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第2课时苏联的经济改革仿真模拟
江西省新建二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课件 岳麓版
第20讲
第21讲 单元整合
《环球时报》以《勃列日涅夫让苏联盛极而衰》为题,对其进行了全面评解 。文章说,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 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失败?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造成的混乱。 2.措施 (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什么好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会不会使 苏俄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
第20讲
第21讲 单元整合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 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 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第20讲
第21讲 单元整合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4.评价 (1)意义: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 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 【思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 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4张PPT)
水平提高缓慢。
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
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5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
1932,饥荒中的苏联人
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 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炮和导弹,军军工生备产竞差赛不多加占重国了民生经产济的负40%担。
——《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改革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互不相容、
截然缺对乏立正的观确念的,指把市导场思调想节当,作没“有市场从社根会本主义上”突加破以否
定。
“斯大林模式”
——《俄罗斯史》
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之比较:
比 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 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执政后期: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停滞。
1953―赫鲁晓夫―1964 1964―勃列日涅夫―1982
材料一:1971年后不允许提“改革”两个字,整个社会形
成了保持稳定、安于现状作的风“勃保列守日涅夫风气”。
材料二: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4300 11000 350 210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300 4500 340 44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 夫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doc
模拟 FANG —ZHEN —MO-NI仿真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第2课时苏联的 经济改革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1. (2015・江苏・19)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 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 年,苏联白身只有11%的钢锭采川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导学号42442232(B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木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屮“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 发明了连续铸钢法” “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等信息说明由 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选B 项。
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 革,排除A 项;20世纪50〜80年代是冷战时期,科技交流多少会受到冷战影响,排除C 项; D 项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科学。
2.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屮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 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 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导学号 42442233|( D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木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斯大林模式。
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理解运用 能力。
题干材料认为1952年苏联的谷物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比1940年增加了 48%,彻底永 远解决了谷物问题。
而这是在斯大林体制Z 下取得的成就,故是对斯大林体制的肯定与维护。
所以正确答案选D 。
A 、B 两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C 项当时没有进行农业改革。
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一轮复习)
·
材料3:
岳 麓 版 必 修
八·一九事件
Ⅰ·
·
新 课 标 历 史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 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 至发生倒戈。
Ⅰ·
4
材 料
岳
麓:
版 必 修
新 课 标 历 史
1991年月12月25日
·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历岳麓 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必新 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课 标
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
会历 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史 再次,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
都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改革适应。
B 岳麓1A、、下在列社关会于主勃义列国日家涅中夫进改行革的的最表早述B,、正没确有的摆是脱:斯大
版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400
300
1965
197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8 7 6 5 4 3 2 1 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1961—1965 1966—1970
Ⅰ·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岳 麓 版 必 修
新 课 标 历 史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
项目
·
第21课
岳 麓 版 必 修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Ⅰ·
·
新 课 标 历 史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
1964
1982
1991
江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思维升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易误指正①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②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④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1.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
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B.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C.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重工业上有计划优先发展解析:选C 材料中体现了列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贸易的思想,由此可知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一些企业交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体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
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解析:选D 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模式设立的目的是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是最终却实现了工业化,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串记]—————————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 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 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思维升华]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 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图示记忆]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图 示
[误区警示] 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 的。
3.(2017· 滨州市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1925年,苏联工业中 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 44.1%。据估计,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连同他们的家属在1926年 大约有230万人,仅占全国居民的1.6%。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苏联 ( ) A.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私有制 B.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C.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解析: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后,便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 的计划即通过农业集体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通过合作 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故 A、C两项错误;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而 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才最终完成,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 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配套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选PPT课件
斯大林模式
集体农庄
玉米
物质利益
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 。 (3)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史料三
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史料四
史料信息“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异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同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史料
史料信息
史料一
史料中的经济增长数据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注意其中的备注信息“‘一五’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指导性计划
所有制结构
主题一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同
前提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岳麓版】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Βιβλιοθήκη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一切为了前线”。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普遍实行 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①积极: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 重要作用。 ②局限: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 生产。 ②政治危机:农民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 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自由贸易 。 (4)意义 ①理论上:找到了一条过渡到 社会主义 的正确途径。 ②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苏维埃政权 得到巩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 (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 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 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都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以失败告终。 (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苏联的改革(共27张PPT)
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 中提出“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 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 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 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
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 我当过工人,那时 晓夫(1894 —1971),原苏联领 导人。候没有社会主义, 1953—1964任苏共中央 可有土豆;如今社 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 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 ;第二次 会主义建成了,土 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 豆却没有了! 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 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 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 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 同点是 ( ) A.导致苏联经济的停滞 B.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4.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 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课堂检测
