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再捕获”法估算发病率可行性探讨

合集下载

基因捕获技术

基因捕获技术
・ ’( ・
国际遗传学杂志 ’((< 年 ’ 月 ), 日第 ’! 卷第 ) 期
G7@ Q >?7?@
R?H ),, ’((<, S%2 ’!,$% & )・ 综述 ・基 Nhomakorabea捕获技术
党素英 王铸钢
【摘要】 基因捕获技术是一种产生大规模基因突变的便利手段, 对于揭示大量基因序列所对应的 基因功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基因捕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发展现状及远景。 【关键词】 基因捕获; 基因捕获载体; 表达筛选 “!"#". $%&’’(#)”*"+,#(-." & !"#$ %&. ’()* ,+"#$ ,-&. *.)* & ( !/0.123/)2 45 6/7(8.9 $/)/2(8: ,%-.)*-.( B. 3.(9 :C-&*.)*D9 >(0 & )<# & 843
[!] 序列 , 这样即使报告基因与 ;0501" "#)’: 5+)", >?./)
捕获基因不发生融合也可产生报告基因翻译产物。 尽管 ./ 细胞中大量基因具转录活性, 为了获得全 基因组突变克隆必须使用不依赖于捕获基因表达的 筛选策略。因此, 在第一、 二代基因捕获载体中应用 报告基因和含自身启动子 ( @AB) 的筛选标记基因 抗药性的产生不需要捕获基因的表达。不同的 !"# , 是, 第二代基因捕获载体 ( *04:9()’%**+#,) 中筛选标 记基因 !C末端没有 *04:9 加尾信号而含有一剪接供
内利用同源重组产生特定基因突变的 B@?/ =?22, -K) 基因打靶技术, 即基因敲除和敲进技术 ( L7%=L.%5@ %A 是目前被用来研究结构信息明确的基因功 L7%=L.17) 能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 由于同源重组几率 低、 动物繁育耗时费力且产生的功能失活突变 (无义 突变, 常常与疾病中发现的分子损伤 7522 /5@0@1%7B) 类型不同, 因此, 随机突变筛选策略更受研究者青 睐。 基因捕获是一种结合随机突变与对分子信息明 确的基因突变二者之优势的突变策略, 即 “随机基因 打靶” , 广泛应用于植物、 线虫、 果蝇及小鼠的研究 中。 8 基因捕获的基本原理 基因捕获的方法酷似以报告基因为诱饵来捕获 基因。其基本过程是将一含报告基因的 M$N 载体 随机插入基因组, 从而产生内源基因失活突变, 并通 过报告基因的表达激活提示插入突变的存在, 及突 变内源基因表达特点。通过筛选得到的插入突变的 -K 细胞克隆经囊胚注射转化为基因突变动物模型, 进而分析表型来研究突变基因功能。每一种 -K 细 胞克隆中含有不同的突变基因, 在短期内可建立大 量含不同基因突变的 -K 细胞克隆库。突变基因的 序列可通过基于 O*P 的一些方法鉴定, 同时还可能

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诊断Alagille综合征患儿四例要点

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诊断Alagille综合征患儿四例要点
一些临床上通过生化检测易于鉴别以及发病年龄较 晚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基因)。基因靶向捕获探
5.Sanger测序验证:对可能与先证者临床表型 相关的候选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做先证 者父母传递分析,以明确变异来源。
三、统计学处理
and
test
related
diseases
infantile
cholestatic源自diseases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6.06.叭1
作者单位:100020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高美玲(现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感染科)、钟雪梅、 马昕、宁慧娟、朱丹],病理科(邹继珍) 通信作者:钟雪梅,Email:zhongxuemei5566@163.COFfl
突变、无义突变、插入、缺失和剪接位点突变旧J。传 统的一代测序法通量较低,难于满足测序需求,需要
高通量的方法来进行致病基因的检测。目标基因捕
珠将与探针结合的靶序列从杂交反应液中捕获出
来,并进行1次连接反应介导的PCR反应富集目的
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快速、高
通量的测序方法,可以对多个基因同时进行检测,成
mutations were
as
as
atypical ALGS.Four Jagged 1(JAGl)pathogenic detected in patient 1
to
detected.Three difierent
missense
mutations were
patient 3 with JAGl
from 3 months and 14 days to 3 years and 1 month.The age of onset ranged from 3 days to 42 days(median 23 days、.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of ALGS.patient 1 and patient 2 were considered typical ALGS.The other 2 patients were considered

