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讲绪论1、人居环境学(概念)概念: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支。
2、任务1、利用仪器和已有的科学资料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促进和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原因。
2、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研究。
3、对现存居住环境的人口、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提出改造措施。
3、道萨迪亚斯(希腊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1、他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问题中跳出来,将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类聚居环境问题。
2、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等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扩展的研究的领域。
3、他认为人类聚居环境由5个基本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提出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4、人居环境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5、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学科体系城市人居环境(狭义):是指城市居民和社区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广义):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6、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兴起的原因1、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2、人类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3、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4、城市规划的失误和教训太多7、聚落聚落的认识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启示点和切入点。
环境学 期末复习
填空题1、水资源的特性:作用上的重要性补给上的有限性时空上的多变性利用上的多用性。
2、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表现在谁的三方面功能: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P3、污水综合开发利用的对策:开源、节流、治污、管理。
4、洪水发生的人为因素:城市化修堤筑坝毁林荒地。
5、旱灾的减灾措施:加强长期预报推广人工降水发展节水灌溉6、地下水污染特点:污染来源广泛污染难以治理污染危害严重7、尾水生态处理的主要类型包括稳定塘系统和土地处理系统。
8、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9、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
10、大气污染物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亦称颗粒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常表示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和降尘。
11、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煤烟型污染交通型污染酸沉降污染12、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三条渠道:呼吸道吸入;随食道和饮用水摄入;体表接触侵入。
13、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末端治理、环境自净14、土壤的组成:固相物质、粒间物质、生物体15、土粒分为:砾石、沙砾、粉沙和黏粒16、一般情况下,自然土壤的土层包括: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17、土壤孔隙分为无效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18、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或潜伏性、不可逆性和持久性、危害的严重性19、目前最受关注的五种重金属元素是:汞、砷、镉、铅、铬20、固体废物按污染特性可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按来源可分为工矿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物。
21、三C原则:避免产生、综合利用、妥善处置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R原则:减少产生、再利用、再循环22、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
23、说出三种噪声的利用:噪声除尘、噪声发电、噪声增产、噪声除草、噪声诊病...24、人为的电磁污染源主要有:脉冲放电、高频交变电磁场、射频电磁辐射25、一般光污染可分为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26、生态因子可分为五类:①气候因子②土壤因子③地形因子④生物因子⑤人为因子27、植物体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可溶性污染物,通过叶片的气孔吸收挥发性的污染物28、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人为有意引入、无意识引入、自然入侵2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30、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1、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规则规律原理、五律协同原理32、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20XX级资环《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2012.01.02 shawe)1、(绪论) 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是人以外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综合体。
自然环境概述:是指以自然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
2、(第一章水环境)水的自然循环的概念。
(P4)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3、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P6)淡水八大常量离子:K+ 、Na+、Ca2+ 、Mg2+ 、Cl—、HCO3-、SO42-、CO32-4、水环境污染物。
(P25)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和放射性物质。
5、工业废水的四个特点。
(P31)①污染量大;②成分复杂;③感官不佳;④水量水质多变。
6、地下水污染三个特征(P35)①污染来源广泛;②污染难以治理;③污染危害严重。
7、水污染控制。
(P46)①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防止污染发生,削减污染排放。
工业水污染:①优化结构、合理布局;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③就地处理;④强化管理。
生活水污染:合理规划和公众教育。
面源污染:农村面源:①发展节水农业;②减少土壤侵蚀;③合理利用农药;④截流农业污水;⑤畜禽粪便处理;⑥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城市径流:①充分收集利用雨水;②减少城市硬质地面;③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②污水的人工处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法。
③尾水处理。
(P53)8、(第二章大气环境)大气的分层。
环保课期末每章知识点总结
第1章地球环境遇到的问题(2学时)1.环境的本质:对人类社会而言和对环境科学角度。
答: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对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王要是指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的分类;第一类环境(原生环境),第二类环境分类(次生环境)答: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次生环境是自然环境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地域。
3.理解地球的独特性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地球表面多样的、既变化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它的天气圈密度正好能保持一个液态水圈;它的含氧大气既保证了生命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风化的岩石提供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还使大多数陨石或流星在到达地面前氧化燃烧掉,并有臭氧层屏蔽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大气中CO2含量正好能保持地表适当的温度,且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所需;地壳构造活动的强度正好能保证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物质交换,保证地表生物营养元素的供应,而又不至于不稳定到生命不能立足。
4. 环境三个基本特征,通过例子判断所说的是环境的什么特征。
(1)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即在一定空间内,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存在着确定的数量、空间位置的排布和相互作用关系。
(2)变动性与稳定性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变动之中。
变动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资源性与价值性环境的资源性表现在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方面,其物质性(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
