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合集下载

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无疑是成功的,他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第一人,尊王攘夷,终成天下霸业。

然而,这等殊荣与齐桓公麾下一位大臣——管仲却是密不可分。

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亡,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一步回到城中以继承父位。

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管仲欲纠先回城,便用计接近小白,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心窝,之后,管仲看见小白吐血,急忙逃走。

其实管仲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咬破舌尖,这才躲过一劫。

后来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而管仲被鲁国掳去。

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设法救出了管仲,并择良辰吉日亲自来到郊外迎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一时间齐国百姓纷纷为之动容,回到宫里,齐桓公与管仲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又依管仲所言,重用五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

其实,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

下命“不问贵贱,不许犯夷吾之名,皆称仲”,以字为敬也。

齐桓公曰“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

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之后,管仲智辩俞儿助桓公兵定孤竹,兴兵伐郑,尊王攘夷,使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甚至,管仲逝世之前,在病榻上时,还在与桓公讨论谁当宰相之职,一片臣子之心,可歌可泣。

齐桓公的成功是离不开管仲的。

他非常尊重贤臣,因此也得到了贤臣的尊重。

这些尊重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行动中,他们用行动来表现对彼此的尊重,因此双方互利共赢。

尊重每一个人吧,也许那样互利共赢的就不只是双方了。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你知道什么回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希望你喜欢。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篇一春秋五霸我们都听说过,其中,春秋首霸“齐桓公”是大名鼎鼎。

今年高考作文就是齐桓公和管仲以及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那么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从默默无名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本名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名字姜小白。

小白是庶出,按理不是齐国继承人,他还有两个哥哥,完全轮不到他继承齐国。

可是事实,小白成为了齐国君主,还成了春秋首霸,带领齐国走向巅峰。

齐国混乱,机遇降临庶出的小白如何成为一代霸主的呢?这要先从公子小白的哥哥齐襄公说起。

哥哥是一个荒淫无礼的人,和自己亲妹妹有染,甚至当妹妹嫁到鲁国还有瓜葛,最后还把妹夫鲁桓公杀了。

齐襄公又被堂弟姜无知杀了,姜无知自立为王。

没多久姜无知也被人刺杀。

偌大的齐国一下陷入无主的状态,为了避免混乱,齐国的大臣封锁消息,商量另立新君。

齐襄公的嫡长子按理继位,但他不仅年幼,而且不适合在这混乱时期继位。

庶子还在楚国避难,无法回国继位。

这只能在齐襄公的兄弟中寻找继承人。

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都出国避难。

这时关于迎接谁回国继承王位,成了讨论的焦点。

两大家族助力公子小白齐国名望最高的高氏出手了,他们派人通知公子小白赶快回国继承王位。

只要小白公子小白先回来,其他人都无可奈何。

高氏与齐国的另一个大家族“国氏”是结盟的,这两大家族在齐国权势最大。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大家族的支持,公子小白这才有底气去争取那与他不想干的王位。

这两大家族匡助过周室,被周天子认定为齐国守护神,和齐国君主共享齐国天下,在齐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都非同一般。

兄弟俩的角逐公子纠与小白几乎同时得到继承王位的消息,他一边赶回国,一边派心腹管仲去刺杀小白,为争夺王位,不惜刺杀兄弟。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齐桓公,又名“小白”,此小白非彼小白,这位可是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要是说起他的事情那可是太多了,比如“尊王攘夷”“北杏会盟”等等。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管仲拜相: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

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

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去救燕国。

齐国大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

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

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

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

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拓展: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谁都不敢取而代之。

换句话说,那时的各诸侯,谁也没有自立为王号令天下的实力。

齐国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整治,亮出的仍然是“尊王攘夷”的旗号,自从上次战争的失败,齐国仍不得不借这个旗号行自己九合诸侯、号令天下之实。

齐桓公依靠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国强兵壮,他觉得称霸的时机已到。

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国体充盈,兵强马壮,我想讨伐南边,以谁作为首先开刀的对象呢?”管仲说:“以鲁为主。

