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张昌松黄素保险职业学院一、概念界定本文把农村养老保险分为新农保和老农保两个概念分开研究。
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老农保是以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划分的。
在这之前,农村所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老农保)。
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最大的亮处在于:1.由于集体补助的缺失,老农保的资金来源最后演变成了农民自己交费;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虽然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不到位,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民给予不少于三十元的补助。
2.老农保的资金主要是存入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国家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时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即补出口又补入口,满六十岁的居民即使不缴费,也将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补助。
3.老农保是参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确定,而新农保则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给的。
二、旧农保的研究综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杨翠迎,张晖(1997)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实力,其它欠发达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即使具备,政府也应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何文炯。
金皓等(2001)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的条件,认为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达地区先推行,落后地区可以暂不考虑,有区别、有层次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卢海元(2003)通过研究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后发现:他们当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也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了,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且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让利、国企利润等多种方式来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义务。
关于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综述养老问题的现状、挑战和解决方案,为读者对养老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一、养老问题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共同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20%。
在某些国家,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30%以上。
这使得养老问题变得尖锐和紧迫,给社会经济、医疗资源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养老问题的挑战1.社会养老保障不完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很多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2.医疗服务需求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给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老年人患上慢性疾病和多种疾病的风险也增加,需要更加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服务。
3.养老机构短缺:在一些地区,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依靠养老机构来解决生活和护理问题。
三、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当加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扩大覆盖范围,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2.加强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同时,加强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设,推动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质量。
3.加大养老机构的建设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提高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
四、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养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在政策制定、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等方面共同努力。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主的养老方式能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致使农民的养老风险不断地增加。
对于农民来说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XX和XX(2006)通过对宁波市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进行介绍,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XX (2009)在对苏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苏南地区今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
XX(2009)基于对嘉兴市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对比分析了该保险模式与“智利模式”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各自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确立的价值取向。
XX(2009)以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为例,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系统地勾勒出新制度相比于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步之处,同时指出新制度目前仍存在着政府责任过重、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认为应该严格精算未来可能发生的基金需求,并且通过市场化运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方式,使制度变得更加有效率。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
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
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
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一、引言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
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
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1.穆超、陶琳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在此文中作者阐述了农村养老保险。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以下是一份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1.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与现状”的研究指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养老资源不足以满足需求。
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导致老年人无法获得合适的养老照料,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的研究显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部分农民长期从事农活,无法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其次,农村养老保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无法保证养老金的稳定支付。
此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匮乏,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3. “农村养老家庭支持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指出,农村养老主要依赖家庭支持。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年轻一代的城市化,养老家庭支持面临巨大压力。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长期的养老负担,加之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4.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与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薄弱,服务质量低下,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农村老年人对亲情关怀和社交活动的需求较强,但现有的养老服务缺乏这些内容,导致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凸显。
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不足,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家庭支持面临挑战,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1、国外文献综述 (1)2、国内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福利多元视角比较 (2)(2)互助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原因 (2)(3)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分类及其依据 (3)(4)互助养老发现有困境及其对策 (4)3、研究评述 (6)参考文献 (6)1、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认为老年人与亲朋好友、邻居之间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养老生活的满意程度。
