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彧彧
人大考研-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周禹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周禹姓名:周禹系别:组织与人力资源系职称:讲师电话:8610-62513473传真:8610-82509169邮箱:zhouyuhr@个人简介研究方向及讲授课程研究成果社会兼职及荣誉主要教育经历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University)联合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经济学博士学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中国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绩效与薪酬管理、领导力与组织行为、最佳实践对标管理、产业关系制度主要讲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与薪酬管理、领导力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题(硕士研究生)主文献研究导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研究生)管理沟通(MBA)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理性与领导艺术的整合视角(EMBA)曾为我国电力(国家电网集团、神华国华电力、北京国电设计院、天津/山东电建等)、电信(中国电信集团、大唐电信集团、广东/深圳/福建电信)、能源化工(胜利油田东胜集团、中国海洋石油监督监理公司、燕山石化、长庆油田、科力远等)、重型工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三一重工、特变电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电器制造(美的集团等)、农业贸易(中粮集团中土蓄等)、金融(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水务投资公司等)、服务(首都国际机场集团、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等)产业的大中型企业;省部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故宫博物院)等各类组织机构,提供过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力开发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服务。
论文ZHOU,Y.,LiuX,Y.,&Hong,Y.2011.WhenWesternHRMConstructsMeetChineseContexts:Validating thePluralisticStructures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Systems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Hu manResourceManagement(SSCI),Under(second)review.Presentat2011AcademyofManagementMe eting(SanAntonio,US.).ZHOU,Y.,Hong,Y.,&Liu,J.2011.InternalCommitmentorExternalCollaboration?TheImpactofHuma nResourceManagementSystemsonFirmInnovationandPerformance.HumanResourceManagement( SSCI).Under(second)review.Presentedat2010AcademyofManagementMeeting(Montreal,Canada). ZHOUY.,Zhang,Y.,&Liu,J.2011.AHybridismModelofDifferentiatedHumanResourceManagementEffectivenessinChineseContext.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SSCI).Accepted,2012V ol.1. ZHOUY.,Zhang,Y.,&Montoro-Sanchez.2011.UtilitarianismorRomanticism:TheEffectofExtrinsican dIntrinsicRewardsonEmployees’InnovativeBehaviors.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er(SSCI).V ol.32(1):81-98.BestPaperProceedin gsofAcademyofManagement(2009).Zhang,Y.,Dolan,S.,&ZHOU,Y.2009.Managementbyvalues:Atheoreticalproposalforstrategichuman resourcemanagementinChina,ChineseManagementStudies(SSCI),Vol.3(4):272-294.ZHOU,Y.,&Hong,Y.2008.ADifferentiationPerspectiveof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Str ategiccapability,Configurations,andComplementarities.BestPaperProceedingsofAcademyofManag ement;2008/08,p1-6(ISSN:2151-6561).周禹,曾湘泉,2008,“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理论模式与中国实践”,《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0期,pp.54-59。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计划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计划刘计划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新闻'>2002—200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1999,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0—1994,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等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科研优秀奖(2012)《论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第九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7)《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届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6)《中国律师学》: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3)一、主要论文《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职能解构》,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5期《逮捕审查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是现代司法的权利保障》,载《法制日报》2011年9月20日《刑事拘留与审查逮捕的期限应予缩短》,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3期《我国陪审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载《法学家》2008年第6期《组建职务犯罪专门侦查机构的设想》(第一作者),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欧洲三国反酷刑的经验及其启示》(第二作者),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拘留逮捕制度改革与完善刍议》,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4期《死刑复核程序需要检察机关参与》,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1期《逮捕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逮捕数量与逮捕率的理性解读》,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法国、德国参与式侦查模式改革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体系的完善》,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5期《质疑死刑复核权的程序功能——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为切入点》,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摘转,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2期转载)《误判:缘于体制与程序中的六个缺陷》,载《检察日报》2005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5年第7期转载,并被法制日报社《法治参考》<供地厅以上领导参阅的内部资料>2005年4月15日转载)《变动不居的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三》(第二作者),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5年第1期转载)《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二》(第二作者),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5年第1期转载)《法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一》(第二作者),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5年第1期转载)《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第二作者),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4年第9期转载)《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两个司法解释——兼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第一作者),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4年第8期转载)《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第二作者),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3年第7期转载)《公诉人的诉讼地位探析——兼论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的程序化》(第二作者),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二作者),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论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第二作者),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从建立被告人有罪答辩制度到引入辩诉交易——论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借鉴意义》(第二作者),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6期《控辩式庭审方式中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及其制度保障》,载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论检侦一体化改革与刑事审前程序之重构》(第二作者),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