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听课笔记(科学)

合集下载

4.1听课笔记(科学)

4.1听课笔记(科学)
4、熔点的应用:讨论练习2








师: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比如冰的熔点是( ),铁的熔点是( )金的熔点是( )固体酒精的熔点是( )(介绍几种晶体熔点表查找)
师:晶体有一特殊现象:在晶体从固体转化成液体的过程中,被吸收的热能用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的增加。但让物质的温度不上升。量变引起质变。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每课必记
课题
4.1熔化和凝固
日期
2003.11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不同。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3、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能说出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4、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图像,根据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温度计水海波松香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引入:图片和词组
小冰块、岩浆、松香、铁、酒精、铁水、蜡烛、玻璃、雪花、固态酒精、雨、海波(又名“大苏打”)
大家见过这些物质吗?(说出物质的状态:固、液、)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情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
1、熔化和凝固:我们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实验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绘制图表(折线图: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变量而变化的)

科学教研活动听课笔记单(3篇)

科学教研活动听课笔记单(3篇)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二、活动地点:XX小学科学实验室三、活动主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四、活动内容:1. 听课环节2. 评课环节3. 专题讲座五、听课笔记一、听课环节1. 课题:《植物的根》2. 教师姓名:张老师3. 课堂基本情况:本节课主要围绕“植物的根”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植物根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土壤的关系。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 课堂亮点:(1)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张老师从导入、新课讲解、实验操作、总结归纳等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点。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实验操作规范。

在实验环节,张老师亲自示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操作。

5. 课堂不足:(1)课堂时间分配不均。

部分环节讲解时间过长,导致其他环节时间不足。

(2)课堂评价方式单一。

主要采用口头评价,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评课环节1. 评课教师姓名:李老师2. 评课内容:李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全面评价,认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课堂氛围良好,但同时也指出了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三、专题讲座1. 专题讲座主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2. 讲座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加强实验操作。

实验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多样化评价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效果。

四、个人反思1. 本节课的优点:(1)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四年级下册科学气候和气象灾害听课笔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气候和气象灾害听课笔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气候和气象灾害听课笔记气象学、气候学和天气学气象学:研究大气特性和状态-温度气压湿度。

气象学的目的:让人们了解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工农牧水利城建交通等生产;温压湿(气象要素)天气学:天气现象、天气过程特征及其规律,并建立天气预报方法的科学-天气过程。

天气学的目的: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预防自然灾害,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和演变及人类活动与气候相互联系的学科。

目的:预测气候的长期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异常出现的时间地点及造成的危害,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作用:强烈吸收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同时放射长波辐射,使对流层大气和地面增暖;臭氧的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大气增暖。

吸收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臭氧减少目前还没有定论。

氟利昂只是一种推测。

大气的组成:干空气、水汽、气溶胶、空气污染物干空气--氮气氧气氩气及其他微量气体;水汽--江河湖海和各种潮湿气体的蒸发;气溶胶--大气中固体和液体微粒(灰尘、浪花里的盐粒、雾霾);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气体;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圈:--地表----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温度在对流层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而在平流层又增加,到了一个节点又减少了。

大气的基本特征研究范围:对流层。

贴地层(0-2m):农业气象学摩擦层(1-2km)对流中层(2-6km)对流上传(6-对流层顶)对流层顶(对流层顶-10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

气温直减率。

lambda=-detaT/detah 第五节:气象要素气温-表示大气的受热程度;气压-大气所具有的压强;湿度-大气中水分。

水汽压(大气中水汽具有的压强)、饱和水汽压(在某种温度下水汽达到饱和);绝对湿度(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饱和差(某地空气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当时实际水汽压的差值)、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水汽混合比(湿空气内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比);露点(在固定气压之下,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至的温度)。

科学课听课笔记

科学课听课笔记

科学课听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科学课的听课笔记,供您参考:
一、课程概述
本节课的主题为“科学实验与观察”。

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

2. 难点: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三、授课过程
1. 引入:老师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科学实验是什么吗?”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老师详细讲解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包括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分析结论等步骤。

同时,老师还强调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变量控制、避免误差等。

3. 示范:老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并展示了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掌握科学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四、个人收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掌握了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够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

以后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科目:小学科学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教师:XXX老师班级:XX班课堂记录:1. 教师介绍了今天课程的主题是“生态系统”,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联想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单位。

