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初探——以青海省农村情况为例

合集下载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相继推出的一项重大扶贫政策,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落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然而,在一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比如,部分村庄的道路狭窄、坑洼,给农村交通带来了不便;部分农村缺乏供水、供电等设施,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潜力。

2. 农业生产不足新农村建设以农业生产的技术更新和现代化为目标,但是,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严重问题。

例如,少数农村缺乏先进耕作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导致农产品生产不足,还有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耕地利用和农业技术支持,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收入。

3. 城乡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缩小城乡差距,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首先,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扩大;其次,新农村建设在“乡村振兴” 政策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经济成为了支配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4. 农民参与程度低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从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农村全面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由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足,以及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放和农业生产技术更新等方面的不足,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他们的意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对策1. 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驱动力,是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强化农业技术研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改变现有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转型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它的建设和改造。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需要贡献更多投入,设立更多专项基金,以加快农村道路、供水、排污、燃气、网络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学习青海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学习心得

学习青海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学习心得

学习青海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学习心得
在学习青海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的指导作用。

该细则的出台,标志着青海省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规范。

首先,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职责。

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和考核机制,各级政府将更加主动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这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细则还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通过建立农民自治组织和合作社,推动农民参与农村治理和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细则还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细则还强调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细则还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来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学习青海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乡村振
兴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细则的出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规范,有利于各级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省的乡村振兴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本文通过现场入户走访,对西藏青海典型地区农牧民住房现状进行了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根据调研资料,对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结构形式、房屋的抗震安全性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较全面总结与分析,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标签:农牧区;住房调查;抗震性能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了解农牧民的基本居住情况,为国家十二五农房建设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委托课题组于2010年7月~8月间对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牧民住房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房屋建设年代、建房费用、主体结构形式、主要建房材料、房屋危险等级、房屋抗震性能评价、当地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情况以及农牧民对国家补助政策的意见与建议等。

调查地点为西藏自治区林周县与那曲县,青海省乐都县、湟中县和共和县。

1 农牧民住房现状1.1 调查地点简介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地处拉萨市东北面,全县有46个行政村。

甘曲镇郎当村地处甘区镇西南部,全村共有农户188户1057人;强嘎乡曲噶强村地处强嘎乡东部,全村共有农户94户611人。

那曲县地处西藏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共有160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29万人。

青海省:乐都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位于区境东部,辖7镇12乡。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中上游,由滩地、丘陵和高山三种地形组成。

11镇2乡,3个民族乡。

共和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人口12万,辖4个镇、7个乡。

本次对以上两省五县十四个行政村总计454户农牧民进行了逐门入户调研,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资料。

1.2 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常见结构形式传统农牧民住房大多数就地取材,比较简陋。

近年来政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房建设补助政策,包括危旧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搬迁工程等,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调查发现,当前农牧民住房户均建筑面积一般在100 m2~200 m2之间,主要结构形式包括生土结构、木结构、砖混结构及砖木结构等。

对加强青海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青海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系农 牧 民 的 纽 带 。 关键词 : 粳牧 区 基 层 党 组 织 建 设 中 图分 类号 : D2 7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6 3 7 52 1 ) 8b-0 2 2 1 7 —9 9 ( 0 0 () 1 -0 2 2
党 的 基 层 组 织 是 党执 政 的组 织 基 础 和
入 党积 极 分 子 、 发展 党 员 、 党 的 肌 体输 入 为
新鲜 血 液 , 能 使 我们 的 党 永 葆 青 春活 力 ; 才
样 的 党 的 教 育 活 动 , 能 使 支 部 的 战 斗 堡 才
结 和 带 领 各 族 人 民群 众 建 设 富 裕 文 明 和谐 不 断加 强组 织 建 设 、 思想 建 设 、 展 形式 多 开
[ I U [
I U
[ 0
Cn Eu tnn v 1 e l ha a ao Io tR r l c 1 n aO H a d
科 教 论 坛
对 加 强 青海 农牧 区基层 党组 织 建 设 的几 点 思 考 ①
胡 文 平 武 永亮 ( 青海 大学 社会科 学系 青海西 宁
新 青海的坚 强堡 垒。0 年7 2 2 09 月 4日至 2 7 日 , 共 中央 政 治 局 委 员 、 央 书 记 处 书 垒 作 用 和 党 员 的先 锋 作用 充 分 发 挥 出来 。 中 中
பைடு நூலகம்
基 层 党 员干 部 的 素 质 与 建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新 牧 区 的 要 求 相 差 甚远 。 设 社 会 丰 义 建
革 发 展 、 护 社 会稳 定 的 根 木 保证 。 海 地 好 , 的 队 伍 有 没有 战 斗 力 , 键 靠 党支 部 开 ” 思 想 , 农 牧 区 基 层党 组 织 成 为 团结 维 青 党 关 的 使