制度保障》(第二作者),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公诉的价值冲突与衡平论略》(第二作者),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1期转载)《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第二作者),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谁有权力逮捕你——试论我国逮捕制度的改革》(第二作者),载《中国律师》2000年第9、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0年第12期、2001年第1期转载)《论我国律师的性质》(第二作者),载《诉讼法学新探》(陈光中教授七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21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第二作者),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论刑事程序正当化》(第二作者),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存废的思考》(第二作者),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第二作者),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二、主要专著与教材《刑事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新刑事诉讼法教程》(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刑事诉讼法》(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法学基础知识》(参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律师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规范取证行为、遏制刑讯逼供警察培训手册》(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诉讼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12年版《刑事审前程序与人权保障》(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检察制度宪法基础研究》(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律师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模范刑事诉讼法典》(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证据法学》(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律师执业概论》(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参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控辩式庭审方式研究》(独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4版《法律文书写作》(二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6、2007年版《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程序》(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司法部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参编),法律出版社2003-2013年版《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律师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刑事诉讼法学》(司法部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参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在刑事诉讼中的实施研究》(09YJC820111)对外交流经历2010年10月,赴美国考察量刑程序2009年10月,赴韩国庆熙大学参加“全球化时代培养法律人才的当前问题与未来任务国际研讨会”2006年10月,赴英国、匈牙利、立陶宛考察预防酷刑机制2004年6月,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考察刑事司法制度2002年10月,赴英国考察保释制度。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名单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99陈**14681227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594陈**1717724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5226陈**16587252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68成**13783220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3315崔**17282254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1796德**15084234骨干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0187杜**17189260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37冯**16687253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253冯**16784251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254顾**16679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6263郭**1718725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25国**16787254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2307韩**15689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8848韩**16388251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0122韩**16382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36韩**16087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0182何**17282254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78胡**14170211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26胡**1618724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884纪**16685251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90贾**16784251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88贾**11688204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3904焦**16782249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888李**1608624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7512李**1678925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0549李**15790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799李**16184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35李**11474188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80李**10372185提前批”三支一扶“加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3415梁**16285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80刘**12671197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13刘**12461185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598刘**16784251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9617刘**1588824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2501刘**16785252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34刘**16786253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79刘**10876184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6017柳**16184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67牛**10575180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6568欧阳**15988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67庞**14683229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3259彭**1598724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758乔**16584249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76屈**13572207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1056任**15883251”退役士兵“加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7762宋**1589024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3803宋**1688725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9681王**16290252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86王**15276228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74王**15671227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0226王**16089249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748王**17079249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236王**16084259“大学生村官”加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8846魏**1668224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110吴**12274196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8330吴**1689025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1058武**1697924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