a-b)-a;(3)(2a+3b-c)-(3a-2b+c).活动:本例是数乘运算的简单应用,可让学生自己完成,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教学中,点拨学生不能将本题看作字母的代数运算,可以让他们在代数运算的同时说出其几何意义,使学生明确向量数乘运算的特点.同时向学生点出,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向量a、b,以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a±μ2b)=λμ1a±λμ2b.解:(1)原式=(-3×4)a=-12a;(2)原式=3a+3b-2a+2b-a=5b;(3)原式=2a+3b-c-3a+2b-c=-a+5b-2c.点评:运用向量运算的运算律,解决向量的数乘.其运算过程可以仿照多项式运算中的“合并同类项”.例2如图,已知任意两个非零向量a、b,试作OA=a+b,OB=a+2b,OC=a+3b.你能判断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 必修11活动:本例给出了利用向量共线判断三点共线的方法,这是判断三点共线常用的方法.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作图,通过观察图形得到A 、B 、C 三点共线的猜想,再将平面几何中判断三点共线的方法转化为用向量共线证明三点共线.本题只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具体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另外,本题是一个很好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题材,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作图,进行动态演示,揭示向量a 、b 变化过程中,A 、B 、C 三点始终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规律.解:分别作向量OA 、OB 、OC 过点A 、C 作直线AC (如上图).观察发现,不论向量a 、b 怎样变化,点B 始终在直线AC 上,猜想A 、B 、C 三点共线.事实上,因为AB =OB -OA =a +2b -(a +b )=b , 而AC =OC -OA =a +3b -(a +b )=2b , 于是AC =2AB .所以A 、B 、C 三点共线.点评:关于三点共线问题,学生接触较多,这里是用向量证明三点共线,方法是必须先证明两个向量共线,并且有公共点.教师引导学生解完后进行反思,体会向量证法的新颖独特.例3 如图,ABC D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M ,且AB =a ,AD =b ,你能用a 、b 表示MA MB MC 、、和MD 吗?活动:本例的解答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另外,用向量表示几何元素(点、线段等)是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重要步骤,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明确指出这一点.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12解:在ABC D 中,∵AC =AB +AD =a +b ,DB =AB -AD =a -b , 又∵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MA =21-AC =21-(a +b )=21-a -21b , MB =21DB =21(a -b )=21a -21b ,MC =21AC =21a +21b ,MD =MB -=-21DB =-21a +21b .点评:结合向量加法和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将两个向量的和或差表示出来,这是解决这类几何题的关键.四、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向量的数乘运算法则,向量的数乘运算律,向量共线的条件.2.体会本节学习中用到的思想方法: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类比、分类讨论、等价转化.课堂作业1.31[21(2a +8b )-(4a -2b )]等于( ) A .2a -b B .2b -a C .b -a D .a -b2.设两非零向量e 1、e 2不共线,且k e 1+e 2与e 1+k e 2共线,则k 的值为( ) A .1 B .-1 C .±1 D .0 3.若向量方2x -3(x -2a )=0,则向量x 等于( )A .56a B .-6a C .6a D .56-a 4.在△ABC 中,AE =51AB ,EF ∥BC ,EF 交AC 于F ,设AB =a ,AC =b ,则BF用a 、b 表示的形式是BF =_________.5.在△ABC 中,M 、N 、P 分别是AB 、BC 、CA 边上的靠近A 、B 、C 的三等分点,O 是△ABC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若OA +OC OB +=31e 1-21e 2,则OP ON OM ++=________.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 必修136.已知△ABC 的重心为G ,O 为坐标原点,OA =a ,OB =b ,OC =c , 求证:OG =31(a +b +c ).参考答案:1.B2. C3. C 4.-a +51b 5.31e 1-21e 2. 6.连接A G 并延长,设A G 交BC 于M . ∵AB =b -a ,AC =c -a ,BC =c -b ,∴AM =AB +21BC =(b -a )+21(c -b )=21(c +b -2a ). ∴AG =32AM =31(c +b -2a ).∴OG =OA +AG =a +31(c +b -2a )=31(a +b +c ).教案 B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量加减法的含义,并掌握加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会用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向量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向量加减法概念、法则的建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运用数学来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向量加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和差向量.难点: 理解向量的加减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14教学设想一、创设情境:类比是人类思维中最具创新的一部分,数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向量也具有数的特征,那么向量也应该是可以进行运算的,那么向量的运算又如何呢?二、探究新知:(一)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分组讨论,归纳如下: 1.定义:求两个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注意:两个向量的和仍旧是向量(简称和向量)2.三角形法则:强调:(1)“向量平移”(自由向量):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为后一个向量的起点. (2)可以推广到n 个向量连加.(3)a a a =+=+00.(4)不共线向量都可以采用这种法则——三角形法则. 3.已知向量a 、b ,求作向量a +b .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O , 作a OA = b AB =, 则b a OB +=.4.加法的交换律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上题中b +a 的结果与a +b 是否相同,验证结果相同.从而得到:(1)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向量加法的交换律:a +b =b +a . 5. 