”如此三番,管仲分别说应以卫国、燕国作为攻击目标。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关于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你了解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

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

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

(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

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

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

”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

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

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

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

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

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

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

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圣人孔子对于管夷吾没有被处死的评价是,召忽之死的忠君,管夷吾不死视为建立功勋。

公子小白作为兄长,本就是王,公子纠不应该皇位。

所以,孔子为什么不谴责管夷吾没有殉死而称赞管夷吾的功劳。

关于管仲的人物介绍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关于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自然就有很多。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一直被当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与臣子誓死报恩,权利辅佐的典型,一直为后人所称赞。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齐桓公的心里也未必毫无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齐桓公为了图谋霸业必须要用上管仲,管仲能为他抵挡来自旧贵族的很大阻力,因为管仲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势力之间都没有交际,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时候也不会顾及那些反对者的意见,所以齐桓公用着放心,这也是齐桓公能够善任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从后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相处情形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开始并不被重用,后来管仲借着齐国动荡的机会向齐桓公进谏,才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

管仲趁机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齐桓公称霸,这真迎合了齐桓公想成就千秋霸业的梦想。

所以说下属有时候不光要能琢磨事,还要能琢磨人,摸透领导的心思,领导也不用为一点小过节而斤斤计较,因为太纠结于小事上,往往就会蒙蔽了双眼,就会埋没了真正的人才,领导与下属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哪一头出了问题都不行。

这便是我们从历史学到的经验。

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齐桓公与管仲之间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往事。

当初齐国内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各自带着自己的心腹逃往别国避难,公子纠带的是管仲,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带的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在逃难过程中,擅长射箭的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服上的带钩,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命……幸好公子小白吐血装死才逃过一劫,从此公子小白就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后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管仲不得已和公子纠一起逃往鲁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幸好在鲍叔牙的一再劝说之下,齐桓公这才答应放过管仲,把他从鲁国押解回国,也幸亏鲍叔牙这人有识人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管仲,只有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所以主动让出相位,而管仲也对齐桓公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全心全意辅佐国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内积极发展经济,使齐国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走向了全盛时代,管仲提出的很多改革思想也为后世所借鉴,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改革的序幕,推动了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可以说管仲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人物。

管仲之交的故事

管仲之交的故事

管仲之交的故事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管仲的人,他是齐国的大臣,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聪明睿智,深得齐桓公的信任,为齐国做出了许多贡献。

而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交情更是众所周知,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管仲与齐桓公的交情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当时,管仲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而齐桓公则是齐国的君主。

一次,管仲在街上遇到了齐桓公,他主动上前为齐桓公擦去了身上的尘土。

齐桓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个士兵的举止非常不凡,于是对他进行了询问。

管仲侃侃而谈,展现出了他高超的谋略和智慧,深深地吸引了齐桓公。

从那时起,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成为了彼此的知己。

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交情并非一帆风顺。

在位初期,齐桓公曾经因为管仲的一些建议而感到犹豫不决,甚至有过一些误会。

但是,管仲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

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施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了当时的霸主之一。

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不仅统一了齐国,还联合了其他国家,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霸。

他们两人之间的交情也因此更加深厚。

管仲为齐桓公出谋划策,齐桓公对他的忠诚和智慧十分佩服。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是在生活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然而,命运终究是无法违背的。

在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失去了他最信任的大臣,也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管仲的去世让齐桓公备受打击,他对管仲的思念和怀念也一直未曾停止。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思念管仲,回忆起他们曾经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一起创造的辉煌。

管仲之交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友情不仅是因为彼此的聪明才智和政治利益,更是因为彼此的真诚和信任。

他们之间的交情是建立在相互帮助和真诚相待的基础上的,这种友情是无法动摇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友情,他们才能共同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留下了永恒的传奇。

管仲之交的故事,不仅是春秋时期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5篇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5篇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5篇【1】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谦虚谨慎。

