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能“弃简复繁”的三大理由

合集下载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近年来,关于恢复繁体字的讨论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本人是持反对态度,这篇文章就繁体字的利弊、恢复繁体字的不必要、恢复繁体字的实施难度三个方面论述反对恢复繁体字的理由。

一、繁体字的弊端首先繁体字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所反映的构形理据,所蕴含的传统思想,都不是全面系统的,因为汉字在繁体字之前,还有殷商以来的一大段历史。

自殷商以来的汉字流变的过程中,隶变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隶变使得汉字的象形意味大为削弱,许多汉字的形义关系也变得隐晦。

楷书繁体字是在隶变形成的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楷化后形成的,在保留古文字构形理据方面业已大为逊色。

如果说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把先秦古文字也包括在内,但通常所说的“繁体字”,并不能涵盖先秦古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当“复繁”者强调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护简”者并不认同的原因。

他们常常反驳说,如果要保护传统文化,大家都要去写甲骨文和金文,甲金文才是真正的传统之源,对此“复繁”者似乎也不能做出有力的回应。

我们认为,楷书繁体字较之简体字,虽然更多地保留了一部分汉字的构形理据,但繁体字本身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隶变已经丧失了较多的理据内涵,楷书繁体字更是如此。

其次,繁体字在靠手写的时代,它的难写、难认、难记等缺点是客观存在的,特别在文化普及方面,有着较大的障碍。

要说繁体字理据较强,这话不假,但也不是人人看到繁体字都能进行结构分析,并且能够根据形义分析掌握字义,解读经典。

因为见形知义是文字学家、训诂学家的本事,需要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字学知识,特别需要汉字源流演变的知识,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一般人要说清某个繁体字的来龙去脉,弄懂这个形为什么表示这个义,是不容穀”字、“發”字,其结构切分与一般的形声字不同,它们的意符都易做到的。

简繁之争根源、实质探析

简繁之争根源、实质探析

例如 , 简体 的“ ” 来 自汉 代 的草 书 , 东汉 《 帝 千字 文 断 简 》 就 有 这 个 字 。简 体 的 “ ” , 汉 汉 字 在 章 里 书 字 在
代 的居 延简 和敦煌 简 里也 已经 广泛 使用 。 一 到 J近代 , 始 出现有 政 府参 与 和 干涉 的 简 化运 动 :1 3 『 开 9 5年 , 当时 的 国 民政 府就 曾公 布 过 一批 简
简 繁 之 争 根 源 、 质 探 析 实
李 开 拓
( 华大 学 学报 编 辑部 , 北 吉林 吉林 1 2 3 ) 303

要 : 字本 质上 是记 录汉 语 的 工 具 , 符 号 。 简化 字 不 影 响 中华 民族 的 文化 传 汉 是
承和 传播 。繁 体 字文化 的保 护 不是 只有 通过 全 民使 用繁 体 字才 能做 到 。在 简体字使 用 了 半 个世 纪 的今 天恢 复繁 体 字 , 不现 实也 不 可 能 。这 场繁 简之 争 启发 我 们要 注 重对 民众进 行 语 言文 字基 础知识 的普及教 育。
有2 0多种写 法 , 有繁 有简 , 简相 差很 大 ) , 综合 来看 , 画简单 的 出现 的次 数多 , 画 繁 复 的使 用 繁 等 但 笔 笔
较 少 , 来 , 画简单 的逐 渐 定型 , 后 笔 而成 为汉 字继 续演 变 的基础 。这 就是 甲骨文 时期 的汉字 简化 , 简化 原 则显然 是追 求汉 字 的简单 、 晰 、 清 易用 。其后 , 当长一 段 时 间 内 , 字 都 是这 样 进 行演 变 的 。但 是 , 相 汉 汉 芋演变 是缓 慢 的 , 且 前 后 相 承 。 汉 字 演 变 为 楷 书 之 后 , 体 的 演 变 处 于稳 定 状 态 , 形 的 简 化 增 而 字 字 多 据 统计 , , 我们 现 在使用 的简化 字 8 % 是 由古 代 传 承下来 的 , 中在先秦 两汉 时就 有 的 , 0 其 占到 3 % 。 0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又是由汉字构成的。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但是,古汉字的繁体字体量大、难以辨认,造成了诸多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现代化,逐渐出现了简化字,使得汉字的识别、理解和使用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本文将探讨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性1.方便易懂的交流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们交流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网络媒介进行交流。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交流。

