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及主题实践展示的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0011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Modern &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讲课学时:30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本科各专业选修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相关历史课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开设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着重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性。
2、课程难点:抓住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与主流,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展开科学、深入的分析,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3、教学方法、手段结合多媒体,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闭卷考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导言教学基本内容: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意义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方法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基本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难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涵盖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历史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加深我的理解和记忆。
首先,我阅读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通过研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对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其次,我参观了一些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这些实地参观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生动和鲜活。
最后,我还进行了一些小组讨论和演讲的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的方法,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我不仅获得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还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我会继续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人文修养。
同时,我也希望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深入研究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门课程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将继续保持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浙大董海樱老师)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 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取得解放战争的 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 了巨大影响。
36
五、共产党敌后战场
(一)人民战争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全面展示《论持久战》
日军战略:速决战、阵地战
国民党军战略: 共产党军战略:持久战、游击战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延安整风运动与三大优良作风
37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25
(二)历史的必然选择
1.选择的过程: (1)社会主义风起云涌(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泛劳动主 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2)实践失败 (3)理性思考 (4)十月革命样板 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唯一选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 性:
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论
义、联合各弱小民族与平等待我之民族
14
第三章 中国的出路在哪?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5
一、睁眼看世界
(一)龚自珍:封建中国最后一位社会批判家 (二)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的建构者
龚自珍(1792-1841)
林则徐(1785-1850) 16
三、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及其困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分析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分析一、关于《纲要》教材教学的目的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规定,《纲要》这一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达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三个领会: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具体来讲,我们通过这一门课的教学应当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也就是现代化这两项基本的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
也就是说,要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的政治的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主义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20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实践教学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0110002课程类别:全院必修适用专业:全院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
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极度贫困落后的中国逐步变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学习本课程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谢奋斗。
实践教学学时:6学时二、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提高大学生辨别历史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实践,让大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加大学生在中国工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践教学基本原则1.与课程教学目标的相符合原则2.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相符合的原则3.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体受益的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四、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内容及考核(一)时间安排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周内根据各自课程表自行安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 nese hi story(三)开课对象: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到重大历史事件等到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学生自学、组织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教学展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教学展示以下是一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的教学展示,供参考: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问题和现象;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教学内容: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的照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二、基本脉络1.近代史部分:介绍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2.现代史部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重要事件和问题分析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2.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与分裂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4.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
四、小组讨论和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
五、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读后感或分析报告等。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照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2.案例教学:通过分析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作业布置: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3.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一、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将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二、课程大纲1.课程概述2.近代中国的开端: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朝统治的危机4.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5.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6.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7.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8.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9.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1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1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4.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展望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事件。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作业与考试: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组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包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
二、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驳“告别革命论”
近年来,出现了否定革命、 赞颂改良的错误思想倾向。有 人提出革命不如改良,“革命 常常是一种情感激流,缺少各 种理性准备”,“容易使人发 疯发狂,丧失理性”。他们扬 言,要“告别革命”。
二、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有人认为:“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离开了“以英 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 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介绍
(3)现代时期(1949年至今)分为三个阶段: A、1949~1966年,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 爆发前; B、1966~1978年,即从“文化大革命”爆发到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 C、1978~至今,即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
二、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奥运鸟巢
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二、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2、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情,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
革命、建设和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边成一 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介绍
3、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
(1)近代时期(1840~1919年)分为四个阶段: A、1840~1860年,即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开端到《北京条约》的签订; B、1860~1901年,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辛丑条约》的签 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C、1901~1911年,即从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爆发; D、1911~1919年,即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兴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高校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24;周学时:2。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其中讲授22课时,讨论2学时。
(五)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
导言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将提供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activities。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1. 北洋政府的组成和特点2.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3. 北洋政府的衰落和崩溃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主要人物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影响四、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期末进行课程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背景2.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成就3.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七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影响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过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第九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第十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展望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经验和教训2.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3.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七、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及主题实践展示的说明
2017-09-22
各位2017级同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主旨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阐释,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斗争,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本学期《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从上编综述起至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一致。
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50%。
其中平时成绩构成为:主题实践30分+讨论10分+考勤10分。
考勤要求:三次无故缺勤,考勤部分计0分且取消参加期末考试资格。
因主题实践部分在平时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大,现就具体情况做以下说明:
一、本学期《纲要》课的实践主题是“讲近代中国故事,树立四个自信”。
围绕着每一讲的教学主题,(1)讲故事。
选择一个有研究意义的近代中国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并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如“怎样看待西方侵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什么不能成功”等等,故事是认识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必须有真实的史实依据,否则不能给分;(二)实地参观考察。
选择一个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影响的地点,如照金、西安事变纪念馆等,以考察报告的形式来解释一个问题。
(三)家族史研究。
以“我的家族史与近现代中国”为线索,从家族命运揭示近现代中国历史变迁。
(四)以上内容可以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点来安排更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如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阐释(如《黄河大合唱》),拍摄微电影等。
二、主题实践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力、理解力和辨析力。
这一工作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小组考察报告(研究论文、微电影、作品等)和课堂展示两个部分,均以小组为单位提交(PPT、研究报告等各一份)。
课堂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成绩评定依据主题的新颖、论据的充分、表述的流畅及收集资料的难度来确定;论文必须有摘要、正文及参考资料(文后附资料来源——作者、书名、出版时间、出版社、页码),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报告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微视频时长10分钟。
展示时间由任课老师自行确定。
研究小组由同学们自由组合(一般7——8人为宜),这应是一个由共同的研究志趣而建立的小共同体,希望能够体现团体的力量。
学习委员在展示开始前向任课老师提交小组名单和发言顺序,名单上应包括班级、学号、姓名。
对于主题实践展示和报告、微视频等,各教学班将按10%—15%的比例评选优秀小组,并将其成果在公众平台展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2017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