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历史唯物主义-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的变化,还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马克思第五讲复习重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运动;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 过程,但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历史发展中也 起着重要作用。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决定论: 把地理环境看成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甚至认为自然 条件决定社会的政 治制度,决定社会 形态的更替。
地理环境,特别 是气候,决定着一 个民族的性格、风 俗、道德、精神风 貌。而这些因素又 直接决定着这个国 家的法律性质和政 治制度。
第五讲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 质和发展规律,把握认识社会、 改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正象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 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 发展规律。 ——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 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 中的应用,是马克思主 义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 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它 为人类社会指出了未来 发展趋势,也为我们提 供了分析社会和历史的 科学方法。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 第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 物。” (国家本质) • 第二,国家还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从社 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国家职能)
英 国 议 会
处 理 矛 盾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 变化发展,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 向。
孟德斯鸠
• “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酷暑令人形神皆 惫,失去勇气;寒冷的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 人能够作种种耐久、辛劳、巨大、勇毅的活动。这一点不 仅见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部分。 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方的人也不如 北方的人民勇敢。因此,热带民族的怠惰几乎总是使他们 成为奴隶,寒带民族的勇敢则使他们保持自由,这是出于 自然原因的结果。” —— 孟德斯鸠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政治经济动力,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发展而来的。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
一、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通过劳动使用自然资源、物质资料和文化遗产,创造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技术和器具的改进,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都可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中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劳动的组织形式。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面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因此会出现它们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将催生首先生产关系的崩溃,然后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
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演进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形态会发生演进。
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社会形态都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五、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最为激烈的。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逐渐减弱。
六、历史的发展趋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它包含着波折和曲折,人们必须经过艰难的斗争才能实现历史的进步。
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研究阶级斗争、价值规律、货币和资本等问题。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指出了社会形态的演进、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他的社会现象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力量。
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强调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他的社会现象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旨在揭示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根本规律。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社会历史的变革是由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即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决定的。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会催生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主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变革推动的。
当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从而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建立。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的变化与经济基础的变化相一致。
3.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三、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1. 有效分析社会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2. 指导社会变革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观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认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变革的认识。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观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这就是说,人的思想和观念是由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的。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认识社会和历史,首先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入手,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要从阶级斗争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认识社会和历史,首先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入手,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要从阶级斗争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认识社会和历史,首先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入手,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要从阶级斗争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高中政治:专题五 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观课件新人教必修4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考点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考点2、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考点4、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考点5、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考点6、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考点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和目的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 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 实践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考点1、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考点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点诠释: 1、人民群众: (1)内涵: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四个者”。 (2)地位:历史的创造者 A、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C、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2.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革命、改革与演变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的评价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与社会变革的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3.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阶级、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阶级斗争的性质、动力与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阶级斗争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4.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资本、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剥削、阶级矛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评价与展望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批判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5.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理念、社会主义制度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与展望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六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进程6.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七章: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的影响7.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资本主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globalization 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全球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八章: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8.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当代社会问题的评价与展望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九章:历史唯物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与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科技进步、人类文明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未来社会发展的评价与展望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与预测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展望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增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与认识10.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体系: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社会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社会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社会变革等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展望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的认识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的讲授: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定义及基本观点,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
第五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 本的懊恼,煤油大王 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 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 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 花,像阔老太爷一 样……”——鲁迅
百姓无粟米充饥, 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契应,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它是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基本 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和展现。