杂交捕获测序技术

杂交捕获测序技术

杂交捕获测序技术杂交捕获测序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基因组的高通量测序方法。

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揭示基因组中的DNA序列,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

本文将介绍杂交捕获测序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杂交捕获测序技术的原理杂交捕获测序技术是通过使用特异性探针来捕获感兴趣的DNA片段,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探针设计:根据研究需要,利用计算生物学方法设计特异性的探针,用来捕获目标DNA片段。

这些探针通常由寡核苷酸序列构成,可以与目标DNA片段特异性结合。

2. 样本处理:将待测样本DNA进行处理,如酶切、文库构建等,以获得适合测序的DNA片段。

3. 杂交反应:将探针与待测样本DNA进行杂交反应。

在适当的条件下,探针与目标DNA片段结合形成稳定的杂交复合物。

4. 探针富集:通过一系列的杂交后处理步骤,如洗脱、纯化等,将杂交复合物从杂交液中富集出来。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目标DNA片段的测序深度和准确性。

5. 高通量测序:对富集的目标D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如Illumina、Ion Torrent等平台。

通过测序仪器的高效测序能力,得到大量的DNA序列信息。

6. 数据分析:对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序列比对、变异检测、功能注释等。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揭示出目标DNA片段的序列信息和基因组结构等重要特征。

杂交捕获测序技术在基因组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疾病基因组学:杂交捕获测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突变。

通过捕获和测序人类基因组中的特定区域,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突变、拷贝数变异等。

这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进化生物学:通过杂交捕获测序技术,可以对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有助于揭示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基因家族的演化和功能等。

3. 人类遗传学:杂交捕获测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遗传变异。

浅析基因敲除之基因捕获法

浅析基因敲除之基因捕获法

一基因敲除的概述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它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这与早期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切除部分-观察整体-推测功能的三部曲思想相似。

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现在基因敲除除可中止某一基因的表达外,还包括引入新基因及引入定点突变。

既可以是用突变基因或其它基因敲除相应的正常基因,也可以用正常基因敲除相应的突变基因。

二基因捕获法的原理基因捕获的方法酷似以报告基因为诱饵来捕获基因。

其基本过程是将一含报告基因的DNA 载体随机插入基因组,从而产生内源基因失活突变,并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激活提示插入突变的存在,及突变内源基因表达特点。

通过筛选得到的插入突变的ES 细胞克隆经囊胚注射转化为基因突变动物模型,进而分析表型来研究突变基因功能。

每一种ES 细胞克隆中含有不同的突变基因,在短期内可建立大量含不同基因突变的ES 细胞克隆库。

突变基因的序列可通过基于PCR 的一些方法鉴定,同时还可能发现一些在体内表达或不表达的新基因。

三基因捕获法的分类根据报告基因在载体中的位置及报告基因激活表达的方式,基因捕获分为3种类型。

1 增强子捕获载体。

含有一个最小的启动子和翻译起始位点,当载体整合到顺式增强子元件附近时,此增强子将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

对报告基因在体内表达的ES 细胞系插入位点进行克隆鉴定发现插入位置邻近编码序列。

关于增强子捕获的诱变比率还未见报道,但插入的性质预示由增强子捕获产生功能失活的突变比率较低,因此,增强子捕获载体在小鼠体系中未得到广泛应用。

2 启动子捕获载体。

通常由不含启动子成分的报告基因和一筛选标记基因组成,只有当载体插入到内源基因编码区序列中产生融合转录本时报告基因才可能表达。

因而启动子捕获的致突变比率很高。

然而载体插入到外显子的频率非常低,捕获效率较增强子捕获至少低200倍。

基因捕获技术

基因捕获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N o. 2001C B509901)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通讯作者:王铸钢(E2mail:zhugangw@)・综述・基因捕获技术党素英 王铸钢 【摘要】 基因捕获技术是一种产生大规模基因突变的便利手段,对于揭示大量基因序列所对应的基因功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综述了基因捕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发展现状及远景。