0188徐**17282254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73徐**15062212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852徐**15689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8844许**16483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1347许**17374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9077薛**16184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1428闫**1698625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6262杨**16285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0443腰**16877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28尹**13378211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81尹**11859177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813尤**16485249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7516于**1658124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49于**12680206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257张**1679025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261张**1768125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7167张**16387250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08张**16087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4243张**16684250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75张**10683189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8833赵**16484248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2420赵**15590245“退役士兵”专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22赵**12772199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68赵**15382235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47赵**10682188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905赵**1569024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6057赵**15579234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4449赵**16780247会计硕士(专业学位)15077赵**16287249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8852钟**13974213提前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820周**16191252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1588周**15590245会计硕士(专业学位)05854周**16687253注明:1、因2019年MPAcc国家线尚未公布,若进入复试名单的提前批考生联考初试成绩届时未达到国家A类分数线(含单科线),则按无复试资格处理。
人大考研-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东贤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东贤姓名:李东贤系别:市场营销系职称:副教授电话:8610-82500553传真:8610-82509169邮箱:ldxzmy@个人简介研究方向及讲授课程研究成果社会兼职及荣誉主要教育经历1983-1987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本科1987-1990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硕士研究生1996-1999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999-2005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嘉陵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主要工作经历1990--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日本商业主要讲授课程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日本商业论文论文《基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营销情报系统》2005年11月,计算机教育论文《基于信息系统的价值链整合》2006年3月,计算机教育论文《中国流通产业安全发展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黑龙江社会科学著作专著《物流变金流:日本伊藤洋华堂的成功秘诀》2004年5月出版,台湾久佑达文化出版译著《国际商务——全球竞争的挑战》2004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著《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导论》2007年5月,清华大学出版社专著《深度营销——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2008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专著《现代医院营销》2008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主编《采购与供应链案例》2008年10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采购与供应管理职业资格证书(高级证书)、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主译《克莱普纳广告教程第17版》,2008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主编《龙行天下:银行经典营销案例评析》,2009年5月,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著《第二人生:来自网络新世界的笔记》,2009年9月,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著《所罗门营销学》,2009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双碳”战略助推中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机理
气象与人类社会2024年第1期㊃专栏寄语㊀潘家华㊃㊀㊀201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两项国际新进程正式开启,一项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另一项是‘巴黎协定“,两者皆提出了可测度的2030年目标㊂2020年,联合国秘书长在全球范围内任命15名 独立科学家 ,经过4年努力,在距离目标年时间进程居中的2023年,他们完成并提交了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全面审视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情况㊂结论似乎并不乐观,正如 点睛 报告的标题 危机时代,改变之际 ㊂2023年9月的联合国峰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兴致并不高,而对‘巴黎协定“的1.5ħ温升管控目标 情有独钟 ,试图利用第一次全球盘点强力推进碳中和进程㊂联合国迪拜气候大会达成‘阿联酋共识“,明确 离轨化石能源 ㊁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㊂协助我作为独立科学家参与工作的几位学者,就全球进程中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城市化㊁零碳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与推进,开展了一些分析㊁研判和解读㊂感谢‘阅江学刊“,给我们机会与学界分享㊂双碳 战略助推中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机理潘家华㊀陈梦玫㊀刘保留摘㊀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㊂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㊂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 双碳 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㊂ 双碳 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㊁协同对应㊁权衡对应三种㊂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㊂ 双碳 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 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 双碳 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㊂关键词碳达峰㊀碳中和㊀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㊀零碳能源㊀应对气候变化㊀绿色创新作者简介:潘家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㊁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梦玫,经济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㊁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保留,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㊁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中国科协2023年度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中国双碳战略引领全球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机理及政策建议 (20230504ZZ07240014)㊂06气象与人类社会㊀㊀一、引㊀言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关键问题㊂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空前繁荣,但是生态环境恶化㊁自然资源枯竭㊁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类福祉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㊂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所有人共享发展红利,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㊂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演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共识㊂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约翰内斯堡 