非物质性同样可以是资源,如某一地区的环境状态直接决定其适宜的产业模式。
因而,环境状态就是一种非物质性资源。
环境的价值性源于环境的资源性。
5.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包括5大圈层,并形成了生态网,具有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文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村庄,生态概念:指受环境影响的生物体形成的结构及其与该结构的各种功能关系。
更强调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2、八大公害:p4名称马斯河谷事件污染物时间地点比利时马斯河谷(长24km,两侧山高90m)美国多诺拉(马蹄形河湾,两边山高120m)英国伦敦情况致病原因公害成因工厂集中、逆温天气、多雾、污染物聚集烟尘,so21930.12几千人呼so2和so3吸道发病,的混合物60多人死亡4天内有42%的居民患病,17人死亡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1948.10so2与烟尘工厂多、雾作用生成天、逆温天硫酸盐气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和肺部在烟尘金居民烟煤属颗粒物取暖,煤中的催化下,so2含量排除的so2变成高,h2so4,吸烟尘量大,入肺部逆温天气石油工业和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人食用了含有甲基汞的鱼类汽车多,每天有1000t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市区空气水平流动缓慢含汞的污水排入海湾,并反应生成甲基汞,进入鱼和贝类体中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1952.125天内4000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20世纪40年代,每年的5~11月美国洛杉矶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年开始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w镇水w镇的患者180多人,死亡50多人富山事件镉(骨痛病)1931~1972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吃含镉的炼锌厂的米,饮用含未经处理镉的水的含镉污水排入河流四日事件重金属粉1970(哮喘病)尘、烟尘,so2日本四日市患者400多人,有36人死亡重金属微粒和so2吸入肺部工厂向大气中排放so2和煤粉尘数量多,并含有钴、锰、钛等米糠油生产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中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1968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府县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3、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5答复:① 全球大气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② 无污染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③突发性、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事件: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卡农药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⑤外来生物入侵4.两个环境问题的比较p6答:①影响的范围不同。
人居环境复习思考问题
人居环境复习思考问题:一、名词解释:环境:不同的人可能对环境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环境均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定义1: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定义2:在某一给定时刻系统所遭受的所有外界条件及其影响的综合。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指人群的聚落空间;包括人群以外的各种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组成的结构和形态。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定义: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
人居环境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
它反映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人居环境的结构:人居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
●人居环境内部空间结构:人居环境内部各种功能区分布与配置方式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
•人居环境形态人居环境形态是人居环境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众机构)表现在空间上的土地利用几何形状,和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认识、感知人居环境总体的文化意向。
•人居环境的形态是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定义: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用地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1 环境的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 环境要素的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主要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和阳光等。
3 环境要素的属性:(1)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2)环境要素的相互依赖性。
(3)环境要素的最差限制律。
(4)环境要素的等值性。
(5)环境要素变化之间的连锁反应。
4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要素。
(2)为人类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基础(3)对废物具有消化和同化能力。
(4)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5 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一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6 地球环境构成: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各种天气现象以及大气污染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飞机)中间层、暖层、逸散层。
水圈:由地球上的各种天然水与其中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构成的水体。
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7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自然属性: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和其他可再生资源。
(2)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经济属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
(4)科技属性:转向更清洁、更有效地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和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8 自然资源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9 自然资源的分类:有限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如土地、生物、水等不可回收的:如化石燃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回收的:如某些矿物资源等无限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10 自然资源的属性:(1)有限性(最基本的特征)(2)区域性(3)整体性(4)多用性11 土地资源的定义: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亲自整理].doc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大气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光化学烟雾由汽车和工厂烟囱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经太阳光紫外线照射而生成的一种毒性很大而且不同于一般煤烟废气的浅蓝色烟雾4.环境: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扌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污染源排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由政府所制订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6.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坏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坏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7.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8.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的优劣程度,是环境要素及其系统呈现出的、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
9.农药残留量残留量是指还未被降解而继续存在于土壤中的农药10.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口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11•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
12 •污染源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或人体13・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原则。