【关键词】 基因捕获; 基因捕获载体; 表达筛选“G ene2trapping”T echnique. DANG Su2ying,WANG Zhu2gang. (Department o f Medical G enetics,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 sity Medical School,Shanghai200025,P.R.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Zhu2gang. E2mail:zhugangw@【Abstract】 G ene2trapping is an advantageous technique for generating gene mutations massively which is im2 portant to identify the functions of large quantities of gene sequence.In this review,the basic theory,study strategies,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gene2trap mutagenesis are discussed.【K ey w ords】 G ene2trapping; G ene2trapping vector; Expression screens 随着人类和其他一些重要动、植物序列数据的快速积累,我们面临着如何鉴定这些序列数据所代表的生物学功能的巨大挑战。

二代测序捕获流程

二代测序捕获流程

二代测序捕获流程The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 capture process is an essential step in genomic research, as it allows for the targeted sequencing of specific regions of interest within the genome. 二代测序捕获流程是基因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允许对基因组内特定感兴趣区域进行定向测序。

One perspective to consider when discuss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 capture process is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ology involved. 从技术和方法的角度来看二代测序捕获流程,是很值得讨论的。

The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 capture process typically involves the use of probes or baits that are designed to hybridize with the specific DNA sequences of interest. 二代测序捕获流程通常涉及到使用探针或诱饵,这些被设计用来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

From a practical standpoint, the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 capture process requires careful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sequencingresults.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二代测序捕获流程需要精心的实验设计和优化,以确保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

捕获再捕获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兽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捕获再捕获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兽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2017年第34卷第 5 期捕获再捕获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兽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张 毅,王幼明,康京丽,刘 平,徐全刚,李金花,黄保续,沈朝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摘 要:捕获再捕获法是一种估算生物群体量或率的方法,由Peterson在1896年首次提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野生动物学、流行病学等领域。

近年来,国外兽医工作者已将捕获再捕获法应用于痒病、口蹄疫等动物疫病暴发数及流行率的估算,并通过漏报率等指标的计算来评价疫病报告系统。

在我国兽医流行病学领域,该方法还未被推广和应用,也缺少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根据捕获再捕获法的特点,结合我国兽医工作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认为该法可应用于动物疫病报告参数矫正及系统评价、兽药滥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的估算等,依此抛砖引玉,使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捕获再捕获法;兽医流行病学;报告系统评价中图分类号:S8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2017)05-0077-04DOI: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2Principle of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and,( 266032)Abstract:Capture-recapture(,firstly proposed by Peterson in 1896,and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s of anthropology,wildlife zoology,and epidemiology. Recent years,overseas veterinary researchers have already used CR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utbreak numbers and prevalence rates of animal epidemic diseases,such as Scrapie and Foot-and-mouth disease. In addition,by calculating index such as the rate of missing report to evaluate the disease report system. However,CR method has not been applied and popularized in China,related researches were also insufficient in veterinary epidemiology area.Combining the characters of CR metho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veterinary work in China,CR method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area of parameter calibration,assessment towards animal disease report system,as well as the rate estimation for veterinary drug abuse and bio-safety disposal. Beginning with this application,CR method is hoped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and be applied in many more wide fields.Key words:capture-recapture method;veterinary epidemiology;assessment on report system捕获再捕获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样本,来估计生物群体大小的一种方法。

外显子捕获具体步骤以及各试剂的作用

外显子捕获具体步骤以及各试剂的作用
外显子捕获具体步骤以及 各试剂的作用
• 引言 • 外显子捕获实验步骤 • 各试剂的作用 • 外显子捕获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外显子捕获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通过捕获 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区域,对目标基因进行测序,以发现与疾 病相关的突变位点。
背景
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外显子捕获技术在 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了解外显子 捕获技术的具体步骤和各试剂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应用该 技术进行相关研究。
样本准备
样本类型
外显子捕获实验所需的样本可以是新鲜组织、冻存组织、 石蜡包埋组织或细胞系。
样本处理
在取样后应尽快将组织放入液氮或-80℃冰箱中保存,以保持基 因组稳定性。对于新鲜组织,需将其剪成小块并清洗去除血液 和杂质。
基因组DNA提取
从样本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是外显子捕获实验的前 提,常用的方法有酚/氯仿抽提法和试剂盒法。
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
外显子捕获技术还可以用于个体化治疗和精 准医疗领域。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分析,了 解个体的遗传变异和疾病易感性,为个体化 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依据。这有助于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为患者提供更加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05
结论
外显子捕获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外显子捕获技术能够高效地检测基因组中的变异,包括单核苷酸变异(SNV)、插入 和缺失(INDEL)、拷贝数变异(CNV)等。此外,该技术还可以检测基因组中的结
捕获探针的作用
01
捕获探针是一段特定的DNA或RNA序列,用于识别和结合目标 核酸片段。
02
在外显子捕获实验中,捕过与目标基因序列的特异性结合,捕获探针能够帮助富集目