由于笔画繁多,字体过于复杂,识别、打字等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出现差错。

如果大家都使用简体汉字,那就会极大地方便我们的交流,无论是读写还是输入。

2.提高识字能力对于学汉字的人来说,对于繁体字的一看便蒙,这使得有些学习者望而生畏。

识繁用简能够使学习汉字的初学者更容易入门,并且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意义上,简体字往往得到更多的青睐。

3.简化政府工作政府机构作为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履行者,其工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他们都要处理大量的文件和书信,如果这些文件字体过于繁琐,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给政府工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难问题,甚至是错误。

二、汉字识繁用简的可能性1.顺应时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识别、输入和使用的方式也逐渐改变,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坚持一定要识刘BH京的古汉字,就使得人们的生产和学习都变得低效和困难。

而采用简化字,不仅使得汉字的使用变得容易简单,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汉字的学习和交流中来。

同时,简化字更容易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并且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了智慧中国和美好中国的目标。

2.提高汉字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各种文化的快速流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学习汉字。

但是,古汉字的繁难程度,却让许多外国人望而生畏。

汉字简化原则

汉字简化原则

汉字简化原则原则有三条:1、以述而不作之原则;(只根据目前已有的汉字进行简化,不重新创作新的汉字)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社会上普遍流行和通用的简体字最先采用)3、原字笔画甚简者,不再求简。

(原来的汉字笔画简单不复杂的,不再简化)此外,汉字简化还需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尊重汉字的演变规律,避免过度简化导致失去文化内涵。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

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

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

“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

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汉字的简化与繁体字的传承

汉字的简化与繁体字的传承

汉字的简化与繁体字的传承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字也经历了简化与繁体字的传承的过程。

汉字的简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简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速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简化字的出现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得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简单。

然而,简化字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简化字的推行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和传统文化,使得汉字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受到了影响。

同时,一些繁体字的字形和意义也因为简化而失去了。

因此,简化字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汉字的丧失和文化的流失。

然而,繁体字作为汉字的传统形式,仍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得以保留和传承。

繁体字的传承不仅是对汉字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繁体字的书写形式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笔画和技巧,但也正是这种复杂性赋予了汉字更多的艺术性和韵味。

繁体字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文化的延续,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一种保护和推动。

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和共生的。

简化字的推行使得汉字的学习更加简单,为更多人提供了接触汉字的机会。

而繁体字的传承则保留了汉字的传统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学习的可能性。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共存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式,也丰富了汉字的意义和价值。

汉字的简化与繁体字的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既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无论是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它们都是汉字这一独特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汉字的简化与繁体字的传承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

总之,汉字的简化与繁体字的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简化字的推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繁体字的传承则保留了汉字的传统魅力和文化内涵。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共存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式,也丰富了汉字的意义和价值。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3. 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 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你如何看待这个政协委员的建议?理由是什么?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与演变的历程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中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北宋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片段.
笔 墨 丹 青 中 国 画
元 王冕的《墨梅》
笔 墨 丹 青 中 国 画
徐渭《牡丹蕉石图》
郑板桥《墨兰图》
从来不见梅花谱, 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 东风吹着便为春。
爱看古庙破苔痕, 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 更无真相有真魂。
的阅 精读 髓这 何两 在首 。诗 , 谈 谈 文 人 画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 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迄今为止 世界上只有汉字的书写真正成 为一门艺术。 书法艺术主要通过汉字的 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 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 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 界。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特点 发展时期
始于东汉, 魏晋成熟, 唐代鼎盛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甲骨文 特点:由于是 刀刻的,所以 其线条多方折, 劲直为主,象 形意味比较大, 带有较明显的 图画意味。
金 文
金文
特点:这种字体多是 铸在青铜器上,故称 为铭文或钟鼎文,也 叫金文。这种字体盛 行于西周。


