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文】审计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浅析中国内部审计近30 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浅析中国内部审计近30 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中国内部审计近30 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引言自从1983年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来,内部审计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
30年来,内部审计工作从无到有,内部审计队伍日益壮大,内部审计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30年来,在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内部审计作用和成果日益彰显,内部审计影响力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目的在于对我国内部审计30年来的发展,做一个综合回顾和评价。
尽管不同学者已围绕着不同时期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或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
但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内部审计建立到现在这一更长的时间跨度,回顾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内部审计30年发展作出了一个粗略的阶段划分,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特征。
基于内部审计发展的阶段,本文梳理过去30年内部审计发展所获得的启示,并对我国未来内部审计发展做出初步的展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目的不是提供文献评述,而是在这一框架中说明内部审计实务与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近30年中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目标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
为此,我们将内部审计30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考察环境因素变化与内部审计发展。
(一)内部审计建立起步阶段(1983~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号角。
为解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加强财政经济监督的需要,1982年修订的宪法确立了在我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
在面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庞大的国有资产,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国家审计范围内的部门和单位都实施审计。
审计技术的变迁及启示
审计技术的变迁及启示作者:李磊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2期摘要:审计技术是在审计过程中为了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注册会计师审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详细审计、经验抽样审计、统计抽样审计、现代的审计技术的发展阶段。
本文从审计技术的历史沿革出发,分析了不同时期审计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对我国如何借鉴国际审计模式的变化提出启示。
关键词:审计技术;技术变迁;启示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行,社会对审计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审计政策法规的制定者,还是审计师甚至包括被审计单位都认为审计技术落后了,这为下一步审计技术的创新打下了基础,并且“适应”和“利用”两者可以完全兼顾。
审计界一整套审计技术与手段,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经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审计技术的发展,一是表现在由详细审查,发展到任意抽查、判断抽查,直到统计抽查;二是表现在由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到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转变。
一、账簿导向技术方法(1720年-19世纪末)这个时期审计期间的会计事项相对不多,经济业务的性质不复杂,因此,注册会计师通过检查会计凭据,评估报告资产的价值(通常是成本),确定受托责任人对存货购买和发出的正确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这时采用的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导向的审计方式,即以会计账簿为导向,以验证簿记并发现员工的偷窃行为为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对会计事项所依据的会计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进行查验,将账证、账账、账表进行金额和勾稽关系验证,如匹配则认为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情况真实。
这一时期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良好的薄记和会计知识,对于财务记录以外的事项注册无需关注,审计取得的证据主要来源于会计部门内部。
这种审计方式因无法保证帐外资产的安全完整,因而经验抽样审计模式出现并替代了账簿导向技术。
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毕业论文
在账项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主要对客户负责,对第三者的责任则不明确,因此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小。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基本模型的简单表现,其构成要素仅包括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风险和审计主体的审查风险,由于财务报表的风险主要指财务报表各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所以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可表述如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审查风险
1.2.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技术,它以审计风险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编制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
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的重心由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不仅通过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而且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证据,它扬弃了作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而将其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其目的是防范风险,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Key words:Audit mode;System-based audit;Risk-based audit
第
1.1
模式,在《辞海》中将其定义为“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作为术语时,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审计模式是人们在社会审计活动中,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审计现象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基本特征作综合表述与反映,且将其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理论图式或模型。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范文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演进等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促使这种演进的内在动因是基于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及其所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