而这一点也证明了互助养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只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发展基础各不一样,最终诞生了各具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德国尝试着“多代居”模式1发展养老服务,然而政府在从这些养老模式抽身之后其并不能很好的继续运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点倒是与中国互助养老的现状有相似之处,政府在发展工作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其他参与主体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清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一旦政府主体放手让其自由发展反而会乱套。
Edgar Kahn的“时间银行”模式2以用提供的服务取得时间积分而在自身需要时从组织中兑换对应服务为主要运作模式,该模式经过发展被中国的诸多市县引进,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进并得以实施。
同时还有诸多其他模式,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养老生活可以多姿多彩。
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3指出当前至2050年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比例会高达2: 3,由于这个比例的失衡经济增长会减少大约30%左右,出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国家制度的基础,社会保障的财政大部分来源于高额的税收,而老龄化比重提高意味着退休人员比例上调,税收减少,福利国家的相1Germany's 'multi-0generation houses' could solve two problems for Britain[EB/OL], The Guardian, 2014-05-02.2Durrett C. The senior cohousing handbook:a community approach to independent living[J].New So ciety Pbulishers,2009:53.3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Aging and the Public Sector: Challenges for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J].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07,(4).应财政支出受到波及相对减少。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08124596 冯瑜萍一、我国养老问题现状以及居家养老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即“未富先老”,经济上、组织上和管理上的准备都严重不足,中国的社会养老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
老年人口的基数大、老化速度快、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道路。
(胡月,2009)然而,人们过多地注重养老模式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忽略了老龄群体的自身要求,特别是没有把老年人的意愿与需求作为养老模式设计的重要参数,这样就难以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又能满足老龄群体基本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模式。
因此,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区对老年人需求的供给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王艳芳,冯志涛,2009)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的最大好处是老人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这应是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也是将来发展趋势。
(胡月,2009)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来看,学术界比较统一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鉴于此,青年一代的“赡养观”和其中年父母的“养老观”在结果假设上可以是经济、精神、生活照顾三个方面的搭配组合。
(马彦,2009)根据马彦在2008年至2009年暑寒假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和社会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深深地植根在中年和青年一代,悠久的家庭赡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社会变迁而流逝。
但是,社会变迁也在发挥着作用,这在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一些痕迹。
无论中年父母还是青年子女都倾向于在父母高龄前各自的小家庭分开住。
目前两代同住的情形已经减少很多,尤其在都市中。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早,因此相较于我国而言,国外学者在养老问题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较早,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成果。
然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倾向于从整体的视角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而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使老人老有所养。
虽然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高,但是他们的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社会保障福利条件较为成熟,因此空巢老人整体保障水平高,无需担心基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
Charles Ka Yui Leung(2001)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
Macwangi M(1996)强调当大量的年轻人在城市务工后,部分人与父母的联系变得日渐淡薄,由此则引发了农村老年人赡养和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
Morgan CA(2001)表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群体来说,农村老年人处于“边缘”状态,既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且也很难获得家庭成员的照顾,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
随着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加之社会照料资料的减少,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这也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迫在眉睫。
Gao L等(201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质量堪忧,在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约70%的空巢老人需要常规健康检查;约60%的空巢老人则渴求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还有27%的老人希望拥有家庭病床。
另外,该学者还指出不同年龄层次的空巢老人对健康服务需求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由于身体机能逐步丧失,加之身旁没有子女照顾,因此8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非常渴求上门医疗服务;而60~79岁的空巢老人则对康复保健服务和健康指导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
Hitaite等学者表示城乡之间的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区别,其中农村老人的意愿更为强烈。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前言中国农村农民养老保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工业化有了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推广试点,在全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推进。
认真全面总结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经验、教训,全面并且有计划有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和可能。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保障性、福利性五大特点。
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于维持农民基本生存权的需要,实际社会福利公平目标,解决“三农”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近几年工作虽然在全国各地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序进展,也发挥了农村农民养老的积极作用,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组织保证不够有力,管理体制不够理顺;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比较严重;三是缺少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等问题。
通过对各国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对现行国内重庆模式、成都模式、海南模式、广西模式、广东模式、宁波模式养老保险情况及制度实施的分析比较研究。
对中国农村农民养老保险提出了以下工作目标措施。
一是确定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原则目标任务。
二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立法先行,使该项工作一开始就沿着法制轨道推进。
三是全面规划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和改革模式,并有计划稳步推进实施。
四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模式和效益模式改革要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金融部门应在稳健经营原则下运用金融创新,加快提升农村养老基金金融服务措施。
六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保基金统筹层次、着力提高保险待遇。
七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保基金管理制度,改变管理方法精简管理队伍降低管理费用。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如下:养老文献综述: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学术研究领域,养老问题也备受关注,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养老模式方面,学者们对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则成为了新的养老选择,社区养老强调老年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则提供专业的养老护理和医疗服务。
在养老保险方面,学者们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新型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研究。
这种养老保险模式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此外,学者们还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学者们提出了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对策,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参考文献:《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期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该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养老服务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对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期刊:《山西农经》。
