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图片锦集4(高清)

合集下载

青铜纹样

青铜纹样

青铜纹样中国青铜文化兴盛于商周时代,它的发展和衰落伴随着整个奴隶社会的始终。

青铜纹饰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纹饰孕育在陶器文化的土壤里,它的纹饰经历了由流散到整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后,出现了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法,通体满饰花纹。

青铜器上常饰有千奇百怪的纹饰,达些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这些纹饰内容复杂,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和人事活动图案。

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纹饰非常质朴,结构粗犷,最常见的纹饰是饕餮纹。

商代晚期的纹饰则趋于繁缛的作风,图案多姿多彩,有弦纹、云雷纹、滑纹等几何纹;有将牛、羊、虎、象等动物进行抽象、变形后的动物纹;还有以想象中的动物来构思的饕繁纹、夔纹、龙纹等。

单时的青铜器纹饰流行通体满花,而且有时以几种图纹交织,并有主题、陪衬之分,形成各种不同效果,观赏价值极高。

西周初期主要的纹饰仍是繁餮纹,并新增了长鸟纹,凤纹也颇为流行。

西周晚期,土些象生动物纹饰已经绝迹,最流行的纹饰是窃曲纹和瓦纹,还有一种带状环纹文叫鳞纹的,也很爱用。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衰弱,诸侯各霸一方,早期青铜器那种带有浓覃宗教色彩的传统被打破,地域性及创新精神被更多地表现°已往奔放的粗花渐变为工整的纳税。

最常见的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螭龙纠结在一起,不断地穿插和盘旋,装饰非常华丽、复杂,叫做蟠螭纹,另外,还有几何形纹、贝纹等,它们具有图案化的倾向,而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并且这时的纹饰中有了大量的宴乐渔猎等生活场面,非常富于时代气息。

秦汉以后,镶嵌工艺不断发展,纹饰不再占有重要意义了。

一、动物纹1象生动物纹●鸟纹:鸟首作前视或回首状,其上大多有上翘或下垂的羽冠,多为圆眼、钩喙,尾有长短。

长尾高冠的鸟称为凤鸟。

●虎纹:一种作虎头状,其额顶有一对环形竖耳,另一种为虎的侧视爬行纹饰,较为形象。

●牛纹:一种是牛头状兽面纹,有作主题纹饰,有在器肩或器鋬上作为附饰的,也有牛的全躯侧视形象。

象纹有长鼻上卷、牙齿外露,一般多饰在方彝、钟、铙和尊等器物上,也有个别象纹作为器物主题纹饰的,或仿象形状做成象尊的。

青铜器鉴赏ppt

青铜器鉴赏ppt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 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 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 的一种器物。进人封建社会以后, 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
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重 875公斤。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说为 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此鼎形制雄伟, 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 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 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 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
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
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
器)鼎、鬲、豆、爵、角、觚、 尊、壶等。
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
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 酒器为主。
炊煮器有鼎、鬲; 食器有簋、盂、豆; 酒器有觚、觯、爵壶; 水器有盘、鉴。
中国古代青铜器 类别及作用
青铜饪食器 青铜酒器 青铜兵器 青铜盥水器 青铜乐器 青铜杂器
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 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 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 宝。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 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现藏 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盂鼎铭文
内壁有铭文 291字,内容为周王 告盂,殷代因酗酒 而亡国,周代忌酒 而兴,要盂一定要 很好地辅助他,敬 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同时记载给盂的赏 赐。
大克鼎
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 重,重201.5公斤,底部三足已 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 显得沉稳坚实。内壁铸刻的长 篇铭文共计290字,记载了周王 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 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 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 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 祀师华父。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图) 2011年11月30日10:40 人民网微博1、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

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青铜尊介绍: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

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

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

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

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

在这件青铜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

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背景资料: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2、青铜半两钱来自中国。

秦国,公元前3世纪。

中国的圆形钱币在这枚钱币上刻有“半两”二字,“半”在洞的右边,“两”在左边。

半两意为半盎司,是钱币的重量。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半两币是强大的秦国的通用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国获得战争胜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国。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展开全文古藏社:依拖于行业,立足于专业,不卑不亢,不追捧,不盲从,成为大家学习的一个平台收藏的道路上,古藏社与你不见不散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