里约+10 环境大会,再到2012年 里约+20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不断发展深化㊂200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达成了 千年发展目标 (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以下简称MDGs),MDGs到期后,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汇聚国际力量共同应对新的全球性挑战㊂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以下简称SDGs)作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包括17个大项的总体目标和169个分项的具体目标,涉及经济发展㊁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维度㊂站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期节点上,联合国发布‘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GlobalSustainableDevelopmentReport2023,以下简称GSDR2023)㊂该报告集合全球科学界的力量,基于最新的数据和科学研究评估了全球SDGs的落实状况,并强调为了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需要全世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㊂GSDR2023强调,尽管全世界围绕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SDGs的实施现状图可以看出,世界仍未走上实现SDGs的轨道㊂如果不紧急调整并加速进程,人类将面临由贫穷㊁不平等㊁饥饿㊁疾病㊁冲突和灾难引发并加剧的长期危机和不确定性㊂①当前,地球㊁人类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福祉正在退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㊁能源和粮食危机㊁地缘冲突和COVID-19大流行,削弱了全世界为减轻贫困和不平等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㊂GSDR2023呼吁全世界采取行动㊁加快变革,基于科学认知,基于团结㊁公平㊁福利的原则,推动世界前进㊂同时,GSDR2023提供了一个说明性的框架,在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19“提出的六大切入点和四大杠杆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建设这一杠杆,强调每个切入点都需要实现重大改变,并提供了政策㊁金融㊁技术和行为变化如何结合起来实现必要转换的具体案例㊂SDGs之间存在相互联系,GSDR2023展示了不同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各方以综合方式采取行动,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推动SDGs尽早实现㊂在SDGs的17个目标中,SDG13直指气候变化问题,要求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㊂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相对于工业化前全球地表温升幅度已达1.1ħ,未来5年,温升幅度很有可能达到1.5ħ㊂气候变化是对16①IndependentGroupofScientistsappointedbytheSecretary-General, GlobalSustainableDevelopmentReport2023:Timesofcrisis,timesofchange:Scienceforacceleratingtransformation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 ,https://sdgs.un.org.gsdr/gsdr2023.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胁,为所有人确保宜居的㊁可持续的未来的机会之窗正在迅速关闭,需要尽快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气候恢复力发展㊂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㊂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定不移,稳中求进㊂落实 双碳 战略,核心在于能源系统转型㊂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尤其特殊㊂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29 2%,而美国和欧盟分别占11 2%和6 7%;人均排放水平也比欧盟高1/5;历史累积排放总量已经逼近欧盟27国之和,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㊂中国化石能源碳排放量持续高企,与此同时,中国在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产业的产能㊁产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全球有较大优势,有些领域甚至占绝对优势㊂例如,中国的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的3/4,装机超过1/3,2021年中国海洋风电装机占全球新增装机的80%,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的60%,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和产量在全世界遥遥领先㊂零碳能源生产消费是落实 双碳 战略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正在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提升,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飞跃㊂零碳能源生产消费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 双碳 战略的实现,也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实现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 双碳 战略引领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机制分析和政策研判㊂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深入落实 双碳 战略,推动能源系统持续转型,保障能源安全㊂碳中和目标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将推动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㊂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发挥优势,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其他国家在气候政策㊁能源转型㊁融资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和务实合作㊂我国在落实双碳 战略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大量成功案例,包括高耗能产业的绿色转型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㊁电动汽车的研发推广㊁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㊁绿色金融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㊂通过成功经验的输出,我国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掌握主导地位,从容应对大国竞争新格局㊂㊀㊀二㊁ 双碳 战略与SDGs的关系双碳 战略与SDGs都涉及增长与发展问题,均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维度㊂SDGs是世界各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集中诉求,涵盖了经济发展㊁社会公正㊁生态公平等重要方面和努力方向,可以分为五大类㊂①第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People),包括SDG1 SDG5㊂这些目标强调消除贫困饥饿,提升并确保人的发展能力,并为人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㊂第二,经济繁荣和发展(Prosperity),包括SDG6 SDG12㊂这些目标涉及资源与能源,强调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㊁可持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㊁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㊂第三,全球环境可持续能力(Planet),包括SDG13 SDG15㊂这三个目标关注气候变化㊁海①潘家华㊁陈孜:‘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议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7页㊂26气象与人类社会洋和陆地生物,涉及全球生态安全边界和人类共同的公共产品㊂第四,社会和谐(Peace),即SDG16㊂该目标强调制度建设,通过包容性社会㊁法制以及有能力的机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㊂第五,合作共赢(Partnership),即SDG17㊂该目标强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包括资金㊁技术㊁贸易㊁能力建设㊁系统性问题等多个方面㊂双碳 战略是我国政府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㊂ 双碳 战略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㊂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 双碳 战略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㊂ 双碳 战略虽然与SDGs在实施范围㊁责任主体㊁涵盖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均体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有别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发展导向㊂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提出 双碳 战略规划,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SDGs则是从2015年到2030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㊂因此,中国在落实 双碳 战略的过程中,将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和规划来推动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也会在SDGs的要求下实现地区的零碳转型发展㊂ 双碳 战略与SDGs具有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㊁协同对应㊁权衡对应三种㊂㊀㊀(一)靶向对应关系所谓靶向对应,是指 双碳 战略与SDG13目标导向一致,行动方向相同, 双碳 战略的实现将直接带动SDG13的落实㊂ 双碳 战略是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自主设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落实方案,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形成精准的靶向对应关系㊂SDG13在具体目标中强调, 将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纳入国家政策㊁战略和规划 , 双碳 