4. 教师提出了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例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在这些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5. 教师展示了一段视频,介绍了食物链的概念和原理。

学生们通过观察视频中的生物间的捕食关系,理解了食物链的概念。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角色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来展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 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展示了他们对生态系统理解的深度和创造力。

8.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解释了其中的关系。

9. 教师总结了今天的课程内容,强调了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课堂反思:1. 教师在课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教师通过小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3. 教师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的比较生动易懂,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4.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激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思考。

以上是今天小学科学课的课堂记录和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科学听课笔记

四年级科学听课笔记
四年级科学听课笔记
日期
主题
主要概念
实验/活动
重点பைடு நூலகம்题及解答
感想/疑问
XXXX年XX月XX日
物质的性质
固态、液态、气态
观察并比较不同物质的状态
1. 什么是物质的三态?2. 如何改变物质的状态?解答:物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
今天的实验很有趣,让我对物质的状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制作并测试简易电话
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制作简易电话,我亲自体验了声音的传播过程,这让我感到很兴奋。
XXXX年XX月XX日
天气与气候
天气现象与气候特征
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XXXX年XX月XX日
生物的多样性
动植物分类
观察校园内的动植物并分类
1. 为什么要对动植物进行分类?2. 动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解答:对动植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分类的依据包括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等。
我发现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对它们的分类让我感到很新奇。
XXXX年XX月XX日
声音的传播
通过制作水的循环模型,我直观地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这对我理解自然规律很有帮助。
1. 什么是天气?2. 什么是气候?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什么?解答: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天气是短暂的,而气候是长期的。
通过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我对天气和气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XXXX年XX月XX日
水的循环
蒸发、凝结、降水
制作并观察水的循环模型

科学课堂笔记

科学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2、(细菌)、(霉)及(病毒)都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命体。

3、水滴中的微生物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等。

4、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水中有能够游动的微生物)。

5、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二、简答1、微生物有哪些,有什么特点?答:①微生物有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等;②特点:极其微小、分布广、有生命、繁殖快。

2、日常生活中,在哪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①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漂浮的病毒等。

②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方法,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一、填空1、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但不能存放太久。

吃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二、简答1、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答: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哪些基本特征?答:①体积微小;②细菌也要“吃”食物;③繁殖快。

3、细菌有哪些功与过?答:细菌的功: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如果酒、泡菜等;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4、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④注射疫苗。

三、实验实验名称:自制酸奶实验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实验过程:①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③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酸奶就做成了。

科学听课笔记

科学听课笔记

科学听课笔记
知识点框架:
- 基础概念
- 重要公式及推导思路
- 相关定理及应用
思维方面:
- 老师分析问题的角度
-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
- 类比、假设等思维方式在解题中的运用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具体重点内容](用红色笔标注)
- 易错点:[具体易错内容](用蓝色笔标注)
补充点:
- 课外拓展案例
- 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现象解释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 发现自己容易混淆的地方及如何改进
- 对知识体系的初步梳理,如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科学课堂笔记

科学课堂笔记

科学课堂笔记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水滴里的生物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的分布极广。

5、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做酸奶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3、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4、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5、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三馒头发霉了1. 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2. 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3.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4、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5、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四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3. 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初中科学笔记整理

初中科学笔记整理

初中科学笔记整理初中科学这门课,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知识点多如牛毛,想要把它们都装进脑子里,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所以,笔记整理就成了我学习科学的“秘密武器”。

记得有一次科学课,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着物理部分的“浮力”。

我一开始还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可随着各种公式和概念的涌入,我的脑子渐渐变成了一团浆糊。

什么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啦,什么物体的沉浮条件啦,听得我是晕头转向。

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如果不把这些知识点好好整理一下,我怕是要在这“浮力的海洋”里淹死了。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笔记本,准备大干一场。

我先把老师上课讲的重点概念都罗列了出来。

比如,“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这一句我写得工工整整,还特意用红笔把“浮力”两个字圈了出来,提醒自己这是核心。

接着,我开始整理那些让人头疼的公式。

“F 浮 = G 排= ρ 液 gV 排”,为了能记住这个公式,我在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水盆,水盆里有一个正在漂浮的木块,还在木块上标上了各个力的方向和名称。

看着自己画的这个小图,感觉公式都变得生动起来了。

整理完公式,我又把老师讲的例题抄了下来。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体积为 1000 立方厘米的木块,放入水中有三分之二的体积露出水面,求木块受到的浮力。

