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 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
幼儿期——1周岁~3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 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
几个重要学说-纯阳说
首见于《颅囟经》 1. 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
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 欣向荣 2. 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 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 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 3. “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清吴鞠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颅囟经》-----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 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 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体格发育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生后半年增加8
cm ,后半年增加4cm ,第二年内又增加 2cm ,约为48cm ,5岁时已接近成人。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 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平均为32 cm ,1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 46cm 。1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1/2~2/3。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01
第五节泄泻
02
第六节便秘
03
第七节厌食
04
第八节积滞
06
第十节缺铁 性贫血
05
第九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1
第一节感冒
2
第二节鼻鼽
3
第三节乳蛾
4
第四节咳嗽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6*月龄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
2~2.5 岁出齐。
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就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中医儿科学
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3.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①首创“纯阳”理论; ②阐述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 ③论述了惊、癎、疳、痢、火丹等的证治; ④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共载56方,外 治方达28首 。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专业分科——设小方脉 ▲专科著作 1.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①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 热”。 ②诊断:重视面部望诊,对“面上证”、“目内证”、 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记述详细而实用。 ③辨证: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 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 虚、实、寒、热之分 。 ④治疗:提出五脏虚实补泻法,并注意柔润清养、运 补兼施、攻不伤正,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创制异功 散、七味白术散、泻白散等著名方剂。 ⑤钱乙被称为“儿科之圣”。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 朝)
1.小儿疾病 ①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婴儿 瘛”。 ②《内经》:“乳子而病热”、“乳子中风热”、 “胎病”。 2. 小儿医:扁鹊。“小儿医” 是关于儿科分科 的最早记载。 3.儿科辨治体系 ①《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 点、先天因素致病,泄泻、喘史等病证的诊 断与预后。
▲夏禹铸《幼科铁镜》 ①重视望诊,从望面色、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 实。 ②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并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 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之惊风治法,对后 世影响较大。 ③擅用推拿。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 辨证和治疗。首先提出“肺炎喘嗽” 病名。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二)明清时代儿科发展 1. 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薛铠、薛已父子《保婴撮要》 ①五脏证治为纲,温脾补肾求本,临床 多用益黄散、干姜理中汤、补中益气汤、 地黄丸等。 ②外症兼辨经络,治以内外相合。其 中采用火烧断脐法预防初生儿破伤风, 开创小儿外科之先河。
中医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研 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 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小儿的生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பைடு நூலகம்可归纳为: ①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②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的生理特点
(一)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用
来比喻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非常迅速。以形体发 育为例,小儿体重,从出生到1周岁增长3倍, 身长增长1.5倍,头围增长0.5倍。
小儿的用药特点
1.中药剂量:小儿中药的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体 质强弱、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药性平和的药 物一般小儿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 补血、消食和中等中药。但辛热、苦寒(化为六淫致 病,辩证的重要性)、攻伐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用 时应特别注意严控剂量。
小儿的用药特点
一般新生儿宜用成人量的1/6,乳幼儿宜用 成人量的1/3~2/3,幼儿及幼童宜用成 人量的2/3或成人量,学龄儿童宜用成人量。
小儿的生理特点
古代医家把小儿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称 之为“纯阳”,我国现存最早的《颅囟经》中首先提 出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所以生 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纯阳”的理论, 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阳充阴长的过 程,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的生理现象。
小儿的病因特点
小儿疾病的病因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有 其体质特点,尚具有特殊性。小儿病因主要有 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疠气(瘟疫、传 染性病邪的统称)、内伤饮食、胎产损伤、禀 赋因素(体质)四个方面,其中胎产损伤为小 儿所特有。
小儿的用药特点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理上有发病容易,传 变迅速的特点,在治疗上应做到治疗快、用药 准、剂量适宜(其实所有年龄段患者皆如此, 只是小儿体质的原因更敏感),否则易导致疾 病变化,失去治疗时机而危及患儿生命。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X243165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修课方式:选修总学分数:2.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适用专业:中医专业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时数:40学时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学科,是中医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中医专业的限选课程。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学习中医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
4.课程作用《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一、名词解释1.哮喘: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音气喘性肺系疾病。
(82)2.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3.五软: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179)4.鹅口疮:鹅口疮是以口腔黏膜、舌上散在或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呈白屑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又因其屑色白如雪片,名雪口。
(92)5.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6.风疹(风痧):风疹是由感受风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细小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
(192)7.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8.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9.口疮:口疮是小儿较为常见,以口腔黏膜、舌体及齿龈等出出现大小不等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局部灼热疼痛,或伴发热、流涎为特征的口腔疾病。
(94)10.夏季热: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