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

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

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

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

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礼器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使用者还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

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

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

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

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青铜器:卣

青铜器:卣

青铜器:卣青铜器:卣卣(yǒu)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卣为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2011年4月,山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商鸮卣】的图片,在新浪微博上被网友疯转,网友称其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是最“萌”的文物。

这种现代、新潮的解读文物方式颇受网友热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956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

宽13.4厘米。

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

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

1、【蟠虺(huǐ)纹提梁铜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34厘米,口径12.5—15.6厘米。

卣体横截面作椭圆形,花苞状盖纽,提梁两端作兽首。

腹部满饰变形夔纹,首足不现,纠结难分。

这种极度图案化的纹饰是江南地区青铜器的特色之一。

2、【公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23厘米,口径10.2—12.8厘米。

低体垂腹,横截面呈椭圆形,提梁饰蝉纹。

颈饰相对回首夔纹,中置浮雕牺首。

盖、器均饰对凤纹,凤首回顾,羽冠相交下垂。

器身两面的纹饰稍异。

此卣纹饰华丽,铸技精湛,堪称青铜器中之珍品。

盖、器同铭:“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

”3、【鼍(tuó)龙纹提梁卣】朝代:春秋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湘潭市出土。

高49厘米,口长27.2厘米,口宽19.5厘米。

这件提梁卣器身呈壶形,带盖,扁腹,圈足。

器盖及器身都铸有鼍龙纹、蛙纹、蛇纹相互混杂的图案。

这些图案与云雷底纹相交织,构成一幅具有浓厚南方水乡地域色彩的图景。

龙,即扬子鳄,与蛇、蛙等相同,多见于南方潮湿多水的地区,以其形象为纹饰的器具当时很常见。

4、【兽面纹龙首提梁卣】朝代:商代馆藏:山西博物院1959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

馆藏几件铜镜赏析(11)

馆藏几件铜镜赏析(11)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几面精美铜镜赏析铜镜是青铜工艺的一种,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

远在六七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烧制的陶盆作为盛水鉴容之工具。

自冶铜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就用青铜器盛水,也就是盛水的铜盆(鉴)是最早的镜子。

因此,古人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之格言。

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铸铜匠师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铜水盆化成了铜镜,铜镜背有花纹,背心有钮孔。

今天,铜镜虽然已失去了它的鉴容作用,成为历史的遗产,但它以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工艺形象揭示了我国古代铜器冶铸技术的一个侧面和数千年间人们审美观念、情趣的变化与发展。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丰富精美,作为一名业务工作人员,我实不忍独自徜徉于这铜镜营造的古韵风情中,遂从三百多面铜镜中拣选几面极其精美者,与大家共赏之。

(图1)如(图1)此镜名曰:汉七乳瑞兽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泾川出土,直径14.0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九枚小乳钉,间以云气纹,其外是宽弦纹带和一周短斜线纹。

外区主体纹饰为云气纹衬地的七乳神兽图案。

宽缘上饰锯齿纹,双线波折纹各一周。

镜面微凸。

汉代铜镜盛行乳钉纹,钮座外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乳钉间饰以禽兽纹。

其中以七乳禽兽纹为最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南朝梁简文帝在《望月》一诗中写道:“流辉入四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可见七子镜在当时也是很著名的。

七子镜的七区图纹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

(图2)如(图2)此镜名曰:汉铜华双铭带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平凉征集,直径14.5厘米。

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

座外两周凸弦纹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铭文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每字间夹一“@”符号。

外区铭文是“清治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遝以为信清光平宜佳人”。

窄缘镌刻金代验记“□州录事司监□官□”。

中国青铜器器物介绍大全(300P)

中国青铜器器物介绍大全(300P)
青铜器简史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 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 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 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 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 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 35 度,加锡 5%,其硬度就提高为 68 度;加锡 10%,即 提高为 88 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4
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 11 世纪末—公元前 7 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 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 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 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彝 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 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 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 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 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 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 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国之重器 鼎盛千秋

国之重器 鼎盛千秋

品质生活·艺术欣赏国之重器 鼎盛千秋文/天禧 图/上海博物馆华夏中国,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

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大鼎在当时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