向量加法的结合律:ABC Daca +b+c ba +bb+c ●A B a +b a +b a a b b a b a a +b b O ABaaa bb b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④ 必修15(a +b ) +c =a + (b +c )证:作图:使a AB =, b BC =, c CD =,则(a +b ) +c =AD CD AC =+,a + (b +c ) =AD BD AB =+,∴(a +b ) +c =a + (b +c ).从而,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可以按照任意的次序、任意的组合来进行.(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类比向量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分组讨论,归纳如下:1.用“相反向量”定义向量的减法(1) “相反向量”的定义:与a 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作 -a . (2)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a )= a .任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a +(-a )= 0. 如果a 、b 互为相反向量,则a = -b , b = -a ,a + b = 0.(3) 向量减法的定义:.向量a 加上的b 相反向量,叫做a 与b 的差. 即:a - b = a +(-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2.用加法的逆运算定义向量的减法:向量的减法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若b + x = a ,则x 叫做a 与b 的差,记作a - b . 3.求作差向量:已知向量a 、b ,求作差向量. ∵(a -b )+ b = a +(-b )+ b = a + 0 = a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O , 作OA = a ,OB = b . 则BA = a - b .即a - b 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AOABaB ’b -bbBa + (-b )abO a bBa ba -b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16注意:(1)BA 表示a - b .强调:差向量“箭头”指向被减数.(2)用“相反向量”定义法作差向量,a - b = a + (-b ).显然,此法作图较繁,但最后作图可统一.4.探究:(1)如果从向量a 的终点指向向量b 的终点作向量,那么所得向量是b - a .(2)若a ∥b , 如何作出a - b ? 三、例题讲解例1 如图,O 为正六边形ABC D EF 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1)OA +OC ;(2)BC +FE ;(3)OA +FE .解:(1)因四边形OABC 是以OA 、OC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B 是其对角线, 故OA +OC =OB .(2)因BC =FE ,故BC +EF 与BC 方向相同,长度为BC 的长度的2倍, 故BC +FE =AD . (3)因OD =FE , 故OA +FE =OA +OD =0.点评: 向量的运算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在长度和方向两个方面做文章.应深刻理解向a -b A A B B B ’ O a -b a a bb O A O B a -b a -b B A O -b。
【教案】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6.2.4向量的数量积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向量的数量积.内容解析:本节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六章第2节的第四课时内容.教材以物理中力作功为背景引入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一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用途广泛,但与向量的线性运算不同的是,数量积的运算结果是数量而不是向量.会计算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提升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通过探究投影向量的表达式,进而得到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提升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1)通过物理中“功”等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会计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通过几何直观,了解平面向量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向量的意义.(3)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目标解析:(1)能从物理中“功”的具体实例中,引出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能依据数量积的概念计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并能像了解实数的运算律一样,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向量数量积的性质.(2)能从图形中判断向量投影与投影向量,知道向量投影是一种正交变换,并能表示投影向量与原向量之间的关系,能借助向量投影与投影向量体会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3)知道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等价于其数量积为零,并能用这一结论进行向量运算.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学问题一:两个向量夹角的定义是指同一点出发的两个向量所构成的较小的非负角,因此向量夹角定义理解不清而造成解题错误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同时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解决两向量垂直问题,要深刻理解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应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解决方案:数形结合让学生体验夹角的概念,强调夹角一定是共起点的最小角.2.教学问题二:向量的数量积是一种新的向量运算,与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一样,它也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几何意义,用途广泛.但与向量的线性运算不同的是,它的运算结果不是向量而是数量,正是这个不同点沟通了向量运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方案:强调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是数量,而不是向量,它的值是两个向量的长度与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的乘积.3.教学问题三:对于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学生容易受实数乘法运算性质的负迁移的影响,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举一些反例,纠正错误.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借助画图、举反例来澄清认识,体会向量运算与实数运算的差异.