(228)11.水痘:水痘是由水痘时邪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出疹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且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198)12.“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13.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14.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中医儿科学专业发展现状
中医儿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引言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儿童的治疗和预防疾病。
随着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医儿科学专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发展现状教育与培训中医儿科学在大部分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大学都设有相应的专业和学科,提供学士至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
许多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校还与儿科医院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临床培训机会,以培养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专业的科学研究日益重要。
许多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中医儿科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科学依据,以及中医草药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
这些研究对于提高中医儿科学的疗效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儿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中医儿科医院为儿童提供中医治疗服务,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疗法。
中医儿科医生通过观察病症、诊断和治疗,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临床实践的发展为中医儿科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面临的挑战中医儿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西医主导在许多地区,西医仍然主导着儿科领域。
中医儿科学需要与西医科学相互融合,共同提高儿童医疗水平。
中医儿科学专业需要不断提供具备西医知识和技能的医生,以满足患儿及其家长对现代医疗的需求。
标准化与规范化中医儿科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发展的关键。
制定临床实践指南和治疗准则,提高中医儿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并加强对中医草药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效用。
未来发展趋势综合医疗模式综合医疗模式将西医和中医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医儿科医生将与西医儿科医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使患儿获得更好的疗效。
科学研究的深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中医儿科学将继续寻找并验证其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的进展将为中医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挑战。
结论中医儿科学专业在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儿科学的基本原则是()。
A. 辨证论治B. 对症下药C. 预防为主D. 治疗为辅答案:A2. 小儿生长发育的中医理论基础主要涉及()。
A. 五脏六腑B. 气血津液C. 经络学说D. 阴阳五行答案:D3.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常见疾病?A. 感冒B. 哮喘C. 糖尿病D. 消化不良答案:C4. 中医治疗小儿疾病时,常用的药物给药途径是()。
A. 口服B. 外用C. 吸入D. 注射答案:A5. 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是()。
A. 调节气血B. 平衡阴阳C. 促进生长发育D. 增强免疫力答案:A二、填空题1.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 在中医儿科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闻、问、切,其中“望”主要是观察小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色、舌苔、精神状态、发育情况3. 小儿感冒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________。
答案:咽痛4.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常用的外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艾灸、拔罐、刮痧5. 预防小儿疾病的中医方法中,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调养情志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儿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答案: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悠久,起源于《黄帝内经》等古籍。
中医儿科的特点在于重视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强调辨证论治,注重预防和调养,以及运用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2. 阐述小儿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中医治疗小儿感冒主要依据辨证施治原则,通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类型。
风寒感冒的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等;风热感冒的治疗原则是辛凉解表,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等。
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
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热爱中医的学生,我有幸学习了儿科学这门课程,对我今后的从医生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儿科学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在学习中医儿科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中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生机旺盛,因此治疗小儿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
中医儿科学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即根据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小儿感冒,中医会根据感冒的病因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夹湿感冒等,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使我在面对小儿疾病时,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病情,避免了单一的药物治疗,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中医儿科学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儿科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小儿养生的知识,如饮食调养、起居有常、情绪管理等,这些都是预防疾病、保持小儿健康的重要方法。
中医还有一些独特的保健方法,如推拿、捏脊等,这些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对于提高小儿体质、增强抵抗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儿科学融合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优势。
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中医儿科学不断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医治疗小儿疾病更具科学性。
例如,在治疗小儿哮喘方面,中医会根据哮喘的西医诊断,结合中医辨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同时,中医儿科学还注重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许多中药被证实具有显著的疗效,如黄芪、人参、茯苓等,这些中药在治疗小儿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中医儿科学的过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医儿科医生,我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我也认识到,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和创新。
我们要传承中医的精华,发扬中医的优势,不断探索和研究,为中医儿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胎黄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
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血清胆红素,黄疽指数显著增高。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咳嗽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
病因:感受外邪,痰热蕴肺,痰湿蕴肺,肺气亏虚,肺阴亏虚。
病位主要在肺脾。
病机: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病因: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内因禀赋不足,或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肺炎喘嗽的病变主要在肺。
病机:感受风邪,首先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清肃之令不行,而出现发热、咳嗽、痰壅、气促、鼻煽等症。
痰热是其病理产物,常见痰热胶结,阻塞肺络,亦有痰湿阻肺者,肺闭可加重痰阻,痰阻又进一步加重肺闭,形成宣肃不行,症情加重。
肺气郁闭,气滞血瘀,心血运行不畅,可致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虚衰的危重变证。
亦可因邪热炽盛化火,内陷厥阴,出现高热动风证候。
若影响脾胃升降,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行,可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
