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_困境与路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行政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些行政化措施可以促进高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本文将对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去行政化的途径选择。
一、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表现形式1、行政层层对学校的干涉在我国高校中,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层级多,涉及面广。
相应的,各级行政部门也会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干涉,动辄给高校施加压力。
2、高校管理体制僵化高校管理体制对人才的使用和创新的支持不够,处理问题往往缺乏灵活性,体制僵化。
在教育行政体制未有改变前,高校将难以获得模式创新,缺少方便有效地行政服务。
3、高校内部精神封闭高校管理体制行政化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和学生内部形成比较封闭的思维模式,产生拘束思想和行为的副作用,在知识创新、科学进步等方面形成约束和限制。
二、去行政化途径选择1、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强化高校的负责权,让高校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需要和教学科研规划自主运作,自主招生和教学改革等由高校自己制定落实,形成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
2、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高校自身管理机制的完善,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实现教师的聘任和升迁更多看重教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而非仅仅关注行政企图和经济基础。
3、改革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从思想层面上加强高校行政理念改革,落实科学的管理理念,尊重高校内部教学科研规划及教育教学自主权,平衡本校管理与外部干涉的关系。
4、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高校内部严重的违规行为,监管力度必须维持高度的紧张状态,严格追究信息公开、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的监督责任,从制度到实践严厉打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权力独裁等严重行政化现象,确保高校内部管理有序,规范。
综上,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应识别并加强引起重视,认真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创造条件,坚决反对行政权力滥用,改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顺应社会改革发展,并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顺畅、顺畅的创业创新运作提供有力保障。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学行政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过多的行政机构和繁杂的行政事务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学术自由、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建议大学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实现学术自治的目标。
要明确大学的定位和任务。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推进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
大学的行政机构和行政事务应该紧密围绕这些核心任务展开,避免涉及过多无关的行政事务。
要简化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目前许多大学的行政机构层级复杂,职能重复,导致决策繁琐,效率低下。
建议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进行合理划分,减少层级,避免重复,提高工作效率。
也要加强对行政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能够真正为学术教育服务。
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大学的行政机构和决策应该更加民主,吸纳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应该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明确权责,确保决策的透明和公正。
还需要加强对行政机构的监督,确保其不滥用权力。
建议大学可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对行政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接受师生的投诉和意见。
第四,要进行制度创新,提高大学行政效能。
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对大学行政部门进行竞争和评比,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根据行政机构的工作表现进行奖惩,激励其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还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减少人为的错误和失误。
要加强学术自律和道德建设。
大学的行政机构要坚守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客观公正地对待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避免过度干预和介入。
行政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坚决抵制腐败和权力寻租行为。
只有大学行政机构真正走上“去行政化”的道路,才能够为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
只有真正实现学术自治,才能够发展出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希望各界能够关注和支持大学行政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还承担了相当多的管理和行政工作。
大学行政化的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去行政化”是当前大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就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进行一些浅谈。
我们需要明确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是什么。
当前大学行政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机构过多,二是行政干预过于频繁,过度干预学术事务。
大学“去行政化”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实现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要实现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
一是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机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是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培养,增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还需要加强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界定和分工。
大学的行政事务应当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服务于学术事务的发展。
行政事务应当服从学术事务,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需要加强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分权和分级管理。
要建立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分离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术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机制。
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自主权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自主权。
大学“去行政化”还需要加强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大学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还需要强化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监督。
大学要加强对外部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大学对社会的敬畏之心,让公众对大学的发展有更多的信任。