战略中的碳达峰目标正是这项SDG13具体目标在中国的落实和体现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显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㊂为改善民生福祉,实现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㊂ 双碳 战略是基于我国实际发展阶段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㊂自从2020年我国宣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 双碳 相关工作,将碳达峰碳中和全面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构建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 1+N 政策体系,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等㊂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碳减排工作成效明显㊂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㊂在此基础上, 十四五 时期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4.6%,节能降碳成绩显著㊂㊀㊀(二)协同对应关系所谓协同对应,是指在落实 双碳 战略的过程中,同步推进SDG13以外的其他目标㊂36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靠终端消除二氧化碳就能实现㊂ 双碳 战略的核心在于能源系统的变革,需要从能源的生产端着手,以可再生的风光等零碳能源逐步取代不可再生的高碳化石能源,配合能源消费端的电力化转变,在保证整个社会用能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逐步摆脱化石能源的高碳锁定㊂能源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与动力,能源系统的变革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变革,譬如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㊁产业结构的调整㊁合作伙伴关系的变革等㊂在推进的过程中, 双碳 战略将与其他SDGs产生协同共赢的效应㊂与 双碳 战略存在最直接的协同对应关系的是SDG7,即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㊂实现 双碳 战略,关键在于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挤出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方向,要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到2060年达到80%以上㊂由此可见,实现 双碳 目标将推动能源的清洁化转型,帮助实现SDG7㊂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升级,带来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通过能源生产产业链条的延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推动绿色技术创新㊂在 双碳 战略的引领下,以太阳能电池㊁锂电池㊁电动汽车 新三样 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亮点㊂2023年上半年, 新三样 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㊂绿色低碳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全球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分析报告(2023)“显示,2016 2022年,中国授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在全球总量的占比达36.8%㊂从这个角度而言, 双碳 战略与SDGs的经济增长相关目标(SDG8SDG12)息息相关,协同对应㊂除此之外,减缓气候变化有助于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空间,减少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SDG14 SDG15)㊂ 双碳 目标的成果和经验也将通过 一带一路 建设传导到世界其他国家,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构建(SDG17)㊂㊀㊀(三)权衡对应关系所谓权衡对应(tradeoff),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将对另外一个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㊂权衡对应关系存在于SDGs的部分目标之间,比如SDG14㊁SDG15涉及的水下生物与陆地生物保护与SDG2要求的消除饥饿之间被认为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禁止捕食陆地与水下生物,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出现食物短缺现象㊂但是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权衡关系并不明显㊂除SDG13外, 双碳 战略与其他SDGs的权衡对应并不明显㊂可能存在的权衡对应大多是对 双碳 目标存在错误认知而制定的不当政策所引起的㊂比如,为了增加二氧化碳的人为吸收㊁增加碳汇,不考虑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大力种植单一物种的速生林,往往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韧性,从而影响SDG15(陆地生物)等㊂又如,大力推广生物乙醇以取代化石燃料,结果造成土地利用不当和粮食浪费,对SDG2(消除饥饿)造成负面影响㊂再如,为了减少某个时点的碳排放,直接拉闸限电禁止终端用能,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对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㊂所有这些权衡对应关系,都源于对 双碳 战略的错误解读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㊁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决不46气象与人类社会能搞碳冲锋㊁运动式减碳㊂ 双碳 战略与SDGs可能存在的权衡对应关系时刻提醒世人,碳中和不能走偏路,需要瞄准关键重点领域,用零碳可再生能源取代高碳化石能源,其他如限制终端能源需求㊁采用终端消除技术等途径,在地球资源的刚性约束及其他领域仍需发展的道义制约下,只能作为辅助途径,虽不可或缺,但难当大任㊂㊀㊀三㊁ 双碳 战略助推落实SDGs的作用机理基于 双碳 战略与SDGs的上述三类关系,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㊂㊀㊀(一)强化靶向作用机理 双碳 目标直指二氧化碳减排,与SDG13形成精准的靶向对应关系,推动 双碳 战略就是落实SDG13㊂当前,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面出台了大量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措施㊂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实施 双碳 战略是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㊂当前,要针对重点目标领域开展气候变化行动㊂在交通领域,目前中国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占总排放的10% 13%,其中80%来自道路交通㊂同等条件下,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碳排放量比燃油汽车低40%左右,欧美地区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量比燃油汽车低70%左右,在印度,该比例为20% 30%㊂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实现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㊂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占全球电动汽车销售总量的60%左右,为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㊂建筑领域也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关注对象,建筑采暖和供冷需求将不断攀升㊂2022年7月,中国出口欧盟的电热毯高达129万条,环比增长近150%㊂建筑部门的终端供暖和制冷用能均可以实现电气化,中国在终端消费侧可以有效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㊂中国为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㊂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㊂①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㊂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2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48.8%,超过煤电装机容量㊂从SDG13的细分目标来看,中国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向国际社会宣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构建碳达峰碳中和 1+N 政策体系,涉及交通㊁建筑和工业等领域,推动地区产业㊁能源㊁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并采取节约能源提高能效㊁建立完善市场机制㊁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㊂此外,中国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气候多边进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㊁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㊂②例如,2023年10月16日,中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共同签署关于合作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低碳示范区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将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1.5MW+0.5MW56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https://www.mee.gov.cn/ywgz/ydqhbh/wsqtkz/202310/W020231027674250657087.pdf㊂张维:‘中国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法治日报“,2023年11月3日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的光储一体项目㊁200套太阳能路灯㊁1套雨水净化设备,共同编制低碳示范区建设方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开展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效规划和管理㊂近年来,中国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㊁开展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帮助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㊁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㊂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已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8份合作文件,累计举办52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落实SDG13提供了有力保障㊂㊀㊀(二)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㊁生产方式㊁生活方式㊁空间格局㊂落实 双碳 战略,核心是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建立与发展(SDG7),与此同时将促进诸多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推动产业创新(SDG9),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SDG8)㊂在落实 双碳 战略的过程中,公众应转变生活方式,产业界也应转变生产方式,以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SDG12),推动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SDG11)㊂1.