文字发展到小篆 已经是相当规范,偏 旁有统一的样式,笔 画委婉曲折,粗细匀 称,字形狭长。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在中国,汉字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优美,而且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保持其长久的发展与积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在使用上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即复杂的字形和笔画数目,以及易混淆的音韵形式等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汉字进行识繁用简,以便使人们更好地识别和使用它们。

一、什么是识繁用简?识繁用简就是指对汉字进行简化,以便更好地表达意思,同时使文字更易于识别和使用。

由于繁体字存在着笔划复杂和误读容易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简化的方法,并逐步推广简化字的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表述和交流效果。

二、为什么需要识繁用简?汉字是一种复杂而有深度的语言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易用性和易读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繁体汉字的笔画繁琐,字形复杂,令人容易误读,给人们日常生活、教育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和方便沟通,对于繁体字的识繁用简就显得很有必要和可能。

三、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识繁用简?对于识繁用简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加强教育。

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中要加强繁体汉字到简化汉字的过渡,使学生在读写上更加便捷、准确。

2、推广电子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大量使用电子设备,简化汉字更易于录入、编辑和搜索,因此电子化是一种便于实现汉字识繁用简的途径。

3、稳妥引导。

识繁用简是一项大工程,必须不能仓促行事。

有必要分步骤、逐步推进,合理加以引导和组织,以免引起大面积的阻力和阻碍。

4、民间自发。

语言文字的演化是社会的自然过程之一,自由灵活的识繁用简也可以通过自发和民间流传实现。

因此,在实践中更应该重视设法引导、鼓励民间自然地产生识繁用简的现象。

四、汉字识繁用简应该遵循的原则在进行汉字识繁用简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保持写作的连续性和语音的减少性,同时尽可能保留繁体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看法专四作文

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看法专四作文

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看法专四作文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开始了它曲折的历程,古人并未泥古,守着甲骨文一成不变,按照甲骨文形式一直发展下去,而是为了交流,一直在对文字改造。

秦前七国分治,各有自己文字,方有了秦皇的文字统一,以小篆立本。

汉时许慎据其本而析类,确定了“六书”的创字原则,说明了文字的创制规律。

但文字并未被固化,古人还是思变,创出隶书体等,虽不违“六书”,但求简的意识还是很强烈,这体现在草书上,不少繁字一笔挥就,由此出现了被称为异形的简洁写法字体,求简是人们对表达不利的出路寻求,求变一直伴随文字发展。

到民国时期,不仅有求简呼声,更有全盘西化的呼声,以使文字简单。

所以,文字的求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简体字的出现,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时代需求的结果,是我们今天的正字。

它的意义与秦皇统一文字一样,是第二次文字的统一。

即统一为简化字,并且确实有利于书写的便利,己得到公众认可。

复兴为什么复繁,不复最早甲骨文?这是很奇怪的。

从繁体泥淖中站起来,难道又重回泥淖?经历若干世纪实现的文字简化来之不易,不能再走回头路。

20世纪五十年代推行汉字简化,繁体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对使用繁体。

简化从太平天国时期就出现过了,国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简体是为了百姓能更容易识别和学习汉字,说白了就是扫盲,这有利于汉字在社会各领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解放后的国民识字率低得吓人,就我知道的长辈,年轻时候没有几个识字的。

所以,简化汉字在当时扫盲班来说,还是起到了巨大作用。

现在的话,不管是简化还是复繁都无必要。

现在很多孩子上书法班,都有学繁体字。

对文化的研究及传承繁体字确实至关重要,但基于现实社会发展的趋势恢复繁体通用绝无必要,简体字并不是毫无根据乱简一气,汉字成字的内在规律就决定了简化过程的科学性,可以说简化字为新中国扫盲运动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真是居功至伟。

简体字地区也无看不懂繁体一说,既然同生同源,结合语境上下文理解通识并不困难,所以在一般生活中繁体就剩下书写美观,这一个优点了吧。

汉字由繁入简,不可太“任性”

汉字由繁入简,不可太“任性”