以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为主法。
1.风寒闭肺治法: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葱豉汤2.风热闭肺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闭肺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痰浊闭肺治法:温肺平喘,涤痰开闭。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阴虚肺热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治法:健脾益气,肃肺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1.心阳虚衰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内陷厥阴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
哮指声响,喘指气息,临床上哮常兼喘。
病因:内因责之于痰饮内伏,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外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接触异气。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
病机:为痰饮内伏,遇外来因素感触而发,反复不已。
泄泻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病变在脾胃。
治则:运脾化湿。
症治: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
病变在脾胃,病机变化是脾胃虚损,津液消亡。
治则健运脾胃。
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
病变在脾胃,治则运脾开胃。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治则消食导滞。
两者鉴别食积为喂养不当,脾运失健所致。
厌食除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外,一般无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之症。
鹅口疮是以口腔满布白屑时状如鹅口的一种口腔疾病。
病因: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病变在心脾,病久到肾。
病机:脾开窍于口,脾络布于舌下,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煦养;心开窍于舌,心脉布于舌上。
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秽毒外侵,致使口腔舌上产生白屑。
证型:1.心脾积热 2.虚火上浮口疮是指以口腔内粘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病因: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病变在脾心,虚证及于肾。
病机:外袭于肌表,内乘于脾胃。
脾开窍于口,胃络于齿龈,风热毒邪侵袭,引动脾胃内热,上攻于口,使口腔粘膜破溃,发为口疮。
若夹湿热,则兼见口腔糜烂。
鉴别: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口腔粘膜上出现白屑而不是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不明显。
治则:实证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
虚证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尿频是以小便频数为特征的疾病。
因湿热下注脾肾气虚,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遗尿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因肾气不足脾肺气虚心肾失交肝经郁热,致膀胱气化不利。
治则温补下元固涩膀胱五迟五软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麻疹: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诊性传染病。
潜伏期6-21天,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高。
麻疹粘膜斑。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到额面、颈部到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
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
幼儿急疹:感受。
7-17天。
突然高热。
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
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疹出后1-2天消退。
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风疹:感受。
5-25天。
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
发热1天出疹。
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到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疹退后无色素,少有脱屑。
猩红热:感受。
1-7天。
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
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热高。
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
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疹退后无色素。
有大片脱皮。
流行性腮腺炎有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常证:邪犯少阳热毒壅盛变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临床以血尿、少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治则通利水道。
1.风水相搏分析:风性向上,善行而数变,故浮肿先见于头面,继而四肢,来势迅速,,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即起,是为风水之象。
肺失通调,水聚肌肤则小便短少;风夹湿热蕴结下焦,邪伤血络,故见尿血。
发热恶风、咽痛身痛、咳嗽,均为风热上受,肺失清肃所致;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之征。
洽法:疏风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连翘,赤小豆,主药。
臣杏仁、桑白皮、车前子,佐生姜、大枣,甘草使2.湿热内侵分析:湿热或疮毒内侵,留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短少;热伤血络则尿血。
烦热口渴,大便于结,乃热重于湿或疮疡热毒所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和中。
紫癜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
1.风热伤络分析:风热之邪外感,内窜血络则皮肤紫癜散发;热为阳邪,故紫癜色泽鲜明,风盛则有痒感;风热与湿邪相搏,结于关节,郁于肠间,则关节肿痛,腹部疼痛;风热灼伤下焦血络,则可见尿血。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疏风散邪。
方药:连翘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薄荷、防风、牛蒡子,连翘、山栀、黄芩、升麻,玄参、桔梗,当归、赤芍、红花。
2.血热妄行分析:热毒壅盛,迫血妄行,灼伤络脉,血液外渗,故见皮肤瘀点瘀斑,色泽鲜红;血随火升,上出清窍则鼻衄;胃络受损则齿衄;邪热损伤胃肠脉络则腹痛’;呕血、便血;热毒下注膀胱则尿血;发热、心烦、口渴、便秘均为热毒内盛、血分郁热之象。
舌红、脉数有力是血分热盛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常用药: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生甘草。
3.气不摄血分析:久病不愈,气虚不能摄血,故紫癜反复出现;气血不足,脾虚失健则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出血过多,血虚心失所养,故头晕心慌。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
4.阴虚火炎分析: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故紫斑时发时止;伤及阳络则齿衄、鼻衄;阴虚火旺则心烦少寐,低热盗汗;阴津亏耗则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舌光红,苔少,脉细数为虚火内炽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大补阴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蜂蜜。
咳嗽诊断要点:1好发于冬春二季,因气候变化而发病2病前多有感冒史;3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干啰音;5血象: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和中性粒增高;6病原学检查:鼻咽或气管分泌物标本作病毒分离或侨联酶标法检测,可作病毒学检诊断。
冷凝集试验可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过筛试验,一般病后1-2周开始上升,滴度>1:32为阳性,可持续数月,50-76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呈阳性。
痰细菌培养,可作为细菌学诊断。
7X线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肺炎诊断要点:起病急,有热,咳,痰,喘,煽,或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3或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
4肺部听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伴干性罗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5X线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可能出现不均匀大片状阴影。
6血象: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有时可见异行淋巴细胞。
病原学: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和鉴别,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有早期诊断价值。
反复呼吸道感染:0-2岁小儿年感染10次,下3次以上,3-5年8次,下2次,6-12岁,年7次,下2次;上第二次距第一次间隔7天以上缺铁性贫血诊断要点1.有明确的缺铁病史: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2.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自诉头晕等。
肝脾可有肿大。
3.3-6岁Hb<110g/L,6岁以上<120g/L。
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1%。
5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原卟啉,血清蛋白铁等异常。
6铁剂治疗有效。
7分度(1)轻度血红蛋白:6个月-6岁(90-110)g/L,6岁以上(90—120)g/L,RBC(3-4)(2)中度Hb(60-90)g/L;RBC(2-3)(3)重度Hb(30—60)g/L;RBC(1-2)(4)极重度Hb<30g/l;RBC<1病毒心肌炎诊性断依据: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