基于上述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数量积的性质及其应用.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为我们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启示.数量积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无论是在概念的引入还是应用过程中,物理中“功”的实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作为数量积概念延伸的性质和运算律,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同时也是进行相关计算和判断的理论依据.最后,无论是数量积的性质还是运算律,都希望学生在类比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因而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类比思想都无疑是很好的载体.在教学设计中,采取问题引导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围绕问题主线,通过自主探究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数量积的概念和运算律,让学生在类比的基础上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是数学抽象的基本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是实施数学具体内容的教学与核心素养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五、教学过程与设计教学环节问题或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知[问题1]我们已经研究了向量的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结果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怎么引入向量的加法运算的?我们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研究了这种运算的?[问题3]当力F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多少呢?教师1:提出问题1.学生1:学生思考.教师2:提出问题2.学生2:学生思考.物理模型→概念→性质→运算律→应用.教师3:提出问题3.学生3:cosW FSθ=使学生在与向量加法类比的基础上明了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顺序,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探寻规律,明[问题4]向量的夹角该如何定义?它的范围是什么?教师4:提出问题4.学生4: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O是平面上的任意一点,作OA=a,OB=b,则∠AOB=θ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范围是:[0,]π教师5: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通过此环节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数量积的结果与线性运算的结果有着本确概念[问题5]你能用文字语言来表述功的计算公式吗?如果我们将公式中的力与位移推广到一般向量,其结果又该如何表述?[问题6]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与线性运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影响数量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例1.已知|a|=5,|b|=4,a与b的夹角θ=23π,求a⋅b.例2.设|a|=12,|b|=9,a⋅b=542-,求a与b的夹角θ.当=0,a与b同向;当=,a与b反向;当=2,a与b垂直教师6:提出问题5.学生5:功是力与位移的大小及其夹角余弦的乘积;两个向量的大小及其夹角余弦的乘积.教师7:明确概念: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为α,我们把数量︱a︱︱b︱cosα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 b⋅,即:a b⋅ =︱a︱︱b︱cosα.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均为0.教师8:提出问题6.学生6:数量积的结果是数,线性运算的结果是向量.学生7:影响因素有:模长和夹角.教师9:完成表格:角α的范围00090α≤<090α=0090180α<≤a b⋅的符号学生8:学生思考,完成表格.教师10:追问:你能用数量积的概念解决以下问题吗?学生9:学生思考,完成例题.教师11:引入投影向量:如图,设a,b是两个非零向量,AB=a,CD=b,作如下变换:过AB的起点A和终点B,分别作CD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1,B1,得到11AB,质的不同,而且认识到向量的夹角是决定数量积结果的重要因素,为下面更好地理解数量积的性质和运算律做好铺垫.通过例题巩固数量积的概念.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从“形”的角度重新认识数量积的概念,从中体[问题7]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M=a,ON=b,设与b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为e,a与b的夹角为,过点M作直线ON的垂线,垂足为M1,则1OM等于什么?[问题8]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练习】已知非零向量a与b 的夹角为45°,|a|=2,与b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为e,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向量为c,则c= .[问题9]根据数量积的概念,数量积有哪些性质?[问题10]类比数的乘法运算律,结合向量的线性运算的运算律,你能得到数量积运算的哪我们称上述变换为向量a向向量b投影,11AB叫做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向量.教师12:提出问题7.学生10:1OM=|a|cos e.教师13:提出问题8.学生11:a b⋅=b⋅a在b上的投影向量.教师14:完成练习学生12:c=|a|cos45°e=222e=2e.教师15:提出问题9:师生共同总结数量积的性质:(1) a⋅e=e⋅a=| a|cos.(2)a⊥b⇔a⋅b=0.(3)当a与b同向时,a⋅b=|a||b|;当a与b反向时,a⋅b=-|a|b|.(4) a·a=a2=|a|2或|a|=a·a=a2.(5)| a⋅b|≤|a||b|.(6)cosθ=a·b|a||b|.学生结合数量积的定义自己尝试推证上述性质,教师会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同时也更符合知识的连贯性.结合数量积、投影的概念和几何意义,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到数量积些运算律?能否证明一下?给予必要的补充和提示,学生在推导过程中理解并记忆这些性质.教师16:提出问题10:学生13:教师17:表格中的结论有没有问题?学生14:数量积的结合律一般不成立,因为(a·b)·c是一个与c共线的向量,而(a·c)·b是一个与b共线的向量,两者一般不同.教师18: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对数乘的结合律(λa)·b=λ(a·b)=a·(λb)分配律(a+b)·c=a·c+b·c 的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运算方法就有运算律,通过问题让学生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律,并运用投影向量的性质证明数量积的分配律.