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word文档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二)课前预习1、作者材料链接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2、课文内容预习要求:①借助工具书给文中加点字②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疏通文义,(注:预习时对课文内容的翻译写在第一栏横线上,第二栏横线待第一课时结束后就有出入处自行修正)③不解之处圈点出待上课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预习翻译):(课后修正):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课内导学1、导入,交流预习情况2、整体感知◇朗读课文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读准字音,校对预习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ān)黔(qián)汲(jí)俦(chóu)觞(shāng)欤(yú)②再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ⅰ注意语速。

ⅱ注意停顿。

ⅲ注意重音。

ⅳ注意节拍。

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熟◇理解课文词句并翻译①质疑交流:根据预习时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质疑。

(把你们小组认为重要的或有难度的摘录下来!)②全班交流,疏通文义,注意重点词先生不知何许..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人也,亦不详为.号焉。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2 精品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2 精品
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段作者写了山上的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4、拓展延伸: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4).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预习:
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பைடு நூலகம்
(1)
(2)
(3)
2、从结构上来看,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谋篇布局。
二.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课文
2、检查重点字词
3、检查课文翻译
三.教学过程:
1、郎读课文,检查预习。
2、课文理解:
第一段中哪句话总领全文?
第二段突出了水的哪些特点?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原文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教案最新8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最新8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最新8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补: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

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

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

__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一、恰当导入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

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甚箭轩邈泠泠千转直视无碍千百成峰鸢飞唳天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2、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21 "with Zhu Yuansi" in Chinese Volume II of Grade 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与朱元思书模板实用版2、篇章2:与朱元思书样本通用版3、篇章3:与朱元思书范本(2020版)4、篇章4:与朱元思书例文常用版5、篇章5:与朱元思书范文(标准版)篇章1:与朱元思书模板实用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文学习的要求(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阅读文章,我们会体味到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3、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课内对比阅读每年设计4道小题,1题1考点。

(1)实词理解(2)句子翻译(3)文意理解(4)迁移运用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能够准确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1)

第21课《与朱元思书》(吴均)一、授课学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仔细观察。

1、明确字词。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戾天(lì)鸢飞(yuān)经纶(lún)横柯(kē)2、作者介绍。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2)写了什么?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明确:1)吴均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课题总课时4(1)授课时间课型新授主备人杜凤丽授课人教学目标:1.识记作家作品,熟读课文。

2.欣赏富春江美景。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

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与”:给,“书”:信。

【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陈情记事,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

我们曾学过一篇这种文体的文章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艺文类聚》是唐代类书。

由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622)下诏编修。

受诏参与编修的有欧阳询、令狐德棻、陈叔达等10余人。

历时三年而成,共100卷,分46部,以故事居前,诗文附后。

【成语积累】江郎才尽: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人们说他才尽了。

比喻才思枯竭。

三、学习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⑴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注意停顿。

⑶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 ,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学生齐背全文。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析。
二、齐备全文。
三、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 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
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 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 ,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 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学 生特征分析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
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句意,结合背景,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理解文章主旨。
进一步熟悉课文 内容
具体分析课文
思考联想
加强记忆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A.先 赏析异水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 精品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 精品
1、字词解释: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甚箭:比;⑤若奔:像,飞奔的马;
2、语段翻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6、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至急的特点。
7、《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提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本文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而《三峡》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个中情感较为复杂、矛盾,因而我把体会写景手法,把握作者情感,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有什么
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能较好的诵读课文,已初步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能主准确的描述课文所绘景色。




教师
学生
主要
活动
(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
1、字词解释: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不穷:尽;无绝:停止;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昏: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可见:同“现”,显现,显露。直指:向。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作者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

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较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较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分发材料)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

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

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

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一、读课文,抽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积累情况。

二、深入探究: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2.本文描写山水之美,作者用了哪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4、文中又是如何写水和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班内展示,适当点拨。

三、尽述其美:我们带着这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感受到▁▁▁▁▁▁▁▁▁▁▁。

”或“▁▁▁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2、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五、探寻艺术的魔棒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

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六、小结全文。

学生谈这堂课上的收获,老师总结。

七、拓展延伸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附参考答案:1、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3、艺术魔棒①、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②、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

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发展性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

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

制定依据课标考纲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本册书中重要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我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较能主动背诵、解说。

学生缺什么我班学生缺少思维的主动性,不能在课前充分的明确自己理解问题的困难之所在;不能自主地整体把握课文。

难点预估整体把握与逐句翻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把如何总体上感知一篇文言文的主体内容,定为教学难点。

助学预案课前指导朗读;寻找精美的有内涵的语句;课堂加强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时第一课时教学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耗时估算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作者常识。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1、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读通课文。

2、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0分钟情景创设“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章节与课题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初二语文组
使用人
孙莉莉
使用日期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识记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朝代、评价。
2、能疏通文义,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5、能熟练地背诵并准确地默写课文。
本课时重点难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熟练地背诵并准确地默写课文。
难点:1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学 习 过 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教师二次备课栏
【复习检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天下独绝: 百叫无绝:
在昼犹昏: 急湍甚箭:
经纶:窥谷忘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前认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作者在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写法或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写出了“奇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3、“泉水激石……百叫无绝”写出了“奇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4、“奇山异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
教案
内容预览: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
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

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

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

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

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
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

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好像,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⑩见教师归纳: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

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
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