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论文-当代工人阶级概念的变迁及历史境遇
论文《经济全球化》
浅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论文浅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
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
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报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包括跨国贸易、跨国投资、国外直接投资、国际货币流通和劳动力流动等各种形式。
本论文将探讨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和挑战,并介绍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发展。
首先,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很多好处。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流动,这使得各国之间的互动更加便利和高效。
跨国公司日益增多,它们在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共同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同时,全球化也使得产品价格更加稳定,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更优质、更实惠的产品。
此外,跨国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增长。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很多挑战。
全球化可能导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分配,这会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全球化也促进了各种犯罪活动,如跨国洗钱、恐怖主义活动等。
同时,全球化也面临着环境挑战。
经济活动的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等可能导致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对所有人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各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开放、自由且包容的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全球化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各国政府应努力创建积极、开放的国际环境,以更好地利用其优势。
其次,全球合作是解决全球化问题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该联手合作,以制定全球化的相关规则和标准,并为这些规则和标准制定执行机制。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应对全球化对经济和环境带来的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总的看来,经济全球化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共同受益和应对挑战。
全球多边合作和创新将是解决全球化问题的关键。
在未来,我们应该站在发展的前沿,不断探索新的机会和挑战,以实现更长久的经济发展和更好的全球发展。
经济全球化学习论文
摘要:本文叙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和表现,面对如此重要的现象,我国应该怎样面对。
我们有多少机会和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定义,表现,利弊,中国一何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这个词,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因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贸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迅速增长。
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世界出口贸易额1980年为6053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21705亿美元。
剔除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因素,世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实际增长6.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外向型经济的行列,世界贸易有增无减。
贸易往来的大幅度增加,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二,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
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在其他国家投资建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现象开始普遍化,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也于1974年正式承认“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第三,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
二次大战以后,一些新型的国际借贷资本市场出现。
这些借贷资本市场的活动完全脱离了本国的借贷资本市场和外汇法的管理,多国银行资本的联合,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吸收资金和贷款能力。
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一个主要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
变化 , 都是 由我 国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 , 即生产 力、生产关 系 ( 经济基 础 ) 、上层建筑 内在运动 所导致 的。 以 可 肯定 , 未来 中国工人阶级 的数 量 、 先进性 、 主人公地 位以及在 建设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事业 中的主 力军作用等方 面,
必将 是, 使 人 惊 愕 不 已甚 至 困 惑 不 解 。
一
4 8.27 %。三 是 工 人 阶 级 队 伍 的年 龄 结 构 也 发 生 了 变 化 。 据 调 查 , 目前 全 国职 工 平 均 年龄 只 有 3 6岁左 右 。职 工 的 年 中从 事 体 力 劳 动 的 工 人 向 从 事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 并 且 超 过 了 占2 . 2 5%, 而第 三 产 业 的 从 业 人 数 已 占到 了 2 . 7 5%。五 统 意 义 上 的 工 人 是特 指 工 业 体 力 劳 动 者 ,现 在 正 向 脑 力 劳
。
从此 以后,我国每年新增城 市就业人 口有 1 0 0 0多万 ,
基 本 上 都 加 入 到 工 人 阶 级 队 伍 中来 。 越 来 越 多 的 进 城 务 工 是 劳 动 特 点 发 生 了 由体 力 劳 动 型 向 智 力 劳 动 型 的变 化 。 传 的 农 民 ,也 转 化 为 工 人 阶 级 新 成 员 。据 国家 统 计 局 披 露 , 截至 2 0 0 8年 1 1日,我 国有 1 . 6 8 人 口。其 中老 年 月 82 亿 3 动 、 脑 体 相 结 合 的 复 合 型 工 人 变 化 。 1 7年 , 国有 单 位 9 9 人 口 1 6亿 ,流 动 人 口有 l 7 5万人 ( 部 分 人 大 多 数 加 的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已达 2 4 . . 43 这 0 9 5万 人 ,平 均 每 万 名 职 工 中技 术
精选最新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1500字目前,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十分注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
高科技的运用,使西方的文化产品更具刺激性,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
高校学生直接面对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多元化的生存环境和思想文化。
在社区里,学生们往往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触到比班级里更多的来自其他班级其他院系的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到多元文化从而开阔眼界,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社区的开发。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区学生的不固定性造成的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学生容易迷失在多元的价值观中,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
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学生社区的教育者按照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学生社区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从其表现的内容上的功能来看,即从“动词性的功能”,它由“动词+功能”组成,分别有保证功能、导向功能、育人功能、调节功能、开发功能、转化功能。
这六项功能都是通过影响人、发展人来发挥作用,能直接说明了功能的实际内容和意义。
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效果是由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产生的,因此必须探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发挥最大化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加强学生社区的组织机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
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机构与后勤部门应密切配合,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队伍的配制上予以充分保证。
通过构建新的社区组织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制度和明确工作职能,强化学生社区工作的服务职能,增强学生社区工作的育人作用。
