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开设德语辅修专业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德语》辅修专业介绍
《德语》辅修专业介绍开设单位:外语学院德语系德语是全世界一亿多人的母语。
他们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这些古老、美丽、文明又高度发达的国家和我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
因此,学习德语就成了许多在学、求职、在职和进修人员的重要目标。
正是有鉴于此,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从1998 年起开办了《德语》第二专业。
《德语》第二专业拥有与德语专业共同的雄厚师资力量。
这里不仅有曾经留德、从教数十年的高年资教师,也有近年从名牌大学德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出身的青年教师。
丰富的经验和全面而崭新的知识保证了德语教学的高效优质。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德语学习机会,借助学校的政策,我们为学生推出了德语辅修专业,共60个学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实力灵活选择学习阶段,经过5学期的努力学习,全部成绩合格,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继续修满全部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可获辅修学士学位证书。
通过德语辅修专业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和一定的德语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成为懂得英德两门外语的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在毕业后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德语是英语的亲属语言,虽然它语法较复杂,但毕竟与英语同宗同根,两者大部分语法概念都是相通的,许多单词也相同或相似。
所以英语基础好的人完全可以较方便地学好德语。
《德语》辅修专业正是通过大量的英德对比来帮助大家克服德语学习中的困难。
此外,该专业强调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训练,实用性极强。
《德语》辅修专业主要开设以下课程:基础阶段:综合德语(语音、语法、阅读),德语听说提高阶段:中级德语,德语视听,德语会话,德汉翻译德国国情文化,应用文写作凡主修专业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且善于学习外语的我校及上海市西南片的大学一年级下的本科生,均可报名修读本专业,有德语学习经历者优先。
以上学生均由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组织面试后择优录取。
理工科院校应用型德语复合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第3 期
崔惠珍 , 等: 理工科 院校 应用 型德语复合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德语专业严格按照全国统一颁布的 《 高等学校 知识创造 了必要的条 件。 文理结合 , 以理促文 , 自然 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 的要求设置德语课程 , 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 质和综合素质 ,有利于学生 组织德语教学 ,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 且 知识结构的复合 和优化 ,亦为他们今后从事与科技 能熟练运用德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 在此基础上 , 还充 相关 的德语资料 翻译等工作奠定 了 良好 的基础 , 顺 分利用与国际上多所著名高校长期合作与交流 的有 应了改革开放对应用型复合人才 的需求。 利条件和外语语言氛围 , 培养既精通德语 , 又能熟练
V0 l - 3 3 No . 3 S e p . 2 0 1 3
理工科院校应 用型德语复合人才培 养的改革 实践
崔惠珍 , 邓 涛, 王 勇, 王 琳, 麻 蕾
( 西北工业 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7 2 ) 摘要 : 随着 中德 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 的深入 , 国内市场对应用型德语复合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 使理工科 院 校的德语专业 面临着 巨大的机遇 和挑 战。 本文试 图通过介绍和分析德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 , 指 出本专业在
二、 应用型德语复合人才培养 的现有模式
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 外语人才应“ 具备扎实
为 了贯彻执行教育部人才培养的精神 ,德语专
的基本功 , 宽广的知识面, 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 较强 业 自 2 0 0 2年 获 准建 立 以来 , 就制 定 了特色 鲜 明 的实 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 , 囝 这为外语专业的发展指 明 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 , 明确提出了一套培养德一 英 了前 进 的方 向 , 进一步 推动 了外语教 学改革 的深入 。 双语 与经 贸科技 相 结合 的应 用 型德 语 复合 人 才 的具 德语专业作为外语 的一个主要分支同样面临着 体方案 ,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有一个 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 中德两 国在各个领域交流 合理的配置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应用型德语 复
二外德语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建议-职业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二外德语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建议-职业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中国与德国建交以来,两国之间一直进行着密切的经济交往。
近年来中德之间在各个领域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了二外德语课程。
本人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在二外德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旨在提高德语教学的效果。
一、二外德语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1. 师资力量薄弱二外德语在高职院校中起步较晚,因为课时不足等原因,配备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有限,青年德语教师缺少教学经验,而在自己的学校中缺少有经验德语教师的指导,所以青年德语教师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经验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不少有知识、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却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水平。
2.学校不重视二外教学,课时安排偏少以本人所在院校为例,二外的课时安排仅仅为一个学期,30个课时,对于一门全新语言的入门学习,30个课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目前国内二外德语普遍选用的教材《新编大学德语》的教学大纲要求,仅仅在语音部分的教学就需要12个课时来完成。
因为课时过少,教师会因此赶课时而无法在课堂上开展全面的讲授,缺少练习时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造成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学生方面,因为学校对二外教学的要求低,课时安排少,所以二外的学习不能够得到学生的重视,课下很少花时间用在二外的学习上。
3.很多学生二外德语学习积极性热情度不高学生选择德语作为自己的二外课程,主要是对德国文化、现代科技,甚至是德国足球和德国汽车感兴趣。
所以在刚刚接触德语的时候,往往是情绪高涨。
但是语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枯燥繁琐的,特别是德语以其复杂的语法入门困难而有名。
