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一代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若虫的时空分布
灰飞虱的饲养及其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比较了取食不同寄主( 包括夏季和冬季寄主) 灰飞
虱的若虫、成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率等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在供试的 3 种夏季寄主稗草、粳稻( 武育
粳 3 号) 及汕稻(汕优 63)中,以稗草饲养的灰飞虱若虫
存活率和成虫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粳稻和汕稻;粳
稻与汕稻相比,灰飞虱的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有显 * 毒力指数 = 测定药剂的 LC50/ 啶虫脒的 LC50,下同。
摘 要 灰飞虱是一种重要的传毒昆虫。室内研究表明,夏季和冬季饲养灰飞虱的最佳寄主分别是稗草和小麦。 采用稻茎浸渍法和点滴法进行的生测结果表明,吡虫啉、噻嗪酮、啶虫脒及氟虫腈 4 种药剂中,氟虫腈的毒力 最高。氟虫腈是正温度效应杀虫剂。此外,对田间灰飞虱的药剂防治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灰飞虱,饲养寄主,杀虫剂,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S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413(2004)11-520-03
Department of Pesticide Science,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 is an important insect vector of viruses. Labora- tory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best host species for rearing this insect in summer and winter are barnyardgrass and wheat, respectively. Fipronil had the highest toxicity among imidacloprid, buprofezin, acetamiprid, and fipronil using the rice stem-dip method and a topical application method. Fipronil efficacy increased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Strategies for insecticidal control of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in the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host plant for rearing,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江浙麦区灰飞虱春季种群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
江浙麦区灰飞虱春季种群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n)]属同翅目飞虱科,与褐飞虱[ Ni laparnata lugens( Stil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Horvcith)]同为水稻上最主要的三种飞虱害虫。
后两种主要发生在亚热带、热带地区,不能在温带地区越冬,而灰飞虱则主要发生在温带地区,自菲律宾到斯堪德纳维亚均有分布,我国各地也均有分布,但以长江流域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
灰飞虱寄主广泛,自然条件下主要寄主为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梁、甘蔗、看麦娘、稗草、李氏禾和双穗雀稗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灰飞虱在3种飞虱中发生最早,为害早、中稻秧苗和本田分蘖期的稻苗,其对水稻的为害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若虫和成虫刺吸水稻;成虫在水稻下部叶鞘内与叶片中肋基部和嫩茎内产卵;传播多种病毒病如水稻黑条矮缩病( rice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RSD),造成病害的流行。
近年来随着免耕、稻套麦、麦套稻等轻型栽培技术以及感病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受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灰飞虱自身抗药性的增强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灰飞虱的发生量逐年增加。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国外对灰飞虱远距离迁飞已有报道,认为灰飞虱每年从中国大陆越过中国东海、黄海、渤海迁飞至日本等地。
在我国海上和高空都曾多次捕到灰飞虱,重庆秀山高山网至今每年仍能捕获一定数量的灰飞虱成虫,证明它们在空中和海上存在远距离迁飞种群,但还缺乏田间种群迁飞、扩散特性的研究。
为了探明灰飞虱近年来暴发的原因,首先应弄清其越冬特性、季节性寄主转移习性、远距离季节性迁飞特性,以明确该虫携带病毒病的时空关系等,与此同时,结合耕作制度与品种格局的变化,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明确引起灰飞虱种群暴发的原因与规律,从而达到可持续控制灰飞虱的目的。
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摘要对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大力推广土壤耕翻技术、铲除四边杂草、早春及时防治、开展后期麦田薰蒸工作等措施。
关键词麦田灰飞虱;大发生原因;防治对策;黄淮地区2007年黄淮地区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以淮安市楚州区为例,全区平均虫量近1 050万头/hm2,最高虫量近1.5 亿头/hm2,为历史之最。
本文对2007年麦田1代灰飞虱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大发生原因分析1.1春季高温少雨麦田越冬代灰飞虱随着春后气温的回升开始逐步取食发育,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成虫期,4月中旬左右灰飞虱开始产卵,经过15~20d卵历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孵化,因此3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段时期的气候情况是决定1代灰飞虱增殖系数的重要因素。
据楚州区植保站采用盆扑法调查,2007年的1代灰飞虱增殖倍数达40倍左右,而常年只有3~4倍,增殖倍数是常年的10倍。
另据气象部门资料,2006年3月份总降水量为15.7mm,日平均降水量为0.506mm,日平均气温为9.4℃,2006年4月份总降水量为59mm,日均降水量为1.97mm,日平均气温为14.8℃。
2007年3月份总降水量为56.5mm、日平均为1.82mm,日均气温为9.6℃,4月份总降水量仅为22.8mm,比2006年同期低了一半以上,日平均为0.76mm,比2006年少了近2/3,日均气温同2006年同期一样为14.8℃。
从气象资料可以看出,4月份的降水情况是决定灰飞虱增殖系数的关键因子。
1.2少免耕轻型技术的推广普及这几年随着轻型少免耕技术的推广,稻套麦的面积越来越大,节本省工固然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造成了灰飞虱种群的迅速增长。