研究审计方法的演进及其动因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审计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审计目标。
一、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历史上看,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等演进的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
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演进详细审计就是对全部资产进行清查,对全部账目进行检查。
早期的审计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早期的经济组织,其经济规模小,经济活动的内容单一,会计业务量较少,从而审计对象的数量较少,种类单一,这为详细审计提供了可能。
同时,由于早期的科学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经济组织内部存在许多管理缺陷,加之会计体系本身尚不完善,如平行登记、试算平衡等会计数据的保真控制功能较弱,财产的流失和会计数据失真发生的机率较高。
因此,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在做出有把握的审计结论之前,必须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验证。
详细审计实际上是重复会计人员的全部工作,即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人员做账的程序和方法重新独立复核。
LocalHOst因此该阶段的审计程序基本上等同于会计记账程序,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检查。
详细审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多,详细审计的适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受到限制,抽样审计随之产生。
抽样审计是将客户的全部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总体,从中抽取一部分,依会计凭证、账簿到报表进行逐一核对,并依据样本审核的结果推断总体的情况,对客户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
美国审计署审计模式的演进及启示
美国审计署审计模式的演进及启示◊王国璇美国审计署的审计模式伴随着美国的经济 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演进,在审计模式 演进的过程中,其职能权限也在不断变化。
美国审计署审计模式的演进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国家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美国审计署审计模式的演进(—)票证审计阶段(Voucher CheckingEra )1.票证审计概述。
1921年美国审计署成立之时采用的便是票证审计的工作模式。
票证审计模式下,主要检查政府部门记载在票证之上的开销记录。
审计人员依据法律法规,检查记录在票 证上的支岀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是否合理。
该审计模式以事后审计为主,即在政府部门支出后, 审计人员检查支出金额的合法性与适当性。
但是,时任美国审计署署长的John R.McCarl 更加偏 向于事前审计,即在政府部门做出拨款之前审查支出的合法合规性。
事前审计的方式避免了政府部门人员在获得拨款后更改票据的风险。
但是,这种审计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因此,事前 审计在John R.McCarl 任职期间仅仅对部分项目进行有选择性的审计,在John R.McCarl 离任之后,事前审计宣告终止,票证审计全面回归到事 后审计。
2.票证审计模式的不足。
经济的不断发展 致使美国审计署工作量陡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票证审计模式 的弊端暴露无遗。
票证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需4022019年增刊视野♦2019•增刊要逐笔检查每一笔支出,当政府开支增加时,GAO的工作量也就会相应增加。
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加大了政府投入的力度,政府开支增加,支出凭证的数量也随之增多,面对上升的工作量,美国审计署只能采用增加人手的方式加以应对。
据美国审计署资料显示,1921年美国审计署成立叭拥有约1700名雇员,到1940年,美国审计署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了5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开支陡增,国防采购、运输等支出增加了支出凭证的数量。
审计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成功案例分享
审计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成功案例分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革,审计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审计机构不断寻求创新的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审计行业变革和创新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随着数据科学的飞速发展,审计行业也开始广泛应用数据分析技术。
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风险识别的需求。
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审计师能够更快捷、准确地发现潜在的风险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以某知名审计机构为例,他们建立了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将审计对象的海量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模型训练,他们能够精确识别出异常交易、洗钱等风险行为,大大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这种创新方式不仅改善了审计工作流程,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全面和专业的审计服务。
二、数字化审计工具的运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审计行业也紧跟时代潮流,引入了各种数字化审计工具。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审计师完成繁琐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审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一家创新型审计公司研发了一套名为“AuditPro”的数字化审计工具。
该工具可以自动化收集企业财务数据,并进行财务分析和风险评估。
公共数据和内部数据的整合使得审计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准确评估其财务风险。
这种数字化工具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应用,并被证明能够提供高效、准确的审计服务。
三、合规咨询和风险管理服务的扩展审计机构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审计工作,还将服务范围拓展到合规咨询和风险管理领域。
这是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的结果,也是为了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风险管控需求。
某国际审计公司将合规咨询和风险管理服务列为其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
他们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合规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包括合规流程优化、内部控制评估和风险防范措施等。
通过将合规和风险管理与审计紧密结合,他们为客户提供了全面的企业管控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新时代中国国家审计模式改革路径审计模式演进及发展的路径分析