近日,上海博物馆联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自商代晚期至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弘扬捐赠者爱党爱国情怀,以此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社会各界献鼎赠国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馆内所藏的21件青铜鼎,均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尤以潘氏家族捐赠的大克鼎和大盂鼎最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有长篇铭文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

清末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年间,陕西眉县、扶风地区先后出土了三件青铜大鼎。

此三鼎不仅出土时间、地点相近,且均为西周重器,因而被誉为“海内三宝”。

三宝中的两件为潘氏家族所收藏,另一件与之齐名的是山东潍县陈介祺所藏的毛公鼎,也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离乱之世,“海内三宝”历经劫难,如今分居三地。

毛公鼎自1948年越过海峡,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从此一峡之隔,三宝难以相会。

潘家珍藏盂克双鼎,历经战乱,世代守护。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盂克双鼎无偿捐赠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潘达于(1906—2007)女士是苏州名门潘世恩、潘祖荫之后,祖籍苏州。

本家姓丁,父亲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县。

1923年,l8岁的潘达于嫁入潘家成为潘祖年的孙媳,丈夫、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就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

据资料显示,潘达于女士分批捐赠珍贵文物共计五百件。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奉调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2004年2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祝贺两尊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的寿辰。

商朝经典且精美的青铜器

商朝经典且精美的青铜器

商朝经典且精美的青铜器什么是青铜器呢?青铜器(Bronze Ware)就是⼀种红铜和锡以及铅的合⾦,硬度⽐铜还⾼。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六千前的古巴⽐伦的两河流域,但是我国从商朝开始青铜器的制作则更加精美和多样。

镇国之宝——司母戊⿍司母戊⼤⽅⿍第⼀、后母戊⼤⽅⿍后母戊⼤⽅⿍,也被⼈叫做司母戊⿍、后母戊⿍等,于1939年3⽉在河南安阳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过⼀番考究得出,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作的,是商周时期青铜⽂化的代表作。

后母戊⼤⽅⿍在其⿍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个字,整个形状呈长⽅体,⼝的长宽分别为110cm、79cm,壁厚6cm,连⽿⾼133cm,重达832.84kg。

后母戊⼤⽅⿍的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

后母戊⿍最开始出⼟的时候,正值抗⽇战争,因为其体积过⼤,且怕被⽇军抢⾛,便选择重新将其掩埋,抗⽇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6⽉重新出⼟,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

1959年铜⿍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今。

后母戊⿍是迄今世界上出⼟最⼤、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晚商青铜戍嗣⼦⿍戍嗣⼦⿍铭⽂第⼆、戍嗣⼦⿍戍嗣⼦⿍于1959年在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其⼤体形状为圆形、⼝沿⼆直⽿,三蹄⾜,器内共铸有铭⽂三⾏三⼗字。

通过这段铭⽂,我们得知戍嗣⼦⿍是在商某王某年,九⽉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室赏赐给戍嗣⼦⿍贝⼆⼗朋,戍嗣⼦因受荣宠,作了这件祭祀交⽗亲的宝⿍。

⼗⼤传世国宝之⼀四⽺⽅尊第三、四⽺⽅尊四⽺⽅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于1938年出⼟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铺转⽿仑的⼭腰上,其⼤体形状为长颈,⾼圈⾜,颈部⾼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夔纹和兽⾯纹,四⾓各塑⼀⽺,肩部四⾓是4个卷⾓⽺头,⽺头与⽺颈伸出于器外,⽺⾝与⽺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上。

同时,⽅尊肩饰⾼浮雕蛇⾝⽽有⽖的龙纹,尊四⾯正中即两⽺⽐邻处,各⼀双⾓龙⾸探出器表,从⽅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常常参观博物馆,青铜器形态多种多样,其使用功能与名称与现代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

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顶)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省市郊出土,因鼎身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王鼎战国,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早期的青铜簋跟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1,周应侯见工簋西周美国季融先生藏高23、1厘米口径19、2厘米腹深11、9厘米腹径24、5厘米重4589、4克曾侯乙簋战国早期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加热博物馆藏1979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c108)通高31.8、口徑22.2、座高10釐米,重12.8公斤。