应用捕获一再捕获方法评估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

应用捕获一再捕获方法评估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
1 ( 0 + 1 / 6 + 1 ] —7 3 ) 1 4 ) ( 9 ) 一1 3 4人 ;
口 ( ) (8 9 1 (0 + 1 (8 9 6 ) 14 rⅣ 一 4 8 + )14 ) 4 8 — 9 (0

榆县卫生防疫站资料室。 00 20 年全县食品从业人员 统计 人数为 48 9 , 8 人 体检人数为 48 7人, 4 体检率 为 9 .4 。 91 % 1 2 调 查方法 . 采用随机抽 样 , 从全县 2 个 乡镇 6 中抽取海头、 城头、 黑林 、 厉庄、 山、 金 赣马、 朱堵等 7 个 乡镇 , 再从每个 乡镇随机抽取 5 个 乡镇驻地食 ~6 品生产经营单位 , 共抽查 3 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 8
3 讨论 运 用捕 获 一再 捕 获 方 法 , 来 自常规 食 品从 业 将
人员 报告 系 统 的年 报 和本 次 食 品从 业 人 员 健康 体 检 资 料 中 的食 品从 业 人 员数 与 食 品从 业 人 员体 检 数相
康 体检合格证 明的食品从业 人员均 列入未检 人员 数。
凡从 现场 查 到正 在 从 事食 品 生 产 、 加工 、 营 的 人员 经 均 列 入 实有 从业 人员 数 ; 凡未 取 得 2 0 度 任何 健 00年
6 ) ( 9 1 。 6 + 2 一 3 7 9 0; 9 / 6 + )( 9 ) 4 0
估计 2 0 年全县食品从业人员总数的 9 %可 00 5 信 区间为618 9 7 ~840人; 估计 2 0 年全县食品从 00 业 人员体检率的 9 %可信区间为 5 .9 84 。 5 7 0  ̄7 . 6
1 1 资料 来源 食 品从 业 人 员统 计 资 料 来 源 于 赣 .

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市场调查
• 对消费者进行标记,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品牌忠诚度等问题 • 为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市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产品推广
• 结合其他营销手段,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产品推广效果评估 • 为产品营销、品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SMART CREATE
标志重捕法原理与应用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标志重捕法的基本原理
标志重捕法的定义与背景
标志重捕法的发展背景
• 20世纪初,生态学家开始关注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 • 为了研究动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及迁徙规律,生态学家们发明了标志重捕法 •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标志重捕法在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 结合其他生态学调查方法,研究动物种群的数量动态、繁殖习性、栖息地选择等问 题 • 为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提供研究素材
标志重捕法在植物种群监测中的应用
植物种群数量调查
• 对特定区域的植物种群进行标志重捕,估算出种群的数 量、分布范围及生长速度 • 为植物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捕获,每次捕获后记录已标记个体的数量 • 利用多次重捕的数据,更准确地推算出种群的数量 • 适用于研究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动态等
02 标志重捕法的优缺点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优点及其适用范围
优点
• 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 能够估算出种群的数量、分布及迁徙规律 • 适用于各种生活习性的动物种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 鱼类等
环境生物学研究
• 结合其他生态学调查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及生物种群的适应机制 • 为环境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等领域提供研究素材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
捕获包被法(亦称反向间接法)ELISA,首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

以现在常用的IgM测定为例,因血清中针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IgM和IgG一起存在,则后者可烦扰IgM的测定。