”这道题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听老师讲了之后才恍然大悟。

我在这道题旁边详细地写下了解题步骤,每一步都写得清清楚楚,还在容易出错的地方打上了感叹号。

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自己之前理解错误的地方。

比如,我一直以为浮力的大小只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后来才知道液体的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赶紧在笔记本上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还写了一句“千万记住,别再犯错啦!”来提醒自己。

当我把这一章节的笔记整理完,合上笔记本的那一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看着满满当当、字迹工整的笔记,就好像拥有了一本武功秘籍,感觉自己在面对浮力这个“大怪兽”时,也有了底气。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4声音的传递》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4声音的传递》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4 声音的传递》听课记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声音传递的过程和特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敲击音叉,让学生听到声音,然后迅速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的波动并询问学生是否还能听到声音。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为什么在水中我们仍然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音是如何从音叉传递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声音传递的秘密。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水面的波动和声音的变化。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给出初步答案或猜测。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实验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紧扣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1.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教师行为•讲解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如听远处传来的歌声、说话声),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原理。

•演示实验:使用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方向和范围。

学生活动•聆听讲解,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效果。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递原理,增强了学习效果。

1.2 声音在其他介质中的传递教师行为•介绍实验:演示声音在水、固体(如桌子)中的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效果。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声音传播速度差异的原因。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亲自体验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过程,加深了对声音传播特性的理解。

(完整版)八年级科学听课记录

(完整版)八年级科学听课记录

(完整版)八年级科学听课记录八年级科学听课记录1. 第一堂课:物质的密度背景介绍本节课主要讲解物质的密度概念以及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内容概要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接着,他以多个实例来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例如铁、铝和木材的密度。

然后,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他给出了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他强调了质量和体积的单位要一致,否则计算结果会有偏差。

最后,老师分发了一份实验报告表格,要求我们按照他的指导做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它们的密度。

实验过程中,老师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并指导我们正确操作测量仪器。

个人感悟通过这堂课,我对物质的密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意识到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特性,通过计算密度,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质,并推断它们的性质。

我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正确读取仪器的刻度、如何准确测量体积等。

但是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很快掌握了这些技巧。

我觉得通过实际操作,我对密度的计算方法更加熟悉了,也对科学实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第二堂课:热与温度背景介绍本节课主要讲解热与温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

内容概要老师首先向我们解释了温度和热的区别。

他告诉我们,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而热是能量的传递方式。

他通过比喻和实例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接着,老师讲解了温度的量纲和常用的温度计单位。

他介绍了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并给出了一些常见温度的示例。

最后,老师通过实验演示了热传导和热膨胀的现象。

他用金属棒浸入热水中,我们观察到金属棒的一端迅速变热,证明了热的传导性质。

然后,他展示了通过加热使物体膨胀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了热膨胀的原理。

个人感悟这节课让我对热和温度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理解了温度是一个衡量物体热量大小的标准,而热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方式。

实验部分让我对热传导和热膨胀有了直观的感受。

我觉得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热与温度的关系,也对热的传导和热膨胀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科学听课记录

科学听课记录

科学听课记录第一篇:科学听课记录一、导入,认识古代夜间的计时器1、现在是几点钟?你们是怎样知道现在的时间的?在钟表发明以前,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时的?2、古人晚上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时的?(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教具、ppt)沙漏ppt老师做了一个,你们知道是用什么做的吗?水钟蜡烛钟香钟二、设计制作一个能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板书)1、师介绍实验记录表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完成记录表,最快完成并且方案合理的先发材料。

3、交流设计方案测1次1分钟的长度就做出5分钟的蜡烛钟,科学吗?能肯定第2个一分钟烧到的蜡烛长度同前一分钟一样长吗?测5分钟的长度,就能肯定下一个5分钟也烧掉这么多吗?谁有好办法,怎样才能更准确?测2次比测一次准确,试验更多次数会更准确。

但是上课时间有限,各组最多就试3次好吗?4、各小组调整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注意事项,师分发实验材料。

5、制作蜡烛钟,表扬做的快且精美的组。

三、进一步改进蜡烛钟1、他们组的蜡烛钟做的又快又好,可是它们计时准确吗?比一比那一组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

各组同时点燃蜡烛,等蜡烛烧到2分钟刻度的位置,举手告诉老师并熄灭蜡烛。

给最准确的组奖励。

2、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3、怎样改进我们的蜡烛钟,使它计时更加准确?改进我们的蜡烛钟。