龙源期刊网
汉字由繁入简,不可太“任性”
作者:李福斌
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5年第05期
【素材点拨】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如果一味地强调汉字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保护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汉字,切不可“任性”。

【适用文题】辩证看问题/文化传承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溯源认为,汉字还有进一步简化的必要。

他说:“从汉字的工具性来讲,决定它宜简不宜繁。

工具就要简单灵巧,实用好用,不要烦琐笨重,难学难用。

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汉字很复杂,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都希望能进一步简化汉字,尤其在书写时往往用草书、行书,草体字实际上就是简化字。


这则新闻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寥寥,而拍砖者却如潮涌。

有的网友自嘲再一次“被代表”,有的网友调侃未来要申请“能看懂繁体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网友称“干脆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算了”……网友纷纷吐槽的背后,实质上是汉字的文化性与工具性之争。

新晃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小学语文知识 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小学语文知识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新晃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小学语文知识 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小学语文知识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

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

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

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

存废之争:我们该不该恢复繁体字?

存废之争:我们该不该恢复繁体字?

存废之争:我们该不该恢复繁体字?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我的回答是不应该。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当然希望恢复繁体字。

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恢复繁体字的诸多理由都是成立的,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允许。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呢?要想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先了解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一、文字史和书法史的纠缠熟悉中国书法史,文字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文字发展一直以来都离不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以一种独特的第三方介入,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扮演了基础和前提的角色,可以说,文字和艺术从未出现过断裂,他们相互影响,互为前提,构成了世界文字史上一种奇特的现象。

纵观人类世界,能将文字演变成一门艺术的国家寥寥无几,能够将这种艺术做到如此精深地步的,只有中国。

二、书法艺术——从不自觉到自觉书法艺术的自觉期起始于东晋王羲之,王羲之书法成为一代典范,被人称之为书圣,自此,中国书法进入了人自觉期,人们开始有意识的追求书法在艺术上的美感,在书法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抱负,抒发情志。

在此之前的书法虽然也有欣赏价值,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是那个时候的艺术并非作者本身所求,也就是说,他们在无意之间赋予了他们所写的这段文字一个全新的内涵——书法美。

而这种艺术美并不是作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仅仅是一个为了满足实用性而得到的意外收获。

比如,当时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他们的出现纯粹是为了占卜、祭祀等实用功能,然而他们当年不经意间在兽甲龟骨上刻下的文字却成为了我们后来欣赏和学习的典范,那种自然、率真、古朴的书写,造成了甲骨文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这是当时书写着所万万想不到的。

但是王羲之就不一样了,他的书法,就是为了艺术和美感而去,追求的就是艺术。

相传他醉酒状态下写出千古名作《兰亭序》,回家后再次书写数十次都还不及当时第一次写得好。

虽然这个故事并不可信,但是从侧面我们仍然可以将看到,那个时候,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书法要追求美这一个理念了。

汉字繁化的原因

汉字繁化的原因

汉字繁化的原因摘要]: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到汉字的字体演变存在由繁到简和繁化两种现象,而主要是由繁到简的变化,但先生在书中只提了变化的表现,却没提变化的原因,因此晚辈在裘先生的启发下,结合前辈们的著作以及收集的资料对汉字繁化的原因做一个梳理。

包括内部因素(汉字结构的变化、汉字表意的准确性、汉字的区别性)和外部因素(书写习惯、审美需求)。

最后结合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汉字发展应该恢复繁体字。

[关键词]:裘锡圭;繁化;原因;汉字发展走向前言汉字繁化是指汉字的形体结构在汉字的发现演变过程中由简趋繁的一种特殊的汉字字体演变现象。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字形繁化的现象,字形繁化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外形上的繁化,一类是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

一、内部原因(一)文字结构的变化这类繁化最常见的是增加偏旁,王筠将此称之为“增旁”。

如“凤”字,它的甲骨文字体本是“”(掇2•158),像凤鸟高冠、花翎、长尾之形,但这种形体的鸟类并不只有凤鸟,孔雀也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增加了音符“凡”成为了“”,后省形为“几”。