所以在接触德语后一段时间,学习的热情度会下降非常迅速。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老师,所以如何让学生保持对德语学习的热情是德语任课老师的一个关键任务。
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的探讨随着中国社会对外国语言需求的增加,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如何更好地提高德语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1. 德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高校德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高校的德语专业仍然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教授语法知识和词汇为主,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短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高校德语专业的教师数量有限,高水平的德语教师严重匮乏,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习效果。
尽管存在着以上问题,但也有一些高校在德语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德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广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校的德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问题分析1. 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入手。
可以增加德语教学的实用性,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引入当今德语国家的最新社会、文化和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引进应用型课程,设置更多的口语、听力和阅读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2. 师资队伍短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师资队伍短缺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采取引进优秀德语教师的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设德语角、德语俱乐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3. 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相对落后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德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广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提高德语教学的效果。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学习的创新性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学习的创新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德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术环境,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转变学习观念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侧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然而这种方法在提高创新性方面效果有限。
德语专业的学生首先需要转变学习观念,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创造。
要认识到学习德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法和词汇,更是为了能够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创新表达。
例如,在阅读德语文学作品时,不要仅仅满足于理解故事情节和语法结构,而是尝试思考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手法,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这种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拓展学习资源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德语学习资源丰富多样。
学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而应积极拓展学习资源,以获取更多的创新灵感。
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如 Coursera、EdX 等,参加与德语相关的专业课程,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
同时,关注德语国家的新闻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及时了解当地的社会动态、文化潮流和语言使用习惯。
通过观看德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学习地道的表达方式和创新的语言运用。
此外,参加德语学习社区和论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些平台上,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德语学习者交流经验、分享学习心得,还能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和挑战,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创新学习方法1、情景模拟学习创设各种真实的德语交流情景,如商务谈判、旅游咨询、学术研讨等。
学生可以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德语知识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
2、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具体的项目。
学习德语二专,有目标但不功利
学习德语二专,有目标但不功利作者:付童来源:《大学生》2016年第23期周四上午上完《财政学》的课,一周的专业课程就结束了。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去哪里玩,可我并没有参与。
我的周末被第二专业德语占据了。
有同学不解:“你为什么会选择二专呢?为什么要学德语?”已经坚持一年多的我陷入了沉思。
“哦,原来我选择德语是那么的单纯与顺其自然。
”我不禁自言自语。
我在一所理工科大学的管理学院。
大一课程很少,小日子过得舒坦,但大把的空余时间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百无聊赖地看手机、刷微博或是闲逛的日子觉得有些空虚。
看到同校的工科生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我倒觉得他们学得很充实而羡慕不已。
在大二伊始,我决定修一个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充实一下自我。
要想拿到第二专业学位,除了修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提交毕业论文,否则只有结业证,这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
毕竟,自己的专业课任务很重,如果想拿两个学位,毕业时候就要提交两篇论文,考研的时间也会变得更加紧张。
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报名了。
我们金融专业很多同学会选择会计或者管理作为二专业,这样相辅相成,知识互通,学起来也相对容易。
而且到了毕业季,一个拥有金融能力又掌握财务知识的人常被称作“人生赢家”。
但我选择了德语。
初选德语,只为挑战学校选择德语作为第二专业的同学大部分是工科出身。
作为机械制造大国,德国在机械高科技方面拥有绝对实力。
我们学校提供了很多去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还设有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上海本地德企众多,掌握德语的人就业时又多了一招“必杀技”。
但带着这样明确的“功利”目的,学习德语往往难以坚持下去,因为德语很难。