周襄王郑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

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

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

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

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礼仪的待遇。

当齐桓公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梦想时,突然提出封禅泰山的想法,希望以此彰显其功绩。

当齐桓公提出此事时,管仲并无一言。

下朝后,一位同僚问他为什么不发一言,阻止齐桓公的决定?管仲说齐桓公好胜,要以私下阻止,不能正面谏阻。

当天,管仲夜访齐桓公,成功地阻止了封禅决定。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

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

”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而残忍地杀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

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

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他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

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他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

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他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本文导读:如此君臣,他们的故事肯定大不相同,到底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故事。

齐桓公画像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其实齐桓公与管仲起初虽然同在齐国,但是并不是主仆关系,当时管仲在给公子纠效力,而当时效力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的是鲍叔牙。

齐襄公时期齐国朝政大乱,灾难横飞,为了躲避灾难各位公子纷纷逃到别国,但是公子小白跟鲍叔牙逃到了莒国,管仲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

后来齐国大乱齐襄公被杀,国君之位空缺,各位公子争相回到齐国争取王位,当时管仲就算到公子纠坐上王位的最大障碍就是公子小白,所以他在护送公子纠回国的途中转到公子小白回国的路线想要帮助公子纠除掉这个障碍。

管仲见到公子小白,假意下跪拜见,乘小白不注意就放了一只冷箭,小白吐血到底不省人事,观众见小白中箭就快马疾驰赶回去报信。

因为公子纠的这个障碍除掉了,所以一行人不慌不忙的返回齐国。

但其实公子小白其实没有中箭,管仲的那一箭刺中了小白的带钩上,所以小白就将计就计假装中箭身亡。

在管仲走后小白一行人日夜兼程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史称齐桓公。

当公子纠等人来到齐国的时候才知道小白已经成为国君,于是就利用一同前来的鲁国军队功城,没想到齐桓公早有准备,鲁国大败而回。

直到这个时候齐桓公和管仲都还是敌对的关系,如果不是鲍叔牙的推荐,可能齐桓公与管仲就真的成了一辈子的死敌。

多亏鲍叔牙才让管仲得以辅佐齐桓公,并促使两人成为后人赞颂的明君忠臣。

那么齐桓公是如何求得管仲这个人才的呢?都说齐桓公求贤若渴,那么本来与他敌对的管仲是怎么被收服的呢?齐桓公是怎么求得管仲的?前面说到公子纠大败而回到鲁国,但是已经称霸了的齐桓公并没有姑息养奸,后来齐桓公派人到鲁国传达消息说,公子纠与齐国公乃受阻不忍相残,鲁国自己将他处死吧,至于管仲,你给我们绑回来,我要报仇,将他剁成肉泥,如果你们不照做的话我就要兴兵伐鲁。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引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君主和贤臣之间发生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其中,齐桓公和管仲就是一对非常著名的组合。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管仲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

本文将为您讲述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齐桓公的传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得以快速崛起,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据《史记》记载,齐桓公即位之初,发现齐国内外都存在着贫困和腐败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齐桓公决心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管仲的智慧就在齐桓公想要改革的时候,一个叫做管仲的贤臣出现了。

管仲,字仲父,是齐国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

然而,管仲却拥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干。

他曾在齐桓公的对手楚国担任过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齐桓公得知管仲的才华后,决定向他求助。

管仲立即前往齐国,成为齐桓公的重要顾问和辅佐者。

他们两人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旨在改变齐国的命运。

改革的开始齐桓公和管仲认为,要改革齐国,首先要解决内外部问题。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内政改革:齐桓公和管仲认为,齐国内部的腐败和贫困是阻碍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打击贪污腐败现象,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们还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均田制,解决了土地不均的问题。

2.外交改革:齐桓公和管仲也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他们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他们使齐国摆脱了被其他国家欺负的局面,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3.军事改革: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也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们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提高了军事装备的质量。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他们成功地扩大了齐国的势力范围,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成功的背后得益于齐桓公和管仲的努力和智慧,齐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数年的改革,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管仲和齐桓公故事成语