新时代中国国家审计模式改革路径审计模式演进及发展的路径分析摘要:审计模式的变革体现了我国的现实需要和国际趋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突破了传统范畴,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
审计模式的演进和发展对提升我国的审计质量,发展我国审计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审计模式演进的背景入手,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与种类,分析了审计模式变革在新审计准则中的体现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有问题及现状。
关键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新审计准则一、审计模式的演进及背景审计模式(AuditingApproach),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即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审计模式也发生着变化。
审计模式的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模式、制度导向模式、风险导向模式三个阶段。
这种演进使得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与外沿不断增强。
(二)审计模式变革的原因及背景首先,外部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社会越来越复杂的业务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相互关联性的增强,使得被审计单位规模和经营不断庞杂。
在加速融合和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有效的,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必经之路。
从社会环境来看,在经济转型期,投机与短期行为是很普遍的。
我国相应的经营规范和法律法规也不很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舞弊和虚假财务行为的发生。
又由于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
但审计行为只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按公认的会计准则编制发表意见,所以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舞弊行为。
这种审计期望的差距,客观上也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其次,风险规避――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的日益增多加快了新的审计方法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90年代,管理欺诈行为愈演愈烈。
并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从社会公众的观点来看,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人员的职责。
正是由于传统审计方法的限制,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滞后等方面的原因要求新的审计方法的创新。
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变革,以及分析这些发展对中国内部审计行业的启示。
通过梳理内部审计在中国的起步、发展、成熟和转型等阶段,我们将深入探讨内部审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适应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内部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理论上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创新。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未来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部审计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内部审计从业者、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中国内部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内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增加,内部管理控制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机制,逐渐受到重视。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部审计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侧重于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和核实,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职能逐渐拓展,不仅涉及财务领域,还延伸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
进入21世纪,中国内部审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方面,随着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审计在维护企业健康运行、保障股东权益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风险防范和控制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还面临着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等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历代审计制度的演变_利弊及其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改革的启示
西周 国家财 计机构大体 分二个 系统 ,一是地 宦大司徒系统 ,掌管 财政收入,另 一是 天宦 鬈 宰系 统,掌管 财政支 出。天 宦所属 中大夫司会 ,为主宦之长,主天下之大计 ,本 为分掌王 朝 财 政 经济 收支 的全 面 核算 ,然 司 会 又 总司 审 计 监 督 之 大 权 ,进 行财 政 收 支 的胃 核 和监 督 。 司会 根据书 契正 本和 副本上 的记录,互相核对 , 以考核各地 宦吏 的政绩,并听取有 关财政收 支 的报告 。 《 周礼 中还记载: “ 凡上之用 ,必考手司会 。” 即凡 帝王所用 的开 支,也都要 受 司 会 的检 查 , 可见 司 会 权 力 很 大 而 且 还 说 。 “ 以参 互 考 日成 , 以月 要考 H 成 , 以岁 会 考 岁成 .” 即司会 每句、每月、每年都要对 下级送上来的报告加 以考核,然后 来判断每 。 J 十地 方 官 吏每 月和 每年 所 制 的报 告 是 否 真 实、 可 靠 , 再 由 周 王 据此 决 定 赏罚 。这 是 西 周 内部 审 计
并 开 始 自成 系 统 , 从 而 为 审 计 制度 的完 备 和审 计 监 督 职 能 的发 挥 提 供 了组 织 保 证 。 第 二 , 监
督 范 围广 ,自成 网络 。我 国历代审计机关监督 的范围是很广 阔的,西周凡帝壬所用的一切供 应 ,都 要受 审计 的检查 、监督 ,唐朝凡 国家明计,不论 军政 内外 、上下,无不加 以勾 稽,无 不 加 以查核 监督 从而为形成完备的审计监督 网络创造 了 良好 的条件。 第三,御史 监督 制度 。 自秦汉 以来 , 各代封 建皇帝为了加强对 各级地方官吏 的财政监督 , 都普遍委派御史对地方官 吏 进行实地检查监督,而 且御史 一般 以 “ 钦差大臣”的身份进行执法 ,对严 重贪赃枉法的地方 富 吏可 以先 斩后奏,遗 在一定程度 上打击了贪官污吏,维护 了封 建统治。御史 监督制赛的优 点是显而易见,它不仅 可 防 止行政官吏对审计的控制而削弱审讦监督职能,又能 免除审计 官 对 被 监 督者 影 响 自 己前 程 的顾 虑 ,而 能 大 胆 地 履 行 审 计监 督 职权 。第 四,对 审 计 人员 和财 许 稽察官定有严格 的考核 标准。历代对 审计官都有考核奖惩办法,至唐逐渐形成镧度。 《 新 瘩 书・ 百官志 记 载t 0 明手勘复,稽 失无臆一 ,要求审计人员公正无 私,认真审察, 不 得 矗 瞒。元 明对 期审计官不 是终身 制,不称职 的或违纪犯法的不能易地当官。这种对 审计官按 年 或 因事 考核 的 方 式 及 升 , 留, 降 , 罢 的 办法 是 可 取 的 这 可 督 促 审 计官 尽 职尽 责 , 提 高审 甘 效率,又可减免审 计官 违纪不法 ,同时有 助于审 计队伍新陈代谢。第五, 。 甜审查 出来的违 I 已 不法 ,实行 严厉的惩罚制度 。地 方官 吏贪 污舞弊 ,不仅严重地损 害封 建统治者 的 经 济 瓤 益 ,而 且直接 削弱 封建 王朝 的统 治基础 。因此,历代统治 者对审计出来的贪 官污吏的惩罚 总 是根 严厉的。汉代规定贪官污吏轻则罢官,重则抄家杀 头}秦律规定,贪 污、挪 用与盗窃 阿 稚, 唐代规定监临官知 莹犯法 ,受贿十五匹马处 以绞肭 明初太 祖下诏 ,凡贪 污残酵 的地方 官 ,斩首 示众 ,并 且鞘皮实草。这些严 厉的惩罚规定,在一定程度上 树立 了审计 的权威性 。
