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单元整合 十五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高效整合15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高效整合15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五单元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解题秘笈] 解答此类试题的要诀,最关键的就是要分析材料、从题干材料中得出一个道理 或认识,推导出一个结论。由甲而得乙,不再是材料的表象。要想得出正确的结 论,还要把材料信息放到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材料现象与得出的结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符合这种逻辑关系的选项才是正确的。错误选项往 往转移话题,偷换概念,不符合这种内在逻辑关系。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五单元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冷战形势的影响,中国一度大规模引 进苏联的技术和设备,重点建设国防工业与发展科学技术。后来,坚持自力更生、 攻艰克难,在核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5.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提升科技创 新能力,我国科技进入了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发展阶段,在 载人航天、计算机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第十五单元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红楼梦》中有对外贸易和市场贸易的描写,说明其 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红楼梦》属于人情小说,排除 A;C项“均有”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态度,排除D。
A.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C.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B.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D.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C)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五单元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科学地位明清以后落后了,是因为“停滞于农业和 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并不是封闭性强导致落后,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总结实践经验,轻理论概 括和抽象,材料强调“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而没有强调思想解 放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 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 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有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 及西方科学研究的情况,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十五)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十五)

第十五单元单元整合(十五)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专题框架构建专题框架构建专题框架构建【认读导引】一大主题: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发展历程。

两大线索:近现代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现代中国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个主题: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历程;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历程;现代中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历程。

专题纵横拓展纵向贯通一、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经验教训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期间,中国的教育经过改革加强了党的领导,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使教育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到极其严重破坏,所谓的“教育改革”是依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行为。

整整一代人受到了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专题纵横拓展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教育体制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4.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现代中国教育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曲折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辉煌的复杂过程。

这一过程向我们揭示了如下的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考题例证1】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

同时,曾经从美国学习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

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五专题整合提升

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五专题整合提升

专题十五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专题十五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中国古代科技西方近代科技封建专制统治;没有出现近代资本主义;出现背景形成科学家群体;没了科学社团;建立了近代条件有建立新的学科体系自然科学体系研究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集中于天文学与理论研究领域科技领域领域中国古代科技西方近代科技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研究采用实验方法,重点放在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方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方法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推动了传统农业经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有影响济的发展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考纲展示近现(1)经典代科力学学技术(2)进化考点归纳考点1牛顿科技成果与中国传统科技成果的比较考点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近五年未考查真题举例2014·全国卷Ⅰ,T402013·全国卷Ⅰ,T28要关注进化论思想在近代近现代科学技术考纲展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4)相对论和量子论(5)现代信息技术考点归纳真题举例考点1近代科学技术的2015·全国卷Ⅰ,作用T41考点2三次科技革命与2012·新课标全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变迁国卷,T40考点1爱因斯坦热兴起2013·全国卷Ⅱ,T40哥白尼、牛顿、2011·新课标全国卷,T35处要关注信息技术近五年未考查对经济社会的推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物理学以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等方面(2)从命题角度看,一是对牛顿经典力学、进化论和相对论等内容的识记或辨析;二是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从命题特点看,多用展示或评价科技成果等方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和推理的能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纲展示(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考点归纳近五年未考查考点美术流派的演变历程考点黑人爵士乐在冷战中的作用考点经济大危机与影视艺术真题举例要关注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2016·全国卷丙,T342016·全国卷甲,T352014·全国卷Ⅱ,T34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文学成就关注较少,对有代表性的美术、音乐作品的考查有所提升,弥补了高考中美术、音乐科目的缺失(2)从命题角度看,主要从艺术作品的鉴赏、艺术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作等方面切入(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为材料型选择题,注重考查艺术作品的内涵及时代意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考纲展示(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归纳近五年未考查近五年未考查考点1外语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考点2政权建设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真题举例2015·全国卷Ⅱ,T312013·全国卷Ⅱ,T31考情分析2018年高考对此部分不会重点考查,最多命制一道选择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二、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历程 1.第一阶段: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 后的剧烈动荡中,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 雄主义精神,导致古典主义盛行。 2.第二阶段:19 世纪 30 年代前后,随着法国大革命失败 和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理性,开始追求 人类的内心感情,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
[对点训练] 2.(2019·日照高三模考)1920 年 4 月,陈独秀指 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 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 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 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 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
材料三 在《物种起源》一书出版 20 年后,有一位名叫马 歇尔的英国评论家,大胆说出了他的一些同代人想说而不敢 说的话。他写道:如果英国人口的增长赶不上中国,那个无 精打采的种族将会蹂躏地球的许多地方,而本来应当是朝气 蓬勃的英国人定居的这些地区将受到威胁。
材料四 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 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 争”理论。在中国过去 100 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 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读之线”。100 年的误读,200 年的 孤独,这是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命运。
解析:选 D。“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达尔文而 非马克思的观点,故 A 项错误;“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所否定的,故 B 项错误;达尔文的 进化论诞生于 1859 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 1848 年,故 C 项错误;根据“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 识……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可知马克思认为达 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马克思认为自然界 中的进化论不能适用于人类社会,故 D 项正确。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整合十五课件 岳麓版必修3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整合十五课件 岳麓版必修3