核心间接作用 零碳能源转型SDG7提到,要确保所有人可以获得用得起㊁可持续和可靠的现代能源服务㊂实现碳达峰㊁碳中和的最终手段是零碳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确保化石能源有序减退㊂①中国政府在 双碳 战略规划目标中,要求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达到80%以上,而2022年我国化石能源占比为82.7%,从2022年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只有38年的时间㊂因此,必须要对化石能源进行替代,尽早实现零碳能源转型㊂使用煤炭电力只能走向低碳,永远不可能走向零碳,并且存在两方面的风险㊂首先,高碳锁定风险㊂煤电项目属于高排放型产业,运行周期较长,有的项目长达30年甚至50年之久㊂如果在2060年前化石能源无法正常有序退出,高碳锁定无法解除,将引发金融风险㊂其次,市场风险㊂在煤电项目中使用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规模小㊁成本高㊁封存空间有限等问题㊂根据国家电网的数据,南方标准电价为0.43元/度,北方标准电价为0.38元/度,陆上风电的度电成本约0.15元,海洋风电的度电成本约0.3元,而光伏发电成本已低至0.12元/度,甚至低于0.1元/度㊂再配置储能设备,新能源显然已经比煤电有优势,甚至更具竞争力㊂此外,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处于引领地位,燃油汽车的市场空间逐步被挤压和替代㊂双碳 战略促使能源使用方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切换到零碳可再生能源赛道,进而对实现SDGs产生深远影响㊂应充分发挥零碳能源转型优势,大力推广光伏发电技术和设备,帮助部分资源匮乏国家或地区开发利用新的用能方式,突破化石能源的制约,迎接新的发展机遇㊂此外,零碳能源转型可以有效提升民生福祉,是 双碳 战略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途径,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㊂①潘家华㊁陈梦玫㊁刘保留:‘净零碳转型的主要路径及其优化集成“,‘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11期㊂66。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时延安 (4)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孟雁北孟雁北孟雁北,女,1970年1月14日出生,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乔治顿大学法学院(GeorgetownUniversity)法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
新闻'>1988年9月-1992年7月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系法学本科1992年9月-199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法学硕士1998年9月-200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法学博士2005年7月-2006年10月美国TEMPLE大学法学院LLM法律硕士经济法-竞争法、企业公司法、能源法1.《反垄断法的主体制度研究》一文获“经济法学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2003年12月,发奖单位:中国法学会。
2.《论政府调控手段的新发展》一文获十三省、市、自治区第二十次经济法学术研讨会论文二等奖,2004年9月16日,发奖单位:十三省、市、自治区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
3.《拒绝交易权的限制问题研究》一文获“经济法学中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2004年12月,发奖单位:中国法学会。
4.《滥用相对经济优势行为的反垄断法问题研究》一文获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4年12月19日,发奖单位: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
5.《论反垄断法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一文获十三省、市、自治区第二十一次经济法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2005年8月,发奖单位:十三省、市、自治区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
6.2010年5月10日,选为“全球顶级反垄断经济学与法学女教授”(BestoftheBest:TopFemaleAntitrustEconomicsandLawProfessors)。
该项评选是由“Antitrust&CompetitionPolicyBlog”网站发起,入选的人员必须是全球高校全职女性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评选活动的组织者是D.DanielSokol教授,评选的目的是遴选出反垄断法和反垄断经济学领域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女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 康奈尔劳工学院人力资源总监(CHO)高级管理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拥有25个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排全国前5名,共培养出400多位国家、省部级和3万名左右司局级政界要员。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全国81个一级学科排名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包括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等十个二级学科)、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占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21个学科的三分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最早开办MBA教育的商学院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被认为是中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在我国经济管理学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共和国管理教育的发祥地,本土化管理的黄埔军校”。
商学院囊括了工商管理学科从本科到博士的所有学位和培养项目,是国内唯一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和产业经济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商学院。
在2007年教育部商学院学科教学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位居前三。
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全国的资深教授队伍。
他们中既有学贯中西的学术精英,又有活跃于企业管理咨询前沿的资深顾问,更拥有熟悉现代管理理念与技术,具备实践经验,历经十几年MBA课堂锤炼的中坚团队。
2010年,商学院成功通过EQUIS认证,成为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国内少数成功通过EQUIS认证的商学院之一。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晓丹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晓丹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晓丹刘晓丹讲师北大医学硕士、人大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新闻'>2000-200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4-1997,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1994,大连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证据学、司法鉴定论文类:“如何建立我国鉴定结论采纳规则——以美国专家证言判断标准为参照”,载《现代法学》2009年4期“物证技术的创新及侦查方法的法制化”,(合着,第二作者)载《法学家》2008年1期“持续并创新: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新视角”(合着,第二作者),载《法学家》2007年1期“论司法鉴定检验方法的规范化--以鉴定质量控制为视角”,载《证据学论坛》2007年“科学证据之证据属性和特征研究”,载《法学杂志增刊》2006年“2005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合着,第二作者),载《法学家》2006年1期“重新鉴定启动标准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1期“论科学证据的采纳与采信”(合着,第二作者),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1期着译类《证据法学研究》(参编,第三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新编犯罪侦查学》(参编,第三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物证技术学》(参编,第三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美国证据规则》(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漂移的证据法学》(译者,第二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英国刑事司法程序》(译着,第三作者),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证据法学》(编着),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司法鉴定概论》(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人大金融硕士复试经验过程详细总结介绍
人大金融硕士复试经验过程详细总结介绍人大金融硕士复试初试总分:100分政治+100分英语+150分396综合+150分431综合=500分复试总分:50分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50分外语笔试+100分专业课笔试+150分专业课面试=350分专业课面试一般是下午2点开始在明德商学院楼专业课面试,共4-5组,每组5-6个老师,两个辅助记录的学生,每组20+个学生。
(2014完整的专硕复试有4组,剩下10个跟税务专硕一起复试,基本是按照初试成绩排序,2点复试,4点半左右结束)一般流程是进去后先在辅助记录的学生手里的信封分别抽取英文中文两道题目,然后自我介绍(中文,3min左右吧,学校、专业、籍贯、工作经验),老师听到感兴趣的地方会打断你。
然后念出中文题目并作答,再念出英文题目并作答。
面试组别里,得看你的运气好不好,有的组是死亡之组,答不出就请出去;有的组老师比较和善,会给你提示。