水稻收割以后对土壤进行耕翻,可以通过机械措施杀死一部分灰飞虱,同时破坏了灰飞虱的越冬场所,使得灰飞虱的越冬死亡率大大升高,而稻套麦使得灰飞虱在原地安然存活,还可以就地取食,越冬成活率显著提高。
黄淮夏玉米区传毒媒介灰飞虱发生的规律
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白雪峰 ,王延玲,王鹏,李国强,刘书义(滕州市农业局,山东滕州277500)摘要:2007-2009年对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本区域一代灰飞虱虫量突增突减现象明显,具有大面积区域性同期发生现象,本地虫源的越冬地为江淮和周边稻茬麦,在本地玉米或杂草上一般不能正常越夏,这些均符合迁飞昆虫的判断标准,说明灰飞虱除近距离扩散外还存在远距离迁飞的可能。
关键词:黄淮夏玉米区; 灰飞虱; 发生规律; 迁飞中图分类号:S435.13Occurance of Laodelphax striatellus in Summer Maize Field in The Huang-huai RegionBAI Xue-feng, WANG Yan-ling, WANG Peng, LI Guo-qiang, LIU Shu-yi(Agriculture Bureau of Tengzhou, Shandong, 27750)Abstract Occurrence dynamics of Laodelph ax striatellus in the field of summer maize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Huang-huai region during 2007-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1st generation of adults had a significantly rapid increase and rapid decrease, and the adults could simultaneously occur in a large area.The overwintering habitat of Laodelphax striatellus was the growing wheat after rice in the Yangtze-Huaih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additionally Laodelphax striatellus couldn't oversummer in local maize and weeds. Therefore, it could be deduced that Laodelphax striatellus could be a migratory insect, and that could migrate for long distance besides dispersing closely.Key words Summer maize; Huang-huai Region;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 Occurance;Migration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属同翅目、飞虱科,分布东亚、东南亚、欧洲、北非等地;中国各省区具有发生。
抗灰飞虱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2019年文档资料
抗灰飞虱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e),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灰飞虱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麦类作物,能寄生在许多禾本科杂草上,并能够传播多种病毒病,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等[1]。
近年来由灰飞虱引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山东省滨湖稻区暴发成灾 [2]。
目前对水稻灰飞虱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化学防治严重杀伤天敌,加剧环境污染,增强种群抗药性[3],加之灰飞虱具有迁飞特性,致使防治效果不理想。
由于黑条矮缩病缺乏抗源,筛选抗灰飞虱材料对黑条矮缩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筛选、培育抗灰飞虱水稻品种是防治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最直接、经济和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我国鉴定出一些对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具有抗性的水稻种质,如IR36、金早7号、道人桥、窄叶青8号、汉盐优、广恢998、R998等[4~6]。
段灿星等(2007)[7]对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灰飞虱抗源筛选,发现IR36、IR64等对灰飞虱具有较强抗性,在水稻第12染色体上鉴定了1个主效抗虫基因Qsbph12a;通过对Mudgo/武育粳3号F2群体分析,在第2、3、12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抗灰飞虱QTL Qsbph2b、Qsbph3d和Qsbph12a[8],其中Qsbph12a为抗灰飞虱主效基因,抗性较强,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李万昌等(2012)[9]发现,灰飞虱取食后,与水杨酸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PAL、NPR1、EDS1和PAD4在抗灰飞虱品种Mudgo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在感虫水稻Kittake 中。
目前关于水稻灰飞虱抗性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开展抗灰飞虱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对加快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常规资源、野生稻资源、高代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接虫鉴定,筛选抗灰飞虱水稻种质资源,为抗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育种奠定基础。
安徽江淮地区灰飞虱的春季迁飞与扩散
应用昆虫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2011,48(5):1288—1297安徽江淮地区灰飞虱的春季迁飞与扩散*王丽1**韩超1徐艳博1蔡广成2孙友武2胡学友2张孝羲1翟保平1***(1.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2.凤台县植保站凤台232100)摘要通过2009,2010年春季对江淮地区安徽凤台麦田及灯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种群的系统调查和雌虫卵巢的系统解剖,明确了本地越冬后灰飞虱的种群性质,作为灰飞虱能否迁飞的判据;运用美国NOAA 网站的HYSPLIT 平台对本地的迁入高峰做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分析。
结果表明:(1)江淮稻区灰飞虱麦田种群的迁移动态为远距离迁飞与本地扩散相结合;(2)在本地范围内,灰飞虱的本地繁殖型长翅成虫于麦收前可从麦田向秧田迁移扩散,在不利于长翅成虫起飞进行远距离迁飞的天气条件,如降雨、大风等的影响下,麦田迁飞型种群可向附近的秧田扩散;(3)灯诱与田间长翅雌虫卵巢解剖表明本地2010年6月5日和12日出现迁入虫群;虫源轨迹分析显示2010年6月5日迁入虫峰来自苏中的扬州地区,6月12日迁入虫源来自鲁南济宁地区。