学生社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院系为单位,按规模大小分别设立社区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政工干部或优秀辅导员具体负责。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1)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1)论文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
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
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一)生产活动全球化。
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
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
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
5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1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
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如以1990年为100,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86上升到107;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85上升到106。
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
2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货物与服务)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阶层的改变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阶层的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的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贸易和技术交流,造成了产品的跨国流通和消费观念的碰撞,从而对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阶层形成了影响。
首先,在社会消费结构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商品的供给更加丰富多样。
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跨境电商平台直接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这使得国内市场慢慢充斥着跨国品牌和国际时尚潮流。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不再局限于国内产品。
这种全球化的消费趋势大大改变了过去国内市场对特定品牌和类型产品的需求,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其次,经济全球化不仅改变了产品的买卖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阶层的构成和变动。
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巨大的利润。
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庞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
他们的崛起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迁。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些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跨国公司的职业发展机会获得了出类拔萃的机会,逐渐上升到社会中上层。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竞争加剧,一些传统产业受到冲击,失去了竞争力,导致社会底层人群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社会消费的不均衡和阶层差距。
由于全球化的消费趋势,一些奢侈品和高端消费品在一些地区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
这使得一些富裕阶层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和购买力,从而加深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
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劳动力市场化特征明显,低技能人员的工资在全球范围内偏低。
这种不均衡的消费和收入分配现象导致了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阶层构成产生了影响。
全球化扩大了产品选择范围,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
同时,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也改变了社会阶层的格局,使得一些人在竞争中获得机会上升,而另一些人则被市场淘汰。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概念研究综述 Microsoft Word 文档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概念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人阶级概念涵义的解读,第二部分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工人阶级概念的争论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概括了学术界对研究当代中国工人阶级重大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工人阶级概念综述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king classAbstract:Firstl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the second part is a generalization of academic discussions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the third part generali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king class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Key word: working class concept generalization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最近几年,工人阶级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与焦点,一些社会学家提出“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
因此,这几年多有关于工人阶级的文章与著作问世,成果日渐丰硕,然而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却仍显薄弱。
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
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正经历着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和趋势,并对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正在缓慢下降。
尽管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中国工人数量开始减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降低。
相反,随着技术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工人阶级正在变得更加专业化、有组织和有社会责任感。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传统制造业的工人数量正在减少,而技术和服务行业的工人数量正在增加。
这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正在逐渐从传统制造业走向高技术、高端服务和创新型产业。
第三,中国工人阶级正经历着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紧缩,工人阶级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正在逐渐提高。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还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内需和消费能力。
最后,中国工人阶级正越来越重视环境和社会责任。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工人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和社会公益事业。
这将对中国企业和政府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政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这些
变化和趋势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良好的劳动关系,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工人阶级的转型与发展
我国工人阶级的转型与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日益凸显。
工人阶级的转型与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我国工人阶级的转型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间,工人阶级面临的种种挑战。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工人阶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工人阶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经济转型导致了工业结构、雇佣模式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利益。
首先,工业结构的变化对工人阶级影响深远。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对工人阶级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转型的趋势加速,以及国际市场规则的不断塑造,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制造业核心的转型升级,高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工人阶级的职业道路日益狭窄。
