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2016教案 2
2016版概论最新教案 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教学目的: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它们之间的逻辑与历史联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面授,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多媒体、影视等。
教学过程 c下教学内容:第1学时的内容安排这学期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
我先把这门课的情况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程概述性质、特点、开设的必要性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和教育部思政司关于“思政课”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这门课程,内容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门课程是典型的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说教性较强,显得空洞、枯燥、乏味。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用江泽民同志关于素质教育的话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的确是一门比较严肃的课程,但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并不是让同学们成为政治家、理论家,只要求掌握基本知识,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而且每一门课的学习都有他的需要。
课程的学习、考核方法1、端正、思想认识。
2、上课理解课本理论内容,现实中联系实际关注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
概论本科教案教学设计2 (2)
板块一 与时俱 进的中 国化马 克思主 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理论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板块二 中国特 色革命 和改造 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 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 本质和根本任务 板块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道 路的开 辟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 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
这一板块内容最多,而且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所需时间也最多。 大概需要 20 课时。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三讲:一是市场经济与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二是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三是新农村建设。这几 个方面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重点领域,要注意结合实例进 行分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高度。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讲 解这一问题时,一使学生看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二使学生分清 楚东西方民主的差异,三使学生关注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政治体制 改革,客观理性的分析一些社会问题。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先进文化,二是核心价值体 系。讲解过程中既要结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又务 必使学生明确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 度关注。 这一板块可分为四讲内容,需 16 课时。本讲的重点是两个问题: 一是和谐社会,二是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要侧重于和谐社会理论的 提出,而理论部分与前面几章的内容有许多重复,可以略去不讲。 社会建设要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改善民生的有关内容进行讲 解,可参考《 “十二五”规划纲要》 。 第十二、十三章各一讲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外交战略。这两 讲内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现实性。既讲“一国两制”的科学 构想及其成功实现,又讲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既讲我国的外交 战略和外交政策,又讲目前的热点问题。以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 时效性。 第十四、十五章各一讲也可以合并为一讲。这两讲的内容一定要历 史和现实相结合,不要只是空洞的大道理,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原 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党的建设的 科学化水平。
概论课电子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课程名称】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 使学生了解【课程名称】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 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程名称】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课程概述- 课程背景及意义- 课程体系结构2. 核心概念- 定义、特征、分类3. 理论框架- 主要理论观点- 理论体系构建4. 实践应用- 案例分析- 技术应用5. 发展趋势- 国际前沿动态- 我国发展现状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简要介绍课程背景及意义2. 讲授- 按照教学内容,分章节进行讲解- 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3. 讨论- 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4. 互动-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 - 开展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5. 总结- 梳理课程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展望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度、互动性- 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进度- 学生对作业内容的理解和应用3. 期末考试- 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资源1. 教材及参考书目- 课程指定的教材- 相关参考书籍、论文、报告等2. 网络资源- 学术网站、数据库、论坛等- 实际案例、视频、图片等资料3. 实践平台- 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仿真软件、工具等七、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2. 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3. 教学资源整合-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开发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以上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设计出适合学生的电子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它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
本文将以教案的形式,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论述和总结。
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1. 希腊哲学的社会批判思想希腊哲学家们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2. 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不平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3. 法国社会主义的兴起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些社会改革的方案。
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3.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论教案(整理)
《概论》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世界多极化)第一部分:教学简况1、章标题:《概论》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世界多极化2、授课对象:本科生公共课3、学时安排:课堂十分钟4、教学目标分析表5、重点难点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一、课题导入:由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图片示例,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大背景,讲授世界多极化的概念,切入世界格局演变过程分析。
世界多极化的概念: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态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二、整体感知: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两大阵营独立→美苏两超级大国争霸全球→两极格局的终结,走向多极化(二)、影响世界多极化的因素:第一,世界力量的分化组合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初见端倪。
第二,大国间关系的调整为多极化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三,区域性、洲际性合作组织的产生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
第四,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以欧盟、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为代表。
通过探究活动“欧盟用一个声音说话”,具体剖析欧盟作为当今世界重要一极的概况,让学生加深对“多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什么问题?欧盟成员国的增加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说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俄罗斯、日本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扮演什么角色?加深对“多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虽然出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因为单极与多极,争霸与反争霸将长期存在。
深入分析:世界多极化的影响及意义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有利于遏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概论》电子教案
成都大学教案
学院(部):经济政法学院系(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授课教师:王建军职称:讲师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 1 学时—第 8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9 学时—第 12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13 学时—第 16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17学时—第 20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21 学时—第 24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25 学时—第 28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29 学时—第 32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33学时—第 40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41 学时—第 44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45 学时—第 48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53学时—第 56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59学时—第 60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总学时第 61 学时—第 64 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概论教学设计方案
概论教学设计方案概论课是一门介绍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