典例探究落实巩固1.求投影向量例3.已知|a|=4,e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2π3,则向量a在向量e上的投影向量是______;向量e在向量a上的投影向量是________.2.利用数量积解决向量的夹角和垂直问题例4.已知非零向量a,b满足|b|=4|a|,且a⊥(2a+b),则a与b的夹角为()教师19:完成例3学生15:向量a在向量e上的投影向量是|a|cosθe=4cos2π3e=-2e.因为与向量a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为aa=14a,所以向量e在向量a上的投影向量是|e|cosθaa=cos2π314a=-18a.教师20:完成例4学生16:由题意,得a·(2a+b)=2a2+a·b=0,即a·b通过例题,让学生熟悉向量数量积的运算.A .π3B .π2C .2π3D .5π63利用数量积求向量的模例5.已知|a |=|b |=5,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π3,求|a +b |,|a -b |的值.[课堂练习1] 设向量a ,b 满足|a +b|=10|a -b|=6,则 a·b =( ).A .1B .2C .3D .5 [课堂练习2]设向量a ,b 满足|a |=|b |=1,a·b =14-,则|a +2b|=_____.=-2a 2,设a 与b 的夹角为θ,则cos θ=a ·b |a |·|b |=-2a 24a 2=-12,所以θ=2π3,故选C .教师21:完成例5学生17:因为a 2=|a |2=25,b 2=|b |2=25,a·b =|a||b |cos θ=5×5×cos π3=252,所以|a +b |=(a +b )2=a 2+b 2+2a·b =25+25+25=53,|a -b |=(a -b )2=a 2+b 2-2a·b =25+25-25=5.教师18:布置课堂练习1、2. 学生16:完成课堂练习,并订正答案.课堂练习1:考查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的掌握情况课堂练习2: 考查学生通过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求向量的模的能力. 课堂小结[问题1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课后练习]1.若|m |=4,|n |=6,m 与n 的夹角为135°,则m ·n =( ) A .12 B .12 2教师19:提出问题11. 学生17:思考.教师20:布置课后练习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引领学生感悟数学认知的过程,体会数学核心素养.升华认知 C.-12 2 D.-122.若向量a与b的夹角为60°,|b|=4,且(a+2b)·(a-3b)=-72,则a的模为()A.2B.4C.6 D.123.已知|a|=|b|=1,a与b的夹角是90°,c=2a+3b,d=k a-4b,c与d垂直,则k的值为()A.-6 B.6C.3 D.-34.已知|b|=5,a·b=12,则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向量为________.学生18: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答案:C,C,B,1225b课后练习:巩固定理,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深化认识,同时也为下节内容做好铺垫.。
实数与向量的积(2)
课 题:实数与向量的积(2)教学目的:1 2掌握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理解这是应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教学重点: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非零向量表示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向量的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有二个要素:大小、方向 2向量的表示方法:①用有向线段表示;②用字母a、b等表示; 3零向量、单位向量概念:①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②长度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 4平行向量定义: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②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向量a、b、c平行,记作a∥b∥c 5相等向量定义: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 6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 7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8.向量加法的交换律:a +b =b +a9.向量加法的结合律:(a +b ) +c =a + (b +c )10.向量的减法向量a 加上的b 相反向量,叫做a 与b 的差即:a - b = a + (-b )11.差向量的意义: OA = a , OB = b , 则BA = a - b即a - b 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12.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1)|λa |=|λ||a |;(2)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同;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反;λ=0时λa =013.运算定律 结合律:λ(μa )=(λμ)a分配律:(λ+μ)a =λa +μa λ(a +b )=λa +λb14.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b =λa二、讲解新课:(共面向量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1e +λ22e探究:(1)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3)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4)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 λ1,λ2是被a ,1e ,2e 唯一确定的数量 三、讲解范例:例1 已知向量1e ,2e 求作向量-251e +32e 作法:(1)取点O ,作OA =-251e =32e (2)作 ,OC 即为所求-251e +32e例2如图 ABCD 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M ,且AB =a ,AD =b ,用a ,b 表示MA ,MB ,MC 和MD解:在 ABCD 中 , ∵AC =AB +AD =a +b ,DB =AB -AD =a -b∴MA =-21AC =-21(a +b )=-21a -21b ,MB =21DB =21(a -b )=21a -21b =21=21a +21b =-=-21=-21a +21b 例3已知的两条对角线AC 与BD 交于E ,O 是任意一点,求证:OA +OB +OC +OD =4OE证明:∵E 是对角线AC 和BD 的交点∴AE =EC =-CE ,BE =ED =-DE在△OAE 中,OA +AE =OE同理 OB +BE =OE , OC +CE =OE ,OD +DE =OE以上各式相加,得 OA +OB +OC +OD =4OE例4如图,OA ,OB 不共线,AP =t AB (t ∈R)用OA ,OB 表示OP解:∵AP =t AB ∴OP =OA +AP =OA + t AB =OA + t(OB -OA )=OA + t OB -t OA=(1-t) OA + t OB四、课堂练习: 1设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向量, A e 1、e 2 B 。
7.4《向量的内积及其运算》教案
7.4.1 向量的内积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内积的基本概念,会用已知条件来求向量的内积.