面试抽题目是关键,抽到难题基本是很尴尬的,比如有的同学抽到中文题目是“金融房地产中的XX曲线效应”当时就傻了。
实在不会可以换题,扣10分。
英文题不可以用中文作答。
建议同学们早点做复试准备。
先简要给大家介绍这些复试的内容,还有人大金融硕士复试流程,复试英语听力训练等凯程都有系统训练。
同学们,考研中会遇到问题,也会陷入困境,考研就是一个学生走向成熟的过程,逐渐向理想的自己靠拢。
最后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更加勇敢坚定,为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来源:凯程教育)人大金融硕士参考书有哪些?人大金融硕士专业课150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因为专业课分数不够高而导致总分不够名落孙山!从考察范围上看,431综合由90分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和60分的公司理财组成,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人大金融硕士不指定参考书,这是根据凯程与人大教授一起根据考试命题规律总结的,经过2年多实践检验,100%可靠。
必备参考书籍分别是:(1)黄达老先生的《金融学第2版》(貌似已经出了第三版)黄老先生的书很厚很强大,跨专业的考生估计要1个月才能完整阅读一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介绍法学理论朱景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朱力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范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史彤彪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国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理论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吕世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谷春德教授刘新教授法制史曾宪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名誉院长,法律史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程天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叶秋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郑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法制史教研室主任赵晓耕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制史教研室副主任王云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小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希坡教授林榕年教授叶长良教授北京地石律师事务所主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韩大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杨建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莫于川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崇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皮纯协教授张正钊教授刑法学黄京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副主任韩玉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法学院图书馆常务馆长谢望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冯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铭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王作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力康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前任副校长张小虎教授民商法学(含知识产权)王利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春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龙翼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民商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安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叶林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商法教研室副主任杨立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禾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中国法制信息港主任林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新宝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佚教授赵中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大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婚姻家庭法研究所所长关怀教授刘素萍教授经济法学史际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徐孟洲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吴宏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刘文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潘静成教授宋金波教授王益英教授王宗贤教授环境资源保护法周珂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环境法、资源法教研室主任王欣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学(含物证技术)陈卫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王新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汤维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民事诉讼法教研室主任何家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物证技术教研室主任江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程荣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徐立根教授周惠博教授孔庆云教授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顾问国际法学余劲松教授赵秀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朱文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人道法研究所所长邵沙平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寿康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尚锦教授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俊海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俊海刘俊海民商法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顾问。
兼任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司法部与中国法学会“六五”普法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届上诉复核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证券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委员会副主任、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评论》主编、《资本市场法治网》()主编、中国政法大学与河北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等。
新闻'>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经济法硕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民商法博士学位。
199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商法经济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专长为公司法、证券法和其他商法经济法前沿问题。
作为核心咨询专家或起草工作小组成员,参加了《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合伙企业法》、《政府采购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商事经济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
多次参加立法机关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并多次向立法机关提供咨询建议,多项立法建议被采纳。
独立承担或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范、健全、发展资本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项目。
1.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2.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3.中宣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六五”普法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4.中国法学会理事;5.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6.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7.吉隆坡区域仲裁中心仲裁员(KLRCA);8.维也纳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VIAC);9.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10.全国人大法工委专家库专家;11.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2.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13.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4.中国法学会证券法研究会常务理事;15.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16.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培训中心兼职教授;17.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常务理事;18.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19.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三届上市委员会委员;20.