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解析版)
专题05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卷【母题题文】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
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试题解析】从材料信息“朝延…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可以得出,朝延让御史巡按和地方监察御史相互监察,结合所学知识这些规定旨在保证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
这些规定不是限制监察御史权力,排除B;题文信息中没有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意思,排除C;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没有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的拓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明朝监察制度的发展,属于目的性选择题,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的考查。
【命题方向】考查明朝监察制度,呼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得分要点】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科举制⑴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⑵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⑶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⑷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2.明清的考核制度:⑴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①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
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
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⑵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复习明清时期
高考热点知识拓展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异化
(1)内阁制度:内阁设立后权力不断加大,甚至通过“票拟”权参 与决策,但内阁却没有决策权,其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2)皇帝不上朝:明朝共传16位皇帝,享国276年,其中皇帝不 上朝的时间长达百余年,这反映了明朝官僚运行机制的成熟。 (3)军机处: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秉旨办事, 防止大臣专权;可“廷寄”下发上谕,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 率。 (4)厂卫密折: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和清朝的密折制度,反 映了明清的非理性化统治趋势。
考查的主干知识 清代的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具有官商性质的贸易组织。朝廷 和外商以十三行为媒介,达到“以官制商,以商 制夷”的目的,十三行既是中外贸易的桥梁,也 是中外商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屏障,通过朝廷让 渡的外贸权,获取巨额的利润,外商借助十三 行,采购商品,开拓市场,三方以贸易为纽带, 责任明确,利益均沾。
6.明朝中期的赋役货币化与白银货币化
(1) 明 中 后 期 不 仅 开 始 赋 役 货 币 化 和 货 币 以 银 为 本 位 , 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 (2)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 (3)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 下降,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 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 (4)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时期开放海禁后大量白 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
答案B
考查的主干知识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工商皆本论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 他认为真正的末业是指那些耗损、浪费社会财富 的行业,如为婚丧礼仪、信佛信巫和倡优服务的 行业以及酒肆和机坊等。而那些有助于增加社会 财富的一般工商业则同农业一样重要。黄宗羲的 工商皆本论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批判重本抑末 有一定启蒙作用。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知识强化训练-明清时期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知识强化训练明清时期一、选择题1.(2016·湖北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26)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2.(2017·四川达州一模,29)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3.(2017·江苏联盟大联考高三2月联考,5)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4.(2017·广东惠州三模,27)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
据此推测,当时(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5.(2017·广东肇庆二模,26)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
”这反映当时(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2017·安徽黄山一模,6)明清时期,流入日本的白银约2亿两,流入美洲的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
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A.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B.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D.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7.(2017·四川乐山一模,27)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明清时期高中历史试题
1.明代中叶,昆曲兴起并逐渐成为戏剧主流。
在江南,不仅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
代表作品《牡丹亭》描述了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等内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昆曲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②江南经济繁荣有利于昆曲的发展③戏剧作品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④今天的京剧就是由昆曲发展而来A.①②B. ①④C.②③D.③④2.传教士白晋说:“现今中国,人们把道德、哲学视为主要学问,却极端忽视了哲学以外的其他学问。
”“现今”指的是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3.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之际出现的历史史实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C.《共产党宣言》发表D.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成立4.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7.材料二“[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
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明清时期的政治2、明清时期的经济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4、康熙帝复习建议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
具体的还是要紧跟教材、紧跟我们的复习资料,争取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起来也得心应手。
知识清单明清时期时间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古代社会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②,清朝设立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④经济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⑤,清朝时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产生了⑥、⑦、⑧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科技: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参考答案:①由盛转衰,②丞相,③军机处,④闭关锁国,⑤资本主义萌芽,⑥黄宗羲,⑦顾炎武,⑧王夫之考点聚焦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废宰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宰相。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的设立。
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遂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
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康熙帝:设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当值(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明清时期(20题)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明清时期(20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江苏模拟)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2024•江苏模拟)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3.(2024•雨花区校级模拟)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