(1)含有有害重金属的少量废物和不含重金属的大量废物,或者少量的高放射性废物与大量的低放射性废物不宜相混和进行综合处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它是个相对概念,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
(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
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人居环境考点
1.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3.人居环境包括五大层次: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4.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5.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
(2)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3)开放的人居环境体系第三章:1.范式:某种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2.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
第四章: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技术、经济、社会、生态。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
(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
(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
(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
(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4.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1)不同空间层次(区域的、城市的、社区的)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设计者要“外得造化,中得心源”;(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结合、巧为因借、相得益彰;(3)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法得道,变化万千”。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学科背景:1.环境科学的内涵: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国际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呈现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
2.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3.自然环境:(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适量CO,的存在,使地球保持着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温度;地球土壤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生长的基地;更有厚度适中的地壳将岩浆覆盖于地下足够的深度,但又能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从而实现地壳深部和浅部一定的物质交换,这就是地球的表层系统。
)(2)表层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①物质循环: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人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②能量流动:生命的维持除了依赖于物质的提供,还需要源不断地获取能量。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③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信息传递,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流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正是有了信息流,生态系统才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城市人居环境复习资料
城市人居环境◆什么是城市?1.从形态上定义,城市是指一种景观或一片经济空间;2.从性质和职能上定义,城市是指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中心及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的生活聚居地;3.从区位上加以定义,城市则是指沿河流、山麓、海岸或铁路、公路沿线分布的一定区域的中心。
4.城市就是指非农业人口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城市的特征?从人口、功能、景观三个方面来把握城市的特征。
(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地(2)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地(3)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4)城市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城市人居环境概念?狭义理解: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
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和硬环境;家庭环境、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
广义理解: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它不仅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人居环境内涵?城市人居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交往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五个子系统,每个方面又包含有众多的内容◆城市职能?常见的主要有居住职能、管理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科技职能、教育职能、娱乐职能等。
(1)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一般职能是指所有城市都必须具备的那—部分职能,如居住职能、教育职能、文化职能、商业职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食品生产、印刷出版、公用事业等;特殊职能是指那些只为个别城市所具有的职能,如采矿业、机器加工业、旅游业、科技创新、信息中心、体育中心等。
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学1.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环境过程多样性、环境形态多样性、环境功能多样性。
4.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5.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
6.全球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紧缺、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资源减少、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壤资源退化7.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
8.人与环境的和谐: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
9.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阙值。
10.环境规律: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11.五律协同: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要实现重大的战略目标,其行为必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即五律协同。
12. ①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
②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
③规律作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称偏离。
协同者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拮抗者是实现目标的阻力,偏离者是实现目标的离心力。
13.1984年8月墨西哥城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达成共识: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人类将面临自然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威胁。
14.人口环境容量:一定生态条件下,一定区域资源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15.大气的分层(从底到顶):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16.大气污染:由于大气中某些气体异常增多,或者增加了某些新的成分,从而破坏其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危害人类生活、生产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
人居环境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人居环境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1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指人类居住生活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总称。
或者影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两大类。
人居环境也是指自然的要素和社会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的空间系列,并承担相应的功能人类聚居地。