管仲和齐桓公故事成语

管仲和齐桓公故事成语
1、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成语老马识途。

释义: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2、典故: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燕国派人来求救了。

齐侯大军到了燕国,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

终于打败了山戎,到了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

这时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

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

”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

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政治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管仲是齐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而齐桓公则是齐国的君主。

他们的合作与友谊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经典之一。

管仲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智者之一,他深受齐桓公器重。

管仲之前曾任贾富的仆役,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才干,管仲逐渐赢得了贾富的信任和重用。

后来,他受贾富之托前往齐国,成为齐桓公的重要顾问。

在管仲的指导下,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他们积极推行节约贤能政策,废除了奴隶制度,提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军事力量的建设,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齐桓公还重用了管仲的兄弟管辂,使得管氏兄弟成为齐国政治的核心人物。

管仲与齐桓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不仅互相尊重,而且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和讨论。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中国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齐庄公继位,不再重用管氏兄弟,而
是追求享乐和个人私利。

管仲遭到了排挤和贬斥,最终被迫流亡。

他的离去也标志着齐国的衰落,齐国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成功表明,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赖于一个强大的君主,还需要有杰出的政治家和良好的政治制度。

同时,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也告诉我们,互相信任和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然而,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政治利益的变化可能导致忠诚与友谊的破裂,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中国古代有关管理沟通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关管理沟通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关管理沟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管理沟通的故事流传下来,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智慧和管理传统的精髓。

其中一则著名的故事是关于管仲和齐桓公的。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和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年,齐国遭遇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百姓们渴望着得到食物。

齐桓公向管仲请教如何应对此困境。

管仲认为,唯有与百姓沟通并倾听他们的痛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他建议齐桓公举行一次听众活动,让百姓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齐桓公同意了这个提议,并让管仲负责组织这次活动。

在听众活动中,百姓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希望。

他们感叹粮食价格的高涨,以及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困境。

管仲聆听着每个人的诉求,认真记录下来,并承诺将这些问题呈报给齐桓公。

齐桓公根据百姓们的反馈,积极采取行动。

他下令减少贵族的奢侈消费,提高粮食产量,并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齐国成功度过了粮食短缺的困境,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

这个故事传播开来,人们纷纷赞美管仲的智慧和齐桓公的英明。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倾听和沟通。

通过与百姓的沟通,领导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和政策。

在现代管理中,这个故事的启示同样适用。

有效的沟通和倾听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领导者应该学会倾听员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取行动。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组织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并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故事中得到启示,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管理沟通都是成功管理的基石。

领导者应该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沟通,倾听下属的声音,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组织才能实现长期的繁荣和发展。

齐桓公见鬼的寓言故事

齐桓公见鬼的寓言故事

齐桓公见鬼的寓言故事摘要:一、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二、寓言故事的寓意三、如何运用寓言故事的智慧正文:齐桓公与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君臣,他们的合作使得齐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在他们之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成为了许多人探讨和学习的典范。

有一天,齐桓公与管仲谈论起一件事,齐桓公说:“我梦见了鬼。

”管仲却回答:“陛下,您没梦见鬼,是鬼梦见了您。

”这个回答让齐桓公很不解,他继续追问原因。

管仲解释道:“因为您是我国的君主,拥有强大的权力和地位,所以鬼魂们会害怕您,甚至梦见您。

”这个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力越高,他对周围事物的影响力就越大,甚至连鬼神都会敬畏。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个故事视为一种激励,鼓励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从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那么,如何运用这个寓言故事的智慧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地位和影响力。

正如齐桓公一样,他明确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代英明的君主,让国家繁荣昌盛。

其次,我们要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齐桓公在遇到管仲之前,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和领导力,才能与管仲携手共创辉煌。

最后,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

齐桓公在位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定信念,最终成就了伟业。

总之,齐桓公梦见鬼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地位和权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才能获得。