4、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5、改进我们的蜡烛钟。

6、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要使我们的蜡烛钟更准确,还可以进一步的改进,有兴趣的小组回去后进一步研究。

7、古人还在蜡烛钟的基础上,还设计了会报时的蜡烛钟四、设计会报时的蜡烛计时闹钟1、分组制作计时2分钟蜡烛计时闹钟2、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3、改进我们的蜡烛计时闹钟4、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五、小结1、上了这节科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启示?2、课后,你还想研究古代夜间的计时器吗?想做一个怎样的计时器?夜间的计时器第二篇: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含点评)时间:9月18日星期四第3节听课学校: 董恒甫高中班级:高三3班课题:《归去来兮辞》教时:1 执教者:沈艳老师教学过程:一、背古诗文读背诗歌并默写二、朗读《归去来兮辞》三、品味课文1、弃官为民:心为形役、何等庆幸2、划分:归途中抵家时四、讨论鉴赏1、师:归途中作者的心情怎样?生:念切(恨、问)轻松(物)2、抵家后的快乐体现在哪里?家园之乐:(1)家人欢聚之乐(2)室中独处之乐(3)游园忘返之乐联系高一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小学科学听课笔记范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听课笔记范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听课笔记范文第1篇一、小学科学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课堂笔记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对听课进行巩固的文字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进行复习的工具。

研究表明:听课后马上测试,学生一般能记住10分钟讲课内容的一半,如果48小时后测试,则只能记住其中的2 0%。

如果我们把听课的内容加工整理成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课堂笔记,则恰恰可以弥补听过容易遗忘的不足。

因此,记笔记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科学课堂笔记的现状课堂笔记在小学阶段是不被人所重视的,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有关。

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识字少,写字能力更是有限,所以根本不可能让学生记课堂笔记。

但到了三、四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增,会写的字和写字的速度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给在三、四年级开展简单的记课堂笔记,提供了基础。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更要培养学生进行课堂笔记。

但是现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据统计: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只有22%的学生能坚持记课堂笔记,54%的学生记笔记很随意,剩余的人基本不记笔记。

三、小学科学课堂笔记的方法和内容(一)小学科学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对听课进行巩固的文字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进行复习的工具,正是课堂笔记把复习和课堂连接了起来。

那么如何来做课堂笔记呢?在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上,我们应该因人而异。

从纵向看,我们各年级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三、四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较差,所以课堂笔记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即教师多提示学生该记录哪些东西,该怎么记;五、六年级的学生动手笔记的能力已比较强,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已记录的课堂重点之外,自主去选择自己该记录些什么东西。

从横向来看,各个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更加的复杂了,需要我们教师能耐心地观察,并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具体可以让学生统一使用的方法上,可以有以下几条:(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常用词语可用代号;(3)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最新资料推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0 引言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得出结论二、物理方法:1、控制变量法2、 1.1 声音是什么一、声音是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固、液、气都可以成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都能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340m/s,表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向前传播 340m。

一般来说:v 固 v 液 v 气三、声能:声音具有能量叫作声能。

例:声音能够粉碎结石声音能使物体振动四、回声:1/ 17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作回声 1、人耳能区分出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 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测距 1.2 乐音的特性一、响度: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常用大、小形容影响因素: 1、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如何影响: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离声源的远近二、音调: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常用高、低形容影响因素:频率: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单位:赫兹,符号 Hz 如何影响: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一般像厚、宽、长、松、粗的物体发声时音调较低三、音色:声音的第三个特性四、小结:乐音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它的特性。