为了使学生对概论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设计了一份概论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概论课程的内容、目的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4. 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论课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2. 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 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研究领域。
4. 学科之间的关系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分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概论课的重要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等话题,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学科实验室、企业、机构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科的现状和发展。
4. 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5. 讲座和讲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讲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和报告:对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撰写讨论报告,以检验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2. 实践活动的反馈:对学生参观学科实验室、企业、机构等的反馈进行评价,以检验学生对学科发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 课堂测试和作业考查:通过定期的课堂测试和布置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概论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概论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积极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概论课教案模板
标题:大学概论课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历程,理解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功能2. 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3. 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PPT、教材、参考资料2.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第一部分:大学的性质和功能(20分钟)1. 大学的定义和性质2. 大学的功能和使命3. 大学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20分钟)1. 大学生的角色定位2. 大学生的发展目标3.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第三部分: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0分钟)1. 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挑战2. 学习方法和策略3. 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第四部分:大学生活和文化(20分钟)1. 大学生活和学业的平衡2. 大学校园文化和活动3.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的积极程度2. 作业和测试:学生作业和测试的成绩3. 反馈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五、教学反思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概论,作者:XXX2. 参考资料:大学教育论文集,作者:XXX3. 网络资源:大学官网、教育部门官网、学术期刊等七、教学时间共计40分钟。
大学概论课程教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概论2016教案1
重点难点及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解决办法: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对照身边的变化,师生良好互动
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用“新内容、新思维、新语言”写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总之,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抑或是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胜利。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的。
概论课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概论课实践课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掌握概论课实践课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概论课实践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概论课实践课的基本概念2. 概论课实践课的内容和方法3. 概论课实践课的技巧4. 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概论课实践课的意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概论课实践课的基本概念介绍概论课实践课的定义、特点、目的等。
(2)概论课实践课的内容和方法讲解概论课实践课的主要内容,如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概论课实践课的技巧介绍如何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进行实践操作,如实地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4. 反思总结:评价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概论课实践课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 实践设备:如实验器材、调查问卷等。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环节。
概论考试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概论考试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概论考试的基本要求,了解各科目的考试范围和重点。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考试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态和策略。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概论考试的基本要求、各科目的考试范围和重点。
2.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技巧,培养良好的应试心态和策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概论考试的重要性和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概论考试的认识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概论考试的基本要求,包括时间、题型、分值等。
2. 介绍各科目的考试范围和重点,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3. 分析各科目的考试特点,如语文的阅读理解、数学的应用题、英语的听力等。
4. 教授学生如何提高考试技巧,如合理分配时间、审题、答题策略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一些与概论考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应注意的事项。
2. 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科目的考试动态和趋势。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概论考试的认知程度。
2. 学生掌握的考试技巧和策略。
3.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及辅助教材。
2. 互联网资源,如教育网站、在线课程等。
3. 教学工具,如投影仪、黑板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概论考试,掌握考试技巧,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好准备。
概论课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课程名称:大学历史概论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教学目标:1. 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2.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3.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难点:1. 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
2. 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实施。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校园内相关场地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手机、相机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我国历史有哪些了解?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疑问?二、实践活动一:图书馆调研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2.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特点、影响等。
3.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调研成果。
三、实践活动二:历史博物馆参观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 指导学生观察展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3. 鼓励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问,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交流。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和参观经历,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二、实践活动三:历史人物访谈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
2.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相关人员等方式,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事迹、影响等。
概论公开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课程名称应简洁明了,体现出课程的核心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相关教学资源、教学用具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做好课堂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介绍课程背景和意义。
2. 课堂讲授(1)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1)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2)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参与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按时提交等。
3. 考试成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学改进:针对本节课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以下为教学过程的具体示例:一、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XXX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入课题。
二、课堂讲授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如:“请列举XXX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概论公开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 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和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 对古代文学艺术特点的把握和欣赏;- 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流派、代表人物、作品和艺术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文学资料、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地位和意义;-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主体教学- 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介绍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分析主要作品和艺术特点。
3. 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 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如阅读指定作品、撰写读书笔记等;-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大学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2. 认识大学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规划意识。