关键词灰飞虱,春季迁飞,本地扩散,轨迹分析Migration and dispersal of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in the Jianghuai region :Case studies in Fengtai ,Anhui Province in spring of 2009and 2010WANG Li 1**HAN Chao 1XU Yan-Bo 1CAI Guang-Cheng 2SUN You-Wu 2HU Xue-You 2ZHANG Xiao-Xi 1ZHAI Bao-Ping 1***(1.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rop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Nanjing 210095,China ;2.Fengtai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Fengtai2321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whether the 1st generation of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SBPH ),Laodeo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could undertake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in eastern China ,the spring population properties of the 1st generation of this pest was studied in the Jianghuai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through field surveys in wheat and rice seedling fields ,light-trap catches and ovarian dissection of macropterous females.The migration pathways of SBPH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HYSPLIT ,a NOAA trajectory analysis platform.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populationdisplacement of SBPH in wheat fields during the end of spring included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local dispersal within Jianghuai District.(2)SBPH dispersed to rice seedling plots from wheat fields just before wheat harvest ,or when the aerial migration of macropterous individuals was prevented by weather conditions such as precipitation and strong winds.(3)There were two migratory peaks in the spring of 2010,5th June and 12th June ,respectively.Trajector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source areas of the former migration event were in Yangzhou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latter in Jining ,in southern Shandong Province.Key wordsLaodelphax striatellus ,spring migration ,local dispersal ,trajectory analysis*资助项目:国家973项目(2010CB12620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51)、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 -001)。
灰飞虱
灰飞虱百科名片灰飞虱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 ,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分布区域,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
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
目录[隐藏]详细特征病原及发病现状防治办法[编辑本段]详细特征成虫:长翅型体长(连翅)雄虫3.5毫米,雌虫4.0毫米;短翅型体雄虫2.3毫米,雌虫2.5毫米。
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雌虫则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
前翅近于透明,具翅斑。
胸、腹部腹面雄虫为黑褐色,雌虫色黄褐色,足皆淡褐色。
卵:呈长椭圆形,稍弯曲,长1.0毫米,前端较细于后端,初产乳白色,后期淡黄色。
若虫:共5龄。
第1龄若虫体长1.0-1.1毫米,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胸部各节背面沿正中有纵行白色部分。
2龄体长1.1-1.3毫米,黄白色,胸部各节背面为灰色,正中纵行的白色部分较第1龄明显。
3龄体长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浓,正中线中央白色部分不明显,前、后翅芽开始呈现。
4龄体长1.9-2.1毫米,灰褐色,前翅翅芽达腹部第1节,后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
5龄体长2.7-3.0毫米,体色灰褐增浓,中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后缘并覆盖后翅,后胸翅芽达腹部第2节,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
越冬若虫体色较深。
[编辑本段]病原及发病现状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
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3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
麦田一代灰飞虱(!#$%&’() +,-+%&& -9)若虫的时 …
摘要: 灰飞虱( !"#$%&’(") *+,-"+%&&.* V=11WD) 近年来严重危害水稻并传播病毒病, 麦田是其越冬并虫量扩增后向稻田迁移的重要 场所, 麦田一代灰飞虱也是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利用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了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结构, 得出了空间自相关的各项属性与虫口密度或环境因素的关系: 长、 短变程与密度无关, 保持相对稳定; 块金常数与密度成正相关 ( 比例效应的存在) , 随机性强度与密度成三次多项式曲线相关; 各向异性主要由于麦田行株距的差别所决定。并用一般克立 金方法作出预测表面图, 按时间顺序排列, 将灰飞虱若虫在田间的时空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灰飞虱若 虫具有比较稳定的时空分布, 认为食料充足、 生境孤立、 自身行动力较弱是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此外包括天敌在内的一些 次要因素也对其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关键词: 灰飞虱; 若虫; 地统计; 时空分布
!""#: $ $ %%%& ’()*)+,(-& (.