也需要加强社会对大学的监督,建立起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有效规范大学的行政行为。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还需要加强大学内部的文化塑造。
可以通过加强大学内部的文化建设和学术氛围的营造,让大学内部的管理者和教师都能够树立起真抓实干、以学术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高大家对学术的尊重和热爱,强化大学内部的学术氛围。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摘要】本文围绕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展开探讨。
在首先概述了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现状,引入了相关文献综述,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析了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去行政化的途径选择,包括强化学术治理和加强内部监督机制两方面。
在总结了解决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方向,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高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文献综述,研究目的,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行政化问题的影响,去行政化途径选择,强化学术治理,加强内部监督机制,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解决方向,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概述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是指高校管理过程中过度侧重行政手段,而忽视了学术和教育的问题。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增加,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管理者往往更加注重行政功利,而忽视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导致了高校内部的权力膨胀和制约机制不完善。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管理体制的僵化、决策效率低下和管理效果不佳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往往更注重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力,而忽视了高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
这种行政化导致了高校内部的利益冲突和管理混乱,使得高校的整体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大打折扣。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不仅令高校管理者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对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强对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高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 文献综述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献。
在国内,有关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批学者就开始关注高校管理行政化现象及其影响。
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
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表现、原因及弊端(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组织属性、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与行政机关有着大体相同的属性。
(二)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对外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微,高校在政府深入细微的管控之下,自主性越来越差,对政府的依附性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管控之下,高校毫无自由而言,被迫成为接受政府管理、执行政府决策的办事机构,高校越来越像政府的组成部分,办学自主权正被一点点蚕食。
高校依附于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丧失独立性,成了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的附属。
对内表现为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高校采取了与政府机关相同的管理体制,高校内部己经不再是学术的圣地,学术权力己经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庸。
高校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来建构和运行,俨然成了官场,这就严重偏离了大学作为以道德和知识育人的场所,必须以追求知识和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且应有某种对绝对精神追求的本质要求。
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十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无论是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职称评定、研究课题、教学方案等,一律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
(三)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大学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
第一,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高校实行全面的管理,对高校的自主权的认识不足。
政府是高校的出资者、举办者,“谁出资、谁定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金科玉律。
我国高校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我国高校当然不能放弃对高校的管控。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能政府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卜发挥得淋漓尽致,事无巨细地将一切都纳入计划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
制卜的传统模式。
第四,官木位思想根深蒂固。
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木位思想的产物。
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以官为木、以官为贵、以官为准,一切为了做官的思想倾向仍长期存在。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的发展和管理模式。
在中国的大学中,行政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给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多问题。
在当前的大学改革中,如何实现“去行政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大学的行政管理应该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素质。
现在的大学行政干部普遍存在能力不足和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
这是因为多年来大学行政职位的选拔和晋升主要依靠政治关系和行政级别,而忽视了干部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素质。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注重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高大学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的行政管理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和透明。
当前的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着极大的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的问题。
一些行政机构和干部滥用职权,利用行政资源和权力寻租和谋取私利,给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和阻碍。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必须加强行政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一个公正透明、权力分立和有良好激励机制的行政体制,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大学的“去行政化”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监督。
大学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人才培养。