有了这个读音也就能够很好地表示带“凡”音的鸟就是“凤”。

(二)汉字表意的精确性汉字繁化是为了满足汉字表意性质的要求,汉字繁化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词义的准确,最大程度地满足汉字“因形释意”的目的。

比如“祭”,早期甲骨文(3319)是作“”,像人手里拿着的滴血的肉块,表示祭祀;后来到了晚期的甲骨文(前2•38)就成了“”,增加了“示”,突出了祭祀神灵之意。

再比如“学”,最先作双绳结形“”(余7•2),后来加“屋”形成了“”(宁滬395),表明了使用结绳的处所,后来加了双手形“”(铁157•4),把打结的动作表现了出来,到了周初,又在屋子下加了“子”形“”,表明学习者的身份是孩子,再后来“”(沈子簋),加上了手持拐杖以管教。

这些繁化都是为了提高汉字表意的准确度。

(三)汉字的区别性为了避免字形混淆而进行的繁化。

对简与繁的思考和认识昨晚800字

对简与繁的思考和认识昨晚800字

对简与繁的思考和认识昨晚800字简体字和繁体字是中文书写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得以形成和发展。

对于简与繁的思考和认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简与繁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繁体字是在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它保留了更多的古代文化和文字特征。

而简体字则是在20世纪初为了推进汉字的简化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提高文字的可读性和书写效率。

因此,简与繁的存在并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简与繁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繁体字在书写时更加复杂,但由于保留了更多的古代文化内涵,有时更能准确地表达出特定的意义。

而简体字则在书写时更加简便,易于学习和使用,特别适合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因此,简与繁在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下各有其优势,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

简与繁的存在也反映了中文书写体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文是一门非常丰富多样的语言,它拥有着众多的方言和文字变体。

简与繁作为其中的两种写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字的需求。

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是中文书写体系的独特之处,也是中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与繁的存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简化字的推行使繁体字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损失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简体字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对于这些争议,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尊重不同意见,同时也应该尽量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

对于简与繁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应该从历史文化、实际应用、多样性和争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

简与繁的存在并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中文书写体系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反映。

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中华文化的传统,同时也要在现代社会的需求下不断推动中文文字的发展和进步。

2021年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1年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1年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根据所提供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下面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声母。

(1).双唇、送气、清、塞音是____。

(2).舌尖后、清、擦音是______。

(3).舌尖中、浊、边音是______。

(4).舌尖后、浊、擦音是______。

(5).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是______。

2、汉语音节不能没有______,不能没有______,但可以没有______、韵头和______。

3、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式是______。

4、从构词位置来看,“阿婆、阿姨”中的“阿”,“杯子、包子”中的“子”,“糊里糊涂、傻里傻气”中的“里”都是______语素。

5、汉字历史悠久,历史上曾出现过甲骨文、______、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

6、______是中国文字的奠基之作7、就词性来说,“突然”是______词,“忽然”是______词。

8、语序由“主谓宾”变为“主宾谓”,体现了语法演变中______的变化,词语阴性、阳性区分消失,体现语法演变中______的变化。

9、古代汉语标准的书面语是______文,现代汉语标准的书面语是______文。

10、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缺乏形态变化,语言单位的组合注重______。

二、判断题11、普通话中辅音只能充当声母。

()12、zhi、chi、shi等音节的韵母应归入开口呼。

()13、独体字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14、《说文解字》最早采用部首给汉字归部,将汉字归为214部。

()15、“浪费了一个上午”和“忙了一个上午”都是动补短语。

()16、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的发明者华佗”的话,第一层关系是定中短语。

()17、2“猩猩”是单纯词,“哥哥”是合成词。

()18、词典一般只能收录词,不收大于词的单位。

()19、“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

”这句话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 )20、语言规范化是为了消除语言使用中多种方言并存的混乱现象,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汉字使用的“中庸之道”阅读答案

汉字使用的“中庸之道”阅读答案

汉字使用的“中庸之道” 阅读答案汉字使用的“中庸之道” 完成23~25题。

(共6分)①关于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眼下再度引起热议。

有人同意,有人坚决反对。

②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每个汉字几乎就是历史信息的储存箱,它的结构及其笔画都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能反映过去,能直观现在,也能预示未来。