X GG 期
X X X 王瑞X 等: 麦田一代灰飞虱( !"#$%&’(") *+,-"+%&&.* ;-**F.) 若虫的时空分布
X
JKMO
/’#" 0’*-",1’*2 ().3"-." ;4!’ “ .5++’" ” %-3 #)3,",1’*2 ()00’*-"’6 %,"! "!’ 6’.3,"2 7’(-53’ - #0)#)0",).-* ’88’(" ’9,3"’6 7’"%’’. "!’:& ;50"!’0:)0’,%’ (-*(5*-"’6 -. ,.6,(’3 “ 0-.6): 3"0’.+"!”80): "!’ .5++’" ") 3,** 0-",) 8)0 "!’ 3’:,1-0,)+0-:3 ") ()00’(" "!’ #0)#)0",).-* ’88’(" -.6 ") #0)1,6’ - :)0’ -((50-"’ 1,’% )8 "!’ 3#-",-* 1-0,-7,*,"2 3"05("50’& <’ 8)5.6 "!’ ()00’*-",). 7’"%’’. "!’ 0-.6): 3"0’.+"! -.6 "!’ 6’.3,"2 8,""’6 - (57,( #)*2.):,.-* (501’& =71,)53 -.,3)"0)#2 -##’-0’6 ,. :)3" 6-"-3’"3,-.6 ," *,/’*2 65’ ") "!’ 6,88’0’.(’ )8 #*-." 3#-(,.+ -.6 0)% 3#-(,.+& <’ 60-%. "!’ #0’6,("’6 3508-(’ :-#3 %,"! "!’ =06,.-02 >0,+,.+ :’"!)6 -.6 ,**53"0-"’6 ,. "!’ ",:’ )06’0 ") #0)1,6’ - 1,3,7*’ #0’3’."-",). )8 "!’ 3#-",)?"’:#)0-* 6,3"0,75",). )8 "!’ *-01-* @ABC #)#5*-",).& A2 -.-*2D,.+ "!)3’ :-#3,%’ 8)5.6 "!-" "!’ 3#-",-* 6,3"0,75",). )8 *-01-* @ABC %-3 1’02 3"-7*’ )1’0 ",:’,:)3" #0)7-7*2,65’ ") "!’ 3588,(,’." 8))6、 "!’ ,.35*-0 !-7,"-",). -.6 "!’ %’-/ :)1’:’." -7,*,"2& E. -66,",). ,8-(")03 35(! -3 #0’6-")03 ,. "!’ 8,’*6 -*3) -88’("’6 "!’ 6,3"0,75",). )8 "!’ *-01-* @ABC #)#5*-",).& !"# $%&’(:!"#$%&’(") *+,-"+%&&.*; *-01-’; +’)3"-",3",(3; 3#-",)?"’:#)0-* 6,3"0,75",).
药剂防治麦田1代灰飞虱试验
药剂防治麦田1代灰飞虱试验摘要为提高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寻找替代吡虫啉的新型高效药剂,在麦田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期进行25%飞电等药剂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飞电速效性较差,持效性较好,药后13d才有正防效,13d以后防效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建议防治灰飞虱时作为持效性药剂与速效性药剂配合使用;盖仑本持效性较差,药后13d已无防效,而盖仑本750mL/hm2+千红处理速效性、持效性都较优良;寨丹处理速效性、持效性较好,药后5d内防效不降,可作为大面积防治前期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的推广药剂。
关键词药剂;麦田1代灰飞虱;防效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影响水稻的安全生产,严重田块甚至绝收,目前已成为水稻上最重要的害虫。
必须采取“治虫防病”的策略,狠抓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而抓好麦田1代灰飞虱的防治是压低水稻田发生基数的有效手段,可从源头上控制传毒源,从而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
但由于长期使用吡虫啉,灰飞虱产生抗性,防效较差,一般仅为40%~50%。
为提高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寻找新型高效药剂,笔者于2007年5月在麦田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盛期进行了田间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处理(1)25%飞电可湿性粉剂300g/hm2(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2)40%盖仑本(毒死蜱)乳油750mL/hm2+10%千红(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g/hm2(市售)。
(3)40%盖仑本乳油1 500mL/hm2(市售)。
(4)35%寨丹乳油1 125mL/hm2(市售)。
2试验过程试验田选择在大丰市刘庄一农户责任田中,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长势较为均匀,前茬为水稻,灰飞虱发生相对较重。
小区面积300m2,3次重复,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0.11m2,5月12日调查并施药,喷稀释液750kg/hm2,药后1d、5d、13d调查残虫,计算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
试验期间天气晴好,无阴雨过程。
3结果与分析(1)药后1d,盖仑本+千红处理防效最好,校正防效为77.76%,其次是寨丹和盖仑本,校正防效分别为72.24%、36.38%,飞电防效最差,为-21.17%。
水稻灰飞虱
水稻灰飞虱
学名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同翅目,飞虱科。
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发生多。
寄主水稻、英白、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水稻等寄主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
形态特征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
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
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
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
末龄若虫体长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
