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重点梳理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重点梳理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重点梳理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教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学科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活动的学科,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等。

其中,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根本特征和内在属性,它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活动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它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人生观等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它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内容。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问题等内容。

三、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形式。

其中,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讨论法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

四、教育学的评价方法教育学的评价方法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的方法。

教育学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

其中,考试评价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综合评价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方法。

中学教资科目一必背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一必背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一必背知识点中学教资科目一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3.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
4.教育评价和质量管理;
5.教育变革与创新。

二、心理学
1.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概念;
2.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
3.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测量和评估。

三、教育法律法规
1.宪法、教育法、刑法及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法规;
2.学校管理制度;
3.学生权益保护。

四、教育文化与伦理道德
1.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2.世界教育文化;
3.教育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

五、现代教育技术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3.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
4.信息化教育管理。

六、教育管理和领导
1.教育管理和领导的概念;
2.教育组织与管理;
3.学校领导与教师领导;
4.教育领域人才培养。

七、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教育实验设计。

综上所述,中学教资科目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文化与伦理道德、现代教育技术、教育
管理和领导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考生们需要在备考过程中
充分掌握这些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常见考点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常见考点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常见考点中学教育学科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中学教育学科中,有许多常见的考点,这些考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的常见考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的任务等。

学生应该熟悉这些概念,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等。

学生应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三、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学科。

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教育方法学的定义、教育方法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方法的分类等。

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

四、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学科。

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教育管理学的定义、教育管理学的任务、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等。

学生应该了解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学校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

五、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学科。

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学生应该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案。

六、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学是研究各学科教学的学科。

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学科教育学的定义、学科教育学的任务、学科教育的特点等。

学生应该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能够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

七、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是研究教育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学科。

在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包括教育评价学的定义、教育评价的目的、教育评价的方法等。

学生应该了解不同的教育评价方法,能够进行科学、客观的教育评价。

中学教资科目一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一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一知识点中学教资考试科目一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等内容。

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3.教育性社会实践的基本特征和规律4.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5.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6.教育与教育发展7.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8.儿童发展与儿童教育9.青少年发展与青少年教育10.成人发展与成人教育11.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12.世界教育发展动态二、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3.全日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4.高等教育法律法规5.职业教育法律法规6.特殊教育法律法规7.教师教育法律法规三、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2.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3.教育心理学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4.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对策5.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及教育对策6.思维发展和培养的规律及教育对策7.情感发展和培养的规律及教育对策8.动机与动机调节的规律及教育对策9.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规律及教育对策10.人际关系发展及教育对策1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测评工具四、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1.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2.教育教学原理和教育教学法3.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设计4.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方法5.教学组织与管理6.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7.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9.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10.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11.教育教学与教学创新五、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2.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3.学校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4.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5.学生管理与学生发展6.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7.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8.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9.学校教育研究的目标和方式10.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设计11.教育研究的伦理和限制12.教育研究应用与评价以上是中学教资考试科目一知识点的概述,详细内容可根据每个知识点展开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汇总教育学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察考生对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下面将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派、教育思想等多个角度对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研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问题。

它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关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和理论体系。

二、教育学派1. 个体发展论派:包括罗尔夫·芬芳、杜威等代表人物。

个体发展论派强调个体的自主发展,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社会重建主义派:以伯恩斯坦为代表。

社会重建主义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应该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并帮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参与能力。

3. 教育进步主义派:代表人物有杜渭明、约翰·巴勒斯等。

教育进步主义追求教育改革和进步,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

4. 教育保守主义派: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菲德勒、萧德明等。

教育保守主义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强调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

5. 教育批判理论派:以弗里德里希·福柯为代表。

教育批判理论派关注权力、知识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批判现存教育制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教育思想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的目标,通常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维度。

2. 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的期望结果,包括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自由与幸福、社会和谐与公平等。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方式,包括讲授、实践、讨论、互动等。

四、常见的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目标:指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

2. 课程:指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编制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

《教育学》知识要点

《教育学》知识要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资科目一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一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一知识点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文化传递给后代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2.教育的基本原理(1)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2)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应按照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有序的教学。

(3)启发式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教学应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教育的教学过程(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

(5)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育心理学1.学习的心理过程(1)感知:学生感知外界的信息,包括感知学习材料和教师的讲解。

(2)注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对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

(3)记忆:学生通过记忆将学习材料转化为知识。

(4)思维:学生通过思维的过程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

(5)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动机(1)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等都有其个体差异。

(2)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有很大影响。

3.教学与学习环境的创设(1)物质环境:教室布置、教学设备等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有一定影响。

(2)社会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学校文化等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影响。

(3)心理环境:教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只是中学教资科目一中的一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黉舍教育形状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黉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讲授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个别讲授,讲授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3)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3)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 介绍中学教育学是指研究中学教育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中学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档提供了中学教育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和准备。

2. 中学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学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

教育学提供了中学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心理学研究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社会学则研究了中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2.1 教育学的理论教育学是中学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教育目标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法论和教育评价论。

•教育目标论:研究中学教育的目标设置和达成方式,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

•教育内容论:研究中学教育的内容安排和选取原则,包括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品德教育等。

•教育方法论:研究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包括讲授法、研究法、实践法等。

•教育评价论:研究中学教育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包括学业评价、综合评价、素质评价等。

2.2 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于中学教育的实施和改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教育中,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提供个体化的教育服务。