春秋战国青铜器

春秋战国青铜器

二、容器
——实用器、礼器 鼎
威权象征:列鼎 实用价值:扁圆鼎 战国中期中原开始流行
装饰虽华丽却不庄 严 ——转向观赏
形体不再巨大,配 盖——看重实用
错金银有流鼎(战国中晚期,高11.4厘 米) 出土在东周王城范围内,应为周 器。鼎身设流口,十分罕见,金银错的 四瓣花和顶盖的铺首钮也很新奇。
铁足鼎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长55.7,宽4.6厘米) 剑格一面嵌蓝玻璃,一面嵌绿松石。有“越 王勾践自作用剑”铭。剑刃锋利,至今犹能 断发。应经硫化处理,故而无锈。
错金银虎噬鹿器座(战国中期,高21.9,长51厘米) 应系漆木屏风的底座, 表现斑斓猛虎吞食小鹿。游牧民族的艺术常以猛兽为题材。
四、北方民族
三、铜镜、带钩等
铜镜——
用途:古人照鉴容貌的青铜用具 形制:多扁平圆形,正面光亮,以
鉴容,背面或光素、或加装饰(随 镜身铸出、或加金银玉石等) 发展:
最早: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 商、西周:出土在豫陕冀京等 战国中晚期:最早艺术高峰
齐家文化 殷墟
主要出土:楚地量大,洛阳、齐都 故城精美
图案:精美,满密,清晰 题材:四叶、菱形、蟠螭、夔龙、
新器形(实用)—— 鉴(大盆) 发展:春秋中期出现;春秋晚期、战国流行;西汉延续 造型:可方可圆 功能:贮水、盛冰;特大者可沐浴;取照容貌(镜)
吴王夫差鉴(春秋晚 期,高45厘米) 鉴 内有铭文3行13字,记 此器属与越王勾践有 血仇的吴王夫差。
敦 造型:盖与身常形制相同 发展:春秋中期出现 春秋晚期~战国流行 功能:盛饭食
整体动物形
牺尊(春秋晚期,高33.7厘米) 今日看,其造型近乎丑陋,但古 人的观感必不如此,否则,类似 的牺尊不会长时间、大范围流行。

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称及造型

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称及造型


朕匜,铸于西周中期,藏于陕 西省岐山县博物馆
• 匜(读音:yí)是中国先秦的礼器 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盛于东周。用 于“沃盥之礼”,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中国古代在 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周朝时 期,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 合变为盘、匜组合。
• 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 四足。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 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 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 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 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 满花纹,造型不一。

曾侯乙编钟,铸于战国早期,藏于 湖北省博物馆
• 钟(读音:zhōng)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 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 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 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 《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对钟的形制有详 细的描述:钟身像两爿瓦片对合的形状, 两侧形成的锐角名为“栾”,亦名“铣”; 两铣之间,下缘名为“于”;于上名为 “鼓”,鼓的中部用来打击之处名为 “隧”;鼓上名“钲”,钲由钟带纵三横 四分为十二格,每格有三个钟乳突起,名 为“枚”或“景”,钟带名为“篆”;钲 上是椭圆的钟顶,名叫“舞”;舞上是悬 挂钟的柄,名“甬”;甬端平正,谓之 “衡”。甬近下部有半环固定件,称为 “斡”,或铸成兽状,称为“旋虫”。半 环中贯一正环,用来悬在钟架(“虡” jù ) 上,称为“旋"。
• 盨(读音:xǔ)是中国周朝时 期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 祀和宴会时用于盛放做熟的谷 物。
• 盨形制与簠很接近,但盨为圆 弧形。椭圆口,有盖,两耳, 圈足或四足。盖和器皿对称, 翻开可用来盛放盛黍、稷、稻、 梁等食物。盨出现于西周早期, 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说文解 字记载:“盨,负戴器也。从 皿须声。”

世界青铜时代的代表,30件顶级战国国宝(高清大图)

世界青铜时代的代表,30件顶级战国国宝(高清大图)

世界青铜时代的代表,30件顶级战国国宝(高清大图)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又一大变革时期。

经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为减少,到公元前476年,周朝诸侯国由140多家诸侯减至20余家。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命韩、赵、魏为三家列位诸侯,战国七雄由此正式形成,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地图战国时期,是青铜时代的晚期,铁器时代的开端。