因此先将全部血清IgM(包含异性IgM和非特异性IgM)固定在固相上,在去除IgG后再测定特异性IgM。

IgM抗体的检测用于盛行症的前期确诊中。

先用抗人IgM抗体包被固相,以捕获血清标本中的IgM(其中包含针对抗原的特异性IgM抗体和非特异性的IgM)。

然后参与抗原,此抗原仅与特异性IgM相结合。

继而加酶符号针对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再与底物作用,呈色即与标本中的IgM成正相关。

此法常用于病毒性感染的前期确诊。

类风湿因子(RF)相同能烦扰捕获包被法测定IgM抗体,导致假阳性反响。

因此中和IgG的间接法近来颇受喜爱,用这类试剂检测抗CMV IgGM 和抗弓形虫IgM抗体已获成功。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在生物医学领域,抗体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方面。

而捕获法是一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抗体。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识别并结合到特定的抗原上。

而抗原,则是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也可以是异物、药物等。

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是利用特定的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来进行检测。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两种抗体,一种是被检测的抗体,另一种是与被检测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通常,我们会将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例如微孔板或磁珠表面。

然后,将待检样品加入到固相载体中,待检样品中的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复合物进行检测。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酶标记技术,即将与被检抗体结合的抗体标记上酶。

当复合物形成后,将底物加入到体系中,酶会催化底物产生可测量的信号,从而实现对抗体的检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荧光标记或放射性标记等技术进行检测。

捕获法检测抗体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由于使用了两种特异性的抗体,可以大大减少假阳性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此外,捕获法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不同的抗体,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捕获法检测抗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需要合适的抗原和抗体对才能进行检测,有些抗原和抗体对可能并不适用于捕获法。

此外,捕获法需要较长的实验时间和较高的成本,对实验条件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总的来说,捕获法是一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其原理简单而有效。

通过利用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来实现对抗体的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然而,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和实验条件,才能更好地应用捕获法进行抗体检测。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

捕获法检测抗体原理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检测抗体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而捕获法检测抗体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是利用特定的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性,通过捕获抗原来检测抗体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

首先,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一种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而抗体则是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在捕获法中,我们首先需要将特定的抗原固定在检测平台上,然后加入待检测样本。

如果样本中含有特定抗体,那么这些抗体就会与固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其次,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还涉及到信号的检测和分析。

一旦形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标记了特定信号物的二抗来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些信号物可以是荧光染料、酶标记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等。

通过对信号物的检测和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样本中是否含有特定的抗体,并且可以定量地测定抗体的含量。

最后,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还需要考虑到一些影响因素。

例如,样本的处理和准备、抗原的固定条件、信号物的选择和检测方法等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捕获法检测抗体时,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过固定抗原、样本处理、信号检测和分析来检测抗体的存在和含量。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捕获法检测抗体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应答过程,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捕获法检测抗体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案例8 捕获再捕获问题

案例8   捕获再捕获问题

案例8 捕获再捕获抽样n ,?一个很大的罐子里装满了糖如何估计糖的数目池塘里的鱼有多少?森林里某种动物有多少?(一) 问题估计方法——捕获再捕获抽样2(二)捕获再捕获抽样的基本思想˙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将样本的每个个体标识(作标记或加标签) 后释放回总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混合后,再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此时,该样本将包括已标识的和未标识的个体,˙利用这两个样本的信息对总体数量进行估计.•彼德森(Peterson,1896)首先提出了捕获再捕获抽样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野生动物的数量研究中。

•施纳贝尔(Schnabel,1938)将此方法扩展到多样本情形,即对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标识后再释放回总体中,进行第三次抽样。

