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课件(十二五规划教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五迟五软等 。 ❖ ④肝常有余,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
弓反张。 ❖ ⑤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昏
迷。 ❖ ⑥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
麻痹症等。
❖ 2 传变迅速
❖ 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 -“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 。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如外感风 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 -阳气暴脱 ;
➢ 区分口疮、鹅口疮 、麻疹粘膜斑 、痄腮、发颐。
睡中齘(xie)齿,多属胃热、食积或虫积。牙龈溃烂黑
腐为“走马牙疳”。
喉痧、白喉
(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 “肾虚则耳薄”;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壮热多 泪,常为麻疹之先兆;痄腮表现。
(6)二阴:水疝,狐疝。下焦湿热、尿布皮炎。 4 辨斑疹 5 察二便 :量、形状、颜色、气味。 ❖ 泄泻色淡如注,且多为泡沫,为感受风寒外邪。 ❖ 夏季泄泻,色兼黄绿、气臭,多为暑热熏蒸。 ❖ 小便色深红或呈褐色,为下焦热盛或阴亏内热; ❖ 尿混浊如米泔,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 ❖ 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表现。
5 其他: ❖ 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寒凉法,钱
乙为之写序。 ❖ 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力倡固养小儿元
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 ❖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
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烧灼法断脐预防
破伤风。
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元~解放前)
❖ 1 金元四大家 ❖ 2 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对疳
积和惊风的贡献。创琥珀抱龙丸等。 ❖ 3 明代医家 ❖ 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 ❖ 鲁伯嗣著《婴童百问》 ❖ 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
❖ 万全,字密斋,《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 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多种 。
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
而亡。
露睛
❖ 《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小儿药证直诀·肝有 风甚》“……目连眨也,……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
(3)鼻
(4)口:口角流涎-胃热或脾寒不能固摄;
《小儿药证直诀》: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 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4 北宋钱乙“儿科之圣” 《小儿药证直诀》:
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②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③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肝主风、心主
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此第一层次辨证之下, 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 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 ④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的补泻治则。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创134方。
变态不常,……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吴鞠通“稚阳稚阴” 学说
3 主要表现: ⑴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 ⑵脾常不足:脾胃薄弱,易运化功能失常 ⑶肾常虚:肾气未盛,气血未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盛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纯阳的含义:高度概括了阳生阴长的过程,发育迅速,如旭日东升,
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切。 《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说明生机旺
盛 《河间六书》“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说明病理情况下,
易从热化火。 吴鞠通等认为“古称小儿纯阳,谓其未曾破身耳”,是道家说法。提
倡稚阳稚阴,批判把纯阳认为阳气有余的观点 。 ➢ 纯阳盛阳阳气有余有阳无阴阳亢阴亏
脑 积 水, 落 日 眼
小 颅
呆小儿 小老儿
❖ 3 审苗窍
根据口、舌、目、耳、鼻及前后二阴,推测脏腑情况。
(1)舌: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
舌体:木舌、重舌--心脾火热
弄舌Fra Baidu bibliotek-惊风先兆、病后心气不足、先天愚型
吐舌--心经有热 舔舌--脾经伏热
地图舌
(2)目:黑睛 、眼睑、白睛 、瞳孔的变化。
《小儿药证直诀·肾虚》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晄白,
❖ 面部望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①五色主病
青色——主寒、主痛、主瘀、主惊、主风、主积。 红色(或赤色)——主热、主痰、主惊悸。 黄色——主虚(脾虚)、主湿、主疳、主疟。 白色——主寒、主虚(肺虚)、主吐泻、主疳。 黑色——主寒、主惊、主中恶,为恶候。 “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见此,脉证辨温凉, 脾怯黄疳积,虚寒晄白光,若逢生黑气,肾败命须亡”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
伤液脱的伤阴虚证 。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
易向两极转化
指疾病过程中,疾病性质转变之快。如风寒之邪可迅速
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 ,转瞬出
现气阳外脱之虚证。
❖ (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 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岳全书·小 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 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 比。”p16
《幼科发挥 ·观面部五色歌》
②五部配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 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先天性心脏病 的小儿
➢《证治准绳·幼科》中对五脏配五部加以补充: “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 者绝”,“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 白者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 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鼻上 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时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 青色者绝”,“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 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 ➢《幼幼集成·面部形色赋》
二、病因特点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中胎产损伤为小儿所特
有。七情病证少。外感及脾胃疾病比例高。 (一)外感六淫: (二)饮食内伤:饮食不当、饮食不洁、偏嗜 (三)胎妊期因素:胎惊、胎弱、胎寒、胎热、