2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3 人工(社会)环境:人工环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社会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
包括房屋、道路和各项设施以及城市、乡村和人文遗迹等物质要素,也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非物质要素。
4 人群:人群指有某种特征(相同兴趣、相同职业、相同居住地)的若干个人的抽象集合,它忽略人的个体特征,强调一类人所共的特征。
5 使用人群使用人群指特定空间的需求者和利用者。
有效把握研究客体(主要使用人群)的共同特征,有利于提高环境使用的效率。
6 必要性活动人群:必要性活动人群指那些在空间中以必要性活动为主的人群,如赶路的行者、购物的消费者。
7 自发性活动人群:自发性活动人群指那些在空间中以自发性活动为主的人群,如那些和别人打招呼问好的人、在城市道路中不自觉停下来观看表演的人。
8社会性活动人群:社会性活动人群指那些在空间中以社会性活动为主的人群,如那些在空间环境中举行聚会、典礼的人。
9 主导行为:主导行为即环境中发生具有较强目的的行为。
由于行为本身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为完成该目的,人们一般都会采取比较直接的手段去实现。
10 空间空间是由实物占领或者围合的中空部分。
11 内部空间内部空间是由实体限定而构成的空间。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填空题1、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从内向外的圈层结构分别为: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绿化带和工业区。
2、盖迪斯反对形式主义与专家规划,提出有机规划概念,是人本主义的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
P113、芒福德的建筑与城市思想的基本点:注重人的需要和人的尺度。
P124、聚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
P165、道萨迪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P17二、单选题1、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是由(D)个单体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分布形成无贫民窟无污染城市群。
A 3 B 4 C 5 D 62、(A)与霍华德堪称“两股并行的溪流”。
A盖迪斯B芒福德C斯坦因D道萨迪亚斯3、芒福德认为,对城市文化来说,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C)是极其重要的。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绿化环境D 文化环境4、从1986年开始,联合国将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B)。
P22A世界环境日B世界人居日C 世界地球日D世界水日5、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A),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P22A“人类环境”大会B“人类住区”大会C“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D“人居二”会议三、多选题1、田园城市的影响(ABC)。
A疏散拥挤的人口B建设新型城市C改革土地制度D提高土地利用E美化环境2、在霍华德的启动努力下,建设了(AD)。
A莱奇华斯B新协和村CSaltaireD韦林3、芒福德的思想特点在于(BCD)。
A提倡综合规划B强调以人为中心C区域观D自然观E反对形式主义与专家规划4、盖迪斯用(ABC)的观点揭示城市在空间与时间发展中所展示的生物与社会方面的复杂性,指出在规划中要把不同部门和工作统一起来考虑。
A哲学B社会学C生物学D景观生态学E地理学5、“城市未来全球会议”以(CDE)为主要内容,讨论世界市场经济区域经验,科学文化技术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协作问题。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3.酸雨:湿沉降: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水等各种降水形式。
干沉降:这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4.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5.水体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6.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或指水体中的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7.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8.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而使土壤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9.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10.臭氧层空洞:11.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太阳的辐射能组成的。
环境科学的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生态学家的环境:把人类和整个生物界看作环境的中心事物,而把其他非生命物质看作生物界的环境12.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13.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4.土壤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5.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生物学质量和品质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受到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讲绪论1、人居环境学(概念)概念: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支。
2、任务1、利用仪器和已有的科学资料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促进和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原因。
2、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研究。
3、对现存居住环境的人口、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提出改造措施。
3、道萨迪亚斯(希腊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1、他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问题中跳出来,将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类聚居环境问题。
2、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等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扩展的研究的领域。
3、他认为人类聚居环境由5个基本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提出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4、人居环境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5、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学科体系城市人居环境(狭义):是指城市居民和社区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广义):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6、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兴起的原因1、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2、人类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3、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4、城市规划的失误和教训太多7、聚落聚落的认识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启示点和切入点。
8、人居环境科学是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1、新挑战推进人居环境科学成为大科学。
2、科学与人文交汇成大人文,走向更高境界。
3、大艺术也是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9、人居环境的释义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10、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11、五大原则(EESSC)生态观(Ecological view):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经济观(Economic view):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好互动。
科技观(Science view):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观(Society view):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性。
文化观(Culture view):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12、五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
13、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
14、系统思想与复杂性科学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综合体)1、各单元间联系广泛而紧密2、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结构3、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学习并对其层次与功能结构重组完善。
4、开放5、动态15、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
16、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1、“范式”与“科学共同体”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框架。
