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优质版]

合集下载

河南教师资格证整理版

河南教师资格证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单选、判断部分)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P36—38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式表P62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2.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对于想要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的朋友们来说,掌握心理学的相关要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对于通过考试至关重要,更是未来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认知方面,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他们开始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还不够成熟。

情感上,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容易出现波动和冲动,同时也开始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验。

在意志方面,他们的意志品质逐渐形成,但仍需要进一步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

个性方面,中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也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和逆反心理。

接下来,学习理论也是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常见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记忆和思维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情境性。

在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方面,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因素。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因素。

教师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策略也是重要的一环,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

例如,复述、组织和精加工等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元认知策略则帮助学生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努力管理等,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资源。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备注(★非常重要的必考的 **老师末重点划记的但可能考的)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掌握心理学的要点,对于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以及提升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的要点。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

1、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到了高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更加成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推理。

2、自我意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对自我的评价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他们可能会经历自我认同的困惑和探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情绪情感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容易出现波动和不稳定。

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4、社会性发展中学生开始渴望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他们对友谊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面临着同伴压力和社会规范的挑战。

二、学习心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如内部动机(对知识的兴趣、求知欲等)和外部动机(奖励、惩罚等),以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2、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如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等)、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调节策略等)和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类型的知识,如陈述性知识(概念、原理等)和程序性知识(技能、方法等)。

了解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良好的自我认知、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2、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

河南教师资格证整理版

河南教师资格证整理版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单选、判断部分)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P36—38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式表P62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2.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高中版(整理版2012年考过)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高中版(整理版2012年考过)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 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 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概念
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流派。

3.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二、人的心理发展及相关理论
1.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2. 真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心理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三、研究与记忆
1. 研究的定义和重要原则。

2. 研究的过程和条件反射的形成。

3. 记忆的类型和记忆过程。

4. 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四、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研究困难和研究障碍的原因和辨识。

3. 学业动机和研究情绪的影响。

五、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特征。

2.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防治。

3.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 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2. 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以上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对学生心理和研究行为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精品)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版

(精品)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版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考点 1: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考点 2: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始终;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考点 3:心理健康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方面;师生关系方面;同伴关系;异性交往方面。

(3)学业发展问题◆考点4: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单纯恐惧症。

(3)焦虑症: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考试焦虑)(4)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

(包括起那个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5)网络成瘾◆考点 5:压力产生的来源:(2015 下简答)(1)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

(2)心理性压力源: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3)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 1:心理辅导的目标(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2)寻求发展(高级目标)◆考点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操作条件疗法):鼓励—积极性高;批评—改正)、(2)系统脱敏法:三步,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建立焦虑层次;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景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元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3)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四步,建立求助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改变有关自我认知。

(4)来访者中心疗法(5)理性—情绪疗法:情绪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心理学的要点对于成功通过考试以及日后的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在这个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能够进行假设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了解这一点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

比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假设来理解复杂的问题。

学习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和认知结构的构建。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情境、协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也是一个关键方面。

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体验较为丰富和强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例如,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作为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引导。

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智力。

在动机理论方面,需要了解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及作用。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能够持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或惩罚所驱动。

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他们真正热爱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另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是重要内容。

人格特质理论如特质理论、类型理论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从众心理、群体规范等都是需要关注的要点。

中学生开始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同伴的影响逐渐增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辅导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辅导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辅导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变环境等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优化其心理素质的目的。

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及职业选择辅导。

(一)学习辅导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既有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家庭教育等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学习信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内部因素的作用。

学习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念,科学地掌握认知策略和提高元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增强学习动机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学习行为,达到学习目标。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所构成。

因此,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

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方式——以学习成绩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更要注重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促使学生成功,从而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就感,进行自我激励。

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通过情绪反应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即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做起来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学习效率也高;相反,如果是缺乏热情、面对不感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低。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所以,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的状况,寻找缺乏兴趣的原因,培养各个学科学习的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page]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有没有怠慢、冷漠、依赖或退避的心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哪些影响;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良好的表现和不足;怎样改进不良的学习态度等。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心理学的要点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心理学要点。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认知发展方面,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情感上,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容易波动。

他们开始对自我和他人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受,对友情、爱情等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带来的各种情绪问题,需要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

社会性方面,中学生逐渐渴望融入群体,寻求同伴的认同和接纳。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社会现象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中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如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反馈等方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如复述、组织、精加工等。

元认知策略则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如计划、监控、评估等。

资源管理策略涉及时间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关键要点。

包括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

了解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有助于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掌握好心理学的要点,对于考生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了显著的提升。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不再仅仅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来理解世界。

例如,他们可以思考假设性的问题,进行数学中的代数运算等。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有了新的特点。

他们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较长时间,但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再来说说中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也变得更强。

在这个时期,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大,他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

在学习动机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得更加多样化。

内部动机,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增强;外部动机,如考试成绩、升学压力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点。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中学生正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这个阶段,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记忆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在不断发展,从机械记忆逐渐向意义记忆转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如联想、归纳、总结等,提高记忆效果。

思维方面,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时也会出现片面和极端的想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过程,还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心理学要点。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1、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能受到具体经验的限制。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出现波动,有时会过度自负,有时又过度自卑。

3、情绪情感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但稳定性较差。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

4、社会性发展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关注。

同时,他们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学习心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如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压力。

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2、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常见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元认知策略则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资源管理策略涉及如何合理地分配时间、利用学习环境等资源。

3、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事件、地理概念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解题方法、运动技能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1、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困扰、青春期心理问题等。

了解这些常见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好心理学的要点,对于顺利通过考试以及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和推理。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再仅仅依靠具体的实物操作,而是能够运用符号和概念进行运算。

了解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尊心变得更强。

同时,他们也更加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要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不同的学习理论,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动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外部动机则是由于外部的奖励或压力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热爱学习,同时合理运用外部动机来激励学生。

记忆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在不断发展,从机械记忆逐渐向意义记忆转变。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如联想、分类、复述等,提高记忆效果。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版(精品)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版(精品)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河南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最终版

河南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最终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多选、简答部分)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其特点为:(1半成熟、半幼稚(2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3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4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其特点为:1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2开始出现辩证思维3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先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5、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7、智力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8、智力的差异包括:(1智力的个体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9、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一)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二)性格的类型差异1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想出来的把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