2. 掌握向量内积的基本性质及运算律并运用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 通过教学,渗透一切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平面向量内积的基本性质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
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基本性质及运算律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向量的数乘运算》教案、导学案、课后作业
《6.2.3 向量的数乘运算》教案【教材分析】实数与向量的积及它们的混合运算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也叫向量的初等运算,是进一步学习向量知识和运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结果是向量,要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要素去理解。
向量平行定理实际上是由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得到的,定理为解决三点共线和两直线平行问题又提供了一种方法。
特别:向量的平行要与平面中直线的平行区别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1.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以及实数与向量的积的三条运算律,会利用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进行有关的计算;2.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能根据条件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平行;3.通过对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思维能力,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向量数乘概念;2.逻辑推理:向共线的充要条件及其应用;3.数学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4.数学建模:用已知量表示未知量中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形结合,运用向量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运算律,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难点:理解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向量的加法,请同学们作出和向量,并请同学们指出相加后,和的长度与方向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aaa ()()()a a a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13-16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向量数乘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2、向量数乘运算满足哪三条运算律?3、向量共线定理是怎样表述的?4、向量的线性运算是指的哪三种运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1、定义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 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1).(2)时,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同;当时,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反;特别地,当或时,.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为任意向量,、为任意实数,则有:(1);(2);(3).3、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向量与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向量的线性运算例1化简下列各式:(1)2(3a-2b)+3(a+5b)-5(4b-a);(2)16[2(2a+8b)-4(4a-2b)].λaλa||||||λaλaλλa a0λλa a 0λ0a0λaa bλμ()λμaλaμa()()λμaλμa()λa bλaλbb aλbλa【答案】(1) 14a -9b . (2)-2a +4b .【解析】(1)原式=6a -4b +3a +15b -20b +5a =14a -9b . (2)原式=16(4a +16b -16a +8b )=16(-12a +24b ) =-2a +4b .解题技巧(向量线性运算的方法)(1)向量的数乘运算可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例如实数运算中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变形手段在数与向量的乘积中同样适用,但是在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向量,实数看作是向量的系数.(2)向量也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把所求向量当作未知数,利用代数方程的方法求解,同时在运算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恰当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跟踪训练一1、设向量a =3i +2j ,b =2i -j ,求⎝ ⎛⎭⎪⎫13a -b -⎝ ⎛⎭⎪⎫a -23b +(2b -a ). 2、已知a 与b ,且5x +2y =a,3x -y =b ,求x ,y .【答案】1、-53i -5j . 2、⎩⎪⎨⎪⎧x =111a +211b ,y =311a -511b ..【解析】1、原式=13a -b -a +23b +2b -a=⎝ ⎛⎭⎪⎫13-1-1a +⎝ ⎛⎭⎪⎫-1+23+2b =-53a +53b=-53(3i +2j )+53(2i -j )=-53i -5j .2、联立方程组⎩⎪⎨⎪⎧5x +2y =a ,3x -y =b ,解得⎩⎪⎨⎪⎧x =111a +211b ,y =311a -511b .题型二 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例2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一个等腰梯形,AB ∥DC ,M ,N 分别是DC ,AB 的中点,已知AB ―→=a ,AD ―→=b ,DC ―→=c ,试用a ,b ,c 表示BC ―→,MN ―→.【答案】 BC ―→-a +b +c . MN ―→=12a -b -12c .