记得第一节德语课的场景,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下德语的特点,大多数学生都只接触过英语,所以只能拿英语来和德语作比较,跟着老师读了德语三十个字母,奇奇怪怪的写法与读法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第一感受特别肤浅,甚至觉得好多读音跟汉语拼音差不多!最调皮的一个发音是小舌音,刚开始接触只是觉得好玩儿,后来才发现它成了我学习德语路上的拦路虎。
论工科专业学生德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论工科专业学生德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背景下,掌握一种外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德语更是与发达国家密切相关的一种语言。
因此,在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德语的语言能力成了一项不可少的素质。
一、关于工科专业学生德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工科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科大都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还在科技的领域内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知识和技术。
如果工科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门语言,那么他们就可以与国外的专家和企业沟通合作,了解到更多的技术信息和进展,以便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德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它以其严密的工业制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了世界工程技术的中心,因此德语的学习就成了工科专业学生与德国同行交流的一种必备的工具。
通过学习德语,学生可以直接阅读和掌握德国的专业文献,可以考察德国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标准等,以便及时了解科技进展,把握市场动态。
二、如何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德语语言能力1、课堂教学德语作为一种外语,学习起来相对笨拙,需要有恒心和毅力。
为了让工科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德语,学校应该开设德语语言课程,并且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工科专业学生进行调整,采用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口语表达和阅读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和思考能力。
2、使用德语学习软件或网络课程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使用德语学习软件或网络课程来提高德语水平。
这些软件和课程涵盖了从基础的德语拼读、语法到高级的阅读和口语训练,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巩固。
3、国外交流和实习国外的交流和实习程序通常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水平,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国际化交流计划或者自己寻找适合的实习机会来强化自己的德语能力。
在国外的游学和实习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科技水平,并且通过与外国同事沟通和合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
浅谈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谈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1. 就业岗位较少:德语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求职岗位相较于其他专业相对较少,且很多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应届毕业生来说竞争力较弱。
2. 影响就业因素多:德语专业学生通常在学习期间需要集中精力学习外语知识,对实习、实践等机会较为缺乏。
另外,由于德语语言所在的国家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国际化程度较高,就业过程中会受到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增加了求职难度。
3. 用人单位需求较局限:德语专业学生通常被用人单位用于与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商务、贸易交流领域,而这些岗位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职位需求较为局限,仅仅满足了德语专业学生的一部分就业需求。
4. 薪酬相对较低:德语专业学生的工资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也相对较低,可能存在感性丰富、知识面广的优点,但是实际应用较少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1. 德语能力不足:虽然德语专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遇到无法沟通、无法表达的困难,需要持续的语言训练和练习。
2. 实习经验不足:缺乏实习经验和实践经历是影响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育的不足和不完善。
3. 本专业知识不足:大学德语专业针对德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集中于语言和文学知识,很少涉及到商务、经贸等领域知识方面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必然带来制约。
三、解决建议1. 提高德语能力:德语专业学生在开设德语语言课程的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德语会话、听力训练等活动,提高德语语言能力。
2. 加强实践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德语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和实践教育,开展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拓宽知识面:学校应该在开设德语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同时,增加商务、经贸等领域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
4. 鼓励学生多学习其他语言:德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德语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掌握其他主流语言,增加就业竞争力。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效果如何提升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效果如何提升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提升学习效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学习德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以下是一些能够有效提升德语学习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首先,建立扎实的语法基础是关键。
德语语法相对复杂,规则繁多,但这正是构建准确语言表达的基石。
认真学习名词的性、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语法要点,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可以选择专门的语法教材,系统地学习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同时,制作语法笔记,将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经常回顾复习。
词汇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
扩大词汇量有助于更流畅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制定一个合理的词汇学习计划,每天学习一定数量的新单词。
可以通过阅读德语文章、书籍,观看德语电影、电视剧等方式,在语境中学习和理解词汇的用法。
使用记忆技巧,如联想、词根词缀法、制作单词卡片等,帮助记忆单词。
此外,积极参与词汇竞赛或者与同学进行词汇互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动力。