(二)社会存在及其内容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 主要指构成社会的基本物质前提,如人口 因素、地理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
环境问题
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 灭、臭氧层变薄等。人类面临的三大危机:
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
这是2006年7月26日,两名年轻人在英格兰南部的杰勒 兹克罗斯一片干涸的土地上玩足球。7月下旬,欧美地区 多个国家曾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并造成上百人死亡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 “。” 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概言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 此,社会意识根源并依赖于社会存在。其产生、 内容、发展以及实现皆取决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和条件。
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 社会意识按照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去能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
(一)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何谓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整理
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明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认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反对倾向: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青少年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情、理、行”的转变。
反对倾向: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二)价值观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原理:价值观人皆有之。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表现。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等,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生活的改变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2.2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斗争形式不同,但阶级斗争始终存在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2.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将生产力放在中心地位,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生产关系的变更,促进社会发展。
2.4 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社会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可循。
因此,通过研究历史的规律,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创造出社会财富,并以此为基础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2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伴随着上层建筑的变革。
3.4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阶级斗争的形式不同,但其存在和发展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去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包括劳动工具、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等因素。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交换方式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形式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4. 社会形态的演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形态。
这种演进是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5.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其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强调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轮5讲唯物史观
一、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 阶级的历史观。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 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 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 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 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 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5、(2011·山东文综,27)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
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 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 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 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 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 名异而实同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 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 “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 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 D.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专题五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统编版)
【典型例题】
命题点1 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2022.广东卷)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
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
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唯物主
的直接动力。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表现: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表现: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知识拓展】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 着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杰出人物发挥历 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可见,杰出人物对 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突出体现。
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 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 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 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 件的堆积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 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整合】
考点一 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分析,它注重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量,政治和文化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它的基本原则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
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内容。
第一,社会制度。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制度是一种特定经济基础下的政治结构和文化形态。
可以理解为,它是社会生产条件的反映,也是生产关系的体现。
不同的社会制度,由其特殊的经济基础结构来决定。
第二,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所掌握的劳动资料和生产技术水平。
它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推动力量,发展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生产力是决定历史社会形态变革的客观依据。
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改变。
第三,阶级斗争。
在经济基础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利益阶级。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四,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是一种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的表现,是生产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被用来辩解、加强支配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也是被推广和传播的思想和信仰。
在不同社会制度中,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五,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和政治情况的直接反映,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转方式。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政治制度的变革,反映了阶级斗争的结果,也是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社会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以及阶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的本质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历史的精彩与复杂。
哲学课件: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念:日本松下幸之助:如果公司 没有把促进社会繁荣当作目标,而只是 为了赚钱而经营那就毫无意义。
行为模式:IBM对销售人员的仪态言行严 格要求,未训练的销售人员不得过早为 顾客服务。
重要案例分析: 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的四种方式: 科学、艺术、道德、宗教 1、艺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 活,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的感情和 社会生活。 A、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优秀的作品鼓舞 人。 B、抵制低级的形式和黄色的内容。脱衣 舞
3、批驳人口决定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
@人口的增长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
@由战争和瘟疫来减少人口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重要案例:
提高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
三、生产方式 1、含义: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发展中起 决定性作用
案例1: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1、《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 建》亨廷顿,哈佛大学教授,国际政
治研究专家。
主要观点:国际冲突不再是由经 济和意识形态原因,而宗教和文 化方面的冲突将成为全球未来战 争的导火线。基督教与儒教、伊 斯兰教之间的冲突最为明显。
案例2、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精神:索尼开拓创新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主观唯心史观 客观唯心史观
分析:《三国演义》中
开篇:“凡天下之势,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结语:“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 茫不可逃”
4、关系 社会意存在
为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道德: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第五讲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地理环境作用的有限性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 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 产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制约。
2)人口因素
➢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 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 生产的必要前提。
▪ 马克思:“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 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 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 第二,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 起加速或者延缓的影响作用。
▪ 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 情况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 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
从发展规律
的表现形式 看
自然规律多为动力 学规律
历史规律多为统计 学规律
从发展规律
起作用的方 式来看
自然规律是通过自 然界各要素的盲目
作用而实现的
离开人的实践,历史 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 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 的场所
(二)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