该文对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这是一篇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论文,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部分养老相关的文献和参考文献,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可供参考。
在进行养老问题研究时,建议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根据国家“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的任务,自1986年起,开始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
对农村养老问题也开始进行关注。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关键问题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目前学术界将焦点放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并积极探索研究以新农保为核心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本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内容上划分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农村养老保障现存问题及对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探索三个方面,并对学术界的已有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和评述。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养老模式;新农保1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我国农村现有的养老保障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
其中与养老保障制度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养老。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无农保——旧农保——新农保”的转变。
现在正处于新农保改革和完善的阶段。
200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依据“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至此开始了新农保的试点。
(王章华,2011)随着《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开始推行新农保政策。
至今制度运行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时间,新农保在农村居民的覆盖率上,已经基本做到了全面覆盖,并且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樊林昕,2013)新农保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老农保”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筹资模式和账户模式制度设计缺陷,资金来源结构错位,保费设计不合理、养老保障水平低,基金流失严重、保值增值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并不仅依靠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入统筹基金的保障,新农保更多地是依赖着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
(樊林昕,2013)新农保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还提高了全国社会保障水平。
2农村养老保障现存问题及对策在试点的过程中,由于新农保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献综述.doc
文献综述对于农村养老这一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村的养老是制约中国整个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的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过总结相关文献,我认为目前国内关于农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在农村采取何种模式保障农民老有所养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1、国内研究综述(1)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刘从龙(2000)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自己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等方式。
王义才(2000)认为我国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行计划生育后,这两种保障方式在保障能力和保障的可靠性上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养老风险较大。
必须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寻找新的养老办法。
姚远(2001)认为作为家庭养老的基础和保证是运行环境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只有实现老年人与子女内在性一体化和家庭养老与社会支持外在性一体化的优化组合,家庭养老才能生存和发展。
社会支持对维系家庭养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从老年人、子女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着手创造农村家庭养老的现代运行环境,以适应农村家庭养老的需要。
姜向群(2005)认为现代的家庭养老已经失去了经济基础。
同时,家庭活动的中心是培养下一代,投资方面倾斜于后代,家庭代际之间的经济流动是向下的,而不是向老一代人流动的。
因此,社会保障问题十分突出。
王亚柯,杨震林(2007)研究的“内效型”养老模式。
内效型养老模式是指以农民自我养老保障为起点,由下到上经由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政府的路径,整合各层资源,内敛式地满足个人养老保障需求的一种保障模式。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各位学者提出了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子女养老、集体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内敛型养老模式等不同的概念。
这些不同概念的提出正反映了学者们在农民采取何种养老模式这一问题上的多种意见。
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文献综述
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文献综述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老年人群体日益壮大,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养老的问题。
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开始考虑到农村寻求休闲和养老的机会。
本文将对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养老这一话题进行综述。
一、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的背景老龄化的趋势已经逐渐显现,这也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和需求发生了改变。
从生活和营养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的精力和关注。
休闲和娱乐也成为老年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城市的老年人面临着生活压力大,环境繁杂等问题,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到农村休闲养老来改善居住环境,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养老的优势1、自然环境优美:农村地区具有天然的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城市老人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恢复。
2、生活成本较低: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成本要低得多,这使得老年人可以更容易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3、文化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如果老年人想体验与城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么农村休闲和养老绝对是好选择。
农村的习俗和风土人情也非常有吸引力。
4、健康生活方式:在农村,老年人可以跟随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
通过在共同参与农村生活,他们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享受新鲜的农产品,体验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以此来保持身体健康。
5、新兴的农村旅游业:农村旅游业的开发使得农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和文化体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收获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愉悦。
三、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养老中存在的问题1、交通条件较为复杂: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交通条件较为简陋,城市老年人对交通出行情况不够了解和熟悉。
2、生活设施和医疗条件不足:农村地区的服务设施和医疗保障相对较差。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到购买生活必需品、日常清洁服务、医疗、社交等方面的不便。
兜底性养老参考文献
兜底性养老参考文献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已超过城镇1.05个百分点。
另据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约占总人口的15%,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赡养比将下降到1:2.5。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民的传统养老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同时它也是最需要保障的社会阶层之一。
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原有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集体保障构成的三角型保障体制逐步瓦解,于是养老问题显得更为紧迫。
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面,对于农村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涉及较少。
目前看,农村社会稳定仍然是全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探讨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与农村养老保障有关的研究一、农村养老保障研究的发展状况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就做过养老的相关调查,并于1947年撰写了《论老年人问题》一文,这是中国社会学界第一次论及老年人问题。
但国内真正全面地研究养老问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城镇养老保障问题的论述较多,而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则相对较少。