政府在大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减少对大学的行政干预,使大学能够自主决策和管理。
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是当前大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需要大学和政府共同努力,厘清大学的使命定位,加强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公正化和透明化,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近年来,大学“去行政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行政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行政化给大学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人浮于事、负担过重、效率低下等。
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需要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
大学要强化教学为本的理念。
当前,很多大学过分注重行政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这就导致了大学教学不稳定、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必须要优先教学工作,将教学放在首位。
大学应该加大对教师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声誉,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教学工作中。
大学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激励和奖励那些有成就的教师。
只有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大学才能够真正做到“去行政化”。
大学要优化治理结构。
大学现有的治理结构过于沉重,决策过程繁琐,导致了行政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要进行治理结构的优化。
可以适当减少层级,精简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
大学要加强规范化管理,明确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行政部门之间的重叠和冲突。
大学还可以加强内部沟通,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减少无谓的行政工作。
大学要加强专业化管理。
目前,很多大学的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脱节,导致了专业性不强、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大学还可以引进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大学可以建立行政职位的专业化发展通道,鼓励行政人员在专业领域深耕并取得成绩,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大学要加强社会的监督和参与。
大学是公共机构,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参与,以减少行政工作的滥用和浪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可以建立学生和教职工代表制度,增加他们在决策中的参与度。
大学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开展专业服务和社会服务,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推动大学的“去行政化”。
浅析高校去行政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高校去行政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概述高校去行政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旨在让高校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工作,减轻行政管理的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去行政化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困境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实践中的困境1.行政化思想根深蒂固尽管高校去行政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某些高校内部的行政化思想和体制仍然根深蒂固。
部分高校仍然强化行政管理,拘泥于繁琐的规章制度,而忽视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本质和重要性。
2.管理体制不健全“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消除一切管理机制,恰恰相反,它需要建立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然而,在实践中,高校管理体制并不健全,业务学科管理机制、教师招聘晋升机制、考核评估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3.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高校去行政化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
但是,在有些高校中,不同部门间的沟通不畅,信息流通不畅,导致高校的各项工作难以协调和推进。
4.人才流失严重行政化会让一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感到束缚,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导致他们离开高校。
虽然高校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但在一些高校中,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
解决困境的对策1.改变行政化思想高校需要将教学科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树立行政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
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强他们引领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完善管理体制高校需要建立更加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业务学科管理机制、教师招聘晋升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等。
此外,高校还应考虑调整干部任免制度,对优秀的教师和学者给予更好的支持和激励。
3.加强沟通机制建设高校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作用,加强信息共享和流通,避免信息孤岛。
高校还可以推进内部人员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合作效率。
4.完善人才流失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加强业务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来留住优秀教师和学者。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大学“去行政化”是指在大学组织与管理中,减少行政管理和冗余机构,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当前,大学行政化问题突出,给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了许多困扰。
浅谈如何实现大学“去行政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要精简行政管理层次。
大学行政管理层次多、人员复杂、职能交叉,造成了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行政管理层次体系,精简职能岗位,优化管理结构,提高决策效率。
要减少行政冗余机构。
当前,许多大学存在着不少冗余的行政机构,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
要深入剖析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合理调整和优化行政机构设置,精简冗余机构,确保行政工作的高效运转。
要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必须具备自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和科技环境。
要推进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自主选择教学和科研内容,提倡项目制管理,让大学真正成为创新的热土。
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
大学“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行政管理,而是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大学内部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与社会合作,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精简行政管理层次,减少行政冗余机构,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加强大学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才能够实现大学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创新,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行政化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探讨了在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