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合成的科学集团,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较为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
17、人居环境规划设的三项指导原则承上启下;左顾右盼;设想将来。
18、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人类聚居进行描述性的剖析:分析聚居的基本特点,聚居之间的相互关系,聚居的演化过程,聚居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2、对人类聚居基本规律的研究:研究人类在生活居住方面的需求,聚居的成因,聚居的结构、形式和密度,以及对未来城市的影响和预测。
3、研究制定人类聚居建设的计划、方针、政策和工作步骤。
19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1、研究对象: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human settlement)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3、目的: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创造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0、人类聚居学的定义“人类聚居学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而使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他们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如洞穴),也可以是人工建造的(如房屋)。
21、人类聚居的组成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在这里,“人类”这个词限定了聚居的类型(是人的而不是动物的),同时又传达了这样一个含义,即人类聚居必须使人得到满足。
据此,人类聚居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容器。
22、力动体:力动体:所有形成聚居的力的综合构成了聚居中的力的结构。
23、聚居的剖析本体(住宅)中心(教堂和商店)循环系统(街道)特殊区(学校)(村庄)24、聚居的基本原理第一部分,有关聚居发展的定理,指出聚居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第二部分,聚居内部平衡问题,第三部分,关于聚居的实体空间特征的定理,包括聚居区位、规模、功能、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25、聚居的结构和形态聚居的结构——通常指城市或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聚居的形态——指聚居地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26、未来城市的三种可能形式:坏城或死底托邦(Dystopia)、不可行城市或乌托邦(Utopia)、合意可行的城市或安托邦(Entopia)。
27、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需要对人类聚居有全面的、合理的认识;需要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确定发展目标;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以及其中的各个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的建设,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需要为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
28、我国六大人居环境类型分析(了解)29、水文地质1、地下水储量影响城市选址2、地下水质影响一些行业的布局3、地下水的开采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4、地下水的流向决定城市工业和居住生活用地的相对布置5、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影响建筑物的布局。
30、水文条件1、河流影响城市的选址2、地表水水情要素影响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形式3、河川洪水位状况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安排4、河流洪水对城市构成威胁31、城市气候1、城市气候的成因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城市的产业经营的影响城市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质2、城市气候的典型特征1)热岛效应;2)城市逆温;3)灰霾岛效益;4)雨岛效应;5)干岛、湿岛效应32、水资源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1、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水资源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特色标志4、正确评价水资源供应量是城市规划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33、社会环境与社会资源(一)政治经济体制芒福德: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与经济的转变。
政治因素历来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面对这些影响因素,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具体的措施?相关法规制定的完善,尽量的不出现法律漏洞,以及避免受各受益主体的倾向,使受益主体最大化的均衡。
多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才能的设计者与决策者中的人才,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宣传和贯彻提高全民的人居环境知识,使民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对自己所处的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进一步体现民主政治。
34、居住区规模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5、大环境的选择大环境:指居住区外部的周边环境,包括居住区四周的山脉、建筑、河流、道路。
36、中环境的选择中环境:指居住区内部环境,包括居住区的地形、地势、建筑布局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等。
37、小环境的选择小环境: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窗、客厅、卧室以及厨房和浴室。
38、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原则1、环境育人原则2、以人为本原则3、量力而为原则4、天人合一原则39、按照圈层结构理论:圆状或近似圆状的简单集中式布局的城市,中心区为大型广场绿地。
40、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正当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41、创建怡人化、生态化、智能化、家园化住区环境的对策。
1、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执行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3、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新城规划与建设4、重新修订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指标42、居住区规划中的生态考虑供热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停车系统绿化系统能控系统其它系统大题1、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2、如何理解中国城市设计。
3、(斑块—廊道—基底;岛屿效应;边缘效应;生态位)——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4、绿色节能小区在我国应用现状。
近两年哪些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奖,中国人居奖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哪些内容?1990年开始,中国便与联合国人居奖结下不解之缘。
以下是中国历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名录:——1990年,唐山市政府因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人居荣誉奖”;——1992年,深圳市住宅局获“联合国人居奖”;——1995年,上海市因实施解决居住特困户项目而荣获“人居荣誉奖”;——1996年,建设部长侯捷荣获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这是中国首次以个人名义获奖;——1997年,中山市长黄子强获“联合国人居奖”;——1998年,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荣获“联合国人居奖”;——1998年,沈阳市市长获“联合国人居奖”;——1999年,大连市长薄熙来获“联合国人居奖”;——2001年,杭州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2年,包头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威海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4年,厦门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5年,烟台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6年,扬州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南宁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8年,南京市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2008年,绍兴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2008年,江苏张家港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张家港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获“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并宣布武进为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实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