【解析】 BC ―→=BA ―→+AD ―→+DC ―→=-a +b +c . ∵MN ―→=MD ―→+DA ―→+AN ―→,又MD ―→=-12DC ―→,DA ―→=-AD ―→,AN ―→=12AB ―→,∴MN ―→=12a -b -12c .解题技巧: (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用图形中的已知向量表示所求向量,应结合已知和所求,联想相关的法则和几何图形的有关定理,将所求向量反复分解,直到全部可以用已知向量表示即可,其实质是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反复应用.跟踪训练二1、如图所示,D ,E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的中点,M ,N 分别是DE ,BC 的中点,已知BC ―→=a ,BD ―→=b ,试用a ,b 分别表示DE ―→,CE ―→,MN ―→.【答案】DE ―→=12a . CE ―→=-12a +b . MN ―→=14a -b .【解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知DE 平行且等于12BC ,故DE ―→=12BC ―→,即DE ―→=12a .CE ―→=CB ―→+BD ―→+DE ―→=-a +b +12a =-12a +b .MN ―→=MD ―→+DB ―→+BN ―→=12ED ―→+DB ―→+12BC ―→=-14a -b +12a =14a -b .题型三 共线定理的应用例3 已知非零向量e 1,e 2不共线.(1)如果AB →=e 1+e 2,BC →=2e 1+8e 2,CD →=3(e 1-e 2),求证:A ,B ,D 三点共线; (2)欲使k e 1+e 2和e 1+k e 2共线,试确定实数k 的值. 【答案】(1)见解析,(2)k =±1.【解析】 (1)证明:∵AB →=e 1+e 2, BD →=BC →+CD →=2e 1+8e 2+3e 1-3e 2=5(e 1+e 2)=5AB →.∴AB →,BD →共线,且有公共点B . ∴A ,B ,D 三点共线. (2)∵k e 1+e 2和e 1+k e 2共线,∴存在实数λ,使k e 1+e 2=λ(e 1+k e 2), 即(k -λ)e 1=(λk -1)e 2. ∵e 1与e 2不共线,∴⎩⎪⎨⎪⎧k -λ=0,λk -1=0,解得k =±1.解题技巧(用向量共线的条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或重合的思路)(1)若b =λa (a ≠0),且b 与a 所在的直线无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平行;(2)若b =λa (a ≠0),且b 与a 所在的直线有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重合.例如,若向量AB ―→=λAC ―→,则AB ―→,AC ―→共线,又AB ―→与AC ―→有公共点A ,从而A ,B ,C 三点共线,这是证明三点共线的重要方法.跟踪训练三1、已知e 1,e 2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若AB →=2e 1-8e 2,CB →=e 1+3e 2,CD →=2e 1-e 2,求证:A ,B ,D 三点共线;2、已知A ,B ,P 三点共线,O 为直线外任意一点,若OP →=xOA →+yOB →,求x +y 的值.【答案】1、见解析.2、x +y =1.【解析】1、证明:∵CB →=e 1+3e 2,CD →=2e 1-e 2, ∴BD →=CD →-CB →=e 1-4e 2. 又AB →=2e 1-8e 2=2(e 1-4e 2), ∴AB →=2BD →,∴AB →∥BD →. ∵AB 与BD 有公共点B , ∴A ,B ,D 三点共线.2、解 由于A ,B ,P 三点共线,所以向量AB →,AP →在同一直线上,由向量共线定理可知,必定存在实数λ使AP →=λAB →,即OP →-OA →=λ(OB →-OA →), 所以OP →=(1-λ)OA →+λOB →, 故x =1-λ,y =λ,即x +y =1.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课本15、16页练习,22页习题6.2的8,9,12,13,14,15题. 【教学反思】向量数乘运算以及加法、减法统称为向量的三大线性运算,向量的数乘运算其实是加法运算的推广及简化.教学时从加法入手,引入数乘运算,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数与向量的乘积仍然是一个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特别是方向与已知向量是共线向量,进而引出共线向量定理.这样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就可以用点A 和某个向量表示了.共线向量定理是本章节的重要的内容,应用相当广泛,且容易出错,尤其是定理的前提条件:向量是非零向量.共线向量的应用主要用于证明点共线或线平行等,且与后学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6.2.3 向量的数乘运算》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以及实数与向量的积的三条运算律,会利用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进行有关的计算;2.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能根据条件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平行;3.通过对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思维能力,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核心素养l aa1.数学抽象:向量数乘概念;2.逻辑推理:向共线的充要条件及其应用;3.数学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4.数学建模:用已知量表示未知量中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形结合,运用向量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运算律,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学习难点】:理解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阅读课本13-16页,填写。