胎黄、胎毒 等 (四)意外因素 (五)禀赋因素
❖ 三、病理特点
❖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 1 发病容易 ❖ ①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 ❖ ②脾常不足 ,小儿脾胃疾病为多 。 ❖ ③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胎
❖ 心亦曰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
❖ 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
❖ 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
五脏
生理
病理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肝气升发则 易动肝风、 五脏俱荣 易从火化
心乃神舍, 心火易动、
神气爽健, 易发惊惕、
神怯未定
神昏
❖ 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 百骸。
❖ 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以后在《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均有专门论述。
第四节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1 含义: 2 历史文献: 《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一)最早的儿科文献
1 四千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贞子疾 首”。
2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 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3 《黄帝内经》 (1)提出儿科范围的划分--少小科由来 (2)小儿体质特点 (3)关于胎病方面 (4)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 4 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
阴未长者也”归纳了小儿的生理特点。 ❖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
驱。
四、中医儿科学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掌握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 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标准。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一、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
1.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身长测定方法及正常值 3.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 4.乳牙萌出时间、恒牙萌出时间及数目正常值 5.呼吸、脉搏、血压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6.动作发育、语言发育要点
卫外不固 易受邪侵
脾常不足 脾胃薄弱 易运化失常
肾常不足 肾气未固 先天不足, 病后肾虚
第五节 小儿诊法概要
❖ 重视望诊,四诊合参 。可辨小儿寿夭《育婴秘诀》
❖ 一、望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 1.望神色 通过观察小儿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 方面,观察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了解五脏精气盛衰 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 《千金要方·序列第五》“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 (hai,婴儿的笑声)笑和(唱和,和答)人,百日任 脉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 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三百 六十日膝骨成,能行。”
❖ 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 一岁娃娃会走路
二、变蒸学说
①“育婴四法”: “一曰预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保其 真,三曰褥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预养者, 即调元之意也;胎养者,即保胎之道也;褥养者,即护 产之法也;鞠养者,即育婴之教也。”
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学说。 ③治疗方面,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④对病证的认识 :
❖ 4 清代医家 ❖ 夏禹铸《幼科铁镜》重视小儿望诊和推拿疗法 ❖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一部重要的麻疹专著。 ❖ 陈飞霞《幼幼集成》:指纹诊法、八纲辨证 ❖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稚阳未充,稚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隋~宋)
1 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 设“少小科”,学制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 系”。
2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 证候学专著。论及小儿疾病6卷,255候。
3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 重视小儿养育,如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 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 。
鱼 刺 形
仓公(淳于意)《诊籍》25则医案。《三国志·华 佗传》载华佗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 5《伤寒杂病论》未曾专论儿科,但所建立的脏腑论杂 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儿科临证 体系建立的影响。
(二)扁鹊为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三)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中古巫方所作,《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 “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 《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因此“疑是 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 影响。
① ②互参
❖ 2 望形态
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推断疾病性质 。 ❖ ①形体: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 ❖ ②姿势动作:喜俯卧/仰卧、项强肢搐、两手捧腹等。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寒热》:肺热,则手摇掐眉目鼻
面,心热,合面睡,上窜咬牙,口中气温;肾气不足则 下窜” 《腹痛肿胀诸症》:小儿腹痛体瘦,面色晄白, 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和呕利撮口,此脾土 虚而寒水所侮也。若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 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病也。
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
理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理
❖ 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 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 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 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
❖ 脾常不足者,脾司火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 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 之自然不足也。
6 察指纹:颜色和形状。
❖ <3岁,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 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 测轻重。