审计模式发展历程
审计模式发展历程:账项基础审计是审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按照报表——账簿——凭证的程序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账证相符”。
在审计发展早期,企业组织结构较简单,业务性质也较为单一,审计的目标也很明确,主要就是查错防弊,因此获取审计证据也很简单,注会师着重对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详细检查。
随着公司股份制的不断出现,企业快速发展,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变得更加复杂,审计目标也随之改变为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20世纪40年代后,为了这种适应变化,职业界逐渐将抽样审计代替了详细审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将审计的视角转向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从而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
这样,从 20 世纪50 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对独立审计评价会计报表的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风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企业固有风险的影响,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的影响。
因此,注册会计师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就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
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制度基础审计存在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种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即为风险导向审计。
这种审计风险模型由于其在理论和实务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被称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审计行业的创新和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审计行业也在不断迎来创新和变革。
这些创新和变革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审计行业的发展,也对公司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数据分析、专业素质提升以及审计报告的透明度等方面来探讨审计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一、技术创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审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师们可以借助先进的工具和软件,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审计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数字化,减少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师的工作效率。
此外,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审计师能够更加方便地访问和管理审计资料,进一步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在审计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审计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审计师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数据分析也使审计师能够进行更深入的业务分析和预测,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的应用,审计师们能够更好地履行其独立性和专业判断力,提高审计的质量和信誉度。
三、专业素质提升随着审计行业的发展,专业素质的提升成为审计师们必不可少的要求。
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审计师还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一方面,审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紧跟会计、法律和监管等领域的最新动态。
另一方面,审计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
此外,审计行业也鼓励审计师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行业认可度和竞争力。
四、审计报告的透明度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成果,其透明度对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审计报告的透明度,一些创新的举措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实施。
例如,引入审计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增加外部对审计师的监督和约束。
审计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审计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陈欢一、审计模式的变迁过程(一)账项基础审计模式账项基础审计也称数据导向审计,它起源于英国,是审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审计方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
在审计发展初期(19世纪以前),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
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催生了资产负债表审计。
而20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信息使用者急需准确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损益表也被纳入了审计范围。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明确和加强。
由于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社会对审计要求比较低,基本上不考虑审计风险,所以西方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基本上使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虽然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后期已经开始采取抽样测试计算,但抽查的数量仍然很大,并主要以判断抽样为主,加上审计人员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选择样本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遗漏有问题的重大项目,使得风险进一步加大,即使查出舞弊和技术性错误,也不能追根溯源。
利用这种方法,审计师不能保证未发生重大的错弊。
特别是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其显露出来的困境一度使审计人员进退维谷。
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必须寻求更有效的审计模式。
(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
而且,企业为了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意识到内部控制对抽样审计方法有重大影响,由此便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基础审计。
自20世纪50年代起,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使用。
但制度基础审计并不是一种完美的审计模式,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制度基础审计的缺陷便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上,审计人员可以轻松地将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主要责任转嫁给了被审计单位。
审计论文范文:大数据审计带来的创新和意义