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现状,然后深入剖析了高校行政化问题,接着提出了去行政化的路径探索,并探讨了高校治理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高校治理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校治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推动高校向着更加透明、高效、民主的治理方向迈进。
【关键词】新治理结构模式、高校、行政化、路径探索、治理体制创新、治理结构调整、高校现状、问题分析、去行政化、重要性、发展趋势、政策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正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导致了高校决策效率低下、制约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甚至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
探讨新的治理模式,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现状和行政化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找到适合高校的治理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方向,探索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新路径,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提供保障。
1.2 研究意义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单位,其治理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新治理结构模式的逐渐推行,如何去行政化成为高校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对于高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探索,不仅关系到高校内部的组织运行效率和治理模式的创新,更涉及到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支持体系的重构。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现状、行政化问题的分析,提出可行的去行政化路径探索方案,并探讨高校治理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研究意义在于为高校治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_去行政化_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
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3期“去行政化”: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计祝保/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计祝保一、高校“行政化”引发的问题(一)高校行政化限制学术生产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存在于高校内部的两种基本权力形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在管理上主要沿袭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下属二级学院的院长负责制,突出了党委和校长、书记和院长的领导地位。
受传统“官本位”和等级制度的影响,高校等级繁杂,官僚意志明显,造成党政权力扩张,管理上的民主化及权力监督难以推行,极易于滋生腐败,极易限制高校的学术生产力。
重要的是,行政政权力扩张,不利于民主管理、专家治校的实施,不利于和谐的学术环境、育人环境的形成。
“谁官大谁说了算”的行政规则,客观上剥夺了学术精英们应有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淡化了高校民主、自由的学风,使得多数教师不是围着“学术”转,而是围着“权力”转,必然会扼制大学的学术活力和创新精神,背离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损害教书育人、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教育本性,导致大学内部学术权力边缘化和创新动力衰退,阻碍拔尖人才和杰出科研成果的产生,不利于优秀教育家的成长。
(二)行政化的官本位体制造成对学术领域的重大侵占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浓重的泛政治化、泛行政化倾向,而在中国,泛行政化体制很容易衍化为官本位体制,这便使得各种非学术力量向学术性活动肆意占越。
学术权力的行使主体本应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术人员,学术权力应服务于学术人员及其所在学科。
而一些高校的学术组织却以官职大小来排序,进行资源分配,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的学术权力得不到保障,如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主任一般由校长兼任,委员则是各学院院长、各主要部(处)负责人。
这些带有浓厚的官本位价值观倾向造成对学术领域的侵占,有的科研评奖、项目评定竟然沦为一种权力分配的“分赃会议”。
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讨
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行政化的
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行政化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
养等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高校需要走向去行政化的路径。
首先,高校需要积极推行内部民主管理。
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应该注重发挥教师、学生和相关专业人士的主观能动性,组织教师
和学生代表参与管理决策,发挥群众智慧,增强高校的透明度和公
正性。
高校要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代表参与各项管理事务,促进高校师生对高校管理的关注和理解,达到民主决策的目的。
其次,高校需要加强学术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校应根据学科的
特点和需求,建立相应的学术管理机构,积极发挥学者的主导作用,遵循学术规范和“以学问为本、以人才为重”的原则,加强学术评
价体系的建设,重视学术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打破高校学科之间
的壁垒,加强学科交流与协作,推进跨学科研究等。
最后,高校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应按照学科
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科学设置招聘标准,采用公平公正
的选拔方式,重视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实现人
才的流动和交流。
高校也应强化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科研经费、设施、技术支持等必要条件,助力有潜力和才
华的年轻人成长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可以通过积极推行内部民主管理、加强学术运行机制建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来实现。
这也为高
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行政工作的繁琐和复杂度日益加大,使得大学师生的工作生活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
因此,许多大学开始探索实现“去行政化”的路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大学的使命和价值观。
首先,大学可以通过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实现“去行政化”。
一些大学在行政管理层面形成了太多的层级和区域,使得行政人员的数量暴增,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大学可以试着精简行政管理结构,并减少层级,简化程序,减少管理人员,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
同时,通过引入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系统来优化日常行政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也可以让教职员工更加关注他们的核心业务。
其次,大学可以通过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来实现“去行政化”。
一些大学的行政管理极为庞大和冗余,存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挤占了大学的开支预算。
因此,通过切实节约成本和减少浪费,大学可以将资源重新分配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以满足大学的重要任务。