1.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 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 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是 ( )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动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D
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 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第2课时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僵化经济模式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涨”危机
[ 解析 ]
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 1975 ~
1980年增速较慢,美国工业产值增长有一定的起伏,从图中得不出美国的工业 产值增速高于苏联,故 A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僵 化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 涅夫改革,改革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B 项正
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 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执政史》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比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
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 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 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 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史料三 “他(戈尔巴乔夫)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
3.评价 传统观念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______ 的束缚,也取得一定成效。
建成共产主义 ”的 (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局部调整;其“______________ 目标脱离了实际。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混乱。
收购 自留地 (1)农业:实行 ________ 制,允许农民拥有 ______________ 和牲畜;开荒,
大种玉米;将农业机械出售给集体农庄。 (2) 工 业 : 下 放 企 业 管 理 权 , 企 业 拥 有 调 整 工 资 的 权 利 , 推 行 物质利益 ”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______________
[配套K12]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淄博)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观点( B ) A.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B.认为应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C.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D.认为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18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于1921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说明苏联应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1918年刚刚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进行总结,故C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说明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故D项错误。
2.(2016·无锡)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导学号 42442236( B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 未考虑农民口粮,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师大附中)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 第2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夯实基础【P101】一、赫鲁晓夫改革【基础梳理】背景(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领导层变化)。
(2)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措施农业方面(重点)(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2)给企业部分权利。
(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结果:无力破除斯大林模式,但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重难突破】赫鲁晓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的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真题演练】【例1】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D)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限定“1952年到1964年”。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方面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因此选D项。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故排除A、B两项;C项“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情况,排除。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基础梳理】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出现的问题。
措施(1)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2)工业方面(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1张PPT)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最高领导地位
(3)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材料:赫鲁晓夫于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一个“内部
报告”
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 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 许的。……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 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 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的损失……
1953年斯大林逝世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的合资企业;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2)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经济改革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②结果: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作为指⑶导思想运,背用离社会经主义方济向;手段,刺激企重工业,特别 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 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
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措施: • • • • 工业上(重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 国相抗衡的水平。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现役武装部队
坦克
1968
1978 1968 1978
350
210 8500 10500
340
440 32400 50000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1968
1978 1968 1978
5100
4500 360 172
加盟共和国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 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 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 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 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 人。”。
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8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1965 1970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及经济改革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
基础攻关
2
考点突破
3
仿真模拟
基础攻关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英、法、美、日等对苏俄进行 __武__装__干__涉______;___国__内__战__争_____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解析] 题目的意思是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敌人的进攻,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又夺走了人民的粮食,使人民忍饥挨饿,苏俄新生政权隐藏着危机,故 A 项正确;政府并没有实行战争政策,故 B项错误;德国军队并没有大举入侵苏 俄领土,故 C项错误;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 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苏俄(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经济政 策调整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2)苏联对斯大林体制的多次改革,收效不大,显示了社会 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曲折性和艰巨性。
2.(1)私有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进行调整。 (3)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激发出了活力,但它不是万 能的,因而还不断变化。
[图解识记]
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体制 1.背景:斯大林领导苏联实施工业化和 ___农__业__集__体_____化,实施国民经济 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2.时间:20世纪___3_0____年代中期确立。 3.特征:实行单一的 ___公__有__制_______;实行___高__度__集__中_____的经济管理体 制;实行排斥 _____市__场_______的_指__令__性__计__划_____经济;主要以 ____行__政________ 手段管理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真题分类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备注:无)2015年题组(备注:无)2014年题组1.(2014·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考点】赫鲁晓夫改革【解析】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背景材料,故C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2013年题组(备注:无)2012年题组(备注:无)二、非选择题(备注: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第2课时苏联的
经济改革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
1.(2015·江苏·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导学号 42442232 ( B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等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选B项。
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排除A项;20世纪50~80年代是冷战时期,科技交流多少会受到冷战影响,排除C项;D项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科学。
2.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导学号 42442233( D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斯大林模式。
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理解运用能力。
题干材料认为1952年苏联的谷物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比1940年增加了48%,彻底永远解决了谷物问题。
而这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下取得的成就,故是对斯大林体制的肯定与维护。
所以正确答案选D。
A、B两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当时没有进行农业改革。
3.(2016·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
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导学号 42442234( A ) A.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
D.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家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实质是加强了企
业的自主经营,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修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完全承认市场调节,故D项错误。
4.(2016·德州)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导学号 42442235( B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5.(2016·晋中)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
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
材料表明( D )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D.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解析] 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故B项错误;因此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因此未达预期,故D项正确。
6.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C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