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
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4.(2024•山东模拟)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5.(2024•九龙坡区校级模拟)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如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6.(2024•辽宁模拟)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四明至清前中期第16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第16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命题点1 清代奏折制度的特点(2024·高考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运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由此推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须要经内阁中转呈送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中乾隆帝强调日常公事运用正常题本文书,经内阁呈送即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即军国要务和紧急事务才可用奏折干脆传递给皇帝,故选C项。
奏折制度最早出现于康熙年间,雍正年间已普遍运用,解除A项;奏折制度是皇帝加强对中心和地方限制的制度设计,解除B项;奏折由官员干脆呈送给皇帝,皇帝批阅后返回,中间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解除D项。
命题点2 乾隆帝时期的国家治理特点(2024·高考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
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
”此谕意在( )A.加强中心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D.规范文书体例解析:选B。
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此谕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解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解除D项。
命题点3 康熙帝时期治国策略(2024·高考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取学行兼优之士。
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
高考历史专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山东卷]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
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新课标卷]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年间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的表述,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农业中租佃关系盛行,这使得农民可以通过租种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既能维持生计,又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故选A项;通过材料可知,佃户认为卖掉自己的田地,租种更多的田地能够更好地维持生计,这样会造成土地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会加剧土地兼并的扩大,排除B项;租佃制甚至永佃制的盛行,进一步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商业货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租佃关系下佃农需要向地主支付租金,地主则需向国家缴纳赋税,这并不直接削减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明清时期(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明清时期一.选择题(共23小题)1.(2023春•湖南期中)奏折制度是清朝康、雍、乾时期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自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这种奏折制度()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控制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严重摧残了中国文化的发展D.有利于科学合理高效决策2.(2023•达州模拟)明清时期,宋应星走出书斋,游历考察,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徐光启在家乡开辟农庄,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许多农学著作。
这些人的活动()A.推动了高产作物的传播B.进行了实验科学的尝试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D.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潮流3.(2023•锦州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噬也”。
据此可知,王夫之()A.主张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4.(2023•湖南模拟)《明史•土司传》记载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
这()A.为边疆动乱埋下了隐患B.体现了明朝阶级矛盾尖锐C.说明土司由明政府册封D.有利于强化对边疆的治理5.(2023•靖远县二模)明朝中期,“盗矿”之事,遍及各省,有的在深山偷挖,有的则凭借势力占领官家的矿场,有的则建立武装公然和官府对抗,如在广东顺德,就有豪强勾结“势家”经营银矿达30年之久。
由此可知,当时()A.私营矿业得到发展B.中央集权制度衰微C.资本主义萌芽兴起D.官营手工作坊破产6.(2023•齐齐哈尔二模)明清之际的张岱是私人修史的著名学者,在其《越中三不朽图赞》中选取人物最多的是关于理学、忠烈、忠杰、忠谏、孝烈、生孝等12目,以便“见道学诸公则自知有愧衾影,见忠节诸公则自惭有愧忠孝,见清介诸公则自恨纠缠名利,见文学诸公则自悔枉读诗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05讲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教师用书
第五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空定位·通史概览中外历史纲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后内阁出现,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3)明朝后期,乡约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4)明政府修筑长城,设置军镇,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都司,进行管辖;(5)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6)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7)乡约主要宣讲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经济与社会生活】(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1)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到中国;昆曲的发展演变。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4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明清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1)中央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宦官专权,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明清时期(2024年9月)
2025年中考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明清时期(2024年9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安徽开学)乾隆时期,清朝‘借地养民”招内地汉民垦种西北番地,为处理番汉矛盾朝廷在番地设立“厅”级机构专门来管理汉人事务,处理番汉纠纷。
后汉民日益增多,行的权力也随之扩大.最终使得少数民族贵族失去了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清政府的措施()A.意在转变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B.增强了西北地区的基层自治C.拉开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序幕D.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2024•茂名开学)蒙古例是清廷为外藩蒙古制定的特别法。
随着内地民众大量进入蒙地,“封禁”政策下蒙古人、汉人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逐渐被打破。
清廷在嘉庆朝重印了《蒙古律例》,强调因俗而治,后期日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
此举()A.显示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解决了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C.旨在推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D.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基础3.(2024•吉安模拟)康熙帝非常钦慕“泰西”的科技,他不仅努力学习了“《几何原本》”,还深入研究了欧洲的天文、地理、机械等科技和历史知识。
这一现象反映出()A.“海禁”政策形同虚设B.西方科学革命波及中国C.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4.(2024•川汇区校级开学)成书于1406年的《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当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宫廷大臣、使节克拉维约来到中亚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时,打听到一支由800匹骆驼组成的商队不久之前从中国来到此地,他也因此得知撒马尔罕距离中国首都的路程是6个月。