青海特色农产业发展研究

青海特色农产业发展研究

青海特色农产业发展研究青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青海特色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青海农业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对青海特色农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寒冷,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但却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高原特色农产品。

青海的主要特色农产品包括青稞、牦牛肉、藏羊肉、藏羊绒、青稞酒等,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青海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了青海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青海特色农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大力发展牧业和青稞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青海特色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虽然青海特色农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青海的特色农产品仍然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

青海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多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缺乏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导致产量低、品质不稳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青海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对薄弱,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很多青海特色农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难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潜力。

青海特色农产业的品牌建设和知名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为了进一步促进青海特色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育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工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品牌管理体系和营销网络,打开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推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产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政府的扶持政策,提高对特色农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

浅谈牛家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建议

浅谈牛家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建议

浅谈牛家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建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

农村的稳定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社会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当我们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也应清楚地看到,那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所产生的矛盾。

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而在农村,贫富差距也是与日俱增。

农民、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越发被边缘化的趋势。

农村稳定与发展还面临诸多障碍。

这次,我以地处城郊的牛家湾村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座谈,实地考察,结合对附近村镇的走访,以期了解改革以来,农村的发展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总结经验,为本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可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牛家湾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办,背靠少陵塬畔,面临长安八水之一的橘水,南望终南苍翠山峦,北依古城西安。

附近有千年古刹护国兴教寺,又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传说发生之地桃溪山庄。

解放前,该村的大多数居民是邻村卢家堡的长工。

及至解放,全村只有一户富农。

村民一直保留着关中人直率淳朴的秉性。

如进农村建房大多流行承包给建筑队,但是封顶之时还是会“鞭炮一响,全村帮忙”。

农忙之时也是大家相互帮忙,一起抢收粮食。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的经济生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该村有居民60余户。

他们三四户居住在一个大杂院内。

所居住的房屋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一边盖”——单坡土木结构小瓦房。

平均每户不足三间,还有的人在塬畔挖窑洞居住。

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粮,而主要消费场所不过镇里的集市。

其主要消费品主要以农具和衣服为主。

出门全靠两条腿,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

至上世纪90年代末,全村大多数住户已经搬进了砖混结构的两坡瓦房。

自行车、收音机(当时村民称之为半导体)、缝纫机等开始普及及。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基本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农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和农民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部分耕地、粮食生产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建设基本农田就更加迫切而必要。

标签:农田;建设;建议1、湟中县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近年来,湟中县先后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资金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了数十万亩的基本农田。

湟中县在十二五规划中统计(2011-2015)显示,截到2014年底,湟中县有耕地面积是97.91亩,其中基本农田是76.63万亩,一般农田是21.28万亩。

2、基本农田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1 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部分兄弟区县。

有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小块数多,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

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耕种效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因此有效耕地面积小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推进青海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推进青海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Industrial Finance 产业财经25摘 要: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繁荣发展农业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青海的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经过近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但与此同时,农牧业生产条件长期落后、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城乡发展差距明显以及农牧民老龄化、农牧区空心化、农牧业副业化等新老发展难题交织的趋势日益显现。

面对新形势,青海如何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化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协调推进乡村经济、教育、卫生、科技、治理和生态等多维度的全面振兴是当前和今后青海农牧业发展亟须破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青海;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青海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农牧业作为青海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

目前实施的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涉及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其核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我省农村牧区在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成本”与“低收益”并存,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干部队伍流失严重和年龄偏大等问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共性问题。

(一)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成本”与“低收益”并存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近年国际大宗农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逐渐形成了国际国内农畜产品价格倒挂的格局,导致我国农畜产品进口量持续增涨,形成了农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与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的双重挤压现象,农牧业比较收益偏低的生产格局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破局。

另一方面,由于省内农业人口集中度最高的海东等黄土丘陵地带土壤肥力整体偏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牧业人口较集中的青南高寒牧区草原单位载畜量较低,加之受农资价格、人工成本、土地流转租金明显上涨等因素影响,农牧业生产已逐渐进入高成本时代。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摘要:青海省地域辽阔,土地面积仅次于西藏、新疆和内蒙古,位居第四。