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对于提升德语水平同样重要。
多听德语原声材料,如德语广播、有声读物、德语歌曲等,培养语感和听力理解能力。
可以尝试模仿听到的内容,进行跟读练习,纠正发音。
参加德语口语角或者与德语母语者交流,勇敢地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犯错。
在交流中,注意观察对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口语表达。
阅读是提高德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简单的德语短文开始,逐渐过渡到难度较高的文学作品、学术文章等。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运用,积累好词好句。
遇到不懂的单词和句子,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其含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练习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定期进行德语写作训练,从简单的日记、短文开始,逐渐尝试更复杂的议论文、说明文等。
写作完成后,仔细检查语法错误,请教老师或者同学,获取反馈和建议,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德语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自我反思能力呢?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就像灯塔,为学习指引方向。
德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和学业要求,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
比如,短期目标可以是在本学期内通过某个德语等级考试,或者掌握一定数量的新单词和语法点;长期目标可以是在毕业前达到流利的口语交流水平,或者能够翻译专业的德语文献。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反思。
在设定目标时,要确保它们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限的(SMART 原则)。
这样,在反思时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否朝着目标前进,以及还有哪些差距需要弥补。
其次,养成定期记录学习过程的习惯。
可以准备一个学习日志,每天或每周记录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记录学习内容有助于回顾所学知识,加深记忆;记录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总结哪种方法最有效,哪种需要改进;记录学习时间能让自己清楚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而记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尽量详细、客观,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要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某个语法点时,如果觉得很困难,可以记录下自己是如何理解和掌握的,以及为什么会觉得困难,是因为概念抽象,还是练习不够。
通过定期回顾学习日志,能够发现自己的学习规律和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再者,积极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自我反思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参加模拟考试、与同学交流等方式,对自己的德语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评估时,要关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单项。
对于每一项评估结果,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在听力方面,如果总是听不懂快速的德语对话,就要思考是不是词汇量不够,还是对语音语调不熟悉;在写作方面,如果经常出现语法错误,就要反思是不是对语法规则掌握不牢固,还是练习太少。
关于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培养改革发展的反思、分析与展望
大学 University
2021 年第 22 期 总第 516 期
关于辅修专业及双学位 培养改革发展的反思、分析与展望
崔玉荻
(南京理工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一流本科教育、促进产学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推进高等教育 内涵式发展等教育主旋律,是社会不断向高校本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培 养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的经典环节,在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话语权。本文 从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培养的优势入手,分析了辅修专业及双学位培养的现存问题,并从学 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讨会,结合素质发展学分咱3暂,多途径多角度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 次,推动地域性校际联合辅修专业培养,鼓励短期校际教师交换授课与学生交换学习,明确跨校课程互认 清单,以促成长效规范合作机制;最后,制定校企教学联动培养计划与就业合作计划,邀请企业客座教师参 与实践教学,将基础理论应用与社会生产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浅谈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谈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德语专业是指以德语语言和文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深厚的德国文化素养的专门人才。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备受关注。
就业现状却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就业现状随着中国与德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及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相较于其他热门专业,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太乐观。
就业渠道狭窄,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方面,德语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而传统的就业岗位,如翻译、教师等,需求量有限;与汉语、英语等专业相比,德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二、存在问题1. 语言能力与职业能力不足德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德语语言的掌握和对德国文化的理解,却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对德语的专业翻译能力、商务德语水平、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和锻炼,导致在就业市场上显得力不从心。
2. 就业观念偏误传统观念认为德语专业只适合从事翻译或教学工作,学生们对于就业岗位的选择思维较为单一,缺乏就业的多元化思路。
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束手无策,失去了很多其他岗位的机会。
3. 缺乏实践机会很多院校的德语专业学生在校时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难以胜任要求丰富经验的岗位。