其次,雇佣模式的变化也会深刻影响工人阶级利益。
随着企业内外部分工的进一步分离和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面临巨大变化。
短期合同、派遣工人、临时工、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形式的出现,不仅使劳动合同功能下降,而且影响了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
最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也是工人阶级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虽然我国从2004年开始着手推进社会福利的建设,但仍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的挑战。
工人阶级的薪资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员工甚至不能享受到最低工资保障。
二、工人阶级的转型工人阶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开始寻求自己的转型之路。
这种转型,既包含了工人阶级对外部变化产生的应对,也包含了工人阶级对自我改进的要求。
对外部变化的应对方面,工人阶级积极参与到社会转型建设工作中来。
由于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阶级也必须寻求转型走向更加智能化、更加自主化的职业生涯道路。
工人阶级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并扩大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工人阶级的全球化思维和视野,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工人阶级的全球化思维和视野,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工人阶级是社会的劳动者阶级,是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之一。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人阶级是最先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的阶层之一。
工人阶级的全球化思维和视野,是工人阶级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一、全球化背景下工人阶级的挑战和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全球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产业不可避免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给传统工人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全球范围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工人阶级所处的就业和生存环境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工人阶级也有机会与全球范围内的工人阶级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二、全球化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产业联盟等组织成为了工人阶级全球化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工人阶级代表着不仅是自身的利益,更是全人类的利益。
工人阶级所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环境保护、职业安全、经济稳定等诸多方面。
通过这些国际组织,工人阶级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寻求合作机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推进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与合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力市场合理的分配和公平的收益分配是工人阶级思维和视野的重要方面。
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和不公平分配,对于广大的有工作能力的人员造成了重重的困扰和伤害。
针对这样的情况,工人阶级需要不断地推进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维护工人阶级的劳动权益和收益。
在此基础上,工人阶级推进全球化时,应保证已有的难以改变的制度和组织情况不会阻碍工人阶级整体发展的过程。
四、发挥工人阶级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作用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中的劳动阶级,必须发挥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变与趋势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变与趋势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特点是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的加强。
这一阶
段的典型事件是1880年至1914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商品和资本全
球化程度大大提高。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负面影响导致第一
阶段的全球化进程中断。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冷战结束,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
济和经济组织全球化的加强。
在冷战期间,世界被分为两个阵营:资本主
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在这个阶段,国家通过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管理
国内资源和市场,并通过多边协议建立一系列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以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和发展。
随
着冷战的结束,这一阶段也逐渐走到尾声。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不平等现象加剧。
全球贸易不平衡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相对落后和贫富差距
的扩大。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波动性增加。
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性
带来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如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
此外,全
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能力也受到挑战。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全球
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然而,我们也需要正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
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与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互通的加强,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然而,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与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如何应对这些变革与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这使得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更加明晰,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进行相应的产业布局,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然而,这一现象也导致了一些弊端的出现。
许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逐渐退出市场,转向发展服务业,导致部分劳动力失业。
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这些国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失衡和就业压力。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机遇。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这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与各国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企业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然而,全球化市场竞争也导致了一些问题。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竞争对手的垄断和价格倾销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跨国企业的崛起和发展。
大部分跨国公司的总部和核心控制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它们由于规模大、技术先进、资金充足,占据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
然而,跨国企业的崛起也带来了社会问题。
很多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占据优势地位,对当地环境和劳动者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就需要跨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背景下,社会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革与挑战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文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文经济全球化早已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迥然不同的经济全球化岐见有些出自单纯的认识角度差异,有些则完全出自利益背景的对抗。