但由于青海处于青藏高原东北地带,深居内陆,地势高耸,气候干燥,优质的土地十分有限,再加上以往对土地盲目利用,造成土地质量下降,耕地、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潜在危机日益明显。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土地的需要日益增加,人地矛盾更为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土地保护意识,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关键词:土壤;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概况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5%。

仅次于内蒙古、新疆、西藏居全国第4位。

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空气稀薄,海拔高,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又因青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气温低、荒漠化土地多、草地多、农地少,这些自然因素形成青海省土地独有的特征:土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牧草地多,但是产量低;林地面积少,森林覆被率仅为0.26%,低于全国13.92%的平均水平。

再加之青海居民滥垦、乱伐森林、滥占耕地、超载放牧、过度垦伐等社会因素,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

二、青海省土地资源的特征与类型1.青海省土地面积大,但土地利用率低。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低,大多数地区降水很少,土地发育程度低,因此,优质土地极少。

但青海也有一些面积质量较好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2.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的牧草地多,但适宜农林的土地少,青海省草地面积大,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0.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草地主要集中在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带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山地。

3.青海省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青海省土地面积辽阔,南北纬度相差8度,土壤、植被类型较多,构成了较多的土地类型,土地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相应的变化,就出现了明显的土地垂直带。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精品文案范文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精品文案范文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

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

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

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摘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变化和成效中,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久发达;新农村建设;认识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19-0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将极大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一是产业培植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分布和区位状况,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抓好粮、烟、畜、蚕桑、林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坝区、半山区优质粮烟经济带、蚕桑产业经济带,山区核桃、板栗林果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优质粮烟、核桃、蚕桑、养殖专业村,培强农民增收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通过整合水利、林业、交通、农业、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了农业和农村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突出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完善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各种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提高党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

青海地建设发言材料

青海地建设发言材料

青海地建设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青海地区建设的议题。

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青海的基本情况。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天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

同时,青海还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拥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为了加快青海地区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提出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将青海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青海地区建设的三个关键方面:一、生态建设青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国家的绿色宝库。

我们要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天然林保护,禁止乱砍滥伐,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2.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江河安澜、人民安居乐业。

3. 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青海的自然之美。

二、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地区建设的基础。

青海地区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依靠产业的支撑。

在这方面,我们要重点发展以下几个产业:1. 清洁能源产业。

青海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

2. 生态农业。

青海地区气候独特,农产品品质优良。

我们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 现代服务业。

以旅游业为核心,拓展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三、民生改善民生是地区建设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建议

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建议

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是一项旨在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各项扶贫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虽然在项目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资金缺乏、项目进度滞后、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长期发展效果。

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执行效率、保障项目质量成为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正文2.1 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资金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但是项目资金有限,导致很多项目无法顺利进行或者无法完成。

项目进度滞后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项目的进度经常不能按照计划推进,造成项目延期,影响了项目的效果和效益。

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监管不到位或者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不力,导致一些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和完善。

应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项目进度、质量和资金的监管,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提高执行效率是关键。

通过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快推进项目,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

要保障项目质量,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确保项目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更好的效果。

2.2 资金缺乏在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中,资金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青海农业调研报告范文格式

青海农业调研报告范文格式

青海农业调研报告范文格式尊敬的领导: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对青海的农业产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报告。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青海农业资源概况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地势高原起伏,土地资源丰富。

主要农产品有青稞、小麦、马铃薯、青海湖湖区渔业资源、西宁地区果品等。

二、青海农业发展现状青海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业已成为青海的两大支柱产业。

青海的农产品质量比较好,尤其是青海高原特有的绿色有机农产品。

目前,青海农业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畜禽养殖和特色农业如藏羊、藏骆驼、青稞等农产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青海农业存在的问题青海农业仍存在着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资源环境约束大等问题。

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约束因素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青海农业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提升青海农业的竞争力,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结语青海农业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青海地域和气候的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特此报告。

同时,针对青海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应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此外,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适应当地条件的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品牌,提升青海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还需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与电商、物流、储藏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草地保护、退化草地的修复工作,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向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研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研究分析和对策措施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学 号:1041001200096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1年11月3日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院: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学号:0901050041 姓名:黄嘉豪前言: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表示,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和农业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对此,我们小组在2011年5月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的穗石村做了调查,我们了解到了新农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决,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调查目标:(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穗石村)穗石村是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四个保留村之一。