克拉维约在这次外出游历的旅程中,不可能()A.遇到来自阿拉伯帝国的商人B.了解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交往C.比马可•波罗更晚前往东方D.见证当时丝路上的贸易往来5.(2024•怀柔区校级开学)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
蛮夷戎狄形成华夏认同,蛮夷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三经国序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
激活思维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秦汉
政治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关注点2 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变[史学新论] 汉武帝规定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 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 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 国与汉郡无异。
4.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为了巩固刘家一姓的天下,汉初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在地方 上分封一些同姓诸侯国,形成犬牙交错的地方管理形态。但后来诸侯 国力量增强,汉代出现了王国问题。 5.唐朝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唐朝后期节度使的权力很大,节度使任免官吏和选择继承人,独立 掌握本地税收。节度使即军队统帅,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 权。 6.北宋地方割据问题的基本解决 从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从行政上,派文臣任 地方官,设通判监督。从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这样基本解决 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是也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关注点4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精彩瞬间[史学新论]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 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 型的起点。在社会结构方面,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者增多,城乡人口流 动加快,自由雇佣劳动者队伍扩大,市民阶层出现。在政治方面,封 建君主专制控制力减弱,东林党、复社等近代政党雏形出现,向公众 领域扩展。在社会习俗方面,由崇尚节俭朴实转向崇尚消费和奢华。 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或出现近代思潮萌芽。 ——张显清在《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1、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
hTJBUVt
JL「丨、「
[卡「[■!庶.It駅][j科扛祜而1
2、 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
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材料三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
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
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 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
材料二
元朝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 象。……加上出生于元末社会底层曾饱经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 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 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朝中后期推动中国和西欧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明朝中后期中国政府不同于西方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高中历史高考复 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具体表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祖国的辽阔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更加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外关系:中外交流由活跃、频繁转向闭关自守;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开始出现。
文化上承古萌新:传统科技领先,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早期某某思想和反封建色彩的文学作品出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学东渐开始。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归纳:政治:1、明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1421年迁都,年灭亡。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地方,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军事上,;法律上,;文化思想上,。
2、明末农民起义:原因:、、、。
口号:。
政权:。
历史意义:、。
3、清朝的建立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年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改金为,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4、明清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变革:一条鞭法:目的:。
内容:。
意义:;。
更名田(内容):。
地丁银:内容:。
意义:。
经济: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原因:。
表现: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缓慢发展:出现:条件:、。
时间,地区,部门,标志。
清朝前期缓慢发展:表现:、。
缓慢原因:。
民族关系:1、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朝:初期:和威胁着明朝北疆,永乐年间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修缮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南下,明后期,鞑靼与明朝通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7从明朝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含答案解析
考点7从明朝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一、选择题1.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C.罢黜宰相D.强化君权,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故A项错误;朱元璋采取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罢黜宰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故C项错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编撰一系列皇谕钦训,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2.史书记载:“(内阁)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据此可知,明朝内阁()A.与唐朝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偃然汉唐宰辅”说明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构建于景泰年间,嘉靖以后,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
明朝的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改变了科举制的选拔方式C.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D.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朝文官子弟逐渐变为武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仍然实行科举制,排除B项;“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并不能说明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排除C项;“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央集权有关,排除D项。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规范训练7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考点规范练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
及其久也,假窃威权,以干政事,遂至于不可抑”。
这反映出该时期()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2.史书记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据此可知,明朝内阁()A.与唐朝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3.明朝将行省的职权一分为三,布政使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财税、赋役;提刑按察使掌刑狱、监察;都指挥使掌军政。
这一措施效仿了()A.汉朝的地方体制B.唐朝的地方体制C.宋朝的地方体制D.元朝的地方体制4.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构建于景泰年间,嘉靖以后,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子弟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