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就要学会珍惜,勇敢面对挑战,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管仲则是齐国的大臣,他们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段传奇,他们共同开创了齐国的繁荣与强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齐桓公登基后,国家内外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国内贫富悬殊,官吏贪污腐败,国家经济凋敝,国力衰弱,国际关系也十分紧张。

面对这些问题,齐桓公找到了管仲,希望他能够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管仲答应了齐桓公的请求,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管仲上任后,他秉持着“仁义”、“礼让”的治国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齐国逐渐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他取消了贵族的特权,推行了土地改革,使得贫苦农民得到了解放,国家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他还大力发展商业,加强了对外贸易,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在外交方面,管仲也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与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确保了齐国的安全。

齐桓公和管仲的合作,使得齐国在短短的时间内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齐桓公因此被后人誉为“明君”,而管仲也被誉为“贤相”,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治国育人的楷模。

然而,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管仲执政的晚期,齐桓公开始怀疑管仲的权威,对他的政策提出了质疑。

管仲也因此辞去了宰相之职,隐居在乡间。

齐桓公在失去了管仲的辅佐后,国家逐渐陷入了混乱和衰落之中,这也成为了后世的一大教训。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需要贤相的辅佐,而一个贤相也需要明君的支持。

他们之间的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同时,他们之间的分歧也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协商,避免因为个人意气而导致国家的不幸。

总之,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合作与分歧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治国理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_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

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_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

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_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管仲作为齐桓公的左膀右臂,一生献给了齐桓公的江山。

而当初管仲面见齐桓公时有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管仲说:“斧钺之人也,幸以护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

若知国政,非臣之任也。

”我是应该被你砍头的罪人,但非常侥幸的,你能原谅放过我,还保全了我的头和腰身连在一起活着,只要你给我一口饭吃就好了。

如果要我担任国家的大政,恐怕不是我能胜任的吧!齐桓公很干脆地说:“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

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

”只要你先生肯接受我的委任,担任国家政治的重任,那我一定做得好国家领导的重任。

如果你不肯担任重责,我恐怕自己会搅崩了!过了三天,齐桓公对管仲说:“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老实对你讲,我这个人,有三样很大的坏毛病,据你看,我真的还可以做大事业,可以担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吗?管仲说:“臣未得闻。

”我还没有听人讲过你的缺点(其实,管仲这句话是谎话,故意给齐桓公留点面子,保存他的自尊心)。

齐桓公就说,第一“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

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

我真不幸,平生癖爱出去打猎,不管白天夜里,喜欢猎捕禽兽为乐。

每次打猎,一定要猎获到很多动物,才肯回来。

所以使各国来的大使,等了很久也见不到面。

政府里的百官和担任公职的人们,没有机会向我汇报请示。

因为我只管好玩。

不喜欢办公做事。

管仲说,“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

这种习惯,坏是很坏,但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

齐桓公又说,第二我很不幸,喜欢喝酒,白天夜里,连续地喝。

那些外国使节,根本见不到我的面(省略原文)。

管仲说,这也是很坏的恶习惯,但还不是最关键的。

齐桓公再说,第三我有很不好的禀性污点,非常喜欢女色,而且乱来。

因此,在长辈中的阿姑,平辈的姊妹,都有被我污染的,就不能出嫁了(这就是古代大家族社会的阴暗面)!管仲说,这是坏透了的习惯,但还不算是最重要的关键。

2022高考管仲齐恒公的故事精选5篇

2022高考管仲齐恒公的故事精选5篇

2022高考管仲齐恒公的故事精选5篇2022高考管仲齐恒公的故事篇一管仲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齐桓公,推行了很多重大的社会整治和制度的改革。