选修2-1教案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1 空间向量及其加减与数乘运算教学要求: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及它们的运算律;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空间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及运算律.教学难点:由平面向量类比学习空间向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有关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什么叫做向量?向量是怎样表示的呢?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向量的表示方法有:用有向线段表示;用字母a 、b 等表示; 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AB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2. 向量的加减以及数乘向量运算: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其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λa |=|λ||a | (2)当λ>0时,λa 与a 同向; 当λ<0时,λa 与a 反向; 当λ=0时,λa =0 . 3. 向量的运算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 +b =b +a4. 三个力都是200N ,相互间夹角为60°,能否提起一块重500N 的钢板?二、新课讲授1. 定义:我们把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空间向量.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 举例? 表示?(用有向线段表示) 记法? → 零向量? 单位向量? 相反向量? → 讨论:相等向量? 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讨论: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否共面?2. 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定义与平面向量的运算一样:OB OA AB =+ =a +b , AB OB OA =- (指向被减向量), OP = λa ()R λ∈ (请学生说说数乘运算的定义?)3. 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的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 +b = b + a ; ⑵加法结合律:(a + b ) +c =a + (b + c ); ⑶数乘分配律:λ(a + b ) =λa +λb ; ⑶数乘结合律:λ(u a ) =(λu )a . 4. 推广:⑴1223341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 ; ⑵122334110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 ;⑶空间平行四边形法则.5. 出示例:已知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ABCD A B C D -(如图),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并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 AB BC + ⑴; 'AB AD AA ++ ⑵;1(3)'2AB AD CC ++ ; 1(')3AB AD AA ++ ⑷. 师生共练 → 变式训练6. 练习:课本P 927. 小结:概念、运算、思想(由平面向量类比学习空间向量)三、巩固练习: 作业:P106 A 组 1、2题.教学要求:了解共线或平行向量的概念,掌握表示方法;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及其推论;掌握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会运用上述知识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空间直线、平面的向量参数方程及线段中点的向量公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 回顾平面向量向量知识: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怎样判定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是否共线?方向相同或者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由于任何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b =λa .称平面向量共线定理,二、新课讲授1.定义:与平面向量一样,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a 平行于b 记作a //b .2.关于空间共线向量的结论有共线向量定理及其推论: 共线向量定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b ≠0),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λb . 理解:⑴上述定理包含两个方面:①性质定理:若a ∥b (a ≠0),则有b =λa ,其中λ是唯一确定的实数。
数学教案向量的基本运算
数学教案向量的基本运算数学教案:向量的基本运算一、引言在数学中,向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物理空间中的位移、速度和力等物理量。
向量的基本运算包括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它们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教案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向量的基本运算。
二、向量的表示与性质向量通常用有序数组表示,如(A1, A2, A3)。
向量的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共线性。
大小由向量的模表示,方向由箭头指向确定,共线性由向量的比例关系决定。
三、向量的加法运算1. 向量的三要素及图解法:两个向量相加所得的和向量,大小等于两个向量大小之和,方向与第一个向量和第二个向量的连接方向相同。
2. 分量法:将向量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量,然后分别对应相加。
3. 示例题:根据图示求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四、向量的减法运算1. 向量的定义及图解法:两个向量相减所得的差向量,大小等于两个向量大小之差,方向与第一个向量和第二个向量的连接方向相反。
2. 分量法:将向量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量,然后分别对应相减。
3. 示例题:根据图示求两个向量的差向量。
五、向量的数乘运算1. 向量的定义及图解法:一个向量乘以一个实数所得的向量,向量的大小等于实数与向量大小的乘积,方向与原向量相同(正数)或相反(负数)。
2. 分量法:将向量的分量分别乘以实数。
3. 示例题:根据图示求向量的数乘。
六、向量的基本运算的性质1. 加法和减法的性质:交换律、结合律、零向量和负向量。
2. 数乘的性质:分配律、加法的结合律、单位向量。
七、实际应用1. 位移向量: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