▪ 人类的劳动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 过程,它以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自然力的存 在为其自然前提。同时,劳动又有其具体的 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 本的物质要素——社会存在,体现了人类社 会的物质性。
恩格斯自然运动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盲目的交互作用的结社会历史运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历史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物质和观念交换的过程从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来看自然规律多为动力学规律历史规律多为统计学规律从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要素的盲目作用而实现的离开人的实践历史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来人类的劳动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以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自然力的存在为其自然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2
人生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据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部分、稳定的成分是劳动群众。
原理方法论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政治生活:党和国家性质决定认识论:与实践第一观点一致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含义标准价值含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①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质:一张社会意识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程度作出的判断;价值选择是指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特点:①社会历史性②阶级性根本标准:必须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具体标准: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内涵: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在劳动和贡献中创造价值条件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身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的发生作出社会经济原因的分析,并不是否定和抹杀其他原因的存在,如科学技术原因、地理环境原因、思想文化原因、国际交往原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生 产 力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形式
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 形态的更替。
(二)人类社会的本质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 反映,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科学以及社会心理等各种意识形式
2、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第三、社会存在的发展变 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革。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世外桃源”
醉游人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 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 劳动 所加工的 所加工的 物质资料 物质资料
劳动资料
作用于劳动对 象的物质资料或物 质条件,核心是生 产工具,生产工具 是衡量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尺度
劳动者
运用 劳动资料 作用于劳 动对象的 从事生产 实践的人
劳动者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向生产力各要素渗透成为“ 直接生产力”
(3)国体和政体 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国家阶级性质
国体
奴隶主阶 级专政 地主阶 级专政 资产阶 级专政 无产阶 级专政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
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 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 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中国人口现状 wikicn 发表于 2005-8-21 17:35:50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2年底,中国总人口为 128453万人(不包括香 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 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人口平均密度约为135人/平方公里)。中国人 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 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目前,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1.40岁(其中男性为69.63岁,女性为73.33岁),比 世界平均水平高 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但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约低5岁。 2002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大陆总人口为128453万人。其中,城 镇人口50212万人,占39.1%;乡村人口78241万人,占60.9%。全国男性人口为66115 万人,女性为62338万人。0-14岁人口比重为22.4%,15-64岁人口比重为70.3%,65岁 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老年人口达到9377万人。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647万人, 出生率为12.86‰;死亡人口821万人,死亡率为6.41‰;全年净增人口826万人,自然 增长率为6.45‰。
第一,社会有机体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体 系; 第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 发展过程; 第三,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能够为人类所认识
(三)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 1、可持续发展及其必要性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 发展。
核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资源
自然规律是自发的、盲目的力量在起作用, 社会规律是需要人的参与,通过人的 活动才体现出来的;社会规律的客观 性制约着人们自觉活动,人的自觉活 动对社会规律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 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第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
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与持续 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之一:人口爆炸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用了300万年;第二个10亿,用了130 年;第三个10亿,30年;第四个10亿,15年;而第五个和第六 个10亿,只有短短的12年。 当人口膨胀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的时候,粮食短缺、资 源和能源危机以及贫困化的加剧发展就成为必然,并导致人与 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冲突的不断加剧。与此同时,人们被迫对 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引发和加剧了诸如气候变暖、 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灭绝、臭氧层空洞、酸雨肆 虐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失衡的趋势。这些,都将逐渐瓦解人类生 存的基础。 1983至1985年非洲发生了近代史上最大的灾难:遍及非洲南北 34国的大旱灾使一亿五千万以上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仅83年 就有1600万人死于饥饿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而70和80年 代两次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让无数地球居民感受了世界末日 的恐惧;比能源危机更为可怕的是,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水也 空前短缺,全世界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区,现在每年有2500万 儿童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生病致死……无论国际社会怎么援助, 虽是雪中送炭,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解决历史观其他问题的前提和 基础。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 题。
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 (1).只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看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 原因。 (2).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 上的决定作用。
蕾切尔· 卡逊 Rachel Carson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
三、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文明进步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涵义;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 能力,是改造 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 力量。 (2)生产力的特征 :客观性 、社会历史性 (3)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 象
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3、生产关系与社会阶级结构
第一、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基于对生产资料 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第二、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阶级的存在 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 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 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恩格斯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即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的产物,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 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的总和。
社 会 政 国家 治 (核心) 结 构
国体、政体 政治制度及设施 法律制度及设施 军队等武装力量
创造物质
资料的实践
创立社会
关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
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 不可分割的复杂联系,整个社会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新陈代谢、 自我更新的系统。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1月19日,江苏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大型综合招聘会在五台山举行
11月17日,众多合肥高校毕业生聚集合肥工业 大学参加江苏沿江七市联合招聘会
五千南京家长参加"父母相亲会
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与自然 的 关 系 物质资料 生产劳动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之二 :资源危机
中国科学院发表第八号国情报告:指出到二0三0年中国人口将达 到十六亿人的高峰,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下降到一千七百六十立 方米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也将下降到一点一亩左右,均临近国际 上一般承认的警戒线。 “如果我们不爱护水源,我们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 泪。 森林、草原、湿地面积迅速缩小,全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耕地资源紧张 不可再生资源匮乏 淡水资源缺乏程度会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生产劳动是人类创造历史的 第一个活动 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理解全 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1)相互联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统一的物质世 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又是人 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受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 (2)相互区别 人类社会历史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政 治 上 层 建 筑
政治制度及其设施
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军队及其他武装力量
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本质: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 (2)职能
对内
镇压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分子的反抗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各种社会矛盾 组织经济社会建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
对外
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组织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 剥削阶级国家还行使对外扩张的职 能
之三:环境污染 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几乎充斥了 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