青海城乡困难群众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青海城乡困难群众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k=[r2P(l-P)]/\[e2P(l-P)/k]
(2)
公式(2)中:k是样本总量.城乡分别为1 035和1 054 ;e是
期望的误差界限,取士 3%,即e=0.03;f是置信区间所对应的标
准正态分布的分位点值,取95%的置信区间,对应的分位点值
为f=1.96;K是2019年全省城乡低保户数总量,分别为34 710和
x2 懂汉语的劳动力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之比
x3
脱困的主要依靠对象(1.政府;2.自己和政府;3.自己)
X,
家庭健康人数与家庭总人数之比
x5
融资能力分类(1.很差;2.较差;3. —般;4.比较强;5.很强〉
x6
参与集体活动的频率(1.很少;2.不太多;3.—般:4.比较多;5.很多)
x7
就业劳动力人数与家庭劳动力人数之比
综上所述,尽管很多学者对困难群众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高海拔、生态脆弱、环境恶劣且集多民 族同胞于一省的青海研究较少.对青海省困加群众收入影响
因素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文以青海省城乡(城镇和农牧区) 困难群众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收入影响因素.确定其主导影 响因子。以此为青海省城乡困难群众增收寻找新的"引擎”,助 力青海省后扶贫时代破解城乡困难群众收入难题。
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回归模型整体良好(见表2 )。 2. 回归系数检验。劳动力文化程度、劳动力语言能力、家
庭融资能力、劳动力就业水平、生产性补贴水平5个自变量的 P值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10,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 家庭人口健康水平和劳动力培训水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 于虚拟变量“劳动力自身发展动力”,生活困难的城镇居民选 择“自己和政府”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通过了显著性检 验。对于虚拟变量“社区融合度”,生活困难的城镇居民选择 “参与集体活动的频率比较多”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1,通 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生活困难的城镇居民适当地参与社区 集体活动有助于提高其收入(见表3)。

海晏村调研报告

海晏村调研报告

海晏村调研报告海晏村是一个位于中国青海省祁连山区的小村庄,位于海拔3800米以上,地处高寒地带。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海晏村逐渐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海晏村的发展状况、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旅游业对村庄带来的影响。

海晏村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周围被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见底。

当地的居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多数从事牧羊和养牛。

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给村庄带来了新的机遇。

村里的一些居民选择从事旅游服务业,例如开设民宿、餐厅和导游等。

这些新兴的服务业带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了一些当地居民。

他们普遍表示,旅游业的兴起给海晏村带来了较大的变化。

以前,村庄的收入主要依靠畜牧业,生活比较贫困。

而现在,不少居民通过提供旅游服务,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同时,旅游业也给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晏村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业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游客过多会增加大气污染和垃圾问题,威胁到海晏村的生态环境。

其次,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导致个别民宿和餐厅存在卫生和服务质量问题。

最后,旅游业发展并未完全解决海晏村所有居民的贫困问题,部分居民仍然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标准,加强对民宿和餐厅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鼓励游客们爱护自然环境。

其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扶持政策,提高居民的旅游服务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海晏村的扶贫力度,确保贫困居民也能享受到旅游业的红利。