2. 速度向量: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3. 力向量:描述物体受力及其方向。
八、小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向量的基本运算,包括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
向量运算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向量的基本运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和受力等情况,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初中数学教案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
初中数学教案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初中数学教案: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引言:初中数学中,向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是向量运算中的两个关键概念。
本教案将深入介绍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并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一、向量的数量积1. 概念:向量的数量积,也称为内积或点积,是两个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
表示为向量A·向量B,结果是一个实数。
2. 性质:(1)交换律:向量A·向量B = 向量B·向量A(2)结合律:(λA)·向量B = λ(A·向量B) ,其中λ为实数。
(3)分配律:(向量A + 向量B)·向量C = 向量A·向量C + 向量B·向量C3. 计算方法: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方法有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几何法及坐标法。
(1)几何法:通过向量的模长、夹角和余弦关系进行计算,即A·B = |A|·|B|·cosθ(2)坐标法:将向量的坐标表示出来,然后进行对应位置的乘积求和。
二、向量的向量积1. 概念:向量的向量积,也称为叉积,是两个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
表示为向量A×向量B,结果是一个向量。
2. 性质:(1)反交换律:向量A×向量B = -向量B×向量A(2)distributive律:向量A×(向量B + 向量C) = 向量A×向量B + 向量A×向量C(3)(λA)×向量B = λ(向量A×向量B),其中λ为实数。
3. 计算方法:向量的向量积的计算可以通过行列式进行求解,也可以通过坐标法进行计算。
三、数量积与向量积的应用1. 数量积的应用:数量积可以应用于求向量的夹角、判定两向量是否垂直或平行,以及求投影等问题。
(1)夹角公式:cosθ = (向量A·向量B) / (|向量A|·|向量B|)(2)判定垂直与平行:如果向量A·向量B = 0,则两向量垂直;如果向量A·向量B ≠ 0,则两向量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实数与向量的积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运算律,理解向量共线的充要条
件。
过程:一、复习:向量的加法、减法的定义、运算法则。
二、1.引入新课:已知非零向量a 作出a +a +a 和(-a )+(-a )+(-a
)
=++=a +a +a =3a
PN =MN QM PQ ++=(-a )+(-a )+(-a )=-3a
讨论:1︒3a 与a 方向相同且|3a |=3|a
|
2︒-3a 与a 方向相反且|-3a |=3|a
|
2.从而提出课题: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记作:λa
定义: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1︒|λa |=|λ||a |
2︒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同;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反;λ=0时λa
=0
3.运算定律:结合律:λ(μa )=(λμ)a
①
第一分配律:(λ+μ)a =λa +μa
②
第二分配律:λ(a +b )=λa
+λb ③
结合律证明:
如果λ=0,μ=0,a
=0至少有一个成立,则①式成立
如果λ≠0,μ≠0,a ≠有:|λ(μa )|=|λ||μa |=|λ||μ||a
|
|(λμ)a |=|λμ|| a |=|λ||μ||a
|
∴|λ(μa )|=|(λμ)a
|
如果λ、μ同号,则①式两端向量的方向都与a
同向;
如果λ、μ异号,则①式两端向量的方向都与a
反向。
从而λ(μa )=(λμ)a
第一分配律证明:
如果λ=0,μ=0,a
=至少有一个成立,则②式显然成立
如果λ≠0,μ≠0,a
≠
a a a a
O
A
B
C a
-
a
-
a - a - N M Q P
当λ、μ同号时,则λa 和μa
同向,
∴|(λ+μ)a |=|λ+μ||a |=(|λ|+|μ|)|a
| |λa +μa |=|λa |+|μa |=|λ||a |+|μ||a |=(|λ|+|μ|)|a |
∵λ、μ同号 ∴②两边向量方向都与a
同向
即:|(λ+μ)a |=|λa +μa
|
当λ、μ异号,当λ>μ时 ②两边向量的方向都与λa
同向
当λ<μ时 ②两边向量的方向都与μa
同向
还可证:|(λ+μ)a |=|λa +μa
|
∴②式成立
第二分配律证明:
如果a
=,b =中至少有一个成立,或λ=0,λ=1则③式显然成立
当a
≠,b ≠且λ≠0,λ≠1时
1︒当λ>0且λ≠1时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
作=OA a =AB b =1OA λa
=11B A λb
则=OB a +b =1OB λa
+λb
由作法知:∥11B A 有∠OAB=∠OA 1B 1 ||=λ|11B A
| ==|
||
|111AB OA λ ∴△OAB ∽△OA 1B 1
=|
|1OB λ ∠AOB=∠ A 1OB 1
因此,O ,B ,B 1在同一直线上,|1OB |=|λ| 1OB 与λ方向也相
同
λ(a +b )=λa
+λb
当λ<0时 可类似证明:λ(a +b )=λa
+λb ∴ ③式成立
4.例一 (见P104)略
三、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向量共线定理)
1.若有向量a (a ≠0)、b ,实数λ,使b =λa
则由实数与向量积的定义
知:a
与b 为共线向量
若a 与b 共线(a ≠)且|b |:|a |=μ,则当a 与b 同向时b =μa
O
A
B
B 1
A 1
1
当a 与b 反向时b = μa
从而得: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
λ
使b =λa
2.例二(P104-105 略) 三、小结:
四、作业: 课本 P105 练习 P107-108 习题5.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