年轻时管仲和鲍叔牙就是好朋友了,那时管仲家里贫困,穷的都揭不开锅了,而且还有一个年纪大的母亲需要养活,鲍叔牙得知后,找到管仲,要让他和自己一起合伙做生意。

因为管仲家里实在太穷了,根本上都是鲍叔牙出的本钱,可是后来赚到钱之后,鲍叔牙让管仲拿的更多,鲍叔牙家的仆人疑惑的说,"主人出的本钱多,分钱的时候为何拿得少!"鲍叔牙告诉仆人:"管仲家里困难,又有母亲需要奉养,我少点没关系。

"后来二人一起去打仗,每当进攻时,管仲都慢慢躲到最后,别人都说他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但是鲍叔牙却告诉大家,"你们大家都误会管仲了,他不是害怕死,是因为他要是死了就没人照顾他年纪大的母亲了!"管仲得知以后说:"知我者鲍叔牙也。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了,公子小白(齐桓公即位前)和哥哥公子纠两人为躲避齐国的内乱而逃到了国外,齐襄公死后,二人连忙的赶回齐国,为的就是争夺王位。

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智勇双全,为了帮助公子纠得到王位,决定带兵堵截公子小白,且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腰部,箭头刚好被腰带上面的铜撘钩住了,公子小白就立马倒在车上,假装死去。

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就悠悠然不紧不慢的往齐国去。

而这时公子小白却是日夜兼程赶在公子纠早些回齐国即位了,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原本是想让他师傅鲍叔牙当宰相,但是鲍叔牙觉得自己智慧不如管仲,就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

可齐桓公却心存芥蒂说,"假设不是我的命大,就被管仲一箭射死了。

"鲍叔牙劝说齐桓公:"管仲是个治国奇才,虽然他当初射了你一箭,但那是因为他是公子纠的师傅,当然会为公子纠考虑,现在大王如果可以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真心请他过来,不仅可以治理好国家,而且其他国家也会听您的指挥的。

关于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

关于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

关于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大家听过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让人受益匪浅,可以明白到很多道理,值得大家了解一下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

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

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

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

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

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

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会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

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

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

如果你与别人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不是在给别人难堪,而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

你打击了别人,别人如果同样怀恨在心,到最后受伤的还是你自己。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踩你两脚,但是,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好处?宰相肚里能撑船,惟有宽容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在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

管仲与齐桓公的死

管仲与齐桓公的死

管仲与齐桓公的死管仲之死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最后因不治身亡。

管仲在其没有当齐国的丞相之前,很多事情都没有成功,包括经商失败,当兵逃逸,辅佐公子纠失败等等。

当他真正做了齐国宰相以后,他的才能得到了巨大的发挥,他实施的众多措施帮助齐国在三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管仲在齐国的时候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主张亲民,并且建立官吏管理制度,进行人才选拔;在经济上遏制豪强的土地兼并,主张与民休戚,建立以民为本的制度。

同时在军事上也进行了多项改革,使得齐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在外交上管仲主张会盟称霸,使得齐国成功举行多次会盟,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得到了各诸侯国和周王室的认可。

可以说经过管仲的众多改革以后,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霸主。

管仲是位才能卓著的人,但是人们对于管仲的人品多有微词,说管仲在经商的时候要多拿钱,还做过逃兵,同时他自己生活奢侈还有很多姬妾等。

虽然管仲在一些方面做得可能不好,但是在才能是上卓著的,瑕不掩瑜,管仲还是一位伟大的先贤。

齐桓公之死齐桓公前半生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但是就像绝大部分前半生丰功伟绩,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的人一样,齐桓公到了晚年也要干出点让人惊叹的事情来。

晚年时候的齐桓公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英明神武,开始变得昏聩无能,而且随着管仲的身死,一大批老臣也相继去世,齐国上下竟然短时间内没有了丞相的人才,于是奸邪小人开始趁机作乱,易牙、竖刁等人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

这些人和齐桓公的感情其实也不差,其中易牙和齐桓公的交情甚至让人毛骨悚然。

据说当时齐桓公一次无意间跟易牙说到自己这一生什么美食都吃过了,但是唯一没有吃过的就是婴儿肉,本来只是随口一说,无心之谈,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把这话记下了,回家之后把自己的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给清蒸了送给了齐桓公,这也让齐桓公更加信任他,但试想这么一个为了自己取悦君王能够杀死自己儿子的人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忠臣呢。