以下是“经济全球化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众说纷纭的经济全球化并无统一的定义。
一般说它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的世界市场才得以形成;生产力发展使资本积累空前剧增,那些拥有相对过剩资本的国家便可以向全球资本短缺的国家输出资本;生产力发展使得运输成本降低,那些具有经济和技术巨大优势的国家,便可以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源优势、国际分工优势,大规模地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全球销售。
当然,经济全球化决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内进行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也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从局部经济全球化到全面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进过程。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商业资本首先实现了全球化,从而开始了局部经济全球化。
当时发达国家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应世界各地消费”,闭关自守被“互相依赖所代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外国债券为主的借贷资本也实现了全球化。
20世纪初,英、法、美、德四国的金融资本占全球金融资本的80%。
世界上其他各国,差不多都成为这四国的“债务人和进贡者了”,“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确实是布满了全世界”。
各帝国主义国家形成经济垄断同盟,瓜分殖民地和经济领土。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不均衡性,才触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崛起,并奔向全球,到处投资,从而实现了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还是国际贸易的主力军,进一步加深了商业资本全球化。
产业资本全球化必然产生全球融资需求,于是跨国银行兴起,完全新兴的全球借贷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也应运而生。
经济全球化对工人福利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工人福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工人福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变革,对工人福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来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工人福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影响对社会的意义。
首先,经济全球化给工人的劳动条件带来了一定的改变。
随着国际贸易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很多企业转移生产基地到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这导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工人的劳动力价值降低。
同时,为了吸引外资和跨国公司,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放宽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导致了劳动环境的不稳定和劳动力的剧增。
这些都对工人的劳动条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工资待遇也是工人福利的重要方面。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贸易和市场的竞争程度,促使企业对工人的工资待遇进行调整。
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跨国公司来投资和设厂,从而刺激了经济发展。
这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也提振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导致一些企业降低工人的工资待遇。
尤其是那些没有高技能的工人往往陷入困境,工资待遇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工人的工资待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最后,就业机会是工人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跨国公司的进驻和国际贸易的推动,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给予了工人更多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工作机会的减少。
这使得部分工人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就业困难。
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工人的就业机会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总结起来,经济全球化对工人福利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劳动条件改变、工资待遇调整和就业机会增加等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进行定性,因为其影响也是多样复杂的。
当代工人阶级概念的变迁及历史境遇——基于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的考察
当代工人阶级概念的变迁及历史境遇——基于知识经济和全
球化背景的考察
糜海波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结构、特点、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工人阶级的概念需要从"总体工人"的意义上重新作出诠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新的阶级阶层分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伴随现代信息资本主义转型的是全球阶级概念的涌动和浮现,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雇佣劳动阶级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空间.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糜海波
【作者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1
【相关文献】
1.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组织变迁 [J], 魏健;王玉吉;辛欣
2.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嬗变--对全球化背景下基督教发展趋势的考察 [J], 张梅
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值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2015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述评 [J], 李鹏;周雪梅
4.对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概念多重维度的考察与分析 [J], 郭明飞
5.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J], 黄晓娟;胡国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全球化论文-当代工人阶级概念的变迁及历史境遇
经济全球化论文-当代工人阶级概念的变迁及历史境遇摘要: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结构、特点、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
工人阶级的概念需要从“总体工人”的意义上重新作出诠释。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新的阶级阶层分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伴随现代信息资本主义转型的是全球阶级概念的涌动和浮现,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雇佣劳动阶级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空间。
关键词:当代工人阶级;变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历史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降,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结构、特点、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
工人阶级的概念需要从“总体工人”的意义上重新作出诠释。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雇佣劳动阶级的处境变化及其全球阶级概念的发展趋向都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外延的变化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雇佣劳动关系具有普遍化趋向。
工人阶级在数量上呈历史性增长,在外部构成上呈现新的变化。
首先,工人阶级的社会来源更复杂化。
一是部分中间阶层加盟。
科技的快速进步,资本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导致许多小农场主和城市小业主破产,被动地进入工人阶级的队伍。
二是妇女工人的数量增加。
随着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权运动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扩大以及政府鼓励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就业量呈现增大趋势。
三是外籍劳动和移民增加。
经济全球化以来,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变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劳动市场的发展,西方国家外籍劳工和劳动移民数量增加。
其次,生活水准的异质化。