审计论文范文:大数据审计带来的创新和意义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的规模和复杂性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审计行业也不例外。
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显著的创新和深远的意义。
一、大数据审计的创新之处(一)审计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式传统审计往往依赖于有限的样本数据,而大数据审计能够突破这一限制,实现对全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等技术,从海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审计方法的转变大数据审计使得审计方法从抽样审计向总体审计转变。
抽样审计由于样本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
而基于大数据的总体审计能够更全面地洞察被审计对象的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异常情况,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三)审计技术的革新借助大数据技术,如分布式存储、云计算、机器学习等,审计人员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
同时,智能化的审计工具能够自动识别数据模式、异常波动和潜在的关联关系,为审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审计视角的拓展大数据审计不再局限于财务数据,还能够整合业务数据、外部数据等多源数据,形成更全面的审计视角。
通过对不同类型数据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问题,为审计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线索和依据。
二、大数据审计的意义(一)提高审计效率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能力,使得审计工作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减少了审计周期。
同时,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能够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价值的审计判断和决策中。
(二)增强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全量数据的审计分析能够避免抽样误差,更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通过对多源数据的整合和交叉验证,能够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大数据审计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实现审计的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
谈谈审计手段的发展
谈谈审计手段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审计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
本文拟论述审计方法的发展演变,为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提供一点借鉴。
一、早期详细审计的背景及其局限性审计产生于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营者之间的分离,并随着二者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而演变。
审计目标与目的、审计内容与范围、审计技术与方法都随其变化而发展。
在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规模和审计对象有限,经济业务也比较简单,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管理权还没有彻底分离,财产所有者能够直接地监督和控制受托经营管理者,这时的审计主要是受财务所有者的委派或委托对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存在错弊以及有无贪污盗窃等行为进行检查,其目的是查错防弊。
与此目的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是对反映财务经营管理者所办事项或代管财产的会计凭证、账簿、表报等会计资料,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以发现记账错弊和财产盗窃行为。
这种审计方式,虽然适应了当时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需要,但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一是费工费时,效率低下,二是审计内容局限在会计资料本身,难以保护账外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产生导致了抽样审计技术的应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与此相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以资本集中为基础的。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和银行信用的扩张,二者都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一方面,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绝大部分资本所有者已完全脱离了管理,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
虽然大部分股东不直接参加公司的管理,但出于其切身利益的需要,都非常关心公司的财务状况,希望能经常了解公司的有关财务信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另一方面,银行信用的扩张为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条件,股份有限公司多从银行举债以解决资金周转的需要。
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
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复杂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本文从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入手,从审计准则和审计实务两个方面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最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是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实务界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
而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企业财务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案例的连接发生,更使人们关注于审计风险的研究。
本文试从审计风险模式演变人手,探讨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最新发展。
一、审计风险模式及其演变从一般规律来说,审计风险受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
审计风险基本模式就是由审计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要素构成的。
从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
但不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会导致审计失败及审计责任,所以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
从审计主体来看,如果审计人员不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或所遵照的审计准则已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就会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责任,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由此,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式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X审计主体风险:财务报表风险X检查风险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对审计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一样,导致不同时期的审计方法也不一样。