•心理发展理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和方法。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2.3 社会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对于中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中学教育中,社会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中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提供社会化教育的参考。

•社会化过程:研究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交往方式,促进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问题教育:关注中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课程。

教育学重点归纳

教育学重点归纳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

2.教育目标的特点和分类:教育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按照发展层次的不同,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个体发展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人生发展目标等。

3.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方式,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包括智力发展、情绪与行为管理和学习动机等。

5.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准确评价的过程,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

二、教育方法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参与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4.教育沟通:教育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包括有效倾听、积极表达和善于引导等技巧。

5.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课堂秩序和学生行为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自律和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管理1.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结构,包括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委员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对学校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分配的过程,包括教师资源、资金资源和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3.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教育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等。

4.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合作是指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包括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和家访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就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2.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4.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选择)(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意识到人是有意识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二)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2.古代教育:a.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中学教育 重点整理 教育基础知识

中学教育 重点整理 教育基础知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专题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考点 1:教育的历史“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和中介。

◆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但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易网教育有着渊源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现:教育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其有阻碍作用;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其有催生作用。

◆考点 5:教育的起源◆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意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八、学生文化的成因?答: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九、学生文化的特征?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五、课程实施结构的安排应注意的问题?答: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学则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
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三、试论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答: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
六简述美育的任务?答: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涉及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探讨如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二、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统计等手段收集事实数据,分析教育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教育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告等,探讨教育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质性研究手段,揭示个体的经验、观念和情感,了解教育问题的多元性。

4. 数量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手段,研究教育问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三、教育学的重要理论1. 教育目的理论:包括个体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化理论、技能培养理论等,围绕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展开探讨。

2. 教育内容理论:研究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如学科课程理论、文化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等。

3. 教育方法理论:探讨教育的传授和实施方式,包括启发式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等。

4. 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四、教育学的专业发展1. 教育学的学科分支: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教育学分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支。

2. 教育学的专业实践:教育学专业人才可以从事学校教育、教育管理、师范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咨询等多种教育领域的工作。

3. 教育学的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包括学术研讨会、学者互访、国际合作项目等。

五、教育学的新发展1. 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

2. 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推动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科学化。

3. 教育创新实践:探讨新型教育模式和实践,如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跨学科整合等教育形式。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一、教育教学知识考点
1. 教育心理学
- 研究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影响
-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2. 教育学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 教育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
- 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3. 教育法律法规
-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 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 教育法律法规的适用与指导原则
二、教育教学能力考点
1. 教学设计与实施
-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2. 教学管理与评价
- 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 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与方法
- 教学评价的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 教学技能与教育实践
- 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职业道德与师德方面的要求
以上是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的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 further assistance.。

中学教资科二必背重点

中学教资科二必背重点

中学教资科二必背重点一、教育学基本原理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2. 教育学的分类:按研究内容可分为教育思想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

3.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社会性原理、个别性原理、发展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包括学习、记忆、思维、创造、情感等方面的研究。

2.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3. 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通过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获取和掌握知识、技能、态度等的过程。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

三、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1. 教学理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理论。

2.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包括形ative评价和summative评价。

四、教育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原则、体制、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师法》:是我国教师专门的法律法规,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内容。

3.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章程、学校规章制度等,规定了学校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

五、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包括教育质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

2.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一些常用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等方面。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过程、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等。

-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主要分支- 教育学可以分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等分支学科。

- 教育哲学关注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的目标等问题。

-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探讨研究和发展的规律。

- 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

三、教育学的教育观-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对学生的灌输和引导,注重知识的传授。

-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 教育学的教育观有传统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交往主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四、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家-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 洛克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来进行教育。

- 赫尔巴特是德国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按需分班"和"多元普及"的教育原则。

五、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经历了功能史、形态史和理论史等阶段。

- 教育学的现代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学的专业化和教育科学的兴起。

- 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注重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六、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 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

- 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

- 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验证教育假设和理论。

- 案例研究是通过深入分析具体事件和个案来探索教育问题。

以上是中学教育学的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知识点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章节细讲一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师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

2、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

3、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原始性: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教育飞跃: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具有阶级生、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现代教育教育第二次飞跃,产生现代教育,出现现代学校。

三个阶段: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

第二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是把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基本组成:第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组成部分。

(三)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种层次的体系。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教育大纲中);第四层次单位目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地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知识、原则、定理、定律)、能力领域(智能、学科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情感领域(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制订目标程序: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实施目标程序: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第三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制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四种:遗传(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和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先发展形成思维,后发展抽象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后才会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前后在连续。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身心不同方向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的个体身心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在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的道德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对道德总是作出判断;行动。

3、性别角色社会化(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的“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

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总是处在一种矛盾之中。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

社会性相互作用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是个性化功能。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功能: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构成: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流动: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间的流动;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方面表现:工作效率、工具损坏率、缩短掌握时间、创造能力、管理愿望与能力)(2)教育是加速现代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战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浸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文化浸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外部文化对学校教育的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没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可以浸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发展。

3、新科技革命与教育(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2)教学形式个别化。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第四节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考试的弃儿,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压抑学生成长。

原因:在脑体、工农、城乡差别还长期存在,商品经济还需要继续发展的条件下,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是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费的桥梁;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为学生开辟出广阔的用武之地;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家长学生向往升学,为了获得更充分更完善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