响度、音调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1.3 噪声及其控制一、什么是噪声 1、物理学角度:---------------------------------------------------------------最新资料推荐------------------------------------------------------ 噪声是由声源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 2、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可称为噪声二、噪声的控制: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控制噪声声源2、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阻断噪声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可听声的范围: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通常在 20Hz20190Hz 之间二、人耳听不到的声音:1、超声波:频率高于 20190Hz 的声音叫作超声波①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②应用:声呐测距、B 超成像、清洗、焊接、测速等 2、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叫作次声波①特点: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而且无孔不入②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等 2.1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一、物质的三态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和固定的体积液态: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水的三态名称:冰、水、水蒸气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作物态变化二、温度 1、3/ 17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2、测量: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①构造:a.一根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b.玻璃管的下方有一个壁很薄的玻璃泡 c.玻璃管和玻璃泡内装有适量的测温液体 d.在玻璃管的外侧刻有刻度、标有单位②测温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③使用方法:a.测量前:了解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准备读数: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例:0℃,读作零摄氏度-5℃,读作零下5℃或负5℃ 人的正常体温:36.8 泰兴气温:-5℃~35℃ (35℃以上称为高温天气) 5、测量水温的一般步骤:①估计水的温度②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③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④读数⑤取出温度计 6、三种温度计的比较---------------------------------------------------------------最新资料推荐------------------------------------------------------ 2.2 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作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一)蒸发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影响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 3、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例:夏天,吹电风扇为什么感觉到凉快?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加快了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而蒸发需要吸热,所以人感觉到凉快。

中班科学教案听课笔记

中班科学教案听课笔记

中班科学教案听课笔记序言:本篇文章旨在记录中班科学课堂上的教案内容及听课笔记。

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分享我对这堂课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教育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堂科学课的详细记录。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这堂科学课是针对中班的学生开设的。

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发幼儿对天气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不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通过将天气相关的实例带入教室,教师希望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案设计1. 导入阶段:在导入阶段,老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天气的思考和猜测。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天气的经验和认识。

目标: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实验环节:在实验环节中,教师选择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

首先,教师将用一个容器盛满水,然后用一块纸板遮住容器的一半。

接着,教师会请一名幼儿将容器放在阳光下,观察水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眼见证阳光对水的影响,了解太阳光的作用。

随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第二个实验,用一个袋子装一些冰块,然后请一名幼儿将手伸到袋子里感受冰块的冷。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了解冰的特性,并将其与炎热天气联系起来。

目标:通过实验,帮助幼儿理解天气现象。

3. 游戏环节:在游戏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与天气相关的游戏,让幼儿通过玩耍和互动的方式加深对天气的认识。

游戏的规则是教师口述一种天气现象,例如下雨或刮风,然后幼儿根据描述做出相应的动作。

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加深了对天气现象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

目标:通过游戏加深对天气现象的理解,并锻炼动作协调能力。

4. 结束环节:在结束环节中,教师回顾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与幼儿一起总结所学到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同时,教师表扬了幼儿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目标:总结所学内容,并肯定幼儿的参与和表现。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笔记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笔记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笔记1. 任务介绍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实际观察、实地探索和实验操作,帮助幼儿建立对自然界和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并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帮助幼儿建立对自然界和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常见的自然现象:例如天气变化、阳光、风、水、植物等。

2.物质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硬度、重量等。

3.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声音、火焰、电等。

3.2 教学方法1.实地观察:带领幼儿到户外或室内进行实地观察,让幼儿亲自感受自然界和物质世界。

2.实验探究: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

3.游戏化学习: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故事讲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思考。

4. 教学步骤4.1 引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4.2 实地观察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例如观察天气变化、感受阳光和风的温暖。

4.3 实验探究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项目,例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

步骤: 1. 准备材料:水、锅、火源。

2. 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初始状态并记录。

3. 点燃火源,放入锅中的水。

4. 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并记录。

5. 结束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4.4 游戏化学习设计一系列与科学相关的学习游戏,例如大自然接龙、找不同、物质特性游戏等,以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5 故事讲解选择一则与科学相关的绘本故事,讲解故事内容并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教学评估方法1.实地观察中,观察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表达情况。

2.实验探究中,观察幼儿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并评价其实验和总结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听课笔记 (2)

大班科学教案听课笔记 (2)

大班科学教案听课笔记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听课对象:大班学生科目:科学教案主题:植物的生长和繁殖1.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教室内的一盆植物,引导学生们讨论这盆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教师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和叶,引发学生们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思考。

2.知识讲解:2.1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师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

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教师一一阐述,确保学生们理解整个生长过程。

教师还可以用实物示范种子的发芽过程,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

2.2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植物的根、茎和叶的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们发现根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功能是支撑植物并运送水分和养分,叶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2.3 植物的繁殖方式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们介绍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如种子、茎的分枝、植物的叶片和根茎的繁殖等。

通过比较不同的繁殖方式,让学生们发现有些方式是植物自身完成的,有些方式需要依靠外界的帮助。

3.实践探究:3.1 种子的发芽实验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种子的发芽实验。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种子和透明的小花盆,让学生们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纸巾或棉花上,然后放入花盆中。