总结起来,海晏村的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旅游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以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公平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的评价体系——以北川为例的开题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的评价体系——以北川为例的开题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的评价体系——以北川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山区这样的贫困地区,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西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因此,本文旨在以四川北川为例,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的评价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推动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的评价体系,具体目的和内容如下:1. 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2. 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西部山区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问题;3. 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的评价体系,重点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教育方面进行评价;4. 提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流程如下:1.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阐述;2. 实地调研四川北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法,获取相关领域专家、政策制定者和农民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全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4. 基于以上材料和研究结果,提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山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四、论文研究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其目标和意义、主要特点、发展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均 日生活 费 1美元 ) 计算, 全省大 部分农牧业人 口将成为贫困人口。
实现程度得分均为 3 满分为 3 )可 此 , ( 名 , 今后 1 年我省统筹城 乡发展、 5 加快
上 ,而 青 海 省 20 04年 仅 为 1 7 6 0元 、
7 .% 1 08 。 14  ̄ . Fi 3
鄂 永 利
( ) 二 从社会发展指标看。衡量农村 社会发展的指标有四项 ,分别是农村合
普及 率、固定 电话普及 率和计算机 普及
张 有 清
率 , 20 到 04年 , 全省农村彩 色 电视 机普 作 医疗覆盖率 、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万 及率为 6 . , 33 固定 电话普及率为 2 . , 42 人农 业科 研人 员数和 农村 居 民基 尼 系 计算机普及率为 03 ,与总体小康和全 .j l ; 数。其 中: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0 年 04 实现程度为 2. ; 9 农村养老保 险覆盖率 4
年实现程度得分为 0 ( . 满分为 4 ; 2 )衡
量农牧 民居住质量指数的指标有住房面 积、 住房结构 、 用水状况 、 饮 清洁能源使 用情况、卫生厕所使用情况和室外道路 状况等 ,青海省与总体 小康和全 面小康 标准都有较 大差距 ,04年实现程度得 20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 重和农村小城镇人 口比重。全省 20 04年 这三项指标实现程度得分全 为负值 , 即 青海 省不 仅距离 全面 小康 标准 差距很 大, 而且尚未实现总体小康的水平。上述 三项指标 20 00年全 国总体 小康值分 别
区, 尤其是中西部 的贫困地区。如何在贫 困地 区建设新农村 ,全社会都应该给予 高度关注。 青海 农村 发展 现 状分 析 从总体上看 ,目前青海仍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 上,贫穷落后
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 20 年全省农村 04
5 年, . 7 与总体小康值和全面小康值均有 较大差距 ,因此实 现程度得分为 一 2 1 ( 满分为 1 j) 2 ;农牧区人口平均预期寿 l ;
为 20 元、o 以下和 1 20 5 6 以上 ,全面小 康值 分 别为 60 00元 、5 以下和 3 % 3% 5 以 口
分为 一 . ( 04 满分 为 l ) 1 ;农牧民文化
娱乐支 出比重总体 小康值为 2嘣以上 , . 全面小康值为 7 以上 , 青海省 20 04年为 65 , .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标准 , 因此 , 实现 程度得分为 26 ( . 满分为 3 ; )衡量农牧 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的指标有彩色电视机
维普资讯
理论探讨 z
新农村建 设涵盖 了经济 、政 治、 文 化、 教育 、 医疗卫生 、 环境保 护等诸 多领 域, 内容丰 富 , 涵义 深刻 , 是新 时期 “ 三

Hale Waihona Puke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藤 纛初
面建设小康 0 - . . 04的目标值 。可见 , 3 我 省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略好于经济
全面小康的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来看实现 程度为 一 41 1. ,较上年提高 了 3 个 百 . 6 分点,但与 目前全 国农村平均实现程度 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 ) 一 从经济发展指标看。衡量农村 经济发展的指标有三项 ,分别是农村 居
息化程度。 中: 其 农牧民恩格尔系数 20 04
区, 也不会是城市郊区 , 而在于 中西部地
以青海省农 村情 况为例 ( ) 三 从人 口素质指标看。衡量农牧
区人 口素质的指标有二项 ,分别是农牧
区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牧区人 口平 均预 期寿命。农牧区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 20 年全国总体小康值为 7 00 . , 4年 全 面小康值为 9 以上 , 年 而全 省 2 0 04年为
民基尼系数 20 04年为 0 6 . 1,已达到全 3 2
农” 工作 的行动纲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发展方面的指标。
村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全面小康 社会重大历史任务 ,也是建立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具体体现。笔者认为 , 我国建设 社 会 主义 新农村 的难 点不 会是 东部 地
20 04年实现程度为 3 名 . ;万人农业科研 8 人员数 20 年实现程度为 1 .; 04 33农村居
面小康标准 都有一 定差距 ,04年农牧 20
民生活信息化实现程度得分 一 . ( 0 满分 9
为5 。 )
2 6农 经 管 20. 村 营 理/064
维普资讯
理 论 探 讨
046 ( ) 五 从民主法制指标看。 衡量农牧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 . 元 ,与全 国
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还 比较低下, 农牧区
区民主法制的指标有二项 , 分别为农牧 平均水平相差 9 1元, 3 居全 国第二十六 彩 电和电话普及率不高 , 计算机普及率 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农牧 民对 位 , 列西部十二省 ( ) 区 第六位 。同时 , 社会安全的满意度。据 20 04年农牧 区 住户 6 0 0 户一次性调查 , 这二项指标 的 我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 占很大 比 重, 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还相当低。因 基本为零。 ( )青海省农村牧区贫困面很 五 大, 贫困程度较深。全省仍有几十万人 口处于绝对贫 困状 态。贫 困人 口有近 20 0 万, 占 5% 近 7 ;若按照 国际贫困线
命全国总体小康值为 6. 岁 ,全面小康 95
值为 7 5岁 以上 ,青 海省 20 04年 为 6 8 岁, 实现程度得分为 一 . ( 08 满分为 3 。 )
( ) 四 从生活质量指标看。衡量农牧
民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四项 ,分别是 农牧 民恩格尔系数、 农牧 民居住质量指数、 农 牧民文化娱乐支 出比重和农牧 民生活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