在整体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是产业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共存,成为一个重要特征。
再次,就业方式和获取报酬方式的多样化。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引言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技术、资金流动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本篇论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技术进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在各个地方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普及与便捷的交通工具使得跨国交流和合作更加容易。
2.资本流动自由化:各国开放金融市场和国际投资自由化政策加速了资本的全球流动。
投资者可以更自由地将资金投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国际一体化。
3.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和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降低了贸易壁垒。
4.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技术创新,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加速了经济增长。
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各国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资源和市场,提高经济效率。
2.劳动力市场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使得劳动力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职业机会和流动性。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了全球竞争的冲击,导致劳动力的重组和转型。
3.社会不平等:尽管经济全球化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和国际间的不平等。
一些国家和地区受益良多,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因为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难以从全球化中获益。
4.文化冲击: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文化方面的冲击和变化。
外来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使得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一些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和同化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区域一体化:未来,经济全球化可能更加趋向区域一体化。
例如,欧洲联盟的形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都是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阶级发展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阶级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工人阶级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生产力的核心,是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角度探讨社会转型中的工人阶级发展的重要性和问题。
一、经济角度下的工人阶级发展现代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迁,更是经济结构的重塑。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工人阶级不仅担负着生产劳动的重任,而且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
首先,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供应劳动力的角色。
他们提供的廉价和高效的劳动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同时,他们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实现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增长。
其次,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了消费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的消费能力得到明显增强,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人阶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些传统工业岗位逐渐消失,工人阶级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一些工人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包括工资、工时、职业安全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工人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来解决。
二、社会角度下的工人阶级发展社会转型中的工人阶级发展是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工人阶级的蓬勃发展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首先,工人阶级的收入和福利增加使得社会的富裕程度提高。
工人阶级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更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一个有稳定的工人阶级,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其次,工人阶级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导阶级之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的需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一致的。
工人阶级发展的不平衡和阶层之间的冲突,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然而,社会转型中的工人阶级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论文-当代工人阶级概念的变迁及历史境遇摘要: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结构、特点、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
工人阶级的概念需要从“总体工人”的意义上重新作出诠释。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新的阶级阶层分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伴随现代信息资本主义转型的是全球阶级概念的涌动和浮现,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雇佣劳动阶级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空间。
关键词:当代工人阶级;变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历史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降,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结构、特点、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
工人阶级的概念需要从“总体工人”的意义上重新作出诠释。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雇佣劳动阶级的处境变化及其全球阶级概念的发展趋向都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外延的变化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雇佣劳动关系具有普遍化趋向。
工人阶级在数量上呈历史性增长,在外部构成上呈现新的变化。
首先,工人阶级的社会来源更复杂化。
一是部分中间阶层加盟。
科技的快速进步,资本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导致许多小农场主和城市小业主破产,被动地进入工人阶级的队伍。
二是妇女工人的数量增加。
随着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权运动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扩大以及政府鼓励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就业量呈现增大趋势。
三是外籍劳动和移民增加。
经济全球化以来,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变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劳动市场的发展,西方国家外籍劳工和劳动移民数量增加。
其次,生活水准的异质化。
在整体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是产业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共存,成为一个重要特征。
再次,就业方式和获取报酬方式的多样化。
在保持传统就业方式的同时,社会大量发展非全日制、临时工和远程工等非传统就业方式,使得工人的工作方式处于变动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也日益多元化,工人阶级与非工人阶级之间的界限模糊化。
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就产业结构中人员的构成而言,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比重上升。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研究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业社会的商品经济,正在被新兴的服务性经济所取代。
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就业人员减少,在就业总人口中比重下降,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即服务人员增多,在整个就业人口中比重上升。
第二,就职业结构中人员的构成而言,白领工人及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队伍庞大了。