近几年的高考,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不回避社会热点 和焦点,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彰显新课程关于时代 性与历史性的融通,强调鉴古知今。
呈现新材料,直奔热点问题类的高考试题,往往针对周年性
事件、社会上隆重纪念活动、社会热点话题,选取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进行考查,有的试题则隐形嵌入热点问题,这类 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既要联系学科知识,实现热 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又要认真提炼试题材料中的有效 信息,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解答。
趋势三
重视价值观——引导关注社会,命题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在价值观方面明确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
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 豪感,逐渐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 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 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2)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而且他
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阶段清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 方的“器物”(技术);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 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
制);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
想文化”(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 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渗透开放理念类的高考试题,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第15单元单元整合备考提能课件.ppt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第15单元单元整合备考提能课件.ppt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

20世纪50 年代后期 至80年代 末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 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 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 盟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 化趋势加强。暂时表 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 现为“一超多强” 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 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 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 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时期。 2.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后期 (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 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核武器的出现加剧了对抗
B.美苏(俄)核武器水平存在差距
C.核武器平衡维系世界和平
D.美苏(俄)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
答案
解析 材料中美苏(俄)核武器数量由多到少,说明美苏关系由紧张对峙 走向缓和,故 D 项正确。A 项只是对图中信息的片面解读,故排除;由材 料可知,美苏(俄)的核武器水平并没有存在巨大差距,排除 B 项;材料的主 旨不是强调核武器平衡维系世界和平,故排除 C 项。
18 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要求进一 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政策推 动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为 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 19 世 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5单元 单元整合(十五)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5单元 单元整合(十五)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A 【解析】根据“现有的军事集团……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可知,该会议反对美苏两 大集团,是不结盟运动会议,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 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 国,中国提出“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是基于当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故B项 错误;此次会议反对的是美苏霸权主义,故C项错误;此会议是在“冷战”期间召开 的,故D项错误。
学科技能提升
■ 备考点拨 (1)注意全球史观的考查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查和研 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颠覆“欧洲中心论”,以 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考查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人类交往的历史, 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 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查。
专题纵横拓展
【考题例证3】 [2018·吉林省吉林市调研] 20世纪60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 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 工作。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 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东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 A.边境局势的持续紧张 B.“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 C.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D.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发展
专题纵横拓展
2.赫鲁晓夫上台后,加强对华约成员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因此中苏两国 发生了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基地等冲突;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得中共与苏 共展开了公开论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有分裂的危险。此时的美国仍然视中国为 敌人,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和遏制政策。面对困难,中国在外交方面转向了第三 世界国家。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把 中国定为“主要敌人”,而美国则是“头号敌人”。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又陷 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迫切需要联合中国对抗苏联,因此 出现了尼克松访华的事件,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后,中日、中美建交。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五单元 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含解析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五单元 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考纲要求 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标提示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考点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欧洲共同体③独立自主④民主改革⑤朝鲜战争⑥教育⑦第二⑧政治大国⑨美苏⑩1961⑪不结盟⑫国际经济新秩序考点二①社会制度②波兰③戈尔巴乔夫④1991⑤“人权高于主权”⑥2001⑦“一超多强”⑧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巧学妙用]漫画证史——“赶紧联合,求得生存”轻巧识记——欧洲“一体化”易错提醒——不结盟运动思维导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漫画证史——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美日邦交之透视》1987年《时代》封面从漫画可以看出二战后美日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轻巧识记——苏联解体的原因考法1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考题1】(2017·陕西渭南模拟)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B.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D.制止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答案 A『方法突破』从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根本目的)是“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的发展”。

B、C两项只是目的之一,而不是出发点。

『史论链接』欧洲联合的条件(1)各国的政治体制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

(2)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

(3)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2018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5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2018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5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③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迅速发展
阶段(18世
纪末—19世
纪中期)
随着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
和系统化
阶段(19世
纪末—20世
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电的发明与应用,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2)绘画艺术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借助工业革命的光与色成果的现实主义和印象画派出现。
3.影视艺术
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19世纪末,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20世纪20年代,电视艺术诞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通过多种材料,包括图片、公式等作为命题载体,考查对 新情境材料的解读和阐释能力,明确科技发展对社会 进步的推动作用
-15-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4.(2015江苏单科,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 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关闭 受 168到7年撼,牛动顿,人把类地第球一上次的从物对体的自运然动恐和惧天的体阴运影动下概走括出到同来一,重个新理审论视之自中, 身 形成的了价经值典和力能学力体。系”,此 确认处了“科物学体革宏命观运”的动代的表规人律物,对是解(释和) 预见物理现 A象.具牛有顿决定性意义B.,改达变尔了文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材料 C相.符爱,因故斯A项坦正确;D18.5普9年朗达克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解析 答案
-16-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5.(2014江苏单科,1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
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
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
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关闭
B牛.顿伽经利典略力自学由体落系体、定伽律利的略创自由立落体定律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瓦 CD特..联瓦法动特拉式联第蒸动电汽式磁机蒸感的汽应制机理造的论出制的现造于应第用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
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 里”不符,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 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 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但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 关闭 理A 想化”不符,故D项错误。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第十五单元+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第十五单元+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两极格局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多极化趋势加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专题二二战后大国关系的演变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影响1.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贸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十五)教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十五)教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单元综合提升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和科学)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发展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的。