例如,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使用新技术来节约资源,比如大学应用虚拟教室等现代技术,节约教学成本,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后,大学可以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去行政化”。
一些大学的沟通渠道并不畅通,不方便师生交流和合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可以采用创新方法和工具,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和民主的沟通机制。
例如,大学可以通过与学生集体谈话、设立教育教学热线、开展线上互动、设置社交网络大厅等途径促进师生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的“去行政化”不仅需要进行结构优化和成本节约,还需要建立更加顺畅高效的沟通平台。
这可以为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能力和敏捷度,提高大学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高校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加,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改变。
然而,在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行政化问题,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去行政化成为了高校管理的重要议题。
二、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2.1 行政强制管理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在一些高校内,行政强制管理导致学校管理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了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效率低下问题。
这种现象存在着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权责分配问题。
2.2 行政化管理导致选人用人不公一些高校存在着行政化管理方式下的人事任免不公的问题。
部分高校以行政级别为标准来选用人才,而不是按照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来选拔人才。
这种做法不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人才选拔的基本规律。
2.3 行政化管理导致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在一些高校中,行政化管理造成学术自由受到限制。
由于学术评价的过度行政化,一些学术活动或成果的评价难以体现其真实水平和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发展。
三、去行政化途径选择3.1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行政力量形成的这种问题。
3.2 建立高校管理-democratic化高校可以采取“打破学院、独立设立管理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等方式,使得管理层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利益,也要考虑到各学院、各部门的意见。
3.3 依据市场原则选择领导干部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应该依据市场原则,以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主,完全去除行政级别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四、结论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是高校管理中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高校民主化管理和市场化选人用人原则,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从而推动高校朝着更加自由开放和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浅析高校去行政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高校去行政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摘要】当前,高校行政化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高校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权力下放不彻底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加强人才培养。
高校去行政化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高校能够更好地走向去行政化的道路,实现真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去行政化、困境、对策、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去行政化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校的独立办学和管理自主。
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导向,在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行政化现象,即行政干预过多,学术管理不够独立,高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还阻碍了高校内部的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去行政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实践。
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高校会面临一系列困境和挑战,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来克服。
本文将从高校行政化现状分析入手,深入探讨高校去行政化的困境及对策,为高校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提出高校去行政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境和挑战。
在当前高校行政化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过度集中、冗余的行政管理结构,给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
权力下放不彻底也是高校去行政化面临的困境之一,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去行政化的目标。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更是高校去行政化所遇到的重要困境之一,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就很难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有效地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困境与对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是教育质量并不令人满意,高校行政化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在行政管理中,组织架构和运行体制与行政机关接近,实行等级分明的科层制,在高校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中有明显的行政级别差异。
高校行政化包括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两个方面,高校外部行政化意味着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视同对待下属机构的管理,高校缺乏自主权,独立法人的地位不明确。
高校内部行政化,就是高校内部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中,学术权力处于仆从地位,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事务,以行政手段处理学术事务。
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
行政化的外部表现主要有:一是我国高校有严格的行政等级划分;二是我国高校领导由各上级主管部门指定;三是直接干预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四是干预我国高校岗位设置制度。
行政化的外部表现主要有:一是我国高校内部机构设置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二是校内资源配置行政化;三是行政化波及到学生。
高校行政化的弊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首先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其次是历史上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高效管理体制,最后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目前我高一些高校进行了去行政化的变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取消校长行政级别,提倡校长职业;成立新的学术委员会,行政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精简行政机构,实行机构合并。
现有的去行政化面临很多困境,主要是观念困境和制度困境。