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精确度也较高,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捕鱼的例子进行说明•想估计湖中鱼的数量N.•方法:(1)从湖中捕获200条鱼作上标记后放回湖中,让它们与湖中未作标记的鱼混合;•(2)然后,从湖中再捕获100条鱼,这次与第一次捕获是相互独立的; •(3)假设第二次捕获的鱼中有20条是已经作了标记的,同时假定两次捕获中间湖中鱼的总体没有发生变化,且每次从湖中捕鱼都是简单随机抽样;•(4)那么就可以得到这样的估计:湖中的鱼有20%作了标记,这就相当于那200条作了标记的鱼近似代表了湖中鱼总体的20%.因此N的估计值就近似等于1000.捕获再捕获抽样方法依赖于以下假定:(1)总体是封闭的——两次抽样间没有鱼进入或离开该湖.即对每次抽样而言,N是相同的;(2)每个样本都是来自总体的简单随机抽样.即湖中每条鱼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捕获——有时并不是这样,比如那些小鱼或健康状况稍差的鱼比较容易被捕获,而另外有些“隐藏的鱼”很难被捕获;(3)两个样本是独立的.即第一次捕获并被作了标记的鱼被放回湖中后与总体再次混合, 是否有标记与第二次被捕获的概率没有关系;而且,第一次被捕获的鱼并不会因此而对是否再次被捕获产生喜恶,从而第二次被捕获的概率与其是否曾被捕获过没有关系;(4)鱼不会丢失其标记,从而有标记的鱼可以被识别.比如,水溶性涂料就不是做标记的好材料.712..N n n m N 1:设池塘中鱼的总数为第次捕获条鱼,捕获后作上标记,再放回,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捕获条鱼,其中有条作了标记,要估计鱼的总数例1n N 解:有标记的鱼的比例为,2.m n 2第次捕获中有标记的鱼的比例为1122ˆ,.ˆn n n m N n m N ∴=⇒=ˆN N 是的渐近无偏估计,21223()ˆ().n n n m D N m -方差的估计近似为(三)估计与精度12200,100,20,ˆ1000.n n m N ===⇒=若ˆˆ()40000.D N ≈8 2注:实际中有可能鱼非常稀少,所以第次可能没有捕获到有标记的鱼,这样会使鱼的总量估计变成无穷.12()(1)(1) 1.1chapman n n N m ++=-+查普曼提出了一个偏差较小的估计ˆ()30131.DN ≈12122()()(1)(1)()()ˆ().(1)(2)seber D N n n n m n m D N m m ++--≈++塞贝尔给出了的近似估计为12200,100,20,966.n n m N ===⇒=若。

捕获-再捕获分析

捕获-再捕获分析
Capture recapture analysis 捕获-再捕获分析
Keith Sabin, PhD, MPH DHHS/CDC/GAP
What is it for?为什么?
• Capture-recapture analysis is used for counting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in a population using two or more incomplete lists of those people 捕获-再捕获分析用于两组或多组非完整名单来对 某个人群进行计数
Principles原则
• Two or more sources (lists) of cases a given disease 某一疾病的两组或多组来源病例 • Sources considered random capture samples in population 认定来源病例为一总体的的随机捕获样本 • Cases can be matched by unique identifiers 病例之间可以用唯一识别匹配 • Estimate total number of cases that are not captured by any source from the matched and unmatched估计未被任何病例来源(匹配和未匹配) 捕获的病例总数
捕获(样本A)和再捕获(样本B)
Source A + Source B + X11 X12 N1 X21 X22 N x11 x21 x12 x22 Nobs x22 N2
Estimated conditionally to number of cases observed in other cells

捕获再捕获抽样研究综述

捕获再捕获抽样研究综述

捕获再捕获抽样研究综述捕获再捕获方法早期由野生动物学家提出,应用于生态学领域,后經不断发展,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除生物科学外,社会科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调查研究中以及更广泛的领域中。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研究两个方面评述捕获再捕获抽样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标签:非概率抽样;捕获再捕获;估计量捕获再捕获的方法早期由野生动物学家提出,用于估计限定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群的大小,后经不断发展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除生物科学外,社会科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调查研究中,甚至有学者将捕获再捕获方法用于改进互联网搜索第三方结果精度以及更广泛的领域。

捕获再捕获抽样是一种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方法,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对捕获再捕获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

一、理论研究理论研究集中于如何提高估计精度、减小误差。

最初由Lincoln(1930)发展了Petersen的估计量(简称P统计量),提出了LP估计量。

随后Chapman(1951)对LP估计量做了改进,提出了新估计量即C统计量。

目前,两种估计量广泛应用在实际领域中,但研究者发现了这两种估计量存在的一些缺陷,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做改进。

Brittain(2009)主要探讨了不同估计量的性质,利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传染病的传播情况,构建不同的估计量及它的修正形式,通过比较估计值与真实值讨论不同估计量的性质,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

Jones(2015)等运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英国布里斯托尔吸毒(或注射毒品)的发生率,并说明单纯地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会产生错误的结果,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仔细考虑数据来源是否适合捕获再捕获、将列表减少到更少的异构子样本、使用协变量和纳入外部数据。

国内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有:文平(2001)介绍了捕获-再捕获抽样的思想方法,提出了一个复合估计量,改进P估计量假定样本中每个入样单元入样概率相同导致的估计量方差较大的缺陷,在之后的研究中还提出了一种多元组合估计量。

NGS捕获建库方法,你真的选对了吗?