❖ 纹直为热,纹曲为寒,纹多为热,纹少为寒,鱼刺状为惊 风,水字状为肺风痰咳,乙字状为食厥、慢脾或伤食下痢; 曲虫状为疳积,透关射甲为疾病危重。
❖
《幼科发挥·三关脉纹变见歌》
弓反张。 ❖ ⑤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昏
迷。 ❖ ⑥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
麻痹症等。
❖ 2 传变迅速
❖ 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 -“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 。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如外感风 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 -阳气暴脱 ;
➢ 区分口疮、鹅口疮 、麻疹粘膜斑 、痄腮、发颐。
睡中齘(xie)齿,多属胃热、食积或虫积。牙龈溃烂黑
腐为“走马牙疳”。
喉痧、白喉
(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 “肾虚则耳薄”;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壮热多 泪,常为麻疹之先兆;痄腮表现。
(6)二阴:水疝,狐疝。下焦湿热、尿布皮炎。 4 辨斑疹 5 察二便 :量、形状、颜色、气味。 ❖ 泄泻色淡如注,且多为泡沫,为感受风寒外邪。 ❖ 夏季泄泻,色兼黄绿、气臭,多为暑热熏蒸。 ❖ 小便色深红或呈褐色,为下焦热盛或阴亏内热; ❖ 尿混浊如米泔,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 ❖ 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表现。
5 其他: ❖ 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寒凉法,钱
乙为之写序。 ❖ 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力倡固养小儿元
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 ❖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
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烧灼法断脐预防
破伤风。
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元~解放前)
❖ 1 金元四大家 ❖ 2 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对疳
积和惊风的贡献。创琥珀抱龙丸等。 ❖ 3 明代医家 ❖ 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 ❖ 鲁伯嗣著《婴童百问》 ❖ 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
❖ 万全,字密斋,《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 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多种 。
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
而亡。
露睛
❖ 《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小儿药证直诀·肝有 风甚》“……目连眨也,……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
(3)鼻
(4)口:口角流涎-胃热或脾寒不能固摄;
《小儿药证直诀》: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 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4 北宋钱乙“儿科之圣” 《小儿药证直诀》:
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②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③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肝主风、心主
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此第一层次辨证之下, 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 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 ④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的补泻治则。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创134方。
变态不常,……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吴鞠通“稚阳稚阴” 学说
3 主要表现: ⑴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 ⑵脾常不足:脾胃薄弱,易运化功能失常 ⑶肾常虚:肾气未盛,气血未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盛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纯阳的含义:高度概括了阳生阴长的过程,发育迅速,如旭日东升,
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切。 《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说明生机旺
盛 《河间六书》“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说明病理情况下,
易从热化火。 吴鞠通等认为“古称小儿纯阳,谓其未曾破身耳”,是道家说法。提
倡稚阳稚阴,批判把纯阳认为阳气有余的观点 。 ➢ 纯阳盛阳阳气有余有阳无阴阳亢阴亏
脑 积 水, 落 日 眼
小 颅
呆小儿 小老儿
❖ 3 审苗窍
根据口、舌、目、耳、鼻及前后二阴,推测脏腑情况。
(1)舌: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
舌体:木舌、重舌--心脾火热
弄舌Fra Baidu bibliotek-惊风先兆、病后心气不足、先天愚型
吐舌--心经有热 舔舌--脾经伏热
地图舌
(2)目:黑睛 、眼睑、白睛 、瞳孔的变化。
《小儿药证直诀·肾虚》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晄白,
❖ 面部望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①五色主病
青色——主寒、主痛、主瘀、主惊、主风、主积。 红色(或赤色)——主热、主痰、主惊悸。 黄色——主虚(脾虚)、主湿、主疳、主疟。 白色——主寒、主虚(肺虚)、主吐泻、主疳。 黑色——主寒、主惊、主中恶,为恶候。 “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见此,脉证辨温凉, 脾怯黄疳积,虚寒晄白光,若逢生黑气,肾败命须亡”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
伤液脱的伤阴虚证 。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
易向两极转化
指疾病过程中,疾病性质转变之快。如风寒之邪可迅速
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 ,转瞬出
现气阳外脱之虚证。
❖ (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 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岳全书·小 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 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 比。”p16
《幼科发挥 ·观面部五色歌》
②五部配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 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先天性心脏病 的小儿
➢《证治准绳·幼科》中对五脏配五部加以补充: “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 者绝”,“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 白者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 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鼻上 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时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 青色者绝”,“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 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 ➢《幼幼集成·面部形色赋》
二、病因特点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中胎产损伤为小儿所特
有。七情病证少。外感及脾胃疾病比例高。 (一)外感六淫: (二)饮食内伤:饮食不当、饮食不洁、偏嗜 (三)胎妊期因素:胎惊、胎弱、胎寒、胎热、
胎黄、胎毒 等 (四)意外因素 (五)禀赋因素
❖ 三、病理特点