最后本文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第一,建立与完善高等院校治理结构;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第三,进一步强化教授治学地位;第四,积极调整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去行政化成为一个新的关键词,大学也开始探索如何去行政化。
然而,去行政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条具体的路径来实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一下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一、强化学术导向大学去行政化的核心在于强化学术导向。
一所大学必须始终坚持学术优先的原则,把教学和科研放在第一位,保证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然而,在许多大学中,教学和科研已经被行政工作所压缩,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更是牺牲了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发展。
因此,大学要坚持学术导向,让学术成为真正的核心,保证学术工作者的权益,让教学和科研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大学的高水平发展。
二、转变管理理念大学越来越复杂,需要进行管理。
然而,管理不应该成为大学的中心,应该为大学的发展服务。
大学应该转变管理理念,推崇灵活的管理,反对僵化的管理。
管理应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减少形式主义,鼓励创新,允许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自主权,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管理也必须透明公开,让学术动态和决策过程可以被广泛了解,以提高大学管理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三、加强社会参与大学不应该像一个封闭的小社区,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参与,与社会紧密联系。
学生、教师和校外人士应该有更广泛的参与,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大学与社会的交流,扩大大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社会参与有助于推进大学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增加校外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社会参与还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大学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四、优化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而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是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许多大学的激励机制还停留在加薪和升职的简单模式,缺乏更加多元化、灵活的激励机制。
大学应该逐步建立符合学术特点的激励机制,以贡献为导向,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大学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终身学习,加强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去行政化”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为了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校的治理效率和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应该如何选择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去行政化”是指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即按照高等教育的学术规律和知识规律进行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应当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将学术建设置于首位,强化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地位。
这要求大学在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上,更加注重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事机构和专业委员会等内部学术组织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术决策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确保高校各项事务都朝着学术目标和学术价值方向发展。
大学“去行政化”要强化学术治理,加强学术自律。
学术是大学的生命,大学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以学术建设为中心。
大学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强调学术诚信,倡导学风建设,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公正,使学术评价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使学术研究与高校人才评价、学术交流、学生教育和学术奖惩等相结合,形成以学术为核心的高校治理机制。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强化内部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高等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高校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管理技能。
高校要强化内部管理的专业化,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完善管理职能和职责,让各项工作更专业、更精细、更高效。
学校领导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管理经验,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术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加强内外部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声誉。
高校要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提高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去行政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大学在追求管理效率的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大学“去行政化”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大学“去行政化”路径进行浅谈。
一、背景与现状当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大学在实行人员招聘、财务审批、科研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行政体制的束缚,导致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了不必要的干扰。
行政管理的繁琐和低效,不仅影响了大学的创新活力,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成本和压力。
行政化管理模式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的蔓延,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大学“去行政化”势在必行。
二、选择多元治理体系在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选择多元治理体系是一个关键的路径。
多元治理体系是指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机构,通过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科研评估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大学内部决策和管理,实现内部自治和精英治理。
通过多元治理体系,可以减弱政府对大学的干预,提升学校的自主权和办学效率。
三、推进学术 democracy学术democracy是指通过广泛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机制,建立起学校内部的决策和管理体系。
在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推进学术democracy可以有效地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学术自主权。
学术democracy还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着力构建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要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必须着力构建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管理评价体系往往以行政管理层面为导向,忽视了学术质量和创新能力。
应当建立一个对教学、科研和学术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确定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指标。