以下就从这三个阶段来分析审计风险模式的发展演变。
1.账项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在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产所有者对会计核算进行独立检查,促使受托责任人(通常为经理或下属)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
注册会计师主要对客户负责,对第三者的责任则不明确,因此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小。
其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目的是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
注册会计师根据财务报表的每一项目来进行审查,包括检查支持凭证,评估报告资产的价值(通常是成本),确定受托责任人对存货购买和发出核算的正确性。
本案例为新审计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本案例为新审计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联合国审计的背景与任何其他组织一样,联合国及其各基金和方案的账户和管理业务都必须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定期审计并提出报告。
为此目的,联合国大会于1946年通过第74号决议,设立了由三个最高国家审计机关首长组成、采取合议工作方式的联合国审计委员会。
每一个委员的任期为六年,不得连任。
目前,在任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包括法国、南非和中国的国家审计机构的最高首长。
每两年,就有一个新的审计委员进入,同时有一位委员任职到期。
审计委员会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它以独立的立场,让会员国和其他利益攸关方放心,联合国组织资源得到适当使用,而且资金的使用具有经济性、效率和效力。
审计委员会还发挥重要作用,协助联合国组织改进其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
由于审计委员会的审计结果和建议受到重视,其建议的状况受到密切关注,从而确保建议可以及时有效地予以执行。
因此,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对履行《联合国宪章》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职责的任期开始于2008年7月1日,结束于2014年6月30日。
开始时,中国承担对维持和平行动、儿童基金会等9个机构、项目或特别账户的审计任务。
由于中国审计人员在第一轮审计期间的出色表现,2010年7月起,由中国审计署在原有项目外,新承担联合国总部的部分审计任务,包括日内瓦总部、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和五个联合国区域经济社会委员会等8个项目。
二、联合国审计的模式1、审计依据2、联合国大会于1946年通过的第74号决议。
3、审计方式(1)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审计委员会的核心职责是进行财务和合规审计。
在这方面,审计委员会需要检查和报告:•财务报表是否公平地反映了截至本会计期结束时的财务状况以及本会计期业务结果;•财务报表是否根据既定的会计原则编制;•是否采用与前一个会计期一致的会计原则;•各项交易是否根据《财务条例》和立法授权进行。
(2)绩效审计--审计委员会开展绩效审计的任务源自于《联合国财务条例和细则》。
关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与启示的研究
开题报告附件:关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与启示的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会计市场政府监管问题:他们综合运用管制经济学理论和会计监管理论,对会计意义上的市场失灵进行了研究,提出会计信息生产同样也具有公共物品、外部经济和信息不对称等特征,从而会导致会计信息供给缺乏,而会计信息市场化交易不仅不能解决市场不对称问题,而且会出现选择性会计信息商品供给的结果,所以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必须对会计市场实施监管。
研究发现,政府和公共机构通过颁布法律,制定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等,可以约束会计信息的生成、加工、审计和披露行为,进而保证会计信息供给、抑制会计舞弊和审计不力等现象,提高市场根据会计信息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维护市场公平。
廖荧坤(2016)认为会计市场就是会计信息市场,其在《浅谈内部控制审计》一文中,首次提出“会计市场”这一概念,他认为“在交换过程中,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平等协商,互相选择的场所就是会计市场”。
李荣梅(2012)认为会计市场是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提供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的领域”。
这一观点在当时乃至现在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市场研究的主流认识,得到相当多学者的赞同。
王见(2016)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会计市场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会计市场包括会计信息市场、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人才市场。
李智勇(2015)指出会计市场应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民间审计业务市场,会计咨询市场,会计软件市场,会计人才市场和会计教育市场。
谢小冰(2016)则认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会计信息市场和会计服务市场两个层面。
胡赟(2015)从会计人才市场、会计信息市场、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教育市场四方面对会计市场进行了描述。
张茵茹,周赛(2015)也认为会计市场应是会计资源市场,它不仅包括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信息市场,还应包括会计工具市场、会计教育市场和会计人才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审计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所在学院管理学院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会计班指导教师日期年月日目录1.审计模式的概念及类型 ........................................................................................................ - 4 - 2.股东审查帐目的模式............................................................................................................ - 5 -2.1.自愿审计的模式 ........................................................................................................ - 5 -2.2.全面强制审计模式..................................................................................................... - 6 -2.3.注册会计师专任审计模式 .......................................................................................... - 6 -2.4.审计职能的扩张:从验证过去到预测未来.................................................................. - 7 -2.5.从全面强制审计到部分强制审计................................................................................ - 8 - 3.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确定和变迁机理 ................................................................................. - 10 -3.1.受托经济责任:注册会计师需求的根源 ................................................................... - 10 -3.2.审计特性体现了审计供求的矛盾运动....................................................................... - 10 -3.3.注册会计师审计供求矛盾运动推动审计模式变迁 ..................................................... - 11 - 4.