❖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 1 发病容易 ❖ ①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 ❖ ②脾常不足 ,小儿脾胃疾病为多 。 ❖ ③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胎
❖ 心亦曰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
❖ 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
❖ 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
五脏
生理
病理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肝气升发则 易动肝风、 五脏俱荣 易从火化
心乃神舍, 心火易动、
神气爽健, 易发惊惕、
神怯未定
神昏
❖ 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 百骸。
❖ 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以后在《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均有专门论述。
第四节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1 含义: 2 历史文献: 《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一)最早的儿科文献
1 四千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贞子疾 首”。
2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 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3 《黄帝内经》 (1)提出儿科范围的划分--少小科由来 (2)小儿体质特点 (3)关于胎病方面 (4)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 4 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
阴未长者也”归纳了小儿的生理特点。 ❖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
驱。
四、中医儿科学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掌握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 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标准。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一、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
1.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身长测定方法及正常值 3.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 4.乳牙萌出时间、恒牙萌出时间及数目正常值 5.呼吸、脉搏、血压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6.动作发育、语言发育要点
卫外不固 易受邪侵
脾常不足 脾胃薄弱 易运化失常
肾常不足 肾气未固 先天不足, 病后肾虚
第五节 小儿诊法概要
❖ 重视望诊,四诊合参 。可辨小儿寿夭《育婴秘诀》
❖ 一、望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 1.望神色 通过观察小儿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 方面,观察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了解五脏精气盛衰 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 《千金要方·序列第五》“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 (hai,婴儿的笑声)笑和(唱和,和答)人,百日任 脉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 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三百 六十日膝骨成,能行。”
❖ 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 一岁娃娃会走路
二、变蒸学说
①“育婴四法”: “一曰预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保其 真,三曰褥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预养者, 即调元之意也;胎养者,即保胎之道也;褥养者,即护 产之法也;鞠养者,即育婴之教也。”
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学说。 ③治疗方面,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④对病证的认识 :
❖ 4 清代医家 ❖ 夏禹铸《幼科铁镜》重视小儿望诊和推拿疗法 ❖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一部重要的麻疹专著。 ❖ 陈飞霞《幼幼集成》:指纹诊法、八纲辨证 ❖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稚阳未充,稚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隋~宋)
1 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 设“少小科”,学制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 系”。
2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 证候学专著。论及小儿疾病6卷,255候。
3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 重视小儿养育,如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 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 。
鱼 刺 形
仓公(淳于意)《诊籍》25则医案。《三国志·华 佗传》载华佗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 5《伤寒杂病论》未曾专论儿科,但所建立的脏腑论杂 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儿科临证 体系建立的影响。
(二)扁鹊为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三)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中古巫方所作,《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 “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 《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因此“疑是 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 影响。
① ②互参
❖ 2 望形态
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推断疾病性质 。 ❖ ①形体: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 ❖ ②姿势动作:喜俯卧/仰卧、项强肢搐、两手捧腹等。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寒热》:肺热,则手摇掐眉目鼻
面,心热,合面睡,上窜咬牙,口中气温;肾气不足则 下窜” 《腹痛肿胀诸症》:小儿腹痛体瘦,面色晄白, 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和呕利撮口,此脾土 虚而寒水所侮也。若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 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病也。
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
理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理
❖ 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 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 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 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
❖ 脾常不足者,脾司火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 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 之自然不足也。
6 察指纹:颜色和形状。
❖ <3岁,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 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 测轻重。
❖ 纹直为热,纹曲为寒,纹多为热,纹少为寒,鱼刺状为惊 风,水字状为肺风痰咳,乙字状为食厥、慢脾或伤食下痢; 曲虫状为疳积,透关射甲为疾病危重。
❖
《幼科发挥·三关脉纹变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