但青铜器具依旧是社会,其青铜业仍旧向前发展,复杂的青铜器制作已使用焊接技术,有些铜器表面鎏金,有的刻以花纹或错以金银,工艺水平极高。

战国漆器业与玉器发展也有长足进步,战国后期有的漆器上加镶金属口沿,不仅使胎质极薄的漆器得以加固,而且使漆器更加美观大方,战国玉器种类较前代更为丰富,按其功能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日用器具三类。

其中装饰品大为流行,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今,战国时期传世至今的,大多为铜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30件历史文物。

战国商鞅方升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商鞅戟商鞅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镶嵌云纹敦战国镶嵌云纹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错金银鸟兽形盉战国错金银鸟兽形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人物龙凤帛画湖南省博物馆藏曾候乙编钟曾候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四川省博物院藏战国虎纹铜戈战国虎纹铜戈四川省博物院藏战国木雕双头镇墓兽战国木雕双头镇墓兽荆州博物馆藏战国错金银兆域图铜版战国黑科技错金银兆域图铜版河北博物院藏战国鹰顶金冠饰战国鹰顶金冠饰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藏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战国曾侯乙尊盘战国曾侯乙尊盘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子禾子青铜釜战国子禾子青铜釜国家博物馆藏该釜腹部有刻铭9行,记载子禾子颁布容量标准,大意是:子禾子命人告知陈得:左关釜的容量以仓廪之釜为标准,关和以廪升为标准。

夏商西周工艺品-青铜器

夏商西周工艺品-青铜器

传说中“有首无身”的饕餮、面具、神树 造型能力惊人,极巨大
面具(高60,通耳宽134厘米)专家认为,表 现的是古蜀王蚕丛,因史称蚕丛“纵目”。
立人像,高262厘米
江西新干大洋洲
商中晚期 礼器、乐器、兵器、工具 当地制品粗犷,中原制品精美
大洋洲兽面纹盔
征 有流,后有 前流和后尾皆尖 喇叭花状
尾,口缘两 状(原系兽角,
柱,下三足,后仿铜器),可
可温酒
温酒
发 夏:青铜容 展 器主体
商晚期:被 觚取代
商晚期:或方或圆,或高或低, 腰部或柔细或壮硕,扉棱或有或 无,装饰或繁或简;细腰挺拔优 雅,方口方足四棱身曲直变换 西周:细腰装饰简化,造型优美
温酒器
觯(zhi) 斝(jia)
得名自
铭文。出土在王陵区大墓里,应
是后代统治者为祭祀商王武丁或
祖甲的配偶戊铸造的。
“妇好”偶方彝(口长88.2、宽17.5厘米,重71千克) 为两个方彝联体。造型颇 似殿堂,如今的仿商宫殿建筑多受它启发。盖上的鸟纹或为商人的图腾——玄鸟。
西周早期——
发现:主要在歧周、 宗周和成周
风格:似晚商,威严 神秘,延续高峰
2、动物纹
兽面纹—— 形象:鼻梁居中,左右对称 构成:单独纹样 分类:牛头、羊头、虎头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 对这种纹样,
饕餮是常见的又一 称谓,还有专家会 根据不同的形象特 点,分别以牛头、 羊头、虎头命名。
龙纹—— 作用:或做兽面的组成部分,或做独立装饰 发展:商和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以后变化较多
2、食器


鼎(ding)
烹煮器 鬲(li)
甗(yan)
用 烹煮肉食,实牲祭祀、燕飨 途 礼器中心,体现等级、礼法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作为国宝青铜器仿制品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限量仿制,全球绝版发行2000套。

作为建馆(1912年)纪念,第1912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古老文明跨越两千年,迎接千年复兴,自建馆以来,首次将馆藏的最著名的十大国家国宝级青铜文物(通称十大国宝),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是博物馆建馆百年来首次遴选中国青铜器文明史上十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典之作顶级国宝,以其仿制品面世,精选优质青铜采用古老的浇铸法手工完成,形神直逼原件,其工艺之精湛为国内外文物复仿制品所罕见,代表着当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全球限量绝版发行2000套,发行2000套后,随机在国家权威公证机关公证下毁模,其中编号1912号、2008号等特殊编号分别已被国家博物馆、北京奥组委、香港博物馆等权威馆藏单位永久珍藏,0001号亦被嘉德拍卖行收藏并将于2008年进行拍卖。