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届上诉复核委员会委员;2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2.中国法律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委员会委员;24.《中国证券报》专家学术顾问;25.《法制日报》法学专家顾问团成员;26.《检察日报》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2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宣传顾问;28.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点评嘉宾;29.第一届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30.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31.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32.河北大学兼职教授;33.华侨大学兼职教授;34.乌克兰《公司所有权与控制》(CorporateOwnershipandControl)杂志编委;35.《环球法律评论》编委(2002-2006)36.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37.中国人民大学法律顾问;38.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39.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委员40.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41.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42.北京市评标专家1.2006年,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2008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评为“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最佳宣讲奖;4.2008年,入选“2008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2009年1月14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8(第二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5.2006年,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内参》2005年第27期的《妥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中涉及外资股东的难点法律问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省部级)优秀信息一等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院校资料
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名单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企业管理博导:熊胜绪(工商管理导师组组长)郭跃进硕导:李绍和(组长)胡铭(副组长)汪海粟熊胜绪郭跃进刘大明黄兰萍金明伟吴勤堂胡川陈敏李克克物流管理硕导:刘仁军(组长)曹丽莉徐国虎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导:王季云(组长)孙威武陈明高王同律王彧曹洪医工商管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介绍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学科由原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会计学等学科演变而来。
该学科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7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市场营销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8年国家学科调整中,市场营销与原工业经济中的企业管理方向、会计学中的财务管理方向合并组建企业管理专业后,招收博士研究生。
2003年和2008年先后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研究领域包括市场营销、组织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国际企业管理。
该学科的专业基础较好,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该学科点共有教授1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26名,讲师8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2名。
本学科学术底蕴深厚,拥有我国首批百名名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学者,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许多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业绩。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的说明各位考生:根据学校规定,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不再指定参考书目,9月底将公布初试的考试大纲,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及学院网站的通知。
考试大纲下周公布(9月19日—25日),初试没有参考书,复试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二〇一〇年九月关于管理学复习用书的建议很多学弟学妹最近在问罗宾斯的《管理学》的用书问题,我是今年考的,120几分,不算高,简单介绍下我的专业课复习,给12的童鞋们一个参考吧:1课本***** 最最重要!不管你是否跨专业,建议看至少三遍。
基于审核评估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审核评估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收稿日期:2018-11-09*资助项目:北京农学院“教改重点审核评估”项目资助,名称:2018年内涵发展定额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经费———教改重点审核评估项目(5046516638/071)作者简介:刘笑冰(1981-),女,北京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李宇佳(1996-),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农林资源与环境经济。
*通信作者:刘芳(1973-),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畜牧业经济与管理。
一、引言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高等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强化教育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院校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高等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以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1]。
2008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倡“分类评估”,即根据学校的层次、类型、发展水平的不同特点有差异、有区别地进行评估。
但是在分类评估的实践过程中,很多缺陷逐渐暴露,遭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因此在实践中还未能得到广泛采用。
201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正式出台,审核评估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的推进,审核评估主张学校内部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需求、具有激励和诊断特性的质量保障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审查、自我提升。
在审核评估的背景下,如何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值得高等院校不断探索[2]。
北京农学院本科教育一贯重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成绩,对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经管类专业,也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3]。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具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收稿日期:2018-03-14基金项目:2017年度北京农学院“三项基金”项目科学研究管理基金作者简介:刘续航(1989-),男(汉族),北京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不同的研究人员在针对于什么是高校科研团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标准。
但目前针对高校科研团队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定义是:在学科优秀人才作为团队核心的条件下,在高校自身的结构建设,整体分布,学科专长的宏观制约环境之下,以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为目的。
一、科研团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1.科研团队凝聚力缺失。
目前,项目资金是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主要经济来源,而项目的获得又必须是具有相关科研能力的团队进行承担的。
这就出现了一种为了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或者急于组建科研团队的现象,这种团队的缺陷主要会体现在科研团队凝聚力的缺失,首先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陌生,都忙于自己的课题,交流不足,知识技能无法共享,使得团队共有课题成为虚设。
2.科技评估体系不完善。
现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另一个弊端就是评估体系方面,评估体系的建立目的并没有将科技成果的最终应用列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而是将立项作为首要目标,相关团队建设部门同样没有深度了解科研以及高校教学之间的关系,而是担心所形成的科研产业成果会对科研活动过程造成影响甚至是负面冲击,实际上科研活动的成果正是科研产业所需要的,而科研产业的需求带动了高校科研活动的进步,所以说评估体系的指导性还是要侧重科研成果的应用上,科研团队对于产业与活动的关系不清而又急切的相符合现有的评估体系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有科研无结果,而不注重结果应用的科研活动无异于是在无用功。
3.团队结构单一化。
目前很多科研团队由于组建的结构不合理使得团队缺少灵魂人物,而一个好的高校科研团队不仅需要良好的凝聚力以及制度的支撑,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部分与该项目研究方向相同且在该方向有优秀成果的高素质、高能力的稳定型人才作为该团队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缔造了很多高水平、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团队灵魂人物的缺少以及人才的涌现必定会使得现今的科研团队建设充满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