根据查阅的文献,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是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初步探讨。
当时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养老保障方式产生巨大冲击,需要改造传统养老模式并发展其他的养老方式。
相关研究集中于影响和冲击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因素分析和必要性分析。
比如说万忠德的《21世纪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与前瞻性思考》,成海军的《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等。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多维度分析、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方法、结果和贡献,同时对未来研究趋势和政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养老模式的选择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模式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是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主要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优缺点。
具体而言,家庭养老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其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社区养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不足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养老则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
此外,一些学者关注了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如互助养老、农村养老保险等,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贡献与不足现有研究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样本选择、数据来源等限制。
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未来趋势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养老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养老领域的应用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趋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六、政策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4、提高保险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5、加强财政支持:增加政府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结论
本次演示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等方面展开研究综述。虽然该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保险覆盖 面不足、保障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立法进 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保险市场发展,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加 强财政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力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01 摘要
03 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 老年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对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 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农民、制度设计、实施效果
(3)养老金筹措与调整机制研究。养老金的筹措与调整机制是制度设计的 核心。学者们对养老金的筹措来源、调整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应该建立 多元化的养老金筹措渠道,同时建立灵活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2、实施情况研究现状
实施情况是评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4、管理体制:主要由各级社会 保障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险覆盖面不足:尽管覆盖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覆盖 率较低。
2、保障水平低:目前的保险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在养老方面的需 求。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摘要: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 发现国内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对农村养老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分析, 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形式的描述和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 现状; 对策一、引言据统计, 截至2006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4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9%, 其中70%居住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大量农村青年流动到城市;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家庭规模缩小,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而我国农村地区差异性比较大, 又缺少社会养老机制,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比城市要大。
为了妥善解决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 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二是阐述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三是提出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1.我国农村养老目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1.1.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人口流动化的趋势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自从上世纪70 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生育率逐渐下降。
原本主要依靠子女供养的农村养老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农村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由于年事已高或者身体状况不佳, 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 虽然农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 但也无法改变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1982 年到1990 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 人/户降到3.97/ 户, [3] 这说明我国农村家庭也逐渐向着小型化、核心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 大部分农村青年向城镇转移, 有的甚至在城市购买房子安家落户, 还有的子女考上大学, 参加工作后大都不再回农村生活。
这三方面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和挑战。
关于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标题关于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完成日期 2010 年 12 月 5 日关于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前言本毕业论文写作的题目是《云龙县“新农保”试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是县级农村养老问题。
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定,或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依法获得经济收入、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
①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而养老问题中最难解决的是毫无保障的农村农民的养老问题。
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老龄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
正文1国内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现状综述1.1国内主要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②第一,王义才认为,“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险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
原因是现阶段,单靠某一种方式解决农村养老都存在一些困难,只有在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两种养老方式功能的前提下,结合通过‘政府定政策,市场化运营’的途径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起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的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二,卢海元认为,“在我国农产品商品率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以产品换保障的方式,直接以农产品缴纳保险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将农产品这一潜在的社会保障资源变为现实的社会保障资源。
国家可以通过调整现行政策目标,把现在主要用于粮食流通环节的大量低效财政补贴,以对实行以产品换保障计划的农产品进行定额补贴的方式,逐步转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主要用于支持参加并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
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
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
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的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基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国家稳定以及基本的公平正义的重大课题。
为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