汉字形体保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料,汉字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绝好材料。

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③不容否认,繁体字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确给人们学习、书写、认读、记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化字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字难认、难读、难解、难查、难记等缺点,是符合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规律的。

但是,汉字简化的弊端也同样不可小觑。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就是信息的“减化”。

汉字笔画的一简再简,古人造字的智慧,造字的理据,很大程度上已被掩盖遮蔽了,因此,简化汉字实际上就是在“减”化信息。

比如“災”字,最初的意思是水灾和火灾。

水来火将蒸发,火起水以灭之。

这个字本身不仅表明水、火之灾是古代社会最牵动人心的自然灾害,而且还寄予了先人期望以“水”将“火”灭,“火”将“水”蒸发,有灾免灾,雨顺风调的良好愿望,表现出先人造字的智慧。

可是简化字的“灾”字,却是“家”中起“火”,无“水”以灭。

汉字的简化还出现了一些形义不适的现象,比如“親”字去掉了“见”字,“亲”人“见”不了面了;“愛”字有心,以心相“愛”,简化后“愛”已无“心”了。

“會”字本义为会合,简化后,人云为”会”,“云”表示说,意为开会只说不做,或上“人”下“云”,只听上面人在说,成了一言堂;“協”本表示众人齐心协力,简化后成了一人出力,满头大汗,无法体现出协调、协作的意思。

“歡”字简化后,变成“又”“欠”为“欢”,如何欢得起来呢?“聽”字用“耳”,简化后变成用“口”,如何听呢?更有甚者,心脏的“臓”简化成肮脏的“脏”,意为心变肮脏了等等,与造字本义相去甚远。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于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

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

近年来学界对于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

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么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

对于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

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于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

本文对于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于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里、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里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回回、举和举、回逥回廽等等。

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

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汉 字从 象形 、 甲骨 文字 到大 篆 、 篆 , 小 又从汉 隶
到 唐楷经 过 多次 的变革 。在 这些 变革 中 , 形体 状 除
态 变化之 外 , 要 是 笔 画 “ 繁 趋 简 ” 主 避 。殷 商 时 期 的 甲骨文 比早 期 的象形 、 指事 等符 号简 化 多 了。春 秋 时期 的金文 、 大篆 比 甲骨 文 简化 多 了 , 始 皇 统 秦
第 1 届 全 国政 协 委 员 会 上 , 一些 委 员 联 名 1 有 提案 要恢 复正体 字 ( 为 繁体 字 ) 废 除 规 范字 ( 实 , 实 为简化 字 ) 国上 下掀 起 一 股 不 小 的 浪潮 , 全 至今 还
是 不 可能 的 , 继续 推行 简化 字势 在必行 。下 面 试谈
也 少一 些 , 即减少 了通用 字 的个数 。这是 一项 了不
期 的繁 体 字简化 多 了。就 以流 传至 今的颜 、 、 、 柳 欧
赵 等名 家字 帖 中 , 同一 个 字 往 往 也有 几 种 写 法 , 故 今 天 的简 化 字 比 它对 应 的 繁 体 字 就 简 化 了很 多 。
述 现象却 有一 些 不 同 的看 法。 简 言之 “ 简 复繁 ” 弃
简化 多 了 , 到两 汉 盛 行 的隶 书 又 比小 篆 简化 多 了 , 近代 的楷 书 ( 指繁 体 字 ) 比一 千 多 年前 晋 唐 时期 又 的楷 书简 单 多 了 , 即那 时 的一 个 字 通 常有 多 种 写
法 , “ 、 、 ” …字 都有 5种 以上 的写 法 , 如 历 窗 总 … 而
国家为 了使文 字相对 稳定 , 简化一 个字都 慎 每 之 又慎 , 3 如 2画 的“ ” 簸 简化 为 6画 的 “ 。可是 吁” 在 常用 中还有 一个 笔 画最 多 的 “ 糕 ” n n ) 今 ( ag 至
画数 只有 4 0 26画 , 与繁 体 字 相 比省 去 了一 半 的笔
遵循 着一条“ 繁趋 简” 律 的。 避 规 关键 词 : 体 字 ; 繁 简体 字 ; 简复繁 ; 繁趋 简 弃 避 中图分类 号 : 2 . H14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14 (0 1 0 17 0 7 2 1 )4—0 5 0 0 1— 4
D I1 .9 9 j i n 17 O :0 3 6 / . s .6 2—14 .0 1 o .2 s 0 7 2 1 . 4 1
林 桂 生
( 冈师 范 学院 , 北 黄 冈 4 80 ) 黄 湖 30 0
摘 要 : 1 届 全 国政协会 上 , 第 1 有些人 联 名建 言要恢 复繁 体 字。对 “ ” 提 出不 能“ 简复繁 ” 此 现 弃 的三
大理 由 : 汉 字发展 的 历 史是 沿 着一条逐 步 简化的 道路 前进 的 ; 现代 的 简化 字是汉 字发展 中一 个新 的里 ① ② 程碑 ; 书写便 捷是 汉 字向前发 展 的 动 因。从 而说 明 “ 简复繁 ” ③ 弃 的提 案是 不可 取 的 , 字 自身的 演 变是 汉
但 港 、 、 目前还 都是 使用 繁体 字 , 澳 台 特别 是 大陆 书 法 界 的先 生们 , 以写 繁 体 字 为传 统 , 轻 人 都 把 多 年
能写繁 体字 当成 一 种 学 识 与修 养 , 孩 、 年 都 以 小 少
近 代只取 其 中一种 为通 用 的 。这好 比秦时 初期 , 一 个 同音或 同义 的篆 书 字 , 有六 国不 同的 写 法 , 就 之 后 都 统一 于小篆 了。 而今 天的楷 书 ( 简化 字 ) 比近代 或 唐 宋 时 指 又
收 稿 1 :0 1— 7— 9 3期 2 1 0 0 作 者 简 介 : 桂 生 , , 教 授 , 冈 师 院教 工 书法 协 会 名 誉 会 长 , 北 省 书 法协 会 会 员。 林 男 副 黄 湖