生活习性湖北、四川、江浙、上海年生5―6代,福建7―8代,北方4―5代,在福建、两广、云南冬季3种虫态可见,其它地区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河边等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翌年早春旬均温高于10℃越冬若虫羽化。
发育适温15―28℃,冬暖夏凉易发生。
天敌有稻虱缨小蜂等。
防治方法(1)3月份开始调查越冬卵的数量。
(2)于2月卵孵化前火烧枯叶,彻底清除田边塘沟杂草。
(3)掌握在越冬代2―3龄若虫盛发时喷洒10%毗虫琳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0%扑
虱灵乳油2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混灭威、20%杀灭菊酪、2.5%溴氰菊酪乳油2000倍液,在药液中加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此外喷2%叶蝉散粉剂,每667m22kg也有效。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爆发原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爆发原因研究现状及展望引言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建种于1926年,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 ide,飞虱亚科Delphacinae,属偏北方种类。
广泛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
国内几乎遍及所有的稻区,主要以长江流域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35,37]。
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原苏联、蒙古、保加利亚、匈牙利、英国、德国、土耳其、太平洋岛屿等。
在热带国家如菲律宾、北苏门答腊和印度支那的高原水稻上也发现了灰飞虱[41]。
灰飞虱除以成、若虫直接刺吸为害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外[5,21],更为严重的是还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小麦条纹病、玉米粗缩病等多种农作物病毒病[30,32,25,40,24,29,27,34]。
2004年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高达157.13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9%,田间绝收面积近1.33万hm2。
据一些专家的保守估计,仅这一项就给江苏地区的经济造成了近100亿元的损失[7]。
1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1.1灰飞虱越冬虫态和场所灰飞虱能以休眠或滞育状态进行越冬,越冬虫态为2-5龄若虫,以4龄若虫为主,成虫不能正常越冬[8,20]。
但在我国南部气候较温暖稻区如广东则无越冬现象,且能继续取食发育,冬季仍能继续为害小麦[36]。
Bae等亦报道韩国庆尚南道省东部密阳县的灰飞虱越冬若虫的体重在12-4月间仍不断增加,且无休眠或滞育越冬习性[23]。
灰飞虱若虫能在麦、看麦娘、紫云英、蚕豆、胡萝卜、野茭白和芫荽等植物上越冬。
其越冬场所也较为多样,若虫能在田埂、荒地、沟渠边及路旁杂草丛中以休眠或滞育方式进行越冬[9]。
魏勇良和王幼辉等报道越冬若虫还可潜入枯枝落叶下或土块下越冬[39]。
但李济宸等认为当寄主植物越冬干枯死亡时,在其上面越冬的灰飞虱也随之死亡,在土缝中越冬的可能性不大[13]。
灰飞虱
灰飞虱[ 2009-9-15 ]中文名:灰飞虱拉丁学名: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纲:昆虫纲目:同翅目科:飞虱科天敌:主要危害作物: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茭白、水稻、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
长翅型体长3.5~3.8毫米。
雌虫体黄褐色,雄虫黑褐色。
前翅半透明,淡灰色,有翅斑。
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深黄色斑纹。
胸、腹部腹面黄褐色,腹部肥大。
雄虫小盾片全为黑色,胸、腹部腹面黑褐色,腹部较细瘦。
短翅型成虫体长2.4~2.6毫米,翅仅达腹部的2/3,其余与长翅型相同。
卵长0.7~1.0毫米,长卵圆形,弯曲。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灰黄色,孵化前在较细一端出现一对紫红色眼点。
卵粒成簇或成双行排列,卵帽稍露出产卵痕,像鱼卵。
若虫5龄。
3~5龄若虫体灰黄至黄褐色,腹部背面有灰色云斑。
第三、四腹节各有一对"八"字形浅色斑纹。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福建7~8代。
在北方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内或杂草丛中越冬。
南方成虫、若虫俱可越冬。
陕西关中地区一年约发生5代,以成虫在麦田基部土缝内越冬,翌年春季3月上旬开始活动,在麦田繁殖,5~6月份随着小麦黄熟而迁往田边、渠岸杂草上,或转移到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田内。
10月份冬小麦出苗后又迁到麦田,危害一段时间后进人越冬。
灰飞虱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不耐夏季高温。
在冬暖夏凉的条件下可能大发生。
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
田间杂草丛生有利于灰飞虱取食繁殖。
在北方一年两熟制地区,麦田套种玉米受害重于麦后直播田,因为麦套玉米苗期正值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盛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彻底清除田间地杂草,春季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适时耕翻,减少越冬虫源。
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虫性。
夏播玉米尽量避免麦田套种,即使套种,也要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
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生化机制研究
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生化机制研究稻飞虱是亚洲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害我国水稻的飞虱主要有三种: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