NGS捕获建库方法,你真的选对了吗?

NGS捕获建库⽅法,你真的选对了吗?背景介绍⾼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测序成本的慢慢降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测序之后得到的极其庞⼤的数据量的分析⼯作也随之变得简单。

恰恰相反,全基因组测序更⾼的测序深度导致测序的数据量越来越⼤,分析⼯作也是愈加困难。

于是近年来测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极端的⽅向,⼀个是⼤⽽全的全基因组测序靶向捕获测序(Target Capture Sequencing)。

),另⼀种就是⼩⽽精的靶向捕获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另⼀种就是⼩⽽精的图1. 靶向捕获测序⽰意图与全基因组测序相⽐,捕获测序可以针对感兴趣的区域进⾏分离与富集,不仅检测灵敏度更⾼,⽽且⼤⼤降低后续的数据分析⼯作。

举例来说,外显⼦组区域仅占全基因组的1%左右,但却包含了绝⼤部分的已知致病突变,将外显⼦区域分离出来后单独进⾏测序,后续的分析就能降低99%的⼯作量,极⼤的加快分析的速度。

不仅如此,在遗传突变、肿瘤筛查等领域,靶向捕获所能达到的灵敏度也是全基因组测序完全⽆法实现的。

由于捕获测序在测序前就对基因的⽬标区域进⾏了分离与富集,⽬标区域的⼤幅减少可实现5000×甚⾄更⾼的测序深度。

测序深度的提⾼意味着更⾼的灵敏度(能够检测低频率的变异),其检测极限低⾄0.1%。

因此,在精准医疗时代,⼩⽽精的靶向捕获测序似乎更受科学家的偏爱。

那说了这么多,如何才能将我们的感兴趣的区域捕获出来呢?常见的捕获⼿段常见的⽬标区域捕获⽅法主要有三种,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分⼦倒置探针(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s)以及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分⼦倒置探针(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s)以及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方 法 .
传 染病 漏 报调 查 按照 《 国法定 传 染病 医 院报 告管 全
表 1 江西 省 19 —20 9 6 0 0年 传 染 病 估 计 实 际发 病 率
理 检 查 和 居 民 回 顾 性 调 查 方 案 》 行 。 年 来 疫 情 报 告 系 统 均 以 进 多
传 染 病 居 民 回 顾 性 调 查 所 得 指 标 , 民 漏 报 率 来 估 计 实 际 传 染 居 病 发 病 率 , 式 为 : 计 实 际 发 病 率 P一 报 告 发 病 率 / 卜居 民漏 公 估 ( 报 率 ) 以 医 院 漏 报 调 查 作 为 第 2次 捕 获 , 用 CM R 法 估 计 的 。 应
【 生 统 计】 卫
“ 获 一 再 捕 获 ”法 估 算 发 病 率 可 行 性 探 讨 捕
程 慧健 ( 西 省 卫 生 防疫 站 ,南 昌 3 0 2 ) 江 3 0 9
摘 要 :[ 的 ]探 讨 “ 获 一 再 捕 获 ”CMR) 估 算 传 染 病 发 病 率 的 可 行 性 。[ 法 ] 以 江 西 省 1 9 — 2 0 目 捕 ( 法 方 6 0 0年 的 疫 情 报 9 告 系 统 和 医 院 漏 报 调 查 资 料 应 用 C R 法 的 校 正 报 告 发 病 率 和 居 民 漏 报 调 查 估 算 的 实 际 发 病 率 比 较 。[ 果 ]校 正 报 告 发 M 结 病 率 明 显 低 于 估 计 的 实 际 发 病 率 。[ 论 ]运 用 C R 法 可 以 估 算 总 体 发 病 率 , 必 须 注 意 其 使 用 的 前 提 条 件 , 能 盲 目地 结 M 但 不
1 2 73 1 9 . ~ 93 4 . 7