管仲论相的故事

管仲论相的故事

管仲论相的故事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齐国大政治家管仲病危。

齐桓公亲临病榻,问道:“先生倘若病有不测,谁可继任为相?”管伸明知桓公晚年亲近小人,蔽塞贤路,难以直言往诉,只得绕着圈子说:“知臣莫如君。

”桓公问道:“易牙烹煮亲生儿子,献费于寡人,可谓忠而忘家,是否可任以为相?”管仲回答说:“人情莫不爱其子,易牙为了侧身显贵,竟忍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又有什么坏事不忍心干呢!”桓公点头称是。

一会儿,又问:“竖刁自宫(自己割掉生殖器)以进,来侍奉寡人,必不可疑吧?”管仲答道:“人情莫不爱其身。

竖刁为了进身于君侧,不惜残害自己的形体,如此不尽人情,必然难以亲近!”桓公再问:“开方不愿当卫国的千乘太子,却来做寡人的臣子,是否可属以大任?”管仲说:“人情莫不爱其亲。

开方背离至亲,远投齐国,还有什么不可背弃的呢!”齐桓公见几个亲信都被否定,心中不免着急,反问道:“如此说来,寡人将国家托付于何人?”管仲却故意卖关子拖延,说道:“昔日,我竭诚尽智,尚且不足以知天下人。

今日死在旦夕,又怎能知身后之事?”桓公恳求道:“这是国家百年大计,愿您不吝赐教。

”管仲沉默不语。

桓公又问:“鲍叔牙可否为相?”管仲摇摇头说:“不可。

我与鲍叔牙是至交,他为人清正廉直,公而忘私。

但却善恶过于分明,一旦闻人之过,则终身不忘。

既然时刻念人之过,则必忘人之功,谁堪忍受!”桓公又问:“隰朋可以吗?”管仲点头首肯,说道:“隰朋能效法贤人,又不耻下问。

为相者,身居要位,必须不行小察,不逞小智。

因此说:著名的工匠,巧于设计规划;高超的厨师,贵在调和五味……"不久,管仲、隰朋接连病逝。

齐桓公起初还曾遵照管仲的遗教。

疏远易牙、竖刁和开方等小人。

过了一个时期,桓公耳不闻奉承之语,眼不见亲呢之举,便觉得心中烦腻,以至食不甘味。

他心想,“管仲所言三人之恶,恐怕是过甚其词!”于是召来易牙等,重新委以重任。

朝中老臣多半谢世,三人趁机专权用事。

桓公晚年更添了一种毛病--特别贪恋女色,以致后宫姬妾成群,互相争娇斗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

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

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

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

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

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

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

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

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

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

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

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

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鲁国军队见小白
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

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

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

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

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

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

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
附: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
他会赤胆忠心呢?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杀,他说他家还有老母亲要养,他不能死。

这并不妨碍以后他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

后来,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

管仲看到齐桓公,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

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

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

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他作为粮食;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更是多年跟随,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

这四个人对他如此忠心耿耿,管仲为什么还要让他疏远这四个人呢?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任何吉凶祸福都是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一个人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那么自然会
善始善终,也就用不着需要别人来帮助。

而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提醒,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人打发出宫。

但是自从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于是又召这四个人回来。

就在这四个人回来以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

易牙、竖刁等人看到桓公很快就要死掉了,于是开始堵塞宫门,然后假传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去。

有一个宫女乘人不备,跑到宫里去探望齐桓公。

当时齐桓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

宫女便将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导致没有办法提供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

桓公听后,仰天长叹,十分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泉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一说完这话,他就立即用衣袖遮住脸,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为了王位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残杀,而与此同时,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却没有人收殓,惨不忍睹。

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
心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