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手段,因此,为了明确当前我国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从而指导田间科学合理用药及制定抗性治理策略,我们进行了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在过去的30年,噻嗪酮一直是防治褐飞虱的重要药剂,由于褐飞虱对噻嗪酮已经普遍达到了高水平抗性,我国农业部农业技术与推广服务中心2014年52号文件中要求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但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机制尚未明确,该方面研究仍很有必要,对丰富杀虫剂毒理学和噻嗪酮的使用有重要意义。
1.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为了明确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灰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指导田间灰飞虱防治的科学合理用药,于2015-2016年采用稻苗浸渍法进行了江苏、安徽及浙江3省6地11个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2015-2016年监测的11个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12.4-67.3);2015年江苏高淳种群对吡蚜酮产生了 6.0倍的低水平抗性,其余种群对吡蚜酮仍处于敏感阶段(RR=2.4-4.4);对噻虫嗪均处于敏感水平(RR=0.7-3.4);对烯啶虫胺也都处于敏感水平(RR=0.5-1.5);对呋虫胺均保持在敏感水平(RR=1.6-4.6);2016年江苏高淳种群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 6.0倍的低水平抗性,其余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均处于敏感水平(RR=1.5-5.0)。
所监测田间灰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在抗药性较高地区应减少毒死蜱的使用次数。
灰飞虱对烟碱类药剂如噻虫嗪、烯啶虫胺、呋虫胺和氟啶虫胺腈等比较敏感,室内毒力高,因此可以将其和吡蚜酮作为田间防治灰飞虱的推荐药剂。
两个水稻品种抗灰飞虱的遗传分析
两个水稻品种抗灰飞虱的遗传分析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时常遭遇各种病虫害的危害。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灰飞虱不仅直接刺吸稻株汁液危害水稻、同时还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及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给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在减轻稻飞虱为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广谱杀虫剂在灭杀灰飞虱的同时、往往也杀死或驱赶了灰飞虱天敌、破坏了灰飞虱与天敌的生态平衡、导致灰飞虱数量大量增加。
此外、化学药剂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而且灰飞虱传播的两种病害、均为病毒病、目前防治均无特效农药、特别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尚未发现有效抗源。
因此、发掘灰飞虱抗性基因、培育抗灰飞虱水稻品种、不仅是防治灰飞虱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也将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的一种有效途径。
许多研究表明、具有中等抗性或由多基因控制的抗虫品种比由单个主基因控制的抗虫品种抗性更持久。
因而、不断挖掘和利用新的抗灰飞虱主基因和抗灰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QTL)、选育具有持久抗虫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利用水稻品种自身抗性防治灰飞虱危害的首要任务。
本研究从抗虫三种机制(耐虫性、趋避性和抗生性)、对两个抗灰飞虱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昌恢891的抗性遗传基础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果如下:1、以抗虫品种Rathu Heenati为父本、感虫品种02428为母本、构建了包含162个单株的02428/Rathu HeenatiF2和150个单株的02428/Rathu Heenati//02428 BC1作图群体;并对162 F2:3家系和150个BC1F2家系进行了趋避性、抗生性和耐虫性等抗虫性评价。
利用Windows QTL Cartogapher 2.5复合区间作图、在F2群体中检测到3个趋避性QTLs (qSBPH2-b1,qSBPH5-b和qSBPH6-b)、分别于第2、5和6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0.75%;在BC1群体中检测到一个QTL(qSBPH2-b2)、位于第2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1%。
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
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期刊名称】《昆虫知识》【年(卷),期】2006(43)2【摘要】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 n)作为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毒介体,近年来发生数量呈逐年锐增态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研究表明,灰飞虱种群的暴发有其生理生态基础。
种群具有的强抗逆能力和多态现象增加了种群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机会;体内共生菌的感染增大了种群的繁殖力。
暖冬及春季偏高气温与偏少降雨使种群的存活率提高、发育加速;免耕及种植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灰飞虱种群从麦田等地转移到稻田的桥梁质量提高、数量增多;种群抗药性的产生与抗性水平的提高,造成主要药剂对灰飞虱防效的下降,致使种群始终处于高数量水平;同时,承灾体水稻抗虫能力的脆弱,最终触发灰飞虱种群的大暴发与成灾。