教学重点:1. 大学的定义、类型和发展历程。
2. 大学的功能与任务。
3. 大学生活的意义与挑战。
教学难点:1. 大学生活中如何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2. 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准备个人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困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大学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学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1. 大学的定义与类型- 解释大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起源、发展、功能等。
- 介绍不同类型的大学,如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等。
2. 大学的特点- 分析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点。
- 强调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3. 大学的功能与任务- 介绍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 阐述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中的任务。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如某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大学如何实现其功能与任务。
3.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分享个人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教师给予建议。
二、讲授新课1. 大学生活的意义与挑战- 分析大学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如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等。
- 讨论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
一篇完整的大学概论教案范文
课程名称:大学概论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时间]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 了解大学的主要功能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大学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求知欲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一、大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1. 介绍大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分析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 比较国内外大学的异同。
二、大学的主要功能1. 教育功能:传授知识、培养人才;2. 研究功能: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3. 服务社会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大学学习观念的培养1.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术兴趣;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园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大学有什么样的期待?二、讲授新课1. 介绍大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2. 分析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 比较国内外大学的异同。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谈谈你们对大学教育的看法;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大学的主要功能有什么了解?二、讲授新课1. 介绍大学的主要功能;2. 分析大学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谈谈你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强调大学学习观念的重要性;3.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概论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大学观。
3. 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大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3.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教学难点:1. 大学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如何在大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学?大学对我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2. 提问:你们对大学有什么期待?二、讲授新课1. 大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 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综合性大学,大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2.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 科学研究: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 文化传承和创新:大学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3.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勤奋学习。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
-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拓展人际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大学教育对你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2. 你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应对?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珍惜大学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你对大学教育有什么新的认识?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大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二、讲授新课1. 大学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 增强综合素质:大学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提升自我认知:大学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 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大学概论教案精选答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 认识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学术研究特点;3. 理解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大学概述: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 大学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 学术研究特点:学术自由、创新精神、严谨态度;4. 大学生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5. 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功能;3.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大学概论;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学?大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二、教学内容1. 大学概述:介绍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 大学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功能。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教学内容1. 学术研究特点:学术自由、创新精神、严谨态度;2. 大学生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学术研究特点和大学生的生活;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时一、导入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教学内容1. 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2.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3. 小组展示: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程概论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X授课时间:XXX授课地点:XXX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XXX概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及其在XXX 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XXX概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XXX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XXX概论概述1.1 XXX概论的定义1.2 XXX概论的发展历程1.3 XXX概论的主要理论2. XXX概论在各领域的应用2.1 XXX领域中的应用2.2 XXX领域中的应用2.3 XXX领域中的应用3. XXX概论案例分析3.1 案例一:XXX领域的应用案例3.2 案例二:XXX领域的应用案例3.3 案例三:XXX领域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XXX概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XXX概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XXX概论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XXX概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XXX概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等。
3.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XXX概论在各领域的应用。
4. 组织学生讨论XXX概论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实施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6. 总结课程内容,回顾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XXX概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XXX概论》2. 教学课件3. 案例资料4. 网络资源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XXX概论概述2. 第二周:XXX概论在各领域的应用3. 第三周:XXX概论案例分析4. 第四周:实践活动与总结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表现得不可一世,他向会议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和他的演讲,被一些人看成是“国际路线”。对王明的这种表现,毛泽东一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希望大家能看到对蒋介石寄以希望是会吃亏的。他表示坚持自己原来的见解与主张之外,便没有多说话。
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王明当上了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此后,王明的右倾思想进一步发展,擅自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宣言和谈话,甚至企图在武汉建立第二中央。
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上的分歧,17岁时就曾见到过列宁的任弼时来到莫斯科。在中国革命艰难的实践中,任弼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毛泽东路线的正确。在莫斯科期间,他和王稼祥多次与共产国际领导人讨论中国的国内形势,极力宣传毛泽东统一战线的政策,反复介绍王明那一套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奠定了基础。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年版
3.《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
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5.《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课后作业
考虑如何把实事求是与专业结合相结合?