5l ・
第 4期
汉字不能 “明 , 化字 方案 中 , 有繁 体字 54个 , 简 共 4 总 笔 画数是 8 4 7 5画 , 归并 简化 成 5 5个 简化 字 , 1 总笔

繁体 字有几 千年 的历 史 , 而推行 规范 汉字 不 到

个 世纪 , 只能算 是新 事物 。 目前汉字 在世 界 文化
六 国之后 , 制 推行 ( 同 文 ) 强 书 的小 篆 又 比大 篆
交流 中是 实行繁 简双 轨制 时期 , 时而 有恢 复 繁体 故 字 的浪潮也 不 足 为奇 。尽 管 港 、 早 已 回归 祖 国 , 澳
第l 3卷第 4期
21 0 1年 8月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Hu n g n o ye h i o r a a g a g P lt c nc o
V0 . 3 No 4 1 1 . Au . 01 g2 1
汉 字 不 能 “ 简 复 繁 ” 三大 理 由 弃 的
三点 个人 的看法 。


汉 字发展 历史 是 沿一条 逐步 简化 的道 路前
有余波。 作 为全 国政协 委 员 , 皆是 有 识 之 士 , 们 的提 他
进 的
议, 当然 是有 一 些 道理 的 。但 笔 者 可 以断 言 , 们 他
之 中绝 大多 数不 是 搞 文 字 工作 的。不 了解 汉 文 字 的发 展 走 到 今 天 这 一 步 , 是 历 尽 沧 桑 十 分 不 易 也
学 写繁体 字为 时髦 。就我所 知 , 黄州 城 区就有 十 几 位 教 少 年儿 童 的 书 法 老 师 , 以 能教 繁 体 字 为 时 都
尚。这样 , 使我 们所 看到 的书法 展 的作 品也 多 为 致 繁体 。这些 现象 都说 明 , 体字 尚有 一些市 场 。 繁 笔 者学 习 、 用和推 行规 范汉 字 2 使 0余年 , 上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