明朝的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改变了科举制的选拔方式C.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D.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5.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6.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
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
这反映了清朝()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7.(2023广东茂名二模)清朝盛行“幕僚制度”,即地方官员可以自聘僚属辅佐处理衙署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整合训练1、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
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的特征C.丞相制度被废除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2、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
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宦官职掌裁定权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D.丞相制度被废除3、清朝时期,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吏治逐渐走向腐败C.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4、《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
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5、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人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这一情形( )A.缓和了明清的人口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D.说明当时耕作农具已经成熟6、明末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这说明当时(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7、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陚税的重要来源。
这说明(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8、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9、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10、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A.以“异端”自居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1、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12、“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
这说明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大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自[清]张廷玉《明史·宰辅年表一》材料二元朝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加上出生于元末社会底层曾饱经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材料三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初期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和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并分析对明朝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较西方社会的转型与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态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思想、商业资本运作和科学技术等保持着大体与西方社会同步发展且交波较为顺畅的状态。
欧洲近代化开始于15世纪至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
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在西方蓬勃开展之际.中国的阳明心学也正在席卷中华大地,李贽等人的反封建思想之锐利也不逊色于欧洲启蒙思想家。
在经济领域,无论东南沿海、华北乡村,手工业和商业领域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此时的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中西间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科学技术活动交流日益密切,由西方传教士输入的欧洲近代科学知识,也为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所接纳;中国的商品市场因为有许多国家的参与而被纳入世界体系。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材料二西欧诸国的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西欧各国王权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而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則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博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的第一个触角。
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因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朝中后期推动中国和西欧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明朝中后期中国政府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主要行为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
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官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
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
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
”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黄宗羲对传统抑末思想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权力强化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因而与近代三权分立是有着本质区別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丞相制度被废除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内阁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宦官作为皇帝的近侍人员,其专权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C项正确。
内阁是内侍机构,这是内阁的性质,不是造成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A项错误;材枓体现的是宦官侵夺内阁职责,不能体现宦官职掌裁定权,B项错误;丞相制度被废除不能解释宦官侵夺内阁职权的现象,D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皇帝处理官员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体现出一切以皇帝意志为转移的特征,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出雍正帝行政的随意性,没有涉及弱化法律作用、吏治腐败的信息,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决策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不能说明中央政府权威下降,C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表明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B、C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由材料可知,高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不是“明初”排除B项;精耕细作强调单位面积产置的变化,而题干反映的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耕作农具的相关情况,排除D 项。
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棉纺织业的发展。
由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随着工具的改进,棉纺织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与民营手工业规模、纺织原料特点和资本主义萌芽均无关,排除A、B、D三项。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的信息,故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强调的是农业,唐寅所描绘的苏州等地工商业极其发达,B项“转型迹象”一词用词精巧、准确,故选择B项;C、D两项在材料中难觅提示信息,故均排除。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出现了商帮。
因此D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与事实不符。
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商帮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
明清时期出现的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和为王夫之,它们思想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D项符合题意。
A项是错误的;李贽的观点。
B项是错误的;王夫之的观点。
C项是错误的;顾炎武的观点。
所以选D。
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