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和描述每个阶段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到种子发芽的过程,加深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3.2 观察不同植物的根、茎和叶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观察不同植物的根、茎和叶。

教师带领学生们到校园或附近的植物园,让学生们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器官特点。

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归纳总结。

3.3 实地探究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实地探究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学生们可以观察并记录自己身边的植物,发现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堂笔记
科学课堂笔记:空气的存在
第一步:导入
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实验视频,视频中有一个玻璃杯倒扣在一盘水上,然后水没有倒出来。

老师问我们,为什么水没有倒出来呢?
第二步:提出问题
我们一起思考了一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空气。

空气的存在对于水的倒出很重要。

第三步:展开讨论
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空气的存在对于各种现象的影响。

我们发现空气的存在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上,也可以阻止水从玻璃杯倒出来。

第四步:实验验证
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他拿了一
个空的塑料瓶,放在水中,然后轻轻倾斜瓶子。

我们观察到,水并没有倒出来,而是被空气阻挡住了。

第五步:总结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总结出了空气的存在对于物体倒出和浮在水面上有重要的影响。

空气可以填满物体与水接触的空隙,从而阻止水倒出。

第六步:扩展思考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把水倒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会发生什么?我们一起进行了预测,大家认为水会占据整个容器的空间。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空气被密封在容器外,水会占据所有的空间。

通过这堂科学课,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空气存在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这让我们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沸腾,但不升温。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3)液体沸腾时,虽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3、沸点的概念及几种液体的沸点:
,1ATM下,100℃,其他物质见P128的表
沸腾(沸点的概念)
液化方法:降温和压缩气体
三、课后练习








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影响沸点的高低
二、液化
【引入】P129朝桌子或窗户嗬气,可以看见上面有小水珠出现。
天气冷的话朝空气中吐气,可以看到“白气”,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水蒸气看不见的。
【实验】水蒸气液化。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温【实验】
(2)加压(压缩气体的体积)【乙醚液化实验】
日常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等
(1)液体的温度越高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补充实例说明,人们利用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例】农民在收割后,把谷放在通风的操场上太阳底下摊开来晒,然后隔段时间会把谷去翻翻,这里面用到了哪些原理?
还有:水在火炉上烘水倒在盆中比装在杯中没的快
酒精擦上,用嘴吹……,书上P126的三个例子。
大量的相关实验和多媒体素材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引入】用“酒精棉花”在黑板上写“汽化”两字。
举例:P125之后问,黑板上的字怎么不见了?——变成气态了
——>>>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一、汽化的两种形式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讨论】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实例来得出。)
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并叙述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的概念,能说出一ATM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的两种方法和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放热,及液化的应用。






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三个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然后插上水,哪个感觉更凉快?(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分别用水和酒精写蒸发两个字)
得出结论:酒精蒸发的快,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
刚才我们感觉到擦上酒精后手感觉凉凉的,能说明什么呢?
液体蒸发要吸热,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证明。
【实验】P127酒精蒸发实验。可以观察到温度先下降(蒸发吸热),后上升(蒸发完了,回到室温),让学生说明原因。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蒸发要吸热。
2、沸腾
【实验】P128(从温水开始加热,节省时间)
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1、沸腾前,水温升高,沸腾时,水温不变,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蒸气。(这里让学生描述时越详细越生动越好)
2、归纳:(都可从实验现象中通过提示让学生归纳出来)
4、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原理见P129)
【讨论】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并且都要吸热
不同点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比较缓慢
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
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剧烈汽化
影响
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积大小
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每课必记
课题
4.2汽化和液化
日期
2003.11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2、借助实验分析液体的蒸发的三个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次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2、液化放热:水蒸气冒出上方,放手感觉烫。冰箱后面会发热等。
阅读研究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和卫星的温控技术,P131。
3、“白气”问题P131讨论
(1)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还是比较高,不会明显液化。
(2)水蒸气变成水珠液化要放热,所以,要更烫。
【小结】汽化(吸热)
液态-――――--气态
液化(放热)
汽化方式: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补充:干温度计,用书扇,温度不降
湿温度计,用书扇,温度下降说明水蒸发时降温所致。
综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的原理,结合生活蒸发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
【例】风吹蒸发快,洗完澡,冷,电风扇夏天吹,凉爽。
狗吐色头,增大接触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来加快散热。
【小结】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