近年灰飞虱的大发生是种群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文中还对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及测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6页(P141-146)【关键词】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作者】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湖南安乡县农业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739;S435.111.4【相关文献】1.秀山县2007年褐飞虱发生特点及暴发成灾de原因分析 [J], 肖晓华2.2015年福建省局部地区褐飞虱暴发成灾主要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J], 邱良妙;刘其全;林仁魁;占志雄3.2007年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 [J], 肖晓华4.2005-2006年沿江地区4代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及其控制对策 [J], 张夕林;易红娟;孙雪梅5.灰飞虱成灾原因剖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J], 周耀建;李成;于风翠;刘玉;王建法;郝道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台对防治麦田灰飞虱控制水稻病毒病策略认识1
25%启旺EC防治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效果表
2019.04 东台
处
理
25%启旺EC70ml/667m2
25%启旺EC100ml/667m2
30%奇侠EC70ml/667m2
30%奇侠EC100ml/667m2
20%氰戊菊酯EC60ml/667m2
48%毒死蜱EC80ml/667m2
对
照
策略性的开展麦田一代灰飞虱的防治,结 合麦子其它病虫防治,选用对灰飞虱有较好兼 治作用的药剂,控制麦田灰飞虱数量,减轻秧 田灰飞虱防治压力。
东台市植保植检站
3.3 改进防治技术
全面提倡大水量喷雾防治越冬代灰 飞虱,选用对成虫和高龄若虫都具有较 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品种,如稻丰散、吡 蚜酮等,时间掌握在越冬代灰飞虱高龄 若虫至成虫高峰期进行。
东台市植保植检站
但在近两年中,不少农户对麦田灰飞虱防 治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防治面积逐渐萎缩。 为此,我们对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 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科学分析防治麦田 灰飞虱对控制水稻病毒病的作用,排找防治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 更好地控制水稻病毒病提供依据。
东台市植保植检站
东台市植保植检站
30%灭虫晶ME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效果表
2019.东台
处理
30%灭虫晶ME 100ml 30%灭虫晶ME 135ml 30%灭虫晶ME 160ml 48%乐斯本EC 100ml
ck
药前 基数 (头)
1797 3021 3299 3200 2313
药后一天
活虫数
防治效果 (%)
372 84.6bcB
利用各种传宣传途径和手段,大讲 防治麦田灰飞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 导广大农户增强开展麦田灰飞虱的防治 极积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麦田灰飞虱 的防治覆盖面。
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李济宸;高立起
【期刊名称】《北京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8(016)006
【摘要】在冀北春玉米区,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r)一年发生3~4代,世代重迭现象严重,以3~4龄老熟若虫在冬麦和2年生以禾本科杂草式基部越冬。
翌年3月末4月初越冬代若虫开始活动。
6月中旬是第一代成虫迁入玉米危害和传播病毒(MRDV)的高峰期,高峰前3-5天是用药杀虫防病的关键期,适当晚播可避开灰飞虱危害的高峰期,减轻发病。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李济宸;高立起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农业局;河北省承德市农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3.3
【相关文献】
1.寒地灰飞虱田间发生规律的研究 [J], 林志伟;刘宏毅;刘洋;辛惠普
2.嘉兴市水稻灰飞虱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J], 陆强;朱金良;钟雪明;沈祥良;陶献国
3.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J], 白雪峰;王延玲;王鹏;李国强;刘书义
4.威海地区灰飞虱发生规律调查与防控研究 [J], 王峰;单丽艳;陶群;刘洋
5.水稻条纹叶枯病与传毒媒介灰飞虱发生规律、监测预警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一等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
三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水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多年来,水稻生产受到稻飞虱的严重为害,稻飞虱可直接或间接为害水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所有生物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度变化影响飞虱的热耐受性及其生理机制从而改变稻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性。
本研究通过测定三种稻飞虱在寄主植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的亚致死高温和致死高温来比较它们对高温的耐受性差异。
昆虫往往通过防御策略来抵抗极端温度,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三种热激蛋白基因来比较三种稻飞虱对极端温度的适合策略。
1.三种稻飞虱亚致死高温以及致死高温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变温动物适合度以及生存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采用温控韦伯管(Weber-column),比较了三种稻飞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SBP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BPH)以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WBPH))成虫在寄主植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的亚致死高温及致死高温。