三、解决对策1.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于德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翻译能力、商务德语水平、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2. 拓宽就业观念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拓宽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多方面发展,开拓就业领域,不局限于传统的翻译和教学岗位,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3. 加强实践机会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机构合作,为德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困境如何应对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困境如何应对对于许多选择德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自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学习方法的不当、学习资源的匮乏,或者是心理压力等方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困境,从而更好地掌握德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呢?首先,词汇量的积累是德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德语词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词性、词形变化复杂。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一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
可以利用早晨头脑清醒的时间,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如在公交车上、排队时,通过手机 APP 进行单词记忆。
二是通过阅读德语文章来扩大词汇量。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再查阅词典进行确认。
这样不仅能够记住单词,还能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三是使用记忆技巧,如联想、词根词缀记忆法等。
例如,“ver”这个前缀通常表示“错误、相反”的意思,像“verlieren”(丢失)、“verändern”(改变)等单词,通过理解前缀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相关单词。
语法的学习也是德语专业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德语语法规则繁多,时态、语态、语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系统地掌握语法规则。
可以通过阅读语法书籍、参加语法课程等方式,建立起完整的语法体系。
同时,要多做语法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在练习时,要注意总结错题,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再次犯错。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模仿和背诵德语句子、短文来培养语感,从而更加自然地运用语法规则。
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升是德语学习中的另一个难点。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很多同学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收听德语广播、观看德语电影、电视剧等。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先从简单的内容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指导有哪些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指导有哪些对于许多选择德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如何高效、系统地学习德语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德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获得有效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在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指导。
首先,要重视基础语法的学习。
德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包括名词的性、数、格,动词的变位,形容词的词尾变化等等。
在学习初期,一定要扎实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是构建德语语言大厦的基石。
可以通过阅读语法教材、做相关的练习题以及参加语法讲解课程来加深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词汇的积累也是德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议制定一个合理的词汇学习计划,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
可以使用单词卡片、手机 APP 等工具辅助记忆。
同时,要注意词汇的语境和搭配,不仅仅是孤立地记忆单词的意思,还要了解其在不同句子和场景中的用法。
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同样重要。
多听德语原声材料,如德语广播、电影、电视剧等。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听不懂,但不要灰心,坚持下去,逐渐适应德语的语音、语调。
可以模仿听到的内容进行口语练习,参加德语角或者与德语母语者交流,勇敢开口说德语,不要害怕犯错。
阅读是提高德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简单的德语短文开始,逐渐过渡到难度较高的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句子结构,积累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练习。
可以从写简单的日记、短文开始,然后请老师或者同学帮忙批改,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同时,学习一些德语写作的常用句型和模板,能够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德语的过程中,了解德国的文化背景也非常有帮助。
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通过了解德国的历史、风俗、传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语中的一些表达和习惯用法,同时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目标,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并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
要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规律性,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如何优化
德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如何优化对于学习德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如何优化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效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习领域,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学习方法,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高效学习。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关键起点。
我们需要思考自己学习德语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出国留学、从事翻译工作、深入研究德国文化,还是仅仅出于个人兴趣?不同的目标将决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
例如,如果目标是出国留学,那么我们就需要重点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是从事翻译工作,那么对语法的精准掌握和词汇量的丰富积累则显得尤为重要。
在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学习压力过大。
可以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听力练习、阅读训练、语法学习和口语交流等。
同时,要为每个模块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例如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完成一篇阅读理解或者进行一段德语对话。