( ) M
7 4 38 1
7 2 93 1 9 3 17 1
病 例数 ( ) n
2 1 67 O
重复数 ( m)
1 1 资 料 来 源 江 西 省 传 染 病 疫 情 年 报 和 传 染 病 漏 报 调 查 资 .
料 。
率 Q 与 表 1中 的 同 年 估 计 实 际 发 病 率 比较 明 显 偏 低 ; 个 来 源 两 重 复 登 记 的 报 告 病 例 数 的 符 合 率 介 于 2 %~ 4 % ( 2 。 9 8 表 )
维普资讯
7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海 峡预 防医学 杂 志 20 0 2年 第 8卷 第 4期

tatJ Pr v M e 0 2 Vo .8N o 4 ri e d 2 0 1 .
文 章 编 号 : 0 72 0 ( 0 2 0 — 0 4 0 10—7 520 )407—2
套 用公 式 。
关 键 词 : 情 报 告 ;漏 报 调 查 ; 获 一 再 捕 获 ;卫 生 统 计 疫 捕
中 圈 分 类 号 :R 1 5 1 8 . 9 . ;R 1 1 8 文献标 识码 : B
法 定 传 染 病 报 告 系 统 是 最 基 本 、 重 要 的 常 规 疫 情 收 集 系 最 统 , 收 集 到 1 0 的 病 例 是 不 可 能 的 。捕 获 一 再 捕 获 法 ( 称 但 0% 简 CMR) 用 于 估 计 人 群 中 未 被 报 告 的 病 例 , 而 对 常 规 资 料 的 可 从 发病 率 进行 校正 。已有 利用 疫情 报 告 系统 和 医院 传染 病漏 报调 查 资 料 , 用 CMR 法 公 式 估 算 传 染 病 总 体 发 病 率 的 报 道 。笔 者 运 认 为 , M R 法 可 用 以 估 算 总 体 发 病 率 , 不 考 虑 C R 法 应 用 C 但 M 的 前 提 条 件 , 目地 套 用 公 式 估 算 传 染 病 实 际 发 病 水 平 欠 妥 。 盲 现 以江西 省 1 9— 20 9 6 0 0年 的 疫 情 报 告 系 统 和 医 院 漏 报 调 查 资 料 ,

N一 [ M + 1 ( + 1 / m+ 1 ] 1 ( )n )( )一 校 正 报 告 发 病 率 Q— N/ 口数 × 1 1 人 0/ 0万
Va N )一 ( + 1)( r( M n+ 1 M — m )( — m ) ( + 1) )( n / m
( + 2 m )
校 正 报 告 发 病 率 的 9 C = E ± 1 9 ( r N) ] 人 口 5 I N . 6 Va ( ) /
数 × 1 1 O / 0万
结 果
应 用 CM R 法 估 算 传 染 病 发 病 率 的 可 行 性 进 行 分 析 。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1 江 西省 19 —20 . 9 6 0 0年 传 染 病 估 计 实 际 发 病 率 见 表 1 。 2 2 以 传 染 病 医 院 漏 报 调 查 作 为 第 2次 捕 获 估 算 的 江 西 省 . 19— 20 6 0 0年 校 正 报 告 发 病 率 及 9 可 信 限 校 正 报 告 发 病 9 5
校 正 报 告 发 病 率 : 情 报 告 系 统 收 集 的 病 例 ( ) 为 第 1次 捕 疫 M 作
获 , 院 漏 报 调 查 发 现 的 病 例 ( ) 为 第 2次 捕 获 。m 为 与 防 疫 医 n作 部 门 收 到 的 报 告 卡 核 对 报 告 了 的 病 例 数 , 为 校 正 报 告 总 体 病 N 例 数 , r N) 方 差 。 主 要 公 式 为 : Va ( 为
表 2 以医院漏 报调 查作 为 第 2次 捕获 估算 1 9 —2 0 9 6 0 0年校 正报 告 发病 率 (/ O万 ) 1l

报 告 发 病 数

调 查 发 现
与 卡核对
校 正 报 告
第 一 来 源
两 个 来 源 相 互
校 正 报 告
发 病 率
9 CI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