不管寄主植物是否存在,灰飞虱的临界最高温(CTmax)显著高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CTmax。
寄主植物存在时,灰飞虱的热昏迷温度(HCT)显著高于褐飞虱和白白背飞虱的HCT,而在缺失寄主植物时,褐飞虱的HCT显著高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HCT。
无论那种稻飞虱,寄主植物存在时的CTmax和HCT均高于寄主植物缺失时CTmax和HCT。
在寄主植物缺失条件下,褐飞虱的致死高温(ULT50)显著高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ULT50。
三种稻飞虱对高温的耐受性在性别间存在差异,雌虫对高温的耐受性(HCT和ULT50)均显著高于雄虫。
在温度升高过程中,三种稻飞虱还表现出热耐受性相关的行为差异,相比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灰飞虱从寄主植株上掉落的个体数更少,或者从寄主植株上掉落时的温度更高。
这些结果表明灰飞虱和褐飞虱相比于白背飞虱具有更高的热耐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所 , 田一代灰飞虱也是 防治 的重点对象之一 。利用半 方差函数模型分析 了麦 田一代灰 飞虱若虫在时间序列上 的空间结构 , 麦 得 出了空 间 自相关 的各项 属性 与虫 口密度或环境因素 的关系 : 、 长 短变程 与密度无关 , 保持相对稳 定 ; 块金 常数 与密度成正相关 ( 比例 效应的存 在) 随机性 强度 与密 度成三次多项式 曲线相 关 ; 向异 性主要 由于麦 田行 株距 的差别所 决定 。并 用一 般克立 , 各 金方法作出预测表面图 , 按时间顺 序排列 , 将灰飞 虱若虫在 田间 的时空 分布情 况直 观地显 示 出来进 行 比较 分析 , 出灰 飞虱若 得 虫具有 比较稳定 的时空分布 , 为食料充足 、 认 生境孤立 、 自身行动力较 弱是形 成这种情况 的主要原 因, 此外包括天敌在 内的一 些 次要因素也对其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
关 键词 : 灰飞虱 ; 虫 ; 若 地统计 ; 时空分布
文章编号 :0 0 03 ( 0 7 1.5 6 1 中图分类号 : 15 文献标识码 : 10 -9 3 2 0 ) 14 3 -1 Q4 A
S a i -e p r ld n m is o h r t g n r to a v e o a d lh x sra el s p t tm o a y a c ft e f s e e a in l r a fL o ep a titl o i u F l n i e tfed a l n wh a l 6 i
麦田一代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n若虫的时空分布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l 1期 20 0 7年 1 1月
生
态
学
报
V0. 7. . 1 】2 No 1 No .. o) v 2( 7
AC A 0L T EC 0GI A S NI A C I C
W ANG l Ru ,ZHAIBa — n ,S oபைடு நூலகம்Pi g UN a — n Xio Ya g Deat n no l y aj gA r utrlU i nt,N nn 10 5, hn p r tfE t o ,N nn gi l a nv i me o mo g l c u e y af g20 9 C ia i
wi trwh a ed i a mp ra t pa e fr o e witrng a d mu t lc to fs rn o u ai n o BP . T e moe ne e tf l s n i o n l c o v r n e i , n l p iain o p g p p lt f S H h r i t i i o
o h rtg n r t nlr a fS H n t etme s re yu i gt e g o ttsia t o s T tt e smia iga mo es ft ef s e e ai a v e o BP i h i e sb sn h e saitc meh d . o f h e v r r m d l i o i l i o
麦 田一 代 灰 飞 虱 ( a d lh xs it ls L o e a t ae u p r l F l n 若 虫 的 时 空 分 布 al ) 6
王 瑞 , 保 平 , 晓 洋 翟 孙
20 9 ) 10 5 (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 南京
摘要: 灰飞虱 ( adl a tae u F ln 近年 来严 重危害水稻并传播病 毒病 , 田是其 越冬 并虫 量扩增 后 向稻 田迁移 的重要 L oe hxs itl a 6 ) p r ls l 麦
sn e i c u e e v rd ma e b ie tfe i ga d ta s t iu ie s e e ty a s ic t a s ss re a g y dr c e d n r mi vr sds a e rc n e r .Reu t r m ed s re ss o t a n n s s lsfo f l u v y h w h t i
A t clgc ii 2 0 ,7 1 ) 43 caE oo l Snc 0 72 ( 1 :5 6~4 4 . a a, 56
A s at T es lbo npat opr( B H) L oe h xsitl a6 eo e n ipr n ps o r ep t bt c: h l rw l p e S P , adl a r eu F l bcm sa ot t et f c l r ma nh p ta l s l n m a i n a
i o a ti h o u ain o BP i ne e tf l u p id t e S H o r e t ip re t c ed . To b t r mp rn ste p p lto fS H n witr wh a e d s p le h BP s u c o d s es o r e f l s t i i i et e
u d rtn h o u ain d v lp n d t mp o e t e f l a ln d c e c p a i g sr tg n e sa d te p p lt e eo me ta o i r v h ed smp i g a h mi a s ry n tae y,we i v si ae o n i n l n e tg td te s ai —e oa y a iso efrtg n r t n lr a fS PH n witrwh a ed. W e a ay e h p ta t tr s h p t tmp r d n o l m c ft s e e ai av eo B h i o i n e e tf l i l z d t es ai sr u e n l uc