学习资源的选择对于德语学习过程的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优质的教材是基础,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内容系统、讲解清晰、练习丰富的德语教材。
此外,网络上有大量的德语学习网站和在线课程,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例如,一些知名的语言学习网站会有德语原声听力材料、语法讲解视频以及在线测试等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听力和口语是德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提高听力水平,我们要多听德语原声材料,如德语电影、电视剧、广播和音乐等。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坚持下去,逐渐适应德语的语音、语调以及语速,听力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在口语方面,要勇敢开口说,不要害怕犯错。
可以参加德语角或者与德语母语者进行交流,模仿他们的发音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可以通过录制自己的口语练习并进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发音和表达流畅度。
阅读是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德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
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在学术领域脱颖而出,还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那么,德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呢?首先,广泛阅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石。
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阅读德语的经典文学作品、学术著作,还要关注当代的德语新闻、杂志和博客等。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本,可以接触到多样化的思想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例如,读歌德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德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阅读当代德国的社会评论文章,则能对当下德国的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仅仅满足于理解表面意思,要学会思考作者的观点、论证方法以及背后的逻辑。
可以尝试对所读内容提出质疑,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或观点。
这种批判性的阅读思维能够激发自己的创新思考。
其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德语课堂上,老师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这时候,学生应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犯错。
与同学们的交流和思想碰撞能够产生新的灵感和想法。
比如,在讨论一篇德语文章的主题时,可能会有同学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而另一些同学则从语言结构的特点来解读。
通过倾听不同的观点,可以丰富自己的思考维度,从而发现新的思考方向。
而且,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能够从不同的声音中汲取有益的部分,整合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形成更具创新性的观点。
再者,深入了解德国文化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深入了解德国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德语的内涵和精髓。
可以通过观看德国电影、欣赏德国音乐、参观德国艺术展览等方式来感受德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德国电影常常反映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观看这些电影,可以了解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了解德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会比较和对比中德文化的差异。
理工科院校第二外语德语教学探讨
作者: 李英 张建华
作者机构: 石家庄铁道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页码: 103-104页
主题词: 理工科院校 第二外语 德语教学 语言交际训练 学习方法
摘要: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日常生活中口头交际是主要的思想交流形式.学好语言的关键是要不断运用这一语言,要主动自创语境,边学边用,积极吸收新的语言材料,完善自己的语言知识.笔者所在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第二外语,有俄语、口语、日语.第二外语的开设,深受学生的欢迎,报名上课者踊跃,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现主要就德语二外教学情况分析如下:。
办好辅修专业之我见
办好辅修专业之我见在高等教育的广阔星空中,辅修专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既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具备多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要想让这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我们需要对辅修专业进行一番精心打磨。
在此,我以一名科技专栏作家的身份,谈谈办好辅修专业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辅修专业的定位。
辅修专业不是主专业的附庸,而是一棵独立的大树。
它需要有自己的根系、枝干和叶子,才能在学术的森林中茁壮成长。
因此,在设置辅修专业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其独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确保它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其次,我们要注重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辅修专业的灵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我们要用形象的比喻和隐喻,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运用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再次,我们要加强辅修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辅修专业的引路人,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要选拔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辅修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我们要关注辅修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要用温暖的语言和真诚的关怀,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在挑战中前行。
同时,我们还要借助形容词对他们的努力和成绩进行评价,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我们要对辅修专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展望。
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不断的今天,辅修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调整和完善辅修专业的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办好辅修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文|耿 文