二、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养老保障理论诸多,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的经典文献,这是因为随着养老保障制度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占有了更大比重,它已越来越大地影响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
一方面是规模不断膨胀的养老保障制度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合理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秩序、国家政局和人民生活方式逐渐稳定后,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国家的头等任务所致。
(一)家庭养老理论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金制度不是政府成文法规约定的规则,它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
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家庭承担着保障、再分配乃至储蓄的全部功能。
下面以从几个角度对家庭承载养老职能的制度安排提出经济解释。
1.家庭内部的分工和交易机制依照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个人的时间价值不同。
工作期的时间价值相对较高,而退休期的时间价值则会下降。
假设家务劳动是时间密集型的,而工作活动是非时间密集型的。
因而,老年人和年轻人将在家庭内部进行分工,当年轻人支付的养老费用等于老年人家务劳动的边际产出时交易达到均衡,此时家庭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这样的均衡结果需要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理想状况。
同时将家庭养老理解为一种交易过程有时显得牵强。
有些老人不一定承担家务劳动,一些劳动能力很低的老人所提供的家务劳动不足以交换足够的养老费用,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更不具有交换的能力。
2.家庭内部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当资本市场不能向人们提供适当的工具以平滑一生的消费时,人们在工作期储蓄以备老年之需的需求因为缺少可靠的储蓄和投资工具而得不到满足,此时儿女可能是一种相对可靠和有效的替代性投资工具,投资于儿女因而成为一种次优选则。
人们年轻时将自己所得的一部分用于抚养儿女,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年老时得到儿女的赡养则是此前投资的回报。
人力资本回报理论将投资的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的整个社会。
在社会经济水平不发达的条件下,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体力,此时儿子相对于女儿是一种更优良的投资工具,这就是“养儿防老”的逻辑。
尽管国家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农村的很多家庭仍有1个以上的孩子,并且往往采取各种办法保证有一个男孩,这也是“养儿防老”机制的一个例证。
3.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确保年轻人向曾投资于他们的老人支付“红利”,从经济学的角度必须存在这样一个家庭内部的代际合同,即:我养活我的老人,等我老了,我的儿女也会养活我。
这样的代际合同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纽带为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社会化的老年保障制度是工业化之后,信任关系从家庭内部扩展到社会,从特殊性扩展到普遍性,从而代际合同可以在全社会的范围内缔结的结果。
4.家庭外部的社会约束力支撑意识形态(例如中国的忠孝观念)和社会舆论在维系家庭养老制度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情感转移和家庭内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也是客观存在的促使儿女赡养老人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可以说非正式的家庭养老安排是一种由强大社会约束力支撑的自愿行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创立福利经济学的庇古认为人们的行为倾向是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使人们得到满足的是物的效用,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
他认为影响经济福利的主要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国民收入增加可以提高一国的总福利,减低国民收入不均的程度同样会提高一国的总福利,因为他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他说:“在福利经济学中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都会使满足增大;第二,将富人的货币收入转移于穷人,会使满足增大。
”他主张,通过国家的累进税政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转让给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低收入者享用,以增加社会福利。
与此同时,英国以韦布夫妇为首的费边主义者主张对老年、疾病、伤残等实行社会服务,以取代《济贫法》。
当时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参照庇古和韦布的理论,用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社会福利基金,举办包括养老在内的福利事业。
1941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用“福利国家”代替“权利国家’夕,认为改进人民福利是政府的责任。
同年6月,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采纳,从而确定了英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施行了以养老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和工业伤亡等四种社会福利方案。
(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即德国的新经济自由主义,该理论认为经济的高效率和经济发展唯有依靠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经济中必须有高度的竞争,因此反对垄断,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主张强化法制,构建良好的经济秩序,以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济发展了,会间接保障整个社会的福利。
同时,认为要使市场竞争更为人道化,主张实行社会保障政策。
A·米勒一阿尔马克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经济要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同时扩大社会保障。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就是社会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更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保障同市场经济的结合。
但是该理论却反对福利国家制度。
认为如果变成了福利国家,市场机制、自由竞争的社会被摧毁,人就会变得懒惰,从而会对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产生致命的损害,经济就会“瘫痪”,这样,也就谈不上任何福利了。
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只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是一切都依赖于社会保障。
(四)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学将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再分配问题来处理,之所以要建立社会(政府)保障制度是因为市场机制的缺陷。
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公共医疗保健系统、医疗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残废保险、幸存者照顾计划以及社会救济等来构建一个灾害社会保险系统,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
公共经济学更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保险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社会保障管理、社会救助的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使社会保障的研究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国外研究动态国外学者对谁应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家庭还是公共责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如Sussan.Hiliie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仍然是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主要提供者。
而且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子女对父母的照料会越来越普遍。
Xiaochun Qiao(2001)广泛分析了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和潜在影响,并针对农村地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他认为,随着家庭小孩数量的减少和制度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缺乏、贫困和劳动力流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农村家庭本身以外,还应建立社区照护中心、保留原有的社会救济制度、重建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女儿对老人的照料、以及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等对当前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解决行之有效的措施。
Boni(2005)论述了随着中国步入老年社会,其传统的老年人保障系统将面临着严峻挑战,分析了面临挑战的原因,提出未来老年保障系统要综合考虑到三个因素:了解老年人的需要;提升家庭保障功能;发展社会和社区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服务。
另外,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对在照料提供者占比例最大的女性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问题进行研究的也很多。
众多的研究都指出,由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妇女劳动参与等原因导致了以妇女为主的照料提供者的负担加重、家庭支持系统弱化等问题。
由于女性通常担负着照顾父母的直接责任,承受巨大的家庭压力和负担。
由此,家庭承担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责任的观点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强烈反对。
因此,Allen Walker等通过对欧盟国家的研究,提出国家和家庭共同提供养老服务资源。
Rhonda等学者则认为,在家庭结构不再胜任老年照料任务时,社区应成为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可靠去处。
RobertE.Kane(1999)在《有关照顾和支持老年人问题的国家政策比较》一文中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四个国家的老年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
她指出:“前3个国家用同一语言且有相同的传统,而后者则许诺对长期护理将与急诊护理一样列入普及的保险项目。
”但是“许多主要的社会计划是不能留给个人和私人方面的,它们要求有集体的行动以使其成为个人负担得起的计划。
政府不是操纵者,而应作为协调者对此项努力负很自然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