审计模式确定和变迁.......................................................................................................... - 12 -4.1.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12 -4.2.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12 -4.3.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 13 - 5.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启示 ................................................................................. - 15 -5.1.内部控制受到关注的直接推动力和关注范围问题 ..................................................... - 15 -5.2.执行财务报告含相关信息的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资格及策略问题............................. - 16 -5.3.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咨询的关系问题相关信息的内部控制审计是正确的。
........ - 16 -5.4.财务报表审计和相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问题......................................................... - 17 -5.5.内部控制审计期望差得以解决的耗时长短问题......................................................... - 17 -5.6.内部控制审计与减少财务舞弊的相互作用问题......................................................... - 18 -5.7.如何正确对待审计师追求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 - 18 -6.总结..................................................................................................................................... - 19 -摘要摘要:本文以审计供求矛盾运动为切入点,初步探究审计模式及其变迁问题。
推导出每一次审计模式的变迁都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由社会对审计需求变化,从而推动审计师审计供给的矛盾运动,进而达到供求均衡的过程,本文试图在前人研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主要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
政治制度结构对审计制度而言是最重要的制度环境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审计史表明,在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封建王朝,审计机关只能是对最高统治者负责,绝大多数时间是隶属于行政长官和监察机构,有时也隶属于司法机构,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脱离政府的影响之外对国家审计制度发展历史的分析,得出一国政治制度决定一国国家审计制度的结论新制度经济学还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就中国文化思想而言,对审计制度影响最深刻的主要是古代的集权论和人治论因此,中国古代考核官吏财政经济方面的政绩与行政监察职能紧密结合,即预算审计和决策审计所以,我国由政府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然后再审计预算的“行政型”国家审计监督模式,与国家审计主要职能的内生逻辑是相矛盾的按照这种逻辑推理,选择立法型国家审计监督模式应该是我国国家审计的变革之路但是这种模式的变迁也是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的现有的行政型模式是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二者的监督力量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改革的重点是要把人大的要求用适当的审计规范体现出来,逐渐改变人大在利用审计工作上的滞后性和被动性,逐步提高其能动性具体的作法包括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的联合、监督力量和活动阵地的联合、监督信息和监督资料的联合最后在人大财经监督和国家审计监督逐步形成强劲的合力的同时,人大在监督的组织、技术和人员等方面开始进行资源储备,把现行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和工作体系逐步地从政府的行政体系中转移到人大系统中,最终在人大系统中重新构建新的审计体系,实现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立法型模式的建立本文在运用历史学、审计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参考社会学、政治学等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研究视角上主要借助新制度经济学观点中有关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思路这可以说是本文的两个创新之处。
关键字:审计模式;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特性;审计供求矛盾运动;审计模式;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特性;审计供求矛盾运动。
审计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1.审计模式的概念及类型关于审计模式,胡春元(2003)是这样描述的:它是审计的导向性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下手,如何着手,何时着手等问题。
他指出了审计模式与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关系。
但是,这样的概括仍存在着不足,它没有很确切地表述审计模式的定位,因而不能使人意识到研究审计模式的重要性。
为了认识审计模式的定义,我们先来了解关于“模式”的定义。
在《辞海》当中,模式有三种表述:(1)模式是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形式;(2)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描述与概括;(3)模式是用定量表现和定性表述的方法,将某项事物一系列基本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我们认为,可以从这三种表述中找到认识论关联,从而将它们三合为一。
因此,审计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对审计实践的基本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和升华,而形成的指导整体审计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是审计工作的总规则,或者说是规则的规则。
历史地看,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审计模式经历了由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到风险导向审计(其中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审计模式的考察,我们可以推导出审计模式发展的动力所在。
审计模式的选择是当前我国《公司法》修改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主流观点是实行全面的强制审计模式,即要求各类公司的财务报告都接受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现行《公司法》第175条似乎可以作为依据:“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审查验证”。
该条也在各次的《公司法征求意见稿》中保留下来。
笔者无意否定全面强制审计的意义,但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作为便利股东监督管理层的一项制度安排,效益与成本是并存的。
从国外公司法定审计制度的历史来看,全面强制审计模式曾经出现过,但逐渐被各国放弃,这一演变背后的原因和其中蕴涵的意义颇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将以英国公司法关于财务报告审计规则的变化为对象,考察公司法定审计模式的演变。
之所以选择英国公司法,是因为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发端于英国,英国公司法对当今各国会计职业审计实务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