工科高校开设德语辅修专业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内德语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高校中开展德语辅修专业也越来越常见,德语作为“小语种”辅修专业吸引了一大批对德语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
在建筑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领域,德国凭借着绝对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前去深造,而德语作为辅修专业也受到这些工科专业学生的青睐。
笔者通过四个学期的德语辅修课程一线教学,积累了一定的辅修专业授课经验,并根据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的德语辅修专业教学。
关键词:德语专业;辅修;建议
一、开设德语辅修专业之原因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德国作为中国重要的建交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同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单一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需求,德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德语专业学生的跨专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发展德语辅修专业,使得其他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德语知识,也能从源头上提高德语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
的好奇心,借助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学生们了解到许多本专业之外的知识,不少学生对德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选择辅修德语专业。
而辅修专业开设的目的正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挖掘学习潜力,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这是学生与社会的双赢,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德语辅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以某高校为例,德语辅修课程面向大二学
生开放,课程开设四个学期,具体有:《初级德语1》(5学分)《初级德语2》(5学分)《中级德语1》(5学分)《中级德语2》(4学分),《德语听说1》(2学分)《德语听说2》(2学分)《德语泛读》(2学分)7门课程,共计400学时。
从外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来看,以上的课程设置缺乏写作方面的专业训练,泛读课程的学时较少,不足以配合综合以及听说课程的学习。
此外,辅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不得不安排在周末等全校师生无课的时段。
这也导致了课程安排过于紧凑,教师授课压力大,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
此外,由于大部分工科学生有课外实验及实习,不得不牺牲辅修专业的学习时间,这样一来,本就欠缺的学习时间被进
一步压缩,导致教学难度增大,学习效果打折。
三、德语辅修专业生源的特点
结合大多数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德语辅
修专业面向的学生大多是工科学生。
学生学习德
语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有的因为是对德国感兴趣,
例如德国汽车、足球、机械等;有的是为以后去
德国留学做准备;有的则是为了多掌握一门技能,
将来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从实际情况来
看,具有后两种动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强,效
果也更好。
已经有不少辅修专业的同学通过了德
福考试(TestDaF)成功申请了去德国的留学或
访学机会,还有一部分同学通过了国内的大学德
语四、六级考试,可见德语辅修专业的开设对于
培养复合型德语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也增加了教师因材
施教的难度,导致许多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圆
满完成德语辅修专业的课程,最终不得不遗憾放
弃。
根据笔者的统计,每门课的缺考率都在30%
左右,可见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辅修专业的
学习已经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这样既浪费了
师生的宝贵时间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对德语辅修专业发展的建议
结合上文对工科学校德语辅修专业的几点
思考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在辅修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
“因材施教、系统完整、整体优化、突出重点、
注重实用”的原则。
[2]首先要尽量照顾到不同学
生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
选择合理的时间,开设实用的课程。
例如可以进
行小班化教学,既减少了上课时间的冲突,也改
善了课堂效果。
同时,每次上课的时间不宜安排
过长,防止学生和老师产生疲劳情绪,不利于教
学活动的进行。
具体到开设课程,可以围绕听、
说、读、写统筹设置,继续对辅修专业的学生加
强语言技能的训练。
2、多管齐下,加强教学质量监督
目前国内开设的辅修专业,大多存在监管
不严的现象。
由于学生并非德语专业的学生,在
最终考核时往往会适当降低标准,这不仅削弱了
选择德语辅修专业的意义,更助长了某些学生不
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态。
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巡
视和学生评教等制度来加强教学质量建设,[3]同
时,加强对学生的考勤和考试管理,确保教学目
的实现。
3、彰显特色,深化校际、国际合作
每个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发展
定位,结合自己师资和学生以及现有资源的情况,
开设具备一定识别度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专业课
程。
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同济大学德语专业
以科技德语和专门用语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方向,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此外,高校应当将辅修专
业的学生也纳入校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使
得辅修专业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目前国
内高校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辅修专业的学生也
可以就近实现校际选课,联合培养,这样既能优
化配置,节约资源,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
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开设德语辅修专业符合社会发
展的潮流,有利于德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
校教学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鉴于目前其发展
状况,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策略。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骆芙蓉,陆旺金,房三虎,梁慧玲,黎
小青﹒完善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J]﹒教书育人,2009(2):12-13﹒
[2]韩雪峰,肖于波﹒开设辅修专业,培养
新型复合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51﹒
[3]洪银蝶﹒本科第二专业与双学位人才培
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2(9):
84,37﹒
[4]杜卫华﹒中国德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
比较及改进之建议[J]﹒人力资源管理,2014
(1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