美国劳动部在官方统计中,将就业结构中的人口分为四个部分:白领工人、蓝领工人、服务人员和农业人员。
在整个20世纪,发达国家的白领工人数量已大大超过蓝领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
米尔斯指出:“白领阶层中三个最大的职业团体是学校教师、在商店内部和外部工作的推销人员,以及各式各样的办公人员。
”他将白领阶层称之为中产阶级,意味着领薪水的雇员和挣工资的劳动者这样一些新“阶级”在迅速崛起。
白领职业者是一个在经济上不稳定,容易在竞争中分化的群体,在政治上他们并没有选择方向的政治意图。
第三,就技术结构中人员的构成而言,产业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工人阶级在技术构成上的分层化。
其内部可分为四个技术层次:科技知识分子、熟练工人、半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
整体上,工人阶级的知识程度和技术水平获得了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教育获得飞跃发展,工人平均受教育时间增加,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也同比提高。
信息化社会,改变了劳动的特点,导致劳动分工中脑力劳动的意义突出,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新的再生产模式也要求塑造新型的劳动者,资本增值的欲求迫切要求劳动者在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满足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
正如舒曼所言:“制造高度复杂而精密的商品越多,需要广泛使用新技术的生产计划也就越多,作为整个完成任务阶段最佳的劳动力使用方案则要求更多地投入熟练技术人员。
由于生产设备的复杂和高昂的价格,没有劳动者对设备的保养,没有对劳动者的技术教育是不会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
”总体看来,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从数量上看,工人阶级队伍出现扩大化。
在产业结构上不仅有第一产业,而且有第二、三产业的工人;不仅有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而且有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
即既有处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下层管理人员,也有处于非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为生产服务的科研人员和其他专门人员,他们都是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
从素质上看,工人阶级队伍具有脑力劳动化倾向。
这主要体现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新型劳动者在整个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工人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都在不断下降;同时即使是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工人内部,劳动力的智力因素也大大增强。
从结构上看,工人阶级队伍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况。
它不仅可以分为以体力劳动为主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两支生产大军,而且包括三大阶层:第一是具有高度文化素质,专司科学技术职能的文化劳动者阶层;第二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直接从事生产和服务劳动的产业工人阶层;第三是具有中等文化素质处于上述两大阶层之间的准文化劳动者阶层。
同时由于职业种类、文化程度、劳动方式、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人们表现出多种的经济要求、政治追求和文化诉求。
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科技的高度发展并为垄断资本所控制,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范围也在扩大,可支配的劳动越来越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的规范化、简单化,使资本雇佣的对象越来越广;机器体系的复杂化要求越来越多的工人具有高度专业的技术,新型产业部门的出现使企业对知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内涵的变化从当代工人阶级变化的状况与特点可以看出,工人阶级的结构及外延不再是传统的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概念了。
如何重新界定工人阶级的内涵,成为一个新的理论问题。
我们知道,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经典界定是:“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无产者在经济学上只能理解为生产和增值…资本‟的雇佣工人。
”可见,马克思是将“工人阶级”同“无产阶级”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的,并未涉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收入高低和意识形态等问题。
因为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雇佣工人阶级基本上就是产业工人,没有必要进一步界定哪些人是“雇佣工人阶级”。
因而,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从事体力劳动以及生活水平低下等自然也就成了雇佣工人的特征。
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及文化结构的重大变化,扩大了工人阶级的范畴,这就提出了划分工人阶级界限的方法问题。
下面结合国外学者的观点作一分析,其一,以生产劳动来定义工人阶级。
希腊学者普兰查斯通过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工人排除在无产阶级之外,认为被称为工人阶级这一概念的人们,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即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他把工人阶级与一般领取薪金的人严格区别开来,并把不是产业工人的人们,如公务员、办事员、工程师、技术人员、研究者、管理人员等,归属于领取薪金的中间阶层这一范畴。
“从阶级的观点来看,办事员、技术员、工程师、研究人员等处于中间地位,因而,他们越来越接近工人阶级。
但是,他们不能与工人阶级融为一体。
由于不直接参加剩余价值的创造,所以,这些领取薪金的人作为总体来说,还不具有产业工人的性质。
”这个观点将工人阶级限定为直接创造剩余价值和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从而将工人阶级局限于产业工人和体力劳动工人之内,而将大量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和无产阶级化了的雇佣劳动者排除在了工人阶级之外,不能准确反映工人阶级变化的现实,是对工人阶级概念的一种保守、僵化、传统的理解。
虽然生产过程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产生剥削关系的基础,但是剥削关系并不仅仅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
非生产性劳动在生产之外为资本的增值服务,间接地受资本家剥削,执行的也是“生产性”职能。
所以,以生产劳动来定义工人阶级是不完全的、狭隘的,缩小了工人阶级的外延。
实质上是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来区分工人阶级,不符合马克思后来提出的“总体工人”的概念。
其二,以剥削为核心来界定工人阶级。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代表赖特认为,普兰查斯以生产劳动来定义工人阶级实际上是将白领排除出了工人阶级的范畴。
依他之见,马克思主义者采用的是一种相对宽泛的工人阶级定义,它包括所有非管理的体力劳动者,再加上“无产阶级化”的白领工人,尤其是从事文职工作的职员。
赖特认为,按照马克思对阶级概念的原初设定和理论约束,阶级概念是以剥削为核心的一种结构属性。
即工人阶级是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一个与资产阶级相对的名词范畴。
马克思之所以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看作两大对立的阵营,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受剥削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两极分化的阶级关系。
为此,赖特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剥削(财产剥削、组织剥削和技术剥削)来界定工人阶级。
就财产剥削而言,工人阶级就是那些因不拥有生产资料,为了工作而在劳动市场上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就组织剥削而言,工人就是非管理者,处于在生产中不拥有任何组织资产的地位;就技术剥削而言,工人阶级就是不满足技术雇员的资格证书标准或自主权标准的文员和销售人员以及非手艺性的体力职位和服务职位。
无论是生产劳动者还是非生产劳动者,无论是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只要符合三种资产剥削标准之一,就属于工人阶级。
赖特对工人阶级的定义,抓住了马克思阶级概念的核心范畴——剥削,这是其理论的可取之处。
但是,赖特的三种剥削类型超出了基于经济关系的剥削,尤其是技术剥削的概念能否成立,还是一个问题。
一个工人如果因为他技术水平高而获得了较高收入,与阶级剥削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正如赖特本人所意识到的:“资格证书剥削标准的逻辑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样,就不能以技术和收入为标准来界定工人阶级的内涵。
其三,广义与狭义的工人阶级概念。
瑞典的赫尔曼松在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关于工人阶级“消灭了”的论述时,提出了狭义与广义的工人阶级概念。
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工人阶级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范围来界定。
”狭义的工人阶级是指在物质生产领域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即一切在企业中进行劳动并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人。
广义的工人阶级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工作者,而且还包括非生产领域内工作的为数众多的集团以及无权的国家职员,在流通和服务领域处于类似地位和私人企业的职员等,雇佣劳动者的这些集团同生产工人一道组成整个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