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的分类铜器主要可以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

列鼎通常为单数。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酒器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

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

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

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

尊、卣相配套使用。

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

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

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

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

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

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

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1、容器(1)食器:鼎、鬲、簋、敦、豆等。

(2)酒器:爵、角、尊、觥、方彝、卣、瓿、壶、瓶、缶。

(3)水器:盘、鉴、盂、盆、匜。

(4)度量衡器:釜、升、量、衡、尺、权。

2、乐器:铙、钲、錞于、钟、铎、铃、鼓。

3、兵器:戈、矛、铍、戟、钺、刀、剑、弩、镞、盔。

4、工具:斧、锛、凿、削、铲、镰、镢。

5、车马器:辖、轭、轴饰、舆饰、毂饰、衡饰、銮。

中国比较有名的古代青铜图片1、司母戊大方鼎2、四羊方尊3、长信宫灯4、十五连盏树形灯5、青铜奔马关于邢侯簋的介绍1、邢侯簋的作用:中国古代食器和祭器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

2、邢侯簋的形制特征: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高约20厘米,器身纹饰精美,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

3、邢侯簋的纹饰:腹身饰两两对应的象纹,四垂耳上装饰着精美的兽纹。

4、邢侯簋的铭文: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内史曰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拜稽首,鲁天子厥濒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

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5、邢侯簋的历史:1921年间盗墓者在邢台的邢侯墓中盗得,卖到河南洛阳文物市场后,被当时英国籍的希腊巨富尤莫伐拉斯购得,由于对我国历史的不了解,他都不知道自己得到的竟是中国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回到英国后他便把邢侯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并一直在该博物馆保存至今。

介绍完了那么多的古代青铜器。

我们来说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吧。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之纹饰: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终于收集齐了!鉴赏石雕木雕必不可少——古代青铜器纹路大全!

终于收集齐了!鉴赏石雕木雕必不可少——古代青铜器纹路大全!

终于收集齐了!鉴赏石雕木雕必不可少——古代青铜器纹路大全!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青铜器纹饰一弊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

青铜艺术十五件顶级青铜尊细品江湖中的绝世青铜

青铜艺术十五件顶级青铜尊细品江湖中的绝世青铜

青铜艺术十五件顶级青铜尊细品江湖中的绝世青铜青铜尊属于一种大中型盛酒器,亦是青铜礼器之一,所谓礼器,也就是用于祭祀天地、神明、祖先之器,其身位之尊不言而喻。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鸡彝鸟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

青铜一梦三千年,在如今的市场中,国宝青铜重器的出现次数可谓寥寥无几,但每一次的出现必定会在收藏行业引起不小的轰动,每一次都有王者回归之气势。

绝世青铜,今天我们盘点青铜瑰宝之尊,回顾五年青铜尊在各大拍卖行的沉浮之路,带大家一赏其精美华贵的身姿。

古藏社查找所有大拍卖行的青铜重器,整理出近几年拍卖市场中的青铜尊,按拍卖价格排序,呈现给大家最为精彩的国之瑰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收藏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

商晚期安陽青銅饕餮紋方尊高 52.4 cm估价:$6,000,000-8,000,000美金成交价:37,207,500 USD (含买家佣金)來源纽约佳士得 2017年3月15日大阪藤田美術館珍藏,入藏於1940年前。

展覽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中國殷周銅器展》,1958年11月25日至12月7日。

大阪,日本經濟新聞社,《古代中國青銅器名品展》,1960年8月30日至9月11 日。

文獻《藤田美術館所藏品圖錄》,卷一,藤田美術館,大阪,1954年,編號77。

《中國殷周銅器展》,日本經濟新聞社,東京,1958年,編號54。

水野清一,《殷周青銅器與玉》,東京,1959年,85頁。

《古代中國青銅器名品展》,日本經濟新聞社,大阪,1960年,編號41。

梅原末治,《日本蒐儲支那古銅精華》,卷二,大阪,1960年,編號132。

貝塚茂樹編,《世界美術全集:中國1,殷、周、戰國》,卷12,東京,1962年,編號35。

《藤田美術館名品圖錄》,藤田美術館,東京,1972年,編號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