只有让学术成果成为评价的核心,才能真正助力于大学“去行政化”。
五、加强内部治理机制为了实现大学“去行政化”,必须加强学校的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机制是指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科研评估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实行学术自主权、教学科研自由和管理独立的机制。
科研课题论文: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159542 高等教育论文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克服以往高校管理的弊病。
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与政府和企业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应当始终以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作为自身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我国目前存在着用行政的手段和思维管理高校,出现了高校管理泛行政化的倾向与问题。
这一问题是影响教育健康发展、妨碍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1、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1.1问题界定。
所谓高等教育管理行政化,一方面指政府不断加强对高校行政干预的过程,政府依靠行政权力,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管理高校,把高校视作政府的下属部门,实现政府即时目标的工具,可概括为外部行政化;另一方面是指在高校内部管理层不断加强,行政权力不断侵蚀学术权力的过程,高校复制政府管理的科层制,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由高校行政对学术问题做出决策,可概括为内部行政化。
1.2高校管理的运行现状1.2.1行政的干预。
国家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决策模式,导致了高校自主办学权力的逐渐缺失。
政府部门通过事关高校生存发展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以及奖惩限制等方式,使得高校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政府行政权力的干预,高校对政府存在物质和政策上的过多的依赖性又强化了政府对于高校的控制力度。
1.2.2主体的转变。
当今的高校,由于学校内部行政化的发展与需要,行政工作人员似乎已经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在收入分配上也有所体现。
正是由于分配不均、利益不平等的现状,使教师和行政领导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影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在高校内部考评、提升等问题上,也多从对于行政权力是否服从的角度来考虑,由此导致了一些学术型教授不得不弃“学”从“政”,助长了“官本位”倾向。
1.2.3形式的僵化。
高校行政化以行政指令为导向、以拨款模式和课题申报为驱动,导致学校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三方,逐渐丧失了创新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学校以政府为中心,师生则以高校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办学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2011・03(中)高校去行政化:困境与路径选择田艳丽摘要高校去行政化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即高校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高校去行政化:困境与路径选择,主要探讨了高校去行政化的涵义,并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困境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实行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和校长职业化;实施学术本位的管理,倡导教授治学、高校去行政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去行政化官级制作者简介:田艳丽,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11-02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日益引起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000年《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在去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了未来教育去行政化的思路,同时,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也曾多次提出让教育家办学的意见。
以上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所需的政策环境,我国高校体制改革正在逐步迈向“去教育行政化”之路。
一、高校去行政化的涵义“行政化”和“去行政化”这两个概念在国内尚无统一概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认为,高等教育行政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据于此笔者认为: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的特性被忽略,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问题上,政府以管理行政部门的思维和手段来管理高校;在高校内部治理问题上,学校内部本该由学术人员享有的学术事务决定权被行政人员所掌控。
更直接的说就是教育官僚化、教育权力化。
高校“去行政化”就是高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同时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办高校,把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而非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这就意味着高校要突出与重视教授治学、学术至上、大学自治、民主管理等内容。
二、当前高校去行政化的困境实践证明高校过度行政化影响大学自主权的发挥,不利于教育家办学,甚至将教育机构、学术机构演变成了官僚机构,助长了官本位意识,不利于大学民主管理的实施,更不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因此探明高校去行政化的当下困境是廓清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路的重要前提。
(一)政府与大学关系错位在中国这个长期以“礼治”讲“等级”的社会结构中,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被行政化”有一定的历史根源。
在中国教育史上,传统官学机构实行的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教师的任命和所教科目均由政府掌控。
科举制度则主张学而优则仕,更是强化了教育领域的“官本位”意识。
建国后,学校、企业、银行、医院甚至各类行业协会,都被纳入国家的行政体制,高校领导的选拔权、任命权、考核权均集中在政府手中,这也加强了政府与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
中国高校在政府控制和大学自治两大势力之间政府控制的力量始终占绝对优势。
学术事业始终难以摆脱政府的附庸地位,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未成为对等的平行的关系,而是表现为统辖与归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平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也表示,从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来讲,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太多、太强,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经费划拨、教育评价、校长任命等都由政府说了算。
政府直接干预大学事务的力度还比较大,在许多方面还表现出直接的行政命令。
(二)大学办学自主权未能真正落实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对外是自主办学,对内是学术自由,崇真求实,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等。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中,我国已由法律形式确定了大学拥有的各项自主权——自主招生、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自主实施教学、自主开展科学研究、自主开展对外交流、自主确立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自主管理和使用财产,但是大学办学自主权迟迟不能落到实处,现实是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色彩,基本上仍是按照教育部和各省市政府部分的要求进行办学,形成了一个政府举办、计划调控、封闭办学、集中统一的体制。