后记
1938年6月,共产国际举行会议,通过了一个支持毛泽东的文件。在莫斯科治病的王稼祥动身回国时,共产国际中国方面的负责人季米特洛夫为王稼祥、任弼时举行家宴,并告诉他们:“应该告诉全党,承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其他人,如王明,不要竞争了吧!
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传达了季米特洛夫的意见。会议决定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王明无奈,只好回到延安。9月29日至11月6日,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召开。会议经过正确的批评和斗争,基本上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在口头上承认了毛泽东的领袖作用,表示要统一在中央和毛泽东的周围,“如北辰而众星拱之”。11月6日通过了《政治决议案》等文件。会议提出,应当彻底肃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凶恶敌人——思想上及工作中的公式主义、教条主义与机械主义;还提出加强党的团结和组织纪律性;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概论院部护理专业护理第2次课授课教师尹莉
本次课标题:第一章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用实事求是原则去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3.1980年2月在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首次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概括,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4.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确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踏上延安的土地,王明便摆出一副“钦差大臣”居高临下的模样。一天上午,中央党校接到通知,要学员们到大礼堂集合,听一位大人物作重要报告。王明衣着齐整,脚穿马靴,满面笑容地走上了主席台。
王明扫视了一圈会场,显得气宇轩昂。他开口便讲国际形势,次谈国内形势,最后谈到党的任务:现在形势变啦,我党的任务和路线也应随着变化。过去我们的头号敌人是蒋介石,现在国共两党又开始第二次合作了;目前,我们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同蒋介石要化干戈为玉帛,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于统一战线,要接受蒋介石的领导。王明口若悬河,讲得有声有色,致使许多同志将他的话当作新的指示、新的观点,认真地进行记录。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导入新课: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1929年6月毛泽东首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2.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初步阐述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3.1937年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为阐述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命题;
要真正懂得中国的实际,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的那天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卓越的领导人,就尝试着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向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作斗争。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王明的时代虽然结束了,可是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肃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还在作祟。
1937年6月,伤情严重的王稼祥抵达莫斯科。在苏联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中共中央决定由王稼祥接替王明,出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1937年11月29日,王明便从莫斯科回到了延安。
出于对共产国际的尊重和对这位长期在外的领导人尊敬和礼貌,毛泽东等赶到延安机场欢迎王明的到来。毛泽东向王明伸出热情的大手,说道:喜从天降!欢迎你给我们山沟里送来马克思主义。也许,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欢迎词。因为早在中央苏区时,王明对毛泽东的“农民路线”及其领导地位,便持着反对和排斥的态度。
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在这个问题中,教材主要强调了一个观点,即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这是对四大理论成果哲学层面的最高抽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之所以把实事求是看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就是说,我们党有了这个实事求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了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二是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就是说,实事求是是体现于、贯穿于、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活的灵魂。教材接下来分别介绍了中共几代领导人用实事求是精髓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理论创新。最后做了归纳: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是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3、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重点难点及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教学难点:实事求是与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关系?
多媒体教学法;相关网络视频的播放;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比如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下预习
参考资料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授课结束后填写,对本次课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
教学过程
备注
第1章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复习提问:对上次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提问,组织学生回答。
案例导入:“实事求是”碑的来历
在延安中国革命纪念馆,保存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石碑。这块石碑,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早在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后,党中央的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由王明主持,但白色恐怖下的党中央机关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王明等人经常是四处躲避。恰好此时,共产国际需要中共派一个负责人到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于是,“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到了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候补书记。28岁时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教训如此之多,情况这样复杂,毛泽东认为有必要组织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历史经验、路线,进行认真地学习和清理。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整风运动开始不久,1942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在“红色首都”延安的宝塔山下落成,毛泽东应邀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那字体兼具山海之势,颇见一代伟人的气度与风采。1943年12月12日,这四个大字被刻在石板上,镶嵌在大礼堂正面墙上,作为全党同志学习的座右铭。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人们郑重地取下石刻,埋入地下。解放后,党校旧址上办起了师范学校,师生们在一次建校劳动中挖出了石刻,交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至今。
5.1941年5月毛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全新的解释;
6.1945年6月党的七大上,正式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1957年4月至1977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
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