[针对训练]1.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 A.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B.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C.“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D.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解析:选D。

根据材料“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可知,洋务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新旧交杂,故选D项。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主要表现2.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

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

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 A.缺乏人才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D.迎难而上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也对中国实行技术上的严密封锁,从而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故选D项。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十五单元 选修部分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十五单元 选修部分

单元整合通史概览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以来,物理学的发展逐渐摆脱神学的束缚,对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科技: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文学:浪对生命起源的探索,经历了由宗教创世说到生物进化论的认识。

人专题线索1.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技产生、发展之间的关系(1)近代思想解放是近代科技产生、发展的条件。

二者相互促进、推动。

(2)文艺复兴把人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索,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之后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同样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3)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思想解放。

牛顿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4)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使人类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而哲学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人类的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

2.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中国在政治上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直到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经济上对华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但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时,中国正值内战,科技无从发展;建国后“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一度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改革开放后,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积极重视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选修1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选修1
(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 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 在……上的相似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 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处)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 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上的不 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 化”等。 (3)异同类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 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单元总结
第三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 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 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 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 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 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单元总结
作用:法国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 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 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 失分警示:“比较异同”类问题解题失分主要在于:一是 在设问比较角度不明确的情况下找不准可比点;二是对相 同点的回答归纳不出来,仅知道某方面有相同,但表达不 出来,概括不全面、不准确。
(1)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 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 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 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2)经济条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 工工场迅速发展。 (3)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 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 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整合十五
一、不结盟运动与西欧、日本对两极格局冲击的比较
【考题例证1】[2018·辽宁五校期末]某次国际会议发表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这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下列关于此次会议和宣言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据此宣言精神,中国提出“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
C.强调了面对全球安全新威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D.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缓和与动荡并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导国家的变迁与大国的兴衰
1.15—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占据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2.17—18世纪,通过殖民扩张、争霸,西班牙、葡萄牙实力逐渐衰落,荷兰和英国先后占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3.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并控制着殖民霸权,长期占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英、美共同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二战后,欧洲国家实力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题例证2】下图是二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

从中可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
B.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
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
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美国、苏联的关系
1.二战后,美国实行旨在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采取全面对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

在亚洲,扶持蒋介石政府,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与中国是全面敌对的关系,加上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冲突,使得中国将美国视为头号敌人。

此时的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援助,帮助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力图使中国成为在亚洲对抗美国等资本主义势力的一大中坚力量。

中苏两国关系亲密友好,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称为“中苏蜜月期”。

2.赫鲁晓夫上台后,加强对华约成员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因此中苏两国发生了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基地等冲突;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得中共与苏共展开了公开论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有分裂的危险。

此时的美国仍然视中国为敌人,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和遏制政策。

面对困难,中国在外交方面转向了第三世界国家。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把中国定为“主要敌人”,而美国则是“头号敌人”。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又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迫切需要联合中国对抗苏联,因此出现了尼克松访华的事件,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之后,中日、中美建交。

4.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新“遏制”政策,以加强美国的军事实力,通过军备竞赛和经济制裁,从根本上扭转了在与苏联竞争中的不利态势。

美苏两国以军备竞赛为中心,同时在多个领域进行全面对抗。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苏联国内推行改革并在国际上推行“新思维”外交,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中美关系虽仍有争端与摩擦,但整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考题例证3】[2018·吉林省吉林市调研]20世纪60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

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

东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边境局势的持续紧张
B.“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
C.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D.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发展
素养十五看待世界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新视角——全球史观
■史观解读
(1)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
向整体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整体世界发展到深入阶段的表现。

(2)全球史观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交往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史观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考题例证】《全球通史》中写道:1600至1763年期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两国。

这一进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

这里的“首要意义”()
A.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B.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打破了各地的孤立状态
【解析】“欧洲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错误;“荷兰、法国和英国”分别以商业、工业立国,开启了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资本的原始积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符合材料中“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故C项错误;打破“各地的孤立状态”则归功于新航路的开辟,故D项错误。

【答案】B
■备考点拨
(1)注意全球史观的考查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查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考查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查。

(2)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这一转变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到深入阶段的表现。

(3)运用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二是承认人类文明同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