(三)大学校领导官级制“政学分离”在国外早已被证明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美、法、德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早已摆脱官场化、行政化弊端,实现高校自主管理,高校高度自治;而在我国高校分成不同等级,使教育机构、学术机构变成了行政机构、官僚机构。
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高校越来越像个官府,它不仅具备官场的结构,甚至还有官场的文化和行事方式。
在我国公立高校的校级领导是有行政级别的,专科院校的书记、校长为副局(厅)级,本科院校的书记、校长则为正局(厅)级。
学校有了等级,干部间也有了等级之分,一般来看一个普通高校领导班子规模都在10人之多,处级、科级干部几百人,这便加剧了高校行政化倾向。
此外,在我国现行的是政府直接委任和选拔校长的制度,这◆管理视野2122011・03(中)种选拔校长的方式容易强化高校的行政属性,淡化高校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大学特殊的工作性质。
(四)教育家办学困难重重大学党政领导和校长应该是教育家、管理专家,他们应热爱并懂得教育事业。
但是由于校级领导往往是上级任命的,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的任命也是按照党政管理干部的条例加以执行,这种管理机构的层级化,必然导致各类学术组织的行政化。
长期以来,行政权力掌握着大学资源的分配、大学内行政和学术科员的地位等,以致行政权力侵蚀、挤压学术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便使得学术创新能力日渐削弱,学术精神渐渐沦丧,教授、教师的积极性挫伤,各种腐败现象滋生,矛盾冲突不断激化。
“官本位”的校园氛围领导意识强,民主意识弱,大学内事无巨细均由行政部门包办,教授、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会的作用很难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办学举步维艰。
三、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路径选择(一)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即由“划桨”变为“掌舵”,依法执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
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方面应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法治框架中的高校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法律的框架底下,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大学的职责和权限,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都应一清二楚。
要努力改变当前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单一模式,减少政府对高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证高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在政府的管理工作上,由重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转向重点运用立法、拨款、信息和政策指导等手段进行管理,由对学校内部事务干预过多的状况转向主要拟定法规、规划、政策和为基层服务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在学校自身运转上,由过去主要依靠上级的指令、指示办学,转变为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学校依法办学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二)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而在中国,政府对大学办学的强力干预,使大学越来越失去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个性和活力丧失,大学趋向雷同化。
学校内部的官僚化管理,更使得大学的教学、科研氛围不理想。
在这种状况下,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显得是困难重重。
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的健康自主发展不仅仅需要落实法律层面对高校办学教学自主权的各项规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的“主体性”意识,一所真正成熟的大学必须具备内在的信念和使命感,它应该起到社会灯塔的作用。
(三)实行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和校长职业化历史经验已经表明:成功的大学总是与伟大的校长联系在一起,正如执掌校长一职的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
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大学校长,改革大学校长遴选方式,是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我国现行的由政府直接选拔委任校长的制度势必会强化大学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强化大学对政府的依附性关系。
由政府选拔委任校长制转变为高校自主遴选校长制,可以彰显大学的自主精神,凝聚大学社群的公共意志。
我们可以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府官员、知名校友、学校教授和社会贤士等共同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制定校长标准,面向社会进行民主、公平、公开规范的选聘,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和考评机制,对大学校长的履职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
同时高等学校的校长应该努力做到职业化,努力做到校长遴选民主化,程序化;校长任职资质标准化;校长酬薪市场化;校长评价科学化;校长培训制度化。
同时校长应尽量退出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高校的正常运作,同时也可以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利的干扰。
“去行政化”首先要求有职业化的校长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员,因为只有这样的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才能正确理解大学行政权力的边界。
(四)实施学术本位的管理,倡导教授治学高校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不同于政府和企业,是典型的“第三部门”,它应当实行符合自身属性的特定的组织管理。
这种组织管理的核心应当是改变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平衡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之间的关系,实习以学者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学术本位管理。
全面实施“党委领导、行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原则。
事实证明学术权利模式比起传统行政模式更富有活力和进步性。
传统行政模式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式的,多级行政领导为管理主体,教职工为管理客体,上下级关系比较刚性,完全由行政权利对资源实施控制,这种模式不是按照从事知识活动的规律而设置的,起不到活跃学术和科研的作用;而学术权利模式则能满足信息社会开放性的要求,比较适应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个性化劳动和创造知识的特点。
高校去行政化理应注重引导纯粹学术权利的回归,赋予纯粹学术人员和基层学术组织更多的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的机会和决策权力。
实际上,行政管理与教授治学、学术本位的管理是不矛盾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者进行自由的研究和教学。
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遏制高校“泛行政化”倾向,更有利于大学精神的真正回归。
然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会涉及变动社会各方利益,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它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我国整个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有赖于各项配套措施的有力跟进,我们对高校去行政化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0-05-06.[2]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杨德广.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0(9).[4]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30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林善栋.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教育评论.2008(6).[6]王英杰.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科学中国人.2005(5).[7]赵文华,龚放.现代大学制度: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管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